第一篇:成功是与自己较量读后感悟
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王石哈佛问道之感悟
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这是地产大亨王石口述,优米网出品的著作。本书分三个部分讲述:一是在哈佛做访问者求学的心路历程;二是如何管理万科,并使其具有生命力;三是拓展个人人生边界。通观全篇,王石的人生轨迹大致如下:32岁开始创业,50岁时使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52岁登上珠峰,55岁前登上全球7大洲最高峰和穿越了南极、北极,60岁只身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人类历史文化的渊源,并成为中美民间文化交往的“大使”。通过王石先生个人成长经历、事业经历、人生经历的了解,让我对成功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都不可复制,但惟有其精神、意志、品格才可传承、发扬下去,留给人类更大的精神财富。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表现集中,浮躁之风卷起,人人都在找寻成功的捷径。读完王石先生的哈佛问道一书,使我对成功多了一些理性认识。
我读完本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成功需要务实认真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么不做一件事,做了就脚踏实地地做好,不玩虚的,登山如此,求学也如此。一般人认为,象王石这么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说是到美国求学,实际上也就是渡渡金,给自己一个好听的名头而已,但王石不是这样,从书中能感觉到他是真正的去学习。一个60岁的人要和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最后一交流才发现同样是学生,就感觉不可思议。初到美国的时候,为克服语言障碍,他像小学生一样埋头苦读,晚上做作业一直做到凌晨二点。王石说:“虽然我听不懂,但是一方面为了练习语言,一方面我也是个不认输的人。就总是去听,一个单词,一句话,懂一点儿是一点儿。”一年觉得学的不够,又主动增加一年,直到达到目标。要知道,王石是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董事长,这样的人能做到这点确实让人敬佩。试想,这样的人都这样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第二,成功需要良好的心态,书中写道:不能浮躁,降低身份做好自己,把事情做好,这是永远和自己作斗争的一个过程。浮躁心态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存在,大家恨不得今天读一本书明天就能马上见效,上午学到一句警句下午一说出去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赏识。太浮躁,这是我想说的,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急于求成了。机会之前的准备不要太功利。当你做一门知识非常认真地去自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机会是給有准备的人,我做了准备。不要太实用主义,不要说我今天学什么,我到底要干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终身联系到一起。我觉得这种不急功近利的态度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第三,成功需要选择与坚持,理性选择成功目标,经得住磨难,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来抱怨环境,要感谢命运对自己的考验。只有在磨练中的那份坚持,才有可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正如王石先生所讲:第八峰是我心目中的高峰,七大峰攀上去了,但心目中的高峰要一辈子去攀登。万科成功这么多年,而且是在房地产行业,不被短期利益驱使,拒绝多元化和赚快钱的诱惑,一直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第四,成功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永不满足现在的自己。王石说,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对自我的不满足。所以作为人类,你一定要有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一种状态。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的、往前走的心,定会成就一片属于自己的成功天地。在哈佛享受辛苦的学习,我在哈佛的学习室很辛苦的,有不少人觉得不能理解,我干嘛要去吃这个苦呢?这么大年纪了不享享清福,干嘛自找苦吃?我想,这个跟对吃苦的定义不同有关系。什么时候我会觉得是享受呢?比如说我在那里觉得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渡过对我来讲难以通过的一个难关,但是过了。譬如我的阅读速度突然提高了,突然很多原来很难懂的书,看得哗哗哗得畅通了,突然感觉到一种升华。突然感到我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了一种新的和别人交往的能力。这个时候就让我觉得很享受,我也不觉得这个过程是苦。那种突然克服了某种障碍的感觉,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对我来说真正的享受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还有一颗好奇的心,还有一种自我不满足。努力去满足这个好奇心的过程我就很满足。
最后、成功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王石无论在企业经营,登山,学术造诣各方面都已经是中国甚至全球的佼佼者,但他总是把成绩当过去,眼光始终注视未来,我想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外,还与他对人生价值所在的思考是离不开的。有多少人可以在五六十岁时翻出生活的新篇章?王石以超过50岁的高龄攀登珠峰,完成7+2的壮举,这种永远挑战的精神,特别让人敬佩和学习。这些精神对于一个还在山脚下准备登上人生这座高峰的我们而言,我感觉需要的是不怕苦不怕失败的精神,需要的是能够克服一切不利的因素的信心和勇气。
王石说,在这个当中我会又有一种幸福感,正是这种挑战,我每遇到一个坎,就有一种愉悦一种幸福感,感觉我还在往前走。我做过很多事情,但却对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满意。我完全不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是这个,但是我无论做什么,都非常认真地去做,我默念我是在打基础我,是在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积累。第八峰就是我心目中的最高峰,七大洲最高峰我已经攀上去了,但心中的高峰要一辈子去攀登。
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在较量中打败自己,打败自己的骄傲,打败自己的满足,打败自己的怠惰,打败自己的狭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蜕变,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为多彩的社会增添一抹彩!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你只需要战胜一个人,那就是现在的你!
第一座雪山是6100米青海的玉峰山,上去之后当然又想到要登第二座,第二座之后就像登第三座。珠峰是我的目标了,而且不仅是珠峰,还有世界七大洲的高峰。在完成之前你当然得知道,登上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已经有100多个人了,但是7+2,就是登上七大洲之后再徒步穿越南极北极的,目前在世界上我了解到还不超过十个。于是我即刻就把2加上去了,就是登上七大洲之后再穿越南极穿越北极。我是2005年完成的穿越南极北极,那么就是说,我是世界第九个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人。
我是2004年登完了世界七大洲的高峰,那是登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座山,叫科修斯柯。下山之后飘着小雪花,天气很阴冷,那里有一个大横幅就是“祝王石先生成功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我打开了庆祝的香槟,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若有所失,有一种失落感。原来七大洲是我的目标,我从2002年开始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登完了突然发现失去目标了,就有种失落感。为了纪念这次登遍了七大洲,我出了本画册,拍照的摄影集。摄影集的名字叫《第八峰》,七大洲最高峰怎么会是第八峰呢?实际上登山不是一种信仰,是人对自己不满足,盲人不可能,但我要做盲人可能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存与众不同。
第二篇:《自己培养自己》读后感悟
《自己培养自己》读后感悟
甘州区新乐小学 马秀梅
《自己培养自己》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读过李老师是这本书书后,感悟很深:
感悟一:“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这本书中李老师的一个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名教师,是幸福重要?还是优秀重要?”李老师的看法:“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理由是:“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李老师的这种看法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们都以“争当一名优秀教师”为目标,努力进取,却从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不是幸福?
从教近22年了,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品味着李老师的这一观点,再不断思考:我所在的学校及周边地区,我认识的老师也不少,年轻的老师不说,有许多教师一辈子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也许并没有得到这些“光荣”称号,但从他们的神态不难看出,桃李满天下的他们是那么幸福,那么欣慰。也许他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他们感到幸福的原因吧。
感悟二:善待后进生
李老师在《善待后进生》一文中写到:部分老师一见后进生就是爱不起来,看见他们就心烦,因为他们影响自己的教育成果。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换种眼光,仔细想想,这些孩子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一年四季,总是准时到校,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这种毅力我们成人具备吗?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有点忍俊不禁,李老师的文字真是太犀利了,要论坐功、要论忍耐力,“后进生”真是比我们这些老师强千万倍,换位思考,还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这样的毅力是那些优等生无论如何学不来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广大老师们经常叨叨的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教过的学生,越是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越是跟自己生疏;越是成绩差的学生,毕业后越是跟自己亲近。不应该呀,投入了我们那么多精力的优等生,不应该疏远我们。经常被我们呵斥的“后进生”也不必如此亲近我们呀。这简直就是一个悖论。到底是我们错了,还是孩子错了?
难怪李老师要说:“我们做老师的,可能还不如后进生呢!表面上看他们可气又可怜,但实际上,他们可敬又可佩!”也许他们缺的只是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生产线。
感悟三: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都知道:“爱可以创造生命,爱能创造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
教师爱孩子,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多肯定、多鼓励,点燃他们的理想,塑造出自信、乐观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本意吧!
感悟四:责任
当然作为教育者不能逃避教师固有的责任,是否能一视同仁的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于具体的后进生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不能成为栋梁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千千万劳动者中的一员,谁能说就是没教好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而不是培养成拿高分的人。
读完《自己培养自己》后,我深深地为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渊博的知识和修养所叹服。就像他说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我想他的善于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反思、就是他成功的基石。
开卷,有益,开名家之卷,更是多益。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继续保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工作中做好两件事——学习和研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精神。
最后用朱永新老师《致教师》里的一段话结束我的感悟:
三尺讲台连这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教育,从来就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的胸怀有多大,他的教室就有多大,孩子们的世界就有多大。
第三篇:王石《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读后感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读后感
认识王石从万科开始,了解王石从《成功是和自己的较量》开始,感谢他写了一本好书,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这本书不仅完整记录了王石在哈佛学习一年的心路历程,更涵括了王石对于现代青年人的开导和诫劝,如何成功?如何克服痛苦?如何奋斗?如何经营企业?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本书分三个部分讲述:一是在哈佛做访问者求学的心路历程;二是如何管理万科,并使其具有生命力;三是拓展个人人生边界。作为一位年过 6 旬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剖析和陈述诚恳而朴实,他对青年人的寄望和祝福殷切而真挚。通过王石先生个人成长经历、事业经历、人生经历的了解,明白了其中成功的道理。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表现集中,浮躁之风卷起,人人都在找寻成功的捷径。读完王石先生的哈佛问道一书,使我对成功的意义多了一些理性认识。诚然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一个独特故事,都不可复制,但惟有其精神、意志、品格才可传承、发扬下去,留给人类更大的精神财富。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无法把其中品格一一剖析,只好选择此书给我的最大影响也是我认为成功路上最重要的一点拿来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坚持。
“坚持”不是一个很难的词,但是坚持是一个很难的生活态度。对于任何事只要你能坚持,成功就离你越来越近,不是坚持了就能成功,但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为了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坚持到底,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王石当兵时数理化坚持学习不断;坚持登上了世界所有大洲最高峰;年过六旬坚持赴美哈佛深造„„没有这些坚持也不会成就一个传奇的王石。
每个有梦的人都会为了自己的梦而坚持,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我们坚持我们也可以让现实变得丰满,坚持就像魔法师,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未来,学会坚持很重要。
我们坚持过吗?
是的,我们都坚持过。做学生时,我们的坚持体现的最多。从小学开始学业的压力给了我们很多烦恼,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坚持着,努力着,最后寒窗苦读十几年后终于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在这漫长的十几年里,我们灰心过,沮丧过,迷茫过,心痛过,但是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们——坚持到底,苦尽甘来。
参加了工作,尤其是做了房地产销售这个职业之后,更是体会到坚持的重要。从最初的房地产基础知识的学习,到项目知识的全面掌握,再到接待客户,追访客户,达成交易,每一步都需要自己的耐心和坚持,若忽视或中断其中的任意环节都会影响最后的交易。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我们的每次坚持都换回了成交和收益,难道说那部分同事就没有坚持吗,没有坚持的人是有,但可能只占这部分人中的百分之一,那另外百分之九十九坚持过来的人怎么就没有好的业绩呢?他们付出的不一定就比其他人少,那为什么其他人能有好的业绩而他们没有呢?难道就是说是老天爷不公平吗?我想其中的问题应该出在自己身上,自己是自己的上天,唯有靠自己才能成功。
但同时坚持要坚持正确的,你坚持了错误的,那么最后你也只能失败。鲁迅弃医从文,他让自己的坚持改变了方向,后来也证实鲁迅的这次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坚持行医那么后来也不会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了。所以坚
持要选对方向,不要做无谓的坚持。
做任何事都需要坚持,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因为坚持才有了成功。
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写了一个剧本。当时好莱坞有五百家电影公司,他拿着剧本去一家家要求拍,可五百家电影公司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他没有灰心,又进行了第二轮、第三轮。结果都和第一轮一样。他还不死心,又进行了第四轮,到第三百五十五家电影公司时,那家公司终于同意了。他就是好莱坞着名影星席维斯·史泰龙,那部影片就是《洛奇》。他一共遭遇了一千八百五十五次拒绝,面对这一千八百五十五次的拒绝,他坚持了下来。他的坚持,让影坛出现了一部《洛奇》,也出现了一个席维斯·史泰龙。
相对于史泰龙的遭遇,客户的拒绝又算的了什么,作为置业顾问的我更是深有体会,往往是自己多一点点的坚持,给客户再多打一个电话就促进了成交。
以上的几个例子充分告诉我们,只要自己能坚持,成功一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坚持着走下去,总能看见黎明,或许在坚持的路上,你又能发现另外一些通往成功的路,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歌里也说“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按着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在需要的时候换条路走走,总之一句话,只要坚持,只要不放弃就可以了。
成功源于坚持,很多事情很多例子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做起来就是很困难。生活中也充满着许多我们没有坚持下来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许比我们坚持下来的那些事要多得多,或许是两三倍或更多的倍数,没有坚持就不可能成功,有些事如果我们坚持下来了,那么我们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成功源于坚持,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了,我们不需要证实它是否正确,我们只要坚持这一信念,努力的走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我们离成功真的就不远了。在失意的时候为自己打打气,在疲惫的时候为自己鼓鼓力,在没有信心的时候为自己加加油。但是还有一句话,在自己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为自己另寻一条路,有时候我们确实分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唯一一点明确的是想要自己过得快乐,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坚持与不坚持,自己一定要衡量好。
现在地产领域未来走向仍不明朗,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队一心、奋发图强,全员立足本职坚持做好、做精每项工作,我们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勉并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活着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读后感)
活着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
——《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
学号:2012202626 学院:信息学院 姓名:袁媛
说实话,这门纪录片赏析课彻底改变了我对纪录片的印象,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纪录片,但大多是比较积极向上,现实却又美好的,然而老师接连给我们放的几部纪录片让我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尤其是看到这部《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候,心情压抑到极点。这些纪录片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接触到的,或者是不愿触碰的,大多都是无法公开讨论的敏感话题。通过冰凉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才意识到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为着最基本的生计而煎熬着,甚至随时都面临生与死的挣扎。我们时常感叹命运不公,总觉得自己命途坎坷,现在才知道自己是多么不知足,最起码我们能健康地活着,能不为基本生活需求发愁,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却一出生就被剥夺了这些可能性,他们尚且怀揣希望的活着,更何况我们呢?我想这是我从这门课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回到这部影视纪录片,初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就知道等待我的是个不轻松的话题,即使这样还是被艾滋病村这个被忽视的存在的曝光着实震惊了。其实在我的家乡就一直有关于艾滋病村的传言,所以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具体在哪里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是由于文革的时候碍于生活所迫,集体卖血而感染的,等到发现已经是十年之后(艾滋病的潜伏期长达十年),从此就封村了,没有人知道里面的人怎么维持生活,甚至也没人关心里面是不是还有未被感染的人,只知道他们从此是被判了死刑,只能在里面自生自灭。据说由于无人能进出村子,村中青年男女只能近亲结婚,而且又是艾滋病感染者,可想而知生出的孩子健康的几率多渺茫,或许也许有健康的婴儿也没机会出村,终究还是逃不过被感染的宿命。影片没反映的一点是艾滋病人并非直接死于艾滋病本身,而且由于免疫力的下降导致病菌的感染,所以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时候往往全身溃烂,可想其生前承受了多大的折磨。由于记录者活动范围的局限,反映的问题其实还不够全面,但就仅仅是纪录片里的内容就已经挑战着我们情感承受的极限了。
影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独白,甚至没有背景音乐,就这么单纯靠着一家人日常生活的记录达到全部效果,朴实至极,却也纯粹至极。唯一的处理就是通过农历节气划分了拍摄时段,没想到却奇妙地暗合了。夏至到大暑是一年中最烦躁的阶段,恰逢雷妹发病,马深义为未知的死亡劫数焦虑不已;霜降是草本植物的大限之日,适逢雷妹逝世;立冬一切归于平静,大家逐渐接受雷妹死去的事实;春节有了难得的喜庆和生机,预示新一年的到来。查资料的时候了解到导演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多次被捕,历经艰险,还时刻面临着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目的让他坚持完成拍摄的,得出的答案是对生命的尊重。导演没有刻意剪辑镜头,无意刻意让观众同情他们的遭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在绝望边缘挣扎的一家人生活的很平静,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即使是在雷妹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他们也没有表现地过分悲伤,马深义在妻子死后马上就想到去找政府要钱,并非是无情,而是懂得死者已逝,生活还得继续。肩上压着的全家生计的重担让他甚至都来不及忧伤,我们甚至都忘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自己都还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病人,命运连他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他,他却仍能坚强地活下去,我们不知道这个男人心里埋藏着多么沉重的悲伤。在这种境遇下,死对他是一种再好不过的解脱,但是他却“赖活着”,也许他活的很卑微,很不堪,却活出了作为人的尊严,活出了作为人的精气神。有位外国观影者说道这位父亲要放在国外就是个英雄,其实在中国何尝不是呢。马深义曾经谈起过村子里有些妻子死了的人把孩子随手扔在路边,再重新婚娶,脸上浮现的是不屑与愤怒,从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位父亲就算再苦再难也不会放弃他的孩子。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让人们开始关注并理解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不再对他们存在偏见和误解。
影片中一开始就传来雷妹发病时痛苦的呻吟,那样歇斯底里的绝望吼叫,该是有多么地难受与无奈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羸弱的雷妹基本都没有力气动,只能瘫软地坐着,默默地等死,看到雷妹一个人躺在板车里,被苍蝇环绕时,恍然有种末世的苍凉。只有在拜完神牌后和提起年轻是的“红火”时面色才有些起色,这个善良的农妇始终都没搞懂为什么老天爷要让她受这样的折磨,只能依靠祈求神灵和回忆得到些许安慰。但孩子的病始终是她无法摆脱的梦魇,即使是死后仍然无法瞑目,但导演插入的一句由衷的感慨:“雷妹死的时候挺好看的”让我意识到死对于这家人真的是种解脱,但对马深义来说却是种奢侈,他甚至连死的自由都没有,他那三个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孩子需要他。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了,为什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呢?因为比起死,活着更需要勇气,草率地结束生命,还不如苟且偷生,无论所追求的对于不对,能在世上活下去就是让人敬佩的,因为要承受的更多!一个人从出生伊始,生命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同时承载着亲人的爱,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利随便决定自己的生死。如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承受不住的人就选择死一了百了,却不想想你一个人的死将会给亲人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使原本就困顿的家庭陷入了更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除了沉重的生死问题,这个平凡家庭面临如此不平凡的遭遇,依然隐藏着简单的快乐和普通的希望,影片故意拉长了孩子们在玉米堆上疯闹那一段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一个家庭只要有希望,就有活下去的勇气。死亡这个话题对于这几个连世界都没看全的孩子来说太沉重,二女儿甚至对妈妈的逝去浑然不知,小小年纪就因病腹泻的小儿子更让人心疼,这家里唯一的幸存者——大女儿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表现出不符合年纪的早熟。这三个原本该是在父母庇护下快乐成长的孩子在懵懂中仓促地度过了童年,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明天,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却没办法照顾陪伴他们成长,简朴拙实的画面里隐忍着多少的无奈。
冰天雪地间雷妹的坟地静静地躺着,苍茫的歌声响彻天地,这是对生命的叩问,这是对生命的呼唤,这是对生命的守望。他们,活着,就是最坚强的英雄。
第五篇:成功是一种感悟[推荐]
人生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成功是一种感悟。引导语:人活在世上,就像船行于海中。遭遇风浪,饱尝奔波,乃是人生常态,谁都无法拒绝。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正是一串串真实的脚印,最终汇成了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很多感悟需要我们终其一生慢慢地品味!
1、坚强的人:可以承受压力的品质是包容。
学会弯下身子迁就,接受一切,就得到一切。无可无不可,心怀恬淡如流水行云,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做人做事也需要这种生活态度。顺服,默默包容,忍受委屈,重压之下依然从容。
2、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3、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禅的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的禅理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来的幸福。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生命的路很长、很宽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无忧者无虑而快乐。
财富聚集太多的人,总担心自己的财产被人夺走;一无所有的人了无挂念,清闲自在,无忧无虑。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忧虑自己的官位被人夺走,因为无数人睁眼看着他在权位上越爬越高,故踩踏他的人愈多,可见为官不如平民那样逍遥自在。
5、一心无别就能找回自己。
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忽略了自己,一生都在看别人,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失去自己。殊不知,眼见耳闻心想,无论巨细美丑皆是一心无别。是一心在作怪,是一心在变现差别相而已。明白一心无别,就能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