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 (高清)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73:52:12全100集完结《中国通史 2016》央视纪录片 国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祖先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 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和党锢第29集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孝文帝改革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 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天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第51集唐代宗教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乱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与互市第83集张居正改革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北银资本第87集崇祯帝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
第二篇: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绥化八中12级3班 赵琦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轻松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
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留与不留成了孩子们最大的难题,在纪录片中一部分的人选择了留下,一旦选择了留下来就要接受没有大学文凭的待遇,想要改变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法逃避高考的压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们想要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寻找着共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讲述了大山里的孩子
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样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纪录片中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婶婶则是善良,朴实的人,为了侄女儿的学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为了他的侄女将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是亲生父母所做的也不过如此吧。
片尾,奶奶没能等到孙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强撑到了最后,只是为了听到孙女考上大学的消息,当大学考上了,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动的是生活的苦难,艰难的等候,令人震撼的亲情。
第五集留学大潮
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俨然这又是另外一种高考同样是奋斗和追求潮流汹涌,我们关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转身离去的身影,自费留学欧美。
4年的经济成本大约需要150万人民币,可是文化和心理上的准备却无法衡量,很多人早早选择了国际学校,期待为将来的国外生活做好准备,在这些国际学校里,中文课渐渐边缘化。
这一集我没有仔细看,因为这个成本就是我现在不可企及的天文数字。
最后一集论述了校长的选择
或许是记录片的重点,教育的改革,这里采用了两个高中做对比,一个是河北精中,一个是北大附中,精中代表了像毛坦厂这样的二三线城市,他面对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按照现在现有的模式去改革,而北大附中则是代表了那些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他们能做到的则是更多的选择,在各个方面做出改革。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对两所学校教育的认可。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拼命!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懂得对于我们普通家庭,只有学习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也只有学习才可以给予你以后更好的生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或许明天是美好的,但很多人已经倒在今天。
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拥挤,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让我们用今日的努力拼搏,换取明日的惊涛骇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第三篇:央视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信仰》观后感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四篇:央视纪录片《圆明园》旁白完整版
纪录片《圆明园》台词
开篇语:“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公元1644年,一只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铁骑越过长城,直达北京,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落入了满族人之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开始了。
半个多世纪后,一个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到达了广州—大清帝国南方的港口,他将从这儿北上,前往帝国的都城—北京。18世纪初期,帝国的统治者严格禁止西方人进入中国冒险,只有上帝的使者,传教士例外。耶稣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28岁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将从此远离故土,在大清度过整整50年。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这些保留至今的传教士书信,记录了郎世宁在皇家宫廷的传奇生活。
“从欧洲到中国的旅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路风尘,就是为了取得大清皇帝的信任。天刚刚放亮,一个太监就带我们进了一座花园,花园很大,但太监不许我们四处张望,走路也不能弄出声响。我很奇怪,皇帝并没有住在北京城里的皇宫。”
大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于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适合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高耸的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的蔓延,也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像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公里,有一片开阔地带,几百年前,这里泉水遍布,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终于建成一座离宫,郎世宁就是在畅春园第一次看见了康熙皇帝。
“听说皇帝爱好天文,我们就从欧洲带来了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教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康熙皇帝对我们的礼物果然很感兴趣,但是,变故突然发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被当场抓走的军官与谋反的皇太子有关。人老了都会宠爱小孩,我揣测年老的皇帝也一定喜欢自己的孙子,用这个中国小男孩作模特,就是希望能够打动皇帝,如果皇帝认可我的绘画,我就能够进入皇家画院。皇帝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我,令人伤心的是,他并不欣赏我的作品。皇帝认为画中的小孩尽管很真实,但只是一个小孩而已,没有更多的意境。他不喜欢欧洲的绘画方法,认为油画的颜料跟污染没有什么区别,也不理解光线带来的明暗对比,孩子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儿,离宫也代替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史料记载,康熙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和数学仪器,他在天文和数学方面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他能够利用仪器,准确的进行远距离测量,康熙甚至亲自给儿子们讲解几何学原理。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或许,康熙已经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但离宫中的皇帝永远不会想到,科学对帝国的未来真正意味着什么。
畅春园建成后,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儿,住上一个多月。18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痴迷于观测天象者,唯有衰老的皇帝一人。帝国的中流砥柱,成千上万的官员们相信,郎世宁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只是给皇帝又增加了一件玩具而已,帝国的基础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
皇帝搬出紫禁城之后,整个皇室家族也跟着住在城外。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一个小型花园,这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居所。康熙一生偏爱牡丹,这个花园就以牡丹而著名。春天来临,胤祯邀请父亲欣赏牡丹,康熙在牡丹丛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康熙有50多个孙子,有些连面也没有见过,弘历能够见到爷爷,是父亲胤祯精心的安排史书记载,皇帝对弘历的聪慧极其欣赏。康熙有35个儿子,个个都渴望继承帝位,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康熙一直恐惧不安,担心受到儿子们的伤害,弘历的出现极大地安慰了这个老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祖孙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
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在自己的离宫悄然死去,继承帝位的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祯,弘历的生父。胤祯即位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怀疑他是靠阴谋篡位。
“关于新皇帝登基的说法很多,北京城里甚至有传言,雍正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更多的人相信,老皇帝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了雍正。我有一位同乡是皇家医院的医生,他推测,康熙很可能死于突发性脑溢血。我来中国已经7年了,7年的时间,我终于学会了用毛笔作画,作为宫廷画师,我得表达自己的诚意,这幅象征着吉祥的作品,是我奉献给雍正皇帝的礼物。” 雍正获取权力的真相至今仍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一直对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的那次聚会念念不忘。雍正登基以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
“我所在的皇家画院就设在圆明园内,皇家画院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总设计师就是皇帝本人,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由皇帝亲自审定。这些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绘画是当年圆明园的真实写照。在圆明园建成以后,宫廷画师根据园林中的景观临摹而成,在公元1723年,宫廷画师们为扩建圆明园而绘制的设计图大致也是这样。像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
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个景观的设计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而这个凿池观鱼的想法则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这是设在圆明园内的皇家样式房,样式房的核心是一个雷姓的家族,这个叫雷金玉的人既是家族领袖,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从此,雷金玉就成为皇家的总建筑师,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这是在施工前,专门给皇帝审查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想象一目了然,它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可以拆卸和灵活组装。烫样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设计才可以进行,根据烫样,皇家建筑师就能画出精确的施工图。这是雷家绘制的各种施工设计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
林的建筑盛况。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包括我在内,为圆明园工作的人大概有好几万,工程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三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三个住着神仙的岛屿。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这群宫殿,正式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每一个晚上,主宰着一个帝国的雍正就是在这儿进入梦乡。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这就是九州清宴的寓意。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力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的烙在了圆明园上。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大清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圆明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这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史书记载,一年360天,圆明园天天花开似锦,园中仅仅管理花草的太监和工匠就达到300多人。圆明园的宫殿各种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这座宫殿的形状类似一个汉字“万”,它有着浓烈的政治涵义,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久的传承。清宫档案记载:这里四面环水,冬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休闲的地方。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场所,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太平。
“圆明园中有很多宫殿,但这座万字形状的最为独特,我在这儿最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为身穿中国文人服装的皇帝父子画像。” 雍正在圆明园将自己和儿子都打扮成文人形象有着深远的用意:皇帝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圆明园中的雍正,经常将自己化妆成古代文人的形象,寄情于山水,或许,文人们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力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的渴望。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
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含着江山永固的涵义。
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思是耕地,这里前后临水,环境十分优雅,在雍正的心目中,这本是一处修身养性,超凡脱俗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据史书记载,雍正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皇帝,对于反对他的人,他毫不留情,康熙监禁了自己的儿子,雍正又将谋反的兄弟永远的关了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皇帝总是一脸疲惫,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伤心。” 已经很晚了,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圆明园中的雍正还在批阅奏折。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一千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都写下自己的意见。清宫档案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有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1000多万字。在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意志在运转。
“草原上的蒙古人上贡了八匹骏马,养在圆明园中,我奉旨
为它们作画。皇帝希望来自蒙古的宝马能够流传史册,以表彰大清盛世的到来。” 这是宫廷画师们为雍正绘制的圆明园生活照,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的嬉戏。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过圆明园。
“一年冬天,我奉命去圆明园,在园子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皇帝,他和两个道士在一起。听说,一种红色的小药丸对皇帝的身体很有帮助,原来,就是在园子里炼出来的。”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的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乾隆。天刚放亮,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处理政事。
“25岁的皇帝意气奋发,命我为他画像,庆贺登基,我得到特许,可以尾随皇帝一整天。”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
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既是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皇上边上的这个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统治中国的60年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了42000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其自负的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皇家画院视察,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日益扩大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与雍正相比,乾隆总是很从容,他似乎就是为了统治这个大帝国而出生的。”
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渡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为了大清帝国 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
“今天早上,我要赶到圆明园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宫门口我遇到了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像24年前的我一样,他今天也是第一次拜见大清的皇帝。”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工程刚刚结束,乾隆就带着他最宠爱的大臣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中详细的描述了自己的印象:“中国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似的东西,中国人在建造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和他们比较,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 这处景观的设计来自于古代的神话,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每当薄雾在水面上升起的时候,这里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乾隆将传说中东海的龙宫移植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乾隆的自负在日益膨胀,圆明园也越来越豪华,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王致诚在信中写道:“大清皇帝的离宫中充满了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的各种珍宝。”为了感谢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这座皇家祖祠来纪念康熙和雍正,这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庞大的宫殿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圆明园一直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王致诚在信中
写到:“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商人、工匠、士兵、甚至小偷,皇帝化妆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都来自于北京著名的商号。为了取悦皇帝的家人,扮演小偷的太监遭到了严刑拷打,我几乎分不清真假。”法国人肯定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迷惑不解,这是一出在圆明园上演的大型戏剧,演员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以及数百名太监和宫女。这个显赫的帝王家族拥有整个中国,却失去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这种怪诞和扭曲的方式,他们正在享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快乐。圆明园,皇家生活永恒的舞台!
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皇室和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而自豪,中国式成了时尚的标志。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同时,一些来往于大清宫廷的欧洲人也在传送西方的信息,有人告诉乾隆,法国凡尔赛宫的水法名声显赫。在乾隆看来,大清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理应拥有媲美于凡尔赛宫的水法,乾隆想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
“我年轻时在法国学过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皇帝命我督造这座西洋花园,中国人对欧洲建筑并不了解,宫廷画师们几乎帮不上忙,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王致诚和一个叫蒋友仁的法国人可以做我的助手,在教会的支持下,我们从欧洲得到了大量的建筑资料,帝国也在南方的广州设立了专门机构,从欧洲采购玻璃等建筑材料。但是,最让人头疼的是皇帝对这个工程充满了热情,他在很多细节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花园和喷泉的
设计草图经常一改再改。” 根据欧洲的习惯,郎世宁设计了大量的人体喷泉,但是,在乾隆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照搬。在当时的中国,女人暴露肌肤都不符合道德规范,皇帝无法想象,裸体的西洋女人安放在帝国的离宫中是什么样子。
“皇帝建议我们用动物来代替,中国有12生肖的说法,一种动物代表一年,每12年一个轮回,但是,铸造这些青铜雕像十分困难,我不明白,工匠们好像 忘记了这种古老的工艺。” 圆明园中藏有很多2000多年前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相当精美,但是,大清的工匠已经很难找回祖先的技术,乾隆并不知道,大清帝国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12生肖终于完成了,我来中国已经整整30年,为了表彰我的忠诚,皇帝赏赐我一套官服,我已经是帝国的高级官员了。” 西洋花园是雷氏家族唯一没有主持的皇家工程,代替他们的是以郎世宁为首的几个西方传教士,漫长的工程持续了10多年时间。“对于这些工匠来说,欧洲建筑很陌生,他们得从头学起,麻烦的是宫廷太监和帝国的官员他们的权力很大,但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很落后,效率很低。我一边监督工程的进展一边画像,30多年,我一直都是皇家的御用画师,给一个勇士画像,还是第一次。”这个叫阿玉锡的勇士在征战边疆时立下了显赫的功勋,1759年,帝国彻底平定了西部准葛尔贵族的叛乱,大清控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广袤的疆土。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功不可没,是他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帝国的繁荣也达到了顶峰,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这些大型历史绘画,在为
乾隆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忠实的记录了大清帝国的荣耀。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让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
“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皇帝就将这座宫殿赐给了他的一个维族妃子,妃子的故乡在帝国的西部,那儿信奉伊斯兰教,这儿将是她专用的祈祷场所。” 在平定西部边疆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家族由于功勋卓著而迁到了北京,史书记载,她是乾隆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拥有世界1/3财富的皇帝,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他对一个女人的情感。“为了让皇帝的妃子打消思乡之情,我们在花园的东边重建了她的草原故乡。”像意大利歌剧的舞台布景一样,10幅大型油画根据透视原理,依此镶嵌在5排砖墙上,郎世宁将帝国西部的风光搬到了圆明园。
这是郎世宁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位于花园的中央。一天24小时,各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中午12点钟,12只动物则一齐喷水。清宫档案中说,所有的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洪水般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
“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消息从宫廷传向了整个帝国,竣工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来观看西洋水法,皇帝十分高兴。”50岁的乾隆沉浸在美梦当中,鼎盛的大清将交给他 的子孙,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空前的自豪感笼罩着乾隆,他达到的成就无人可及,他拥有的荣耀无人可比,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这是位于花园东部的一组喷泉,这里专门安放着皇帝观看水法的宝座,在东西长800米、南北宽70米的一块狭长地带,分布着三组大型的喷泉和西洋建筑。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皇家园林媲美。
在花园西边的迷宫,宫女们在围墙中东奔西走,谁能最先跑到迷宫中心的亭子,将得到皇帝的奖赏。流动的花灯、欢声和笑语,圆明园宛若梦幻,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欢乐当中,皇帝绝不可能意识到,表面浮华的帝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如此临近,如此致命。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于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在乾隆看来,科学就等于玩物丧志,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切使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这个自负的皇帝统治大清达6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1766年,为大清皇室服务了50年之后,意大利人郎世宁去世;两年后,法国人王致诚也葬在北京,他为皇室服务
了25年。
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都移植到了圆明园。整整一个世纪的修建,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00多组景观、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000多亩,有600个足球场大小。
然而,圆明园中的皇帝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大英帝国正在全球开拓殖民地。
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来打北京,乾隆告诉特使马嘎尔尼勋爵:“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马嘎尔尼最终空手而返。在离开中国之际,这个被圆明园的辉煌所震惊的英国贵族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1799年,89岁的乾隆在梦中离开人世,仅仅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这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1860年,为了强迫大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签字,从而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英国和法
国联合组建了一支远征军,200艘军舰搭载着2万名士兵,从广州长驱直入,直达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天津海面。麦基是英军的随军牧师,他以日记的方式详细的描述了远征中国的冒险活动。“1860年夏天,我们到达天津海面,准备进攻北京,额尔金爵士既是大英帝国的全权大使,也是联军中最有权力的人。爵士认为,大清皇帝言而无信,是一个捉摸不定的人,仅仅依靠外交手段,很难完成女王陛下的神圣使命。” 此时,居住在圆明园中的是大清的第八代皇帝咸丰,在咸丰看来,西方人是野蛮的化身,不可理喻,面对来自于西方的大炮和军舰,年轻的皇帝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战争即将发生。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天津北塘登陆。英军装备着先进的来福枪和连发枪,清军使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弓箭,他们手中的抬枪和鸟枪太原始了,根本就无法抵抗。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的武器几乎没有任何改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战争竟然如此顺利,整整一天时间,我们只打死中国士兵,自己却几乎丝毫无损。”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的预言终于应验了,作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咸丰过于文弱,况且,他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对手,一支几千人的英军,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撕开了大清的第一道防线。圆明园中的咸丰,只能在鸦片的迷雾中寻求安慰。“中国士兵的武器太落后了,但是他们的勇气令人尊敬,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为他们的亡灵祈祷。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就占领了这座重兵防守的军事要塞。”在英军远程大炮的连续轰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为一片废墟。清军的大炮水平依旧停留在两个世纪之前,炮架固定,射程很近,准确度也极差。“联军的胜利,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一小撮罗马帝国的士兵战胜北方蛮族的荣耀,如此不可思议战果充分证明技术和文明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八里桥战役给人梦一般的感觉,联军出动了8000名士兵,清军有3万多人或者更多,很难想象我们仅有5人阵亡,清军自杀式的攻击震惊了法军司令孟托邦将军,他说‘如果清军有很好的武器,很难想象他们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这是几个世纪前,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帝国的战士们在用生命和时间抗衡。
第二天,圆明园中的咸丰跪拜祖先之后,逃往200多公里之外的避暑山庄。皇帝逃跑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抵抗,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的郊区。“童年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这座传奇般的东方大城,今天,它就在我的眼前,近在咫尺。”就在这个黄昏,法国军队占领了圆明园,帝国的军队已经毫无踪影,奋起抵抗的只是20多个太监。第二天,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咸丰处理国事的地方,英法联军设立临时指挥部。“10月7日上午,额尔金爵士就来到了圆明园,随行的还有司令官格兰特将军。中国皇帝的夏宫在欧洲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跟着爵士和将军,我游览了这个神秘的皇家园林,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得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
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英法联军占领皇家园林的消息传到了避暑山庄,咸丰明白,他已经无力控制自己的帝国,圆明园的前途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额尔金爵士是国际象棋高手,格兰特将军则是大提琴演奏家,远征战事非常顺利,从军官到士兵,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愉快。”然而,10月7日,当额尔金和格兰特巡视圆明园的时候,一件将要震惊世界的事情在圆明园中悄悄的发生了。“在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即10月7日,法国人就开始偷走一些最值钱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10月8日,除了少数值勤的士兵,大约两万名联军士兵都开始肆无忌惮的抢劫。诸位可以想象,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非洲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这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想象出来。在这种时刻,所有的规范和约束都被打破,作战时纪律最良好的军队都变为道德败坏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的毁掉。喜欢毁坏物件,一定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越是禁止这样的事情,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毁坏的欲望,就越加热切。我留意观察过,抢劫中的士兵们,都带着一种欢乐的神情,抢劫持续了整整两天,为了使士兵们停止,孟托邦将军开始散布舆论,我曾亲耳听到他对一个炮兵说,‘我的孩子,把这些东西都放下来吧,我们就要到北京去,那里有足够的东西给大家分,大家要什么就有什么。’为了安慰那些因为值勤而没有弄到战利品的人,格兰特将军呼吁士兵和军官保持绅士的荣誉,缴回所有的战利品,以便用拍卖的方式公平的分配。拍卖持续了三天,每个士兵最终分到了17枚中
国银圆,相当于4镑黄金,据我所知,在我军历史上,士兵们对这次远征北京的奖赏最为满意。为了表示谢意,军官们赠给格兰特将军一个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那是战利品中最精致的东西;三个最美丽的大瓷瓶,拍卖委员会决定送给维多利亚女王。”
圆明园被洗劫之后,咸丰下令答应联军所有的要求。10月9日,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的外城-安定门,北京已经完全不设防。英法联军向大清提出了巨额的战争赔偿等一系列无理的要求,并且警告,一旦要求没有及时兑现,将进行严厉的惩罚,英军在安定门上架起了大炮,炮口的方向是紫禁城。“爵士认为,对大清政府,必须进行打击,皇帝是我们打击的直接对象,圆明园是皇帝最宠爱的东西,毁坏它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爵士说,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中,大清政府根本无力付出大笔的款项,只有摧毁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说,在撤退之前,我们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表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必须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爵士说,如果几天后我们能够签订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强有力的行动。在焚烧的时候,士兵们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那儿有许多马嘎尔尼爵士赠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拥有大英帝国的大炮和枪支,却从未设法改善他们自己落后的武器装备。” 1860年10月18日凌晨,遵照额尔金和格兰特的命令,3500名英军步兵和骑兵,开始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这是圆明园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其中悬挂着大清9位皇帝的巨幅画像。当焚烧开始的时候,300多名太监和宫女反锁大门,希望在这里逃过一劫,然而,灾难已经来临,曾经缔造了大
清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再也无法保护他们,300多人最终被活活烧死,他们绝望的哭喊淹没在隆隆的火焰声中,放火的英国士兵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足以表彰往日的风格和辉煌,将来再也不会被世人看到。目睹伟大的离宫被毁,我不仅黯然伤心,感觉到这确实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懊悔不应该用这样严厉的处罚,使它们都化为灰烬,从今以后,这些一个多世纪以来为无数人向往的宫殿,将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包括圆明园在内,5座皇家园林都化为灰烬。
“10月19日,我们从这里离开,身后只留下了一片空旷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和焦土。”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就像圆明园不散的阴魂。1860年11月1日,在大清帝国屈辱的签订了北京条约之后,英法联军撤离北京。条约主要包括: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和损失共1600万两白银。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
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
1861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离开人世,他再也没有踏进北京一步;1863年,一个英国贵族在印度死去,他就是额尔金爵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破的圆明园在战乱中遭到彻底的毁灭;1911年,在圆明园毁灭之后半个世纪,大清帝国灭亡,这是现存于中国的几件青铜雕像,它们曾经安放于意大利人郎世宁督造的欧式花园。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图书馆、枫丹白露博物馆以及纽约艺术博物院,人们可以看到一小部分来自圆明园的文物,但是,绝大多数曾经属于圆明园的文物仍然下落不明。
结束语:圆明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博物馆,其中究竟藏有多少珍宝和文物已无从知晓。今天,圆明园是一座遗址公园。
注:①靛蓝字体为郎世宁语
②紫罗兰字体为王致诚语 ③蓝色字体为麦基语
第五篇: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央视播出
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央视播出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
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5月中旬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首播。该片根据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同名著作改编,由国防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
纪录片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从1911年到1936年的历史演进,共12集,每集45分钟。纪录片主创团队在两年多时间里,多次重走红军长征主要路线,还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寻访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踪迹,全片尊重但不照搬原著,以大量新发现的史料和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再现历史场景,勾画历史人物,有准确的史实、精当的评论、全新的构思,是一部与原作相匹配的佳作。
该片总监制、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为了今天写历史,为了明天写历史。看上去我们是写历史,但处处都是为了今天。”
中央电视台5月13日首播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
2013年05月11日09:
54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近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
辉煌》,在北京举行首映式。中央电视台将从(今晚起5月13日)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央视一套首播之后,央视七套军事节目、九套纪录频道也将在5月下旬的晚间节目时间编排播映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苦难辉煌》根据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原著改编而成,共12集,每集45分钟,是一部成功再现党的历史的精品力作。该片多维度、宽视野、全景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了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了,各条道路走过了,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纪录片在摄制过程中,坚持“尊重原著,但不照搬原著”的原则,力求以“正确的基调、准确的史实、精当的评论、精采的制作”来再现历史。两年多时间里,纪录片主创团队在精心组织下,追寻历史当事人的足迹,几次重走红军长征主要路段,专程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寻访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踪迹,揣摩重要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地进行撰稿、实拍、考证和制作,以大量新发现的映像史料和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充分调动真实再现、动画演绎、音乐烘托的各种技法,与专家破解和优美解说相配合,形成了震撼的艺术力量。再现历史场景,勾画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提炼历史灵魂,是一部有气魄、有激情、有美感、有思想深度,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好片子。据悉,诸多专家在审片中激动流泪,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作品、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也是一部当前特别需要的作品。近日,“纪录片苦难辉煌”网上微博一开通,“粉丝”量便急剧上升,主题歌《相望》MV发布当天,点击率就超过了16.9万。从跟帖情况看,受众对这部片子十分关注、非常期待。(黄子娟、余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