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低年级课外阅读课题结题报告
《加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的比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就提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从而对课外阅读首次作了量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课外阅读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也窄得可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近于空白。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有人用抽样的方法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不懂课外阅读的价值
在接受测查的165人中,对课外阅读的好处能作出体会性回答的6人,占3.6%,能作出简单回答的98人(多回答“好看”,“知道东西多”等)占59.4%,不回答的61人,占37%,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
②拥有的书量太少。
165个学生中,家庭共有综合性知识藏书87本,平均每人约占半本书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一至二本的17人(多为教师子女),占10.3%;书包内长备课外读物的6人,占3.6%。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校有书不能读”、“书包自习题多”等现象,使学生的阅读资源平乏,近乎于无书可读。
此外,家长们意识淡薄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无力对子女进行辅导,再加上他们远远未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未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也很少有不目的的为孩子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作文选等,至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却很少有机会走入学生的视野。
对于这些现状,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更谈不上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了。习惯要从小培养,因而加强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3、理论依据
美国科学家彭菲尔德·罗伯茨根据积累的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病理学方面的例证,提出人在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大脑可以获得几种语言的符号,这个时期是5—12岁。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母语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始于3—4岁,成于12到13岁。这两个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一致的,吻合的,由此可见,在这一特殊时期,母语学习的容量是有弹性的,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言教学在完成规定的基本知识点的教学的同时,同步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是一定有效的。从低年级开始就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4、研究意义
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书籍这一载体,才能顺利进行。世界大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在他的诸多教育论著中不止一次地论及到阅读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喜爱读书。”、“不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丰富学生的课外读书生活,意义不可小视。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他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潜能。所以我们教师要把握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当逐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在的语言能力。所以如何让我们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融进课外阅读的精彩世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一个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范围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某一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完全自觉的读书活动,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触和吸收新鲜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本课题试图以切实具体的操作,让“读书”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他们课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喜爱的一项活动,培养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会选书,多读书,有藏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明白事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发展思维,联系实际,延伸课内,感悟世界,从小树立人生的志向,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分析现状
实验前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一次全面调查,检测,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使实验更具针对性,也便于将实验的阶段性与总结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二)以理论为导向,进行系统研究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他们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①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相对还比较陌生,教师要经常加以指导。可以推接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漫画书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边读拼音和汉字。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去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月亮姐姐的新朋友》后,可以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卫星文章。经过引导,可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② 摘录妙词佳句或小知识。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抄出来,在学习、交谈、写话中运用,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大家词句的积累。
③建立阅读小档案,评选“墨水大王”。孩子读完一本书便给他记录在案,当孩子看到自己所读过的书名一个叠一个,成为长长的一串时,他们心中一定会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如同一位建筑师看着工匠们一块一块地砌成一堵墙,当有了第一层,他一定渴望早日看到更高更辉煌的层次。
2、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在《给眼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的确,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①学校尽可能建设好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刚入学就能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一个值得我们遨游其中的知识海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
②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加学生个人藏书量。
农村的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远远未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孩子吃、穿、玩、习题集方面舍得花钱,但能为孩子主动买课外书的真是少之又少。而在美国,个人藏书不计其数,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长将一些新书放在餐桌、床头、车库,甚至卫生间。而犹太人每个家庭藏书平均为3000册。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原因就不究自明了。
为此教师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并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从小培养孩子“逛书店,猎好书”的习惯,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并拥有一定规模的藏书。
③;引导学生进行图书消费。教师应号召学生节约零用钱买书看,这不失为积累藏书的好方法,也可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买书”的好习惯。
3、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从小没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应争取在学生刚入学就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文阅读指导,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努力,需要我们的循循善诱。
①指导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
指导内容包括: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如教孩子们学会查字典、词典、成语词典以帮助阅读等等。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表达能力等等,以及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表达想法等等。
②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а、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千万不可蜻蜓点水或半途而废,要养成选定一本书就要读完的习惯。
Ь、定时:帮助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
С、定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合理的读书计划。此外,还要学生在读书上时做到保持良好的姿态。这些习惯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老师家长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3年9月——2003年11月)
1、学习有关理论,了解相关信息。
在落实课题及实验班级后,我们课题组成员便投入到相关理论的学习中。
首先老师们仔细阅读了新课标,并对其中关于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要求作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我们接下来研究的指导思想。
①课外阅读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②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③“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事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④“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⑤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⑥喜欢图书,爱护图书。
⑦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其次,我们还通过上网,看各类教学杂志了解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以供研究中的借鉴参考。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的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卓越法案,就有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中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在全岛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的滞后,一直没在小学阶段建立一个科学的阅读课程体系。
2、通过访谈的形式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认识的程度,对于访谈的结果我们做了一些整理:
在被调查的45个学生中,家庭有藏书仅有1人,而且藏书量也非常少。几乎一半的学生未接触过课外书。其他学生也只是看过1—2本的卡通书而已。调查结果显得如此苍白,令我们非常感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的决心。
3、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几个实验原则:
①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或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扣开阅读的大门。
②目的性原则:不要把目标定位过高,我们现在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培养他 们的兴趣。
③自主性原则: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应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读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才是教师首先应该做的。
④差异性原则: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指导和评价中要正确对待,多采取纵向评价。
⑤激励性原则: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战胜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⑥整体性原则:学校把课外阅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工作。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
1、课题展开的初始阶段
首先我们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们宣传了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尽量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并借机向家长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①多带孩子到书店“猎书”,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可以是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也可以是儿歌、童谣和古诗。或者是漫画、卡通、科普读物,亦或是长篇作品。
②家长多鼓励孩子阅读,可以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理想状态。最好能做到定书、定时、定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贪玩好动,更需要家长多花心思,保证孩子的阅读能持续进行。亲子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早已流行多年。开展“亲子阅读”的父母有一些技巧要掌握。比如可以把阅读的时间安排在睡前半小时,这样不影响孩子的其他活动,而很多孩子却愿意为阅读牺牲睡眠。方式可以是母子共同阅读一本书,交流相互的看法,还可以是直接朗读给孩子听。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听赏”所获得的词汇量要超过“眼赏”获得的词汇量,而且效率也更高。睡前阅读尽量选择一些温馨的故事,平常的阅读可以是小说,而且推荐多选儿童文学名著,多读一些长篇故事给孩子听,能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阅读能力。我们注意到在国外《哈里·波特》很多是父母读给孩子听的。
其次,教师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我们根据实验学生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目标、内容、总量、活动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指定具体的规划和措施。阅读量根据新大纲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采用“自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
(二)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课外阅读具有深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的标志。
①榜样激励
介绍历史人物及身边的成材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向学生讲一讲革命导师列宁的故事,列宁一生都在书里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是天天在监狱图书馆看书。再如陈毅将军看书时将墨水当酱油吃的故事也很感人。
②好书引读
推荐一些好的书好的文章给学生时,事先可以放一些“诱饵“。比如把《安徒生童话》推荐给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篇来吸引学生然后告诉他们书里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样学生就容易被吸引,而产生想读的欲望,进而钻入书中。如果是较长的故事,如《木偶奇遇记》,可以先设置一些悬念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也不错。我们向学生推荐书目如下:
低年级(1—2年级)
1、三字经
2、千字文
3、百家姓
4、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
5、格林童话
6、童话大王
7、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
8、知识童话300篇
9、漫画三字经故事 10、365夜故事
11、宝宝成长故事
12、晚安故事
13、天天讲故事
14、睡前10分钟故事
15、动物故事
16、科幻故事
17、寓言故事
18、益智故事
19、少年奇才故事 20、中外神童故事
21、阿凡提的故事
22、英雄人物故事
23、二十五史故事
24、资治通鉴故事
25、伊索寓言(古代希腊·伊索)
26、成语三百则
27、动脑筋乐园
28、十万个为什么
29、少年儿童不知道的世界
30、一千零一夜(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
31、骑鹅旅行记(瑞典·拉格格夫)
32、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
33、冒险小虎队
34、幽默水浒
35、幽默西游
36、海豚爱上热咖啡
37、画画猜迷唱儿歌
38、卡通动物图例1988
39、儿童蒙纸画
40、描画世界
2、建立课外阅读基地,使学生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
①在家中设立书柜,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由家长陪同逛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并做到按时阅读。
②班级设立图书角,号召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传阅,达到资源共享。
③开放学校图书馆,定期向学生开放。
3、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①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如查字典、词典。②读与思、说、写、背相结合。
a、读思结合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b、读说结合每星期提供一两节课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可以说从书上看到的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书中人事的看法,比如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等等。
c、读写结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记录一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另外,可以展示读写成果,事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读书的成果,比如读书笔记,习作之类装订成册,然后展示,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
d、读背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相当好,所以背一些简短的语段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为了发挥他们这一优势,我们向学生提议每天早上到校后读一些优美的词、句、段,或短小的文章。并鼓励他们把喜欢的背下来。适时的给他们成就感,使他们更有兴致和信心取背,让积累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
4、开展活动,强化“读”,拓展生活空间。
把班上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去,发扬下去,就得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并且要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类活动可归纳为“四会”、“三赛”、“一展评”。
所谓“四会”,即故事会、好书介绍会、读书心得会、新闻发布会。由于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也最爱读故事,所以我们经常利用自习课或班队课举办故事会。大家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使活动更添趣味。好书介绍会,就是让学生向自己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推荐时要讲清楚喜欢它的理由,以此来吸引未曾读过同学的好奇心,带动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乐趣。读书心得会,就是请学生谈谈自己看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有时可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此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可以利用每天晨会的时间开一下“新闻发布会”,说新闻谈看法。
所谓“三赛”,即速度赛、朗诵赛,读书赛。为了检验和进一步促进课外阅读,我们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竞赛纳入整个阅读活动计划之中。速度赛,就是选出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看谁能说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内容。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出表情朗读。读书赛,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名记下来,进行书名接龙,看看谁读的书多。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我都是先放手让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所谓“一展评”,即展出并平出好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参与。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觉得实践的效果还是令人惊喜的,学生进步的明显也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是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藏书,平均每人阅读书籍约15本,并有两本读书笔记。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进步了。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尤其是表现在听说训练课上.实验前他们只能说上三言两语,非常吃力,而且往往词不达意,缺少条理。实验进行中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了,且是不是地用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在写话方面更令人吃惊,有的同学能看图写上几百字,写的也是条理清晰,合情合理,不乏情趣。在写日记方面,学生也容易表达了。
再者,学生的知识充实丰富了许多,如上《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在谈及星座问题时很多学生争先恐后说出了许多星座名称,而课前我根本没叫他们去查阅过。又如在古诗方面,学生背诵了近百首,记得前一阵子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有学生就发现其主题曲中就有古诗名句,而且还兴高采烈地唱给我听。还记得有一次,那是一堂早读课,有些调皮的学生没有好好读,我就请学生说说怎么办,有一学生出乎意料地对我说想送给同学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也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另外,教师论文、教案,学生习作附后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年的研究,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阅读意识显著增强,兴趣浓厚,从而不断产生阅读的需要,课外阅读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些困难,有些是事先可以预见的,有些却是我们未曾料到的。
学生方面,主要是不能很好的控制看电视的时间。由于实验前学生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是花在看电视上。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可以说“电视”是课外阅读能够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经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这一情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看生动形象的画面,毫无疑问电视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大的,相对于书本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如何把学生从看电视引向看课外书就成了新问题。
家长方面,由于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自己几乎也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在这方面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们缺少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甚至有些家长受旧观念的影响仍旧固执地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如何获取家长们更大程度地配合,而且是有效的配合,很值得我们教师的深思。
教师方面,对于阅读时间安排欠合理和充足,指导方法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做得也不够到位。再有做课题虽是朝着成功的目标努力但结果不一定会大功告成,课题的主持者一定要付出很多的牺牲,如时间、资金、承受的怀疑等。
学校方面,由于资金有限,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种类不多,书籍量也很有限,且大多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阅读《荷叶》,使学生掌握四步教学法.2、培养学生自学、朗读、理解、表达的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3、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荷叶的无私。教学重点:
自学短文,掌握四步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荷叶的美,荷叶的无私和令人尊敬。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荷花吗?老师知道有一处美丽的荷花池,池里的荷花真是太美了。小朋友,你们想去游玩吗?
但在通往荷花池的路上有五扇大门,只有通过了这五扇大门的考验,才能到达目的地,你们想试试吗?
二、指导阅读《荷叶》
1、第一扇大门的题目是:
出示: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小组合作学习。
(2)请一组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去闯关。
2、这第二扇大门又要考验我们什么呢?
出示:一边读文章,一边想问题。
a、荷叶的外表是()、()、()。
b、“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说荷叶(),盛夏时节送来阵阵清香,说荷叶(),荷叶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师讲述:墨绿、浑圆、厚重是荷叶的外表,而他们的内心又是多么高尚,甘于作陪衬,难怪作者说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荷叶一样的人,默默地为别人做着事情,你知道谁是这样的人吗?
学生自由说。
3、过了两扇大门了,真了不起!,等待我们的第三扇大门,又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出示:一边读文章,一边用横线画出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
(1)学生自学,记一记。
(2)小组内交流,推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3)举行小小朗诵会,看谁读得好。
4、要过第四扇大门了,考验有是什么呢?
出示:()像天降甘露。
()像一把团扇。
()像荷叶。口头交流,全班回答。
5、到了最后一扇大门前,让我们来看看第五扇大门又出了什么题目。
出示:a、要吝惜,用不自己或文中的话赞美荷叶吧!
b、你知道古诗中有描写荷花荷叶的吗?
三、本课小结,拓展阅读。
小朋友,大家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顺利地来到了荷花池,出示荷花池图。通过读短文,记佳句,讲感受,初步掌握了“谈、想、记、讲”四步阅读法。希望大家用这种方法阅读《做一片美的叶子》、《生命草》等文章。学生习作
小白兔搬南瓜
秋天到了,田里的南瓜长大成熟了。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田里搬南瓜。
小白兔来到田里,看见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南瓜,乐得跳起来!小白兔走过去搬南瓜,可是这南瓜好象跟小白兔过不去似的,一动也不动。小白兔累得满头大汗。
正在小白兔为难的时候,他看见熊哥哥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奔来,就大声喊:“熊哥哥,这南瓜又大又重,我搬不动,你能帮我一把吗?”
小熊边骑边大声说道:“小白兔,对不起,我正急着去上班呢!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小白兔看着小熊匆匆离去,突然,他一拍自己的脑袋瓜说:“有了!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可以滚动,我的南瓜也是圆的,不也可以滚动吗?”
于是,小白兔就把南瓜竖了起来,轻轻一推,南瓜就像轮子一样向前滚去。小白兔心里乐开了花:这样做真是太轻松,太方便了。头上的小鸟吹着小喇叭不停地唱着,好象在说:“小白兔真聪明,小白兔真聪明!”就这样,小白兔慢慢地把大南瓜推到了家门口。
兔爸爸和兔妈妈看见了,异口同声地称赞到:“你这孩子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大公鸡
我家有一只大公鸡,我们全家都喜欢它。尤其是妹妹,常常和大公鸡一起玩。大公鸡的头上长着红红的冠子,嘴尖尖的,吃起食来还发出“嘟嘟”的响声。圆圆的眼睛后面,有一束毛,毛底下藏着它的小耳朵。身上长满了油亮油亮的羽毛,像披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大公鸡每天早上“喔喔喔”地叫,催我早起也催人们早起。大公鸡真可爱,我爱我家的大公鸡!
四季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我觉得她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夏天,一个很热闹的名字,夏天一下子晴一下子雨,我觉得夏天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秋天,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我觉得她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冬天,一个安静无声的名字。雪静静地下着,谁也没有发出声音,我觉得冬天像一位不说话的老爷爷。
看电视
由于每日看电视,什么动画片、电视剧、故事片等等,百看不厌,直到电视台停止播放为止。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视力也由原来的1.5下降到了0.8,而且每天都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我觉得看电视入迷危害太大了,同学们,你们可要注意呀!
学生日记
10月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想:为什么10月1日就要放假8天呢?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因为这天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呀!”我听了以为知道了一个小秘密。然后,我把村里的很多小朋友叫来,将妈妈跟我说的都告诉他们,没想到他们听了,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你到现在才知道呀!”我听了,脸红了,心想:今天真丢脸,以后再也不买弄了!
11月16 日
星期天
阴
今天,妈妈给我一个石榴。石榴的外表并不好看,它没有苹果那么光滑的外表,也没有菠萝那诱人的香味,只有一层红皮,土里土气的。它有点像一个又粗又矮的小花瓶,肚子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傻笑。我把石榴剥开一看,里面全是水晶似的小颗粒。那一粒粒吃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真有滋味!我真喜欢吃。妈妈说:“要知道那土里土气的外表,还是专门治拉肚子的中药呢!”吃着石榴,听着妈妈的话。我佩服起石榴来了!
10月24日
星期天
晴
上午,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面前,说:“爸爸,我听到了一个新闻?”爸爸笑着问我:“什么新闻啊?”我神秘地说:“苹果里可以切出星星呀!”于是,我拿来一把菜刀和一个苹果,爸爸关心地说:“小心一点,别切到手!”爸爸看我把苹果放倒切,忙提醒我:“哪有这样切苹果的,切错了!”我还是将错就错,切了。我拿了一半给爸爸看,说:“你看,里面有一颗星星吧!”爸爸说:“还真有一颗呀!”我说:“没想到,一个人的错,会成为一个启发。”
10月31日
星期天
晴
今天,爸爸开车到外面运东西,妈妈带小妹妹到邵家渡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我觉得好孤单,好寂寞。一个人在家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一个人在家里写作文会写出来,如果小妹妹在旁边吵闹,那我的作文就写不出来了。坏处就是,他们都走了,一个人在家害怕、孤单。突然我想起了昨晚,小妹妹小便便在两条小被子上,于是我就把两条小被子晒在阳台上,又回到房间做作业了。、学生习作
第二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徐小军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阶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由于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用讲实验代替做试验,或者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演示试验,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用语表述不准确,思维不深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探索,力求挖掘出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家庭或课外小实验,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家庭或课外小实验既能加深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自主实验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磨砺学生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验探究基础。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本着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化学课堂实验学习的不足和巩固教学成果的原则,结合目前农村初中教与学的现状和多年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我们农村初中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初中探索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然后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发动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最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研究法,从调查分析我校各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出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行动研究法,课题小组人员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并动员化学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和实践,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使理论实践与动手实验有机统一起来。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家庭实验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课外的实验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整合探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指导探索实验的途径。经验总结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交流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研究出一些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理论性资源的探索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在我们谈到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我校化学教师总是强调物质条件性资源不足,不去利用物质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我们首先研究实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掌握实验素材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利用。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组建中来,为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素材。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探寻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由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造成的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又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小竹棍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玻璃棒等;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时课本实验内容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借鉴他人对实验改进的经验,创新优化课本实验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已经涉及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可以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将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薄膜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微生物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物质转化成利于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薄膜时,用铁锹一翻便能清晰的看见有白雾冒出,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学生大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经过学习盐和化肥的知识后,他们就能解释这是因为草木灰是呈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同学们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联想到生活生产中去,有同学就提出在家里种小苗秧的,建议家人将草木灰洒在秧板上。由此还知道了如果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呈酸性时,可加草木灰来中和酸性土壤,从而有利于喜中性的农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为什么要将农药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我校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共设计了18个题目,收回42份问卷,统计结果是农村初中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发掘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三是我校总体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1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第2-4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第5-9题反映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高,非常希望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开放,随时能让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第10-11题反映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没有信心,喜欢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第12-14题反映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对实验有兴趣,但做得少。第15题反映学生在没有试验的条件下还是愿意开发家庭小实验。第16-18反映学生喜欢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但从来没有去尝试,这也正好也说明我们课题组可挖掘的课外资源潜力大。
(二)尝试探索开发课外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应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的运用中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认识,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课题研究让本校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结合农村特点,挖掘课外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常看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家庭实验。第三,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校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也越来越多。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QQ群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校教师共享,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校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精上好。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现有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校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校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校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校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发挥各自在校内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2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10多篇教学案例,有两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10多篇论文获得校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校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验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做铺垫,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级人数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此类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转变。有些教师缺乏思考与创新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先后围绕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势?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校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结 题 报 告
项 目 类 别:扬州市立项课题
课 题 类 别:实践研究﹒教学﹒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课题主持人:杨所 在 单 位: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初中申 报 日 期:二审 批 单 位: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结 题 时 间:二报 告 人:杨
嘉 培
00一年六月五日
00七年四月
嘉 培、宰 华平
内容包括:
1、初中政治课乐学模式的建构与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最佳结合的研究。
2、初一政治课着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活动、表演、心理咨询等方式,研究如何在寓教于乐中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
3、初二政治课重在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采用视频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专家访谈”、“身临其临”、“扪心自问”、“当名小法官”等小品表演具体形式培养遵守道德、依法自律的自觉性。
4、初三政治课重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时事的介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研究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学生为中华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杨嘉培同志,为送桥初级中学的校长,课题立项时为中级教师,2002年成长为高级教师,200年成为高邮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教师管理中的心理管理》一文登载于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治校百人谈》中,1996年12月《校长要坚持教学管理主阵地》,被扬教院学报刊登,1998年11月《坚持德育四化建设》参加高邮市“素质教育大家谈”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2、课题第二负责人,宰华平同志,课题立项时是普通政治教师,2003年后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2006年被高邮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1997年《妙用诗歌 激趣蕴理》被高邮市教师论文集选中。200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获得一等奖。
3、课题研究顾问,黄昌宝老师,高邮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承担着省级课题的研究。
4、课题其他重要成员,陈春维、冯恒梅、周宏贵、李志开、陈国庆等教师都是走在初
一、初
二、初三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旧式政治教学的弊端深恶痛绝,分别承担着初三政治教法研究、初三学生“三观”现状研究、初二政治教法研究、初二 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的
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课题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德育方法的第三层次,即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为实现真正“无灌输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乐学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学政治。初中政治课学习必须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优化学生思想素质,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诸因素,在不忽视知识理解基础上,重视情感、意志、行为在德育中的地位,加强德育实效建设。具体得目的和意义有:
1、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政治教学作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2、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我校教师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们业务素养的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校的试验面。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处理材料的能力,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欲望。
五、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现象观察,实际调查到分析综合再形成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初一,采用抽样和追踪观察法,得出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状况。初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初三,采用行为研究法。最后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乐学教学模式进行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年6月—12月):
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班、对比班。课题负责人召集全体人员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在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查阅《德育
论文。
具体来说主攻两大了任务:
(一)初中生课外研究思想品德兴趣的培养。
1、编制导学提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在2002—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我们在认真研读初
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乐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2、虚拟政治场景。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
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一般不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这样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一般我们不由教师垄断,而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者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完成总课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并形成文字上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成果和感想:
(一)目前这种乐学模式效果初见端倪:
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作业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老师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完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讲究课堂效率。教改中我们建起了备课素材库、课件库、网站,学生可上网点击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我们常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课件,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初
一、初二的实验班级经过二年的实践,几次期末统考成绩三个方面比率比非实验班提高了十个至二十几个百分点。2003届以后的中考政治成绩比未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2002届一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开始我校政治教学经验,年年在高邮市初中中考研讨会上介绍。
6.教师受到教育。通过教改,我校政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成长成校、县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二)主要成果:2002年宰华平老师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又获得一等奖,2005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02年——2006年与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在高邮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20多篇。
(三)结题中的感想:
1、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前提。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操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随时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和改进。②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投入教学的热情和调控课堂的技巧,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最终达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境界。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有幽默感、有激励性,有感染力,使学生易与接受,并有所启发。④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忌单调、枯燥、乏味,要设计本课
12、优秀课获奖证书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证书。(第36-37页)
3、学科带头人聘书。(第38页)
4、兼职教研员聘书。(第39页)
5、在高邮市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第40页—49页)
6、在高邮市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证书。(第50页—55页)
7、在扬州市级发表、获奖的论文材料或证书。(第56页—58页)
8、在江苏省级发表论文。(第59页—65页)
9、在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第66页—70页)
10、学习的重点文章。(71—81页)
八、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5、李建平为什么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析(之二)
6、《人民教育》 2002年1—10期
7、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张志勇 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讨论教学实践刍议》,王丽琳、宗军,1998.1.10、《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1999.8.11、《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1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