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共12部分,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胡锦涛首先对教育进行了阐述。共八句话,可概括为四层: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
三、对教育的要求;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阐述后,倍受鼓舞,也深有体会。
一、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根本利益之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教育质量是现代教育的立足点,也是现代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教育的作用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民族要振兴,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群众对于提升自身素质、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何满足群众愿望,实现从群众个体强大到民族、国家的强盛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还是依赖各级各类教育。所以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三、对教育的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外在的保障机制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五条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保证教师教学质量高水平的落实;其次让学生在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体会到现实的快乐;再其次就是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学习知识最基础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教育全局的问题,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均衡发展又会有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均衡发展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任的同时,还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优质学校应支持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不能只顾小我,不顾大局。要把眼光放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透过质量高低曲线,从长远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异,让每个孩子享受合理配臵的教育资源,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激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我区的第一民办初中、兴国初中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强大的硬件建设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长安区现在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初级中学。填补了长安区初中无名校的空白,也给其它学校树立了榜样,拓宽了治学理念。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的结构体系,还体现了教育多元化,对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依靠教师这一办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业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理论充实、科研带动、交流提高、岗位实践等方式,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了,才能教育好学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作为教师我无比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精神,奋发作为,顽强拼搏,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专家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八大报告中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工作,减轻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水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要开展好课程辅助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现代公民素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习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的体会。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的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论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教育问题。
要有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中共党章,深刻领会并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人才。积极参加学校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党总支、党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和理论学习研讨班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多方面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谈感想、写体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积极进步,奋发向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之中。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彻策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我的《适中性教育思想》得到较早的体现。我在《适中性教育思想》中谈道: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即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为人师,就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为我懂得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终于教育事业,不把教育事业当某生的职业,而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与其他社会要素相比,远非从属者,反成统领者,一切皆由教育所缘起。教育可塑造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挽救失落的灵魂。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热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不爱的教师,绝不会教好本门学科。只有热爱所教学科,才能以更积极热情钻研所教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特别是研究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人之所谓人是因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理念,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热爱学生,我热爱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植根于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爱就绝不会有教育,更没有在心灵深处与对学员的共鸣共振。正如所云,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会枯竭。我爱教育事业,我爱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我所教的学科。我更爱我的学生。与教师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协调关系、力量、团结协作、争取最大的教育力量和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同事们友好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分享从事这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快乐人生。
做教师,教人做学问,首先我自己就要不断地追求学问,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没有精通的业务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就不配人师。教人做学问,自己必须有学问,这是基本常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要不断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吸呐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然后把它奉献给学生。当然要讲究方法与艺术。惟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要吸呐、消化、内化新知识新成果,特别是教育学理论的前沿成果。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教育教学工作,是教书育人的依据,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是开发潜能的艺术。掌握了教育规律和艺术,艺术地把学问内化成学生的学问。挖掘教材内容中思想因素,关照学员的人文内涵。使他们拥有渊博的学问,聪明的才智,激荡着热情,高尚的品德去塑造、去培养、去教育、去提升儿童的素质,开发儿童的潜能。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为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的新思路、新举措,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教授罗永光,请他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一解读。描绘幸福民生的画卷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新举措新部署具体实在
罗永光: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可以说具体实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让老百姓不仅有饭碗,还要端上好饭碗,工作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老百姓常说,“幸福不幸福,要看钱袋子”。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上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是首次。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把改革发展的“蛋糕”分好,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公平正义是幸福民生基石
罗永光:“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盘点十八大报告,“公平”“共享”成为高频词。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的明确信号。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第三篇:解读十八大报告
解读十八大报告的一些新提法、新名词、新变化
“美丽中国”首入报告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新名词之
“美丽中国”
【原音重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十八大代表、广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报告坚定了我们走绿水青山、民富市强道路的决心,我们要争取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市,努力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绿色发展范式。
背景解读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新提法之
“生态产品”
【原音重现】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储蓄主管刘娟:
以前没有看到过“生态产品”这种表述,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
十八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出路所在。
十八大代表、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丽娟:
一些重点水域出现水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背景解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十八大报告新要求之
两个“翻一番”
【原音重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础,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双指标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
十八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
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
背景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仅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
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两个指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笔墨放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尤其是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
到“五位一体”
报告解读: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两个加快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个自信
【报告原文】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个监督
【报告原文】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个意识 【报告原文】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八个坚持
【报告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清正清廉清明
【报告原文】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学习服务创新
【报告原文】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文化活力
【报告原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11月8日上午,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提振人心、激扬斗志,报告主题鲜明,明确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报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这些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定位。报告不仅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实践中取得的丰富成绩,而且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报告既对过去五到十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又客观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就报告涉及的具体内容而言,报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可以说,十八大报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党代会五年一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规划下一个五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十八大报告中都会有体现,胡锦涛同志在会上讲了报告的要点,并没有念报告的全文,之所以做这样的一种安排,显然就是因为报告涉及的内容多、面广。仔细听了这个报告,我感觉报告的亮点、新意很多。
四个鲜明特点和10个亮点
一、涵量厚实、大气磅礴
十八大报告在总体结构上分成12个部分,论述12个重大问题,其中既有对最近五年的工作和过去十年历程做的基本总结,更有对未来发展的部署和展望;既从宏观上、大趋势上分析了我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环境,以及要采取的战略,又联系世情、国情、党情从中微观层面上提出实际的工作要求;既谈到我们取得了重大成效,报告当中提到有九个方面,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等,也没有回避存在不足和困难,报告中提到六个方面,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可以说,讲成绩理直气壮;摆问题,直指要害。这个报告开拓了我们视野,使我们看到了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伟大的、光辉的蓝图,也看到了面临一些迫切解决的难题,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二、方向明确,信心坚定
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中有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它就是一条新路,同时也是一条正路。在以往党代会报告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非常明确的理论阐述,指出它就是“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一个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从1978年开始探索、开辟的,江泽民、胡锦涛接力又不断开拓,所以,这条道路的方向非常明确,不容怀疑,不容否定,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下去?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信心,要有道路自信、要有理论自信、也要有制度自信。有一句话说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要有自信,不怕别人说三道四,说这不行,那也搞糟了。我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对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就是在成功的基础上不停地走下去。
三、布局清晰、任务明确
十八大报告有一个大亮点,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非常好的谋篇布局,提出“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是从 3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来的。现在是“五位一体”就讲全了。为什么要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既是生活的又是生产的基本方式。当前,在“五位一体”建设中我们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我国的生态十分脆弱,自然资源比较匮乏,而且在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很恶化,有些官员还是“GDP第一”,片面的政绩观,没有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的任务,所以现在作为重点提出来。在布局上还要看到,五大建设必须加上党的建设,实际上是六大建设。当然,五大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建设方面,党的建设是执政党方面,两者不是属于同一个领域。但是,五大建设都离不开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应该是龙头、是核心。如果没有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搞不好,五大建设根本发展不好。我们现在要看到,“五位一体”加上党的建设,这就是我们的总格局。
为什么说任务明确?报告中讲的非常清楚。报告共有12个部分,讲六大建设的6个部分和其他6个部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其他部分没有像五大建设加党建这六大建设是以任务和要求的形式阐述出来。数了一下加起来共有32项任务和要求。六大建设的任务之所以说的这么具体明确,就是要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四、开拓进取、新意迭出
我们党的每次党代会报告,都有新的提法、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思路,但是这次感觉这一点更突出,开拓进取精神更加强烈,新的提法更多一些。稍微翻了一下,比如提到我们的工作需要创新的地方就特别多,如,三个无止境,“时代 4
发展无止境、认识真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提出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再如,在党的建设这部分,新的东西更多。比如提出,我们现在党的建设要讲三大主线,即“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提出“四个自我能力”,即“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还有党员、干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三者”,即“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贯彻群众路线也有新要求,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强调了为民、务实、清廉三重点。
十二个亮点
1、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2、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十八大报告有一个大亮点,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非常好的谋篇布局,提出“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5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是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发展来的。现在是“五位一体”就讲全了。为什么要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既是生活的又是生产的基本方式。当前,在“五位一体”建设中我们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我国的生态十分脆弱,自然资源比较匮乏,而且在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很恶化,有些官员还是“GDP第一”,片面的政绩观,没有把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的任务,所以现在作为重点提出来。
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3、“四化同步”绘就新蓝图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八项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两个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6、“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 7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9、86次出现“改革”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10、145次出现“人民”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