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7: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 1)。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 2435.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07 亿美元;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2008 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滑,下降到 59.84%,2009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到44.16%,但2010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回升到49.67%。总体来说,中国还是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有所变化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中国外贸形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格局影响并不大。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欧盟仍然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 37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5%;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依然是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 317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6%;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 255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2%;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仍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被巴西赶超。

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启示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虽然比较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却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而这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从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和发达产业结构,例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1990年为69.9.%、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且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几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贸易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这会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而加剧。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外市场日益庞大、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势,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2011年初以来,欧盟贸易保护主要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欧盟向中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此种举措,势必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影响。

(二)世界性危机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在就业压力加大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保护,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

人们币升值,尤其是对于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的外汇储备较庞大。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誉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元区各国为了应对 GDP大幅萎缩 9.6%,陆续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2009 年第一季度,日本 GDP 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而环比下降 3.3%。同时,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与 2008 年同期相比,2009 年第二季度新发起的贸易调查案增长 12.1%,而中国是这场贸易保护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在 23项新调查中(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被提及 19 次,占 82.6%,而在最终实施的 17 项救济贸易措施中中国提及率为 100%,有 12 项是完全针对中国的。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价值剧烈波动以及信用急剧下降,这一现象将加剧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急剧下跌,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许多海外客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纷纷采取拖欠、违约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2008 年,中国出口行业坏账由 2007 年的 150 亿美元激增至 450 亿美元。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大宗贸易的统计显示,2008 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 1.5%,2008 年上半年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 936 宗,金额 2.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8%。其中美国报损案件 202 宗,同比增长 31.2%,报损金额 1.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5.6%。

第二篇:中国入世十周年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入世十周年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趋势分析

——金融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金融业入世十年来发展的现状

中国金融业在中国入世之后,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中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开拓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快。2002年12月,中国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迈出了资本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2003年3月10日中国银监会成立,标志着“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格局的最终形成。2003年,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业务,并加快推动国有银行产权改革。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开展人民币业务,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必然要面对外

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3日在重庆举行的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经贸论坛上透露,截至9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2家营业性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6600余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外汇贷款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总额的20%左右。2007年,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法人机构。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2001年的资不抵债,实现了到2009年的全面上市。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0底,中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仅有1.6万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8月,中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急剧增长到了20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市场市值达到20.48万亿元人民币,股票与债券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0%,在支持企业融资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我国金融业也面临的严重困境,相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中国金融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了。最近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人民币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地位仍然不相称。中国金融业在创新水平、市场深度、综合竞争力、公司治理、发展环境、监管水平、国际化程度、人才配置、文化建设、理论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金融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城乡金融发展、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金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要求、金融监管水平与防范风险需要、金融发展速度与金融人才供应的不平衡,金融发展趋势与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的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的不平衡。从外部经济环境看,目前中国金融发展面临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从内部经济环境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和宏观紧缩政策都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形成一定的制约。

二、我国金融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对于完善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我国金融业的金融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截至2004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1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29%。摸清证券公司底数的工作逐步展开,及时有效地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保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

(二)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和风险向银行集中

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偏高,储蓄率和广义货币 M2持续攀升,银行业集中了大量风险。我国广义储蓄率偏高且持续攀升,1985年我国储蓄率为34.3%,1990年上升到38%,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40.2%,2003年达到44.6%,在全世界属于最高的。M2/GDP比例居高不下,1985年为60.8%,1993年上升到100%,2003年和2004年为别为187%,186%,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业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且主要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为85%,2004年1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4%,而股票和债券融资不足5%。企业融资过度依

赖银行贷款,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从长期看,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冲击物价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挤压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我国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业占90%以上的金融资源,证券业发展滞后,保险业规模过小。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这种金融发展格局,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

(三)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我国金融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根本确立,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还普遍存在缺陷。产权主体虚置,所有者监督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之间职责不清晰,缺乏明确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股权董事、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代表、中介机构以及党团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内部管理比较薄弱,风险防范机制不够落实,信息披露不及时,透明度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问题、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水平较低,缺乏鼓励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水平。

(四)金融企业的外部环境较差和存在道德风险

我国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较差,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和法规过时等问题。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约束力不强,执法不严,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些客户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一些企业利用改制重组等方式逃废银行债务。社会信用意识薄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评价和记录系统,缺乏提高社会信用意识的制度保证。金融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滋生。在金融改革、不良资产剥离以及金融机构关闭过程中,由于政府支付了改革成本和中央银行出资全额补偿了自然人债务本息,这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金融机构的恶意高风险经营行为,助长了投资者漠视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的错误意识,不合理地减轻了金融监管者的尽责压力和对相关责任人的依法惩处。

三、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混业经营

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分业经营,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立而治,这虽然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但是,从加入WTO以来外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来看,她们在世界范围内经营业务几乎都是混业经营。如果不解决这一尴尬境地,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突破分业经营的现有格局应成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为适应金融业竞争的需要,混业经营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于一体,其优势在于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进行各种有效的投资组合。

(二)制度化、法治化

一方面,为适应入市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将会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我国金融业,促使我国金融业及早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还将会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或修改《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外资金融机构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应法规从而形成一套既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法

律法规体系。最终,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将从单一的“政府裁决”逐步转变为由WTO制定的“国际规则裁决”或我国的“法律法规决。

(三)内资国际化

随着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国内金融机构要抛弃旧的经营思想,从全球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评估项目和选择投资方向,努力向外资金融机构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资金的跨国流动和公司的跨国上市,导致资本流向效率高的市场国家去,这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会使得中国优质内资在加入世贸之后形成国际化趋势。

(四)市场化

WTO以来,中国将努力逐步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管理制度,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将由市场决定,从而促进了利率等的市场化。中国今年的利率改革中,对利率允许下浮就是金融市场化的第一步。此外,金融政策更加透明化,也有利于市场化的发展。

(五)竞争与合作并存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在诸多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首先是人才竞争,其次是优质客户的竞争。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与优质客户群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金融机构的利润也大都来自优质客户。最后是业务竞争。国内的金融机构将逐渐失去原有的政策保护,相反外资金融机构将逐渐享有国民待遇,这将加速了金融市场中的全面竞争趋势。因此,许多交易所已经实施了合并,结盟,改制和上市等改革计划,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金融服务业将呈现出持续兼并的趋势。

(六)信息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适应加入WTO以来金融国际化的需要,金融电子信息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未来中国将建立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全面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系统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开发并推广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办公效率;建立金融计算机安全体系,保障银行业务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因此,为了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将以业务需求和金融创新为目标,完善金融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辐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超市”服务。

四、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对策一、一个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首先需要的是规范和有序: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思考、研究和解决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道路;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统筹兼顾好各项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努力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是必须始终注重提高金融工作特别是金融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正确处理金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凝聚各方对金融宏观调控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共识;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手段,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制约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动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金融行业其次应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并购加速国际化进程。在华尔街陷入股指历史低点,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美国政府对于海外并购的限制有所放松的时候,中资金融机构应该利用机会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增强自身在内地市场的竞争能力。并完善奖惩措施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金融产品市场界限的日益模糊,其他金融机构越来越推崇向投行看齐的片面的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收益率等量化考核标准,看涨式期权类的奖金激励方式大行其道,使金融业高管层的道德风险大大增加。中国金融机构在制定薪酬机制时,应以加入风险因子调整后的收入为衡量标准。还应发展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业面对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第一,牢牢把握金融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第二,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执行的灵活性、差别性,与其他政策配套性、互动性,既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增加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第三,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要适应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政策和监管协调,填补监管真空,既要防止监管不足,又要防止监管过度,增强金融市场运行的有序性、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第四,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改革路线图,完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计价、支付、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等功能,加大与外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稳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把香港打造成为人民币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将上海打造成人民币业务的在岸金融中心,将香港和上海打造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双子星座”。第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出上海国际板市场,改革创业板新股发行制度,扩大创业板市场规模,发展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OTC),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推出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品种,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第六,增强金融体系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中西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和参与设立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同时,要推进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变革,完善内控制度和考核机制,转变经营机制,鼓励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第七,创新外汇储备使用方式,特别是要发挥商业银行在分散外汇储备使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国内企业到海外实施兼并收购和建立能源资源基地。同时,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渐进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八,积极推进金融外交,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大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使其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适应。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

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层面。为了使外贸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应继续在信贷融资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各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底下,加大对规范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规范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改善外贸企业的授信以及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进行有选择性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采用灵活的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支持外贸企业的发展。

2.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外贸企业技术的创新。金融危机主要是对低端产品产生影响,而对于中高档的影响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因此,外贸企业应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大自身技术改革创新的投入与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产业链向着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

3.有效化解贸易摩擦。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会增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地使用,中国的外贸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中外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

4.适度降低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

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韩国的外贸依存度略高于中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韩国的进出口下降幅度已经达到惊人的两位数。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5.扩大内需且转出口为内销。扩大内需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核心策略。在第104届广交会上,很多参展商已经深切感受到大宗外销订单比往届大幅减少。在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开始采取“出口转内销”的策略,期望能借国内市场渡过难关。而企业能否迅速调整生产方向,由出口转向内销将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重要出路。

由于消费层次和习惯有别,中国的出口和内销商品长期以来在性能、特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差异正在逐渐抹平。拥有绝对实力,尤其是技术实力的出口型企业转战内需并不困难,但并不是所有出口企业的转型都如此顺畅。一方面外销产品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转型,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某些行业的不规范和竞争的惨烈,也使他们顾虑重重。从前100%的外销企业,从事内销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品牌,二是渠道。同时对国内市场的运营模式很不熟悉,收账款是很大的问题。“出口转内销”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市场,还需多方政策和措施配合。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消退,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但是在国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以及国际上美元贬值,贸易壁垒的增强,出口需求的萎缩等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自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离贸易强国还有不少差距。在走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提出一些积极因素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贸易壁垒现状对策分析

1、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考验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下行风险增大。从目前情况看,2013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4.0%。2013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

一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各成员国债务链相互交织、经济联系紧密,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恢复,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流动性陷阱”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制约。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三是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价格“高烧不退”,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持续整体走高。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2.4%、9.7%、7.3%;美国、英国分别上升3.9%和5.2%,欧元区连续十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调控目标。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宽松货币政策。如美国,英国。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风险增大,大宗商品市场可能频繁大幅震荡,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可能进一步影响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去年以来,英国、德国、希腊、法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示威或骚乱。此外,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仍在持续,直接影响全球石油稳定供应。

五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六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2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势必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如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融资难度增大加剧外需萎缩风险。经贸摩擦形势更加严峻。非经济因素可能对中国外贸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①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臵化。②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水平低、环保意识差的企业。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④政府有关部门要服务和帮助企业开拓其他市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还可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让“销售地”变“产地”,避开贸易壁垒。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将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使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②企业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冲破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③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还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预防和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

2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政府应充分援引WTO反倾销协议中的条款,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措施和调查程序进行严格的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多边谈判,记载反倾销应诉中所作的实践,进一步澄清相关问题,据理力争,督促相关国家修订对华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定标准,最终取消岐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③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设臵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制度,是减少对华反倾销诉销的有效措施。

(2)企业方面。①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②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和以价取胜的战略转变。③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3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方面

①改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因为低价格,而是因为质量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

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②提高外贸增长的效率、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设;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5、小结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我国外贸是大而不强,虽然进出口规模大,但整体利益比较少。因此,我们要认清外贸的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正视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加强调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价值。坚持可持续方针,促进外贸与能源、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出口,保持外需市场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增加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进口,更好地满足内需,促进内需增长,努力解决影响外贸发展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参考文献: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

第五篇: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 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 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 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

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重点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1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旦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给国民财富造成大的损失。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增长。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需要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加强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要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企业信息不畅问题;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2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和企业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规模,以责任心对待质量和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贸易秩序混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也减少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取的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

3.3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如果我们不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进展比较顺利。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3.4 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主张在和平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与各国广泛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谋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大国经贸关系,努力维护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还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下载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精品酒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精品酒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5-09-17 合纵酒店顾问 1. 精品酒店概念 精品酒店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酒店市场里出现的“异类”,其作为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对外贸易现状分析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

    中国网络游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网络游戏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本土网络游戏的处境,就像一个探险家站在山谷边,山谷有多深,云雾障目不得而知,踏下去也许是灰头土脸甚至粉身碎骨,也许是坦若平地甚至一......

    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电线电缆制造业在电工电器行业20多个细分行业中是产值最大的行业,占据四分之一的产值规模。2012年中国......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摘要: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货物贸易总量的急剧下滑,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率分析论文(五篇)

    题目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战略选择摘要: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着全球经济......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