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古诗文诵读
二年级上学期古诗文诵读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汉古诗一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会飞的叶子(钱万成)说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小麻雀站在枝头 给寂寞的老树 添上一片 会飞的叶子
2、大 雁
大雁,你落下来吧!为什么你还在飞? 是因为干枯的树枝? 是因为池塘的薄冰? 大雁,你飞走吧; 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
3、鱼 儿
落叶,落了;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可鱼儿还光着身子,在河里游水玩,它们怎么就不怕着凉?不会感冒?
4、看巧 云 八月,看巧云。小伙伴,仰倒在 田野里,向蓝天冥想。
白的鹅,红的马,黑的妖,紫的魔„„ 小肚皮,贴在草上,小脚丫,翘在天上。
一个个,像架直升飞机,准备着,向童话世界起飞。
5、颂诗: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6、冰凌花 马云超
玻璃窗像一个大花园,开出许多冰凌花,我要摘下一朵送给春天。妈妈说不要这样傻,爸爸说不要这样呆。他们的话我当成了耳边风。我撮口对花园吹气——
春天来喽!春天来喽!
那最大的一朵冰凌花裂嘴笑了,嘴呀,一直裂到耳丫。
7、雪 的 话
蓝 天
“吱嘎吱嘎„„” “吱嘎吱嘎„„”
你听—— 雪在说话。雪说些啥呢? 细听听,原来,雪在请求: 小朋友慢点走,把你的小脚印留给我一行吧!
我是冬孩子,等到春天来了,我好踩着你的小脚印回家。“吱嘎吱嘎„„”“回家回家„„”
你听——雪在说话。
8、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 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去堆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文诵读
9红鞭炮 除夕夜,静悄悄的大雪,下了一地。我跑出屋子,在小院里 放起了红鞭炮,啪啪,劈劈„
年初一,我跑出屋子,看到小院子里 白雪上,无数的红花瓣,落满一地。
10爷爷捏红了弟弟的鼻子
天空中,一朵朵雪花在飘„„
北风里,一只只饿鸟在叫„„
大树下,弟弟举起了弹弓在瞄。
惹恼了冬爷爷,把他的小鼻子捏红了。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文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绝句(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 阶前梧叶又秋声。
5、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9、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2、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
潘仲龄 春妈妈回来了,带来了三个淘气的小姑娘。雷姑娘天天敲着鼓儿玩,敲醒了天空,敲醒了田野,敲醒了沉睡的山岭和村庄。雨姑娘天天洒着水儿玩,洗绿了大树,洗青了小草,洗红了花朵的脸儿一张张。风姑娘天天吹着气儿玩,吹柔了树枝,吹长了青草,吹得春天朝前长。春妈妈回来了,带来了三个能干的小姑娘。
2磨 刀 石 月亮把夜天 当作一块 蓝幽幽的磨刀石 磨亮了镰刀 她就要去收割 像麦粒一样成熟的 满天星星了。
3夏 天 的 太 阳 斯蒂文森[英国]
伟大的太阳,大踏步走过,广阔的天空,从不休息; 在蓝色的光辉的白天,他洒下了光束比雨丝还密。
我们拉下了百叶窗,使客厅里保持着阴凉,他还是找到一两个裂缝口,伸进金光闪闪的手指头。他穿过钥匙孔钻进来,教结满蜘蛛网的阁楼欢乐;
他通过瓦片的裂缝,笑向架着梯子的干草垛。同时,他露出金色的脸庞,面向花园的一切领域,他那热烈而闪亮的目光,直扑向常青藤枝的深处。沿着海洋,循着山岭,绕着辉煌的蓝天运行,给玫瑰着色,教儿童高兴,他——伟大宇宙的园丁。
4雨 的 树 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 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 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 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 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 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 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 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 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 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 刺猬扎满了一身运回了家 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 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5桂花 桂花香,满庭院。大门外,风吹来,进来还是不进来,风儿小声商量着呐。
新 年 新年的儿歌,带给我全年的祝福; 我要有阳光的四月,凉爽的七月,温和的三月。我要一天里没有黑夜,我要大海没有风暴。我要面包永远新鲜,我要桃树鲜花盛开。我要猫儿狗儿做朋友,我要泉眼儿里喷牛奶。如果我要求太多就会一无所获,我只要一张快乐的笑脸。
7初 春 一枚嫩芽
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 脱去冬天的衣衫
一枚嫩芽 带动成群的嫩芽
快活地摇晃着脑袋
风,在一片摇晃中 在一片叫喊声中 把春天扶出了地面
8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跳舞,桃花脸红。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9春天被卖光了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郎。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每天忙碌地东飞飞,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10小 鸟 的 朋 友
小鸟飞飞,小树沙沙,红领巾把笑声,洒满山林中的小花。
小风吹吹,小鸟喳喳,快乐的小鸟们 有了自己的家。露水闪闪,脚步踏踏,爱鸟的小朋友们,给小鸟留下多少知心话。
——小鸟、小鸟,飞吧、唱吧,送你们新房一排排,请你们安心来住下。
小风吹吹,小雨沙沙,你们有了温暖的窝,从今不再挨雨打。捉虫,捉虫。长大,长大,我们都是好朋友,向森林讲一篇新童话„„
第二篇:苏教版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méi huā
梅
花
běi sòng
wáng ān shí
【北
宋】
王
安 石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墙
角
数
枝
梅,líng
hán
dú
zì
kāi
凌
寒
独
自
开。
yáo
zhī
bú
shì
xuě' 遥
知
不
是
雪,wèi
yŏu àn xiāng
lái 为
有
暗
香
来。
这首诗写梅花的高尚品格和清幽淡雅的神韵。墙角有几株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梅花洁白如雪,但远远就能知道那不是雪花,因为从那里飘来了阵阵的幽香,“凌寒独自开”写梅花倔强的风骨,“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幽幽神韵。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颂之情。
jué
jù
绝
句
táng dù
fǔ
【 唐】 杜
甫
chí
rì
jiāng shān lì
迟
日
江
山
丽,chūn fēng huā
cǎo xiāng
春
风
花
草
香。
ní
róng fēi
yàn
zĭ
泥
融
飞
燕
子,shā
nuǎn shuì
yuān yang
沙
暖
睡
鸳
鸯。
迟日:春天的阳光。
春光明媚,江山显得分外的美丽;春光吹拂,送来花草缕缕的清香。冰雪融化,泥土松软,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阳光照耀,晴暖的沙滩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静地睡着了。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诗人怎能不为之陶醉呢!
xún yĭn zhě
bú
yù
寻
隐
者
不
遇
táng
jiǎ
dǎo
【唐】
贾
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ĭ
松
下
问
童
子,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zhĭ
zài
cĭ
shān zhōng
只
在此
山
中,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言:说。
这首诗写诗人访问一位隐者而没有遇到的经过。松柏青青,云雾缭绕,山高路险,这些都与隐士的身份相符,写出了隐士与世隔绝,来去不定,甘与大自然为伍的生活。深山采药,用来救济苍生,更见出隐士高洁的品行。语言简练明白,意境幽远,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jiāng pàn dú bù xún huā xuǎn yī
江
畔 独 步 寻 花(选 一)
táng dù
fŭ
[唐] 杜
甫
huáng sì niáng jiā
huā
mǎn xī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qiān duŏ
wàn duŏ
yā zhī
dī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liú
lian xì
dié
shí shí
wŭ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zì
zài jiāo yīng qià qià
tí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蹊:小路。流连:留恋而不忍离去。恰恰;象声词,黄鹂的叫声。
这首诗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繁花似锦、充满生机的春景图。黄四娘家四周的小路上到处都开满了花。花儿千朵万朵,把花枝都压弯了。繁丽的花丛中,美丽的蝴蝶流连忘返,飞舞不定;娇媚的黄鹂自由自在,不停地鸣唱。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蝶儿、莺儿的欢快,也反映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suŏ
jiàn
所
见
qīng yuán méi
【清】 袁 枚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牧
童
骑 黄
牛,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歌
声
振 林 樾。
yì
yù
bŭ míng chán
意
欲
捕 鸣
蝉,hū
rán bì
kŏu lì
忽
然
闭
口
立。
振:回荡。林樾:林阴。
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高声唱着,歌声在树林间回荡。咦,怎么一下子没声了?原来啊,牧童发现了鸣叫着的知了,正想法子逮住它。先是骑牛走,然后突然停下来;先是高声唱,然后突然不吱声。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活泼机灵、调皮可爱的放牛娃写得活灵活现。
wàng tiān mén shān
望
天
门
山
táng
lĭ
bái
【唐】 李
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ŭ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bì
shuĭ dōng liú
zhì
cĭ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西南,由长江东岸博望山和西岸梁山构成。两山隔岸相对,状如天门。楚江:安徽古为楚国的地方,所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奔涌东去的长江天门山冲裂而开,在这儿打着回旋,然后急转直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只见两岸青山,直扑进诗人的眼帘;在水天相接、红日升起的地方,一片白帆飘荡而来。诗人激情饱满,意气风发,描绘了万里长江流经天门山的壮丽景象,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sài xià qŭ
xuăn yī 塞 下 曲(选 一)
táng lú
lún
【唐】 卢 纶
lín àn căo jīng fēng 林 暗
草
惊
风,jiāng jūn yè
yĭn gōng 将
军 夜
引
弓。
píng míng xún bái yŭ
平
明
寻 白 羽,mò zài shí léng zhōng 没 在 石 棱
中。
引弓:拉开弓。白羽:箭杆上的白羽毛,这里指有白羽的箭。平明:清晨。没:陷在。
天色已晚,树林幽暗,看不清楚。一阵疾风吹来,草木摇动。将军以为有猛虎扑来,情急之中,拉弓射箭。天亮时回头去寻找,好厉害,那支白羽箭的箭头,竟然陷在了石头里,诗歌通过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塑造了一位英武有力的将军的形象。
bié
dŏng dà
别
董
大
táng gāo shì
【唐】
高 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曛,bĕi fēng chuī yàn xuĕ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黄云:暮云。曛:昏暗的样子。
“千里黄云”与西下的“白日”,暗淡而阴沉;北风吹打着大雁,天地间弥漫着纷飞的雪花。这里是写景,同时也是抒情,寂寥而苍凉的场景渲染了离愁别恨。诗歌的后两句奇峰突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惆怅化为豪迈,缠绵变为激昂,使这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独树一帜。这两句宽慰语,感情真挚,胸襟旷达,到今天还为人引用。
fēng qiáo yè bó
枫
桥 夜 泊
táng zhāng jì
【唐】
张
继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jiāng fēng yú huŏ duì chóu mián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g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枫桥附近。
诗歌的前两句一连用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五种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并用“对愁眠”点出了此时此景下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写夜半钟声。夜深人静,寒山寺的钟声格外的清晰,更加渲染了环境的空寂。诗歌抒发了旅途寂寞、凄清的愁情。情景交融,意境幽深,余味悠长,历来为人所称道。
lâ yïu yuán 乐 游 原
táng lǐ shāng yǐn(唐)李 商 隐
xiàng wǎn yì bú shì 向 晚 意 不 适,qū chē dēng gǔ yuán 驱 车 登 古 原。xī yáng wú xiàn hǎo 夕 阳 无 限 好,zhǐ shì jìn huáng hūn 只 是近黄 昏。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yú mĕi rén 虞 美 人
wŭ dài lĭ yù
【五 代】 李 煜
chūn huā qiū yuâ hé shí liǎo 春 花 秋 月何 时 了,wǎng shì zhī duō shǎo 往 事 知多 少。
xiǎo lïu zuï yâ yîu dōng fēng 小 楼 昨夜 又 东 风,gù guǒ bù kān huí shǒu yuâ míng zhōng 故国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diāo lán yù qì yīng yïu zài 雕 阑 玉砌应 犹 在,zhǐ shì zhū yán gǎi 只是 朱 颜 改。
wân jūn nãng yǒu jǐ duō chïu 问 君 能 有几 多 愁 ? qià sì yì jiāng chū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恰似一江 春 水 向 东 流.dà fēng gē
大风歌
hàn liú bāng [汉] 刘 邦
dà fēng qǐ xī yún fēi yáng 大 风 起兮云 飞 扬,wēi jiā hǎi nâi xī guī gù xiāng 威 加 海 内兮 归故 乡.ān dã měng shì xī shǒu sì fāng 安得 猛 士兮 守 四方!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到哪里才能得到有真正才干的将领去守卫国家?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以的气概;后一句诗表达了刘邦要巩固他的统治,急须招揽人才的心情。《大风歌》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gāi xià gē
垓 下 歌
qín xiàng yú [秦] 项 羽
lì bá shān xī qì gài shì 力 拔 山 兮 气 盖 世, shí bú lì xī zhuī bú shì 时 不 利 兮 骓 不 逝。zhuī bú shì xī kě nài hé 骓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yú xī yú xī nài ruî hé 虞 兮 虞 兮 奈 若 何!
[诗词翻译]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pén chí 盆 池
táng dù mù 【唐】 杜 牧
záo pî cāng tái dì 凿 破 苍 苔 地,tōu tā yí piàn tiān 偷 他 一 片 天。bái yún shēng jìng lǐ 白 云 生 镜 里,míng yuâ luî jiē qián 明 月 落 阶 前。
好巧妙的构思!小小的水洼如镜,偷来了苍天、白云、明月和星星,天公还浑然不觉。心里的快乐就变成了诗句。huā
yǐng 花
影
běi sîng
sū
shì 【北
宋】
苏
轼
chóng chóng dié
dié
shàng yáo tái 重
重
叠 叠
上
瑶 台,jǐ
dù
hū
tóng
sǎo bù
kāi 几 度
呼
童
扫 不
开。
gāng
bèi tài yáng shōu shí
qù
刚
被 太 阳
收 拾 去,què
jiào míng yuè
sîng jiāng lái 却
教 明
月
送
将
来。
【注释】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花影本来很美,为什么诗人这样厌恶它呢?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诗篇反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第三篇: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式是多样的:创设情境读、配乐朗读、男女生轮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竞赛读、想象读、排比式“逻辑引读”„„(2)诵读课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诵读课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①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③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④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课
①题目的鉴赏。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路。对古诗词题目的鉴赏并不是指一般的题意的解读,而是特指一些构思独特、耐人寻味的诗题。这些诗题或是画龙点睛,或是题文照应,或是隐藏意境,或是统领全诗,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诗题慢慢品味,把诗题教学渗透在整个品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为钥匙,来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
②语言的鉴赏。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发现和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字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如果古诗词教学只停留在对字词表层意思的讲解,那就显得苍白、肤浅了。
③意境的鉴赏。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名句的鉴赏能力,教学时把自己的鉴赏心得引发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④表达方法的鉴赏。小学生诵读的古诗词许多是写景抒情诗。诗人充分运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如古诗中有不少写花、写鸟的诗句。但诗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景物所抒发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如杜甫《春望》笔下写的花、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出自“国破山河在”的触目惊心的感叹。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写的花、鸟却是“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是明净绚丽的春景,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反映了诗人当时经历了许多奔波流离之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4)拓展课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找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找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古诗词教学,如何将课上得有厚度,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教学时以诗比诗,以诗带诗,诗中有诗,在比较中加深感悟诗句的内涵和美感。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以张宁老师的课为例,以《认识李白》为主题,筛选了两首较能体现李白诗仙的风范,又适合小学生诵
读的《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进行了组合教学,抓住李白两首诗《独坐敬亭山》《月下独酌》的题眼“独”,启发学生把这样的诗题作钥匙,开启诗词艺术殿堂的鉴赏之门。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对经典诗文教学模式的探讨会使我们更好地找到学习和吸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践成果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①校园散发淡雅诗香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各校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校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墙报令人应接不暇。各校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②师生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③学生素养得以浸润
学生们在经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而家长们对这项课题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④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
⑤素质教育得以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经典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各校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3.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 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经典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厚实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古诗文诵读
四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长歌行
怒发冲冠凭栏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潇潇雨歇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抬望眼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仰天长啸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壮怀激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乞巧竹枝词(唐)白居易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穿尽红丝几万条。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第五篇:如何诵读古诗文
古诗文诵读
一、重点《古诗文诵读下》,以及必修一~五的背诵篇目,《唐诗宋词》要求背诵点。
二、具体做法。
1、每周安排好诵读内容,每日晨读时背诵,课前五分钟检查,采用集体背诵,单个抽查,小组互查等方式,或制成课件让学生上黑板默写。
2、利用教室后边的黑板,学生轮流每日写一古诗文名句,课前集体诵读一遍。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复读复背计划,课堂检查背不熟的,课下小组长检
查。
4、课内外迁移联系,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就把有关作者的其他诗词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
词找出背诵、比较、赏析。如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就必修二中《琵琶行》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找出背诵、比较、赏析。《明湖居听书》
5、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播放《唐之韵》音像材料,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系统了
解,拓宽了知识面。
6、(课件)古诗文背诵情况监测,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背易错的诗句找出来,自己制
作一套试题(可多人合作)同桌或小组互批互改,老师检查督促。然后老师根据平时检查情况,把学生易错,不太熟悉的诗句找出来,制作一套试题,利用课余时间检测,最后再把名篇名句重点诗句再做一套试题检测。(因第一次成绩不理想,又重新做了一次)。
7、结合《唐诗宋词》的学习,古诗文除了诵写之外,让学生学会领悟、赏析,从诗歌意内
容、情感走进作者,让后让学生自己说,各抒己见。
8、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写作文时引用古诗文。
9、2009级5班的安阳,6班的娟写的山东卷高考作文发表在《黄海晨刊》上。
10、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会。中国是个文化专题
名著名篇阅读
1、继续品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暑假作业,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指导方案计划。
2、利用暑假继续写读书笔记,开学后以两个班为单位进行读书笔记评比,学习交流,利用
双休日继续充实。
3、利用假期学生做美文剪报,平时继续积累。
4、阅读名著的同时,对一些名家名篇进行指导与自主相结合阅读。除了平时印发一些时文
杂粹外,以省课题组的《现代文阅读》为主学生可读可背,可摘抄可剪报,可积累字词成语。
5、根据学习情况,随时检查摘抄笔记,积累笔记,有时让学生说自己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