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4 07:0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每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党的这一宗旨,鲜明地昭示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宗旨也要求共产党人应当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自觉地让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改善民生。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发扬民主,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自始至终贯彻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最后,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义。因而,以人为本的民生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具有永恒主题价值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为主旨,以经济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民生之基本国策的思想观点。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保、住房、医疗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综合分析十二五规划的指标,我们可以发现其充分体现重视和改善民生。首先,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要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要大于7%,不但高于“十一五”的5%年增长率的预期目标,同时也高于GDP增长率(7%)的预期目标;其次,明确坚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了人口寿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民生改善方面的指标。具体措施如下六条:

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里面重点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九个方面加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把平常老百姓生活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主要通过九个方面把它明确了,这些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须得到保障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把财富增长的部分用于改善这些老百姓基本需求的条件。所以我们相信通过五年的这种改善民生的这些举措,能够逐步地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二个方面内容就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里面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方面都明确了具体的举措。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城镇就业的总量能够增加到4500万人,每年平均是900万。

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也是目前社会方方面面都关注的一个焦点性问题。这一次“十二五”规划纲要通过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的机制,再加上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能够在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方面迈出一个实质性的步伐,包括最受关心的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问题,这次纲要中明确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第四个方面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说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同时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要实现新增1亿人,还要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而且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要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待遇。城乡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以上,同时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要逐步提高。

第五个方面就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也是当前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对老百姓最实在的,是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第六个方面是最近的热点问题,就是关于住房保障的问题,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要比较明显的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现在已经开始了,“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3600万套,建成以后全国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将达到20%,就是20%的家庭都能够享有保障性住房,这样的一个保障。同时这也是一条硬措施,就是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的改造,这个比例不能低于10%。

如何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而它在经济运动中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就是生产无政府状况,生产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品不足反复出现。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地区的重复建设,某些行业的发展过度,以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深刻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自身客观规律在起作用。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它真正与社会主义结合得好,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在这种发展中得到日益增多的福利。

2.要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准确度和着力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当调低一点。建议把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在5%左右,如能坚持10年、20年、30年,也是很伟大的成绩。要研究和调整生产与消费、建设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提高人民生活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要调整国家筹集资金和国有银行资金的投向,及时而准确地防止或纠正某些行业和某些产品的片面的、盲目的扩张偏向。要正确引导日益壮大的私营经济,使其发展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要生产坑民害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要拖欠国家税款和员工工资。

3.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

4.要把共同致富的大政策落实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具体过程中去,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建议制定一条大政策,制定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把广大人民的富裕程度,与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水平挂起勾来。一国以及一省、一市、一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水平达到多少,那里的公务员收入就应该达到多少,同样那里的工人最低工资是多少,农民的最低收入是多少,那里的离退休人员收入最低应该是多少,低保人员的收入也应该是多少。这要作为一个整体,一升俱升,一富俱富。要改变片面地大幅度地 增加公务员的收入,而不顾及广大无收入、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现象;也要改变只关照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和福利,而不顾及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和福利的现象。

5.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城乡出现的许多民生问题,都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政策滞后、法规滞后所致。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不能只顾或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被拆迁人群的利益;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也不能只顾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农民的利益。有关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的政策和法规,一定要能体现上述的基本要求,决不允许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绝不允许搞空手套白狼式的建设项目。

6.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就可以带动3亿至5亿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7.要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逐年实施,务求落实。全国和各省、市、地、县,均应对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既有长期的解决规划,又有当年的解决步骤。要怀亲民之情,深入到人民中去,亲自做一些调查研究,既增强解决问题的责任感、迫切感,又能于调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政策。

8.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年度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根据政绩赏罚分明。

9.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要加强检查工作,力促各项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经济发展了,更应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应加大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人、财力、物力的投入,从长远观点看,扩大和投资公共服务搞好社会事业建设,对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成本,发展社会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的显著特点是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首先,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国家经济实力和财力显著增强,为民生改善创造了经济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社会建设因对改善民生具有普惠性特点而需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

第二篇: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2011浙江省公考题目)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改善民生,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容忽视。因此,改善民生,要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使百姓所处的环境,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改善民生,要建设人文精神家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改善民生,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这些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辩善恶提供标准,是改善民生的精神食粮,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作用不可替代。

改善民生,要建设文体康乐家园。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文娱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现状是,城市文体活动设施相对齐全,广大农村文体活动相当缺乏。因此,改善民生,要从和谐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民生,要建设安宁幸福家园。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人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群防群治体制,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

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提高新认识,谋求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又好又快地改善民生。

——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

——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一样,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对一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而有一些社会事业的发展该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解决的,政府却包揽过多。要按照政事分开和经营性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要使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难以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增加投入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现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国家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要充分发挥投入的有效作用,既要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意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设施分布不合理状况。正确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

第三篇: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情况报告(2010.5)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情况报告

市政协办:

根据贵办发来《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专题调研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我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直以来,XX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全力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围绕群众所盼、所急选准实事项目,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项目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1.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累计投入8246万元动工建设了民族大道、珍珠港大道、XX至城南的XXX市钢铁基地物料配送道路、河西新区伏波西路、怀远路、木头滩社区城头组临时安臵小区道路及排水工程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XX路、团结路、XX路、XX路、山海大道等城区道路路面抢修工程完成投资230万元。

2.抓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通乡油路工程项目72公里,总投资7390万元。建制通村四级砂土路2公里。新建、续建渡改桥项目各2个。水运项目建设了3个便民码头,更新改造了9艘渡船。建设4个乡镇客运站场,还配套建设一批便民候车亭。全区已实现10个乡镇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141个行政村除XXX美丽村外,其余都通了公路。

3.抓好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大会战。2009年修建边境0-3公里

1范围村屯道路3条14.5公里,修建村屯道路55条143.9公里,桥梁29座826.5米,解决农村3.6万多人交通难问题。

4.抓好水利、饮水和沼气工程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6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0宗,解决农村32548人饮水困难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45万元,新建贫困村生态沼气池223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抓好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2009年,共向符合保障标准的廉租住房困难户发放租赁补贴金额116万元,保障户数达816户。同时,投入配套资金2233万元建设了XX区廉租住房一、二、三期及市本级三期廉租住房工程共470套廉租住房。实现了1649户农村危房户的危房改造,848户农林场农户的危房改造。

6.抓好城市的环境整治。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整治夜市摊点,尤其是对严重污染街道、扰民、影响交通顺畅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摊点进行整改、取缔,在河堤路统一规划设臵了XX区夜市美食一条街,设臵夜市经营摊位73个,有效地解决了夜市摊点扰民、污染街道等问题。

7.抓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202万元建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农家书屋建设46家。投入170万元,完成50个村级和一个乡镇级篮球场的建设任务。

(二)扶持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途径,不断开辟新领域,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41元,增长12.1%。

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增收。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目前我区蔬菜种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面积达17万亩;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红系列‛、‚金系列‛产业,总面积达12.7万亩;同时糖蔗种植总面积达到6万亩;中

药材产业,目前已种植穿心莲等品种2500亩,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促增收。从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入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先后推广了杂交水稻、优质谷、杂交玉米等一批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着力优化种养模式。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区范围大力推广保温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2%。

3.严格落实各项惠民优惠政策。我们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共兑现家电下乡补贴182.3万元、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364万元。一是按新的标准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各项定补经费。二是帮助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购买新农合,帮助城镇参战退役人员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支持每人每年100元。三是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社会化发放工作,由信用社通过存折发放定补经费。四是认真做好2009年城镇退役士兵(士官)安臵工作。安臵7人到事业单位、16人到公益性岗位。

4.千方百计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一是鼓励创业。去年以来,帮助了6315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已实现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人数已达2.4万人,占总人数的95%。二是积极扩大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7375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689人,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522人。三是全力做好维权服务,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在元旦、春节期间认真开展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立案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4宗,追付工资5.5万元;2009年共受理立案工伤认定36宗,已按时限办结34宗;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受理15宗,结案11宗。

5.财政优先向民生项目倾斜。2009年我区大力调整和优化支

出结构,积极筹措安排资金,重点保障新农村建设增支、民生支出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14693万元,同比增长42.1%,保证了各项优抚经费、低保经费、农村五保户经费及各项救灾资金的及时发放。

6.抓好村级党建工作。加强15个贫困村支部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7.加强对指导员队伍动态管理。以开展‚百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宣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迎国庆促‘三保’,争做群众满意指导员‛和‚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争当优秀‘五员’‛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各项驻村工作顺利开展。组成10支‚助农增收服务队‛,共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2440条、技术服务220次、帮助解决销售困难问题69件。

(三)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做好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障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成立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政策、做好贫困大学新生入学报到的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资助工作、国家彩票公益金对普通高中的资助工作、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源地属地贷款工作,确保在读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河西学校的建设,加大城区中小学的容量,为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提供学习的必要的校舍条件。

2.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动员农民购买新农合,共有农民24.5多万人参加,参

合人达85.2%。二是着力推行大病医疗救助机制。针对一部分患大病的农民在得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偿后,家庭依然贫困的情况,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他们进一步给予救助。实行大病救助制度以来,共对144人多名农村大病患者进行了救助,救助金额达94多万元,人平获大病补偿费8500多元。三是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投资130万元,建设17个项目。其中:乡镇卫生院和农林场卫生院项目4个,村卫生室13个。

4.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认真做好0-3公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其中发放农村低保金463.8万。发放城镇低保金577.08万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去年新增62800多人。二是全力做好扶贫助困工作。投入边境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1442.15万元。同时投入资金17.5多万元为华侨建材厂铺设厂区主干道路、安装路灯及厂部办公大楼的维修。扶贫助困的方式由原来的资金扶持改为赠送猪苗的形式,深受群众的欢迎。

5.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我区 ‚农事村办‛开展了6大类服务项目42小项代办服务事项,共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3990多件,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咨询2.6万多人次,占全部业务量的35%。

6.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回演出,送戏下乡46场,观众人数达8万多人,丰富群众精神文‚情系三农服务群众文化下乡‛活动。我区组织人员下基层巡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二、存在问题

虽然去年我区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比

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民生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

较薄弱,财力有限,改善民生的力度有待加强。

2.部分基础设施比较差。如少数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村卫生室用房缺乏,标准村卫生室缺乏率达85%。

3.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带动不够,基层党建基础薄弱,领头雁作用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0年,我们将根据本区的实际,认真结合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布署,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

1.紧紧抓住‚项目突破年、民生改善年‛契机,在道路、交

通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配套服务力度。

3.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

4.加强对农村低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篇: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提升发展优投入完善机制促均衡努力增强服务型政府的民生保障能力

—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级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共才40页,而民生问题就占了整整8页;2008年4月15日十二届省委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务必加快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始终把民生问题铭记在心里、牢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现结合我市实际,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调查与思考。

一、xx市民生工作的主要成效及亮点

近些年来,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强化了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作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105位,其中我市的社会发展系统指标排在全国第52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列全国第4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生态建设分别列全国第19位、26位、47位和60位。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执政为民、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工作中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民本意识不断增强,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时切实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民生指标,并细化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在政绩考核中,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保障、群众就业、文化事业、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权重,倒逼各级确立起“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价值取向。各县(市、区)都全面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确定一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项目,集中财力加以建设。同时,全面推广了民情沟通日制度,开展了全国百强城市创建、创全省最安全城市、“五城联创”、“文化三下乡”、“三服务”、“811”环境整治、信访下访约访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

(二)公共服务、公共投资已经成为财政的最大支出。围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切实加大了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投资等民生支出。xx市2007年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70.2%,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占比为68.2%,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达24.5%、科技文化卫生支出占10.74%。(具体情况见pdf文档)

(三)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典型。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快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向农村延伸,既成为改善民生的一大亮点,也在全省创造了典型经验。2003年起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五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同时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进行了全面的提标扩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具体指标见pdf文档,截止2007年底)

在新农村建设上,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农民饮用水、沼气利用、下山出库脱贫、康庄公路等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扩大惠及面,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年来,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6.68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87亿元,村级集体投入3.4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工作情况见pdf文档)。同时,在全国创新了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截止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民54.9万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2.04万人,转移就业23.6万人,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0.8%。

(四)好字优先、集聚集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模式。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是根本。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好字优先、量质并举的方针,坚持走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的路子,努力扩大有质量的总量,既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也为群众生活留下了一片绿色环境。近几年来,全面实施了工业五大提升工程、“345”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和服务业“三中心一枢纽”工程,促进了产业联动、快速、高效发展,全市gdp增幅近五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集约高效发展不松劲,强力推进节

能减排,完成了“811”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决策咨询、评估、验收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低效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落地,腾出有限容量发展了一批优质项目,切实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多方努力,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4.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6%。在此基础上,全市开发区入园项目亩均投资额提高15.4%、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增幅均列全省第二。

(五)收入水平、幸福指数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来加以突破。强化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认识,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战略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鼓励群众外出就业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群众就业率。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6.9万人。通过比较充分的就业,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具体相关指标见pdf文档)

另外,我市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平安建设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截止2007年底,每百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7张、拥有医护人员3.4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9%和96.12%,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4.07%,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入学率达100%,农民健康体验率达94.4%;在生态建设上,率先实现了全市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二级水平以上,其中一级天数达126天,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在平安建设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33%,列全省第一。

二、民生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透析

虽然我市在民生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呼声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不大与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强力支撑。加快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105位,但经济系统指标仅列191位,2007年gdp仅为全省的2.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78%,全市还是“养人型”的吃饭财政,客观上难以抽出更多的财力改善民生,民生事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受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所限,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不充分,产业配套环境、创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群众本地就业率和全民创业率偏低,难以更好地带动群众发展致富。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仅为全省的79%和73%,收入水平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民生的改善。

(二)民生投入不足与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由于财力所限,各地民生投入普遍不足。如2007年我市民生支出仅为38.9亿元,而全省高达1225亿元,我市仅为全省的3.2%。尤其是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上存在明显欠账,一些应有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发展的普惠性不够。如全省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58.2%,而我市仅为35.2%;全省社会保障支出301亿元,而我市为3.4亿元,仅为全省的1.1%;在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万人拥有电影院数仅排在201位,燃气普及率仅列在200位,医疗床位总数列185位。与此同时,投入民生的资金也没有很好地用在刀刃上,存在浪费的问题,一些地方仍存在一定的政绩思想,热心于搞一些“政绩工程”、“精品工程”,很多如体育馆、大广场、大马路、培训中心等工程受益面不广,有限的投入起不到普降甘霖的效果。另外由于部门利益作祟,一些民生投入缺乏统筹性和集中性,“跑冒滴漏”严重,如在新农村投入上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问题,投资效率还有待提高。

(三)发展不均衡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并存,民生发展还存在恶性循环的现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导致农村发展与投入明显不足,贫富差距、区域差距逐步扩大,不均衡性一时还难以消除。如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近五年来均在2.6:1以上;“十五”时期,全省25个欠发达地区人均gdp从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8%下降到38.7%,我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占比分别下降了0.02和0.17个百分点。同时,在市场规律下,城乡弱势群体配置和运作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偏弱,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弱势群体一时还难以扭转“低弱”的格局。

(四)政府转型不到位与长效机制不完善问题并存,民生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为主转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主上来,还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变,区域发展模式也还没有向民生导向型转型。同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如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制度、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善民生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得还不够,民生工作的公平性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目标取向、工作理念与主要措施

改善民生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因为只有民生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群众消费,进而更有力地拉动内需、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同样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社会才会安定、政权才会巩固,政通人和的和谐格局才能真正形成。因此,“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创新理念,落实更加务实的措施,切实解决好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服务型政府的民生保障水平。

(一)目标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二)工作理念

——坚持改善经济结构与优化再次分配并举。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一靠提升发展水平,二靠调整分配格局。我们要坚持“提高平均数”与“缩小贫困面”两手抓。既要坚持发展至上,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与民生联系紧密的相关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就业和创业,努力改善经济构成,提升经济发展对民生的直接带动效应;又要坚持改善分配,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事业、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把发展成果合理地分配到群众手中。

——坚持保障生存条件与提升生活质量并举。民生问题包括保障生存、提高质量两个层面。我们既要强化保底责任,切实保障好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又要增强品质意识,着力在生态环境建设、医疗教育服务、精神文化享受、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落实新举措,提高百姓的幸福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并举。全面改善民生是个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我们既要整合资源,集中财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找准问题根源,着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保障,促进问题的科学、彻底解决。

——坚持促进政府转型与强化市场运作并举。解决民生问题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我们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根据财力可能与群众需求,更好、更全面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尽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多个积极性,引导更多的人承担社会责任,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更好地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主要措施

——在工作绩效评价上明确新导向。要切实打破gdp政绩观,全面确立起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工作目标确定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指标围绕民生指标转,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最终归宿;要明确与民生利益攸关的城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环境质量、安全指数等指标,并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工作决策上,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冲突的、不利于民生问题解决的都要坚决予以否决。在工作考核上,要自上而下全面淡化经济增长指标,进一步加大民生指标的考核权重与力度,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在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和提拔任用时,要推崇“下评上”制度,更多地让老百姓来评价领导,重点要看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看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看老百姓的满意度。通过正确的导向,倒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形成,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民生经济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发展始终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金钥匙。发展既是民生事业的物质保障,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直接手段。在新时期发展经济,必须与资源环境可承受程度相适应、与广大社会成员基本公共需求相适应。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优化结构。重点要研究三次产业联动发展问题,构筑跨产业部门的新型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增强产业整体带动力。根据我市实际,重点要发展与群众创业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如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有关方面测算,每投资1亿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工业是5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信息、商务、社区、文化、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切实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二是要提升效益。就是要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把好项目入口关,提高项目投资综合效益。同时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链条拓展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切实提高工业产出率、农业附加值和服务业贡献率,努力加快有效益的速度、壮大有质量的总量,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三是要引导创业。创业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举。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高效的服务,扶持群众投身创业、引导在外人员回归创业、激励成功人士二次创业,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化为创业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全民创业的方法更好地解决全民生活保障问题。

——在公共服务投入上落实新举措。坚持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覆盖的原则,切实加大公共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实把财政资金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进一步压缩行政性支出,集中财力用于民生保障事业。坚持用预算的方法固化民生投入领域和比例,增强民生投入的刚性,保障民生投入不打折扣。要完善为民办实事机制,借鉴杭州市“破七难”的做法,排出一批群众受益面广的民生问题,落实专项资金,强化督查考核,狠抓工作落实,通过不断积累,逐步显化成效。要注重整合资源,把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使用,并实行直接拨付,切实减少中间跑冒滴漏。如在新农村建设上,要转变由农办、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环保、文化等多部门分头报项目、分头拨资金转向由发改部门统一审核项目、财政部门直接拨款到项目的方法来操作,切实减少中间环节。二是要强化市场运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必须防止政府全埋单、财政全兜底的大包大揽倾向,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调动多个积极性,来化解民生问题。如对一些准公共产品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贴补的方式交由市场主体来建设和运作;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上,可以采取向房地产商回购或直接发放补贴的方法来代替政府自建的模式;如在农村一些公共设施投入上可以发动群众集资、鼓励社会人士捐款等多种形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对已建成设施的维护和卫生保洁等可以导入城市物业管理的模式,进行市场化管理。三是要讲求投资效益。要坚持“少点轰动性、多点普惠性”、“有限财力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严格把好公共投入关,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要确立不求大但求舒适、不求效应轰动但求解决问题的理念,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马,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把有限财力真正用到刀刃上。要完善项目科学决策、全程稽查和后评价制度,用“受益多少人”、“群众满意否”来衡量政府投入成效,对投资效益低的要进行问责。

——在公平制度构建上迈出新步伐。解决民生问题重在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设计公平正义的制度空间。一是必须坚持人人平等、城乡一视同仁的原则,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设定政策和制度;二是要坚持“提低、调高、扩中”并举,加强全社会统筹力度,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要完善民情沟通、民主听证、民主恳谈等制度,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四是要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与群众参与度,通过重大决策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推进阳光政务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当事人的意见进入决策层,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决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生活环境等六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也要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就业方面:要关注城镇居民转轨就业、大学生等青年就业与农民转移就业的“三碰头”问题,要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就业援助工程”、“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就业岗位拓展工程”,促进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医疗方面:重点要解决医药改革滞后,特别是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体制性问题,着力完善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加大公共医疗的保障力度,健全大病救助和惠民医疗制度,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教育方面:重点要解决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通过实施“名师名校共享工程”,推进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提高优质资源共享度,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社会保障方面:要按照“城乡统筹、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要求,尽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生活,总的目标是要探索区域间社会保障资金的流转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并轨。住房方面:要合理安排开发规模,有效遏制炒房行为,严格控制商品房价格,同时要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民工公寓建设机制,确保居者有其屋。生活环境方面:重点要做好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工作,特别要保障城乡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保障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维护好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同时,要按照“公交优先、停车有位”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出行难”和“停车难”的问题。

第五篇:县政协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

县政协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促进和谐新乡县建设,最近,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我县的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我组在石主席的带领下,分别对我县合河乡、大召营乡、小吉镇的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我县居民居住环境建设的投入。目前,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需求的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心理的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著。在调研过程中,各乡镇政府和政协委员反映了不少问题,经过座谈讨论,现整理出两项问题作出汇报。

一、县城居民缺少街边游园和休闲活动广场。

新乡县有县无城是当前现状,新城建设仍是靠小吉镇区、新城区及七里营相互依托而逐步形起的。我县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一些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成,例如,新城区没有一个像样的街边游园和休闲活动广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娱乐活动不再局限于庭院内,出来健身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虽说小吉镇京华园是个不错的去处,但京华园只在早上九点到晚上六点才开门,而民众一般在早晨和晚饭后才会出来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健身活动只能在地方较大的店铺门前开展,而且

像打游击一样,一天换一个地方。锻炼身体也只能在马路边道上来回走步,这样不但没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县城居民普遍对有一个公共休闲活动广场的期望很高。

建议:纵观目前我县地方经济的状况,筹建休闲活动广场这一设施的条件已日渐成熟,不妨采取由政府牵头,多方协作的模式来完成这一善举。资金来源渠道可以考虑采取县级财政提供部分,镇级财政筹措部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助部分等多种融资渠道来完成。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结合实际,要考虑到人口密集程度等。

二、全县城乡公交客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由豫迪公交客运公司承担着县域内乡村之间的客运任务,豫迪公司共有96部客车,14条入市线路,另外有9部客车由个体户经营、3条线路为补充。近年来,全县城乡公交客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群众对公共交通需求的提高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问题有:(1)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滞后,造成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居民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各乡镇,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公交站。新建、改建重大公共项目时,也很少把公交站场作为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给今后公交发展带来很多困难。同时,各条营运线路基本上没有设置末站停车场,缺少港湾式停靠站点,公交车辆只能占用行车道停靠,严重影响了其他车辆正常通行,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且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除新城区外,全县各乡镇基本没有设立候车站,设置的站点也多是一块水泥标志牌或简易的指示牌,候车群众只能站在沿途路边等车,遇到雨雪天气则无处躲避,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候车指示牌,随意停车现象十分严重。新城区尽管设立了候车亭,但对发车时间、发车频率等信息都没有有效标识,不方便群众候车和换乘车辆。(2)公交线网覆盖率低,群众出行不便利。我县各乡镇大多只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往市

区,而且大部分乡镇没直达县城的客运车,随着县城新区建设和开发区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商业购物、上下班等对公交的需求越来越大,原先城区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远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县新城区的发展和繁荣。(3)车辆班次少,间隔时间长,运行不准时。目前,各乡镇有不少人员需要乘坐客运车上下班,由于班次少、乘车时间集中,出现了早班车非常拥挤,晚班无车可乘的现象,此情况在186路、183路公交线上尤为突出。每逢节假日特别是高、初中学生放假,部分车辆被调去接送学生,城乡公交客运能力明显降低,给群众乘车带来不便。(4)部分车辆车况不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尽管运营企业更新了部分车辆,但许多车辆还是2004年整合时购买的,因使用时间较长,已破烂不堪。而且大部分客车没有车载灭火器,有灭火器的也是过期、报废物品。在这种情况下,万一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5)由于城乡公交客运在运行线路、班次、时间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加之运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给“黑出租”等非法营运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收入,而且造成了公交客运市场的混乱。

建议:针对全县城乡公交客运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新乡县作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县交通运管部门应建议新乡市交通运管部门,在编制新乡市城市公交发展规划时,将新乡县纳入其中统筹规划,以有效解决新乡县于市内公交对接的问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公交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正确处理公交规划与全县总体规划的衔接,以科学、权威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公交规划建设。应尽快确定公交场站、回转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具体位置和建设用地规模,并与全县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好,根据财力情况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将公交站、点、牌等配套设施建

设列入居民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新农村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内容,纳入新城区建设计划,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改变公交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公交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状况。当前,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新路子,尽快在全县各乡镇、办事处建设客运站,在所有公交客运站点建设候车亭,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对符合公交车通行条件的居住区,设置公交线路及相应的公交站点牌。同时,制定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监管评估办法,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

(三)调整优化线网车次,改善乘车条件,切实提高公交客运服务质量。优化线网布局,方便群众出行。要尽快对全县现有线网布局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公交客运线路,使线网布局达到最优化。增加车辆班次,确保准时运行。对全县公交客运线网优化整合后,要根据各条线路客流量的大小,合理安排车次,准时运行,尽可能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要。特别是对节假日车辆班次,要科学调度,精心安排,确保各条线路群众乘车不受影响。加快车辆更新,优化乘车环境。建议县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对企业现有运营车辆进行集中检查,摸清真实情况,对那些车况差、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及时进行更新。同时,运营企业在搞好车辆保养维护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实际,进行车辆更新,不断提高装备水平。

(四)建议县政府尽快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财政补贴评价机制,将公交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公交企业进行成本、费用审计和评估,并与企业服务评价结果相挂钩。对因燃油涨价、车辆购置、设备更新等因素造成的经营性亏损,给予适当补贴;对公交企业承担社会福利部分,如老年人乘车优惠、荣残军人及残疾人免费乘

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而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应由县财政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对已经明确的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应及时拨付到位。

(五)要按照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县实际,及早编制全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对交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要积极引导经营企业,逐步消除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理顺经营体制,规划整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资源,逐步做到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票价结构,打破城乡公交客运二元机制,将两者融为一体,使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优惠政策覆盖到全县所有居民,逐步实现城乡客运公交化、城乡公交一体化。

下载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考生编号:106***8 姓名:仇官华 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审......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平罗县关注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今年“两会”的中心议题,也是中共平罗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今后我县工作的重点任务。近期......

    谈十八大报告如何改善民生问题

    谈十八大报告如何改善民生问题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学院 郑小容 20130000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以人为本改善社会管理

    以人为本改善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