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1
形势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国际形势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要: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其未来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他们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形势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际形势;路径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作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能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反,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坐失良机,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应该看到,冷战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亦日益呈现出全球一体化趋势。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国际竞争,说到底也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其未来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其双边互动也将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必须融入到全球共同发展的范畴之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来有效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尽管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在较长的时期内,国际政治的基本态势将是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地区热点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在我们周边,南海地区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印巴冲突导致南亚局势紧张;而朝核问题的风云突变,对中国周边安全势必构成重大考验。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不断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干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世界经济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频频发难,不断挑起贸易冲突,严重危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仅使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恶果,而且向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扩散,带来全球性的灾难,这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问题,将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大更是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不仅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更为我们认识和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包括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从而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和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未来将承担起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校其间,以科学发
展观作为指导,对他们进行全面而及时的国际形势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应该说,国际形势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如何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呢?
第一,要利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形势教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主要路径。该课程主要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和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并系统介绍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教学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及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从而树立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第二,利用“形势政策”课对学生及时进行国际形势热点问题的教育。“形势政策”课作为高校“两课”之一,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年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分析与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相比,“形势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灵活机动性,因此为了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可以根据该课程没有固定内容和体系,紧密联系实际形势的特点,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可采用课堂讨论、重点发言、观看影视作品、外出参观考察、请专家作理论辅导和形势政策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让学生把自觉学习与接受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和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来看待和认识问题,从而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三,利用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与经济事件,青年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这些事件,由于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的突发性,也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和分析能力,对许多重大国际事件对我国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课程,有着严格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形势政策”课又因为课时安排较少,加上学生兴趣不一,因此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重大国际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通过不定期的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关心的国际形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近年来我们先后为学生开设过“联合国改革的困境与前景”、“朝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奥巴马上任后的中美关系”、“当前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及其应对”等专题讲座,深受学生好评。
第四,有效利用网络、电子邮箱等现代化教学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对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日常化,生活化,随时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包括国际形势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形势政策教育网页专栏,并且公布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一方面,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跟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并及时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做出解答,使学生时刻感到有关专家学者就在他们身边,随时可以解答他们的疑问,从而使对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随时化,日常化,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主张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科学协调的发展,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2005年4月,胡锦涛在印尼雅加达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这将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且通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懂得,日益强大的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将始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促进全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这将是中国乃至世界追求的共同目标。
第二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中华文化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中华文化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中华文化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以人为本已经突破了阶级的界限,但是却无法剥离文化的特色。但是,许多人却习惯于关注以人为本的“普遍性”,总是把以人为本和“西方”比附在一起,新世纪,中国执政层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文化特色。因为一旦脱离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土壤,任何新的理论抑或新的观念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都是没有前途的;而也只有放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其存在与发展才会有合理性。这里需要
明确的是,本文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局限于概念的抽象分析,而是涵盖着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基础、社会习俗等一个综合的现实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特色。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来看,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近代以来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潮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不同,中国的以人为本源于执政者的觉醒。近代西方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神本而言的。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就成为一种思潮。后经过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人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得以空前凸现,而神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已。而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西方的政治运动都和近代以前的以人为本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观中国新世纪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则不是来自民间的自发运动,而是来自执政层的自觉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传统,而无数仁人志士也以“平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现在这种精神从个人的层面转到了组织即政党的层面,以人为本也成为当代执政党“平天下”意识的一种鲜明体现。当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想始终做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带头弘扬这种理念。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因此,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传播模式将是自上而下的,而这也正是中国执政层自觉面对现代化的鲜明体现。
其二,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以深厚的“民本”传统为底蕴。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的观点,而孟子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而孟子几乎为历代专制君主所憎恶,也编辑推荐正是由于这种观点的提出。民本作为一种执政思想,虽然曾经沦落为“驭民”的工具,但其在中国的历史上影
响深远。在民本的前提下,作为行政人员或者说社会管理人员,就必须切实考虑民众意愿,为民众服务。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这种“民本”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作为执政者,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当好人民公仆。当好公仆,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境界。新世纪,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对官员的岗位职责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并且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旗帜,作为考核自己“业绩”的标尺,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当代中国,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员就自然负有传播“以人为本”理念的义务,这既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现代版,同时也是整顿吏治的现实要求。
其三,以人为本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从西方近代发展历程来看,以人为本在打倒神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尼采高呼要重估一切价值。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滥觞于早期的以人为本思潮。人处在动物和上帝之间,真正的人性既不是高不可攀的神性,但更不是堕落沉迷的兽性。产生于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以人为本,拥有对人性堕落的自然免疫力,从而有着鲜明的进取精神。得益于我们的民本传统,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人”,更多的是理性思考的主体,而不是感性冲动的个人。中国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因此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对每一对关系的相关者尽相应的义务。而作为人民公仆,尤其需要对全体人民尽相应的义务。奠基于民本传统的以人为本,加上“自强不息”的民族风格,将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其四,新时期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方式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从此也可看出以人为本的民本色彩。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过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群
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多听群众意见、多受群众监督、多思群众冷暖、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放手让人民群众去干去拼也是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的昭示下,群众路线要更加强调官员的领导角色和引导角色,而不是“包办”角色;要更加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从属作用;在实现其美好生活方面,要更加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式的资助和救济。
第三篇: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体会1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学校组织结合学习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并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来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是解决中国发展问 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新的思想武器。对我国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新的理 论回答,反映了当代发展的最新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回应全球化挑战的重 大战略。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还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许多方面谱写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崭新篇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 概括,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其次,结合我自己的所见所得,也切身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巨大价值,以及呈现出来 的美好前景。当我看到非典战斗,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中人们团结一致,共度时艰终于取得抗击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的胜利时人们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我看到一户户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 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当我看到偏远山区小朋友拿着免费课本 时的兴高采烈;当我看到免除税赋后农民的轻快身影时我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这些事里都 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魅力无穷。再次,作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成长成才有巨大的价值。首先,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学习生活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要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将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要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作为学生干部,为同学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要提高修养,这样才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使其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四是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用全面的、可持续的观点看问题,不断的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自身发展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另外还要看到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回报的人,同时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成功,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最后,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贵在执行。我感到,随着理解的深入,对自身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化了,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能力上都有了一个对标,就是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使思想得到新解放,认识达到新高度,争取更大的进步。
大学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 调的发展自己。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你是由此将人生之帆驶进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太平海还是被卷入危机四起的旋涡,关键在于你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 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学生还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因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没有人文素养,你其他学科学得再好再棒,你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由此可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团结奋斗,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踏实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第二,努力完成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积极为同学服务,增 强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工作,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个人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第三,积极创新,增强综合素质。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洞察力,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体现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还要求我们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有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的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又意义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重视人的问题心理,偏离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它的出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积极心理学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国家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现代学校一个重要的标志[1]。多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能摆脱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上,而忽略了他们作为有潜力个体的不断发展。要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 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E.P.Seligman)于20世纪末在美国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安宁、希望、乐观和福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人格力量,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3]。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又有现实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学生中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心理困惑;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忽视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潜能的开发。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互动等,但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中往往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片面
目前,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讲座与宣传的任务,与其他工作和其他教育者无关,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让学生理解,然后再列举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认为只有引起个体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才具有治疗的意义,这也就难怪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了。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测量标准的老化
在原有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中,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做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其他还有荣格的焦虑量表以及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反映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忽视了个体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提供评估、诊断的有效工具,从积极角度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5]。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
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要素,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体验式压力应对方式
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6]。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更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能激发个体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因此,我们如果要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就要多采用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如培养大学生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并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的完美结合。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优化的评估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更加准确。从评价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注重评估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积极的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等。这些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使个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季丹丹,张森.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曹新美,刘翔平.教师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第五篇:大学生 毛概 科学发展观 论文
摘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关键词
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 发展 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按照他们的科学构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所述,可见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难发现过去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的若干偏颇: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发展速度,轻生态效益;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等等。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纠正这类偏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考察和处理发展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社会进步和生态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重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具有制约和反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光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我们立足社会,传承知识的必备素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死学死背,也不应以应试为目的去安排学习,更不应该把课堂学习当作大学个人发展的全部。始终坚持“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和“百折不挠 刚毅厚重 勇承重载”的精神品格,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环节,更要扩展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拓展项目的平台,锻炼自己,把专业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巩固专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奉献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明辨是非的水平。
在人格培养上,社会的进步对我们青年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专的专业知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矫捷的身体素质,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应该完善的。要做一名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就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勇敢地超越自己;也能够从容地应对周围发生的变化,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当然少不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能够感染他人,给别人带来欢笑和前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充满着探索的激情,乐于创新,乐于感悟,发现生命的意义,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更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就业。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定位自己,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就业,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敢于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而不是自视清高,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做出过激行为。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必须要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能够做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