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时间:2019-05-14 07: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论》。

第一篇:实践论

《实践论》的启示

副标题:

作者:吴敦平文章来源:市委党校进修二班 点击数:286 更新时间:2010-10-15 10:35:59

根据中共南平市委党校学习安排,近日我再次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论》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践论》中关于理论和实践、知和行有机结合的论述,在加快福建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得到运用。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福建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做好福建工作的纲领和指针。7月,福建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大干150天,集中力量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等五大战役,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此举便是发展思路贴近现实形势的必然,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对于当前我市如火如荼开展的“6.18”洪灾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是夺取抗灾救灾全面胜利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样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集中重建中,既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也要坚持将当地的环境等方方面面因素纳入一同考虑,不搞一刀切,才能将该工程建成村民看着放心、安心,住着舒心、温馨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第二,《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凡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那就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发展成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再如,去年7月24日,我市顺应时势正式出台了《南平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8月3日,南平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省首家由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三方独立的医患纠纷专业调解机构。调处中心由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医学专家等专业人员组成。从《暂行办法》出台到中心成立,再到一年多来的实践,成功调处百余起医患纠纷,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处置医患纠纷,切实承担起维护安全有序的医疗环境、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和责任。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预防和理性处置医患纠纷,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我觉得这个中心应长期运作下去,这种医患纠纷调处模式应持续坚持下去。

第三,《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作为一名司法局负责人,我认为,司法行政工作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行职能,既要实施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稳民工程、人民调解安民工程、法律服务便民工程,以及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更要实施好法制宣传进民工程。因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稳民工程,重在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人民调解安民工程,重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法律服务便民工程,重在方便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法律援助惠民工程,重在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这“四大工程”概而言之,就是服务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而法制宣传进民工程,却重在加强和改进面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重在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总之,《实践论》是永放光芒的伟大著作,它永远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永远是照耀我们事业前进的光辉理论灯塔!

第二篇:实践论

2011140713 潘小琼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论列宁主义基础》 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2012-11-30 2011140713 潘小琼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中作者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2012-11-30 2011140713 潘小琼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看清楚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如一盏明灯,使我们在摸索中不会迷失方向。知行统一,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认识,识认与实践不断地这样循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2012-11-30

第三篇:《实践论》

读《实践论》有感

在高中学习思想政治的时候,实践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正如毛泽东曾经说的“你若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要亲自尝一尝”,我也始终信奉实践的信条,任何知识,只有在生产或是生活的实践中用的上,才算是“有用”的知识。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实践论》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认识必须要和实践相符。向党内同志警示看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统一,更是为了反对和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实践论》的出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的阐述,更是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指导。当然它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实践指导作用。教条主义错误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缘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损失。王明等党内教条主义者,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脱离中国实际。经验主义者则拘泥于自身经验,不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为了不重蹈两次国内革命失败的覆辙,让党内同志认清理论的践行必须要符合实际,故而写作这篇《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直接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论全篇共26个段落,按照内容课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实践和认识(1-5段)什么是实践?费尔巴哈的旧唯物论把实践规定为消极的感性直观,而不是感性活动。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道德修养”“内省”。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把实践理解为变革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不是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而是终于完成了某件事。

在马克思这里,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进一步对认识源于实践做了深刻的论述:“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正确的认识就是正确而又全面的反映了实践活动的认识论。有时认识对实践是不能如实的反映的。

中国人的“天朝”梦做了很多年了:从秦皇汉武到明王清帝。或许历史上,我们曾经在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83页 军事和经济实力上称霸全球,可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就再也没能实现这个天朝梦。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后的今天现实告诉我,我国的主要矛盾依旧是落后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赶不上需要。近代以来,中国历经了太多苦楚,我们的天朝梦仍旧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形而上,于是乎 “天朝”梦渐渐的变成了一种国人的自嘲与痛楚。天朝梦的破碎正说明了认识一旦与实践脱离,认识必将退出舞台。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6-19段)

第6-19段主要论述了认识发展的第一个过程:实践—认识,这一过程中,又把它区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延安这些个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在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实践到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认识对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外界事物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在人们的头脑中不断地产生出许多感觉和印象,这些感觉和印象就是人们认识的量变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只是感觉到了认识对象,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它。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阶段。在理性认识阶段阶段,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片面的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与进步的。1979年,伴随着改革的一声号角,人们在实践中明白了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中国的开放浪潮来势汹汹,凭借着中国人的勤劳,在 2

33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85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85页 物质积累方面,中国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路程。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与个人信仰的迷失,不禁让国人对今后的中国走向产生了迷茫与困惑。2013年伴随着新一届领导人的上台,中国梦一词迅速蹿红,微博上一条名为#我的中国梦#的话题被几千万人热议,国人开始思考 “中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中国人的梦想?”这些深刻的远景问题,中国梦不仅包含了中国再次成为“天朝”的雄心,还包含着国人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不得不说中国梦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据的——中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以3D打印技术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是中国面临的机遇,危机主要指完成经济转型与保障平稳增长的压力。正是基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对改革开放的感性认识,中国梦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

第16-19段论述了认识—实践的过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我们认识和掌握外部世界的规律并不是目的本身,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我们的认识才具有实际意义。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的出路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越奋斗越迷茫,这是很多青年朋友都会遇到的困惑,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奋斗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教科书中、新闻里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可又有多少人民群众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追求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中国梦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接地气,人人都有梦想,这就是“中国梦”一提出来就引发社会的广泛共鸣的原因。所以“中国梦”就成为了一种浅显易懂的价值观在中国迅速蔓延开来,它让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把我们每日每夜、每时每刻的奋斗跟我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提升凝聚成统一的目标和意义。

4三、真理及其发展(20-26段)

真理是人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不是一个静态的结论,真理是一个辩证运动、永恒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90页 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

这段话说明了任何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的反复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思想、立场、文化素养和生理状况的制约。统治了物理界300年的牛顿定律被相对论拉下了神坛,难道真理就会止步于爱因斯坦?随着人们探索空间的不断扩展,相对论的适用范围变得狭隘,没有哪个理论会一直成为普世真理。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历经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才能完成。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具有无限性。真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代代相传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最后,再一次引用《实践论》中的原文,来对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做一个总结: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65 5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92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第296-297页

参考文献:

[1].实践论、矛盾论导读[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 [2] 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肖兴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解读[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四篇: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著名、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31 年至1934 年,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严重挫败,已经到了近乎灭亡的危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觉察到主观主义思想的继续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遂于1937年7月,发表了他的代表性篇章《实践论》。由此可见,《实践论》的发表,对于当时的共产党以及中国的局势是具有相当的及时性和迫切性的,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形式和特点的理论体系。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著作,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论证,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服务。《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并全面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飞跃的认识发展过程,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反驳了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思想错误,这就从认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论证。《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恢复和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对于实践论所作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实践论》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这与毛泽东实践观的实事求是原则一脉相承的。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综合国力是否增强,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这些论述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是对毛泽东实践观的重大发展。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旗帜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延伸,符合毛泽东《实践论》的深刻内涵。

毛泽东《实践论》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一每一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它在中国的实践,既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又没有让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是以《实践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哲学都是为当前政治服务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的《实践论》,这些都是适合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没有《实践论》的诞生,就不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五篇:实践论

姓名:李锐

学号:2015100225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这本毛主席的著作,在我高中时读过,当时年轻,很惭愧没能看懂。进入大学,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哲学这方面的书,同时伴随自己阅历的增加,还多少读出些东西。所以,借这次的读书报告,来整理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与心得。

《实践论》作为一部主席于1937年写成的哲学著作,当时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而这这些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主要缘由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给党与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来得出,这同时也在侧面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须由实践印证。同时《实践论》也是主席对自己于1930年写作完成的《反对本本主义》理论的补充及发展。

在《实践论》中,主席深化为哲学方面“知”与“行”,也就是认识与实践命题的研究。我最初对于“知”与“行”这一概念,还沉迷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但总感觉阳明之“心学”,总是将人的主观性无限夸大,总是离不开唯心的角度,而我是一位唯物主义者,所以,对此,我只是在吸收阳明的变通思想。而在读过主席的《实践论》之后,将我对认识与实践,也就是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明了。

同时,在该文中主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这里主席并没有说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联系全文,我们很容易得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得到理性认识,再加以实践,论证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认识,从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对于《实践论》此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我不了解他人读过后得到的“营养”,我在此谈一下个人心得:首先,《实践论》虽说是有其当时的时代作用与意义,但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依旧光芒万丈,没有失去其意义所在。没有实践,借用书本知识妄加套用,对于这个多变的社会,往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从《实践论》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对于事物,要不断去实践,而不是借由以往经验处理,在反复实践中得出认识完善认识。同时这篇文章对于实践重要性的强调,也对空想的自己敲响一次警钟,对于事物的认识,没有实践的基础,而妄加论断,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在主席这篇《实践论》中同样可以得出。

下载实践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

    实践论

    《实践论》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爷爷在1937年写的,其实在小的时候,受到家人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实践论》,但因为当时还太小,不能理解,而如今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再次阅读,发现其中的......

    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

    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

    实践论(大全5篇)

    《实践论》读后感 学号:11415010108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毛泽东在马克......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这次的理论培训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课后翻读经典著作选读,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细细研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 《实践......

    毛泽东_实践论

    软件1002班汪豪(1101250220)指导老师:崔凡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读《实践论》有感 要深刻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

    《实践论》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