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规范

时间:2019-05-14 07: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规范》。

第一篇:地震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动干扰大的地区,应用效果变差.甚至难以得到预期效果。2 2直达波法可以直接测定震源和测点之间介质的弹性波传播时间和能量衰减规律.计算被测介质或地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圈定地层中速度异常物体(空洞)或速度异常带。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应能有效接收到直达波或经数据处理能有效提取直达波,2 3折射波法常用于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界面起伏形态和构造破碎带.求取持力层、坚硬土层及基岩界面埋深和界面速度,对薄层的探测能力差,一般来说不能探测速度逆转层。2 4反射波法一般不受地层速度逆转的限制.但被探测地层与上覆地层应有一定的波阻抗差异.并有一定厚度。对沉积地层层序划分、探测断层等地质构造的效果较好。纵波反射法探测探度较大,激发方式多样,是常用方法之一。横波反射法用于探测浅部松散含水地层效果较好且分辨率较高。其分层能力一般为l/4有效波波长。随着方法技术的进步.反射波法探测薄层和小断层的能力不断提高。4 工作设计 4 1工作任务 1 1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台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选定项目负责人,编写工作设计。4 1 2工作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工作地区及范围、工作目的、勘察对象;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及期限。4 2资料收集 2 1编写工作设计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写工作设计书。在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时,应先进行一定工作量的现场试验。2 2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内容: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工作条件;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4 3试验分析 31利用前人在工区及邻区取得的地震成果资料或通过现场试验工作,进行方法有效性分析。4 3 2在方法确效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技术方法.确定最佳观测系统和仪器工作因素的试验方案。4 3 3试验工作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点线结合和单一变化的原则。试验地段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宜选择在生产线上或通过已有钻孔。4 4测线与观测系统选择 4 1测线布置应根据地质任务、工区地物、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4 2测线长度和测线间距,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或按工作比例尺确定,测线之间应适当布置联络测线。4 4 3主要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构造走向。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测线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或其他物探方法测线重合,以利资料对比分析。

4.4 4选择观测系统应在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条件下,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4 5设计书编写 5 1设计书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内容,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 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它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地震地质条件 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应先做一定工作量的地震踏勘试验工作。4,5.2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期限。

b)工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

c)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环境条件初步分析.包括以往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d)野外工作布置和工作量。包括:试验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方法选择依据;测线布置(包括测线长 度和方向、测网密度等);方法技术(包括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方式、仪器因素选择等);主要技 术措施和地震观测精度;测地工作及精度要求;工作量及进度安排等。

e)资料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方法;资料解释精度要求。

f)提交成果报告的内容和时间。

g)人员组成、设备材料计划和费用预算。

h)设计书附图 5 3短期或工作量不大的任务,设计书内容可从简.但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地区 和工作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完成期限等。5 4设计书应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查或经任务下达单位批准或委托单位认可,方可正式施工。45 5设计书批准后应严格遵守。生产中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其他原因,需要修改设计时,应及时将修 改理由和内容申报审批单位或与委托单位协商,经认可后方可修改。项目负责人有权在不影响工作进 度,且能保证地质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于施工顺序、测线位置、测线长度及工作方法做部分的改动,但 必须及时报告主管单位备案。5仪器设备 51仪器设备的使用 1 1鉴于目前浅层地震仪器类型较多,性能各异.应接任务要求,经济、合理地选用不同类型的仪器。折射波法和常规反射波法,可采用定点增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应采用瞬时浮点增 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应不低于80dB;直达波法应采用采样率较高的浅层数字地震仪,采样 时间间隔宜不大于50μs。5 6野外工作 6 1试验工作 1 1生产前应进行以下试验工作:了解工区有效波、干扰波情况;选择激发、接收方式和条件,确定最佳观测系统的仪器工作因素。1 2了解工区有效波和干扰波宜采用展开排列法。展开排列长度,一般为实际记录排列长度的4~6倍.检波点道间距应小于实际工作的道间距。仪器工作因素的选择应以尽可能接收到各种波的信息为原则。6 1 3接收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个检波器接收和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6 1 4生产工作中遇到局部地段记录变坏.应做补充试验。确定适合的工作方法。1 5试验资料必须及时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应有明确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6 2测线布置与测量工作 2 1地震测线和炮点(激发点)的平面位置设计应根据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或现场实地确定。现场测线敷设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对于场地内的工程勘察任务,可采用钢尺或测绳量距,测绳应经常用钢尺进行校准。测线的端点及转折点应与永久性地物标志连测。2 2地震测线宜布成直线。若由于受场地条件等限制,可允许测线转折。折射波法工作应在转折点布置相应的激发点;反射波法工作当进行单次剖面工作时,最大转折角不得超过150,当进行多次覆盖法工作时.最大转折角不得超过80。若因测线转折影响叠加效果时,应采用弯线叠加方法。2 3用折射波法探测高倾角的目的层时,应合理选择测线方向,满足临界角与视倾角之和不超过900。6 2 4测线编号及测点桩号在无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应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2 5在丘陵地区或平原区地形变化较大时,应实测激发点和检波点的位置及高程,并沿排列方向测绘地形剖面。2 6地震测线上各类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见表l,表中各项精度均以中误差衡量.并要求以二倍误差作为限差的指标。

表1 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 m 工作比例尺相对于三角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三角点(水准点)高程中误差 加密点联测点炮点、检波点加密点联测点炮点、检波点 1:10000±1.5±3.5±6.0±0.3±0.4±0.8 1:25000±1.5±4.2±8.4±0.3±0.4±1.4 1:50000±1.5±5.0±12.0±0.3±0.4±1.7 注:比例尺大于万分之一时t测电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应按相应比例足的测量精度要求,具体要求可根据任务确定 6 3观测系统 3 1折射波法可采用完整对比或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在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条件下,采用简单、经济的观测系统。3 1 1 所选用的观测系统,应保证主要目的层有效波的连续对比追踪。3 1 2相遇时距曲线,应确保在相遇段内,至少有4个检波点接收来自被追踪层界面的折射波。6 3 1 3追踪时距曲线,应确保在两支时距曲线中.至少有3个检波点重复接收同一界面的折射波。6 3 1.4沿测线方向,被追逐界面平坦,而且视倾角小于1 5度时,可用单支时距曲线测定,但应确保追踪地段内至少有4个检波点。3 1 5非纵测线的布置,应考虑旁侧、界面倾角和速度变化的影响。非纵测线应尽量通过纵测线或钻孔。测线长度一般不能大于激发点到测线的垂直距离。6.3 2反射波法可采用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共深度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或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应根据地质任务、地震地质条件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加以合理选择。3 2 1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其偏移距和道间距的大小可通过试验确定。3 2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可采用端点激发或中间点激发方式。覆盖次数、道间距和最小偏移距应通过试验选择。3 23多次覆盖或等偏移距观测,宜在地层下倾方向激发(可使偏移距减小),地层上倾方向接收。6 3 3直达波法可采用孔对地观测方式,孔对孔观测方式,孔(硐)对硐(孔)和孔(硐)对地联合观测方 式,隔山体透视观测方式和表面(地面、露头或硐壁)观测方式。6 4地震波的激发 4 1地震波的激发应根据地震任务要求和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震源。激发能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4 2使用锤击震源、落锤震源应在激震点敷设专用垫板,必须防止反跳造成的二次触发。

6.4 3使用叩板震源,应使木板长轴垂直测线,且长轴的中点位于测线或测线的延长线上,并使木板与地面紧密耦合。4 4使用电火花震源或气枪震源应按照使用说明书有关规则操作,并注意安全。6 4 5使用炸药震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a)井中爆炸时,井中应注满水或泥浆,坑中爆炸时,药包需用湿砂或土埋实,水中或潮湿地区爆炸应有防水措施。

b)药包沉放深度应当准确。

c)爆炸记时宜采用回线记时。如使用内触发记时,应使用600 V以上的高压爆炸机。

d)同一爆炸站绝对禁止使用两套或多套爆炸线工作。爆炸机钥匙必须由爆炸员1人掌管。

e)震源弹、震源枪应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存放和运输。4 6使用井中剪切波锤震源应做到沉放深度准确,贴壁牢固、激发可靠。并应注意防止井口掉块或井壁坍塌。4 7不同类型的激振器应通过试验使记时误差小于1 ms。6 5地震波的接收 5 1检波器埋置的位置应准确,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埋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测线方向移动不得超过1/10道间距。垂直于测线方向移动不得超过1/5道间距。5 2检波器应与地面接触良好,安置牢固,埋置条件力求一致。6 5 2 1检波器埋置在稻田、沼泽、浅滩时,应防止漏电。5 2 2检波器在水泥或沥青路面安置时.应用橡皮泥、黄油或熟石膏等将检波器牢固粘于地面或采用铁靴装置安置。每个铁靴的重量宜大于10倍检波器的重量,以保证耦合良好。6 5 2 3检波电位于干沙、砂石、虚土层时.检波器安置应挖坑并压实。5 2 4检波器周围的杂草、小旗等易引起检波器微动之物应加以清除。风力过大时检波器应挖坑深埋。6 5 2 5检波器与电缆连接极性应正确。防止漏电、短路或接触不良等故障。5 3用水平检波器接收剪切波时,应保证检波器水平安置.灵敏轴应垂直测线方向,取向应一致。6 5 4水中或孔中接收地震波可用水听器。水中接收时应将水听器沉放于水面以下,深度不小于l m。孔中接收时不得将水听器置于井底淤泥中,应经常清除压力窗口上的淤泥。5 5用于井中速度测量的三分量榆波器,应装有井壁推靠器.观测前应检查检波器沉放深度和靠壁是否牢固。5 6地震仪器各因素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区干扰情况合理选择。5 6 1根据干扰背景强度确定仪器增益。折射波法观测时,排列中近炮点各道可采用不同增益。反射波法观测时.各道增益应尽量保持一致。5 6 2依据勘察深度要求选择记录长度。宜采用高采样率接收,当记录长度与采样率发生矛盾时,可配合使用延时装置。6 5 6 3观测反射波时.为压制面波干扰或突出有效波中的高频成分.应采用低截滤波器。为压制工频干扰,可采用50 Hz陷波器。为防止时间假频干扰,应采用高截滤波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用宽频带接收。6 5 6 4采用能量增强工作方式时,可利用锁道措施,防止近道溢出。6 6水域地震工作 6 1水域地震可有水中(或水底)固定排列观测和漂浮电缆航行观测两种方式。6 6 2漂浮电缆沉放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6 3固定排列观测的观测船和激发船都应抛锚定位,依附缆绳将排列固定,并监测有无溜锚导致船体流动。当发现电缆尾部摆动超过10度时,电缆尾部应抛锚固定。6.4漂浮电缆拖船航速应保持稳定。航行过程中应设法保持电缆沉放深度一致。6 6 5作业期间,应观测水位变化。66严禁在作业船航行的上游进行炸药激发。6 7直达波法地震工作 7 1单孔波速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面激发井中接收时,宜由井底开始观测.每向上提升1~2 m观测一次,在地层界面附近可适当加密点距,应保证观测点深度准确。激发点距井口1~3 m为宜。

b)井中激发地面接收时,检波器宜安置在井口附近1~2m之内,各次接收,激发条件应保持一致,激发点深度应准确。

c)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地面激发井中接收,激发点宜选择在地层下倾方向一侧。

d)剪切波速测定时,每个测点均应获得清晰的剪切波初至,宜取得正、反方向激发的记录。

e)进行波速测井时,应防止电缆波和套管波的干扰。

f)波速测井检查工作量应为包工作量的10%,且不少于3个测点,标准差不大于5%。6.7 2跨孔波速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跨孔波速测量有双孔、3孔和多孔测量方式,宜采用3孔测量。只能进行双孔测量时.触发记时精度应保证速度测量误差不大于5%。

b)3孔测量时了,3个孔的孔位应按直线排列。两接收孔距在土层中宜为4~6 m,在岩体中应加大。在保证所测初至是同一层位的直达波相位的前提下,激发孔和接收孔之间的孔距可根据地层厚度和任务要求作适当调整。

c)测点点距可为1~2 m,每个地层应有不少于2个测点的记录。

d)每个测点应获得清晰的波形记录。

e)孔间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测定井口高程。

f)为保证井中检波器安全和防止井壁坍塌,宜采用泥浆护壁或全井段放置套管。在软土层中,孔壁和套管应紧密耦台后方可施测。

g)双孔测量的激发孔和接收孔,3孔(或多孔)测量的各接收孔,当孔深大于15 m时,必须进行孔斜测量,其方位角误差不大于±5。,倾角误差不大于土0 5。

h)跨孔波速测量检查工作量应为总工作量的10%,且不少于3个测点.标准差不大于5%。7数据处理 71原始资料的整理 1 1班报记录的整理应按工区测线及施工排列登录的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每册的封面写明单位名秫、工区、测线号及施工排列的始号和终号、工作时间等。1 2记录地震数据的磁带或磁盘应粘贴标签.写明带号或盘号、测线号和日期。确保与班报对应无误。7 1 3监视记录应按工区测线统一编录,装订成册。7 2折射波法

7.2 1波的对比应根据以下特征:

a)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动延续度的相似性特征; b)相位一致性和同相轴延伸长度特征;

c)追逐炮记录同相轴的平行性特征;

d)波的对比可采用单相位对比或多相位对比,在断裂发育区宜采用多相位对比。7.2 2确定波的置换位置应根据以下特征: a)视速度发生变化; b)波形和振幅突然变化;

c)两组波相交波形叠加特征。7 2 3读取初至应注意以下几点。

a)可利用原始记录读取波的初至时间,也可在回放的监视屏上读取波的初至时间;

b)直接读取初至有困难时.可以读取初至波的极值时间,但应求取相位校正量,进行初至校正;

c)在波的干扰或置换位置,应分析波的叠加情况后正确读取。2 4互换道、连接道波的对比,应根据波的旅行时和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7 2 5时距曲线图应按以下规定绘制:

a)比例尺可采用:横向比例尺1:500~1:2 000;纵向比例l cm等于5 ms~20 ms。

b)沿横轴除标明距离外,在对应检波点位置应标上桩号.在对应激发点位置应标上炮序号。

c)不同方向的时距曲线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绘制。两相邻点用直线段连接。2 6绘制综合时距曲线圈,应根据解释方法要求,进行必要的校正。包括:地形高程校正、激发点深度校正、测点和激发点偏移校正、表层低速带校正等。校正后的综台时距曲线的互换时间差不得超过5 ms。7 2 7时距曲线绘制后,可根据时间互换相等性、追逐时距曲线平行性、截距时间相等性原则进行检查。可对照地震记录中有关初至读取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2 8时距曲线中个别道出现走时突变时,应对照相同地段的相遇或追逐时距曲线走时情况。或根据班报中有关说明,查明突变原因,必要时进行修正。7 3反射波法 3 1绘制观测系统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观测系统图必须绘制在厘米计算纸上.图上的桩号和炮号均由左至右增大。空炮、废炮也应统一编号。不正常道、死道、反极性道应分别在图上标明。

b)观测系统图上应注明施工方法、测线长度,起始和结束炮应注明道号。应标明剖面经过的地物标志。7 3 2应根据原始资料和任务要求,拟订处理流程,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主要处理参数。7 3 3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为此应重视下述处理过程:

a)原始炮记录编辑应检查记录道头,删除不正常炮记录.剔除不正常道、死道,将地震道中含有不正常数值的时段充零,校正反极性道。

b)宜采用自动增益放大处理程序增强微弱反射信号。

c)必须精细选择滤波参数,保证滤波处理结果有较高的信噪比。

d)沿剖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提取动校正速度分析段,并结合速度测井或跨孔波速测量结果,掌握速度横向变化.提高其反射点叠加效果和时深转换的精度。

e)在做剖面修饰处理时,应防止削弱地质异常引起的波场变化。3 4处理结束旨.应提交原始记录编辑说明、主要处理模块效果对比图件、处理参数和时间剖面、深度剖面等成果。7 d直达波法 7 4 1单孔法波速测试 4 1 1解释人员应在现场对波的初至及相位进行初步分析判断,保证记录正确完整。4 1 2可根据竖向传感器波形记录,确定压缩波由震源到每一测点初至的时间;根据水平向传感器的正、负向波形记录确定剪切波从震源到每一测点初至时间。7 4 2跨孔法波速测试 7 4 2 1 应利用竖向传感器的波形记录,确定压缩波到达两个接收孔同一高程测点的初至时间tp1,tp2。利用水平向传感器的波形记录,确定剪切波到达两个接收孔同一高程测点的初至时间ts1,ts2。4 2 2计算两接收钻孔同一高程测点之间的距离L,当测试深度大于15 m时,应根据钻孔孔斜及其方位资料计算。8资料解释 8 1折射波法 1 1 资料解释前应对速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速度参数时注意事项如下:

a)由于近地表速度的不均匀性,引起地层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变化时,应先进行地表速度校正。

b)用折射波时距曲线交点法求取的有效速度参与解释时,应分析所测速度的精度。应尽量利用测 区内反射波法测定的速度和地震测井的速度资料,与折射波法测定的速度进行综合分析。

c)同一测线当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应计算沿测线速度变化曲线,参与深度解释。8 1 2应根据地震地质条件、时距曲线特征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解释方法。1 2 1 只有在近似水平层状介质、地表与界面起伏较小,界面视倾角不大于5度、速度横向无明显变 化、或由于条件困难无法获得相遇时距曲线时.方可采用截距时间法或交点法。8 1 2 2一般应由相遇时距曲线求取界面深度和速度。1 2 3地表较平坦,折射界面起伏较大,界面速度又有明显不均匀性时,宜采用哈莱斯法或时间场 法。1 2 4对于多层不均匀地层或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层,宜采用多种计算解释方法和正演拟合计算方法 综合求解,以提高解释精度和求解的可靠程度。1 3折射波资料经计算解释后,应针对任务所提出的地质问题,并在分析测区内有关地质、钻探及其 他物探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地质解释。1 4地质解释图中,应尽可能标有钻孔资料,将地震分层与地质构造相联系,对于与地质构造不一致 之处,应于以说明。

5用折射波资料推断岩性变化时,应有物性资料为依据。1 6有关破碎带、断裂位置以及断距的确定,应对推断的依据和结果的可靠性加以说明。8 1 7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构造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震剖面图应包括时距曲线图;解释辅助线图(如t。——差异时距曲线法的t。(x))线和Θ(x)线,哈莱斯法的哈莱斯线;时间场法的时间场图),深部剖面图等。各图件横坐标应一致,深度剖面纵坐标比 例尺可适当加大。

b)地震构造图可有基岩面等高程图、覆盖层厚度图、目的层厚度图和界面速度分布图等。根据任务 要求,可绘制其中部分图件作为成果的最终图件。等值线距应大于2.5倍观测误差,速度分区的速度差 值应大于速度测量精度的2.5倍。1 8地震一地质解释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震地质剖面图上应标明地震界线和地质界线的对应关系,并用不同线条表示。刮面线上若有 钻孔时应有相应的钻孔柱状图。

b)地震地质平面图上应标注地质界线与解释的构造线。将测线及其序号、钻孔位置及其孔号和主 要地形地物标在图上。8 2反射波法 2 1叠加时间剖面或等偏移时间剖面是反射波资料解释的基础图件。应依据剖面图,采用钻孔资料 或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地质层位和地震波组关系。选取与勘察目的层位对应的波组进行对比、追踪.获得目的反射层变化情况。2 2时间剖面的解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确定主要地质层位与反射层位关系。b)确定地层厚度变化与接触关系。c)划分断层或破碎带。

d)确定其它地质现象。

8.2.3对剖面中波组分叉、合并、中断、尖灭等现象要精细分析,尽可能得出这些变化与地层变化的关系,从而获得地层厚度、岩性横向变化及构造情况。24对第四系松散地层中沉积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的确定各解释,应有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对比、佐证。8 25 将时间剖面通过时深转换处理获得深度剖面。剖面图上应标明测线号、桩号、测线方位、钻孔位置及主要地物标志。尽可能将钻孔分层的数据反映在剖面上。

8.2.6对面积性地震勘察任务还应制作等深度图或等T0图,并标出断层构造线平面展布。制作平面图时,等值线距应大于2.5倍观测误差,深度闭合差应小于等值线距的1/3。8 3直达波法

B 3 1单孔法波速可按下述步骤求取

a)按下式求取波的传播时间: 3 4同一地层不同测点计算的速度值,其差值应小于5%,否则应查明原因。,9原始资料的验收和质量评价

9.1.1原始资料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地震监视记录、测量记录,井斜测定记录、各种班报及有关图件等内容。

912每天野外工作结束,野外组(或仪器操作员)应及时将原始记录进行初步整理,交室内组(或仪器操作员)。室内组(或专人)应将全部野外资料进行检查和初步验收,并作出评价。发现较大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野外组(或仪器操作员),并提出改进建议。9 1 3项目负责人应经常对原始资料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 4项目工作(或年度工作)结束后,主管单位应组织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和验收。9 2 1记录质量评价,分为“优良”、“台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9 2 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为“优良’’记录。

a)仪器检查记录合格; b)观测系统正确,符合设计要求; c)班报填写正确、齐全、整洁; d)折射波记录各道清晰;

e)反射波记录中反射层次突出,信噪比高,有效波无溢出,反射深度达到目的层位,相邻道记录能量无明显差异;

f)直达波记录初至清晰.满足质量要求。9 2 3有下列缺陷之一者为“不合格,记录,a)无仪器检查记录或仪器检查不合格的全部记录;

b)观测系统不正确或仪器处于不正常状态所获得的记录;

c)激发条件或仪器因素选择不正确,无法使用的记录; d)互换道或连接道工作不正常的折射波记录;

e)同一炮反射波记录上,相邻两道或任意3道不正常(指24道记录)或任意2道不正常(指12道记 录)或同一原因引起不正常道连续出现两张以上记录时,由第3张记录起为“不合格”; f)未按规定进行检查观测或经检查观测不符合要求的直达波记录;

h)记录编号或主要内容与班报不符,又无法改正的记录;

z)须进行数据处理,但未记入磁带(盘)的记录;

J)班报和记录上未填写工作主要参数,以致不能利用的记录。9 2 4不够“优良”条件,又不属于“不合格”的记录可评为“合格”记录。10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级 1 1原始资料经验收合格后,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成果报告的编写。10 1 2成果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工区位置、范围;工作目的、任务;工作日期及完成工作量等.

b)工区地震地质条件:简述与地震工作有关的地形、地貌、地质(包括钻孔资料)、地球物理的一般 情况。重点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环境条件。

c)工作方法和技术:叙述野外工作方法;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的选择依据;仪器性能及因素选择; 激发和接收方式;工作质量及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等。

d)资料整理和地质解释:叙述原始资料及其质量;简述采用的解释方法和选用速度参数的依据;着 重分析地震成果的地质解释,并对地震成果精度和地质解释的可靠程度予以评价。

e)结论和建议:阐明地震工作的主要技术结论和地质结论;指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不够肯定的地 质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地震工作或与之相配合的其他物探工作,以及地质验证工作的建议。

10—1 3报告附图应包括以下图件: a)地震工作布置图;

b)速度参数表及钻孔柱状图; c)地震剖面图和平面图; d)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图;

e)根据设计书要求需提供的其它成果图件 1 4工期短或工作量不大的成果报告.可根据要求编写 10 2成果报告的质量评级 2 1 成果报告的质量可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台格”进行评级:评级标准见附录c(提示的 附录)。2 2达不到“合格”报告要求者应重新编写

第二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

为了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确保全志行文规 范统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修志实践经验,制定本行 文规范。

一、书写格式

(一)用字、用词。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繁体字外,一律使用规范汉字。书写格式 一律自左向右横排。

简体字以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 布的《简化字总表》、异体字以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异形词以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为准;不得使用1986 年已经宣布废止的1977年12月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 “简化字”或其他不规范汉字。通假字、异体字、自造字以及已经淘汰的 旧字形、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只有在引文和特殊需要并加以注释的地 方方可使用。

含义相同的字词使用时要统一。如“截至”就是“截止到”,“报名 到5月底截止”里的“截止”,不能为“截至”。“唯”、“惟”可通用 时,统一使用“唯”。“其他”与“其它”,统一用“其他”。“制定”

与“制订”,法律、决定、规定、制度、章程用“制定”,计划、规章用 “制订”。

(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按照199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执行。

1.标点符号写在行内,除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他每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后引号、后书名号、后括号和其他标点符号不可出现在回行的行首;前引号、前书名号、前括号不能置于每行的行末,应加在回行的开头。

2.关于引号的使用。词语使用引号,有比喻、引申和贬义的作用,因 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改革开放不得再加引号。要正确处 理完全引语与局部引语中引号和句号的关系。引用整句而且包括冒号的,最后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不是引用整句,而且无冒号的,最后的标点 符号放在引号之外。

3.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常用的连接号为占一格的一字线

(一),只在 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两字线(——占两个字位置)、浪纹(~)和半 字线(-)可以作为连接号的特殊形式使用。

一字线“一”用以表示两个相关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及相关地点之 间的起止;在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表示产品型号、化学键或 标准代号与年代号的分隔、图注的横线等;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的 发展。如产品型号“TPC一3”。表示年份起讫,全志统一省略前一“年” 字,如“1978一2005年”;相同月份时间名词省略方法同年份,如“2003 年1月2一5日”,但不同月份的不能省略,如“2002年1月12日一2月18日”。表述时间时,前后单位对等的用一字线“一”,如“1986一1990年”;前 后单位不对等的用“至”,如“1986年7月至1993年春”。

浪纹“~”用以表示相关的时间、数字的起止范围。由于负号与一字 线会联成一线,容易产生误解,故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 范围时,使用浪纹“~”,如“10%~30%”、“10℃~32℃”、“300km~ 600km”、“10~50”等。两个连用的数值之间不能省略单位,如“300公 里~500公里”不能写为“300~500公里”。数字后面有量词的量值范围,一般只需要在后面写一个单位,如250~300个、700~800根。

半字线“-”用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名词,以构成一个复合词,如4-二乙烯基卟吩;也可用于公式、图号、表号、题号、项目号等的编号。

两字线“——”用在公式的说明文字中;用在副标题之前。连接交通 运行起讫点,为了醒目可用两字线,如“北京——成都”。

4.关于分号、逗号、顿号的使用。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的停顿; 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分号内不能用句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果并列词语内部又包含有并列关系的词语,则上一层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如“中共××省委书记某某,省委副书记、省长某某,中共××省委常委某某、某某、某某,××省副省长某某、某某”。

5.关于书名号的使用。书名号用于著作、篇名、报刊名、论文、文章 名、文件名、刊物名,法律法规、规定、方案等的名称,以及大部分文化 产品的名称等。不用于单位名,如可以说“《人民日报》的人民日报社”,不可以写成“《人民日报》社”。丛书名不是正书名,不可使用书名号,如“幼儿认知丛书”。

6.关于括号的用法。文中需要括注的说明性、解释性内容,一般使用 圆括号(即“()”)。文件号用方括号(即“[ ]”)。

7.与序号配合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要得当。“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不带括号的汉字数码“一”、“二”……后面用顿号,带括号的汉字数码“

(一)”、“

(二)”、“

(三)”……后面不用标点,阿拉伯数字“1”、“2”……后面用齐线圆点,“(1)”、“(2)”……后面不用标点。“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后面不用标点,并与后面的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单独占行的标题中使用汉字“一二三……”做序数词时,序数词后面不用标点,并与后面的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

8.高撇号“’”(习称“省字号”)仅限用于某项活动“标题式”的 名称中,例如“’97全国足球甲级联赛”、“ ’97中国商品交易会”。“’97”这种形式不可代替 “1997年” 表述一般的年代。“’97年”、“’97”中的“年”、“”是多余的。

9.一般说来,句内括号里的注释性文字末尾不用句号,更不能用逗号。如不能写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组织和进行了大量调查(包括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作为他理论的佐证和支持。”而应写作:“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组织和进行了大量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 查),以作为他理论的佐证和支持。”有时为了表示某种语气和情感,句 内括注文字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如果是句外括号,括号内注释文字 要根据需要使用句末点号。

10.外国人名中的间隔点应从前面文字,如“N.曼德拉”的西文后面使用下脚点,“纳尔逊·曼德拉”中文后面使用中圆点。

(三)编次形式。

篇、章、节、目一律用汉字标明次第序号,如“第一篇”、“第二章”、“第三节”;子目标题加方头括号(【】),不标次序。目以下若需使用 分层序码的,可以“

一、”、“

二、”、“

三、”……为第一级,“

(一)”、“

(二)”、“

(三)”……为第二级,“1.”、“2.”、“3.”……为第

三级,“(1)”、“(2)”、“(3)”……为第四级。目以下的层次划分不超过四层。

二、文体语言

(四)除引文和附录等文献资料外,一律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 述体。注意与议论文、教科书、总结报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文体相 区别,除文学艺术、旅游等相关内容外,不抒情、不描写、不议论。一般 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和疑问句。

除引文和附录等文献资料外,不用口头语、方言、俚语或文言文,不 文白夹杂。

(五)行文朴实、严谨、简洁、流畅。要惜墨如金,杜绝空话、套话、废话、浮词,尤其应杜绝渲染性、广告性文字。

使用判断词和修饰语时,要仔细斟酌,注意分寸,不以偏概全,不言 过其实。慎用“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第一”等类文字;经权威 单位评选的,须记明“原表述的”评选结果和评选单位。

(六)不使用含混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如“上级的指示”、“由 于种种原因”、“多数人的意见”等。无知识性和常识性错误,没有乱改 科学定律、理论概念、政治术语、历史典籍、名家名言的提法和内涵。

(七)专门术语必须准确。运用专业性较强的术语,应加以注释说明。忌用仅在行业内使用的简称,如“砼”,应写成简明易懂的“钢筋混凝土”。

(八)志书从第三人称角度进行记述,不用第一人称。

三、称谓名称

(九)除引文或特殊情况外,政区、机构、政党、军队等均直书其名,不用第一人称代词,如“我党”、“我军”、“我市”、“我集团”、“本 市”、“本办”等。

(十)不同时期的国家、团体、机构、职务等,均以当时名称为准,不能用今称代替。名称必须准确规范,如“清朝”不称“满清”,“国民 政府”不称“伪政府”、“旧政府”等。

朝代名称使用规范的通称,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中国历代 纪元表为准。

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得称为“建国前、后”。涉台用语,遵照中央有关文件执行。

(十一)人物称谓,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应直书姓名,不加职务、兼称及其他褒贬之词。不在姓名后加教授、先生、局长等身份词;必须说 明身份的,首次出现时在姓名前冠以职务(职称)。除僧侣、作家、艺人外,其余人名一律用正式姓名,不用字、号、别名、谥号、绰号;确需使用字、号、别名、曾用名、绰号的,在首次使用时注明,以后不必重复使用。以字知名者,可用字不用名。同名人物,应分别在首次出现时括注其生卒年或出生地,或在姓名前加身份词。外国人名首次出现时应括注外文原名。

(十二)各种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等专有名称使用全 称。使用简称的,应在首次出现的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简称概念必须准 确规范,不可使读者产生歧义。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可简称为“中 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简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可简称为“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 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可简称为“四川省外事办公室”,等等。

(十三)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

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下限时名称。同一地名连续出现的,不必一一注明。

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地名的,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

(十四)跨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航线、文 物古迹、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其名称和数据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为准。

(十五)外国国名和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 名,以新华通讯社译名为准。新华通讯社没有译名的,首次使用译名时括 注外文全称。(十六)生物、矿物名称,使用中文标准学名。记述自然资源时涉及 某地生物名称的,首次出现时采用二名法,括注该地俗名。

四、时间表述

(十七)时间概念表述准确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民国以前用帝王年号纪年、农历纪日月,括注公元纪年月 日,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前722年)、嘉庆元年(1796年)、光绪二十六年

二月初二(1900年3月2日)。民国用民国纪年,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 写,如“民国25年(1936年)3月8日”。同一帝王年号在同一实写类目中 多次出现,公元纪年只括注首次出现者,余不括注。民国纪年在同一实写 类目中不是一年的,括注首次出现的年份,其余年份不括注。民国时期一 般用公元纪日、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用公元纪年,公历纪日月。干支纪年括注公历,如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 世纪90年代”、“1996年12月31日18时25分36秒”。

年份书写用全数,如“2008年”,不能写成“○八年”或“08年”。

(十八)含有日月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用汉字。如 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须用间隔号“·”将表示月份和日子的数字 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

等。此外,月份或日子只要有一个是两位数,要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已为大众所接受的词组不用引号,如五四运动、五 一国际劳动节。

(十九)时间表述必须准确具体。除引文外,不使用时间代名词,如 “今年”、“前年”、“上月”等,也不使用“最近”、“不久以前”、“多年来”、“目前”、“现在”、“近年来”、“已经”、“即将”等 模糊时间概念。

(二十)人物生卒年代、任职起讫时间等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括注人 物生卒年份可不加“年”字,如“鲁迅(1881—1936)”。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可采用《数据元和交换格式 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 表示法》(GB/T 7408-2005)的5.2.1.1中的扩展格式,年月日之间使用半

字线。当月和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数上加“0”,如“1994年9月30日” 可以写为“1994-09-30”,“1994年10月1日”可以写为“1994-10-01”。

五、数字运用与书写

(二十一)统计数据的使用,符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数据的定义、含义、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等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统计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

(二十二)数字书写方式,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批准 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执行。全书一致。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包括: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特定情形下,月份有的时候 应该使用汉字,如“早春二月”、“红五月”、“金色的十月”等。

2.记数与记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千)分数、比例、经纬度、设备型号等,如53678、-76889、1/

4、4.5倍、66.82%、95‰、7:

5、17.88万公里、40克、36.9平方米、217.89亿元、48岁、10个月、-18℃、2.67安培等。

3.部队代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编号等,如国办发[2008]1 号文件、77891部队、21/22次特别快车、ISBN7-303-06685-X、HP-3000 型电子计算机、93号汽油。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或书写纪年、时间、数值,不能断开或移行。公历、农历不可混用,不得写成“2004年十月二日”。

(二十三)阿拉伯数字书写的5位和5位以上的整数的分节,一律不使 用千分撇“‚”分节的办法,而是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即将数字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分成每三位一组(即“节”),组与组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如36 877 121。

5位数以上,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记位)的数字,如268 000公里写为26.8万公里,268 000 000公里写为2.68亿公里。

尾数不是零,或改为亿万为单位影响数据精确的,按原精确数书写,如3 211 661。

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要夹用“

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记位(千瓦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列),如“5千公斤”应写为“5000公斤”;2.68亿公里不能写为2亿6800万公里,也不可写成2亿6千8百万公里。

尽量避免使用分数,采用小数。小数点为齐底线的下脚圆点“.”。除 需精确统计者外,小数取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小数点后第三位四舍五入)。

(二十四)数字书写时使用汉字的,包括:

1.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专用名词、诗词、古文中的数字或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如一律、十滴 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第三世界、四氧化三铁、“十一五”规划、九 三学社、十一届三中全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等。

2.相邻的两个数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以及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如

二三米、三五天、七八十种、十之八

九、几千年、二百几十次、十余次、三千元左右、一千多件、约三万吨、三十年上下等。连用的两个汉字数字 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如不写为“

二、三米”。但在表示统计意义的一组 数字中既有确数又有约数的,为统一,全部使用阿拉伯数字,如“银行贷 款2.6亿元,调集技术人员100余人,购进钢材2000多吨、水泥8万余吨、铝

材500吨”。

3.数字后不带量词的,如“三省”、“五国”、“四大项”等。

4.非公历年月日,如正月

十九、辛亥年五月十六日、清道光二十一年 四月初九。

5.星期几,如“星期五”、“礼拜一”等。6.成数,如“只占九成”。

7.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 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的一致,如一个人、三本书、读了 十遍等。

(二十五)序数的书写根据相关语言环境而定。十以下序数独立使用 时,用汉字,如“第五军”、“第二名”。十以上序数、一组序数或与其 他阿拉伯数字连用的序数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38师”、“第1团、第38 团、第138团”、“2004年第4期”。

(二十六)表示数量的增减,要注意下列情况:“翻番”是两倍两倍 地增加,如现在基数是3,翻1番就是6(=3×2),翻2番就是12(=3×2 ×2),即“翻几番”就是原数乘以几个2。“加倍”表示某数的几倍,就 是用几去乘以某数。“为(是)过去的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 “增加了两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降低到80%,即原为100%,现为80%;降低了80%,即原为100%,现为20%。不能用“降低(减少)××倍”的不确切表述(因为降低或减少一倍即原数减去原数等于零)。

数字增长的比较,比较的为“比某年增长×%”,一般不用“同比”或“增长×个百分点”,对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时用“提高×个百分点”。

物价数据分别记述时,采用当年价,如进行纵向比较,须折换为同一 的不变价,并予以括注。

六、量和单位

(二十七)计量单位名称、符号的运用,按照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 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 3100-3102-93)执行。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使用非法计量单位。

行文中的数量符号、物理量符号及其他符号、代号的书写应保持前后 一致。

度量衡单位使用标准的公制,不使用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公 字号”单位。如原长度单位中的“公尺”、“公分”,应分别改用“米”、“厘米”,不用市“尺”。因“千米”可用其俗称“公里”,本志一律用 “公里”不用“千米”。面积用“平方米”、“平方公里”,“公亩”改

成“百平方米”。质量单位(人民生活和贸易中习惯称重量)用“吨”、“千 克”、“克”。因“千克”俗称“公斤”,本志一律用“公斤”不用“千 克”,也不用市“斤”。容量中用“升”,不用“公升”、“立升”、“加 仑”。电能单位中的“度”用“千瓦时”。

物理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50平方 米”(不可简写成“平方”)、“100立方米”(不可简写成“立方”)、“4公斤”、“200升”、“20℃”等。非物理量值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如 “5人”、“600个”、“22.6元”、“1000美元”、“20岁”、“60万册” 等。

(二十八)历史上的旧计量单位和外国计量单位,如旧制“斗”、“石”、“亩”,英制的“哩”、“码”、“磅”,日制的“坪”、“町”,俄制 的“普特”、“沙绳”等,在引文或叙述当时历史史实时可以使用,但要 做出与今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释。如与当今法定单位换算有困难,也必 须做出说明,如“老亩”每亩绝大多数大于60平方丈。

(二十九)温度采用摄氏制,不用华氏和列氏制。引用历史记载,涉 及华氏、列氏制时,用圆括号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

(三十)行文中计量单位用汉字表述,不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 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如“克”、“米”不写成“g”、“m”。必须载入的公式则要使用相关字母、符号,如在行文中用“平方米”、“大 于”、“水”,在公式里则用“m2”、“>”、“H2O”。行文中的文字和符号不得交互使用,前后必须统一。如前面写成30℃,后面写成三十摄氏度。

(三十一)词头符号和单位符号的大小写必须准确,如m(米),cm(厘米),km(千米),g(克),kg(千克,公斤),t(吨),A(安〔培〕),W(瓦〔特〕),Hz(赫〔兹〕),MHz(兆赫〔兹〕),V(伏〔特〕)等。

(三十二)除引文外,全志计量单位名称使用要统一,如机关单位用 “个”,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等用“所”,公园、体育场馆、图 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用“座”,病床用“张”,商店、工厂、企业用 “家”,汽车、自行车用“辆”,学生、医生、教师、职工、科技人员用 “人”(称谓在后时用“名”、“位”,如10名学生、5位教师)。

七、图表照片

(三十三)入志图照都要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清绘。所有照片均有准 确精练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地点、事物、活动内容,需要说明的人物 的位置及当时职务等。

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根据2001年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

署发布的《关于严格审核期刊封面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图片的通知》(新 出报刊[2001]141号),严格执行送审制度。

反映综合、宏观性内容的图、彩照、黑白照、数据表可作为插页,置 于志首。反映微观内容的彩色、黑白串文图、照、表与所随正文内容要吻 合。

照片一页多幅时,说明文字集中编排,标明序号。图照没有损害人物形象的画面。

入志图照的著作权问题均应获得使用授权。

(三十四)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示意图等。含有国界和省界的地图 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应履行测绘管理部门 的报批手续。物产、资源图等也须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地图注 明比例尺(注意应为原图缩小成书版后的比例)。

图标题位于图的上方居中。全书图统一编号。图序号以各分卷的篇为 基本单位排序,标于图左。如“图1-2-3”,表示在某分卷第1篇第2章,为全书的第3幅图。图需要注明内容的,在图的左下角抬头空2格写“图注 1:”、“图注2:”,以此类推。

(三十五)表格包括统计表和文字表。统计表包括综合统计表和分类 统计表。统计表表式一般包括标题(表题)、表体、标注三个部分。表体 包括表头、表项和表框。表头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 列或首行。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 成表身。表格一律用三线表(顶线、分栏线、底线)。

标题(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居中,首标时间,次标地域范围(或行业、单位),再标内容事项。

表序在表格的左上角。文中表格以各分卷的篇为基本单位排序,全书 统一编号。如“表1-2-3”,表示在某分卷第1篇第2章,为全书的第3张 表。表一律不加“附”字。

统计数据表应标明计量单位,并应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一 个单位的在表右侧上方标明表的计量单位,如“单位:亿元”、“单位: 万公里”。如果计量单位在两个以上,可加括号直接标在表格的具体项目 栏中,如“工资收入”栏为“(万元)”,“月可供消费金额”栏为“(元)”。

表格内上下栏目内容相同,仍列具体文字或数据,不书写“同上”字 样、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

统计表的总计栏统一居于表的下端最后一栏(行)或右端最后一栏(列)。

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排列整齐,以某种方式对齐,全书统一。如均为整 数或均为保留两位小数的,以个位数对齐(无须非常精确的,小数可一律 四舍五入为两位小数);如既有整数又有小数的采用右对齐。

数据性表格一律采用开敞式(开放式),不加横栏线和表两侧的“墙 线”。统计数据栏中,无统计数字者用“-”表示,有统计但未查出者用 “~”表示,数值为零者用“0”表示。

表格中数字无特殊意义的,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份表项的年 份须加“年”字,如“1992年、1995年……”,不略写成“1992、1995……”。文字表格采用封闭式(纵、横栏线、“墙线”均有),以保证文字内 容的准确框定。

表格可根据内容,合理地安排为单栏、双栏或三栏式,以尽可能地少 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表头及横表项和纵表项不能省略,左上角标“(续 表)”,如再转页,上页续表标“(续表1)”,次页续表标“(续表2)”,以此类推。

表格内没有使用明确的注释符号,而需要对表格作说明的,不可在表 下直接加“注:”,应在表格左下方前空两格写“说明:”。

表格排在相关正文之后,不与正文内容脱节。

八、引文、注释与索引

(三十六)志书主体资料的来源可在各分卷的“编辑说明”中交代清 楚。宜尽量少用引文;必须引用时,注明引自何书、何文,并以最新版本 为准。资料长编中的资料,则必须一一注明来源,以便存史、备查。其注 释方式见“(三十九)”条。

(三十七)引用原文(直接引语),必须用引号;转述大义(间接引 语),不加引号。

(三十八)对引文、辅文和需要加以说明的专业名词、特定事物,必 须使用注释。注释符合学术规范,要素齐备,便于查找原文。

注释形式全志统一,以脚注(当页页末注)为主,随文注相配合: 1.脚注。对整句作注释,或注释内容复杂,文字较长,一律采用脚注。注释排在引文出现的本页地脚处。正文中的引文和脚注分别用上标号①② ③等相呼应,并用8字位的脚注线即“————————”与正文分隔。注文比正文小一号字。一事一注,不采用连注形式,也不用“同上”,如“②③⑨⑩叶大兵等编著:《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329页”。

2.随文注。凡文字简短者,可在紧贴需要注释的词语之后用括号进行 注释,如“清光绪七年(1881年)水渠竣工,造福一方”。注文与正文字 体、字号相同。

3.图、表中的数字、符号或其他需要注释的,在标注对象右上角作一 星标“※”,注释的内容可直接写在该图、表左下方。如图、表下已无空 隙,可采取脚注形式处理。同一图、表中如果有两个以上地方需要作注,依次采用不同数量的“※”号区分,如“※”、“※※”。

注释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其余均用阿 拉伯数字。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年,第513页”。

(三十九)引文必须忠实于原著,不得擅自改动,原文的错别字也应 照录,但可在错别字后面用六角括号“〔 〕”括注纠正的字。对历史档案所做必要的文字加工,统一使用以下符号:系错字的,可改于其后,用六角括号“〔 〕”标明。增补的漏字,用角括号“〈 〉”标明。残缺的文字,能判明字数者,每个字用一个空方格“□”填充;如能准确判明缺字内容时,将字写于空方格内;不能判明字数者,注以“上缺”、“下缺”字样。有疑问的字句,在其后注以问号(?),以示存疑。改正错别字,增补漏字,填充残缺字,必须准确无误。原文标题不确切者,重拟或修改时,采取脚注的办法注明。

引文繁体字要改成简体字。引用古籍,凡因使用简体字而容易引起误 解的(如古地名、古人名),可用繁体字并括注简体字。

尽量不转引,必须转引的,须注明引自何书、何文及其版本、页码等 信息(见下“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的编排方式:

1.引用文献为中文著作,其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 单位、出版年份(版本)、页码,如“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 在华经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24页”。中文篇名标明刊载该文的期刊名称、日期、页码,如“黄留珠:《中国古代的几种储才形式》,载《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第9页”。

引用文献为外文著作,其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 位、出版年份(版本)、页码,书名用斜体。如:K.C.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New He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pp152-153。外文论文篇名采用引号,杂志名称用斜体,如A.K.Coomaraswamy, “The Two Reliefs from Bharhut in the Freer Galley”,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Oriental Art,Vol.6,1938,pp154-155。

2.引用文件资料,应注明发文单位、、文号、标题。如“国发[1981]87号文件《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

3.引用文书档案,需注明字别、文号、标题。

4.引用报纸,著录格式为原载时间、报名、版次,如“原载1999年8月1日《解放日报》第1版”。

(四十)参考文献统一排在书末。

(四十一)索引采用综合式主题分析方法。索引分类标准统一,选取范围适度,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索引名称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法排列。索引编制范围为志书正文。篇名不制作索引词,章名标题索引用黑体字标示;其后用黑体数字表示该章名所在页码;非黑体数字,表示该索引名称不作为章名而出现在其他内容中所处的页码。空一格起排的标引词为上一主题的附件。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系统行政审批操作规范指引

大新县地震局行政审批操作规范指南

(一)项目名称: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 项目性质:行政许可

(二)适用范围、对象:新、扩、改建建设工程业主

(三)设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第一款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现行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复核结果或者地震小区划成果,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审批数量:无数量限制

(五)审批条件:辖区内新、扩、改建建设工程

(六)申请材料目录及示范文本

1.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申请表(1份)2.项目建设立项批复文件或核准备案证书(复印件1份,原件备查)

3.宗地图或建设工程规划图(复印件1份,原件备查)4.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原件1份)

(七)申请书式样及示范文本:附件2

(八)行政审批具体权限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负责本级新、扩、改建建设工程

(九)行政审批程序

申请人申请→窗口受理→办公室审核→局领导审批→窗口通知申请人领取

(十)行政审批法定办结时限和承诺办结时限 法定办结时限:20个工作日 承诺办结时限:10个工作日

(十一)行政审批流程图:附件1

(十二)行政审批收费:不收费

(十三)行政审批定期检验:无

第四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的意见

滨震发[2009]37号

关于加强和规范地震行政审批

服务窗口工作的意见

各县(区)地震局、建设局、规划局、发展改革委、法制办、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行以来,我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集中行政审批制度,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在各级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审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审批效率,获得了全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与此同时,我市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地震行政审批主管部门,也在各级行政审批大厅设立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地震行业行政审 批事项,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推广应用、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等审批、核准、登记备案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我市地震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地震行政审批过程中也存在着应当审批审核的项目未得到审批审核、审批程序不规范、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审批服务窗口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中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51号)以及《关于加强和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的意见》(鲁震发[2009]75号)精神和汶川特大地震启示,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提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意见,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批抗震设防要求。对除此之外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完成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县(区),应当根据地震小区划结果,采取有偿使用的原则审核抗震设防要求;在未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县(区),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审核抗震设防要求,并尽快组织开展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

二、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登记备案手续时,应当把抗震设防要求列入审批、核准项目的附送文件内容和登记备案项目的审查内容,工程咨询部门在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增加抗震设防章节。项目建设单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按照《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附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抗震设防要求批件。缺少抗震设防要求批件的,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补正,否则,不予办理审批、核准或者登记备案手续。

三、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参加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论证,按照《山东省地震活动断层调查管理规定》的要求,提出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层、可能发生地震砂土液化、软土震陷以及其他地震地质灾害和抗震不利地段的书面意见。

四、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抗震设计审查制度,组织抗震设计图纸审查。对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或者抗震设计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批准手续。

五、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六规定,做好在地震观测环境 保护范围区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建设单位提交有关申请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审批意见。

六、各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做好一次齐发爆破用药量相当于4吨TNT(梯恩梯)炸药能量以上的人工爆破作业的备案登记工作。爆破单位必须在实施爆破作业前,事先向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提交书面报告。

七、各县(区)要重视并加强地震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地震行政审批窗口的设置,还未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立地震行政审批窗口的要尽快设立。各级地震、建设、规划、发展改革、法制和行政审批服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明确衔接程序,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确保地震行政审批、审核和登记备案事项落到实处。

八、市地震、建设、规划、发展改革、法制和行政审批服务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滨州市地震局 滨州市建设局 滨州市规划局

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滨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滨州市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行政事务 地震 审批 通知 滨州市地震局 2009年10月21日印发

第五篇:地震有感

地震有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全国十几个省市都感到了余震的晃动。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万多人。在这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们的团结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党和国家政府深切地关心着人民的生死存危,下令竭尽全力抢救伤员,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决不能放弃。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震后3小时到达了灾区,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总理的言谈举止感动着华夏的儿女。当然,在这一次地震中,还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可歌可泣的平凡人物。白医天使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有的昏倒了几次,醒过来又继续工作;人们的子弟兵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人们什么时候需要他们,祖国什么时候召唤他们,他们随时都准备着挺身而出,奉献自己;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保护祖国的花朵,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无情,人有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举国上下都举行了募捐活动,人们都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连乞讨的残疾人也慷慨解囊,令人感动。地震中,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但同时也唤醒了许多国人的人性美,使我们活着的人感到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生命。

在这一次地震中,学校的房屋倒塌惨重,合计有6000多所。无数幼小的生命被埋葬在残垣断壁中。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归结为学校建筑的不稳固性,“豆腐渣工程”所致。源于建筑商的不负责任、偷工减料。建筑商的责任心在大灾面前就见分晓,“腐朽工程”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最终会原形毕露。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工作中也这样不负责任、偷工减料,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成为“豆腐渣”,无益于国家和社会。这维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前途,祖国的将来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因此,教师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每个教师只有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教书,才无愧于这个职业,无愧于党和人民交给的这一份事业。像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牺牲的教师,他们就随时随地没有忘记老师的职责,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死的危险让给自己,用自己的身躯构筑了一个“钢铁长城”。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教师的职责。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每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在学生受到危难时,都会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用自己的身躯保护我们的孩子。如今,灾区前方还有很多的人在作清理修缮工作,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我们在后方的同志,应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为国家和灾区人们作出的最好的贡献。我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认真、踏实,期末临近,扎扎实实搞好复习。在抓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这段时间,气候不好,传染性疾病风疹、麻疹在流行,特别细致地做好学生的环境卫生工作,尽可能地降低传染的范围。业余时间,引导学生继续关心灾区的报道,关心国家大事。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也把我列为了积极分子。我在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把课程改革落实在教学中,虚心向校内和校外的老师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刻记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主动关心学校的大事,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下载地震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读后感

    《中小学生地震逃生与自救》观后感 8月20日晚,我和妈妈观看了科教片《中小学生地震逃生与自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关于地震的事情我是一无所知。 影片介绍了“怎样做好地震......

    地震演讲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 谈震色变。但我们......

    地震演练

    纪念5.12 沭阳举行地震疏散演练为了进一步强化师生防震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校安全环境,确保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在5·12四川汶川地震五周年、芦山地震刚刚过......

    地震演练

    银沙小学防震演练 为了普及防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反应能力,保证师生安全脱险,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和学校安全工......

    地震报告材料

    怎样识别地震异常报告材料一、概述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近几年发生的台湾地震、土耳其地震、印尼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

    关于地震演讲稿

    武山县山丹镇山丹中心小学 国旗下的讲话 班 级:四年级(1)班 指导教师:谢雅兰 时 间:2017年5月7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注定将永远......

    地震演讲稿

    [地震演讲稿]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地震演讲稿。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

    地震演讲稿(范文模版)

    一场罕见的大地震,降临到四川汶川。仅仅在一段有限的时光,房屋便被摔倒,摔倒,摔倒。 多少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所有,所有同胞的眼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