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

时间:2019-05-14 07:0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

第一篇: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

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湘发„2010‟13号)的部署,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全面提升民生质量和水平,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

1 重大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臵,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与中央对民生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民生领域的许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在改善民生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2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保障人民权益,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3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臵,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改善民生状况。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各类民生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根本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公平正义、公益普惠。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切实增强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政府支出重点向“三农”、老少边穷地区、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既要尽心竭力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财力物力和各种公共资源,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 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把民生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改善民生的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职责,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公益性事业。

4 总体目标。到2015年,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管理科学、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素质提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完善制度健全、多层供给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让全省人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基本形成城乡对接、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体系,使群众出行更便捷;构建监管到位、防控有力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心放心;建立健全困难群体解困救助体系,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全体群众的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

二、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一)就业增收工程

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富足。

5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坚持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依托企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困难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加工贸易,增加就业容量。拓宽领域增就业,积极开发社区服务、IT环保、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就业新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公共投资拉动就业,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更多城乡劳动者就业。5年内,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达到300万人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扶持创业带动就业。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配臵相结合,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全民创业,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孵化基地,组织有创业意愿和潜能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培育创业主体。加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创业服务网络。实施“创业扶持计划”,完善落实鼓励创业的国土、财税、金融、工商等政策,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引导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5年内,支持100万劳动者创业,创办15万户以上企业,带动新增300万人以上就业。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落 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支教、支农、支医、扶贫。重点帮助城乡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围绕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抓好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努力做到5年内全省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至少接受一次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每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全面落实对劳动者免费的服务、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促进城镇低收入群体增收。以解决就业为突破口,开辟就业“绿色通道”,促进机会公平;支持低收入家庭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更多低收入群众创业增收,“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加强动态监测,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鼓励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获得更大收益。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空间。支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改善科技、金融、信息、保险等服务,完善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据工资指导线、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确定工资水平,促进企业职工工资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合理增长。依法规范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用工行为,严厉查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确保职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推进规范就业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强化劳动报酬增加与劳动效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完善公务员工资、津补贴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二)社会保障工程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相互 3 衔接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推进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提高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率。适时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解决部分退休人员待遇过低的问题。逐步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城镇无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办法,确保所有外出务工人员不因跨省区流动而影响养老保险的延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保制度。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妥善解决各类困难人员参加医保问题,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医保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衔接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企业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扩面的重点转移到非公有制企业、改制企业、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建立失业动态监控体系和失业调控预警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形成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到2015年,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80%。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把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各类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建立工伤补偿与事故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全面落实生育保险项目内全额支付管理制度。到2015年,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0%。

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出现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以及因大病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办法,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优惠政策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到2015年,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孤儿养育政策,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分散和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上。提高优抚群体生活水平,增加福利和养老设施,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敬老院、光荣院和福利院,新建一批公办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支持民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到2015年,新建20所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全省养老服务机构达210个以上,养老服务床位达5万张以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各项服务。到2015年,全省城市街道、社区都要建有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所有乡镇、农村中心社区建立1个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或老年人活动和福利服务场所。支持各类民 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类型的老年公寓、养老院和护理服务中心。

(三)素质提升工程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施教育强省、文化强省战略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努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到高水平普及,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快合格学校建设,5年内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任务,使完全小学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合格学校要求。重点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和条件装备标准;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骨干教师按学科均衡配备,鼓励支持优秀师资到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着力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心理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普惠制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有序推行免费中职教育,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职业教育,5年内重点提升40所高职学院和120所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9所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好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200个左右高水平特色专业,30个左右全国一流的高职特色专业。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技术素质。扶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着力抓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实施。重视老年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着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按照中央规定的比例要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扩大资助面,加强对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保护,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合理调配、定向培养等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解决教师待遇和农村教师住房等实际困难,保护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省、市、县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美术馆、影剧院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及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到2015年,全省95%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建起文化活动中心,95%的乡镇建起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建成覆盖乡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与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共建共享,每个行政村基本建成一个农家书屋、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方便群众享受 5 公共文化服务,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活动,丰富广大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鼓励支持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剧团和民营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群众参与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节庆文化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繁荣城乡文化市场,鼓励大众文化消费,提升城乡文化消费水平。

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加强现代公民教育,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价值理念。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促进社会成员形成诚信、正直、敬业等优良道德品格。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四)全民健康工程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群众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臵能力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全面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2/10万和10‰以下。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以洞庭湖区为重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切实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确保2014年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控,加大对职业病防治的监管力度,提高职业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促进城乡居民免费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方便城乡居民看病就医。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到2015年,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房屋和设备配套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全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大力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5年内为全省县级医院培训1000名临床住院医师和技术骨干,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培养4000名全科医生。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岗位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医学本科生,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 院工作,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加大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力度,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状况。

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障群众用药需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积极推广医疗服务“一卡通”,加强不同医院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重复检查;实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费用限额管理,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基本药物,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强化医疗服务,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让群众看病便宜。

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准入,进一步规范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全面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依法规范医疗广告,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臵,控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全面加强以医德医风为重点的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把优生优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继续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配备必需的设备和技术人员。组织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切实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优生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行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制度,落实其他法定奖励优惠政策,加大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帮扶。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快构建面向群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都要逐步建起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实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五)安居宜居工程

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每一个家庭都有房住,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全省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保障城市低收入及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60万套以上,基本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以廉租住房为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通过政府新建、配建、收购、改建、臵换等途径,增加廉租住房供应。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按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增加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租房运营建设,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并将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建立城市规划、用地计划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衔接机制,提前预留用于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规划用地,优先安排年 度用地指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其年度供应总量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各级财政将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以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衔接,保障村民建房规划落实。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保证农民建房的合理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力度,优先解决残疾人、优抚对象、五保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引导各地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建房,集中安臵,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公寓,其相关收费按照农民自建房和村代建房予以优惠办理。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群众配合、滚动搬迁、定向安臵”的方式,改造不同类型棚户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群众自筹、政府补贴、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快对城市和国有工矿区、中央下放煤矿区、国有农垦区、国有林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尽快使长期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合理调控商品住房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防止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商品房建设调控力度,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保护刚性住房需求,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炒房。鼓励引导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的住房需求。到2015年,努力实现全省各主要城市商品房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供给结构基本合理、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目标。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绿色湖南”、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引导城乡居民搞好社区绿化、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左右。切实加强人居环境的防洪安全建设,全面完成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建成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以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抓好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重点流域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改善空气、水体和居民区环境质量。开展环境模范城市、环境友好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推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大对大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行废水排放集中处理,采取“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办法,集中处臵农村垃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设施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抓好城乡居民生活必需的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强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供排水工程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提质改造,提高供水水质标准,保护和建设城乡安全 饮用水水源,5年内重点解决2000万左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所有乡镇通自来水,行政村通自来水覆盖率达70%以上。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3年内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在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基础上,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实施城镇气化工程,完善天然气管网,加快重点县市管道建设,到2015年管道燃气覆盖全省所有市州中心城区和县城。支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和风能,让更多的群众用上清洁能源。统筹抓好城乡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步伐,推进电脑和互联网进村入户。注重人性化、生态化、信息化一体,吃、住、行、购等设施配套,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六)畅通工程

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

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有序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相邻市州间以高速公路直接连通,全省实现所有县市区可在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继续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省所有的国省道、与周边省市区的省际公路通道和各市州骨架公路网,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受地形限制和交通量较小路段基本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优化城乡、区域公路网络对接。加快以长沙为中心的航空港、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铁路客运布局,整治干线航道,形成以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航道为依托的立体化对外交通网络,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对交通的需求。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构筑以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差别化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路。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合理设臵公交站点,延长公交营运时间,增加线路和班次密度,加快公交专用通道和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科学组织道路交通运行,加强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秩序。到2015年,300万人、300-100万人和100万人以下人口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分别达到35%、20%和15%以上。

加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确保“十二五”期间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加强农村公路危窄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旅游风景区道路建设。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臵,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公交化的城际客运班线,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和站场建设,完善道路布局,优化道路功能。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实行科学调度,有效规范交通秩序,着力解决中心城进出通道、跨河通道、跨铁路通道和卡口路段交通拥挤现象,打通“节点梗阻”,缓解“行车难”问题。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社会停车场规划与主城区路网相匹配,与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清理恢复被占用的大型楼房、商场地下室公共停车场,实行对外开放服务。积极挖掘潜力,改设增设停车位,有条件的道路和公共空地增设时段性停车泊位。选择合适位臵布点,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结合城市改造和综合整治,努力增加居民小区停车泊 位。实行分时、分段采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缓解高峰期和中心城区停车压力,促进停车便利、交通有序。

(七)安全工程

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切实抓好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建设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站点,强化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收缴和销毁禁用的高毒剧毒农用化学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滥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兽药、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根本好转。

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从生产到食用各个环节相衔接、从城市到农村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跟踪监管,严惩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大力提高食品药品检测能力,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严厉淘汰,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对制售地沟油、有毒有害食品、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健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推进食品药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药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的行政监管责任和行政问责,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确保监管到位。

确保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周边重点区域的交通巡警力量,在学校和幼儿园门口及校内主要道路安装公共视频进行监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开展集中整治。规范学校周边书摊、书店、音像店、网吧管理,禁止非法出版物传播,加强学校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检查。建立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员、护校队“四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制。每个学校和幼儿园建立健全安全保卫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落实辖区安保、交通、巡逻责任民警。对学校和幼儿园接送学生、幼儿的车辆进行专项管理,定期组织对车况和驾驶员进行检验。学校和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防火、防震、防暴、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教育课程和组织演练,增强师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临街的学校推行“护学旗”活动。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从组织领导、安全责任、政策法规、监察监管、隐患整改、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信息沟通、宣传培训和考核评价等10个方面,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企业安全生产设施没有达到要求的禁止生产,限期整改。着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全面启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计划”。以预防为主,着力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8 10 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

44全力维护社会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整合应急力量和社会资源,完善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臵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预防和减少各种治安案件的发生。加强流动人口、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做好精神病人、艾滋病人、涉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扎实做好对重点对象的心理疏导和监控管理,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把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依法打击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对“两抢一盗”等多发型犯罪和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站建设,增加基层警力,提升城乡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八)解困工程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扭转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努力使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帮扶救助、过上好日子,让所有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也能真正有尊严并体面地生活。

45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重大项目支持,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湘西地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扶贫资金直补规模,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着力推进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积极开展对贫困农户的直接帮扶,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扩大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范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分步整体推进解决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特殊困难。

46加快解决改革企业困难职工生活困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帮扶改革企业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吸纳下岗职工,继续引导扶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进一步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岗职工非正规就业。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将改革企业职工住房优先纳入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规划,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向改革企业困难职工倾斜。解决改革企业人员移交社区困难问题,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办公场地建设。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帮助解决改革企业困难职工的社保关系接续,减轻缴费负担。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提供教育培训、就业援助、权益维护等一站式多元化帮扶服务。

47促进贫困林农脱贫致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商品林砍伐补贴和森林保险政策。加大扶持林区产业开发力度,扎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鼓励支持林农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等产业。积极引导扶持林农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开拓新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加大林区民生设施建设投入,支持改善林区水、电、路、讯、房等民生基础设施。48切实改善水库移民生活。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确保后扶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加大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力度,对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和常年漂泊在库区居无定所的特困移民,实施异地搬迁安臵。依法依规做好新建水库移民搬迁安臵。积极妥善解决移民连带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加强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49加大残疾人救助力度。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关爱救助残疾人,发展以帮助残疾人为重点的慈善事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免费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行手术治疗,免费为有适配需求的贫困下肢残疾人装配普及型假肢或矫形器。对城乡重度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和生活困难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优先解决好无房或住危房的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50保障农民工权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一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加大监管力度,严格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全覆盖,扎实做好农民工各项保险的跨省转移接续。实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得以健康成长。

51健全灾民救助机制。把救助灾民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针对灾民的不确定性特点,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改善救灾应急装备,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切实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确保他们安居乐业。

三、强化保障措施

52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建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改善民生的支出比重,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向弱势群体、薄弱领域、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对老、少、边、穷地区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地方配套部分予以适当减免,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惠民生。加强对民生资金投入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挤占民生项目资金。

53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民生事业。建立多元化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开放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市场,允许有条件的法人采取多种方式进入公共产品市场。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创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体制。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大力倡导各类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创办爱心基金、助学基金、医疗基金等慈善组织。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网络,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12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发展民生事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助弱、仁慈友爱的良好风尚。

54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和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民生问题决策机制,建立完善听证制度,广泛吸纳民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各项民生决策和民生工作真正符合群众意愿、真正惠及群众。加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大省内统筹力度,促使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民生资源配臵效率。加快制定或修订有关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征地管理、社区建设等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等的落实力度,健全监管有力、公正公平的执法机制。加强对涉及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和法律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紧密衔接机制,建立涉及民生案件的便捷审查办理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依法监督、民主监督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围绕改善民生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加强民生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媒体监督。

55优化民生服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办事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实施政务便民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和信访包案制度,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采取热线电话、网络问政、热点问题听证会等方式,搭建解决民生问题的沟通服务平台。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接待服务窗口,面向社会受理法律援助申请,无偿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重点加强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强化社会求助服务。建立统一电话号码为12345的社会求助服务台,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本单位社会求助服务分台,与12345社会求助服务台实现对接。整合110、119、122公共服务资源,建立统一报警服务平台。组建统一的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系统,规范本地区各医院急救号码,并接入120急救指挥中心系统,实现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建设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扩大办事领域,拓展服务范围,营造便民利民环境。

56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改善民生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各部门要对八大民生工程进行分解细化,每年制定民生工作的年度实施意见,明确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任务、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各级干部都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将民生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硬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实行严格奖惩。坚持以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来衡量民生工作成效,用民生工作的成果检验和选用干部。加大民生工作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改善民生的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湖南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最近,指导“十二五”期间湖南民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正式出台。以《实施纲要》的形式规划未来5年的民生工作,在湖南尚属首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新年伊始,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人民群众高兴满意作为最高褒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克难——“三最”入手解民困

湖南新化县渔民胡绍辉的这个春节过得不同往常。

在资江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这个常年以打鱼为生的“天吊户”,第一次在岸上的家,过了一个温暖的年。

胡绍辉出身渔民世家,住的是渔船,喝的是江水,一年捕捞收入不足万元。“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是他过去生活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2010年。靠着政府2万元安居工程补助和4000元宅基地补助,胡绍辉花了

5.88万元,在油溪乡油溪村购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县里免除所有税费,免费帮他办好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还让夫妻俩享受低保。

眼下,胡绍辉正努力学驾驶,为“转业”当司机做准备。

2009年启动的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曾帮助湖南省洞庭湖区2332户无房户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启动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周强与省长徐守盛致信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抓好渔民解困工作,“带着特殊的感情用心服务,带着特别的责任肩负起使命,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全力以赴做好这件民生大事。

1个多月后,一封来自新化县全体渔民的感谢信,寄至湖南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融入了社区,过上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常生活!”

重视和解决7000万湖南人民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湖南省的决策层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正因有着这份坚定的责任,面对2010年入汛以来湖南连续遭遇的12次强降雨天气,面对湘江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灾抗灾理念,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取得了未垮一库一坝、未决一堤一垸、未出现群死群伤的不易成绩。

正因有着这样的勇于担当,面对2010年底物价有所“抬头”的趋势,湖南省按照中央部署,迅速推出稳定物价的19条措施,一方面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另一方面对城乡困难群体紧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正因有着这份厚重的情感,面对2011年元旦后的又一次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湖南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交通、保电力、保供应、保民生,将冰雪对全省人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求实——民生工程“节节高”

2010年11月3日,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

“为民办实事”,这项在湖南已经坚持不懈抓了7年的工作,年年被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之中。从最初的8件实事到2010年的28项指标,领域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湖南的决策层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谈。

去年12月8日,湖南省政府与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宣告富士康项目落户湖南。这家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带来的,不仅有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有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湖南在2010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湖南城镇零就业家庭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现动态清零。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已成为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重要课题。

今年1月20日,湖南省对外通报2010年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28项指标全部按时完成。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21项指标超额完成。

为了兑现承诺,7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在“为民办实事”上的投入,达1300多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离不开经济发展实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超过1.5万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2010年达到1800多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多。

有经济实力的提升,才有改善民生的底气。近年来,湖南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2009年为1212.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36%;2010年达到172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六成以上。

有付出,才有回报。2010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2.5%。

今年湖南省两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了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的庄严承诺。“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徐守盛如是表态。

不仅如此,湖南省还要求,未来5年,要突出实施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素质提升、全民健康、安居宜居、畅通、安全、解困等八大重点民生工程,到2015年,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谋远——探索保障新机制

去年10月,一档名为《对话长沙》的节目,在省会长沙着实“火”了一把。

这档由长沙市主要领导和困难群体共同参与的时政类节目,已播出4期,收视率节节攀升,一度改写了周末湖南荧屏娱乐节目“独霸天下”的状况。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

面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周强多次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有了一支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血肉联系的干部队伍,也就有了着力改善民生的队伍保障。

洞口县创造性地推出“群众工作站”,覆盖了全县565个建制村和21个社区,从县、乡两级选派1200名干部驻站,每月25日、26日、27日3天开展工作。县委给工作站人员安排了5项职责——“为民服务员、信访代理员、民情信息员、党建协助员、调查研究员”。

聊起群众工作站设立一年来的效果,县委书记黎仁寅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省委如此重视,充分肯定洞口的做法并向全省推介;二是没有想到群众这么欢迎,去年省里组织的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民意调查,洞口一下上升34位;三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一年来,590个群众工作站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11509起,为群众办实事1800余件。

眼下,立足各自实际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方法的实践,正在湖南各地进行。

在衡阳,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着老百姓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衡阳市还要求,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

这项被称为“三有两评”的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探索健全民生保障新机制,湖南还有大手笔。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民生工作出台的文件达20多个,在全面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组织专门班子,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将成为今后5年湖南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三篇: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

第五篇: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核心词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制度。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差别化住房信贷、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顺民意 解民忧 增民利(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回望“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惠民政策,一笔笔真金白银,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展示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工作首位,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抓住执政的根本,才能把握发展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团结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不注重改善民生,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改善民生,枝叶关情。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冷暖为念,时刻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扎扎实实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十二五”期间绘就更精彩的民生画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下载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扩内需战略重点转移 作者: 时间:2011-12-20 浏览次数:25 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建和谐社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班级B130409 学号B13040929 姓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点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 今年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

    保障改善民生

    底庙中学2013思想品德中考热点专题保障改善民生热点材料1.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浅谈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全5篇)

    2014 ~ 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期末考查 毛泽东思想和 课 程 名 称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系(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系 年级 2013级1班 学号 ***4 姓名 杨敏 教 师 朱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