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生态文明之路 需要全民共识和行动--学习十八大 解读十八大
走生态文明之路 需要全民共识和行动
学习十八大 解读十八大
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十八大报告赋予了生态文明什么样的新内涵,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迈向生态文明之路,本文提出一些个人认识。走生态文明之路,不仅需要社会共识,更要全民探索和行动。唯有如此,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十八大报告赋予了生态文明新内涵
生态文明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十八大报告则赋予了生态文明新内涵,把生态文明提到了更高的地位;而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则经历了较长时间。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概括,吸收了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我党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出发的重大创新。生态文明一词最初出现在前苏联环境学家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中,认为人类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状况。生态文明覆盖生态科学和社会文明两方面。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及相互关系,有竞争、共生、自生和再生的演化规律,有保持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功能。1944年,日本民族和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67年出版《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认为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有重要作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提出,文明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生态文明的内涵包含了我国学者的贡献。1987年,叶谦吉教授将生态文明解释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同年,刘思华教授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一书出版,其中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社会文明形态”。王如松教授对生态学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许多科学见解。潘岳从中华文明传承、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及生态价值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国内还出版了多套《生态文明丛书》。2011年11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在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的同时,试图通过试点探索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和升华。2003年6月25日,生态文明首次出现在进入党的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这是我党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升到了生态文明社会的高度。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理论化和系统化地赋予了生态文明新内涵,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2600年前建设的都江堰迄今仍能造福于成都平原,是我国古人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经典例子。
二是生态文明的文化是天人调谐。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而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自然受到破坏的文明。中华文化中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天人调谐等,是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表达。
三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生态理念和意识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乃至社会形态。
四是生态文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态自觉,既包括人对生命的态度、生活的态度、生存的态度,也包括人类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生态良好并不代表生态文明。换句话说,生态文明以人为主体,人的态度端正了,生态也就文明了。
通俗地说,衣食无忧、尊重自然、生态文化和人生态度,构成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衣食无忧是生态文明的前提,衣食无忧了人才能举止文明,才不会因为吃饭去砍树破坏生态环境;尊重自然,是利用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才不会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赢得短期发展;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成为生态文化和社会氛围,才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出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核心、是本质,是目标,也是结果;人的态度端正了,才能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才会建成美丽中国。
总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果。生态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人类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态文明要求我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生态文明被放到了突出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说明,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功能。生态文明建设,是缓解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竞争力、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手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既有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如果延续高能耗、高排放、重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我国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破解资源环境强约束这一难题,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更需统筹解决经济社会需求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量入为出”而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新、更高要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民生的内在需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为目标,尽可能多地提供生态产品,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盼,但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却在减弱,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呈多发态势,农村还有大量的农民喝不上干净水,城市灰霾天气增多,城市居民生活在肮脏的空气中,几乎每个城市周边都有大大小小的垃圾堆。如果人民群众的财富增加了,却生活在污浊的空气里,喝不到清洁的水,就与发展的本意相悖了。身体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无从谈起,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也难以发挥。如果国家强大富裕了、民族复兴了,但春天没有了鸟语花香,秋天的夜晚看不见满天繁星,辽阔大地上见不到绿色的植被,不仅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还将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发展,人类才能进入文明社会;只有可持续发展,才会出现生态文明。换言之,生态文明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当代人之间(空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时间上)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能够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过上好日子,还要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当前的发展,不能用今天的发展损害明天的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使发展成果为民所享,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建设富强而美丽的中国,不仅要求增加GDP规模,做大蛋糕,还要求经济活动更加有效,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更少、产生的废物更少,使所有人享有民主、公正和正义。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全民共识和行动
十八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行动的概括,吹响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1.转变思想观念,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必须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共同行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是一种稀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国的资源环境基础也支撑不了粗放发展。必须明白,我们不是给子孙留下了资源而是借用了他们的资源;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定势和传统做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也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东部腾飞、中西部积累”的区域发展格局向“东部优化升级、中西部腾飞”的格局转变,迫切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增长源泉,也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是将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增长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做好国土空间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并严格执行,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城市或城市带,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海洋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等方面的重要性。应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海洋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坚决维护海洋权益,拓展地缘政治和生存空间,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等,也应纳入发展战略和区域布局考虑。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原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也是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资源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但传统的资源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造成了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必须加以变革。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强度,既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的内在要求。应大力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推动增长由注重数量和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转变;推动生态建设由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地理条件向生态保护产业化、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转变。应把节能、减排、安全、质量等指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
与此同时,应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在生产力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从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以水资源存量和供应能力确定发展规模;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少各种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加大的现实,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制度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社会行为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现实出发,必须继续推进GDP考核为主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指标纳入统计和考核体系,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关心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迈上新台阶。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以降低污染物减排的成本;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篇: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姓名:永恒
班级:工商114
学号:1106010445
评分:
一、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必将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心。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中国政府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这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勇于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再加上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却是在20多年里集中出现,使我们难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但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能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难以避免走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实际上,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盐田区委、区政府认为,要从根本上减少环境压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为此,盐田区在提出了“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之后,下大力气闯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先机。
有形的生态建设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
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生态文明最终要落实到公民的生态素养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生态文化建设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也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没有这样一种无形的但又能融入人心的生态文化,实体的生态建设无法真正搞好;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也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如何把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与无形的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也是在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调动企业积极性相结合。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这一方面要求政府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求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生态行政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从做好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保障、狠抓责任落实等多方面入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盐田在生态建设中坚持政府主要领导负全责,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大转变,真正从制度上、程序上把生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出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企业。企业积极落实自己的生态文明责任,不但是爱护员工的表现,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对生态文明负责和担当,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我们的家园才能够更美好,才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解读-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8日上午,我们在电视上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及胡**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心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慨颇多。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胡**同道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动身,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深入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甚么旗、走甚么路、实现甚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题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心委员会和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十八大报告中,胡**同道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熟悉水平的进一步进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正确掌控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条件。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加强和改入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有力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时间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同道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工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要掌控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进步熟悉,同一思想,把全体本职职员的思想和行动同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同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视等手段进步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在本职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应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进步对群众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不断适应日益竞争剧烈的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良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果断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果断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本职要果断遵守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职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创进取。
第四篇: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免费
分享
创新
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在十八大期间,我了余收看十八大的召开情况,现将学习情况向党进行汇报。
在现代化布局方面,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
免费
分享
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做出改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 产 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成长,更在忧患中开拓、创造。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他的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意识始终存在着。
中国共 产 党走到如今已有93年的历史了,这93年是一部开天辟地的革命史、风发图强的建设史、汹涌澎湃的改革史。它是中国共 产 党的宝贵财富,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气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在93年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鉴戒,为进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共 产 党93年的历史,可以为我们的不断前进提供无穷的聪明和气力。
诚然,凭借着这93年来的聪明和气力,中国共 产 党也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具备自觉学习意识的政党。这种学习的自觉,乃是一种基础性的品质。由
免费
分享
创新
于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出发点,是创新创造的条件。党的长于实践、善于传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诸多品质,皆以学习为发端,以学习品质为基础。这样的学习品质,其奇异之处就在于将鲁迅的“批判性的接收”精神充分地用了起来,不仅能够“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中“吸取一切文明优秀成果,还能够有力克服一些外力所带来的不好的冲击和坏的影响;敢于在“没有现成答案”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基于党的九十三年的学习、实践、创造的成功经验,“建设学习型政党”就不仅是党在新出发点上的一项“新任务”。更是其优秀品质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做新时期党的***人,任重而道远。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差得很远,然而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加倍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党的***人。正是党的这种发展、党的前进和创造引领着我们也不断地区学习与创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思考题目、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真正服务群众,这是共 产 党员实现人生价值最朴质的标准。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习不止,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未来总是布满着未知,没有谁会永远正确。唯有练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方能在失误中充分吸取教训,在失往中有所收获,在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开辟正确的前进方向。我将继续努力!
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读书人网【reAder8.cn】
2014年4月16日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sxhb/
第五篇: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范文:建设生态
文明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都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在11月8日那天看了开会的电视转播,整个报告共用时1小时34分钟,非常简洁和清晰。在作报告之前,胡总书记特别说:“不念全文,集中讲要点。”光是这句话就不同凡响,因为在我的记忆里,还没有哪一届的党代会报告,是不念全文集中讲要点的。这是一种创新,是在求真务实层次上的创新,这说明党代会的报告可以这样作,以党代会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大会,可以这样开。这种作报告的风格,在党的建设和其他领域,相信一定能够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这届大会让我感触颇深,报告提出
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以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就我们的工作来说,建设生态文明一是要建设优质文明的服务环境:工作要资源节约,充分响应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要规范收费员行为,提升服务品质。认真按照《收费站管理标准》,抓好站区环境、内业资料,收费人员的文明服务,肢体礼仪等工作。以健全考核机制推进《收费站管理标准》深入化,使各项制度、标准落
到实处。认真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做好恶劣天气下的道路保畅服务,做好阳光驿站的延伸服务。要提高站口通行能力,认真总结今年双节免费通行保畅工作经验,以《重大节假日保畅工作标准》为指导,对保畅预案体系进行全面学习,采取人员备勤、多点发卡、复式收费、站值班领导靠前指挥等措施,加强现场管理和交通疏导,提高车辆通行速度,确保收费站口车辆百分百有序通行。二是要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加强站容站貌管理,增加绿化面积。加大对污水处理、排污设备的养护。增加改善生态环境专项申请力度,做到减少排污、减少消耗的目的。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请大家从我们的工作开始,来建设美丽的中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