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实质危害及警示
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实质、危害及警示 作者:吴佩芬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4月第2期 网络编辑:文路发布时间:2012-08-30点击数: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意识形态“多元论”主张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想、观点乃至各种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是并列的、平等的,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和思想观点中的一种。这种主张的实质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多元论”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指导地位,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人们思想意识多样性的关系,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人们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词:意识形态;多元论;实质;警示
意识形态“多元论”是近几年兴起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种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加以批判并保持高度警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为关于自我或人类观念的理论。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最早使用了意识形态一词,马克思说:“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Ideologie,直译为“意识形态”──引者)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1](p.5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意识形态作了大量的阐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的意识形态是贬义的,专指当时德国流行的、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思辨唯心主义。在黑格尔哲学那里,“绝对理念”被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和灵魂,自然和社会不过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人们的意识也是“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识。在黑格尔看来,“世界是受观念支配的,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他认为:“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2](p.510)这样,黑格尔就把人们的意识、人们的精神活动与人们自身、与现实生活相割裂,就把社会意识或社会思想神秘化了。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绝对理念”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虚构、臆想而已,把它说成是世界的根源是思想与现实的颠倒。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照相机”理论阐释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颠倒性问题,他们指出:“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2](p.525)也就是说,意识会对现实生活进行虚幻的反映,从而产生倒影现象,而这种映象会使人误认为它就是社会现实本身。正是“借助于这种从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他们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了”。[2](p.582)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是同科学和真理相对立的“虚假的意识”,即“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3](p.726)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序言中进一步指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他们在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2](p.509)为此,“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反对和揭露意识形态“虚假性”的任务,即“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是应该消除的”。[4](p.298)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性”,首先就“要揭穿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揭穿这种投合耽于幻想、精神萎靡的德国民众口味的哲学斗争,使之信誉扫地。”[2](p.510)第二层含义的意识形态是把它作为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为了消除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颠倒性,科学地阐述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又把意识形态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来使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识中的系统、直接的反映。关于这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591)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如此,那么,“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p.525)在这里,马克思就把黑格尔哲学中“颠倒”了的意识形态重新给颠倒了过来。为了更好地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5](p.592)在此,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把意识形态看作是“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了,作为社会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等。从总体上来看,它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系统、直接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与社会存在相对应。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基于第二层含义,是把它作为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来使用的,主要是指作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多元论”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即把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他们所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点乃至各种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是并列和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和阶级性可言,更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多元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意识形态“多元论”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上层建筑,其性质是由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不同的经济基础拥有不同的为其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关于这点,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5](p.498)在这里,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意识形态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必然有着特定社会形态的本质特点和阶级规定性。而法律、宗教、艺术、哲学、政治、道德、科学等作为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普世性”。由此可见,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等也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而不是全人类的价值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5](p.48)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揭示了代表资产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物质基础决定的。“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5](p.469)在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方面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由于它们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同,决定了两者在主流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一社会存在只能决定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而导致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二)意识形态“多元论”违背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原理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的利益、阶级的意志决定了意识形态总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作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本质上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pp.550-551)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意识形态阶级性的一般论述。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p.550)这就是说,在一个社会存在的多种思想中,各种思想并不是处于相同的、平等的地位,而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正是借助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这种统治地位,才使得统治阶级能够把本阶级的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而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权。由此可见,不同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地位是由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决定的。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文化上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p.551)即统治阶级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在统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权,使本阶级的思想成为拥有至高无上特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当然,必须承认,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之外,其他非统治阶级的思想也会在社会上存在,但各种思想观念决不像意识形态“多元论”所宣称的那样平等共存。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必然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不可能让其他阶级的思想也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根本不可能有独立并列的“多元”,而只有“一元”支配下的“多样”。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有一种,那就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得出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p.550)这一历史性的结论。
二、意识形态“多元论”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盲目引入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大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917年11月7日夜,“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的诞生。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对此,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6](p.246)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以及我党的全部纲领和策略的‘原则基础’现在被提到党的整个生活的首要地位,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7](p.304)但是,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随着“全民党论”、“全民国家论”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苏联逐渐放松和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涌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先是打着填补“历史真空”的幌子否定苏共历史,后来又提出建立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即“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建设“不仅是人道的社会主义,而且是民主的社会主义”。[8]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苏共放弃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推行意识形态“多元论”。其具体表现有:1987年1月,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停止干扰BBC对苏广播,不久又相继停止干扰美国之音、自由广播电台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苏联民众从此可以随时听到外国电台的声音。这些西方国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介绍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态度和观点,以西方的立场和视角评论苏联的政治局势。这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苏联民众来说,其蛊惑性、煽动性不言自明。[9]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由他署名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该书中,他明确地提出要把“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10](p.184)作为“新思维”的核心,极力宣扬“民主化”、“公开性”、“自由化”和“全人类价值”,号召“苏联社会不应有不受批评的禁区”,[11]要实行最大限度的公开性,提出“我们需要公开性就像需要空气一样”。[10](p.92)为此,要“给思想以自由”,“使每种报刊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10](p.91)1990年7月,在戈尔巴乔夫主持下的苏共二十八大制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声明和新党章,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定为“理想”和“奋斗目标”。戈尔巴乔夫明确指出:“我们应当放弃数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教条主义,„„应当坚决抛弃对不同意见和主张的意识形态的限制、教条主义和不容忍的态度,应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坚决抛弃与全人类相对立的立场。”[12](pp.113、128)这样,“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既成了苏联改革的行动纲领,又成了苏共行为的准则,成为党和国家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路线。苏联推行意识形态“多元论”,使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91年12月25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74年的一度十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正如尼·伊·雷日科夫在《大国悲剧》中所指出的:“公开性宣布了,书刊检查制度放松了,后来还完全取消了。‘意见多元化’首先立即造成政治和意识形态出版物的大量出现。”淡化党的传统意识形态提法,向西方价值观转变。“当敌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时,党的意识形态‘机器’竟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13](pp.12、16)
综合起来看,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其实质就是提倡意识形态“多元论”,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导致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泛滥,思想领域混乱不堪,最终导致国家解体。正如P.A.麦德维杰夫所指出的:“在苏联的国土上,失去免疫力的意识形态,没有了理论的保护,而只是依靠政权的力量,因此只实行了两三年便遭受了失败,按照已经衰老的思想纲领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也就随之倒塌了。”①从而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4](p.170)
四、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实质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警示
意识形态“多元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观点,认为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点乃至各种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是并列的、平等的,而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和思想观点中的一种,这一观点的实质就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向我们清晰地显现了意识形态“多元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危害。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一个关乎政权存在合法性的领域,是各种政治力量都竭力抢占的领域。对此,胡锦涛在2003年12月5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总是被一定的思想所占领。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5](p.438)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6](p.126)相反,“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17](p.86)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说到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人们思想意识多样性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否定人们思想意识多样化的社会现实,绝不是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只允许一个学派和一种观点存在,要求全社会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他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也难以避免。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和阶层,就会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尤其目前,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反映不同所有制关系、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意识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诉求,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允许其存在,不能强制压制。但应注意,我们允许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存在,并不等于我们奉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只能是一个。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根本指导思想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举什么样的旗帜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思想意识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而否认指导思想一元化的主导地位。当然,也不能因为强调一元主导而排斥或否认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客观存在。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与承认、尊重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并不矛盾。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化,在发展多样化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
(三)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人们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既然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那么,如何在诸多的意识形态中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尤其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极力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普世价值观”,抹黑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认同、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而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借机为资本主义制度大唱“赞歌”,企图削弱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没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就很难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难以抵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信仰、信服并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现实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18](p.144)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苏米·谢·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N].真理报,l989-11-26.[9]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2010,(21)
[10][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1]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问题(戈尔巴乔夫1987年1月27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J].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7,(2).[12]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A].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C].苏群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二篇: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样例)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公司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健康标准和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保护。
2、公司部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 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昌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公司部门应在生产车间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负责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各有关部门即使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以及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公司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公司部门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6、公司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7、公司部门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青岛××有限公司(盖章)
年月日
第三篇: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 201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
知
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指导和规范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等法律规章,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要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做好《规范》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用人单位学习《规范》,指导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并按照《规范》要求完善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及档案材料,设置和维护好警示标识,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要把贯彻落实《规范》要求作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指导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各项要求,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用人单位,依法予以惩处,确保按期完成《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确定的2015年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4年11月13日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
警示标识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等法律、规章和标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职业病危害告知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公告、培训等方式,使劳动者知晓工作场所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检查结果等的行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是指在工作场所中设置的可以提醒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产生警觉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和文字说明以及组合使用的标识等。
本规范所指的劳动者包括用人单位的合同制、聘用制、劳务派遣等性质的劳动者。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识别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将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如实告知劳动者,在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防治公告栏,并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以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贮存场所等设置警示标识。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开展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了解警示标识的含义,并针对警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告知
第六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作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岗位津贴、工伤保险等)等内容。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务派遣人员。
格式合同文本内容不完善的,应以合同附件形式签署职业病危害告知书(示例见附件1)。第八条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规范第七条的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知悉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掌握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措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方法及相关警示标识的含义,并经书面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公告栏,公布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等内容。
设置在办公区域的公告栏,主要公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设置在工作场所的公告栏,主要公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健康危害、接触限值、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要按照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书面告知文件要留档备查。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在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材料(产品)包装、贮存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
第十三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在工作场所入口处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或设备附近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一)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对皮肤有刺激性或经皮肤吸收的粉尘工作场所还应设置“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镜”,产生含有有毒物质的混合性粉(烟)尘的工作场所应设置“戴防尘毒口罩”;
(二)放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在开放性同位素工作场所设置“当心裂变物质”;
(三)有毒物品工作场所设置“禁止入内”、“当心中毒”、“当心有毒气体”、“必须洗手”、“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镜”、“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并标明“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警示标识;
(四)能引起职业性灼伤或腐蚀的化学品工作场所,设置“当心腐蚀”、“腐蚀性”、“遇湿具有腐蚀性”、“当心灼伤”、“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穿防护鞋”、“戴防护眼镜”、“戴防毒口罩”等警示标识;
(五)产生噪声的工作场所设置“噪声有害”、“戴护耳器”等警示标识;
(六)高温工作场所设置“当心中暑”、“注意高温”、“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
(七)能引起电光性眼炎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弧光”、“戴防护镜”等警示标识;
(八)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感染”等警示标识;
(九)存在低温作业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低温”、“当心冻伤”等警示标识;
(十)密闭空间作业场所出入口设置“密闭空间作业危险”、“进入需许可”等警示标识;
(十一)产生手传振动的工作场所设置“振动有害”、“使用设备时必须戴防振手套”等警示标识;
(十二)能引起其他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XX危害”等警示标识。
第十四条 生产、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生产、使用高毒、剧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线设在生产、使用有毒物品的车间周围外缘不少于30cm处,警示线宽度不少于10cm。
第十五条 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监督区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控制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室外、野外放射工作场所及室外、野外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贮存场所应设置相应警示线。第十六条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除按本规范第十三条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外,还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以下简称告知卡,示例见附件2)。
告知卡应当标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接触限值、防护措施、应急处理及急救电话、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检测时间等。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 1.存在矽尘或石棉粉尘的作业岗位;
2.存在“致癌”、“致畸”等有害物质或者可能导致急性职业性中毒的作业岗位;
3.放射性危害作业岗位。
第十七条 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必须在使用岗位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示例见附件3),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十八条 贮存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场所,应当在入口处和存放处设置“当心中毒”、“当心电离辐射”、“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等警示标识。
第十九条 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除按本规范第十三条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外,还应当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条 为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依法在设备或者材料的包装上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第二十一条 高毒、剧毒物品工作场所应急撤离通道设置“紧急出口”,泄险区启用时应设置“禁止入内”、“禁止停留”等警示标识。第二十二条 维护和检修装置时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在工作区域设置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第四章 公告栏与警示标识的设置
第二十三条 公告栏应设置在用人单位办公区域、工作场所入口处等方便劳动者观看的醒目位置。告知卡应设置在产生或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附近的醒目位置。
第二十四条 公告栏和告知卡应使用坚固材料制成,尺寸大小应满足内容需要,高度应适合劳动者阅读,内容应字迹清楚、颜色醒目。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多处场所都涉及同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在各工作场所入口处均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六条 工作场所内存在多个产生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的,临近的作业岗位可以共用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和告知卡。
第二十七条 警示标识(不包括警示线)采用坚固耐用、不易变形变质、阻燃的材料制作。有触电危险的工作场所使用绝缘材料。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性物质的材料(产品)包装上,可直接粘贴、印刷或者喷涂警示标识。
第二十八条 警示标识设置的位置应具有良好的照明条件。井下警示标识应用反光材料制作。
第二十九条 公告栏、告知卡和警示标识不应设在门窗或可移动的物体上,其前面不得放置妨碍认读的障碍物。
第三十条 多个警示标识在一起设置时,应按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类型的顺序,先左后右、先上后下排列。
第三十一条 警示标识的规格要求等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执行。
第五章 公告栏与警示标识的维护更换 第三十二条 公告栏中公告内容发生变动后应及时更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应在收到检测报告之日起7日内更新。
生产工艺发生变更时,应在工艺变更完成后7日内补充完善相应的公告内容与警示标识。
第三十三条 告知卡和警示标识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有破损、变形、变色、图形符号脱落、亮度老化等影响使用的问题时应及时修整或更换。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的要求,完善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档案材料,并将其存放于本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本规范未规定的其他有关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山东红山木业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公司人力资源部与已进、新进公司的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3.公司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公司人力资源部、环保安全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5.公司环保安全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二级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6.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第五篇: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清涧县百城工艺木雕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一、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二、工厂所属各车间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三、办公室与已进、新进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四、员工在已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所产生的职业病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变更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五、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车间,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六、厂、车间应定期和不定期的对生产区域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七、公司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