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需要设置的警示标示总结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需要设置的警示标示总结:
新乡市朱振尧高级工程师 2014.10.13 1.可能引起尘肺的粉尘工作场所,设置“注意防尘”、“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等警示标识,对皮肤有刺激性或经皮吸收的粉尘工作场所应设置“穿戴防护服”;
2.放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电离辐射”、“当心裂变物质”等警示标识;
3.有毒物品工作场所设置“禁止入内”、“当心中毒”或者“当心有毒气体”、“必须洗手”、“穿防护服”“戴防毒面罩”、“戴防护手套”、“戴防护眼镜”等警示标识,并标明“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提示标识;
4.能引起职业性灼伤和酸蚀的化学品工作场所,设置“当心腐蚀”“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穿防护鞋”等警示标识;
5.产生噪声的工作场所,设置“噪声有害”、“戴护耳器”等警示标识;
6.高温工作场所设置“当心中暑”“注意高温” 等警示标识;
7.能引起电光性眼炎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弧光”、“戴防护镜”等警示标识;
8.生物因素可致职业病的工作场所,设置“当心感染”等警示标识;
9.能引起其它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注意危害”等警示标识。
第二篇:AQT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AQ/T 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发表时间:2015-04-22 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12187 评论:0 顶:0 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格
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
因素的检测工作。用人单位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品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术语和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occupational hazards monitoring 对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测量和分析计算。4基本要求
4.1检测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4.2评价监测、日常定期检测、监督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4.3异常工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注明检测时工作场所的生产状况。4.4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测量时,应使用防爆型采样(测量设备。4.5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及现场采样应在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人员陪同下进行。
4.6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及采样时,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4.7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异常天气不应进行样品采集。4.8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5监测类别及其采样要求 5.1 评价监测
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 3个工作日,其中应
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5.2 日常监测
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日。
5.3 监督监测
AQ/T 4269-2015 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5.4 事故性监测
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为止。检测工作程序
6.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
6.1.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用(产量、主要成份(浓度及其理化性质等;6.1.2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及工种(岗位定员等。
6.1.3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包括人数、在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6.1.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等。
6.1.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
及使用状况等。
6.1.6现场调查应摄取并留存必要的影像资料。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有关内容调查表参
见附录A。
6.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
根据生产工艺及使用原辅材料,结合工作场所设置的各工种作业人员的工作方式、活
动范围等情况,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GBZ2的有害因素范围,辨识出
各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6.3制定采样方案
根据检测目的,确定采样天数。按照GBZ 159和GBZ/T 189的要求,选择采样方法、样品采集地点、采样对象和数量。制定现场采样方案或计划,经审核后实施。现场采样计划的编制参见附录B。
6.4职业病危害因素样品采集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应根据作业人员现场工作情况和采样方案,按照GBZ 159的要求,进行采样前采样仪器的准备,采样时应在专用采样记录表上做好采样记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
6.5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测定按照GBZ/T 160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工作场所粉尘的测定按照GBZ/T 192有关标准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照GBZ/T 189有关标准进行现场测量。6.6各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浓(强度计算
粉尘和化学物质浓度的计算,按照GBZ 159的计算方法,结合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情况,分析计算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短时间接触最高浓度(CSTEL、最高浓度(CMAC或超限倍数等结果,与GBZ2.1限值标准进行比较。物理因素按照GBZT 189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测量后读数或计算,结果与GBZ2.2限值标准进行比较。
6.7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分析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提出整改措
施建议。按第7章的要求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或报告表。AQ/T 4269-2015 7检测报告书编制要求 7.1概况
7.1.1受检测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名称、地址、产品、产量、本次检测性质或任务
来源等内容。
7.1.2检测范围根据检测项目来源的目的及要求,检测项目实际生产的工程内容范围,或对合同约定的范围进行检测。
7.1.3检测依据列出检测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
料等的名称。
7.1.4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检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的控制措施。7.2生产情况主要介绍生产工艺,原辅料的使用以及产品副产品情况、主要生产设备,用人单位工种设置及劳动组织劳动定员,防护设施设置等情况。7.3职业病危害因素
辨识
7.3.1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描述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及分布。7.3.2用人单位设置各工种的工作方式、各工作地点停留时间情况。
7.3.3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7.3.4分析并确定应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7.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7.4.1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量 介绍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定(量方法、仪器、条件、采样频次、职业接触限值、采样点设置等内容。附实
验室检验报告。
7.4.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验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结果与限值
列表报告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7.5结论与建议
针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情况,给出明确结论,分析超标原因,提出
整改措施建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格式要求参见附录C。
7.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表编制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小于等于5种(其中物理因素不小于2种,可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表。报告表格式参见附录D。
第三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现场调查内容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现场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1、企业基本概况(企业地点、企业的概括介绍等)
2、该工作场所一般情况(评价范围内的情况,车间布局和班组情况)
3、生产工艺(评价范围内的生产工艺情况)
4、生产设备及布局(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及平面布局)
5、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各种生产原料、辅助物料、半成品、成品和中间产物)用量/产量、投料方式、运输/输送方式、参与反应等
6、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以及时空分布(种类、存在的方式、地点)
7、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种及人数情况(工种、人数(男女分别列出)、作业方式、作业时间、班次、接触危害因素时间、频率、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8、防尘、防毒、通风及空气调节等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设备种类、型号、数量、放置位置、是否完好使用)
9、警示标识(该工作场所的有关的警示标识种类、数量及中文警示说明内容以及设置位置、状况)
10、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职业病防治计划、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护经费)
11、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情况、使用情况)
12、应急救援预案相关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的设施种类、数量、放置位置、是否完好使用)
13、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14、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5、辅助用室(评价范围内生产卫生室、生活室、食堂、厕所、浴室等)
16、其他方面(建设卫生学:采光照明、通风排风情况、墙体、地面等是否防尘/降噪,易于清理;)
第四篇: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煤 矿 作 业 场 所 职 业 病 危 害 防 治 措 施
编制单位:伍冲煤矿 编制时间:2017年3月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一、目的:
为了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从事高温、有毒、粉尘、噪声、电气焊操作等作业时均应执行本措施。
三、防治方针:
本措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引导公司的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工作的展开。
四、职业危害种类:
根据公司的生产和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的职业危害为五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生产岗位有大量的粉尘产生,长期吸入直接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
2、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3、生产性噪声和局部振动危害:生产岗位的机械设备都可能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振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振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手臂振动病。
4、高温作业: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5、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氮氧化物与水结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增加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眼部发病率。碳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甚至造成死亡。硫化氢中毒表现为畏光、流泪、眼刺痛、异物感、流涕、鼻及咽喉灼热感等症状。
五、防护措施:
1、各部门要以预防为主为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员职业病危害防治素质,普及预防知识,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
2、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教育培训。注重职工上岗前和岗中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水平,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3、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体系和责任制。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职业危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公司成立职业病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公司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工作。公司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其他各部门、岗位按《公司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对本部门、本岗位职业病防治工作负责。
4、加强个体防护,确保员工身心健康。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和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严重的威胁着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相关单位要按标准和《从业人员防护用品配备发放和使用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公司职业病危害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台账》,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5、加强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危害因素。为了控制作业环境中的温度、一氧化碳和瓦斯气体等对人体的危害,通风区对监控系统进行合理布臵,对井下各区域进行连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6、建立综合防尘制度,完善综合防尘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防尘洒水系统。按要求对巷道定期进行清扫和冲洗。特别对容易积尘的巷道、运输转载点等每班进行冲洗灭尘。二是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安装防尘设施,并对使用况进行跟踪落实。三是加强对采掘工作面防尘管理,并严格执行湿式打眼、放炮喷雾、开机开水等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了粉尘浓度,确保防尘设施全部能正常、有效运行。四是加强通风管理,确保供风充足。
7、噪声防护措施。优先选用噪声小的设备,减少噪声危害。一是在购进设备选型时优先选用噪声小的设备。二是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音指标超过国家环保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减少机械老化带来的噪声。三是控制噪声的传播,采用隔音、吸音设备设施减少噪声危害。四是工作人员配备切实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
8、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电气焊作业场所加强机械通风,以降低现场浓度,尽量采用低尘低毒焊条或无锰焊条,为了保护眼睛不受电弧的伤害,焊接时必须使用镶有特制防护眼睛片的面罩。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井下实施爆破后,为防止氮氧化物中毒,局部通风机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的距离不得大于5m。加强通风增加工作面的风量,及时排除炮烟。人员进入工作面进行作业前,必须把工作面的炮烟吹散稀释,并在工作面洒水。爆破时,人员必须撤到新鲜风流中,并在回风侧挂警戒牌。工作面采空区应及时予以封闭,设立警示牌,需要进入时,必须首先进行有害气体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需要进入闲臵时间较长的巷道进行作业的,必须先通风、后作业。盲道或废弃巷道应及时予以密闭或用栅栏隔断,并设立警示牌。
9、高温防护措施。一是在高温季节来临时,准备好职工的防暑降温用品和物资。二是加强工作现场温度监测,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当空气温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三是局部热害严重的工作面应采用移动式制冷机组进行局部降温,非空调措施无法达到作业环境标准温度的,应采用空调降温。
10、各相关单位要健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其台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有效,要求各种防护设施完好,有定期维护记录。
11、加强管理,对职业病危害重要部位,悬挂警示牌、告知牌、公告牌。标识牌板应载明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产生的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产生职业危害的施工地点的醒目位臵公布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按照《公司职业危害岗位操作规程》要求执行。
12、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公司井上下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将检测结果予于公布。
13、健全职业卫生档案,以保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
14、每年公司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以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全体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15、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保护员工健康及相关权益。档案包括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接触史等内容。
16、完善劳动合同,落实职业病危害预告知制度。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在合同中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防护措施和相关职业病防治、待遇等条款。
17、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18、加强全员监护,普及职业健康检查。按上级管理规定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
19、保障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投入。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经费纳入安全费用预算,包括预防和治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配臵与维护、个人防护用品配臵、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危害防治培训、职业病病人诊断等费用。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的费用按《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费用”中列支。
20、落实《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急性职业危害事故,能做到行动迅速,救治及时,把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21、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方面的监督检查活动。工会和职工代表应对企业违反职业危害防治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安全健康方面的隐患问题建立跟踪监督整改档案。
第五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噪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第2部分:化学物;——第3部分:高温;——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的第4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1 范围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
GBZ/T 229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3.2 稳态噪声 steady noise 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3.3 非稳态噪声non-steady noise 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3.4 脉冲噪声 impulsive noise 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问>1s,A声级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的噪声。3.5 噪声作业 work(job)exposed to noise 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或40h/周噪声暴露A等效声级≥80dB的作业。
3.6 A计权声压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I,LpA,LA A声级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7 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LAeq.T,LAeq 等效A声级
在规定的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噪声的A计权声压,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汁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噪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效声级,单位用dB表示。3.8 按额定8h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声级 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rmal 8h working day,LEX,8h 8h等效声级
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的噪声强度等效为工作8h的等效声级。
3.9 按额定周工作40h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声级 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rmal 40h working week,LEX,W 40h等效声级
非每周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所接触的噪声声级等效为每周工作40h的等效声级。4 分级
4.1 分级原则与基本要求 4.1.1 分级基础
噪声分级以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限值及测量方法为基础进行分级。4.1.2分级前的准备
应通过现场巡查,识别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分布范围、工人接触噪声情况及采取的控制措施,收集既往的听力损伤资料,确定需要进行分级的作业。4.1.3分级控制效果评估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监测的要求对工作场所噪声定期监测,监测接触噪声强度有变化,提示可能与原分级结果不一致的,或因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等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分级,并提出新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议。4.1.4分级资料管理
4.1.4.1 分级完成后应编制工作场所噪声分级报告书,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分级依据、方法、结果以及分级管理建议和应告知的对象。
4.1.4.2分级结果应告知用人单位相关管理者、劳动者和政府相关部门。4.1.4.3分级过程的全部资料应归档保存。4.2分级依据
根据劳动者接触噪声水平和接触时间对噪声作业进行分级。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参见附录A。4.3分级方法
4.3.1 稳态和非稳态连续噪声
按照GBZ/T 189.8-2007的要求进行噪声作业测量,依据噪声暴露情况计算LEX,8h或LEX,w后,根据表1确定噪声作业级别,共分四级,分级示例见附录B。表1 噪声作业分级
分级等效声级LEX,8h dB危害程度 Ⅰ85≤LEX,8h<90轻度危害 Ⅱ90 注:表中等效声级LEX,8h与LEX。等效使用。4.3.2脉冲噪声 按照GBZ/T 189.8-2007的要求测量脉冲噪声声压级峰值(dB)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n,根据表2确定脉冲噪声作业级别,共分四级。表2 脉冲噪声作业分级 分级声压峰值dB危害程度 n≤100100<n≤10001000<n≤10000 Ⅰ140.0≤n<142.5130.0≤n<132.5120.0≤n<122.5轻度危害 Ⅱ142.5≤n<145132.5≤n<135.0122.5≤n<125.0中度危害 Ⅲ145≤n<147.5135.0≤n<137.5125.0≤n<127.5重度危害 Ⅳn≥147.5n≥137.5n≥127.5极重危害 注:n为每日脉冲次数。5 分级管理原则 5.1 对于8h/d或40h/周噪声暴露等效声级≥80dB但<85dB的作业人员,在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不变的情况下,应进行健康监护,一旦作业方式或控制效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分级。 5.2轻度危害(Ⅰ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对劳动者的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应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设置噪声危害及防护标识,佩戴噪声防护用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采取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作业场所监测等措施。 5.3 中度危害(Ⅱ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很可能对劳动者的听力产生不良影响。针对企业特点,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采取纠正和管理行动,降低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5.4 重度危害(Ⅲ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会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除了上述措施外,应尽可能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相应的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及噪声分级。 5.5 极重危害(Ⅳ级):目前作业条件下,会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除了上述措施外,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对控制及防护效果进行卫生评价及噪声分级。 附录A(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A.1 噪声作业分级是对噪声暴露危害程度的评价,也是为控制噪声危害及进行量化管理、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在进行噪声作业分级时,应正确使用与本部分相关的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 A.2 当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及噪声控制措施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分级。附录B(资料性附录)分级应用举例 某纺织厂外购棉条生产纺织品,一线生产工人及管理人员共242人,其中90%为女工,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度,每班8h、每周工作5d。噪声是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进行生产及噪声控制、防护情况调查后,进行劳动写实记录,结合现场噪声测量结果汇总并进行分级,结果见表B.1。在出具噪声作业分级报告时,应对噪声危害控制措施、防护情况等进行描述和提出管理建议.将噪声作业分级结果参照表B.1的形式报告。表B.1 某纺织厂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序号工种人数等效声级LEX,8h dB分级危害程度 1织布挡车98103Ⅳ极度 2细纱挡车12096Ⅲ重度 3上料15100Ⅳ极度 4机修998Ⅲ重度 版权信息:本文来自职业卫生网: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