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信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4 07:0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军事通信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军事通信课程论文》。

第一篇:军事通信课程论文

军事现代化中的军事通信

——数据链

摘要: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

关键词:军事通信

军事现代化

数据链

引言: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链,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武器平台之间形成了横向组网,并融入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

因此,能够将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和各作战平台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优化信息资源、有效调配和使用作战资源的“数据链”,正日益成为现代军事通讯的研究热点。

一、基本概念

数据链也称数据链路,是指采用无线或有线通讯设备和数据通信规程建立的数据通信网络,并直接为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服务,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控制密切结合的通信链路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机载、陆基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及战术系统的各项功能。数据链包括一套通信协议以及被交换信息的定义,可以构成点对点和网状数据链路,将通信距离内的各种指挥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数据传输/交换和信息处理网络,为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和作战协同等提供有关数据和战场态势信息。

二、发展历史

数据链来源于放空作战,二战时为了对敌机做出快速反应,构成了预警雷达、指挥系统和防空高炮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建立了数据链的基本思路。

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赛其”防空预警系统率先在雷达站和指挥控制中心间建立了采用数据通信的数据链,虽然在现在看来很是简陋,却使其反应时间由10分钟缩短为15秒,作战效能提高近40倍。不久,北约装备了Link-1数据

链,将84座大型雷达站连接为一体,形成了整体防空能力。5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装备世界上第一个舰空数据链系统——Link-4。到了60年代又开发了Link-11,可以直接用于舰船、飞机、海军陆战队与陆地之间双向交换监视情报。到了70年代末,在Link-4基础上发展了Link-4A/C两套数据链系统。越战后,为了解决军种之间数据链无法互通的问题,美军研发了Link-16数据链。

三、作战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装备是不是真的实用,必定要在战争中实现其价值。下面以伊拉克战争中空袭作战为例简要介绍数据链在战争中的应用。

比如在空袭中,支援地空协同可分为起飞/着陆、空中编队和前沿引导三个阶段。

1、在起飞/着陆阶段,在空战指挥中心(E2-C预警机)利用Link-4A和Link-16数据链进行指挥引导,达成射手与控制中心的紧密联系。

2、空战编队阶段,主要利用攻击战斗机装备的Link-16数据链达成编队内通信,并与遂行作战任务的E8-C“联合星”飞机建立战场感知联系。航母编队依照安装在F/A-18攻击战斗机上Link-4A数据链实现对舰载机的指挥与控制,空战指挥中心则运用装备的Link-11数据链与空袭编队的E2-C预警机达成航迹修正引导。

3、前沿引导阶段,空空引导利用各作战飞机上装备的Link-16数据链完成,地空引导则由特种部队通过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来完成。

在伊拉克战争中,在Link-16辅助下,美、英联军实现了各作战单元、主战武器和指挥系统高度融合,战场信息快速传递和目标准确识别,缩短情报获取到火力打击的时间,侦察打击一体化、空地作战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各作战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使作战效能成倍增加。特别是在大规模空袭与地面攻击行动中,为其实现整体作战目标与监测、战场指挥控制和攻击效果评估打

下了坚实基础。

四、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数据链已经不能产生对敌人的优势,因此对数据链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高速抗干扰

现在各个军事大国都有着不弱的电子战武器,可以说未来战争必定出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因此掌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高速稳定传输数据能力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2、跨平台通用化

未来战争决不仅仅是单一兵种的舞台,陆军小分队、武装直升机、无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乃至军舰都是一场战役的参与者,这些作战单元每时每刻都需要交换大量数据,如果不能实现跨平台直接交换,而是经过一个中转站,很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贻误战机,导致惨败。

3、网络化分布式

在战争中需要进行数据交换的不只是指挥中心与作战单元,各作战单元之间也需要时刻进行数据交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更可以提高数据链的可靠性,增加作战单元与指挥中心的联络方式,延伸数据链的作战范围。而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链系统因为“没有中心又处处是中心”,能够有效地避开敌人针对性的打击,大大提高生存能力。

作为战争的“神经系统”,数据链在战争中越来越重要,数据链的技术成熟度也几乎可以代表对战场环境的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和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数据链也必将在战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继银.战术数据链技术与系统 [J].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 吕娜.数据链理论与系统 [J].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二篇: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就是利用频率分割原理,在一对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信端把各路电话信号分别对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将各话路的频谱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频位上。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解调过程,把位于不同频位的各话路还原为话音频谱,实现载波多路通信。载波通信除了传输电话信号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复用,即利用载波话路来传输电报、传真、数据等等。载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线通信的线路,扩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在军事信息量不断增加、军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况下,载波通信是一种极好的技术手段。载波通信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电子管和滤波器发明以后,为实现载波电话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增音器和同轴电缆的发明又为载波通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国的匹茨堡到巴尔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个载波电话通信系统,每对线通3路电话。到1938年,经过不断改进,可通12路电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各参战国(除美国外)的长途有线通信发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各国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军用长途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容量从最初的每对线几路、十几路,发展到几十路、几百路。20世纪60年代初,载波通信设备进入了半导体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晶硅制备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60年代各种晶体管电子元件相继诞生。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是电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寿命长、性能可靠、功耗低等电子管无法比拟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载波通信的半导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载波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同轴电缆材料与性能的提高,10800路载波电话系统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作载体,以光纤维做媒介来实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术由此问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从外部对某些物质施加能量,使电子急剧增能,在外来光的激发下,以光子形式经过光学谐振腔的特殊装置,等到聚能放大而发射出来。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气空间、宇宙空间、光波导、光导纤维以及海水中传输,故能作为信号载波应用于通信。由于激光的光束很细、方向性极好,人眼又看不见,因此用激光进行通信具有极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敌人截获和干扰,且不受热核辐射的影响。激光技术的产生,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195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纤维光学技术的基础理论。1970年,廷德尔首次表演了沿电解质管进行光的传输。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对于光纤维的研究,激发了人们对利用光纤维进行通信的兴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实现还要有赖于激光技术的成熟、光纤维的制备和光电调制技术。1970年,格拉斯研制成20db/km低衰减的纤维,这是光纤通信的一项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电星公司生产出一种具有分散折射指数的纤维。1976年,在美国芝加哥展示了试验性光波传输系统(利用玻璃光波导传送由超小型固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脉冲信息)。1977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电话公司建立了实验性的光导纤维系统。80年代以后,光纤通信以逐渐渗透到陆、海、空乃至空间武器装备系统中,成为现代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纷纷以光纤代替原先的金属电缆,美空军后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军基地建立了据称是迄今世界上同类网络中最大的光纤通信网络——“军事基地光纤通信系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在现代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二、散射通信与卫星通信技术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传播煤质的不均匀性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进行的超视距通信。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电离层和流星余迹等,都具有对入射的电磁波再向多方向辐射的特性。利用这些煤质将视距传播的电磁波传送到视距以外,即可进行远距离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即用对流层对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来实施超视距通信。军用对流层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动式。流星余迹通信则是利用流行穿过大气层高速运动造成的短暂电离痕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进行远距离瞬间通信。流星余迹通信传输受核爆炸及太阳耀斑的影响较小,电波反射的方向性强,隐蔽性好,信号不易被截获,适用于远距离小容量的军事通信。第一条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于1955年在美国建立,全长2600公里。

三、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手段

濒海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应由过去的单纯“静中通”向“扰中通”转变,由过去以短波、超短波电台为主的单一通信手段,向综合利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有线通信等手段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保障方式转变。另外濒海地区无线信号密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除正常无线电业务外,还有导航、渔业、对潜、对舰等通信任务,用频装备多。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充分考虑复杂电磁环境因素,在濒海城市地区可多利用现有完善的有线通信网络,在濒海非城市地区应多利用军用机动CDMA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网络,通过采用适合任务区域的通信保障方式,实现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通信的顺畅。

四、防磁抗扰,增强通信保障可靠性

为应对濒海地区尤其是濒海城市地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干扰问题,防止指挥通信中断,应综合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增强通信网的多信道传输能力。如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接入固定通信网络,利用其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完成快速可靠的通信。充分利用通信装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或通过加装抗干扰单元,提高通信装备的抗干扰能力。严格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地区的电磁频谱管理,及时清除电磁污染,确保各部队的电磁使用环境安全有序。

第三篇: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第一临床学院 15级麻醉学14班 学号:01040151424 姓名:吴鲜

中国梦·国防情

——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里的国防使命

摘要: 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后盾,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以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和梦想作为依托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纷繁世界,一定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用自己的“中国梦”托举起那份“国防情”。关键点: 国泰民安·中国梦

情系国防·强军梦 国防使命·青年梦

绪论: 中国梦,一梦千年,那是万里河山锦绣和谐相伴;国防梦,一梦千年,只为中华大地和平安定康健相随。中国梦依托国防梦,国防梦托举中国梦。正值韶华,当代大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同时尽己之力为国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系国防,情牵国防。本论: 国泰民安·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2013年3 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强调“全军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做准备,努力把故欧方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强军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实现强军梦。富国和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中国梦包含强军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没有坚强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是决然不行的。现在,我们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安全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国防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化下,强军是中国目前较重的问题,没有军人,没有国防建设,我们的中国梦终究只是一个看似美好,实则虚设的梦。军队是人民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未来中国的国泰民安,未来民族的“中国梦”都需要数不清的有识之士为之奋斗。情牵国防·强军梦 强大国防是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合,是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国防含义: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四有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2014年10月31日,革命圣地古田。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正是赓续血脉的历史昭示,是继往开来的时代要求。“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迅速在全军叫响,为培养堪当强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军官兵激发起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强大能量。有灵魂就是要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哟本事就是要素质过硬,能打胜仗,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品德就是要情趣高尚,品行端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四个方面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科学缜密,不可分割。

·青年军官魂-------中国心,民族魂

人生航向;革命军人有了灵魂。才能自觉与党同心同德,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是我军官兵必须具备的理想抱负,这是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政治要求。”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于“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青年官兵是我军的主体,习主席高度重视广大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得到的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好社会风气。“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我军官兵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这是针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本色要求。针对80后,90后官兵的思想现状,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在青年官兵中培养当代革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人有了灵魂,才能正确把握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官兵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有着中国梦的牵引,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官兵的中国梦,实现国家的强军梦。

国防使命·强年梦

·青年人的中国梦--------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总书记说;“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有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成功人士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以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是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总之,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记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用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驽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青年人的中国梦代表着发展中的中国的最新鲜的部分,拥有着最能体现中国需求进步的源泉,是无数的青年人用青春之小我梦,塑造着祖国之大我梦,用青年人的梦托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人的国防使命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大学生服兵役

知识,多积蓄,厚储备,一旦参军入伍,投身国防活动,这些素质将有助于自身快速成为部队训练和建设的骨干,使自身的高素质能在部队这个广大的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建功军营的大学生

⊕高校学生参军报国优惠政策 ⊕国防使命的实际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军事论文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这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我国当前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在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各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和遏制社会主义的战略图谋一天也没有停止,恐怖活动也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国防教育是按照一定的国防目的,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手段和方法,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的防务教育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国防教育,率先于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要紧紧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经济,发展后备军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和平时期,世界各国大都减少常备军数量,加强后备军建设,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经费开支,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又保证足够的国防力量。在后备军建设中,大学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进行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 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预备役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知不足,国防意识淡薄

出生在和平时期的当代的大学生,多是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在一些大学生眼中,参加国防建设仅是军人的事情。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定和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国防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

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军事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和户外军事训练。“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②但,目前大学生的军事训练时间较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五条规定:“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而实际上这很难保证全部内容的落实,有的甚至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队列动作的训练。军训组织方式简单,比如只进行讲座、参观等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与学生较高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很大的反差。根据几年相关部门的跟踪调查,军训的模式不外乎是军姿、队列、喊口号、齐步、正步和拼方队。

(二)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

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教学计划难以落实,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等问题相继出现,如何打造国防教育的长效机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情况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生国防教育若是生搬硬套的灌输理论,任何人都不会充满兴趣地参加国防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有思想、有个性,对待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与以往,我们应当从思想上合理、正确的引导,改变教育比较单一的模式。应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使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把视、听、说、讲有效结合起来,授课内容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必须要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浅显易懂。这样就增强国防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到提问、讨论等互动方法,把问题作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引导和线索,衔接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中来。启发大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想观念上的矛盾运动,使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建设一支思想稳定、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军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还要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及其理论基础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对有关学科有广泛的了解。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保证教师能不断地获得更新的知识,以便于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及科研能力。从军事院校适当引进毕业生做专职教员,或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队干部和退伍军人等做高校国防教育兼职教师,实现军地良好互动。

第五篇:军事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评估及略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1 朱庆伟

21世纪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摘 要 题】安全与战略

【 正 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

环境依然任重而道远。

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已不存在现实的战争或武装冲突,中国在国土周围也不再面临重大的现实军事威胁,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这一稳定局面是

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美日及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俄印、美印之间正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俄美、中日之间也保持和发展着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美俄、美中之间存在着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竞争,俄日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等等。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未来十几年,尽管亚太地区大国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保持和发展一种协调性的关系框架还是可能的,这种协调性的关系框架是构成地区总体格局基本稳定的基础(注:张蕴岭:《如何认识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6期。)。地区安全格局的相对稳定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条件。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注:刘华秋《谱写对外工作的绚丽篇章》,载《求是》2002年第21期。)。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中俄于2001年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推进。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得到恢复和加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保持着磋商和协调。中国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已升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国家、蒙古、阿富汗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印度核试验后一度倒退的中印关系已全面改善和发展,特别是2003年6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印睦邻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中日政治关系近年来受历史等问题影响而处于低潮,但双方努力保持和加强高层接触与往来(包括2003年两国首脑在俄罗斯和东南亚的会晤及吴邦国委员长对日本的访问),同时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处于建国以来周边关系和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注:苗华寿:《中国外交走向成熟》,载《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关于中国的周边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较好时期,见刘华秋:《谱写对外工作的绚丽篇章》,载《求是》2002年第21期。)。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良好基础。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随着该组织章程的签署和地区反恐怖中心、秘书处等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正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稳定发展时期。在东北亚,虽未建立正式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但围绕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关对话机制在逐步发展,其中包括90年代后期形成的旨在建立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四方会谈”和2003年启动的处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它们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和平解决有关争端提供了重要平台。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周边的和平与安

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从而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在朝鲜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区热点。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现任总统布什上台后,改变了克林顿政府的“软着陆”政策,对朝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启动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核与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克什米尔局势不时紧张,甚至滑向战争边缘。乍暖还寒、时紧时缓是新世纪初期印巴关系的基本特征,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双方谋求稳定、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因核武器而形成的不对称均势以及美国的介入等),印巴对话和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进展,但两国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2/2003》,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印巴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变数。上述两大地区热点蕴含的现实或潜在危险是中国周边安全

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隐患。

二是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和日本加快军事扩张。90年代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平时”和“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时”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付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源(注:丁诗传主编:《新世纪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进入21世纪后,日美进一步强化军事同盟,其特点是日本利用美国的要求和支持“借船出海”,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迅速通过《反恐怖特别措施法》等法案,并据此向印度洋派遣舰艇编队支援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2003年5~6月,日本国会通过《武力攻击事态法》等“有事三法案”,规定日本在受到攻击或存在“有被武力攻击之危险”时,即可出动自卫队进行防卫作战。同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同意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援。日本政府还准备制定一项永久性法律,以便随时向海外派遣自卫队。与此同时,日本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尤其是发展大型化、远程化和进攻性的武器装备,包括空中加油机、远程侦察机和具有“准航母”性质的“大隅”级运输舰与1.35万吨的直升机母舰型驱逐舰。日本的军事战略正由“本土防御型”向“海外进攻型”转变(注:韩旭东、于泽:《日本为何抛出“有事”三法案?》,载《半月谈》2002年第9期。)。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三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曾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上述“三股势力”虽受到沉重打击,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在东南亚,恐怖主义在九一一事件后进一步蔓延和发展,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特别是2002年10月的巴厘岛爆炸案),恐怖主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由于地域相连或相近,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国际流动性和扩散性,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产生影响,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和稳定,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

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地缘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21世纪初期,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安全形势在动态发展中各有千秋、互有差别,从而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中国同俄罗斯、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国关系的改善,中国陆地安全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安全环境则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发展和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日美加强军事同盟等因素而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在陆地方向,90年代以来,中国已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和领土争端,目前只剩下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自90年代签订两个边境安全协定以来,中印边境局势保持平稳,2003年瓦杰帕伊访华时,双方决定任命边界问题的特别代表,以推动中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观海洋方向,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岛屿主权、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争端大都未获解决,有的更趋严重。中国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日本政府不仅使用武力保持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而且不时纵容右翼势力登岛制造事端,2003年初更是传出日本政府向其国民“租借”钓鱼岛以宣示“主权”的消息。中日之间还存在着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之间存在着南沙群岛争端,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日益严峻。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也

存在着分歧和争端。

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从安全隐患来看,陆地方向主要存在印巴冲突及中亚地区“三股势力”的活动,海洋方向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比之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更为突出。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注:陈峰君、王传剑著:《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至于台湾问题,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尽管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中亚、南亚的军事、政治存在有扩展之势,南亚地区战略平衡也受到挑战,但中国陆地战略线的总体安定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从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看,同样是海洋方向重于陆地方向。在陆地方向,目前俄罗斯不对中国构成现实威胁,印度则将巴基斯坦作为主要对手;而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加强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把中国作为主要潜在对手。而且,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将更依赖于海洋,维护海上安全和经济利益将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中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近年来,与中国毗邻的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中国与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中国在北线面临的安全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由于中俄、中蒙睦邻关系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动摇,因而这一有利环境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中国东部地缘方向面临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远在太平洋彼岸却又在东亚有现实力量存在和重大影响的美国。在这一方向,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与威胁。一是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复杂多变、潜藏危机。如果朝鲜半岛问题特别是美朝之间的核争端得不到妥善解决,既可能引发军事对抗升级甚至爆发武装冲突,也可能导致日、韩谋求拥有核武器,从而使东北亚安全形势更趋复杂(注: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2003年6月30日。)。二是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军事扩张对中国安全利益产生消极影响。美日的行为将破坏该地区的相对稳定和力量均衡,有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对中国形成巨大的安全压力。三是美国(一定程度上还有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使中国的统一大业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有关言行既助长了“台独”势力谋独拒统的气焰,又增加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难度。因此,中国东线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而且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缓解。中国南部地缘方向主要面对东南亚国家,联合与合作是该方向安全环境的主导面。从东盟内部形势看,虽然面临恐怖主义威胁及一些国家政局不稳等安全挑战,但东盟的政治、经济、安全合作在进一步推进,特别是2003年的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东盟建设成为类似欧盟的“东盟共同体”,标志着东盟的一体化取得了新的进展,这必将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中国与东盟关系看,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沙主权争端,但南海地区的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中国已同东盟各国签署了旨在稳定南海局势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对话与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南线安全环境处于总体稳定态势。中国西部地缘方向包括南亚和中亚地区,该方向的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印巴对抗依然持续,中亚局势仍潜伏危机,中国新疆面临“东突”分裂主义的现实威胁;特别是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将军事力量部署到中亚国家和阿富汗,其同印、巴的军事安全关系也进一步提升,从而对中国形成潜在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同南亚和中亚国家的睦邻关系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同对中国西南方向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印度的关系明显改善;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稳定、促进中国西部安全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2年和2003年中国先后与该组织成员国举行双边和多边反恐联合军事演习)。因此,中国西线的安全环境正处于新的变动之中,其总体形势好于东部方向。

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球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新世纪初期,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中国各地缘方向均有体现,这是俄、日、印等周边地区性大国所无法比拟的。东部海洋方向历来是且目前依然是美国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地缘方向,通过在韩国和日本驻军、发展同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联盟与安全合作关系,美国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与中国“近距离接触”,直接影响中国在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利益。在中国西部和北部陆地方向,美国的力量存在和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力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极为有限。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美国不断加紧向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渗透和扩张,大大加强了在上述地区的力量存在和战略影响,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东急西缓”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与印度正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利用印度牵制中国的意图不言而喻。美国向中亚进行渗透,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实现了在中亚地区军事存在的历史性突破。美国还大力发展同蒙古的军事合作关系,从而使其影响扩展到中国正北方向。尤其是美国在阿富汗和中亚驻军,使中国在东西两线均面临美国的现实军事存在和压力,对中国周边安全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环绕中国周边,美国势力几乎全方位涌进,美国实际上正在中国周边构筑新的“满月形遏制圈”(注: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世纪回眸与前瞻——2002年版战略评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比冷战时期的“新月形包围圈”更甚),对中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战略压力。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即美军的前沿存在和前沿部署。目前,美国在邻近中国的韩、日两国分别驻有3.7万和4.7万的兵力。近年来,美国大力加强地处亚洲前沿的关岛的军事力量,大量前置战略性武器,增强对潜在对手的战略威慑和前沿打击能力,包括在关岛部署空射巡航导弹(这是美国首次在本土以外部署这种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攻击型核潜艇,宣布将在西太平洋地区增加部署一艘航空母舰,并在关岛阿普拉港加紧修建便于航母停靠的大型航道。美国还酝酿调整亚太驻军,将原驻日、韩的部队分散派往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基地,寻求让海军船只停靠金兰湾,并在菲律宾派驻地面部队,从而形成一条小规模但机动性更强的基地链(注:《中国国防报》2003年6月10日。)。二是加强和发展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同盟和军事合作关系。美国在亚太地区同日、韩、菲、泰、澳等国保持着同盟关系,这是美国介入亚太安全事务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强化与日、澳、菲等国的同盟关系,将日本和澳大利亚作为实施亚太安全战略的“南北双锚”,一度还酝酿建立由美、日、韩、澳等组成的“亚太小北约”,加强了利用盟国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发展同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中亚国家及蒙古的军事合作关系,包括提供军事援助和武器装备,开展联合军事演习,获取军事设施使用权等。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近年来,美国利用中国周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纷争,极力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在东北亚,美国利用所谓“朝鲜威胁”强化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加紧发展东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表面上是针对朝鲜的导弹威胁,实际上是要削弱中国的军事能力。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强力反对中国使用武力实现祖国统一,同时又向台湾提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企图维持海峡两岸“不独、不统、不战”的局面,阻挠两岸的统一。在东南亚,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已由“消极中立”转变为“积极中立”,声称准备以“参与对话”等方式“帮助”解决争端。在南亚,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加大了干预印巴冲突的力度,以巩固其在南亚的战略利益。今后,不排除美国在一定形势下使用武力解决或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包括朝鲜半岛局势和台湾问题)的可能性。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且其欧亚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的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主要潜在对手,是中国地缘战略压力的主要来源。虽然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反恐和“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淡化了中美矛盾,但中美之间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并未消失,美国防范和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未改变,而周边地区则是美国遏制中国、危害中国安全利益的主要场所。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周边安全的整体态势和基本走向,并且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等根本利益,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美国在综合国力上的超强地位及其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强大力量存在和影响力,其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和压力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而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因为遏制中国是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中美之间的较量(包括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较量)也不会在短期内停止和结束。因此,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当然,目前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同中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

下载军事通信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军事通信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要求 院系:电信学院 学号:090410101 姓名:陈 奕 霖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时代向信息......

    军事 论文

    论新时期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 【摘要】: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然而,随着时代内涵的转换和历史间距的积累,有的理论会日渐暗淡,那些曾经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也......

    军事论文

    论开设军事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班级:工业1104 姓名:秦建彪 学号:1110660401论开设军事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

    军事论文-

    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 一. 前言: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课 —开启心灵军事大门的钥匙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大家平时只顾着玩和上网,对中国的历史又知多少?作为大一的我们,对于历史知识一定了解的比较少......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剖析军事思想对战争的作用 2010.10.21 军事思想的产生是在人们为自己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进行斗争而产生的。在战斗中少不了牺牲、财产损失。为了减少这些损失人们......

    军事论文

    云南大学2013年度本科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学院: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姓名:普金山学号:20131050135 论精确制导武器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接触精确制导武......

    军事论文

    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疲软,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也颇多微辞。但就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角度来看,有一下几点:一、从大背景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