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

时间:2019-05-14 07: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

第一篇: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

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省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和要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科学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十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全省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巩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恢复,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54万吨,比2000年增长254万吨,比历史最高年1997年增加85.5万吨,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产量约430公斤,比2000年提高了约30公斤。油料作物76.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棉花产量8.7万吨,比2000年增长1.8万吨,全省水果产量为130.3 万吨,比2000年增加88.3万吨,蔬菜产量达1145.9万吨,与2000年大致持平。畜牧业生态养殖小区蓬勃发展,规模化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肉类总产量244.8万吨,比2000年增长33.3%。渔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68.3万吨,比2000年增长57.8%。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781.3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了近1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比“九五”末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在注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一批深具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快速壮大,各类生产基地蓬勃发展,正在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赣南脐橙、南丰蜜桔、早熟梨等基地已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环鄱阳湖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油菜基地建设进展较快,优质棉花面积大幅度增长,优质肉牛、肉羊、优质肉猪、家禽等生产基地不断壮大发展。目前,全省“三区一片”粮食、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中部草食畜禽、环鄱阳湖区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雏形已现。2005年全省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44.9%,比2000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比重稳步增加,2005达到 49.5%,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同时,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全省已先后共认定了4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涵盖了种植业247万亩、畜牧业6270万头(羽)、水产业191万亩。初步建立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63个,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234个,示范基地规模145万亩、畜禽养殖2080万头(羽)。

3、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超过600个,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50个以上,年推出优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年更新(换)率达到20—30%。全省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95%,良种公猪覆盖率95%,良种母猪覆盖率65%,果树、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为70%左右,均比200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测算,“十五”期末,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农村能源建设健康稳步发展,2005年全省户用沼气池达11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数15%,惠及人口近500万人。

4、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对“三农”工作日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我省农业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一方面,农业部安排我省的、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等为代表的农业基建项目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2001至2005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265万元、9713 万元、16633万元、21642万元和31105万元。另一方面,“三补贴、两减免、一培训”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中央安排我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臵补贴资金共19.3亿元、“阳光工程”资金3795万元,全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免金额超过20亿元,为农民带来了巨大实惠。同时,这些资金的投入较好地激发了项目建设单位和广大农民群众投资热情,也有力地带动了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积极性。由于资金不断注入,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能源和农业生态建设得到了加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5、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全省加大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重点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禽、林果、蔬菜、水产、药材、花卉等骨干产业,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率大幅提高,较好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在促进生产、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形成了以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19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骨干、600余家市级龙头企业为网络、一大批县乡产业化组织为基础的发展态势。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额2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8.4亿元,吸纳和安臵农村劳动力124.9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达到52.3亿元。

6、开放型农业迅速发展。“十五”期间,面对农业市场化的大背景,全省立足国际、国内市场,依托自身资源、区位和生态环境等优势,以招商引资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为主抓手,大力拓宽开放型农业发展空间,全省开放型农业快速发展。一方面,着力转变招商方式,精心推介招商项目,加大了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为开放型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三年全省农业招商引资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700个,实际进资外资2亿美元,出口创汇额达4.7亿美元。特别是我省水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出口额已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以上,居全国内陆省份水产品出口之首。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积极组织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推介活动,提高我省农产品外向度。经过几年努力,全省现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85个,年农产品交易总额达140亿元,各类农产品协(合)作组织3000余个,带动了全省50余万农民参与了农产品流通,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与省外市场的对接。

7、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及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原动力。“十五”期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继续发挥了主导作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幅度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达到3266元,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0年增加了1132元,年均增长达8.9%。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内部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农民增收已由过去主要靠种养业增收,转变为多元化增收的良性格局。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主要体会和基本经验:一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论和新措施得到了贯彻落实。“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提出了“重中之中”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等一系列“三农”工作新理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新思路。围绕加快我省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决策正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支持到位,先后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和“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各项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三是全省农业部门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落实了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工作各项新措施。各地坚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加速形成,全省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崛 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时期,我省的农业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只有要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臵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略中,臵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1)全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将得以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继续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也为进一步支持农业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寻求到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特别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将是今后五年基本政策导向和必然要求。这些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尽管呈下降趋势,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相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任务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传统功能的同时,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与休闲旅游等新的功能将日益显现。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农业技术装备手段的不断更新,都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发展新思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主攻方向。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在全面总结我省“十五”时期工作,科学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为全省农业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信心。同时,我省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进一步支持农业提供了可靠财力和物力保障,为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创造了条件。

(4)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国进入了入世“后过渡期”以后,农业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农产品贸易将按照关税、关税配额管理的最低承诺运行,农业服务贸易领域全面开放,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继续发展。这不仅为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发挥我省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我省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制约性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总体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持续增长的国民经济形势的矛盾、农村改革滞后和农村蓬勃发展的矛盾、转轨转制的繁重任务与农业保护的矛盾、日益增加的贸易壁垒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矛盾等仍然突出。

(2)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特别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环境等方面亟待加强。

(3)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安全优质农产品比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薄弱,农产品加工发展缓慢,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发育缓慢,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效益不高。

(4)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体制有待完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 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农业科技机构管理上条块分割,缺乏应用的合作与联系,内部运行方式上仍然存在着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等问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要获得快捷、便利的农业信息还很困难。

(5)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加工转化率低,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产加销环节联结不紧密,加工专用农产品缺乏,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宏观规划和指导滞后。

(三)“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三大战略任务:

1、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大力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确保农产品数量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2、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 要求,不断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增收领域;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增加收入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

3、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既面临“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这就要求在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快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方针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经济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以人为本、持续、协调”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山、水、田、畜、工”发展文章,继续推进农产品十大基地建设,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转化,推动农民全民创业,扩 大农业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全省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立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着眼国内外市场,突出省内区域特色,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壮大以“二十个品牌”为主的、具有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

2、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优化农业技术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4、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粮食安全,力争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水果业总产300万吨,棉花总产18万吨,肉类总 12 产量4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20万吨。显著提高油料、蔬菜、蛋、奶、等其它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完善和发展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力争“十一五”期末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5%,养殖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品种品质更加优化,良种应用率达到99%左右。

3、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力争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4、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充分利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中低产田和农业标准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4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增强全省的发展后劲。

5、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力争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同时,进一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力争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2010年达到4600元,把农村小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产业布局

根据农业立地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产品十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优势产区的产业群集。

1、粮油作物产业布局

(1)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加工基地布局。根据粮食生产现状,重点建设鄱阳湖粮产区、赣抚平原粮产区、吉泰盆地粮产区、赣西粮食高产片等“三区一片”55个粮食生产优势县,力争粮食面积达到4600万亩,总产1740万吨,分别占全省85%和87%。以赣北、赣西南、赣中三大绿色大米生产示范区为主体,在全省建成300万亩的绿色大米生产示范基地(县),其中A级绿色大米面积200万亩,AA级绿色大米面积100万亩。

(2)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布局。重点在南昌、九江、宜春、上饶、吉安、赣州、抚州等地32个县油菜生产优势县(市、区),建设675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在鄱阳、进贤、余干、丰城等15个县市建设40万亩优质芝麻生产基地。

(3)其他特色基地布局。规划在丰城市、余干县、鄱阳县、进贤县等25个县,建设100万亩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在袁州区、樟树市、南丰县、丰城市、宜黄县、武宁县等28个县,建设105万亩红薯生产基地,武宁县、袁州区、南丰县、修水县、浮梁县、芦溪县等20个县(市、区)建设18万亩玉米基地;在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鄱阳县等25个县,建设150万亩花生基地。

2、经济作物产业布局(1)以赣南脐橙为主的果业生产加工基地布局。继续巩固“南桔北梨”工程,稳步实施“东枣西桃”工程,挖掘特色品种,促进规模发展,形成果业优势区域带。重点要大力发展以信丰、寻乌、安远和宁都等18个县市为主的赣南脐橙、甜柚基地;发展以九江、鹰潭、上饶等市22个县赣“三北”早熟梨基地;发展以鄱阳、万年、南城、渝水、万安等县为主的赣东大枣基地;发展以奉新、宜丰、武宁等县为主的赣西猕猴桃基地;发展以南丰、靖安、吉水、泰和等24个县、市区为主的赣中南丰蜜桔、椪柑基地;发展以新余、萍乡等浙赣铁路沿线为主的新余蜜桔、大果形枇杷基地。

(2)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布局。主要发展分布在永丰、乐平、吉水、崇仁、龙南、寻乌、上栗、上高、南昌市郊区、安义等县(市、区)的外向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分布在万载、临川、上栗的百合生产基地;分布在广昌、石城、南丰的太空莲生产基地;分布在井冈山、铜鼓、宜丰、贵溪、武宁、上饶等竹笋生产基地;分布在湖口、九江的黄花菜生产基地;分布在余干、波阳、德安、永修、新建、南昌的藕莲生产基地;分布在余干、新建、南昌、九江的水芹菜生产基地;分布在南昌、彭泽、都昌、余干、九江、永修、新建、星子的茭白生产基地。

(3)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布局。重点建设婺源、浮梁、上饶、德兴等赣东北茶区(含婺绿、浮红、饶绿)、修水、武宁、庐山、九江、星子等赣西北茶区(宁红)、上犹、崇义、宁 都、于都等赣南茶区(赣烘青)和遂川、金溪、井冈山、高安等赣中茶区(赣炒青)。

(4)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布局。重点建设以传统产区为主的大余、星子金边瑞香、井冈山杜鹃、萍乡长红继木、万载百合、广昌莲花、崇义兰花等生产基地;以南昌、赣州、井冈山、九江、上饶、抚州等盆景生产基地;以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105国道沿线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以各大中城市,风景名胜区近郊及交通干道附近为主的盆花、花坛草皮基地。

(5)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布局。重点建设樟树、新干、安远、泰和、余江、广昌、金溪、都昌、修水等县(市、区)中药材基地,面积达50万亩。

(6)优质棉生产基地布局。重点建设环鄱阳湖棉区的彭泽、九江、都昌永修、湖口、德安、星子、瑞昌、波阳等县(市)棉花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渝水区、高安市、丰城市、临川区、进贤县等县(市、区)棉花生产基地。

3、畜牧业布局

(1)以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布局。优质肉牛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赣中、赣南、赣北三个肉牛带,赣中建设高安、渝水、安福、泰和、吉安等县(市、区)为生产基地,赣南建设于都、瑞金、信丰等县(市),赣北建设波阳、余干、永修等县,并辐射鄱阳湖区域。优质肉羊产业布局以草地资源为依托,建立赣西北和赣东等两个肉羊主产区,兼顾赣南部分肉羊重点县,赣 西北基地主要布局在万载、宜丰、铜鼓、上粟、修水、武宁,赣东基地主要布局在资溪、广丰等县。优质肉鸡产业主要布局在优质地方肉鸡原产地及其周边地区,重点发展具有明显地区特色的黄鸡、乌鸡、麻鸡三个系列,其中在宁都、万载、广丰建设黄羽肉鸡基地,在泰和、东乡、余干等建设乌鸡基地,在崇仁县建设麻鸡基地。优质奶牛产业布局主要在大中城市郊区发展奶牛专业户和饲养场,重点是南昌市郊、新建、渝水、吉州、章贡、袁州、于都、芦溪、东乡等县(区)。优质水禽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赣中的南昌、新建、临川、丰城、樟树等县市区,赣中南的大余、兴国、赣县、遂川等县,以及赣北鄱阳湖地区的余干、波阳等县(市),同时重点建设南昌、丰城、临川等蛋鸭基地。

(2)优质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布局。以赣中片和赣南片为主,重点建设好樟树、高安、上高、袁州、南昌、东乡、新干、定南、南康、余江、万年等30个优质肉猪生产基地。

4、水产业布局

(1)环鄱阳湖地区蟹虾养殖加工基地布局。以环鄱阳湖区进贤、鄱阳、余干、九江、都昌、南昌、丰城、湖口等县为优势产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克氏螯虾养殖基地,面积170万亩。

(2)其他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布局。以环鄱阳湖区板块为主,发展赣东、赣中等9个主产县珍珠养殖加工基地,面积18万亩;以赣南、赣东北、赣西北4大板块、12个主产县为主,发展鳗鱼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养殖面积2万亩;以赣东北、赣东、赣南以及鄱阳湖4大板块为主发展龟鳖养殖基地,养殖面积2万亩;以环鄱阳湖、赣中、赣南3大块为主发展鮰鱼(乌鱼、罗非鱼)养殖即鱼片加工出口基地,养殖面积2万亩。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三区一片”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县。重点建设赣西、赣东南两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吉泰盆地、赣东、赣中三大常规优质水稻繁育基地,加速建设水稻改良中心和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和以及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完善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建设中型粮食种子加工中心等,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大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粮食加工转化等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耕地地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物质装备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广实用生产技术。围绕全省优势粮食产业的区域布局,以提高单产和质量为核心,加快超级稻等优质高产良种的选育与推广,集成推广绿色大米生态农业技术、水稻秸秆机械还田与催腐技术等一批高效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加快以水稻抛秧技术、水稻少(免)耕技术、水稻直播技术、旱床育秧栽培技术、再生稻栽培技术为主的轻型节本栽培技术的配套集成,以良种选择、高产模式化栽培、生态栽培技术、平衡施肥和稻草还田、薄露灌溉、生物及灯光灭虫、机械化耕作与收获等主要内容的高产技术的配套集成,扩大推广和应用规模。

(二)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围绕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十大基地建设,加大农业资源尤其是山水资源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养殖业产值在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做大、做强生猪和水禽两大优势产业,挖掘草食家禽发展潜力,打造畜禽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和猪沼果生态模式,推进现代畜禽养殖方式转变,建设一批高水平畜禽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加大水面开发利用、推进精养模式,突出发展鮰鱼、鳗鱼、虾蟹、龟鳖、珍珠等高效特种水产业,壮大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加快果、菜、棉、茶、药、花、桑、菌等特色、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南桔北梨、东枣西桃”果业格局,加快培植已列为国家农产品优势产区的棉花产业基地、无公害特色蔬菜产业基地、有机茶产业基地、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业基地。

(三)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重点,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建立农业主导品种和主 19 推技术的评价和筛选工作机制,及时更新筛选和推广一批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和优质高效、节本增效、防灾减灾的主推技术,开展水稻、果树、棉花优质高产科技试验示范。实施农业科技入户,以农产品优势产区为重点,以农技推广为主要措施,以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应用新机制,把科技入户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入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的人员,要采取职业技能考试、持证上岗的方式录用,吸引更多学有专长的人才加盟农技推广工作。创新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鼓励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大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国家推广机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以农业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财政补贴作用,鼓励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其配套机具,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开发相关生产机械化设备和技术,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突破“双低”油菜收割和栽植机械化技 术难关,加大水果、花生、油菜、棉花、茶叶等优质农产品区域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提高种苗繁育和保鲜环节机械化应用水平,推进水肥调控信息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围绕畜牧业生产,重点发展牧草收割和处理机械化、畜禽养殖机械化和禽蛋加工自动化技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

(四)以农业资源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继续加强国家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苗种质资源的整理、保存、鉴定工作,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国家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快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国家种质资源中心,提高资源圃基础设施水平。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进行标记,加强各类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转基因生物材料保存库,开展转基因生物材料安全监测评估。

2、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省市农业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村环境清洁示范村模式,建立高效、快速的农业生态环境、渔业水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及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诊断监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积极开展沼气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快以“一 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增加户用沼气池8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50处。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和养殖场推行以“猪—沼—果(渔、粮、菜)”为主的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都市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建立与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畜牧业生态经济体系。

(五)以农业病害防控为重点,强化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1、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是建立和健全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完善动物疫病诊断、防治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强化省市县乡四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兽医制度和技术规程,完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诊断设施,形成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相互配套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建立和健全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机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全省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和监测手段,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控制,减少药物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推进病虫害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新建和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立较为完整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和全省监测预警控制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建设重大农作物病虫 灾害应急防治和疫情扑灭处理中心,对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进行应急防治,对突发、新传入疫情进行应急封锁、控制、铲除、扑灭。推进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棉花、蔬菜、果树、茶叶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和农药试验示范等。

3、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本着“突出重点,立足现有,完善配套”的原则,以现有的省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建立健全高效运转、快速反应的“省级防疫中心—市级区域分中心—县级防疫站—县以下测报点”四级水生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搞好对进口水产种苗和区域间交流调剂种苗的检疫工作。

(六)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强化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1、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民书屋”等基地设施建设,逐步把农民教育纳入全社会教育体系,构建政府项目引导、主管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自主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积极推进培训的市场化,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业信息的分析把握能力,培养一批掌握新型种养技术的带头人,确保农民进城务工有一技之长,促进农民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开发利用好农村人才资源。加快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信 息库建设,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高技能人才、种养大户等纳入信息库,进行动态跟踪和作息管理。创新激励和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以生产与市场对接为重点,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体系

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改、扩建80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5个销地批发市场,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家协会,发展2000个农产品合(协)组织,完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连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深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市场引导资源合理配臵,促进农产品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2、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以农业和农产品网站建设为突破口,以“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信息入户工程为契机,加快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国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和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信息处理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完善省市农业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

3、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农业地方标准,重点是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加快制定完善农产品 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推广力度。全面实施“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按标准要求进行农产品生产,提供农业生产水平,推行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与标识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一批重点工程,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境节,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建设,建立完善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快捷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管理机构,加强农产品产地认定检查员、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检查员、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队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和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能力。

(八)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进优质农产品十大基地建设,积极建设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大宗农产品原料基地的 基础上,着重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要从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和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点在粮食、柑桔、畜禽产品、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中药材等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加工领域,发展做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提高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农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农户带动能力。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从资源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农民意愿出发,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省形成30个左右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其中南昌市争取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至5个,赣州、宜春、吉安、抚州四个市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至3个,九江、上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至3个,景德镇、新余、鹰潭、萍乡四个市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2至3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到350万户。在扩大2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生产规模的同时,全省培育20个以上驰名商标、2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2、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和引导推广。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 展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扶持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县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水稻、薯类、大豆为主的精深加工示范、果品产后处理与加工示范、肉类制品及饲料加工示范、水产品加工与出口示范和传统特色农产品及中药材加工示范,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与转化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各项农村改革

稳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改革激活机制,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维护稳定。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依照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农业生产。

(二)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保持农业、农村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保持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对农业投入的适当倾斜。依据《农业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保证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改善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结构,扩大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农业服务能力、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建 27 设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在保持现有省级农业财政专项的基础上,及时适应农业发展需要,新增财政专项扶持领域。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信贷政策,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支持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有效化解农业投入风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创业积极性,发挥农民在农业投入上的主体作用,增加农业投入。

(三)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促进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树立全面的开放型农业发展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全面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WTO和市场两个规则,积极发展国际农业贸易和农业合作。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绿色农产品优势,建设一批市场化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促进畜禽、水果、特色农产品出口深加工产业带的形成。通过加大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做好农产品的转口贸易工作,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行政管理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推动开放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综合运用农产品的准入限制、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反倾销、反补贴等符合国际规则的保护手段,保护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制定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继续加强农业立法,完善农业法律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权益保护、重大动植物疫病防 治和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等方面法规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资源保护、农业应急机制、农村经营体制、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的立法。认真做好农业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加大依法治农、促进依法兴农的展开,确保全省农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五)加强农业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把农业部门建成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的机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强化科学决策能力、抓落实的能力、高效应急反应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立足部门职责,深入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优化政务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全面实施“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任务十分繁重,但只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一定能够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说明

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在厅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研究制定的。规划编制历时近一年,期间,厅领导多次听取《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就《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同时,为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年初编制工作启动开始,就十分注重《规划》工作的衔接。一是加强与农业部《规划》的衔接。经常与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加强联系和沟通,专门派人参加了国家发改委举办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专题培训班,听取了农业部关于全国农业“十一五”规划的报告,掌握了全国农业规划的一些动态。二是加强与省发改委的联系和沟通。鉴于全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情况,我厅规划从部门职责出发、主要侧重于农业发展的规划。规划中一些关键数据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三是经常与厅相关业务局、处、室进行联系和沟通,使这个总体《规划》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四是保持了同设区市农业部门的联系。应该说,这个《规划》是厅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厅协作的结果。

一、关于“十五”农业发展情况和今后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农业发展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规划》指出,“十五”期间是我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全省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巩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规划》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力 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民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开放型农业迅速发展”等七个方面,对“十五”农业发展成绩作了概括和总结。《规划》还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的时期。我省农业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规划》还从“农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体制不顺”、“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等方面,对我省“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进行了分析。

二、关于《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明确提出了我省“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内容结合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基本精神,也结合了我省当前农业实际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发展方向、发展要求,突出了“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科技兴农”、“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等主要发展内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规划》主要特点。为此,《规划》还提出,“十一五”农业发展要坚持的四个原则,即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统筹发展的原则。这里的“统筹发展”,包含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农业与 31 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科学含义。

三、关于《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经过各方面的分析和测算,本《规划》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全省“十一五”农业发展目标:一是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提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个目标也是全省规划纲要中一个主要目标;二是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方面,一个目标是两个“65%”,这也是全省规划纲要中的内容,一个是良种应用率达到99%左右;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依据是2004年约为47%,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明显改善,重点是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4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增强全省的发展后劲。五是农民收入方面提出了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也是跟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建议提出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他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及其增长幅度等指标没有涉及,这些指标主要由省发改委在统筹考虑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后确定。

为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十五”提出的农产品十大基地建设,本《规划》按照“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等四大块,明确地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十大基地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基地产业布局,这既增强了本《规划》的可操作性,也提出了本《规划》对各县(市)农业规划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本《规划》的创新点之一。

四、关于《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在本《规划》中,没有按照以往惯例提出一些所谓的“重点项目”,而是经过筛选和比较,将“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农产品基地建设)”、32 “科技推广应用”、“资源环境与循环农业”、“动植物保护”、“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等八大方面,列入我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在每一个重点领域下面,分别阐述了进一步的内容。针对这些重点领域和内容,又分别由厅内各个业务局(处、室)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投资等,作为今年指导我省农业建设投资的基本依据。通过这种表述方法,将《规划》与具体的“项目计划”区别开来,体现了《规划》的宏观和指导性,也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在本《规划》中,还提出了“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各项农村改革”、“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促进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业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服务水平”等五大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下一步工作

虽然我们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作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规划》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全省“十一五”规划纲出台后,可能一些提法或目标还要进一步衔接和修正。下一步,将认真按照厅指示和各市农业部门意见组织好专家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增强《规划》科学性和指导性。我们相信,在全厅和各级农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一定会更好完善!

第二篇: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五”时期农业现状及“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以来,我县紧扣“三增”目标,认真落实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4.14亿元提高到预计的6.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08元提高到预计的2310元,分别增长59.42%和21.07%。农产品产量大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到“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3.45万吨、油料总产

0.43

万吨保持了相对稳定,生猪出栏20万头、羊只出栏51万只、家禽出笼30万只,分别增长330%、618%、30%。“十五”时期,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共累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余项,增加效益10多亿元,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全县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含量提高到50%。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县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1号文件”,全党和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成为社会各界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任务;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要素、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农民武装农业,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将为农业稳产高效打下更好的基础;四是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逐步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面稳定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改造、重视和提高,推动农业农民与市场机制接轨,走产业兴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为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创一条有效途径。从面对的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农民渴望融入市场的矛盾。如何较好地实现农业转化增值,当前缺乏的就是这些中介组织的带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效率低,农民渴望流通中介组织的带动,但我县绝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连接机制。二是农村政策不配套与农村纠纷难调处的矛盾。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农业生产性用水、农村土地纠纷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出现后,在调处过程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特别是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的调处,政策性较强,但出现矛盾的情况千变化别,没有相关的农村政策配套,基层的调处过程中很难操作,调处难度大,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矛盾。我县农业是典型的抗灾农业,虽然近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抗灾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与减少农民的矛盾。我县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对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稳定转移缺乏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与城镇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不快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十一五”规划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粮食、蔬菜、畜牧的无公害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目标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计划2006年农业总产值6.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2010年农业总产值8.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两项指标分别按照4%-6%、8%-10%幅度递增,实现小康目标。

1、粮油生产

“十一五”期间,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8万亩,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至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6%。粮食播种面积2006年38.23

万亩,2010年为38万亩左右,粮食总产2006年为

13.44万吨,2010年稳定在13.54万吨左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76万亩左右,总产2006年达0.43万吨,2010年达0.54万吨,年递增3%。

2、蔬菜产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潜力,采取规划牵动、科技启动、服务带动、质量推动、龙头舞动、中介拉动、项目驱动等大措施、大动作,促进全县蔬菜生产、加工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蔬菜种植面积平均年递增3-4%,即2006年全县蔬菜面积达3.1万亩,2010年3.5万亩。二是要成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精、特、新蔬菜的生产,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每年增加日光温室500亩。

3、农村能源建设

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普及率达20%,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达60%以上,建池户使用沼气替代60%以上的传统生活用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实施“能源-环境”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畜牧产业“十一五”期间,羊产业,以杰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活畜交易市场为龙头,坚持“禁牧兴舍,压山扩灌,压滩扩寒”的原则,大力引进优质多胎种羊,全力推广三元经济杂交、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舍饲圈养、快速育肥等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做好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2005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110万只,2010年,达到150万只。养猪业,要以盛大种猪场、云龙养殖场等为龙头,走龙头带基地的联动式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养殖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2005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鸡产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61万只,2010年饲养量达到65万只。奶牛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700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800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2000头。

5、其它产业

洋芋产业,充分发挥“景玉牌”商标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实施精品战略,大力提高商品率,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精品率达到70%以上。制种产业,以县内各制种单位为龙头,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瓜菜良种的繁制种规模,保持制繁种面积5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啤酒大麦产业,以金卉麦芽厂和华惠麦芽公司为龙头,在全县种植优质啤酒大麦5万亩。草产业,以新西部草业公司为龙头,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为目的,大力种植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13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以山区为中心,稳定种植小杂粮3-5万亩。

四、措施与对策

1、项目强农,加大农业投入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勤跑项目,善跑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向省农牧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争取项目,做到四个“一批”:即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十一五”期间,计划推出“北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滩羊保种选育”、“无公害防治示范县”、“动物防疫体系”、“无规定疫病防治”和“优质粮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农业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二要继续实施“一师一项目”活动,每一位具有高、中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个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普及新技术。

(2)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经、新领域和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3)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增加农业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2、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和巩固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同时每个村要配备一名农技员、一名兽医防疫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民中的科技示范、推广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一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断层问题。

(2)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全县粮油、蔬菜、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比“十五”计划增1个百分点,力争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2%—45%。小麦重点推广永良4号、宁春13号等品种,逐步取代面质较差的常规品种;玉米主推沈单系列等品种;大麦主推甘啤3号、甘啤4号等品种;胡麻主推陇亚系列等品种;蔬菜每年引进1-5个左右名特优稀新品种,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生猪生产应着重提高生猪品质和生产水平,从二元杂交全面推进到以“杜长大”、“杜长白”为主要组合的内、外三元杂交;羊只重点发展滩羊与世界其它优质肉羊的杂交生产;家禽生产要突出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重点发展优质蛋鸡和肉鸡生产;奶牛生产要大力推广饲养优质高产的中国荷斯坦奶牛。

(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规范化间作套种、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抗旱节水、精粮播种,普及推广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专用肥应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禽畜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仔猪早期断乳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

(4)加强技术培训与合作。“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科技转化。一方面做好农技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工作,组织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另一方面以农广校为阵地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量,“十一五”期间县农广校每年计划招生100名,到2010年实现村主干未达到中专学历的100%进农广校接受教育,专业大户100%参加农广校培训,4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100%具有初级农业教育绿色证书。同时,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特别要加强与农业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吸收发达地区在动植物品种、农艺设施、管理水平、加工技术上精华。每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1-2次,每年邀请农业知名专家来我县授课2-3人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我县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信息引农,强化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办好全县政府网站,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站点击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完善全县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功能,开展技物结合农业咨询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改变单一的产中咨询服务为产前决策咨询、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信息引导等全程服务。

4、依法治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树立生态就是动力、生态就是效益、生态就是后劲的观念,从以下三方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应加大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加强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对畜禽饲养物(禽苗孵化场)的粪便、下脚料等废弃物以及农产品的下脚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指导与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2)建立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现有县土壤肥料监测站、畜牧中心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添置配齐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成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3)加快农牧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步伐。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类型,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限用、禁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5)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实施动物保护工程。一要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提高免疫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二要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切实把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严防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三要抓好规模养殖场、动物交易场所、屠宰加工场所和储藏场所的灭源消毒工作,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四要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维护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5、多予少取,落实支农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农业税全面取消,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措施已陆续出台,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订的一系列支农政策,把政策优惠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的实惠。“十一五”前期,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动力,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真正落实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6、龙头壮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1)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围绕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产业,按照各乡镇的不同的区位、土壤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在全县建成四个优势产业区。即:以五佛和城郊各乡镇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以一、二期灌区为主的早熟洋芋、啤酒大麦产业区;以二期灌区为主的牧草、特种玉米产业区,以干旱山区为主的小杂粮、强筋小麦产业区。畜禽业生产根据我县畜禽品种资源分布,着重发展三元商品猪、滩羊的杂交优势品种;以畜牧规模养殖场为龙头,加快现有养殖场的无公害认证进程;引导禽苗专业大户进禽苗基地,规范种禽和禽苗生产管理,积极探索禽苗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和牛奶生产。

(2)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要以盛大、华惠、博亚、杰达和新西部草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发展畜产品加工等农牧深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注重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坚持以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3)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是当前我县面临的迫切课题。“十一五”期间,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4)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粮食、蔬菜、畜牧等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彻底清理对农民工歧视性规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篇: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09 13:1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点击:

247次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唐山市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以来,唐山市认真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种植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3元,增长4.3%。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总产达到2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 %;棉花总产4.43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总产23.3万吨,总量保持了基本稳定;蔬菜作为种植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总产达到1280万吨,比上年增长0.95%。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65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10.5万千瓦,农业特别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总的看,近年来唐山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市场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并有较大幅度增长,为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产业日趋明显。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围绕优势作物生产,扶持培育,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特色生产向特色产业转变,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丰南和乐亭的果菜、玉田的大白菜、迁安的甘薯、滦县的花生、遵化和滦南的食用菌、唐海的大米、丰润的专用玉米入选河北特产之乡。2004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产品产值已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在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通过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粮食、油料、蔬菜等传统产业的素质得到较快提升。2004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43%;优质专用玉米18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优质抗虫棉比重达到91.6%。

——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蔬菜产业以其市场取向的新机制、“短、平、快”的产销特点、效益较高的吸引力,成为全市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速度增长最快的优势产业之一。200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78万亩,增长4.9%。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95万亩,同比增长5.4%。全市年产值超500万元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中心批发市场达到53个,蔬菜商品率达到84%,外销量达到77%,蔬菜产业产值居种植业第一位,成为种植业中带动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支柱产业。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环境评价面积累计达到110.3万亩,涉及12个县(市)区75家企业,可播种蔬菜180万亩,其中乐亭县、丰润区、古冶区、丰南区、开平区、路南区、玉田县7个县(区)境内的蔬菜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米、番茄、黄瓜、豆角等近30个粮食、蔬菜种类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到810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63%。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新成效,获绿标产品达到1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9.18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坚持靠科技促增产、保增收。积极推进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全市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70多个,全市主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38%。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60万亩。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种植业龙头经济组织发展到137个,年营业额近40亿元,蔬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2家。种植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17个,社员总数达到2.7万人,带动农户2.9万户。蔬菜、花生两大产业经营总额达到105亿元和9亿元。

“十五”期间,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唐山市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既受自然风险、又受市场风险制约的双重风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而市场、资本、技术对农业的约束明显增强。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加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没有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科技储备及开发力度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等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保障,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品,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唐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六条基本方针”。一是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三是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四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抓;五是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提高农业整体水平的切入点;六是始终坚持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三)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把符合市场需求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增强竞争力,提高占有率。

2.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优化农业技术结构,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产品质量由优质专用向优质、安全、高效转变,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4.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努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旱作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承受能力,由主要靠行政推动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控作用,搞好服务和引导,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6.坚持市场发育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的原则。由单纯抓生产向抓生产、抓市场、抓加工并重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转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四)发展重点

1.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集中力量抓突破。全市到2010年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

2.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既是优势,也是竞争力。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特色才会有效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抓住小作物作大文章,围绕小产品造大市场,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生产基地,以此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种植业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3.发展绿色农业。研究推广“绿色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的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无公害作为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检测、市场建设等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尽快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方向性转变。到2010年75%的种植业产品实现无害化。

4.发展精品农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质量监督、商标注册、品牌认定等工作,培育精品和名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业的延伸效益。争取到2010年25%的农产品实现品牌销售。

5.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入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尽快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努力把蔬菜、花生等优势产业以及玉米、小杂粮等传统出口产品做大做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到2010年创汇农业基地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12%。

6.发展新兴产业。抓好大宗产品的同时,加快培育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市场,提高种植效益。重点抓好食用菌、甘薯、中药材、牧草等产业发展。争取到2010年新型产业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

(五)发展目标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实现“两增长”、“三优化”、“四提高”,形成“五个新格局”。

“两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50亿元,增幅为4.3%;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5100元,平均每年增幅为5%左右。

“三优化”:优化品质结构,优质农产品比重2010年达到90%以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逐步恢复和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粮经比例由2004年的57.2:42.8提高到60:40;优化区域布局,巩固和发展以京山沿线为主的粮食重点产区、以沿海为主的骨干棉田产区;以中东部沙壤地区的优质油料主产区;以乐亭、玉田、丰润、丰南为主的蔬菜重点产区。

“四提高”:一是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2010年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750万亩以上。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业市场体系,包括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技术、卫生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价格供求预警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大力提高农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2010年达到65%以上。三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全市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同时,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工厂化无土栽培等高科技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到2010年,全市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以上。

“五个新格局”:坚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轴,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坚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格局;坚持应用市场新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供应体系新格局;坚持稳定、完善与创新并举,建设名符其实的双层经营体制新格局。主要农作物预期目标:粮食。恢复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在推广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饲用玉米等品种。2010年面积恢复到760万亩,总产268万吨。棉花。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预测,2010年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3.7万吨。同时,要优化区域内棉田结构,稳定集中产棉区,扶持和开发高产高效棉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优质高效的间作套种模式,提高棉田整体效益。油料。“十一五”期间,谋划建成1——2个油料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建成带动,重点发展1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到2010年面积保持在125万亩,总产24万吨。蔬菜。“十一五”期间,蔬菜生产以引进、发展名特优品种为主,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加工制品,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290万亩,总产1310万吨。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认真制订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配套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和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放心”产品,按照“面向市场、制定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业产品,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必须紧跟市场时尚,执行绿色标准,从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坚持“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艺、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中的每一环节,到生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创立农业品牌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抓好现有品牌的规模化营运,培育农业知名品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扩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多打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益。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力度,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大力示范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种植的农产品无公害的显著特点。对农民来讲是省工省力、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产的好技术,对政府来讲是培肥土壤、抵御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大力推广作物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通过专用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稳氮增磷补钾(微)、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作物病虫害监测,加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龙企富民”工程。加强与省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做好“引龙”工作。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发展指导,抓好甘薯、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建设,将其尽快培育成为引领种植业产业化的新龙、强龙。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和鼓励农民自办、服务组织领办、龙头企业兴办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产销衔接。树立品牌、名牌就是效益的观念,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工作开展。

4.加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⑴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间排灌系统、田间道路、晒场、库棚等,配套购置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和种子生产的农机具设备等,适当补充加工处理设备。项目建设规模2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⑵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建设内容主要是种子检验检测设施及仪器设备等,总投资400万元。⑶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基地试验田规模150——300万亩,主要包括天鸟水源工程、土地平整、地力及隔离设施建设等。配套突进工程主要包括库棚、晒场等附属设施建设、配套购置农机具等,适当安排田间道路、田埂建设。总投资400万元。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在丰润、玉田、滦县、滦南、丰南等小麦主产县(市)区,引进推广小麦优质专用品种、购置小麦品质检验检测设备、种子加工设备等,基地建设面积50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⑸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检测室、试验配套用房、信息网络、培训及技术展示用房、应急防治药品及施药器械库、标准病虫观测场建设、观测及信息处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总投资500万元。⑹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田间排灌、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地力建设;配肥站、晒场及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每个标准粮田建设规模为4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分两年投资建设。⑺优质玉米生产基地项目。在玉米主产县(市)区建设180万亩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体系建设,即土肥侧配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植保测报体系、种子繁育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项目总投资1亿元。⑻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内容要根据平田整地、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田间作业需求,购置大马力拖拉机等动力机械和田间作业机具,收获及烘干机械设备,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项目的农机作业任务量为4万亩,总投资600万元。旱作农业工程。通过建设水池水窖、客土压沙、生物埂、引进示范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技术等,并结合旱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旱作综合配套技术280万亩,建设旱作基本农田170万亩,逐步解决唐山市因干旱造成的减产减收问题,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总投资500万元。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即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每户补助800元,项目村的项目户要超过80%,总投资300——700万元不等。农产品检验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提升检测中心的功能,投资300万元。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投资50万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北京同仁堂河北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按照GAP的要求,实现对中药材从种到收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

5.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方向,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通过合资合作、外向订单、出口加工,扩大出口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积极培植外向型龙头发展。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步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靠开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6.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按照“高新技术建龙头,示范园区抓带动,科技服务进村,农技电波入户”的思路,市级加强科技园区建设抓示范,县级实施电波入户抓提高,乡级建设示范农场抓普及,村级建设科技进村服务站抓服务,深入开展“百千万、学奔闯”活动,继续开展农闲季节大培训,抓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落实农业“特派员”制度。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搞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和服务。

7.突出招商引资,全面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和重要举措。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联合、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更多吸收大中型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地、外商资金以及民间闲散资金的注入,走出一条用市场办法聚资、融资、资本营运、增加积累的兴业之路。同时,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8.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和管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等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督导检查,落实涉农价格“公示制”、贫困地区中小学“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管理监督机制,构筑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违规生产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配件的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第四篇: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稿)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基础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十一五”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按照“培育大市场、扶持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搞好大服务”的发展思路,以“121强龙工程”为抓手,以十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粮油和畜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121强龙工程”快速推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到2005年底止,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4100个,实现销售收入565亿元,利税4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5亿元和1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4家、1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155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20家。

第二,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增强。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2005年,我省175家国家级和省级龙

-1- 头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达61家,出口创汇额7.1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是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3.3亿美元的两倍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有10家。

第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发展安徽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举办展会、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主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积极开拓珠三角和北京等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2005年我省名优农产品进超市企业、产品数量、产品销售额分别为519家、4762个、7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6.4%、55.9%、70.9%。

第四,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建立。龙头组织与农户建立合同契约、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目前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有合同关系的占70%、利润返还的占14%,龙头组织建立生产基地4500万亩,带动农户600万户,户均增收980元。全省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近4000个,会员137万人,带动农户220万户。

第五,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有新的进展。10大主导产业牵头单位指导和帮助组建省级行业协会。省农委牵头组建了全省柳编行业协会;省财政厅协调相关龙头企业、水果协会和大户,成立了安徽省水果协会;省粮食行业协会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了大米、面粉、油脂三个分会。各产业牵头单位还指导各地组建行业分会。

-2- 但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牵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发展不平衡、政府引导和服务工作有待改善等。

二、“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我省农业既要应对沿海发达地区的竞争,又将面临国际强手的挤压;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省传统农业优势逐步弱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遇到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短缺的制约;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安徽奋力崛起战略的实施,加上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给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良好机遇。

第一,我省地处江淮流域,具有气候、地形、物种多样的特点,适合发展块状经济,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条件;交通设施改善,为加快我省农产品流通、加强对外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我省科教事业比较发达,科技力量较强,对调整和优

-3- 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分有利。

第三,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向外扩张,我省临江近海,交通运输便利,市场空间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务成本较低,可以优先接受辐射,这对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优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第五,党中央、国务院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我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信心不动摇。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工业和农业,统筹生产和市场,统筹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阶段和重要过程,也是实现省委确 -4- 立的安徽奋力崛起目标的强大力量。

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民创业的需要。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在全省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引导和支持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农业产业化为全民创业提供平台,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广大农民和各方人员投入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生产基地、创办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富裕、农业开发空间广阔三大优势,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和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对接。一是产品东进,瞄准长三角市场需求,扩大我省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二是资金东引,引导东部资金投向我省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项目;三是产业东接,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

第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引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技术基础转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移;推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方式转型;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瓶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组织方式转型。

第五,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龙头

-5- 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既发挥家庭经营成本低、管理方便的优越性,又发挥龙头企业开发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优势,这是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大完善和发展。

第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必须跨越式发展。与发达农业省份相比,我省农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上。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总体水平、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安徽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思路是做到八个结合:

-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实行全民创业相结合。农民是创业的主体,引导农民既重务工就业,更重自我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完善更多的市场主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东向发展”、“中部崛起”战略相结合。面向东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要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对外扩张的机遇,做好对接工作。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国家农业技术部门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生力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相结合。建立

-7- 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出口创汇,增强国际竞争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使农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户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一支较高素质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创出若干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农产品。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具体目标任务是:

1、龙头企业:全省形成1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5个超20亿元和15个超10亿元的加工型、贸易型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

2、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

3、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各类龙头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 -8- 地5000万亩。

4、利益机制:发展和推广合同契约、利润返还等紧密型利益连结方式。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有合同关系的达80%、按利润返还给农户的达20%。“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家,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组织,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占25%以上的份额。

6、示范县建设: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重点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在龙头企业培育、生产基地建设、投融资体制、服务引导等方面提供示范,力争1-2个县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先进县)。

7、农产品品牌与营销: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市场大,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力争省级名牌农产品达到40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达5个以上。引导企业按国际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安徽名牌农产品的整体实力,大力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提高安徽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8、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产值(包括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以“121强龙工程”为抓手,超常规、跨越式地培育

-9- 和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全省开展的“全民创业行动”,掀起龙头企业再创业热潮。在政策和项目扶持上,以全省10大主导产业行业排头兵为重点,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项目为支撑,集中省财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突出扶持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份额。在招商引资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对外扩张的机遇,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大龙头来我省建基地、办加工或与我省龙头企业进行嫁接;组织招商小分队到福建、港、台地区和日、韩等招商引资。在融资上,积极做好龙头企业与农行、农发行的对接工作,组织实施“金融服务三农安徽行动计划”、“农业政策性贷款合作协议”。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安排与省农行、农发行贷款紧密结合,按照“你贷款、我贴息,你投资、我扶持”的原则,为龙头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使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在龙头企业管理上,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需求,继续举办培训会、组织参观考察和与发达省市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科技素质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按照动态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对省级龙头企业进行调整,每1-2年吸收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企业以及带动板块特色经济发展的企业加入省级龙头企业,增添龙头企业发展的动力,增强省级龙头企业的实力。

-10-

(二)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十一五”期间,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立项扶持。加快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继续放宽搞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条件的地区选择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潜力明显、经营效益好、产品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改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

(三)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特色板块经济发展。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把基地布局在最佳区域内,做到自然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块状农业,实行错位发展,错位竞争。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龙头企业

-11- 带动,逐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以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分类别、分品种开发品牌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和特色,产生效益。加大名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开拓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为中心,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上网、直销、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扩大销售,搞活流通。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营销队伍和各类中介组织,围绕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积极办好各类展销会,推介龙头企业,扩大主导产品影响,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等形式,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进行有效联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专业协作的规模经济。鼓励产销联合,发展“订单农业”,推行产销合同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吸收基地农户参股等形式,将加工、经销环节的利润适当反哺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引导农户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积极推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坚持“民办、民管、-12- 民受益”的原则,在现有省级粮油、水果、柳编等协会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规范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省级行业协会,引导同类行业的龙头企业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企业与农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本地实际,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分实施方案,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要求,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相互促进。

(二)强化服务。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宏观管理服务。打破条块分割、板块式管理体制,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走向合作与联合。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约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商品基地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规范三者经营行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持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继续抓好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并切实加以推广。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合力。

-13-

(三)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建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四)改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农电和农村道路、林业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损农、害农和坑农等违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加强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十一五”期间,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所承担的职能,相应承担牵头和目标管理工作,将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措施、一套班子”的要求,组织调配力量,将责任落实到人。

-14-

第五篇: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

范文,到xiexiebang.com]是农业生产的内因,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的前提。因此,××××市的种子工作一直以来得到当地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全体种子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高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首先要调整种植业结构,而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就必须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为此,“九五”期间在全市大规模实施了“种子工程”;“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了一批种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制定本规划,以便指导今后的种子工作向更快、更好、更新发展。

一、××××市种子工作现状

种子产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包括以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经营体系和以品种试验、审定,质量监督检验,行政管理为主体的种子管理体系。多年来,××××市在新品种引育、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推广方面成绩显著。

⒈提高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更换速度

建国年来,××××共进行了次品种更新更换,即年、年、年、年、年和年,每次品种的更新更换都直接带来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年以后,随着农产品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对品种品质和专用型的要求也更加突出。从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和抗性,到现在具体要求品质和成份含量,对品种的要求更高了。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种子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了一些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例如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和饲用型玉米等,为××××市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五”期间累计引进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优良新品种(系)份,每年安排多个新品种(系)余点次的品种引种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九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十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这些品种大部分在当地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带动了农业增产增收,给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

⒉加强原良种生产繁育,为农业生产提供足量的优质原良种。

“九五”以来,累计完成原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原种万公斤;累计完成良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良种亿公斤;生产经营的种子均达到国标原种和良种标准,保证了农业生产有足量的优质良种,实现了良种在农业增产中占的份额。

⒊依靠科技,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建设。

“九五”以来,××××市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呈现翻番增长。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种子包衣面积逐年加大,“九五”以来截止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万亩,仅应用包衣技术一项增产粮油亿公斤。

第二:种子科技课题研究,推动了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等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多项种子专项课题研究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优质小麦、油菜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均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绿色双低油菜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第三:加大了种子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大种子管理的执法力度,全市实现了种子管理站、公司分设,政企分开后,强化了品种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督职能,为××××市种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第四:种子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发展种子产业化,必须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实施种子工程以来,市站、牙克石、额尔古纳、根河、鄂温克、鄂伦春等站都建立了公司直属原、良种场,现有原、良种基地万亩,这为提高种子质量,加快新品种供种速度奠定了基础。

第五:种子行业自身改革有所突破。

种子部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在公司的运行机制及体制改革上,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市种子公司实现了职工整体买断国有资产,实行股份制运营,成立了

下载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终结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生产的内因,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的前提......

    湖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精选五篇)

    湖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五”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一五”广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把握......

    常熟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全文5篇)

    常熟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常熟市农林局 二○○六年九月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依据《常熟市国民经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设施农业是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地指导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模版]

    为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外国语中学的办学水平。服务于洪泽的经济建设,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一五”发展规......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12-17 14:40: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文章标题: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