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设施农业是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地指导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战略”的决定,现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城市郊区,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和自治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开始了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从领导、任务、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狠抓落实,通过示范引路,基地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高效性日益显现,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截止2005年底,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0.9万亩,其中温室27.4万亩,拱棚1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119万吨。设施农业在丰富淡季蔬菜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各地因地制宜,从资金扶持、承包用地、协调贷款、帮扶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在设施农业起步阶段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设施农业正在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近年来,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正在成为各地特别是南疆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设施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晚和冬季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目前我区日光温室亩纯收入多数为3000—5000元,高的可达万元以上,已经成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
3.设施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鲜细菜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区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西甜瓜、葡萄、桃、草莓以及食用菌、花卉、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期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翌年的6月,上市蔬菜的品种向叶菜、果菜、茎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达到了50余种,自给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48%。
4.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化成效初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区设施农业生产已从最初以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城市为中心,向全区各县(市)扩展,基地建设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的发展。目前,全区万亩以上连片基地达到5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近3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群。
5.培育市场,加快了设施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步伐。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各地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加大了市场的新建和改造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市场产销信息,统一组织蔬菜销售,改善交易环境,提高交易效率,扩大了产品销售量,促进了产品流通。
6.探索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伊犁、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依托地缘优势,积极开拓中亚国家市场,不断探索和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促进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向西出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阿克苏地区的蔬菜已出口到了吉尔吉斯等中亚国家;塔城、伊犁等地通过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出口果蔬产品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设施农业发达省(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偏小,自给能力仍然有限,尤其是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番茄、辣椒、茄子等果菜主要还是依靠内地省(区)供应。二是科技服务力量薄弱,从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低,制约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技术推广滞后;从业农民还不能完全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投入机制不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农民缺乏建设资金,政府扶持资金有限,社会参与资金不足,造成建棚和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和产量。四是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缓慢,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和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十一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社会环境条件分析
当前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到各地(州、市)、县(市)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在“自治区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等一系列会议上,自治区领导都反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要求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补贴办法,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各地(州、市)、县(市)也把设施农业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了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各族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高。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逐步转换工作思路,把搞好设施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指导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大了工作力度。近年来我区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区鲜活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运输保障。
(二)市场前景分析
1.区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全区淡季净菜需求量在250万吨左右,目前我区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119万吨,尚缺口130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反季节蔬菜、瓜果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反季节瓜果具有抢占国内市场的较大潜力和优势。我区冬季光照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冬季的光热资源,选用早熟优良品种进行葡萄、桃、草莓、杏、樱桃、西甜瓜等促早栽培,生产优质瓜果供应疆内外市场和出口周边国家。
3.设施农产品还具有开拓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潜力。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我区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对我区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近年来,塔城、伊犁、喀什等地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外销蔬菜、果品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通过口岸向中亚国家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3469.7吨,果品57084吨,2004年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5655.8吨,果品67343.4吨,2005年1—9月出口蔬菜(不含加工类蔬菜)38189.5吨。外销的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西葫芦等很受欢迎,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十一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原则和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应用人工设施、人工控制环境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挖掘农业增长潜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我区农业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和高效、节约水平。
(二)发展思路: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加快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为重点,大中小拱棚相结合的设施建设,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产
出率和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设施农产品种类,优化品种结构;以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前提,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以加快服务体系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载体,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全区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入达到500元。形成全疆设施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
(四)区域布局:根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市场需求和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等因素,百万亩设施农业总体布局为:南疆地区60万亩,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东疆地区15万亩,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25万亩,重点从事春提早和秋延晚生产,在逆温带山区可适度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区以及交通要道、口岸地区,加快建成一批连片千亩、万亩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成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反季节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吐哈盆地反季节西甜瓜、葡萄、蔬菜生产基地,乌昌地区反季节食用菌、花卉、特稀菜生产基地,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喀什地区依托口岸优势,建成外向型设施蔬菜出口基地等。同时各地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发展原则
1.效益目标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提高效益加强各项工作,使农民实实在在受益。特别是在设施建设上坚持以经济适用为主。
2.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区内市场为主,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和内地市场。围绕三个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供求关系,预测市场前景,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组织生产经营。
3.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当地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农民的生产能力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种类,不搞“一刀切”和“一哄而上”。
4.科学规划原则。坚持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统一完善水、电、路等生产条件,降低投入成本。
5.农民主体原则。坚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各族农民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6.政府服务原则。重点在科学规划布局、把握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抓好典型示范、协调金融支持、加强科技指导、搞好技术培训、协调城乡关系、便利农民进城、方便产品销售、营造舆论氛围、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四、“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设施农业投入
建立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对设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出口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给予支持。自治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科技兴新、农业产业化等部门在项目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各地(州、市)、县(市)继续加大设施农业投入,重点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棚,对新建、改建的温室进行奖励或补助。要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投资、经营、受益的主体。自治区及各地对口帮扶农村脱贫致富的部门单位,也要把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帮扶项目,加大资金、技术帮扶力度。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一个重点,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要对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给予扶持。各商业银行要适
当放宽贷款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
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购买或租赁原属集体建设的温室、拱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地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利用村集体土地、“三荒”地发展设施农业,对用集体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农用地的用途不变,产权不变,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发展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优先审批、使用,并享受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相关的土地政策,免交土地补偿费。
2.妥善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设施农业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执行。各地要积极开办设施农业保险,探索设施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外来从事设施农业的人员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允许在基地设施旁建生活住房,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外来人员对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3.落实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开辟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在“绿色通道”上,对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三不准”政策,即不准滞留、卸载和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可事后妥善处理。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减免有关收费,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确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顺畅。
(三)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建设。设施农业主产区要突出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到“十一五”末,在全疆建成10个万亩连片、100个千亩连片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在塔城、伊犁、喀什等地,依托口岸优势建立一批外向型设施农业出口基地。
2.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用3年时间,在主产区建立5万亩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建成无公害生产示范、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外向型出口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核心基地,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全疆设施农业的发展。
3.在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建立一批育苗基地,统一品种,提高育苗质量和供苗能力,为连片基地的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4.加大现有生产设施改造,提高产出率。正确处理发展与巩固提高的关系,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的原则,认真实施设施农业“技改工程”。用2—3年的时间,对现有10万亩结构不合理、不能投入冬季生产的温室进行结构改造,盘活设施农业资源,发挥好现有设施的作用,努力实现建设一批、成功一批。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设施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1.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要加强合作,针对影响和制约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设施农业发展做好科技储备。要加快推广普及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育苗、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高效茬口配置模式等关键技术,推进我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健全设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和乡镇四级农业技术部门职
能作用,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3.加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技术的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本领。区内农业院校要适应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完善专业设置,积极为发展设施农业培养专业人才。“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按照一名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500亩设施农业的比例,在全疆培养出2000名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使之成为推进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技术保障。强化农民培训工作,把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规划,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用5年时间培训30—40万设施农业从业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狠抓市场开拓,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1.明确市场定位。我区设施农产品首先立足区内市场,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地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的供应能力;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不断扩大新疆反季节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外销量。各地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和茬口配置,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推进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设施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主产区、铁路、公路沿线以及外贸口岸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有效促进全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增强交易功能,提高交易效率。
3.引进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多种方式对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让产品走出家门,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4.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农村设施农业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要以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在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政府之间形成纽带和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5.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供求信息,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价格和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设施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要利用各种媒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销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避免或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和随意性。
6.积极开拓中亚国家市场。加快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推动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自治区外贸部门和口岸所在地要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对接机制,规范通关程序,为双边贸易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在进出口企业备案、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经营权等方面支持我区设施农产品向西出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交通、质监等部门要简化程序,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主动为我区设施鲜活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支持。
(六)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1.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设施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形成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设施鲜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从生产源头抓起,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加强对产地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规范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自治区农业、质监、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快地(州)、县(市)、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建设,建成自治区宏观监控、产地和批发市场快速检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加大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力度。组织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企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产品认证,力争“十一五”期间我区设施农业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上取得较大发展。要用两年时间,在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市尽快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全面提高我区蔬菜、瓜果的质量安全水平。
(七)切实加强对设施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设施农业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全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自治区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农业厅,承担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设施农业生产、建立中介组织、研究政策措施,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各主产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把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安排、目标任务、优惠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自加压力,主动抓宣传、抓市场、抓技术服务、抓典型示范,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开展设施农业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为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篇: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09 13:1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点击:
247次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唐山市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以来,唐山市认真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种植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83元,增长4.3%。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总产达到2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 %;棉花总产4.43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总产23.3万吨,总量保持了基本稳定;蔬菜作为种植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总产达到1280万吨,比上年增长0.95%。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65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10.5万千瓦,农业特别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总的看,近年来唐山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市场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并有较大幅度增长,为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色产业日趋明显。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围绕优势作物生产,扶持培育,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特色生产向特色产业转变,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丰南和乐亭的果菜、玉田的大白菜、迁安的甘薯、滦县的花生、遵化和滦南的食用菌、唐海的大米、丰润的专用玉米入选河北特产之乡。2004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产品产值已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在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通过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粮食、油料、蔬菜等传统产业的素质得到较快提升。2004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43%;优质专用玉米18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优质抗虫棉比重达到91.6%。
——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蔬菜产业以其市场取向的新机制、“短、平、快”的产销特点、效益较高的吸引力,成为全市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速度增长最快的优势产业之一。200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78万亩,增长4.9%。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95万亩,同比增长5.4%。全市年产值超500万元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中心批发市场达到53个,蔬菜商品率达到84%,外销量达到77%,蔬菜产业产值居种植业第一位,成为种植业中带动农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支柱产业。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环境评价面积累计达到110.3万亩,涉及12个县(市)区75家企业,可播种蔬菜180万亩,其中乐亭县、丰润区、古冶区、丰南区、开平区、路南区、玉田县7个县(区)境内的蔬菜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米、番茄、黄瓜、豆角等近30个粮食、蔬菜种类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到810万吨,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63%。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新成效,获绿标产品达到1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9.18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坚持靠科技促增产、保增收。积极推进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全市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70多个,全市主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38%。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60万亩。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全市种植业龙头经济组织发展到137个,年营业额近40亿元,蔬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2家。种植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17个,社员总数达到2.7万人,带动农户2.9万户。蔬菜、花生两大产业经营总额达到105亿元和9亿元。
“十五”期间,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唐山市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既受自然风险、又受市场风险制约的双重风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而市场、资本、技术对农业的约束明显增强。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加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没有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科技储备及开发力度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等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唐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保障,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品,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区域特色经济,加速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唐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六条基本方针”。一是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三是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四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抓;五是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提高农业整体水平的切入点;六是始终坚持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三)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把符合市场需求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增强竞争力,提高占有率。
2.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3.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优化农业技术结构,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产品质量由优质专用向优质、安全、高效转变,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4.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努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旱作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承受能力,由主要靠行政推动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的调控作用,搞好服务和引导,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6.坚持市场发育和农产品加工同步发展的原则。由单纯抓生产向抓生产、抓市场、抓加工并重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转化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四)发展重点
1.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集中力量抓突破。全市到2010年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发展到110万亩。
2.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既是优势,也是竞争力。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特色才会有效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抓住小作物作大文章,围绕小产品造大市场,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生产基地,以此调强优势产业,调多特色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种植业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3.发展绿色农业。研究推广“绿色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的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无公害作为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检测、市场建设等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尽快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方向性转变。到2010年75%的种植业产品实现无害化。
4.发展精品农业。适应市场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质量监督、商标注册、品牌认定等工作,培育精品和名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业的延伸效益。争取到2010年25%的农产品实现品牌销售。
5.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入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尽快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努力把蔬菜、花生等优势产业以及玉米、小杂粮等传统出口产品做大做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到2010年创汇农业基地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12%。
6.发展新兴产业。抓好大宗产品的同时,加快培育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市场,提高种植效益。重点抓好食用菌、甘薯、中药材、牧草等产业发展。争取到2010年新型产业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
(五)发展目标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实现“两增长”、“三优化”、“四提高”,形成“五个新格局”。
“两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150亿元,增幅为4.3%;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5100元,平均每年增幅为5%左右。
“三优化”:优化品质结构,优质农产品比重2010年达到90%以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逐步恢复和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粮经比例由2004年的57.2:42.8提高到60:40;优化区域布局,巩固和发展以京山沿线为主的粮食重点产区、以沿海为主的骨干棉田产区;以中东部沙壤地区的优质油料主产区;以乐亭、玉田、丰润、丰南为主的蔬菜重点产区。
“四提高”:一是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2010年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750万亩以上。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业市场体系,包括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技术、卫生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价格供求预警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大力提高农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2010年达到65%以上。三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全市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同时,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工厂化无土栽培等高科技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到2010年,全市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以上。
“五个新格局”:坚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轴,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坚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稳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格局;坚持应用市场新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供应体系新格局;坚持稳定、完善与创新并举,建设名符其实的双层经营体制新格局。主要农作物预期目标:粮食。恢复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在推广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饲用玉米等品种。2010年面积恢复到760万亩,总产268万吨。棉花。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预测,2010年面积50万亩左右,总产3.7万吨。同时,要优化区域内棉田结构,稳定集中产棉区,扶持和开发高产高效棉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优质高效的间作套种模式,提高棉田整体效益。油料。“十一五”期间,谋划建成1——2个油料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建成带动,重点发展1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到2010年面积保持在125万亩,总产24万吨。蔬菜。“十一五”期间,蔬菜生产以引进、发展名特优品种为主,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加工制品,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290万亩,总产1310万吨。
三、加快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认真制订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配套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和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放心”产品,按照“面向市场、制定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业产品,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必须紧跟市场时尚,执行绿色标准,从事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坚持“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艺、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中的每一环节,到生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创立农业品牌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抓好现有品牌的规模化营运,培育农业知名品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扩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多打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益。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力度,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大力示范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于一体,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种植的农产品无公害的显著特点。对农民来讲是省工省力、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产的好技术,对政府来讲是培肥土壤、抵御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大力推广作物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通过专用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稳氮增磷补钾(微)、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作物病虫害监测,加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龙企富民”工程。加强与省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做好“引龙”工作。加强对重点产业的发展指导,抓好甘薯、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建设,将其尽快培育成为引领种植业产业化的新龙、强龙。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和鼓励农民自办、服务组织领办、龙头企业兴办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产销衔接。树立品牌、名牌就是效益的观念,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工作开展。
4.加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⑴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间排灌系统、田间道路、晒场、库棚等,配套购置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和种子生产的农机具设备等,适当补充加工处理设备。项目建设规模2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⑵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建设内容主要是种子检验检测设施及仪器设备等,总投资400万元。⑶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基地试验田规模150——300万亩,主要包括天鸟水源工程、土地平整、地力及隔离设施建设等。配套突进工程主要包括库棚、晒场等附属设施建设、配套购置农机具等,适当安排田间道路、田埂建设。总投资400万元。⑷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在丰润、玉田、滦县、滦南、丰南等小麦主产县(市)区,引进推广小麦优质专用品种、购置小麦品质检验检测设备、种子加工设备等,基地建设面积50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⑸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检测室、试验配套用房、信息网络、培训及技术展示用房、应急防治药品及施药器械库、标准病虫观测场建设、观测及信息处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总投资500万元。⑹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田间排灌、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地力建设;配肥站、晒场及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每个标准粮田建设规模为4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分两年投资建设。⑺优质玉米生产基地项目。在玉米主产县(市)区建设180万亩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体系建设,即土肥侧配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植保测报体系、种子繁育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项目总投资1亿元。⑻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内容要根据平田整地、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田间作业需求,购置大马力拖拉机等动力机械和田间作业机具,收获及烘干机械设备,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项目的农机作业任务量为4万亩,总投资600万元。旱作农业工程。通过建设水池水窖、客土压沙、生物埂、引进示范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技术等,并结合旱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旱作综合配套技术280万亩,建设旱作基本农田170万亩,逐步解决唐山市因干旱造成的减产减收问题,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总投资500万元。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即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每户补助800元,项目村的项目户要超过80%,总投资300——700万元不等。农产品检验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提升检测中心的功能,投资300万元。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投资50万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北京同仁堂河北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按照GAP的要求,实现对中药材从种到收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
5.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以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方向,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通过合资合作、外向订单、出口加工,扩大出口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积极培植外向型龙头发展。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步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靠开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6.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按照“高新技术建龙头,示范园区抓带动,科技服务进村,农技电波入户”的思路,市级加强科技园区建设抓示范,县级实施电波入户抓提高,乡级建设示范农场抓普及,村级建设科技进村服务站抓服务,深入开展“百千万、学奔闯”活动,继续开展农闲季节大培训,抓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落实农业“特派员”制度。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搞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和服务。
7.突出招商引资,全面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和重要举措。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联合、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更多吸收大中型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地、外商资金以及民间闲散资金的注入,走出一条用市场办法聚资、融资、资本营运、增加积累的兴业之路。同时,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8.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指导和管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落实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等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督导检查,落实涉农价格“公示制”、贫困地区中小学“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管理监督机制,构筑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违规生产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配件的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篇: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农业既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制定“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五”时期农业现状及“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以来,我县紧扣“三增”目标,认真落实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到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4.14亿元提高到预计的6.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08元提高到预计的2310元,分别增长59.42%和21.07%。农产品产量大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到“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3.45万吨、油料总产
0.43
万吨保持了相对稳定,生猪出栏20万头、羊只出栏51万只、家禽出笼30万只,分别增长330%、618%、30%。“十五”时期,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共累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0余项,增加效益10多亿元,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全县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含量提高到50%。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县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1号文件”,全党和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成为社会各界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任务;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要素、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农民武装农业,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将为农业稳产高效打下更好的基础;四是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逐步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面稳定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改造、重视和提高,推动农业农民与市场机制接轨,走产业兴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为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创一条有效途径。从面对的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农民渴望融入市场的矛盾。如何较好地实现农业转化增值,当前缺乏的就是这些中介组织的带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效率低,农民渴望流通中介组织的带动,但我县绝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连接机制。二是农村政策不配套与农村纠纷难调处的矛盾。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农业生产性用水、农村土地纠纷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出现后,在调处过程中,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特别是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的调处,政策性较强,但出现矛盾的情况千变化别,没有相关的农村政策配套,基层的调处过程中很难操作,调处难度大,同时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矛盾。我县农业是典型的抗灾农业,虽然近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抗灾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与减少农民的矛盾。我县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对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稳定转移缺乏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与城镇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不快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十一五”规划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粮食、蔬菜、畜牧的无公害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目标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计划2006年农业总产值6.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2010年农业总产值8.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两项指标分别按照4%-6%、8%-10%幅度递增,实现小康目标。
1、粮油生产
“十一五”期间,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8万亩,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至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6%。粮食播种面积2006年38.23
万亩,2010年为38万亩左右,粮食总产2006年为
13.44万吨,2010年稳定在13.54万吨左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76万亩左右,总产2006年达0.43万吨,2010年达0.54万吨,年递增3%。
2、蔬菜产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潜力,采取规划牵动、科技启动、服务带动、质量推动、龙头舞动、中介拉动、项目驱动等大措施、大动作,促进全县蔬菜生产、加工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蔬菜种植面积平均年递增3-4%,即2006年全县蔬菜面积达3.1万亩,2010年3.5万亩。二是要成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精、特、新蔬菜的生产,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每年增加日光温室500亩。
3、农村能源建设
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普及率达20%,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达60%以上,建池户使用沼气替代60%以上的传统生活用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实施“能源-环境”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畜牧产业“十一五”期间,羊产业,以杰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活畜交易市场为龙头,坚持“禁牧兴舍,压山扩灌,压滩扩寒”的原则,大力引进优质多胎种羊,全力推广三元经济杂交、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舍饲圈养、快速育肥等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做好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2005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110万只,2010年,达到150万只。养猪业,要以盛大种猪场、云龙养殖场等为龙头,走龙头带基地的联动式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养殖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2005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46万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鸡产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60万只,2006年饲养量达到61万只,2010年饲养量达到65万只。奶牛业,2005年饲养量达到700头,2006年饲养量达到800头,2010年饲养量达到2000头。
5、其它产业
洋芋产业,充分发挥“景玉牌”商标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实施精品战略,大力提高商品率,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精品率达到70%以上。制种产业,以县内各制种单位为龙头,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瓜菜良种的繁制种规模,保持制繁种面积5万亩,其中玉米3万亩。啤酒大麦产业,以金卉麦芽厂和华惠麦芽公司为龙头,在全县种植优质啤酒大麦5万亩。草产业,以新西部草业公司为龙头,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为目的,大力种植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稳定在13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以山区为中心,稳定种植小杂粮3-5万亩。
四、措施与对策
1、项目强农,加大农业投入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勤跑项目,善跑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积极向省农牧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争取项目,做到四个“一批”:即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十一五”期间,计划推出“北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滩羊保种选育”、“无公害防治示范县”、“动物防疫体系”、“无规定疫病防治”和“优质粮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农业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二要继续实施“一师一项目”活动,每一位具有高、中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个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普及新技术。
(2)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经、新领域和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3)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增加农业投入,每年应不低于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2、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和巩固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同时每个村要配备一名农技员、一名兽医防疫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民中的科技示范、推广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一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断层问题。
(2)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全县粮油、蔬菜、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比“十五”计划增1个百分点,力争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2%—45%。小麦重点推广永良4号、宁春13号等品种,逐步取代面质较差的常规品种;玉米主推沈单系列等品种;大麦主推甘啤3号、甘啤4号等品种;胡麻主推陇亚系列等品种;蔬菜每年引进1-5个左右名特优稀新品种,筛选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生猪生产应着重提高生猪品质和生产水平,从二元杂交全面推进到以“杜长大”、“杜长白”为主要组合的内、外三元杂交;羊只重点发展滩羊与世界其它优质肉羊的杂交生产;家禽生产要突出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重点发展优质蛋鸡和肉鸡生产;奶牛生产要大力推广饲养优质高产的中国荷斯坦奶牛。
(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种植业重点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规范化间作套种、地膜覆盖、日光温室、抗旱节水、精粮播种,普及推广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专用肥应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禽畜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仔猪早期断乳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
(4)加强技术培训与合作。“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加速农业科技转化。一方面做好农技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工作,组织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另一方面以农广校为阵地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量,“十一五”期间县农广校每年计划招生100名,到2010年实现村主干未达到中专学历的100%进农广校接受教育,专业大户100%参加农广校培训,4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100%具有初级农业教育绿色证书。同时,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特别要加强与农业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途径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吸收发达地区在动植物品种、农艺设施、管理水平、加工技术上精华。每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1-2次,每年邀请农业知名专家来我县授课2-3人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我县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信息引农,强化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办好全县政府网站,丰富网页内容,提高网站点击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及时收集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完善全县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功能,开展技物结合农业咨询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改变单一的产中咨询服务为产前决策咨询、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信息引导等全程服务。
4、依法治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树立生态就是动力、生态就是效益、生态就是后劲的观念,从以下三方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应加大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加强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对畜禽饲养物(禽苗孵化场)的粪便、下脚料等废弃物以及农产品的下脚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指导与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合理使用化肥,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2)建立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现有县土壤肥料监测站、畜牧中心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添置配齐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成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3)加快农牧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步伐。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扩大认证覆盖面,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品种类型,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限用、禁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
(5)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实施动物保护工程。一要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提高免疫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二要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工作,切实把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严防动物疫情传播和蔓延;三要抓好规模养殖场、动物交易场所、屠宰加工场所和储藏场所的灭源消毒工作,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四要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维护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5、多予少取,落实支农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农业税全面取消,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措施已陆续出台,要认真贯彻《农业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订的一系列支农政策,把政策优惠转化为农民看得见、算得清的实惠。“十一五”前期,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动力,加大减负力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稳步下降,真正落实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管理与运行监督,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6、龙头壮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1)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围绕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产业,按照各乡镇的不同的区位、土壤气候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在全县建成四个优势产业区。即:以五佛和城郊各乡镇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以一、二期灌区为主的早熟洋芋、啤酒大麦产业区;以二期灌区为主的牧草、特种玉米产业区,以干旱山区为主的小杂粮、强筋小麦产业区。畜禽业生产根据我县畜禽品种资源分布,着重发展三元商品猪、滩羊的杂交优势品种;以畜牧规模养殖场为龙头,加快现有养殖场的无公害认证进程;引导禽苗专业大户进禽苗基地,规范种禽和禽苗生产管理,积极探索禽苗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和牛奶生产。
(2)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要以盛大、华惠、博亚、杰达和新西部草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发展畜产品加工等农牧深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注重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坚持以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3)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是当前我县面临的迫切课题。“十一五”期间,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4)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它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粮食、蔬菜、畜牧等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彻底清理对农民工歧视性规定,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变被动应付转移为主动服务转移,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显著
“十一五”期间,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农民就业增收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做强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极大提升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疆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截至“十一五”末,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725家,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898万亩,带动畜禽饲养量1845万头(只),累计带动农户257万户,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551家、571万亩、509万头(只)和113万户。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4亿元,实现利润25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61%、247%和123%。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9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农户11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6.93%。308家龙头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ISO9000体系认证。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业注册商标已达1万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等7个商标品牌已达500余件。仅2010年新增品牌名牌就达88个,增幅20.8%,增量为历史之最,庄子开拓红花系列、西尔丹辣椒酱、红帆番茄红素被评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二)发展特点
1、在工作重点上,向市场开拓转移。新疆把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平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农村经济工作重点转移的着力点,有效探索和总结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农产品营销十大模式,大力开展品牌名牌创建活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组织保障、行政推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产品市场开拓系统化配套保障措施。
2、在资源配置上,向科学有序方向转变。一是结合优势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地方形成了产业链和优势企业群体,在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同时,围绕自治区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增强了基地发展活力。二是地区特色开始形成。一些地州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优势产业带。如伊犁形成了以巩留县、伊宁县、霍城县和新源县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以霍城县和霍尔果斯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巴州形成了以库尔勒市为中心的香梨产业带,以轮台县为中心的杏产业带,以若羌、且末为中心的红枣产业带。
3、在经营领域上,呈现出发散性的发展态势。一是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开始向科研、推广、服务等专业化经营探索;二是由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范围,向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经营方面发展,“十一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3174家,畜牧业1849家,林特产业1389家,水产业61家;三是由生产领域内的经营活动,向配送、流通、消费等领域延伸。
4、在经营组织上,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转向多类型经营主体带动。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龙头企业这一主体已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丰富,涌现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村能人和营销大户。“十一五”末,新疆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86个,中介组织带动型984个,农村经济人3031个,专业大户2194个。产业化组织投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5、在企农利益联结方式上,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一是利益联结机制多样化。“十一五”期间,利益联结机制趋于多样化,主要有市场交易型、订单型、股份制型、纵向一体化型,农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合作方式按利益返还形式、股份合作按股份分红形式等。2010年11%左右的产业化组织通过合作、股份等方式带动农户,通过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不仅使农民获得最低保护价收购,还获得生产流通领域利润。二是中介组织有大的发展。新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工作来抓。“十一五”末,新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74个,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入社农户增收20%以上。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和问题
(一)发展成效
1、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开拓市场已成为新疆各级党政、农口各部门推进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为首要任务,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为重点,采取整体推介、展示展销、交易洽谈、产销对接等方式,举办和组织参加了近30个的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洽谈会,参展企业、专业合作组织1.2万多家(次),涉及47类、2700多种农副产品,展会签约金额累计超过650亿元,其中,两届北京展销会、两届上海展销会、一届广州展销会,签约金额超过500亿元。新疆优质特色农副产品所到之地都引起轰动,展会场面异常火爆,商家青睐、市民赞誉、媒体认可。同时,通过一系列展会,充分展现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大幅提高了新疆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力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层次提升。坚持优化农业布局,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外向型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连续跨越再上新台阶,2010年总产达1171万吨,均创历史新高;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总产达248万吨,价格上涨,效益显著提高;林果业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林果面积突破1700万亩,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反季节瓜果、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规模突破100万亩,果蔬产能超过400万吨;制酱番茄、酿酒葡萄、红辣椒、甜菜、打瓜、啤酒花、枸杞、红花、油葵、亚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做成大产业,以冷水鱼养殖为主的水产品产量突破10万吨。
3、带农增收能力增强。坚持抓好调优结构支撑增收、科技兴农节本增效增收、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助推增收、支农强农政策惠农增收、农产品营销加工促增收工作,实现农民增收历史性新突破。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较上年增加700多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增收10.9亿元,比2005年增加6.3亿元,增长了1.7倍。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 8891家,实现总产值734.2亿元,增加值149.7亿元,利润总额22.33亿元,上缴税金15.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率达21%,其中规模企业1078家,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90%。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26万人,劳动报酬31.98亿元,农产品原料采购支出565.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加工能力不断的提升,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更加显著。
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技术开发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
业中有194家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3个,企业研发人员达2600余人,年均研发投入近4亿元。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建成国家级标准示范县6个,有16个县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市,面积达到62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88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204个,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6家,有机食品64个。在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中获得“三品”认证的产品440个,基地种植面积1724万亩,占产业化组织带动基地种植面积的57%。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与龙头企业产能扩张不相适应。主导产业虽然基地建设规模面积较大、数量多,但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的标准化基地较少。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产能扩张较快,基地建设水平不能及时跟进,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忽视基地建设,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
2、农业产业化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转换增值空间有限。目前,新疆大多数县域的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出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加工很少,而且包装手段及标准化程度仍较落后,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特色农产品后续增值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5%-4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10%左右。
3、企业资金匮乏,融资难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拥有金融系统信用等级A级370家,A级以下289家。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的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日趋突出,致使企业资金不足,束缚了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前景、有订单的企业发展。
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与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并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综合实力弱,产业推动力量不足。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只有9家,仅占2.8%,农民专业合作社3674个,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仅占全疆农户的12%。经营组织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提升。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主要以松散型居多,紧密型的少,各主体之间主要是简单的购销关系,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的主体少,在各种利益联结中,仅11%采取合作、股份合作方式。农户获得利润返还的数量还不多,难以真正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收益。
5、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不平衡与结构趋同现象并存。南北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全疆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全区77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近三分之二分布于北疆,东疆和南疆分布少;在31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南疆三地州只有49家,仅占全区的15.3%。
区域间生产结构趋同现象较严重,加之绿洲之间的封闭分散性,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常常会形成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的恶性竞争局面,不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形成和产业化整体实力、水平的提高。
6、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服务、监督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税收政策突破不大,资金短缺,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滞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管理并没有完全理顺,农业产业化按行业、部门多头领导、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有限资金不能最有效发挥作用。
三、做法和经验
(一)行政高位推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一是加强机构建设。2007年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改设在自治区
乡镇企业局,同时加挂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和农产品加工局牌子,并要求各地州参照自治区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上下衔接、政令畅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二是科学规划。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统筹思考,是我们掌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新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后,就先后制定了《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北疆特色农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规划》、《南疆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规划》等七个规划及实施细则。2010年,又组织编写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十二五”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新疆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07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局成立后即设立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连续5年累计2.5亿元规模支持龙头企业发展。2009年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基础建设。从2010年新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连续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培育和保护工作。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多次会同自治区财政等部门开展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专项调研,草拟并上报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建议,推动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据初步估算,仅此一项政策的落实,每年可为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减税近两亿元。同时为保证财税政策的贯彻实施,制定了《自治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实施办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努力破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开行、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银企恳谈会,推荐重点企业贷款需求项目365个,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止2010年末,三家银行支持我区龙头企业贷款余额达54.2亿元。
(三)多措并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评选。自2008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评选,到2010年已评选选出9个农业产业化优秀县(市)和30个先进县(市),共给予了330万元的奖励。开展评选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活动提高了各地县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县(市)一级组织机构的完善,同时也对进一步促进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十一五”期间,新疆一直把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农业产业化中心工作来抓,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推进工作。2007年在伊犁地区召开了自治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现场经验交流会;2008年,根据新疆实际,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选定新疆麦趣尔集团、哈密长河公司和和田阳光沙漠玫瑰公司三家企业开展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试点 ; 2009年,为总结推广以试点企业为主的企农利益联结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和田地区召开了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座谈会,推出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责任公司以“二次返利”为核心的“公司﹢协会﹢农户”联结模式等好典型、好模式。并将这些典型经验编成《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典型经验汇编》,发至各地州、各龙头企业进行交流和推广。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十一五”期间,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7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
(四)围绕六大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积聚发展。围绕自治区粮油、棉花、畜牧、林果、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具备一定基础的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
则,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通过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构建一批产业链长,精深加工水平高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增强集群竞争优势。目前新疆初步形成了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即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优质棉花加工企业群;以天山面粉集团、康尤美粮油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以伊犁巴口香、泰昆集团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群;以新疆果业集团、拓普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果加工企业群;以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红帆生物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以北园春集团、吐鲁番盛达商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流通型企业群。此外南疆三地州也涌现出南达乳业、阿布丹食品、富江果业等一批新兴企业,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做出巨大贡献。龙头企业形成的规模效应,扩张了新疆农业产业化的集聚优势,竞争优势,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外销平台与品牌建设并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顺应现代农业重点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的阶段变化,新疆迅速启动外销平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外销平台建设,利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着力打造三大外销平台,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及港澳台市场,引导企业、经销商在该区域的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分销渠道、营销网络,辐射全国中、高端市场;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充分发挥17个边境口岸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出口,开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市场,2010年主要农产品实现出口交货值9.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展示了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广阔前景和潜力。因势利导,强势推进品牌建设。2010年,新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等措施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国名牌产品楼兰枣业带动了若羌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直接提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和田地区皮亚勒玛乡通过培育“皮亚曼”品牌,带动了当地石榴产业发展,石榴收入占到该乡人均收入7139元的71%,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00元。
第五篇: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农业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文章-找范文,到]是农业生产的内因,是农产品实现优质、专用、高效的前提。因此,××××市的种子工作一直以来得到当地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全体种子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高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首先要调整种植业结构,而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就必须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为此,“九五”期间在全市大规模实施了“种子工程”;“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了一批种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制定本规划,以便指导今后的种子工作向更快、更好、更新发展。
一、××××市种子工作现状
种子产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包括以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企业为主体的种子经营体系和以品种试验、审定,质量监督检验,行政管理为主体的种子管理体系。多年来,××××市在新品种引育、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推广方面成绩显著。
⒈提高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更换速度
建国年来,××××共进行了次品种更新更换,即年、年、年、年、年和年,每次品种的更新更换都直接带来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年以后,随着农产品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对品种品质和专用型的要求也更加突出。从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和抗性,到现在具体要求品质和成份含量,对品种的要求更高了。因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种子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了一些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例如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和饲用型玉米等,为××××市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五”期间累计引进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优良新品种份,每年安排多个新品种余点次的品种引种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九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十五”期间有个新品种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些品种大部分 在当地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带动了农业增产增收,给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
⒉加强原良种生产繁育,为农业生产提供足量的优质原良种。
“九五”以来,累计完成原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原种万公斤;累计完成良种生产繁育万亩,累计产良种亿公斤;生产经营的种子均达到国标原种和良种标准,保证了农业生产有足量的优质良种,实现了良种在农业增产中占的份额。
⒊依靠科技,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建设。
“九五”以来,××××市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呈现翻番增长。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种子包衣面积逐年加大,“九五”以来截止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万亩,仅应用包衣技术一项增产粮油亿公斤。
第二:种子科技课题研究,推动了优质小麦、双低油菜、高油大豆等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多项种子专项课题研究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优质小麦、油菜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均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绿色双低油菜及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
第三:加大了种子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大种子管理的执法力度,全市实现了种子管理站、公司分设,政企分开后,强化了品种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督职能,为××××市种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第四:种子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发展种子产业化,必须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实施种子工程以来,市站、牙克石、额尔古纳、根河、鄂温克、鄂伦春等站都建立了公司直属原、良种场,现有原、良种基地万亩,这为提高种子质量,加快新品种供种速度奠定了基础。
第五:种子行业自身改革有所突破。
种子部门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在公司的运行机制及体制改革上,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市种子公司实现了职工整体买断国有资产,实行股份制运营,成立了“丰实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种子公司在资产重组中,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集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和绿色食品开发为一体,“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规模较大的种子企业,运转情况良好。是种子行业改革的典型。
二、当前种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仪器老化。
“九五”期间,用于改善种子办公、经营条件的投入甚 少,全市性的种子专项投入每年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原种繁殖、南繁、新技术推广补贴等。种子加工精选机械,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产品,种子晒场、仓库、交通运输工具、检验仪器都是八十年代以前投资购建的。九十年代有些仪器设备的更新也均是靠自身的投入。
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差,水利设施不配套。良种繁育基地不稳定,不完善,良种生产能力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良种供应能力的需要。
⒊缺少培训经费,种子行业人员整体水平极待提高。
⒋由于缺少办公经费,部分××××市种子站办公条件落后,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种子工作“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目标
根据农村及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结合我市实际,以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和全市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各级种子管理站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种子管理职能,扶持建立优秀种子企业,逐步实现育种、繁种、供销一体化,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及营销产业化,最大限度满足农业、农民和市场对优良品种的需求,促进××××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内容
⒈统一思想,提高对种子管理工作和种子产业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推进种子事业发展。
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管理是我们种子工作的中心任务。种子工程实质是种子产业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良种引育、生产繁制、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和宏观管理五大系统和种质资源收集、育种、区试、审定、原种繁殖、种子生产、收购、储藏、精选、包衣、包装、标牌、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个环节。我们种子生产、检验、科研、育种、包装、精选、储藏仍是薄弱环节,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解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良种覆盖率达到,杂交玉米种子统供率达到,精选标牌销售率达,小包装率达到,种子事故查处率达到。原种生产面积达到万亩,良种生产面积达到万亩,种子包衣技术推广面积达到万亩,需新建加工车间厂房㎡,计万元;晒场㎡,计万元;购置各类加工、包衣机械台,计万元;种子收获机械台,计万元,需建设资金万元。
⒉加快名、特、稀、优、新品种引育开发推广步伐,不断满足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优良种子的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种子部门要有充分的准备,应首先作出贡献。“十一五”期间要突出品质选择,抓好名、特、稀、优、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硬粒、半硬粒品种,特别是高淀粉、高油和优质蛋白饲 用鲜食等玉米品种;大豆高蛋白、高脂肪、高抗及小粒品种;水稻优质粳稻品种;油菜“双低”品种;脱毒马铃薯加工型、菜用型等专用品种;绿色保健黑粒小麦、黑豆品种;优质杂豆品种,以发展多种作物结构,培植多元化主栽品种,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要,扶持构造种子产业优势,利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育××××市种子生产基地,构造市场优势。
⒊加快种子企业自身改革步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今后的种子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搞活。种子将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种子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种子部门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必须尽快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营策略,彻底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竞争意识,打破垄断生产格局,树立大农业、大生产、大市场、大集团、大联合的观念,坚持走“育、繁、加、销”一体化道路,向种子产业化迈进。
⒋强化种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制,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制定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种子质量是种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种子今后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我们要特别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种子档案制度,储藏、保管制度,出入库登记制度,种子标签制度 等;严把种子生产关、收购关、入库关、储藏关,尤其春季下放种子前,做好库存种子检测,不合格种子严禁供应。市站、××××市站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检。
第二: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规范种子经营秩序。
严把“三证”管理关,对申请办证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审核办证条件,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不予办证,符合规定并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每年春播前进行年检发证。
继续开展“六查三整顿”工作,在种子销售季节对种子经营单位进行清查整顿,重点清查经营证照、种子质量、标签、包装、进货渠道、种子质量合格证及种子销售价格。加大对无包装、无标识、无质量合格证种子的查处力度,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上合格种子。
第三:认真抓好品种管理和品种区试工作。
针对目前各作物品种多、乱的实际情况,各××××市要对种植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摸清各作物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力争经过年的努力,不仅筛选确定出不同生态区新的主栽品种、搭配品种和后备品种,而且生产有足量的种子可供应生产。
各××××市要加强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严格执行引种、试验、报审制度,坚决杜绝未审先推现象,避免给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⒌加强试验站建设
⒍加强新品种示范展示工作
⒎开展技术培训,认真做好种子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农民使用良种意识和强化种子质量意识,市及各××××县种子管理站要利用农闲季节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采取广播、电视讲座、印发科普读物、技术人员直接到生产第一线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培训,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种子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使用良种的自觉性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法律意识。
××××市种子管理站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