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

时间:2019-05-14 07:0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

第一篇: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

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

一、总述

1.我国的出版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如此。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出版物的质量,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市场对编辑工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编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以多方面、多层次的优质出版物满足读者需要;又不能片面地追逐市场,以市场为惟一导向,降低工作的要求和出版物的品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版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编辑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落实编辑工作的方针、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讲政治,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舆论环境。

3.编辑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编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编辑学理论,才能使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4.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

5.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尚、光荣的职业,又是艰苦、细致的劳动。编辑人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无私奉献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敬业乐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编辑人员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因此,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组成团结和谐的编辑工作的集体。

6.编辑人员和作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人员必须依靠作者,尊重作者,与作者建立真诚的友谊。出版社要以自己的出书特色、优势和坚持不懈的工作,发现、吸引和团结作者,形成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它同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相配合,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7.编辑人员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广泛地、经常地征求读者意见,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在工作中要为读者着想,注意各层次读者不同的阅读需要和阅读兴趣,充分满足读者的正当读书要求,引导和提高他们的欣赏趣味和鉴赏能力,从而在出版社周围形成一支稳定的读者群。

8.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编辑工作手段日趋现代化,电脑及信息网络与编辑工作各环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编辑人员要能熟练使用电脑,掌握电子知识,懂得使用各种软件,并注意研究解决编辑工作应用高新科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信息

1.信息是选题之源。选题不是来自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耳目闭塞,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当今社会信息急剧增加,瞬息万变,更要重视信息工作。出版社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收集、存储信息,为策划、论证选题和整个出版工作服务。

2.信息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要从各个出版社的出书范围出发,收集国内外同行的编辑出版信息,有关的科研、著述及作者信息,本社及同行的图书销售信息,社会调查及统计资料信息,优秀图书编辑出版信息,专家对本社出版图书评价及读者需求信息。总之,一切为编辑工作所需的信息,都要收集、存储,并及时补充,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编辑出版信息库。

3.出版社一定要有资料室。资料室要为编辑工作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的文件,法律、法规(包括新闻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标点符号及计量单位等国家标准,重要古籍和中外文工具书,与本社专业分工有关的重要著作和专业工具书,以及编辑人员需要阅读、查询的其他书报刊,都应尽量备齐。有条件的出版社可将有关资料输入电脑,以便检索。

4.收集信息要多渠道、多方位。编辑和其他人员参加国内外书市、书展、考察和学术活动,调查研究和参与图书销售,开会和与作者交谈,以及阅读书报刊所获取的信息,都要形成文字并输入电脑存查。此项工作宜形成制度。

5.信息要鉴别和不断筛选,去伪存真、弃旧续新。对数据要进行比较和核实,选用权威性机构和著作的材料,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定量分析基础上。信息要开发利用,如开会发布、分析信息、编发信息资料等。

6.信息贯穿编辑工作的始终。无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及后续工作,都不能离开对信息的积累、研究。编辑人员要关心天下大事,多走、多听、多读、多记,随时注意收集信息,使自己耳聪目明、头脑敏锐,并充分利用信息不断改进编辑工作。

7.建立信息网络。在出版社内部及本地和外地同行之间,可以形成电脑局域网络和远程网络,及时交流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选题

1.选题源于信息,但信息不等于选题。选题是对准备出版的图书的构思和策划,是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一定时期的形势、任务,以及各个学科的研究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对信息提炼、集中、升华的结果。编辑人员的构思和策划,对于制订选题和选题计划是十分重要的。单个的和系列的选题,是编辑构思和策划的产物;年度的和长远的选题计划,是社长、总编辑总体构思和总策划的产物。成功的选题策划,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同时又反映了编辑人员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因此,积极主动地策划选题,是各级编辑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责。

2.选题是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出版什么图书,不出版什么图书,反映了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精神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创新。要使图书受到读者欢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重视选题的优化,使选题具有特色,避免平庸重复。选题还必须体现出版社的专业分工,遵守新闻出版署核定的出书范围和有关规定。要注重抓精品,每年策划出版一批高水平的图书,包括优秀的普及读物。

3.选题不能只是一个题目,它一般应包括提出的依据,国内外有无同类的图书,有关学术界或行业的研究状况,本选题的大致内容、题材及特色,主要读者对象及市场需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拟约或已有作者状况等。对于选题申报表的各项要求,都要逐项填写,越具体越能反映提出者对选题的把握程度。如果是一套丛书,则要求有一个详细、具体的编辑方案,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有丛书的规模、体例,各分册的联系,主编状况,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等。制订丛书选题计划宜作社会调查研究,并要有记录或报告。

4.选题和选题计划必须经过论证。这是因为单个的和系列的选题以及年度的和长远的选题计划,是一种重大的出版经营决策。选题的优劣,不仅影响图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出版社的成败兴衰,须慎重对待。要对选题和选题计划进行多方面的论证。既要从微观上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又要从宏观上考虑各类选题的合理结构。论证会由社内各方面的代表参加,充分讨论,开展质疑和答辩。论证会要成为一次科研鉴定会,要有会议记录。选题提出者要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充实选题设计。有些选题还要请社外专家论证。论证也许要进行多次,使选题的优化和可行性更有保证。

5.选题必须经过审批。选题经过论证以后,还要由社长、总编辑和副总编辑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讨论。因为不论是分管哪方面工作的成员,不能不过问选题,社长、总编辑只有掌握全部情况,对选题的决策才会是科学的和民主的。出版社年度选题计划要报送主管部门审批。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统战、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和其他需宏观调控的选题,按照规定还要专项报有关领导部门批准。

6.年度和长远选题计划的制订,是一个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多次反复形成共识的过程。先由社长、总编辑提出出书的指导思想、重点、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再由各编辑部门提出具体选题,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形成选题计划。年度和长远选题计划要体现出版社的特色、优势和重点,要优化结构,不能是没有明确指导思想的选题汇集。要注意上下年度计划之间和长远选题计划之间内容的衔接和历史连续性,体现出版社的特色定位。要让全社职工都知道选题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使人人都为实现选题计划尽力。

7.年度选题计划既包括新书计划又包括再版、重印书计划,两者要保持合理的比例。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增加新书品种,不宜过分追求新书品种逐年增加。要努力提高图书质量,以增加再版、重印书的比例。

四、组稿

1.组稿同选题密切相关。选题有些由编辑人员提出,有些由作者提出;年度和长远选题计划中,有些已有作者,有些则要物色作者。把组稿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是要强调组稿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工作,以便通过组稿,补充、修改和落实选题计划。好的选题没有合适的作者,就难以体现编辑思想,产生应有的效果。

2.组稿应有准备。事先要了解选题的要求、阅读有关资料、调查研究和向有关专家请教,对书稿的内容、题材、规模和读者对象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向作者提出写作要求,并征求作者的意见。经过充分协商后形成共识。

3.作者要选准。不仅要了解作者的学识水平、专业修养、治学态度、语言文字功底,还要了解作者是否适合承担此项写作任务,对本选题涉及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特定读者对象是否熟悉。一般可通过阅读作者论著和有关专家推荐选定。作者选择不准,好选题不一定能成为好书。

4.审读写作提纲和试写(试译)稿。写作提纲要明确具体,有章节安排、主要论点和资料来源,不能只是书稿的内容简介,而应是书稿的框架。试写(试译)稿则要能基本反映书稿的质量和面貌。责任编辑要认真审读写作提纲和试写(试译)稿,复审和终审人员也要参与审读、讨论。经过审读并与作者商量修改写作提纲和试写(试译)稿后,书稿质量就有了初步保证。在写作过程中要与作者经常联系,了解写作进度。

5.交稿要求书写清晰,稿面整洁;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数字、计量单位用法符合规定;引文、数据经过核对,注明出处和参考书目;体例一致,篇、章、节安排协调。可从各类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一个《交稿须知》,在编写前向作者提出。众手合成的书稿,应由主编或专人负责统稿。交稿如是打印稿。字号不能小于五号,行距要宽松;如是软盘,要附有打印稿,其录入时的编辑排版系统要与出版社编辑排版系统相一致。

6.签订出版合同,书稿经出版社同意接受出版后,要按照《著作权法》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不签订合同,不利于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不利于加强出版管理和著作权管理及促进出版繁荣。在合同约定期间,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他人不得出版该作品。合同期满后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

五、审稿

1.审读活动贯穿出版工作的全过程。在选题、组稿过程中的审读是事先审读,图书出版后的成书质量检查是事后审读。作为编辑工作一个阶段的审稿,是对书稿整体质量的全面审读,旨在对书稿作出基本评价,决定取舍,并对有修改基础的书稿提出修改建议。审稿的基本职责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出版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对书稿进行评价、选择和把关,以促进优秀图书的出版,防止有害读物流入社会。

2.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写成的书稿只有经过审稿决定采用才能传播和发挥效益。审稿是一种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它不同于对图书的浏览和阅读,不是根据审读者个人的观点和爱好情趣决定取舍,而是代表社会和读者对书稿作出的理性判断。它也不同于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阅读,而是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对书稿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反复地进行审视,以作出取舍的正确判断。即使是名家的书稿,也要认真审读。轻视、放松甚至放弃审稿,无异于放弃编辑责任、取消编辑工作。审稿与加工整理相互联系又各有分工,一般应先审稿,经确认采用后再加工整理。

3.审稿坚持三级审稿制度,即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社长、总编辑(或由他们授权的具有正、副编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终审。三级审稿缺一不可。因为只有经过多人多次审读,才能使认识深化,判断符合书稿实际。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书稿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三审的要求各有侧重。初审是三审的基础。要坚持责任编辑制度。一般由具有编辑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对其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审读全部书稿,并对书稿质量和初审报告提出意见,作出总的评价。终审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书稿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作出评价,如果书稿涉及敏感问题,选题属专项报批的,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终审者也应通读书稿,在此基础上,对书稿是否采用作出决定。有些重要的书稿可由比较多的人审读、讨论。有些本社难以判断的专业性很强的书稿,经过社内审读后,还需请社外专家审读。翻译书稿要由有关的外语专家校订。

4.审稿要注意政治。书稿中凡涉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国家法律,国界、政治、军事、外交、统战、宗教、民族、保密等重大问题,以及涉嫌宣扬淫秽色情、封建迷信、荒诞无稽等内容的,不论明显的或隐性的,均须认真审读,慎重对待,提出处理意见。属于按规定需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审定的书稿,须履行专题报批手续。其一般程序是:先由出版社写出申请报告和对书稿的审读意见(写明没有把握要请示的问题),连同书稿一并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经审读如认为有出版价值,再写出申请报告,连同出版社的报告、审读意见和书稿一并报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署审核后决定是否出版,或先送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决定是否出版。

5.审稿时要注意发现和积极支持学术上有创见、艺术上有创新、勇于探索、发挥独创精神的著作和作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论点的学术著作和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艺创作。编辑人员要具有胆识和慧眼,积极扶持新人和有创见的著作出版,使人才脱颖而出,使有价值的著作不断出现。有些书稿有一定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行,可采取内部发行,供有关读者阅读参考。

6.审稿方法因作者水平、书稿质量情况而异,一般要把握书稿整体,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衡量一部书稿的思想、科学价值,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看观点,对比同类著作看特色,对比学术争鸣看创见。同时,分析书稿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的主次关系,叙述的连贯性,以及说理是否充分,论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正确,思想表达是否清楚,体例规格是否一致等。然后对书稿的优缺点、质量进行综合思考。不仅要对书稿的整体内容,全面地进行综合思考,还要对影响本书稿出版的社会因素,如出版管理规定、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市场变化等,进行综合思考。最后将比较、分析、综合的结果加以归纳,对书稿作出基本评价。译稿的审稿包括原著内容和译稿质量两方面,二者都不可忽略。审读译稿可采取“对读”和“通读”相结合的方法。“对读”是从译稿的前、中、后部分抽查若干段落,对照原著审读。“通读”是脱离原著审读译稿一部分,发现问题再核对原著。不仅要检查正文,还要抽查注释、引文等辅文。

7.审读意见书是衡量编辑人员对书稿内容质量掌握程度的标尺。一般地重复书稿内容,加上空洞的评语,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审稿或不重视写审稿意见书。审稿意见书应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不过与一般图书评介不同,它更带出版专业性。初审意见书一般包括选题、组稿情况,书稿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对观点、论证的评价,对结构、体例、语言文字质量的看法,对书稿的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等,有专家意见的可附上。初审意见书要尽可能详尽。复审、终审的意见书文字不一定很多,但要明确回答初审提出的问题,是对书稿的鉴定书。

8.对于需退修的书稿,要将意见综合向作者反映。重大的增删和篇、章、节调整,一些重要观点和原则性的修改意见,要同作者协商,特别是学术观点,要尊重作者意见,避免强加于人。涉及内容的重要修改由作者动手,有问题尽量提请作者解决,避免编辑在加工整理时大动。书稿不符合“齐、清、定”要求,应在退修过程中解决。修改意见和作者意见都要有书面记录,以备加工整理时查阅和归档。经过退修的书稿同样要进行三审,写出审读意见。编辑人员应在退修过程中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使书稿修改后符合出版要求。经作者授权,责任编辑可以对书稿进行修改,但重大修改要经作者同意。

9.经审读或退修不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妥善的方式退稿。如系约稿并订有出版合同的,应按合同支付一定酬金;如系投稿且未退修和签订出版合同的,可不支付酬金。但不论哪种情况,都要向作者诚恳地、恰如其分地说明退稿原因,并退还全部原稿。原稿污损、不全或丢失的,要支付赔偿费。

六、加工整理

1.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此项工作可由责任编辑担任,亦可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加工整理较之前阶段的审稿,更为深入具体,要求认真细致,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过一个疑点。

2.加工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修饰,即对文字作修改润色,使表达准确;改错,即改正不当提法和错别字等;校订,即根据可靠资料,订正引文、事实、数据等方面的差错;增删,指经作者授权所作少量的内容增删;整理,指为使书稿符合排版要求而进行的技术性加工,包括统一体例、用字用语、书写格式,描清字符,标注说明有关事项,保持书稿整齐清洁等;写辅文,如内容提要、出版说明、编者注等。根据书稿情况,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方法。不论哪种方法,对书稿内容的改动都要征得作者同意。

3.加工整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如GB 3252-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 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12450-90《图书书名页》等等。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编辑出版常用国家标准》,编辑人员应人手一册,以备查检。

4.篇、章、节、目层次及体例的加工整理。论文集、集体写作的作品、大型工具书、丛书类书稿,往往出现前后不

一、层次不清、目录正文不符、技术规格混乱等问题,需统一规范整理。

5.人物、事实、时间和引文的核对。人名容易混淆,事实叙述容易有出入,时间容易颠倒,特别是引文容易出错。加工整理时,要根据国内外有定评的工具书及原著检查,有不同版次的应依据最新版本。书稿引文要有注释,引同一种书的版本应当统一,注释的版式、格式、注码符号及其位置应当统一。编辑要有一定的版本目录学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工具书,以便查对。

6.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检查。不规范的字和错别字及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要加以改正,难以辨认的笔画要描述清楚;数字用法要按照国家标准核改;对所引外文要进行核对,人名、地名译法要加以统一规范,将手体改成印刷体;汉语拼音要注意遵守拼写规则;成语典故应加核对。

7.逻辑推理的检查。概念、判断的使用是否正确,论证是否恰当,观点材料是否统一,论述有无自相矛盾之处等,都要注意检查改正。

8.插图、表格、符号、计量单位的检查。对科技读物尤应注意核改。插图要绘制准确,缩放比例要恰当。要注意检查表格中的文字、数据和百分比,这些方面往往容易出错。一些已经废止使用的计量单位要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编辑人员应熟练掌握有关规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不懂的地方可查规定。使用统计数字,特别是国名、地名、单位名涉及政治问题,必须仔细核对,采用法定的称谓,避免出现政治差错。

9.参考文献、注释、索引等辅文的检查。要对照正文核对有无脱漏和是否一致,注释内容有无问题,互见处有无矛盾,著录格式是否规范等。参考文献最好请作者提供部分原作,便于核实。

10.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和改正的问题要载入记录表,一是送复审、终审、作者审核认可,避免漏改和误改;二是便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三是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

11.软盘的加工整理。目前我国出版社大都是在随附的打印稿上进行加工整理,然后输入电脑;少数直接使用电脑加工整理书稿的,会出现原稿和修改内容混淆不清,责任不明,差错难以记录等问题。可将编辑加工前的书稿和编辑加工后的书稿,分别加以复制,制成硬拷贝,妥善保留备查。

七、整体设计

1.整体设计是图书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的全面设计,包括封面及其附件、正文及辅文,以及开本、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设计,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设计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书的整体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要运用形象、图案、色彩等艺术手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物资材料,反映书稿的内容、气质和风格,体现出版社的风貌和特色;同时具有实用性,字体字号、书名字大小、书脊设计等,都要为读者、发行者着想。整体设计同样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3.整体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方案。随着读者审美情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逐渐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艺术和实用结合日益紧密,图书整体设计要适应这一趋势。封面设计是整体设计的重要方面,电脑设计已摆脱传统设计的局限,给设计者以充分发挥智慧和艺术想象的自由,创作出各种风格的作品。版式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各项设计要服从总体构思,色彩、布局、风格相互协调,浑然一体,各显其个性美,又呈现和谐的整体设计的美。多卷本的整体设计更须协调一致。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图书是一种艺术品,既要求内容美,又要求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4.纸张、油墨等物资材料和先进印刷技术的采用,是整体设计的内容之一。设计者要了解排印装设备的性能、使用材料的特性和工人的技术水平,力求通过物资材料和先进印刷技术达到整体设计的预期目的。同时,要考虑现有物资和排印装条件及图书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

5.每部书稿,都要指定一名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担任责任设计编辑,主要负责提出设计方案、具体设计或委托他人设计和对设计的成品质量负责审定。但整体设计涉及各个方面,要求有关方面相互配合。关于书稿的选题组稿计划、写作提纲、题材内容、作者要求等,责任编辑都要及时与设计编辑通气,提供资料,商讨设计方案。丛书在制订计划时,设计编辑就应参与。设计编辑要会同责任编辑检查、核改封面样和版式设计样,要注意书名、作者、文字规范、汉语拼音拼写、外语翻译等方面有无差错。总编辑要把整体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和提高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八、发稿

1.发稿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和整体设计的书稿转化成印刷符号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关系到前段编辑工作的成果,又关系到后续工作的质量。因此,对发稿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不能简单地作为一种例行手续。

2.发稿的基本要求是“齐、清、定”。“齐”,即书稿各部分包括文稿和图稿、正文和辅文、封面及其附件等一次发齐。“清”,即书稿纸规格统一,语言文字规范,笔画端正,外文和公式、图表中字母符号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等清晰可辨,字体字号、照片图表位置及其他版式要求批注明确,改动处勾画清楚,改动过多处应重新誊抄。“定”,即发排的书稿应是定稿,发搞后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在校样上作大的增删、修改。

3v复查。经过加工整理的书稿,责任编辑还要按照“齐、清、定”要求进行检查,看有无疏忽遗漏之处,经复审复核后,送作者核阅,并向作者说明加工整理情况及原因。作者复核后,责任编辑要检查退回的书稿,看作者有无改动和改动是否适当。

4.填写发稿单。发稿单的项目如书名、作者(编、著、译者)、开本、字体字号等,要逐项填写清楚,注意与书稿内容及整体设计要求一致,有特殊要求的要具体标明,分别由责任编辑和复审、终审者签字。

九、校对

1.校对广义上包括专业校对和非专业校对(编辑校对、作者校对),狭义上指专业校对。校对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专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与编辑加工整理书稿不同的是,校对人员不能改动原稿,只能提出疑问,请编辑人员研究处理。如同专业校对不能代替编辑一样,编辑也不能代替专业校对。校对工作有自身的规律,是一门学问。原稿排版出现差错常有某种规律可循,专业校对人员的职业修养,能独具慧眼,发现编辑、作者难以发现的差错。电脑排版和智能校对系统固然能减轻校对劳动,但不能完全取代人脑思维;校对方式将出现变化,但专业校对工作不能取消。著、编、校分工合作是出版事业发展的要求。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轻视、取消专业校对工作,必然导致图书质量滑坡。

2.专业校对、编辑校对、作者校对的基本功能一致,即通过“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通过“校是非”以防止原稿差错,但校对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专业校对主要是以校样对照原稿校对,侧重发现排版差错;编辑、作者校对是读校,侧重发现原稿疏漏,三者带有互补性。编辑必须看二校样,特别是字数多和多卷本的著作,原稿积筐盈尺,看校样易于发现审读和加工整理中疏忽的问题。编辑对专业校对人员提出的疑问必须重视,逐一核实改正,没有把握的可向作者提出,不须改正的要说明原因。编辑还要读清样,旨在消除文字差错和防止专业校对的失误。要将副样送交作者校阅,主要是防止专业校对和编辑校对的失误,但要求作者不要作大的改动,以避免增加工作量。编辑不看或不认真看校样,以及不送请作者校阅副样的做法,不利于保证提高图书质量,应加以改变。

3.坚持三校一读责任校对制度。重要读物还须适当增加校次。三校一读必须多人交替进行,不能由一人独立完成。这是因为校对容易使视力疲劳,重复校对同一内容的书稿,难免注意力分散,由不同的人分别校对,易于发现前校的失误。因此,校对一部书稿至少要有2~3人。誊样和核红同样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误。为防止出差错,宜由两人进行,一人誊写、初核,另一人复核。在多人分别校对的情况下,宜指定一人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包括核对目录和书眉,检查标题、注释、索引等的顺序,改正笔误和非规范字,综合质疑送交编辑等,并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终校要由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业余校对要由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和校对经验的人担任,并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

4.电脑排版的校对。电脑排版具有许多优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汉字录入时一键多字根、重码现象的存在,以及操作不慎或病毒污染,校样上往往出现字体字号差错,非文中符号和错别字,推行倒版时的差错,图表与正文匹配不好,图空差错,打印机输出与屏幕显示不一致,改样错位,甚至校样消失,特别是拼造非常用字时容易出现错改。电脑排版即使清样无错,如指令失误,软片也会出现版式变动和文字、行款错乱。电脑排版的校对工作要适应这种变化。一是校对人员要熟悉电脑知识和现有电脑设备的性能,以便掌握电脑排版的出错规律。二是校对方式上要作调整,如清样要做到一处不改才能出片,只凭“改正出片”往往出错;确需软片处理的,要核对软片;要通读软片或软片样;软片重制必须检查。

5.考核校对工作的标准主要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质量考核要定量化。依据原稿,文字差错率低于0.25/100000的优质品要给予奖励。质疑按采用量给予奖励。数字超额宜与质量考核综合考虑,制定数量、质量相结合的奖惩标准。专业校对没有校出的原稿差错,要按差错的不同性质(如属文字性、技术性、常识性错误或专业性、学术性错误等),及校对主体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职责加以区别对待,有的不究,有的批评,有的处罚。在校对考核中,文字差错率超过 1/10000的,应视不同情况给予批评或处罚。

十、质量检查

1.上机样检查。在图书临印前,组织专人对封面、正文进行检查,一是对在此以前的编辑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二是防止可能存在的质量差错,以免造成政治和经济损失。如发现问题,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正。

2.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承印厂在图书印刷完毕、未成批装订以前,要先装订样书送出版社查验。出版社负责联系印刷的业务人员、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及主管社领导,应从总体上对样书的质量进行审核。如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印刷厂封存印成品,并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如无问题,要正式具文通知印刷厂开始装订。样书检查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关系着出版社的声誉和形象。较之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更应严格质量要求。这样做,也可促使以前诸环节坚持制度,加强责任感。

3.出书后的质量评审。出版社要成立由本社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符合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和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图书质量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本社新出版的图书质量进行审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奖优罚劣;对质量有问题的图书,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4.图书质量检查。按照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出版社须设立图书质量管理机构,制定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于每年1月31日前上报上一年度的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和有关情况。经检查为质量不合格的图书,须采取技术处理或改正重印,方可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同时,应切实加强图书出版前的质量把关,把每一流程应做的工作认真做好。

5.再版、重印图书检查。图书再版或重印,责任编辑须据样书检查和图书质量检查记录及作者修改过的样书,对图书进行检查。这是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政策的某些调整,学术研究的进展,图书引用材料的更新等,都会要求对图书内容作某些修改。图书内容要与科学技术发展和时代需要同步。再版、重印图书由责任编辑检查修改后,须组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含离退休者)进行审核,写出书面审核意见,经过复审、终审认可和作者同意,才可再版或重印;内容不需修改的,再版、重印也要征得作者同意授权,否则是一种侵犯著作权行为。

6.严格依据标准进行检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质量的分级、标准、管理、奖罚作出了规定,并将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加以量化,必须严格执行。审读者的专业修养和掌握标准宽严尺度不一,是质量分级出现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因此,审读者要严格依据标准进行检查,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同时,出版社要按照条件认真物色、聘请审读员,并对审读员提出严格要求和实行监督。所有检查,不论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刷装订质量、成品图书质量,都要具体填写差错记录,统计差错数量,划分质量等级并说明原因。成书经过检查仍存在差错的,对审读者要追究责任;检查中如有误判,责任编辑应提出异议。

7.图书质量分析。出版社要定期公布质量检查情况,并充分利用质量检查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定时期或某些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倾向,总结经验教训,讨论制订改进措施。可以开展群众性的讨论或召开专题质量分析会,以充分发挥质量检查的作用。

十一、图书的宣传、评介

1.图书宣传的目的。图书出版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图书要获得读者认可,自觉购买阅读,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宣传就是及时把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传播给读者,在出版者和读者中架起一座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图书宣传不只是单纯宣传图书,同时还要在社会和读者中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声誉和形象。这主要依靠图书整体质量,但宣传的作用不可低估。

2.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图书宣传。要印发各种图书目录、书讯,刊登新书广告,开展读书、赠书活动。将出版社有储备、售缺即重印或再版以保证供应的图书编制《可供书目》,使发货店、销货店、图书馆及读者知道何处有可供销售和购买的图书,有利于促进图书销售和提高图书的质量及重版率。加强与各种新闻媒体的联系,利用其宣传优势,扩大出版社和图书的社会影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图书评介和评奖。它是促进图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图书要接受社会检验,社会评价是衡量图书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改进编辑工作的重要依据。图书评介还起着引导阅读的作用。出版社要重视图书评介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书评的撰写。重点图书更要精心组织评介。要提倡和鼓励编辑人员撰写书评。出版社要积极参与正规的图书评介和评奖活动,接受社会和读者对本社图书的检验,同时扩大宣传本社图书。

4.图书评论意见的收集与反馈。图书出版后,要注意学术界、发行部门、图书馆和读者的反映,还可通过座谈会、专访、售书等方式征求意见,包括肯定的意见和批评的意见。要有专人负责读者来信来访工作,涉及哪个方面的意见交由哪个部门处理。各种意见也是一种信息,要分门别类整理,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十二、编务工作

1.总编室是编务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它是总编辑的指挥和参谋机构,基本职责是组织编辑工作各项计划的制订、实施,协调各环节的关系,联系作者、读者,管理版权业务,为编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图书质量的提高。工作内容涉及编辑工作各方面,是承接、联系编辑部上下左右及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作用在于促进出版方针的贯彻,出版管理的加强,信息的沟通,编辑工作流程的通畅,各部门关系的协调,工作步调的一致,上下环节衔接。编务工作是一种政策性很强的编辑组织管理工作。

2.做好作者工作。出版社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系,经常了解他们的情况,在可能条件下为他们的著述提供必要的条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改进工作。经常掌握作者及其研究、著述的基本情况,建立完备的作者档案。依照《著作权法》保障著译者的权益,督促、检查出版合同的签订和认真执行。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争取协商解决。配合财务部门及时结算、支付稿酬,按规定赠送作者样书和向上级部门缴送样书。

3.做好编辑、印刷、发行各环节的协调工作。编制发稿计划,合理安排各编辑室的发稿,并使整体设计与正文发稿相衔接。配合出版部门安排好书稿的排校印装,了解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防止彼此之间工作脱节。编制征订目录,认真执行图书在版编目国家标准,及时报送在版编目信息,配合发行部门做好图书征订工作。出版、发行部门为推销图书印制的征订广告,应当如实介绍图书,并需事先经总编室负责人和责任编辑审核同意,出具书面意见。

4.图书档案的管理、保管和利用。图书档案由责任编辑负责收集、整理、立卷,经编辑室审核签交总编室归档管理。图书档案是一本书的历史,全部图书档案是一家出版社的社史。健全图书档案,对于总结经验、继承传统、教育职工、提高图书质量都十分重要。要按照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出版社书稿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和管理书稿档案。

每一种图书的书稿档案,应反映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其内容是:(1)选题、组稿、出版情况记录和书稿的有关合同、协议书(包括合作出版);(2)各级审稿意见和外审、会审意见及加工整理记录;(3)有关书稿出版过程中的请示、报告,上级的指示、批复,重要电话、面洽、会议的记录;(4)原稿或复制件(原稿退还作者应有作者签收单);(5)封面设计、重要人物的题词和手迹等材料;(6)与作者有关书稿问题的往来信件和退改意见;(7)图书出版通知单、清样、样书;(8)发稿后的变动(如书名、作者署名、发行方式的改变,停发、停印、停售及报废等)情况及变动的根据;(9)稿酬、版税通知单;(10)获奖、受惩处情况的记录;(11)有参考价值的读者来信和对图书的重要评论等。档案以书名立卷,按出版年度归档,分类整理编目,便于查询,并妥善保管。借阅使用要有规定,不能散失。

5.编务工作的现代化管理。编务工作繁杂具体,牵涉到方方面面,要做到管理有序,应有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逐步使各项工作实行电脑管理,并与社内其他部门电脑管理联网。

第二篇:图书编辑工作的大、中、小

科技专业书编辑工作的大、中、小

科技专业书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千变万化,但一个好的编辑或者说一个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主要是编辑活动中应把握大、中、小的尺度和它们彼此的关系。所谓编辑工作的大中小,大,即从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大的复杂环境和出版领域的高度来选择应出版的科技专业书稿;中,即从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中确定所选科技专业书稿的知识信息量、理论体系和学术高度,独创性和创新个性特征;小,即对选定科技专业书稿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版式和装帧设计等的编辑工作。

科技专业书编辑工作的大:选择

科技专业书编辑工作是精神生产和再创性智力劳动,编辑过程的创意和策划、优选和审读、编辑环节的资源组合,既要适应精神生产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原则。

科技专业书编辑工作的大,要求编辑首先具有博大深厚的理论功底,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要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和科学研究专业的无数作品稿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求编辑熟悉读者,精通研究对象,见闻广博,具有高度的时代感和责任感。科技专业书编辑工作的大即选择包含的基本内容是:

(一)立足宏观,把握规律

科技专业书编辑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作品稿,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而主 题的选择取决于编辑是否能站在思想和社会的宏观高度,能够把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身是否具备敏锐的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嗅觉,如果不能熟悉社会的基本点和发展规律,对所选择的主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意义就无法很好把握。编辑应该首先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坚持站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最前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分子。在选择过程中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对社会和科学发展规律,对所选主题的的先进性、1 科学性、前瞻性熟悉了解。

就一个具体专题选择和专业书稿的选择来看,编辑要对书稿做下面一些大的考虑:首先是政治思想观点,政治思想观点正确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条是实践,但是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科技类图书如果正确地反映了它的研究对象,并为实践所证实,应当说已经具有了基本的政治质量,在政治思想上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类图书,从客观上来说,其政治思想观点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按理说比较不大,但是实际上有时并不如此。政治思想观点正确了,还要进一步看看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意义,同时要把握图书稿的政治倾向,没有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编辑也同时要考虑书稿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其他诸如保密、国际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各个方面。

(二)精通研究对象,判断选择专业书稿的科学性

选题书稿内容的科学性,是其思想性(政治性)、系统性和确切性的集中反 映。政治思想性是正确的,有完整的合理的系统性,事实和论点确切可靠,书稿内容也会是合乎科学的。反之,在其他“三性”上存在问题,科学性上就会有问题。对于书稿内容科学价值的估计,首先要求在科学性上是正确的,同时应当要求研究性的读物有一定的创见,知识性的读物有科学的(也就是比较完美的、有效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只承认学术性创见的科学价值,不承认知识性、普及性读物因有成功的写作方法而具有传播科学的价值,不承认它也是书稿内容的一种科学性,那是不全面的。同时,通俗读物也并非不可能具有科学创见。所以编辑不仅应具有一门科学的专业修养,还兼有广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可以扬我“博”之长来补作者“专”之短,获得了鉴别科学性的一种重要的发言权。也只有这样,书稿内容的科学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参见:陈仲雍《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

(三)研究读者和市场

科技专业书选题的另一个宏观考虑是研究读者和市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编辑必须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了解科技发展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前景。

考虑专业主题的读者对象,是确定一部专业书稿内容合适与否的标准,但无 2 论书稿内容如何,专业书稿的科学内容应该首先保证给与读者的是最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经过实践检验的科技理论知识,研究读者也就是研究专业书稿能够给与读者的知识内容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

图书是一种进入市场消费的特殊的专业消费产品,编辑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必须宏观考虑所选择专业书稿如何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科技专业书消费的特殊性和市场销售的特殊性,选择科技书稿内容中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水平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科技专业书编辑的中:比较和创意

一个好的科技专业出版选题,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分析、研究、判断,然后才能确定。无论是编辑根据自己选择需要去找作者约稿或邀请专家创作,还是编辑从作者提交的作品稿中筛选,一定是特定的作品稿正好符合编辑选择的需要。在编辑选择科技专业书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比较(分析、研究和决策),创意(策划和设计)。因此,科技专业书编辑的中主要表现为比较和创意两个主要要素。

(一)科技专业书选题的比较

科技专业书选题的决策是一个分析研究和比较的过程。

首先是分析。科技专业选题包括主题的内容,知识框架结构和理论知识点。分析的过程就是将选题纳入同类科技研究内容范围,确定一个切入点和知识涵盖面。知识涵盖面既包含相同科技研究成果的新颖性、科学性和理论系统的比较,也包含该科技研究理论系统未来发展的判断和研究预测,以及读者对该知识理论体系接受的程度。

其次是研究。对科技专业的观点、成果和发展要系统研究了解,并达到熟悉精通,作为编辑,如果对选择的专业科技选题无法熟知是无法高屋建瓴地编辑好科技专业书稿的。

最后是决策,在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确定选择的主题和主题应该包含的内容,对书稿内容有一个准确定位和了解,这时可以在已有书稿和挑选书稿方面进行决断。

(二)科技专业书的创意

一个好的编辑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加工整理,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作者 进行再度创作,否则设计版权和其他问题。所以处理好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编辑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作者创作,但一个再好的编辑也不可能将一部劣质的书稿编辑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当书稿本身缺少一定的质量基础或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标准的时候,编辑是不可能通过加工整理来创造出奇迹的;如果让这样的作品去复制传播,必然是对读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所以,编辑在选择好主题或确定好一部书稿后要做的工作是:

1、根据自己对科技专业书稿研究内容的认识,对作者提供创造修改的

参考意见,同时,通过自己的编辑活动将作者书稿中出现的任何科技专业概念、研究成果、内容进行审读,这就是编辑工作小方面的主要任务了。

2、根据自己对科技专业的理解,按照自己的创意挑选合适的作者和组

织书稿。这样可以保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尽可能接近的编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

3、根据自己对科技专业主题的分析研究,依据编辑对同类书籍的比较,在一部作品的设计和出版方面进行更独特的策划设计,让书稿在完成后从内容到形式,从出版到销售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作品。

科技专业编辑的小:整理加工

科技专业编辑工作的小,即编辑具体就一部选择的书稿进行编辑编辑活动,更多是微观方面就一部书稿具体的编辑活动。具体工作程序内容是:

(一)准备工作

1、检查书稿,把握书稿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各种证明材料和科学数据,尤其要注意附件包括序、跋、目录、索引、插图等,编辑最好自己对书稿的科技专业内容初步清理,始终不忘记科技专业主题;

2、了解和调阅书稿的全部档案(来往信件、写作计划及其研讨记录等),了解书稿的写作过程;

3、集中有关参考文献、资料和工具书,并作粗略的了解。

(二)按常规编辑整理加工,包括核对资料和引文,对内容、结构和文字作全面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对书稿作出全面评价。

(三)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对科技专业书稿,除了更加精准的科学研究的专业精神来编辑书稿外,还要结合科技专业书的特定,对每部书稿的研究读者对象和市场定位进行清醒的把握,为配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对内容更容易接受,为市场更适合营销,在书籍装帧设计、版式设计,文字结构,数据化的演示等各方面要不断创新并适合现代读者的个性化需要,这是现代科技专业书编辑应该注意的一个新问题。

科技专业书编辑的大、中、小是一个编辑必经的过程,但不同的书稿以及书稿与编辑的关系,使编辑在完成一个编辑活动过程中会辩证地有意无意地运用编辑工作的大、中、小的编辑工作来处理不同书稿。合格地做到编辑工作的大、中、小,就是一个称职的科技专业书编辑。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基本规程

中国传媒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基本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切实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党员工作的实际,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吸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第三条.发展党员工作,要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

第四条.发展党员必须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第二章培养教育和推优

第五条.党总支、党支部要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

第六条.各党总支、党支部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第七条.向党组织郑重提出入党申请的即为申请入党人。申请入党人经过一段时间(半年以上)考察、培养,然后经党小组推荐,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审查同意的,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须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党支部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在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是共青团员的要经过团支部“推优”,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可确定为发展对象。

第八条.党总支、党支部要积极指导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推优”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团员进行民主评议,提出推荐对象;

2、团支部委员会在推荐对象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填写推荐对象审核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定;

3、上级团组织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分团委(团总支)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的“推优”,由上一级团组织在认真听取团员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党组织要重视团组织的“推荐”意见,及时讨论研究,对被推荐的优秀团员,条件成熟的可以确定为发展对象。

第九条.党支部要指定

一、两名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受党组织的委托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具体任务如下:

㈠ 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关心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发现他们有什么具体困难,要向组织汇报,并尽量设法予以解决,注意保护其政治热情,指出努力 1

方向。

㈡ 督促和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并注意了解对党的认识的情况。

㈢ 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导他们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㈣ 结合自己的体会,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把对党的信仰和入党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㈤ 负责向积极分子周围的相关人员了解其思想、品质和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

㈥ 按要求,定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

第十条.申请入党人、入党积极分子可参加各党总支组织的初级培训。经初级培训后,可选拔参加校级党校(分校)培训。只有经过党校(分校)培训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才能发展入党。

第十一条.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年年初要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发展党员计划须经党总支委员会研究确定后,上报党委组织部,并认真抓好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未列入当年发展计划的,原则上当年不予发展。

第十二条.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未经政审的不能发展入党。政治审查的内容是: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政治审查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

政治审查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函调或外调。

第十三条.党支部每学期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分析研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调整发展党员计划。党总支每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作一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

入党积极分子因毕业或工作变动时,所在党支部应将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转给调入单位党组织,以保持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

第三章发展预备党员的具体程序

第十四条.接收预备党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的程序办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对发展对象的有关材料进行预审;

2.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3.填写《入党志愿书》;4.党支部召开发展预备党员大会;5.填写党支部决议,上报上级党组织;6.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7.按权限审批。

第十五条.接收预备党员时,每人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以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不能做入党介绍人。

第十六条.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是:

㈠ 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个人经历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

㈡ 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

㈢ 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帮助。

第十七条.对准备提交支部大会讨论的发展对象,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

括:党支部拟讨论接收公示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定;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经历、所在岗位及职务(学生为所在院、系、班级)、奖惩情况;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和列为发展对象的时间;政审及参加集中培训的情况;公示的起止日期;党总支和党支部负责接待反映公示对象问题的联系人、联系电话和来信来访地址。对公示期内无异议或反映问题不存在的公示对象,可召开支部大会吸收入党。

第十八条.开好发展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在有关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支部大会实际参加党员人数必须在应到会党员的半数以上。其会议议程如下:

㈠ 发展对象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与会者可以向发展对象提出问题,发展对象应如实回答大家的提问;

㈡ 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㈢ 支委会向支部大会报告对发展对象审查的情况及其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

㈣ 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能否吸收入党进行讨论,如果有党外群众参加会,也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㈤ 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即可做出同意接收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正式党员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

㈥ 宣读支部党员大会决议(草案),听取与会党员意见,经过修改后正式通过;

㈦ 被通过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同志表明自己的态度;

㈧ 领导讲话,大会结束。

第十九条.党支部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连同本人其他有关材料,报上级组织审批。支部大会决议中应包括: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思想政治表现和主要优缺点,公示的情况,应到会和实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及表决结果。

审批新党员一般应具备以下材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4份以上,含个人自传1份);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鉴定表;政审综合材料;团组织推荐意见(限团员)和党内外群众意见;对发展对象现实表现的审查材料和意见(发展对象是教职工的,应有所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鉴定意见;发展对象是学生的,要写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近两学期的)、奖励和处分情况,以及学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意见,在职、委培或定向培养的学生还应有原工作单位的意见)。

第二十条.按有关规定,学校党委授权各学院党总支审批接收学生(包括研究生)新党员。各学院党总支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发展工作,加强对党支部组织发展工作的检查监督,以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新发展的学生党员,在党总支审批后,要将《入党志愿书》等有关材料上报党委组织部登记备案,并在基层党委审批意见一栏中,加盖校党委组织部印章,在教职工中和没有建立党总支的院系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由学校党委统一审批。

第二十一条.党委或有审批权的党总支在审批前,要指派专人(党委、总支委员或组织员)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同发展对象进行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了解。谈话的主要内容应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和教育:

㈠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是否正确;

㈡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㈢思想觉悟和政治上成熟的程度;

㈣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㈤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认识及今后的打算等。

第二十二条.党委或有审批权的党总支审批预备党员,必须集体讨论、表决决定。审批时主要审议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入党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上级党组织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党支部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也要通知党支部和本人,并做好思想工作。

第四章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第二十三条.党组织应及时将经上级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应找其谈话,说明党内生活的有关规定,指导其根据入党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备期间学习、锻炼和考察的计划。通过党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对其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

第二十四条.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入党宣誓应在支部大会通过并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接受为预备党员后适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由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进行。上级党组织应派人参加由党支部举行的宣誓仪式。入党宣誓仪式一般有以下程序:㈠唱《国际歌》;㈡党组织负责人致开会词,并宣读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名单;㈢预备党员面对党旗宣誓;㈣预备党员代表讲话;㈤党组织负责人或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第二十五条.在预备期内,原入党介绍人要继续负责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预备党员每季度至少向支部口头汇报一次思想,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书面思想汇报,党支部每学期研究一次预备党员的思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找本人谈话指出。

当预备党员变动学习、工作单位时,调出单位党组织应将教育、考察的情况,认真负责地介绍给调入单位党组织。

第二十六条.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前,本人应提前向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报告,总结个人在预备期中的表现和认识的提高情况。党支部要按时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问题。无特殊情况不得拖延。党支部委员会事先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对预备党员的情况进行审查分析,然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表决。表决的结果分为三种,即:具备转正条件的应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转正条件、需进一步教育、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最短不得少于半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第二十七条.上级党组织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讨论审批。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要与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第二十八条.预备党员转正后,由各党总支负责,将其《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报告、自传、政审材料及教育考察材料交有关部门存入本人人事档案,无人事档案的,应建立党员档案,由所在党总支保管。

第五章 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

第二十九条.发展党员工作,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年年初要在分析本单位入党积极分子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发展计划,每学期检查一次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执行的情况。

第三十条.各学院党总支,特别是规模较大、学生数量较多的学院,要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十一条.发展党员的工作应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事,严禁徇私情、哥们义气和互相拉拢等不正之风。

第三十二条.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要定期检查,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对违反党章规定吸收的党员,不予承认。对有关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组织部

二〇〇六年一月十三日

第四篇:中国图书网站

中国数字图书馆

http://www.xiexiebang.com/;权威的在线图书馆。

瑞德超星在线图书馆

http://www.xiexiebang.com/bookshop;人民日报的网上书城。

快意恩仇书社(推荐)

http://fastbook.9797.com/Learning/ZheXueZongJiao/;2G超大容量书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供打包下载,每日书讯推介。

书吧 V http://www.xiexiebang.cominfo.net/ljw/;提供各种电子图书。

电脑书籍下载城(推荐)http://www.xiexiebang.com/;顾名思义,这个网站提供了数百本电脑书籍供下载,很专业呀。

书秀坊

http://booksshow.myrice.com/;凡尔赛宫收藏的中国历代名家作品

第五篇: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规程

附件1: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管理,防范和控制个人信贷业务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个人信贷业务(以下简称个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下简称借款人)提供的各类信贷业务(不含银行卡透支业务)。个贷业务按照贷款用途可分为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和个人经营类信贷业务。

个人消费类信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满足其以消费为目的的生活开支资金需求的信贷业务,简称消费类业务。消费类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自用车贷款以及仅含有消费用途的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等。

个人经营类信贷业务是指农业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满足其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信贷业务,简称经营类业务。经营类业务主要包括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商用车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含有生产经营用途的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等。

第三条 个贷业务的基本流程:业务申请与受理、调查、审 查、审批、用信管理、贷后管理。其中,调查、审查、审批、用信管理环节必须部门分离或岗位分离。

第四条 个贷业务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评级、授信可与贷款申请一并调查审查审批。除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外,个贷业务原则上实行分散受理调查、集中审查审批和用信管理。条件成熟的可实行集中调查、集中贷后管理。

第五条

个贷业务实行关联方回避制度。在办理个贷业务时,与借款人有关联关系的农业银行员工应主动申请回避。关联方的界定范围、关联交易审查审批程序执行相关规定。

第二章 客户准入

第六条 申请消费类业务,申请人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持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

(二)具有固定住所,或稳定的工作单位,或稳定的经营场所;

(三)申请贷款时不存在到期未还的逾期贷款和信用卡恶意透支,最近24个月内不存在连续90天(含)以上或累计180天(含)以上的逾期记录,能够说明合理原因的除外;

(四)收入来源稳定,具备按期偿还信用的能力;

(五)信贷业务实施前,在农业银行开立活期存款结算账户或银行卡账户;

(六)需进行信用评级的,达到规定标准;

(七)申请信用用途合法合规;

(八)未经有权行批准可采用信用方式用信的,应提供符合规定条件的担保。

第七条 申请经营类业务,除应具备第六条规定的基本条件外,申请人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符合国家产业、行业、环保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二)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和有权批准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商用车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综合授信贷款等按规定不需要提供的除外);

(三)有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个人商业用房贷款除外。第八条 仅办理总行规定的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可以不受第六条第(三)、(四)款和第七条第(二)、(三)款限制。

第九条 严禁对以下人员办理个贷业务:

(一)有骗(套)取银行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或记录的;

(二)担任或曾经担任有骗(套)取银行信用、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以及对公司逃废债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关键管理人员;

(三)有刑事犯罪记录的,但过失犯罪除外;

(四)有嗜赌、吸毒等不良行为的;

(五)从事国家明令禁止业务的。

第三章 贷款申请

第十条

借款人通过柜台、电话、信件、网上银行、电子邮件、自助设备等方式和渠道,向我行个贷业务经营机构(个人客户部门、营业网点、个人信贷业务经营中心、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下同)提出个贷业务申请。借款人也可以通过经农业银行授权的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等机构提出个贷业务申请。

第十一条 借款人首次申请办理个贷业务,需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一)有效身份证明;

(二)有效收入证明或能够证明借款人收入和还款能力的相关材料;

(三)贷款用途证明(如交易合同、首付款发票等)。借款人以抵质押担保方式申请用信的,在业务申请时因交易尚未发生而无法提供贷款用途证明的,可提供用途声明;

(四)按规定需评级的,提供评级需要的相关材料;

(五)农业银行要求的其它材料。

仅办理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可不要求提供第(二)款要求的材料。

授信项下再次或多次申请办理个贷业务,可不要求提供第(二)、(四)款要求的材料。

借款人申请办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业务,除上述要求的材料外,还需提供营业执照,从事特种行业的需同 时提供有权批准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四章 评级与授信

第十二条

办理个贷业务原则上需要评级。经办人员应根据农业银行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对借款人(担保人)进行信用等级测评(按规定可以免评级的除外)。

第十三条 办理个贷业务须对借款人进行授信。本办法中授信是指农业银行根据借款人的收入、资产、信用记录等资信情况及担保情况,同意在一定期限内向借款人提供的信用额度。对借款人仅申请办理单笔贷款业务、不需多次循环用信的,办理单笔业务视同新增等额授信。

第十四条 个贷业务授信期限原则上3年,最多不超过5年。采取房地产抵押担保方式的消费类个贷业务授信期限可放宽至30年。每隔一定时间(具体由一级分行或单项产品管理办法确定)须对借款人资信情况进行重新核定,借款人资信状况恶化的应调减、冻结、终止授信额度,或收回贷款。

第十五条 个贷业务授信额度的核定应根据借款人提供的担保情况,综合考虑借款人及配偶收入等资信情况核定。授信额度为抵质押授信额度、保证授信额度、信用授信额度之和。抵质押物范围、抵质押率、保证人条件、保证担保额度和信用授信额度核定等,由单项管理办法及一级分行实施细则确定。各分行办理个贷业务的单户最高额度由单项产品管理办法确定。

第十六条 对借款人在授信项下再次或多次申请用信的,仅 需对以下内容进行调查审查:

(一)授信条件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二)贷款用途是否真实、合法合规;

(三)增加单笔用信后,借款人收入是否符合还款要求;

(四)其他必要的信息。

第五章

贷款受理与调查

第十七条 经营机构受理岗根据借款人的信贷需求、基本条件和经营机构业务开办情况,决定是否受理借款人申请。如不予受理,应及时告知申请人。如同意受理,及时将相关材料移交调查岗调查。

第十八条 经营机构调查人员负责贷款调查,严禁委托第三方代为调查。调查人员对调查材料以及CMS系统录入数据和上传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第十九条 个贷业务主要调查:

(一)借款人提供的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有效;

(二)借款人(担保人)身份是否真实;

(三)借款人信用记录是否符合规定;

(四)借款用途是否真实、合法;

(五)借款人是否具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包括家庭概况、收入和财产状况等);

(六)保证人担保能力是否充足;

(七)合理评估抵质押物价值。采用外部评估的,客户经理 应对抵质押物的评估方式和评估价值进行审核确认;

(八)对经营类业务(个人商用房贷款除外)应调查借款人经营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状况等;

(九)对经营类业务实行实地调查,调查人员应通过观察借款人的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地理位臵、周边客户等了解申请人的经营能力、生产经营状况、经营项目有无行业风险及未来前景等,并对抵押物状况进行核实。

仅办理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可不对第(五)项内容进行调查。

对大额个贷业务(具体额度在符合单项产品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由一级分行确定)实行双人调查。

第二十条 个贷业务调查实行面谈制度,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获准贷款的除外。调查人员须与借款人(担保人)进行面谈,并作谈话记录,由双方当面签字确认,必要时可与其他相关人员面谈。

第二十一条

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填写调查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调查结论和风险提示。调查结论认为可以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调查人员应对用信主体、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提出具体意见。调查结论认为明显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可提出终止信贷程序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调查环节应按规定将调查核实的相关数据信息 输入CMS,将审查审批环节需要的资料扫描上传至CMS,由具有调查确认权的人员审核确认后,提交审查岗或终止信贷程序。具有调查确认权的人员与调查人员承担同等调查责任。

第六章 贷款审查审批

第二十三条

审查审批中心或有权审批行审查岗负责个贷业务的审查。审查环节对个贷业务的合法合规性、风险揭示的充分性承担责任。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资料的完备性。信贷业务资料是否齐备;

(二)业务的合规性。借款人和担保人是否符合基本条件,贷款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是否符合农业银行信贷制度政策规定等;

(三)风险的可控性。有关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规定,有效收入是否合理,信用记录是否符合条件,信用评定结果是否合理,抵质押物价值是否合理,第二还款来源是否充足,利率是否符合规定等。对于经营类业务,还应重点分析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情况等。

如调查环节移交的信贷资料不全或调查内容不完整、不清晰,审查人员可要求调查环节补充完善。

第二十四条 根据审查情况,审查人员需提出明确的审查结论。审查同意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审查人员需对贷款用信主体、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方式、担保方式、贷款发放条件、贷款使用条件和风险管理措施等提出具 体意见;不同意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需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对于需审议的个贷业务,审查人员须撰写审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借款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信用等级测评是否合理、信用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二)借款人收入情况,主要包括:借款人职业背景、收入来源稳定性以及财产状况。对于经营类个贷业务,还需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

(三)信贷风险评价及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风险评价、还款能力分析、风险防范措施(包括担保情况)等;

(四)审查结论,明确贷款用信主体、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

第二十六条

审查人员按规定将相关数据信息和审查意见及时输入CMS,并提交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二十七条

经营行有权审批人或上级行派驻的独立审批人按权限审批个人信贷业务,超权限的直接报(可不逐级审核转报)有权审批行审查审批中心审查,有权审批人审批。

第二十八条 个贷业务原则上实行直接审批,一般个贷业务由独立审批人单签审批,大额个贷业务(具体额度在符合单项产品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由一级分行确定)由两个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大额或风险较高的(具体标准在符合单项产品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由一级分行确定)个贷业务实行审议审批(合议审 批或会议审批)。500万元以下个贷业务原则上不实行审议审批。农户小额贷款、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一律采取直接审批。对由独立审批人直接审批的个贷业务,可实行审查审批双岗合一(具体额度和业务品种由一级分行确定),调查后直接提交独立审批人审查审批,独立审批人同时承担审查、审批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有权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根据调查、审查、审议结论等因素审批个贷业务。审批结论分为“同意”和“否决”两种。作出“否决”结论需表述理由。

第三十条

有权审批人通过CMS直接向负责用信管理的机构下达贷款批复,明确贷款用信主体、业务种类、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方式、担保方式、贷款发放条件、贷款使用条件、风险管理措施、审批有效期等。

第七章 用信管理

第三十一条 用信管理的内容包括落实放款条件、合同签订与管理、抵质押登记与管理、放款审核、CMS放款等。个贷业务用信管理环节与受理调查环节要做到部门分离或岗位分离,除落实放款条件和合同签订工作外,其他工作不得由受理人员和调查人员兼任。条件成熟的,可逐步实行个人信贷业务经营中心(简称个贷中心,下同)集中用信管理,设立专职的抵质押登记岗、放款审核岗、CMS放款岗等(个贷中心业务流程执行农业银行个贷集中经营相关规定)。第三十二条

经营行收到信贷业务批复文件后,对批复中附有放款条件的,经营行客户经理按照信贷业务批复要求与借款人商谈,落实放款条件。

第三十三条 客户经理落实放款条件后,按规定选用合同文本,按批复内容填写合同要素,交由合同审查员审核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审核无误后,客户经理与借款人、担保人当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并提交有权签字人签字。签订合同时,应审核借款人、担保人的身份真实性。

第三十四条

抵质押登记不得由调查人员办理。抵质押登记人员应亲自到有权登记机构办理抵质押登记手续、质押凭证的止付手续、质物交接手续等,严禁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可实现抵质押登记网上查询真伪的业务和地区,是否允许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由一级分行确定。办理他项权证和质物交接时需填制“交接清单”。抵质押物需办理保险的,按规定办理,并明确农业银行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十五条

放款审核岗负责放款审核,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核放款条件是否全部满足;

(二)审核担保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包括手续是否完备、阶段性担保是否在规定的额度内、他项权证是否办妥,需办理止付手续的是否按规定办理,需缴纳保证金的是否按规定办理,需办理保险的是否按规定办理保险手续,可实现抵质押登记网上查询真伪的地区还应网上查询抵质押情况等;

(三)支付审核,核实放款账户是否符合资金划转规定等。放款审核岗审核后在《个人客户信贷业务放款审核表》上签署意见。

第三十六条

放款岗从CMS系统打印借款凭证、放款通知单,提交有权人审核签字后,送交会计结算人员办理会计放款。

第三十七条

个人信贷业务办理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制度。一级分行可根据本行实际对受理、调查、审查、审批、抵质押登记、放款审核、放款等环节规定合理的办结时限。

第八章

贷后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个贷业务贷后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客户关系维护、产品交叉销售、更新借款人信息、受理变更合同要素申请;

(二)按月提取贷款结清名单并为借款人提供贷款结清的相关手续,回答借款人咨询;

(三)按照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回访);

(四)日常管理,主要包括:维护(电子)贷后管理台账,CMS数据录入,收集、整理信贷档案等;

(五)风险分类。贷后管理中发现分类制度规定的风险信号时,应及时对分类形态进行人工干预;

(六)按照第四十一条规定对逾期贷款进行催收和处理;

(七)对合作机构与农业银行的业务合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

(八)抵质押担保管理;

(九)贷款到期处理和信用收回;

(十)信贷档案管理。

第三十九条 客户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回访),在CMS中录入个贷业务检查信息,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或风险预警信号须按规定及时报告。对一次性还本的经营类业务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对分期还款个贷业务,实行逾期催收检查制度,逾期后按规定及时催收;对低信用风险个贷业务,由一级分行根据需要确定检查频率,重点关注抵质押物情况。已进入诉讼程序的不良个人贷款,在情况未发生变化条件下,不要求固定的检查频率。

个贷业务贷后检查(回访)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借款人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

(二)借款人的资产、职业、收入、家庭、健康状况等是否有较大变化;

(三)借款人是否有违法行为,是否卷入经济纠纷;

(四)担保人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否发生变化,抵质押物的价值是否受到损失,抵质押权是否受到侵害,抵质押物的保管是否符合规定;

(五)经营类业务还应检查借款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是否正常,主要产品的市场状况是否有较大变化,借款人与其他债权人、债务人的合作关系是否正常等。

第四十条 严格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各级行要按照中国 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动态地揭示贷款质量和潜在风险。

第四十一条 到期处理和信用收回。

(一)对采用一次性还本方式的非自助个贷业务,经营行或个贷中心贷后管理岗要在每笔信贷业务到期前20天,采取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发送《贷款到期通知书》等方式通知借款人、担保人及时办理还款手续;

(二)个贷业务原则上不得展期,确需展期的,按新发放贷款审批权限和流程办理;

(三)发生合同约定事项导致信贷业务提前到期的,报经营行行长或副行长(个贷中心负责日常贷后管理的报个贷中心负责人,网点负责日常贷后管理的业务报网点负责人)同意后,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信贷业务提前到期通知书》,办理相关还款手续。办理自助可循环个贷业务的借款人,可在农业银行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根据合同约定自助办理放款还款;

(四)个贷业务不得办理借新还旧,产品设计中包含再融资安排的业务除外;

(五)借款人还清全部信用后,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应及时到有权登记部门办理抵质押登记注销手续,将抵质押权利凭证交还抵质押人并做签收登记;

(六)对逾期在30天以内的贷款进行短信或电话催收,逾期30-60天发催收律师函,逾期60天以上应通过约见借款人、实地 催收等方式进行催收。对逾期90天以上的和按规定划为可疑类的贷款,采取法律手段清收。

第四十二条 各级行风险经理负责个贷业务风险监控。其主要职责是:

(一)通过CMS进行每日预警,发现风险隐患或风险预警信号,按规定及时报告,督促经营机构限期处理;

(二)对重大风险隐患或风险预警信号进行现场核查;

(三)定期(至少每半年)向上级行有关部门、本级行行长和副行长、本级信贷审查审批中心报告所辖行个贷业务风险状况。

第四十三条 二级分行(含)以上个人客户部门对辖内个贷业务负有监督、指导职责,主要包括:

(一)参与组织实施对下级行个贷业务的现场检查,重点检查个贷业务合规性、抵质押权证真实性、抵质押价值的充足性等;

(二)定期分析辖内个贷业务发展状况,撰写分析报告,根据下级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不同个贷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向本级行分管行长及有关部门提出调整信贷授权、进行业务整顿、暂停业务办理等建议;

(三)对本级行直接审批的单笔大额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或多笔由于共同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不良信贷资产催收方案,并协助组织实施;

(四)对合作机构与农业银行的合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调整。第四十四条 各级行要按规定建立集中统一的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由县级支行或上级行负责对个贷业务纸质和电子档案实行集中管理,设立个贷中心的行,可由个贷中心集中管理辖内个贷业务档案。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灾区自建房贷款等个贷业务,根据具体业务品种的特点,在客户准入条件及其他管理要求方面需突破本规程规定的,可由单项业务管理办法或相关规定予以明确。

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适用于中国农业银行境内经营机构。第四十七条 本规程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第四十八条 本规程自二O一O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基本规程(试行)》(农银发〔2005〕255号)和《中国农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农银办发〔2006〕213号)同时废止。

下载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规程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规程》的通知 新出字„2009‟1号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

    仓库保管员岗位基本规程

    仓库保管员岗位基本规程 一 原辅材料管理规程 1. 入库管理 原辅材料运到仓库,保管员认真核对采购员所持的有效的申购单和发票(或送货单),并且与所收货物进行核对。三者一致......

    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程

    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程 2014年02月09日 15:11:44 访问量:55次 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程(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发......

    中国图书之最(两汉)

    最早的专科性群书目录 《兵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科性群书目录。 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时杨仆奉命整理兵书而编制。其内容主要是当时的军事参考资料。现已亡佚。它比《七......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 CLC)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 A13......

    中国图书畅销调查

    中国图书畅销调查在图书市场,为什么有的书畅销百万,但大部分作品却被束之高阁,滞销蒙尘?一部作品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实力作家生计无忧,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鉴......

    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书目

    “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获奖图书 小说类(5种) 《带灯》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繁花》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哈扎尔辞典》[塞尔维亚]米洛......

    中国古今图书之最范文合集

    中国古今图书之最(选编) 1.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 是《山海经》。该书作者不详,成书时代约比《禹贡》为早。今存18卷,内容主要为传说中的山川地理、奇鸟异兽、风土宗教等,尤其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