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论文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时,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新的世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20世纪末我国领导人敏锐地观察到先前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的教育事业,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初衷,于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准备、启动、推进、总结、调整等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党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新课程已经在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在改革中教师们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留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教师给以点拨。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彼此欣赏接纳,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勇于负责、善于负责的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总之,通过此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新环境,树立学习的新理念,进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升全民素质,以此来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农村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缓解了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就显现出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这场变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教育评价滞后阻碍了新课程的推进、课改经费严重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班额过大制约新课程实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推广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等具体对策。此外,还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总之,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的事业的重中之重,当前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契机,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实现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的观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的学业之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一路走来。在懵懵懂懂中有了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有了对知识的渴望,通过九年义务教育我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初步了解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单单是我们的所见所闻,这些更加使得我要去了解更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除了现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我还可以通过书本和老师去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然而这两条途径是我所喜欢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老师不再是一味的只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增强课堂的活跃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并且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考更多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拓宽思维、开拓视野。同时,课堂上不再呈现老师一直在讲授,学生一直埋头做笔记的景象,老师合理安排课程进展,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越来越多,互动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来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堂上互动环节的增加,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彼此欣赏接纳,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此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因此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果。虽然,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没有违背我们发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因为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至于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锦上添花。同时,世界各国都将教育视为国之根本,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我们当然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运用到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粉湛的专业技能,才能展现教学艺术;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等综合的素质,才能成为新一轮玉拙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关 键 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培养目标 程改革
音乐新课标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交流和传承”四方面,核心是学生的审美体验,途径是音乐实践活动。它标志着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解体,反映着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重组或转型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给音乐师范生的启示
姓名:
班级:1 学号:
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 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的能力;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民族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格的音乐教师。
姓名:xxx
班级:10xxxx
学号:1xxx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 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
/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即找出题目的解题思路,完成题目的解答。第二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从学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即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充分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做主人的兴趣,但光有兴趣而无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会参与实践,具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自觉探求是“自主阅读”能力的纵深发展,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能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和参考书,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当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以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思维活跃,产生创新的火花。这
种创新能力,实际上又为促进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第五篇: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
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
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因此,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气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学艺结合”,但是也要避免学生玩物丧志。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五天的在校教育”却毁于“两天的社会教育”。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
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检验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实践性,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个人认为,课程改革能让教师发挥才干,让他们为适应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工作的能力与创造力。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动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要想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