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学习心得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内涵不断丰富,思想不断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我认为,对于学校高职教育来说,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 “四个迫切需要”:
第一,学习实践活动是有效应对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如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高职教育的国内、国际合作日益紧密,开放度不断扩大,给我们的办学空间带来巨大的压力。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从量的快速累积过渡到质的普遍提高,抓内涵、重开放、走联合、创特色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我们的发展节奏已经滞后。当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增强发展意识,优化发展路径,提升发展效率。
第二,学习实践活动是切实解决学校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学校专科建设时间短、存在资源不丰、专业不硬、队伍不精、科研不强、效能不高、品牌不响等诸多瓶颈,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些困难和矛盾,唯有讲方法,重科学,谋策略,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学校发展道路上的困难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可以统一思想,使广大师生认清差距;可以指引方向,使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有更明确的目标;可以拓宽渠道,广泛吸收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质量,做到不走或少走弯路。
第三,学习实践活动是持续提升学校科学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提升学校的科学发展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其核心是创新科学、合理的发展体制,关键是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妥善安排处理好党建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校务管理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妥善安排处理好内涵建设和外延扩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推进专业建设和走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的关系,最终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障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四,学习实践活动是深入推进“三风”、“三高”建设的迫切需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的必要保证,也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从现实来看,我们学校的“三风”建设仍有未到之处,仍有少数学生厌学、个别教师道德失范的现象,仍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党性修养,违反党纪党规的情况,1 还有部分教职工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志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对学校“三风”建设进行“全面体检”和“集体会诊”,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学校破解发展中困难和矛盾的“开路利器”,是学校提高发展能力,提升发展质量的“制胜法宝”,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思想认识,完善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的“救心丸”和“强心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实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学习心得之二)
首先,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功过惠及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就是要从学生、家长的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学生、家长、社会日益变化的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切实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技术、有能力、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其次,学习科学发展观须做到“上心、上手、上脑”。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的目标具体明确,任务光荣艰巨。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扎扎实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我们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则是推动发展的方向盘和发动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则是发展的两条唯一正确的轨道,只有把握好方向盘,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飞奔。所以,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务必要上心、上手、上脑。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六个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中心目的,坚定不移地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现在,中央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这种责任关键还是要看领导干部。一是领导干部要真正 2 理解科学发展观。二是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就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讲党性是核心,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原则和重要准则,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重品行是基础,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德准则,是我们前进的“纠偏器”;作表率是目标,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作表率就流于空谈。我们只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和形象影响、带动、服务群众,凝聚方方面面力量,确保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但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必须解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因此,转变干部学风,提高思想认识,迫在眉睫。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
(学习心得之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外延全面、内涵深邃,具有极强的现实方法论意义。在当前学校迅速发展的时候,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的学校,就是要强调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着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谐校建设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建设的核心是设特色鲜明、环境和谐。我认为可作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注重定位显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发展布局,控制规模,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群。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化改革。按照“口径宽、基础够、实践强”的要求进行面向行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搭建各种载体与平台,开放办学,积极引进行业与社会资源,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实力。培养具有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其次,注重实践出特色。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指导师队伍。要树立起面向行业、面向市场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打破“实践=实验”的观念,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师必须有行业学习锻炼或指导学生实习的经历。二是出台激励措施,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大氛围。要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改变实践教学的课时计算标准,扭转不利于实践教学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监督机制,改变“实习=放羊”的涣散局面。三是开放办学,搭建一个 3 多层面的校院(企)合作机制。按照三个层面与医院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一是基础层面,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基地;二是紧密层面,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参与讨论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三是核心层面,就是设立研发基地,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第三,注重创业求特色。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每个学校都有培养不同的人才特质,在沧州这块创业热土上的医专,传承医专人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这种创业特质,既指自主创业,又包含岗位创业的内涵,是一种素质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二是进一步强化专业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空谈创业教育,要做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把现有的创业教育到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范畴,选派专业指导师与创业指导师,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与引导。三是进一步整合创业教育的资源。要把课堂的专业学习与课外的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学习心得之四)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大学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构建者和组织部分。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首先,加强共创和谐。构建内涵丰富的和谐校园,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基础。因此,教师与非教师之间,教师中不同职称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干群之间,都必须始终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关心。从生活上关心教师,对教师生活上问题予以最大的帮助;同时,更要关心教师的成长,要加强对教职工进行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建设到形势教育,使教职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的发展变化与要求,从而使教职工主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尊重。要充分尊重教师发表、讨论的不同意见与建议,好的要及时加以吸收。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实行校务、财务公开等措施。三是服务。要树立教师的事情无小事的意识,在关心、尊重教师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为教师提供服务。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创造条件,为学术研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通过教学与学术委员会,提升学术权力,实行民主决策,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等等。
其次,加强制度求和谐。维护与实现学校公平正义、有秩序和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环节。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无秩序,无秩序则难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维护学校公正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制度。一是充分调研。集中教师意见,以体现科学性,避免缺陷化,重大制度的出台,要几上几下。二是出台奖励措施,用政策去激励。比如制订论文发表奖励办法;对在职攻读学位的予以奖励,教学业绩优秀的予以奖励等等。三是完善制度建设,用机制去规范。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全校教职工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有劲头,学生有奔头,学校有前途。
第三,加强党建保和谐。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主体,无论是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创造活力,还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在构建和谐学校中,要通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构建和谐学校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有没有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能不能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关键取决于党组织有没有形成先进和谐的政治氛围,这是学校基层党建首先要考虑的。在实际工作中,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一靠党员自身的自觉和努力,二靠党组织集体力量的推动和集体氛围的营造。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素质,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组织措施。三是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学校党委与行政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在具体职能上分工,分工不分家,思想上相互沟通,工作上共同商量,相互尊重,密切配合,努力工作,实现学校的共同目标。我认为,建立健全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学校党政领导议事制度的一种好形式。使学校党政工作从制度上做到思路同心,目标同向,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
领导干部要做到“六个坚持” 注重党性修养与作风养成
(学习心得之五)
一是坚持“首要标准”,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群众观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困难的问题解决好。要沉下身子,想方设法认真解决各项师生员工各方面的问题,满腔热情地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是坚持执政能力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注重把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做到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喊脱离实际的空口号,不作华 5 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抓工作。
四是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切实做到为民谋利、无私奉献。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弘扬甘于清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特别是要把学校改革发展的事放在心上,把师生员工的事放在心上,体现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
五是坚持改进作风,切实做到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学校党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研究推动发展的举措和突破性招数,恪尽职守干好工作,集中精力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抓发展,把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体现在加快发展的具体工作中,以良好的作风树立形象、凝聚人心、促进发展。
六是坚持严守纪律,切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要求,带头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学校发展建设上。学校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督促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
(学习心得之六)
当前,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我通过近期的学习思考,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党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效,首先就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时间、下功夫,认真学习、掌握要领、深入研读、吃透精神,除了认真研读“两本书”、“三本书”和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著作、重要论述之外,还要学习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学xxx省委、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指示等一系列文件和相关资料,在思想认识上达到“真信、真学、真懂”,为“真用”——指导实践、提高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认为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将会进一步激发大家工作 6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也必将促使我们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抓住重点,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办法、新局面。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自觉、更坚定。
三是学以致用,努力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我们一定要以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抓住学习重点,突出实践特色,切实促进各项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好学习,增强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终身学习,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学校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成果,但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去认识新规律,掌握新知识,拿出新办法,实现新超越。
(2)认真调研,潜心思考。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调研。近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各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和高水平同类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就需要我们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如何把学校进一步办大办强,保持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必须结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调研,潜心思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所突破和创新。(3)学以致用,促进工作。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着力营造思创新,讲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思考研究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真抓实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迫切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局和公司党委的要求,认真抓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要妥善处理好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学习实践活动转化为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动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用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是基础和重要环节。按照中央提出“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们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企业实际,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真正学通弄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决好阻碍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要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握四个规律:一是科学发展规律,二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四是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忧患意识、二是责任意识,三是发展意识,四是创新意识,五是廉洁意识。提高五种能力:一是化解风险,应对危机,二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竞争优势,四是抓班子、带队伍,五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
学好理论抓重点,学习以三本书为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要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我们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以下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是由馒头热点收集并加以整理的,希望为正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具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要求”?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精辟概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进步的根本原因,科学阐明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紧密联系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它的实践价值。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我们经受的磨砺很不平凡,既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又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既面临非典疫情、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灾害和风险的严峻考验,又面对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和喜事的能力检验。我们党带领13亿人民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大幅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新风貌和新形象,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恢宏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深入领会它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就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在于它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指明前进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必须全面贯彻它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的层面为我们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法上突出体现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妥善处理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在统筹兼顾中,“统筹”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防止顾此失彼。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在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坚持“两点论”,而不能只顾一头、不及其他;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就是要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平分秋色、不分主次。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统筹兼顾,不能搞“单打一”,不能搞片面性、绝对化。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和谐、不够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有重点地求得突破,防止搞“一线平推”。党中央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根本点就是要立足国情,把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更好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不断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掌握并运用好发展规律。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为自觉运用客观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进而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篇大文章做好。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统筹兼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应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快”与“好”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快”,是在“好”的基础上的“快”。“好”不仅不会制约“快”,反而有助于保持“快”的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没有“好”为基础,“快”不仅不能持久,还会出现各种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认为“越快越好”,以至于片面求“快”而忽视“好”;二是认为“快就难以好”,以至于以“好”拖“快”。这里的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快”建立在确保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既避免发展太快带来社会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又避免发展太慢妨碍经济增长。
第五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
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和关键性。
科学发展观论文:浅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摘 要】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里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是目前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定位。本论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关键词】贯彻 落实 科学发展重大意义 【正 文】【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和关键性。
浅谈如何在基层国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新“三定”方案的确定,为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能,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基层国库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正确处理国库与当地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关系,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
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国库工作的指导作用,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库工作也随之不断改革和迅速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行副行长苏宁同志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工作会议上提出:“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一流国库”。可以看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是
基层国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国库工作中永恒的主题。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基层国库工作应一切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基层国库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好经理国库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国库与当地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关系,监督管理好国家预算收支,实现国库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注重研究基层国库发展的方向,提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实现基层国库发展的新突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实现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一个机构健全、队伍稳定、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业务处理手段先进、职能发挥充分的现代化新型国库,进一步提高国库在国家预算执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基层国库在当地政府和财税部门中的影响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国库工作中的重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国库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基层国库工作是依靠人来推动的。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国库部门服务的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当地政府以及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对基层国库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国库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基层国库工作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强国库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加快预算资金汇划,确保国家预算收支计划的顺利执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实现国库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三)坚持统筹兼顾是基层国库工作中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因此,基层国库工作应统筹兼顾国库各项业务、国库管理和改革、现有业务的巩固与新业务的创新、国库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要有战略性的策略和全局性的眼光,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基层国库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层国库工作应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层国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机制,创新求实,在国库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和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基层国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不断加强国库机构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基层国库应不断健全机制,加快国库机构建设步伐,要统筹考虑当地经济、政治、金融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国库机构布局,切实按照《国家金库条例》及《预算法》的要求,与各级财政相对应,加强完善基层国库机构,增强国库
工作的协调性和实效性,但也要避免因效率低、耗时长造成人心涣散,从而导致资金安全防范工作出现问题。
基层国库还应不断加强国库机构制度建设。一是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国库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国库机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不断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收支程序,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收付过程中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二是要不断健全国库制度规定。应对国库原有的制度规定中已与当前形势、现实业务不匹配、有冲突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及时修订和补充,使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对国库工作加以规范、约束。健全的制度规定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国库资金风险,而且能为国库机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长效保障。
(二)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苏宁副行长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工作会议中也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加强国库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效发挥国库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和谐国库文化,更好地支持国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国库人才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素质的国库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国库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当树立三种观念。第一,人才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第二,人才资源,越是开发它,使用它,它就越丰富;如果不开发、不使用,反倒会枯竭。第三,人才资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与之相适应。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最好的办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就是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国库人才成长的氛围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学习氛围。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国库人才成长工作氛围。国库人才成长的工作氛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库领导对国库人才给予关心和支持,认可国库人才的劳动成果和创新成果;二是在国库工作中同事之间的和谐默契,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员工之间配合默契、理解支持,使国库人才能够更好地工作和创新;三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之间相互尊重;四是鼓励支持创新,形成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就能为国库每个员工的成才创造条件,为人才发挥才干搭建平台。这样不仅会增强组织凝聚力,形成优秀的基层国库文化,而且能提高基层国库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其次,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国库人才成长学习氛围。一个学习型的国库人才队伍能够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包括国库员工自主学习、领导带头学习、开展团队学习,能够有效地起到提高国库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国库人才学习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到国内高校进行专业性培训,接受当今最前沿的理念和思想;二是到国外进行学习培训,接受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三是组织课题研究团队,引入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参加,提高国库人才工作研究能力。
基层国库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以一支优秀的国库人才队伍做基础,而国库人才的成长、发展、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将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库人才队伍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不断推进国库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竭动力
基层国库业务发展创新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国库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国库业务知识,提高国库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各种国库业务学习,打下良好的国库专业基础。切实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国库工作中,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突破已经习惯的国库工作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国库服务水平和监管水平。国库业务要不断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和理念来指导国库工作。一是要开拓国库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民生领域的国库直接支付业务。同时积极推行国库业务电子化、自动化处理,比如外贸出口退税、海关收入、财政拨款等业务要努力实现无纸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库工作效率,加快财政资金周转,增加财政资金效益。二是要积极推行国库监管管理创新。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化国库要求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国库资金全部流程的监督和控制,防范案件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努力实现国库业务零案件、无风险的目标。
青岛市分库的实践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明。2009年,青岛市分库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按照国九条精神要求以及“全国国库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国库业务中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大力开拓,在国库直接支付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比如,为更好地落实国家改善民生、惠及百姓、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青岛市分库主动加强与当地社保部门的沟通协调,从2008年11月份起在全国36个分库中第一家开始直接办理社保资金支付,由国库通过小额支付系统直接拨付到参保人在北京、上海、重庆、陕西、贵州、江苏等外地省、直辖市开立的异地存款账户,取得了国库直接办理社保资金收付业务的突破性进展。这项业务在2008年刚起步时仅限两个险种,即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截止2008年末共拨付2780笔、624.7万元。进入2009年,青岛市分库在总结2008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次与社保部门进行协商沟通、研究探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以及操作环节上的难题,不再限于小额支付系统,而主要是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办理社保资金的收缴和拨付,大踏步地扩大社保资金收付范围。一方面扩大业务外延,从单纯的拨付扩展至收缴和拨付,另一方面扩大内涵,增加险种,除了前期的两个险种,又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直接支付范围,从而实现了对社保五险的全覆盖。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库直接支付社保资金的业务量迅猛增加,截至去年9月末实现社保资金五险收缴及拨付业务42.71亿元。再如,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辖区支库直接支付工作开展。截至去年9月末辖区六家人民银行支库均取得了开展国库直接支付业务的突破,分别在“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下乡”补贴资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残疾人个体户基本养老保险疾病补助资金、“万村千乡”百家店补贴资金、困难职工生活帮扶金、“计划生育”奖扶特扶补贴资金等七个项目开展了直接支付,共拨付金额合计达1550万元。
总之,基层国库工作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加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国库工作效率,提高国库监管水平,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推动基层国库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型国库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