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叙事三下
教学叙事:遗憾
城中小学
陈小红
今天我在多媒体教室上了《太阳是大家的》(第二课时)这首儿童诗,这首诗非常欢快,特别适合儿童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说:“老师要与你们做游戏,请你们把眼睛闭上,我找四位学生读本课的四节诗,你们猜猜每一节诗是谁读的,还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就这一句话,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可以说是情绪高涨,高涨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很兴奋,兴奋中留下了我的遗憾。
在教学第二节诗时,我先让学生猜猜这节诗是谁写的,然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节诗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最后默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汇报发现时,李林越说:“太阳还做了很多事。”我追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太阳还做了很多事。冯若凡说:“我发现这一句(手指最后一句)有一个省略号。”我追问:“你能说说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吗?”冯若凡(还有其他学生)回答:“表示太阳还做了许多好事。”林晨:“(太阳)做的好事太多了,在这写不完。(所以)用省略号。”老师表扬道:“同学们的发现可真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写一写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吧。课件出示两种仿写格式,学生喜欢哪种格式就用哪种格式仿写,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格式写。10分钟后,学生仿写汇报如下:
林叶萱:在阳光下,湖水更清了。在阳光下,花儿更美了。在阳光下,露珠更亮了。
李成果:在阳光下,我们成长了。在阳光下,小花更红了。在阳光下,小草更绿了。在阳光下,小麦更黄了。
黄欣怡:在阳光下,花儿红了。在阳光下,小树高了。在阳光下,人、鸟、兽活了下来。在阳光下,小草绿了。
刘奕瑶:在阳光下,小草更绿了,在阳光下,花儿更红了,在阳光下,小树更高了,在阳光下,露珠更亮了。
林晨:在阳光下,小草晒得绿油油的;在阳光下大地晒得暖和了?? 王薇茜:在阳光下,小草更绿了。在阳光下,柳树的枝条长了。在阳光下,花儿红了。在阳光下,大树更高了。
俞希:她把鲜花照得更艳了,她把小树照得更高了,她把露珠照得更亮了??太阳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她。我说:“同学们,你们写的可真好!下面大家猜猜第三节是谁读的?” 从我摘录的诗中可以看出这些诗:内容涉及面广;句式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格式上同中有异。这些诗充分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可惜的是我没有抓住这么好的课堂生成,没有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也就不能达到放大学生的成果,突出老师的亮点效果。真是“种子洒满地,没见谷满仓”。我只是在学生汇报完后,用一句“同学们写的可真好!”草草地把充满学生智慧的诗给评价了,评价太过笼统,没有个性化的评价,也没有让学生评价,评出优秀诗篇,选入《三(8)优秀作文选》。你说遗憾不遗憾?为了弥补遗憾,结束这节课后,我和学生来个记忆力大考验:看看谁能记起刚才那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我和学生的回忆,我总算把这节课教学过程记录下了来,把学生写的诗收集起来,并及时地写了一篇教学案例,从数量、质量上进行分析,补差补缺,指导没写的学生写,需要修改的修改。
这节课还有一个遗憾。在教学第三节诗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猜猜太阳去了哪些国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王佳说:“去了小日本鬼子国。”学生哈哈大笑,我也笑着说:“你可真仇恨他们呀!”接着,我就让另一个学生回答。其实,日本是和我们同一天享受太阳的。我没有及时纠正这个错误,很遗憾!她的这一句简单的话透露出孩子对战争的仇恨,这与本文表达的“世界儿童团结友爱”多么的接近,可惜我没有抓住这个课堂生成。
我想如果不是我教学失误,怎么会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弥补呢?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地进修的一课。
2015年6月
第二篇:三下比较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 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
勾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较策略解决简单问题。
2.在经历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增强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寻找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推理解决问题的意思和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比较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策略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产生“比较”的需求
(一)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画,认真阅读文字,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3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26千克,每只小狗重8千克
引导: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小狗一共重多少千克?小猫重多少千克?
2.分析与解答
这两个问题都有价值,而且还有联系。如果我们想知道小猫的体重,怎么求?
预设:26-8×3=2(千克)
用总重量减去3只小狗的重量剩下的就是小猫的重量
3.回顾与反思
每只小狗重8千克 同学们,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4只小动物的总体重,同时还知道了一只小狗的体重,我们就可以求出小猫的体重;反过来,如果知道小猫的体重,我们也可以求出小狗的体重。刚才你们很准确地分析了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二)减少条件,产生冲突
过渡:(出示图2)如果我们只知道这4只动物的总体重,还能求出小猫和小狗分别重多少千克吗?
引导:刚才的问题能够解决,就是因为“小猫”和“小狗”之间有关系,而现在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所以就不能解决了。找到“关系”常常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关系有时像刚才的问题一样是“直接的”,有时也可能是“间接的”,需要同学们去发现。如果再给你们一组信息(出示图1),你能求出每只小狗和小猫各重多少千克吗?
预设:不行;只看一组信息不行,如果把两组信息联系起来就可以求出来了 过渡: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思路。“将两组信息综合起来”真的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想一想、画一画或写一写解决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更巧妙、看谁能说得更清楚、明白。
二、深入探究,感悟“比较”的策略
(一)初步感悟,解决问题 方法一:
两组信息中都有3只小狗和1只小猫,它们是一一对应的。这时图1还剩
图1
图2 下2只小猫,所以2只小猫的体重就是30千克比26千克多出来的4千克,每只小猫重2千克。
追问: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2只小猫的体重就是4千克呢? 方法二:
将相同的3只小狗“抵消”,这时左边剩3只小猫,右边剩1只小猫,所以3只小猫比1只小猫重4千克,也就是多出的2只小猫重4千克,每只小猫重2千克。
追问:为社么能将3只小狗“抵消”?小猫怎么不“抵消”呢? 方法三:狗+狗+狗+猫+猫=30千克
狗+狗+狗+猫=26千克
通过比较我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重4千克,就是因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出了2只小猫,所以可以得出每只小猫重2千克。
方法四:(30-26)÷2=2(千克)
追问:算式中30-26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求出小猫的体重后,还可以用(26-2)÷3=8(千克)求出每只小狗的体重
小节: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价值。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两组信息之间的关系,算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两组数量关系的比较。画图和算式都是解决复杂问题时帮助准确分析的好方法。
(二)总结提升,掌握方法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知道两种量(小狗和小猫重量)的和,要求各自的量。只借助一组信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虽然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但是大家的思路都是综合运用两组信息,并将两组条件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相同和不同,相同的部分就可以“抵消”,不同的部分对应着数量相差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先求出一种动物的体重,再求出另一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每辆铲土机和小汽车各多少元?
85元
130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方法一:(130-85)÷3=15(元)(85-15×3)÷2=20(元)方法二:(130-85)÷3=15(元)(130-15×6)÷2=20(元)
引导:同学们通过“比较”准确地找到了两组信息中相同与不同的部分,再抓住不同的食物与不同的数量,准确地解决了问题。请大家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更喜欢哪种?
小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选择恰当的信息就可以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简洁。
三、灵活应用“比较”,解决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比较,能够求出两组条件中两个不同的数量。生活中,有时问题会比这更复杂,你能挑战吗?
(一)灵活应用:三种物体比较
(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预设:4个乒乓球、2个羽毛球和1个足球共重472克;1个乒乓球、2个羽毛球和1个足球共重460克。求1个乒乓球重多少克?
引导:这个问题中有三种不同的物体,情况更复杂了,请你试着比一比、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分析解决问题。(472-460)÷3=4(克)
(二)灵活应用:三组关系比较
引导:同学们已经能够灵活地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顺利地求出每个乒乓球的质量。能够进一步求出每个羽毛球和足球的质量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不能求出羽毛球和足球的质量。提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补充信息
470
学生汇报:将第二组和第三组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每个羽毛球重10克,进而可以求出每个足球的质量是436克。
四、全课总结
第三篇: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
扶余市五家站镇中心小学 周烨
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学习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记得在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课前我自以为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很精美的课件,将圆柱的展开图都呈现在了课件里,当我把课件展示给学生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可是学生对为什么圆柱展开图是这样的,还有可能是其他样子的么?产生了疑问。
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只能停止,我想只有让学生明白圆柱表面的展开图是如何得到的他,学生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计算圆柱的表面。于是我将在教学认识圆柱时做的几个圆柱模型拿了出来,又找了几把剪刀,接着把学生分了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同组去研究将圆柱模型剪开,然后观察所剪开的图形,最后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展开图,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圆柱展开容易,但要在展开后能利用已有知识去求它的面积就必须如课件所展示的那样展开(圆柱沿着高展开,变成三部分:上底圆、下底圆、侧面长方形或正方形),此次的出现的问题,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通过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新知。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
第四篇:教学叙事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八(5.6)毛玉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几乎每年都要面对一批新的学生。新接过一个班级时,别把学生了解得太清楚,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新学期开始了,今年我教的是八年级。在刚开始的几节课上,我注意到了一个个子不高,坐在第二排的男生,并且记住了他的名字——杨德文。他听讲很认真,眼睛亮亮的;回答问题很积极,有时没等我问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嚷了,天真得像个小孩子。等我告知他回答问题要先举手时,他很听话,把胳膊伸得直直的,手举得高高的,惟恐我看不到他。他总能回答得很正确,而我的表扬使他显得更兴奋。几节课下来,这个学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
课后,不经意间我跟同事聊起了这个学生,我说:“四班有个杨德文,很聪明也很好学,课堂上回答问题特别活跃。”几个在七年级教过他的老师都笑了,一个同事说:“他可不是个好学生,别看表面现象,过几天你就知道了。”我很惊讶:“怎么会呢?他上课回答问题都正确啊!”同事不以为然地说:“这个学生就是这样,爱表现自己,他是趁你不了解他的底细,装几天好孩子呢!”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便找到升级考试的成绩册,看到了——杨德文,语文52分。班里可再没有几个比他成绩更差的同学了。我心中突然有种莫名的失落。
面对成绩册,想着这段时间杨德文在课堂上的表现,我陷入了沉思——52分,这样的成绩的确有些糟糕。但是他这几天学得真的很好啊,应该背诵的,他都记住了;需要理解的,他理解得很透彻。课堂上,透过他亮亮的眼睛,我看到了他认真的态度,活跃的思维;从那高高举起的手上,我看到了他学习的积极主动,他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啊!我能因为这个52分就对他失望、就否定他吗?万万不能!也许他真的像同事说的,趁我不了解他“装个好孩子”,可是,如果能一直这样“装”下去,也不错啊。那么我也装吧,就装作从来不知道他以前的成绩吧,我打定了主意。
以后的日子,杨德文一如既往,“装”得很认真;我也“装”得很好,就像从来不知道那个“52”分一样。虽然我逐渐发现他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学习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好学生。
班里有些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会让他们向杨德文学习。杨德文的字写得很糟糕,作业很潦草,还有一些错别字,我也会批评他:“你写的字和你课堂上的表现可大相径庭啊,作为一个好学生,字怎么能写得这样潦草,还出现错别字呢?”他把头埋得低低地,似乎很羞愧。我又说:“老师相信你这只是偶尔写不好,以后不会这样了,是吧?”他皱着眉头绷着嘴唇很郑重得点了点头。这以后他的作业变得认真了,虽然字依旧写得不太好看,但我看出他已经很努力了,他甚至为自己买了一个小学生用的田字格本悄悄练字,看到这些,我觉得很欣喜,欣喜中有些心疼——我看出来了,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好学生”,他心里有多高兴啊,而且为了维护这个“好学生”的形象,他一直在努力。
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杨德文的成绩,我很期待。成绩发下来了——杨德文,语文90分。我很兴奋。这个成绩对别的学生来说也许不算太高,但是对于曾经是52分的马文东来说,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能考出90分的成绩,这已经很成功了。
当我们新接过一个班级时,千万不要光凭学生以前的成绩就早早地给他下定论。新换了老师,大部分学生的表现会比以往好,我们要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有时别把学生看得太清,也许是一件不错的事。那些原来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一旦被新老师发现了他以前的“劣迹”,他多半会破罐子破摔,“反正我是差生”,会成为他消极的理由,这样他还能进步吗?就假装不知道吧,有些所谓的“差生”,他内心是渴望变好的,当他发觉自己被老师认可的时候,他会努力得让你心疼,他的进步也会无法估量。
第五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教学叙事
记得今年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一个意外的惊喜正等待着我,黑板下沿儿,摆放了孩子们用彩纸制作的“贺卡”,五颜六色;讲台上,放满了一束一束的鲜花,五彩缤纷。孩子们共守着默契,谁也不说话,用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我笑了,眼眶里不禁有泪珠滚动。我惊诧于学生的创造力,感动于他们对教师节庆祝方式的“隆重”。端详了许久,我忍不住先开口了:“哇——!简直就是如诗如画嘛!夏天还未过去,春天却又回来了,连咱们教室都是百花盛开,多热闹呀!”孩子们大笑起来,欢呼起来。置身于花丛中的我,顺手拿了一枝粉色的花斜插于窗户上,让同学们用知道的古诗句形容它。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了一连串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激昂着,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同学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插上了一片粉红的花瓣,我凑近嗅了嗅,说:“真是‘春风花草香’呀!”孩子们击掌大笑。听着同学们吟诵的诗句,我沉醉其中,只感觉这浓浓的春意在教室里蔓延,灿烂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心想: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孩子们找回来的,渲染了讲台与课桌,然后漫出窗子„„顿时,我心旷神怡,于是提高了声调:“教室里开满了美丽的花儿,现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美丽的花瓣中一起去寻找幸运花瓣,同学们顿时笑得更加灿烂,教室里掌声雷动。“竟然还有这样引入上课的方法啊?!”一个男孩儿兴奋极了。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教室里沸腾了!一节精彩的课在没有预设的精彩中开始了!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幸运花瓣就在这美丽的花丛中,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不仅有找到幸运花瓣的快乐,更是寻找过程的快乐。我想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拥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学生。”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那一张张通红的小脸,让我看不清也想不明,是鲜花染红了小脸,还是文章中染红了小脸?回到办公室,我仍然陶醉在刚才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杰作”美丽了我的课堂,美丽了文字,也美丽了我的心情。
飘溢着灵气的课堂让我豁然开朗,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灵性和美感的,而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感的激活。语文教师必须永葆激情,保持心灵的敏感,让儒雅之蕴带给课堂诗意。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有如一首灵动的诗,课堂要焕发活力,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