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
一、重点审查园区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及主导产业,产业布局符合环保规定,园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最大发展规模。从而避免园区盲目发展、交叉污染、产业发展无序化和恶性竞争。
二、重点审查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园区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确定一定的环境目标值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从而避免在园区发展中单个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摆放到一起污染物排放超出总量,逐步形成重污染区域。
三、重点审查园区内的水源、气源、热源、余热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业废水排放去向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统一规划建设水源、气源、热源,充分考虑余热综合利用、中水回用,并且明确要求园区企业安装中水回用设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企业生产废水内部处理后的去向、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去向。从而避免园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上一个项目建一个锅炉房,污水无序排放,实现节能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四、重点审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园区环境监测能力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渣场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地点、处理工艺和能力,并保证园区或园区所在地具备相应的环境监测能力。从而避免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运行,废渣无序堆放,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无法监测的问题。
五、重点审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内产业的关联度、产业链延伸空间和产业发展水平。从而避免园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的附加值低,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重点审查园区清洁生产和入园产业的工艺水平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新上项目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而且属于国家鼓励或支持的项目,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区内产业空白,其污染防治工艺成熟。从而避免清洁生产水平低的项目,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进入园区。
七、重点审查园区环境风险预案和环境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环境风险预案,确定主要环境风险来源,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有效的应急救援处置体系。避免潜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演变成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八、重点审查园区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的承载力水平,找准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性环境要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因资源环境不足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
九、重点审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完成时限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环保基础设施完成的时限,无法确定的也要预留建设空间,并按照发展的阶段及时建设完成。从而避免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批而不建、久拖不建的问题,造成园区环境污染。
十、重点审查园区规划优化调整意见和建议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针对园区规划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章节提出规划优化调整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园区规划不按照环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调整的现象。
第二篇:省级规划审查要点
附件
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审查要点
本要点适用于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的审查工作,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划大纲审查参照执行。
一、审查组织
规划大纲审查工作由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审查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审查小组由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等人员组成。
二、审查原则
规划大纲审查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对规划大纲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提出意见。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注重实施。贯彻国务院关于“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的要求,既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程规范,又要兼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特点,确保规划大纲既符合— 1 —
国家宏观管理战略布局,又便于在本行政区域进行控制和实施。
(二)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严格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对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区域林地,以及高效生产木材、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等林地进行重点保护。
(三)持续利用,提高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林业发展和林地利用方式,科学利用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四)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多功能需求,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明确区域林地利用方向和重点,合理配置林地资源。
(五)强化调控,科学管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创新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林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审查依据
(一)《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地方颁布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
(二)《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函〔2010〕69号文件。
(三)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标准。
(四)《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六)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地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和全国土地调查等成果。
(七)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全国、区域林业发展区划。
(八)其他有关资料。
四、审查重点
(一)基础数据
1.审查规划基础数据的客观准确性。规划的基础数据要以符合规定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等为基础,以最新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为总控,并结合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调查成果,按规划的林地分类将林地及森林资源现状数据统一到规划基准年2009年,合理分解落实到县级单位。
2.规划基础数据,要包括反映林地现状与结构的地类、权属、森林类别等数据;反映森林现状及结构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起源、林种等数据。
3.规划基础数据要明确林地质量等级及划分标准、林地生产率现状,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的数量及结构分布,现有林业重点工程数量及实施范围。
4.其他有关基础数据。
(二)专题研究
1.规划大纲要在充分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2.专题研究要立足地方林地保护利用的实际,围绕林地保护利用重大问题开展并形成专题报告。
3.专题研究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林地现状评价
林地现状分析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体现本行政区域的特点、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成效,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全面分析原因,论证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必要性。
(四)指导思想
规划大纲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可持续经营的方针;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科学管理的原则;要体现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原则,强化调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五)规划目标与任务
规划大纲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准确把握未来林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加强节能减排、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出发点,明晰林地保护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思路;要立足解决当地林地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林地保— 4 —
护利用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政策导向。规划目标要体现“双增”目标实现情况,并明确规划目标指标的实现途径和可行性。
(六)结构调整优化
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按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统筹安排,合理调整结构。
1.在区域间差异性和区域内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林业发展区划,合理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确定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体现区域布局的合理性。
2.统筹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结构,优先保护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地,保障重点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展重点商品林基地;要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科学调整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结构。
3.按照《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制定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明确不同保护等级规模和保护措施。
(七)指标控制
规划大纲必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项规划指标。指标确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及需要,并分解落实到县级单位。分解依据要充分,时序安排要合理。
1.林地保有量
林地保有量安排必须体现“应保尽保”的原则,原则上保证森林“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与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保障和落实。
林地动态平衡调整方案要切实可行,补充林地数量要能满足本辖区规划期内生态建设需求。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重要区域、25度以上的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域的沙化耕地、能够恢复植被条件的石漠化土地、退化土地等要纳入补充林地范围;废弃工矿、废弃山区村庄及村中空闲地等宜林闲置地要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纳入补充林地;违法毁林开垦的林地必须纳入还林规划。
2.森林保有量
森林保有量要满足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的要求,体现对有林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灌木林地的严格保护。
森林保护与发展要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为目标,规划宜林地造林、退化林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等内容。
3.重点公益林地比率
重点公益林地规划指标要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比率要科学合理。国家级公益林地范围和面积不得擅自调整。
4.重点商品林地比率
重点商品林地规划指标要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优先保障国家木材生产基地和其他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林地的需求,合理确定。
5.占用征收林地定额
占用征收林地指标要适度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
6.林地生产率
林地生产率指标要综合考虑林地潜力、森林经营模式、利用方式等因素,科学合理测算。
(八)林地用途管制
规划大纲要本着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的原则,科学合理预测建设用地对林地的需求,体现“优化配置、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使用林地,严格控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要有恢复计划和措施。
(九)林地保护
1.结合本行政区林地现状、发展潜力以及生态建设和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的需求,规划可行的补充林地后备资源途径,发挥林地对生态安全的支撑作用。
2.围绕森林保护目标,明确保护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遏制林地退化,实行森林占补平衡的政策措施。
3.按差别化管理要求,结合已完成的国家级、省级主体功能区(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规划成果,统筹调控本辖区的林地利用方向,落实差别化林地保护管理政策措施。
(十)林地利用
1.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林地质量分等标准,明确不同等级林地的利用模式、规模和管理措施。
2.本着“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加强宏观调控,合理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林地利用方式,明确森林质量工程、林产品基地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林地生产率,促进林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
(十一)保障措施
规划大纲要围绕保障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从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个方面,拟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强化规划实施执行力。
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项保障措施,尤其要落实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不同用地途径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等创新性林地管理政策措施,明确将约束性目标指标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和体系,确保规划的执行。
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建议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形成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提高林地保护利用宏观调控能力。
(十二)成果要求
规划大纲要符合《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等相关要求,结构清晰完整,说明简明扼要,统计表全面,专题研究报告有针对性。
(十三)协调与论证
1.规划大纲须经过专家咨询和部门论证,经本辖区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上报。
2.规划大纲编制要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协调,对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等进行沟通确认,并与下级规划进行对接。
五、审查结果处理
审查单位应当将审查意见反馈给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规划大纲通过审查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审查意见,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规划大纲未通过审查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重新申报。
主题词:林地 规划 大纲 审查 通知 抄送: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本局发送:政法司、资源司。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2011年4月14日印发
第三篇:煤炭矿区规划环评技术审核要点-2010-10-19
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审核要点规定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重点和基本要求,适用于环境保护部委托评估中心进行的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其他部门和单位委托中心进行的同类型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或咨询,可参照执行。
二、审核原则
(一)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T 463-2009)、《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的要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明确结论。
(二)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三)规划本身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要求报告书提出否定或调整规划方案:
1、规划建设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节能减排要求等不符;
2、规划布局和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以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存在空间冲突或与其保护要求相抵触;
3、矿井(坑)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废气等向外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某些特殊污染因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难以控制或尚无法预料其环境影响;
4、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或地下水(包括水量、水质)影响,且无法提出成熟、可行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地下水保护措施;
5、煤炭开发导致区域逐步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可能超出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当报告书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提出报告书修改后再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建议:
1、采用的资料、数据缺乏时效性,失实,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2、环境影响分析、预测方法选择不当;
3、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 要进一步论证;
4、预防或者减轻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
5、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
6、未附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
7、评价内容有重大缺陷或者遗漏。
三、审核内容和要求
以下为报告书需要重点阐明或分析的内容,在审核时应重点关注。如果存在缺项、漏项、资料不足、分析不充分、结论不明确等问题时,应在审核意见中明确指出。
(一)规划概述 【基本内容】
(1)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历史,其间规划定位和内容的主要变化,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本次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进展,本次矿区规划的发展定位、总体目标、规划时段;矿区开发现状。
(2)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勘探程度、资源量、煤质特征。(3)矿区规划生产规模;井(矿)田划分(面积、范围等)及开拓方式;煤炭洗选、加工与利用;矿区开发时序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应明确规划草案中是否包括此内容)。
(4)给排水、运输、供电、供热、行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规 划。
(5)伴生资源(如瓦斯、铝土矿等)、矿井(坑)水、煤矸石等的利用规划;规划草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规划、移民安臵地规划等。
【基本图件】
矿区地理位臵图,矿区井(矿)田划分图,典型矿井开拓方式剖面图,矿区地面总平面布臵图(包括各矿工业场地、井口、公路、铁路、输电线路、输水管线等)等。
【基本表格】
矿区主要规划项目表,本次规划与上一轮规划项目的对比表,可采煤层特征表,煤质分析表(必须有各煤层的含硫量、灰份、热值等数据),主要经济技术、环境指标一览表,煤炭储量汇总表,矿区煤炭平衡表。
(二)规划分析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总体规划与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初步确定备选的评价方案。其中:政策符合性分析中至少应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80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发改能源[2007]1456号)、《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2]2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 办发〔2006〕82号)。规划协调性分析至少要包括:《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和地方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包含环境功能区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若矿区总体规划存在不止一个规划方案,应逐一对各规划方案进行政策符合性和规划协调性分析。
(2)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运输条件,下游产业发展,水资源保障、与敏感区域的冲突等,提出不同情景下的环保对策建议。
(3)估算备选规划方案实施的主要污染物源强,明确污染物产生量、去除量(利用量)、排放量;明确生态影响的途径、强度。
(4)分析规划草案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不足,并提出总体改进目标。
【基本图件】
根据备选规划方案绘制的水平衡图、煤矸石平衡图、COD平衡图、SO2平衡图,产污及生态影响途径示意图。
【基本表格】
规划实施的污染物源强及生态影响强度一览表,规划项目用水量估算表,政策、法规、规划协调性分析一览表。
(三)区域环境现状评价 【基本内容】
(1)评价所使用的监测资料应能全面反映矿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状况。在现有数据无法体现现状环境状况的情况下,一般应开展矿区环境现状监测。地表水环 境质量数据必须有pH值、悬浮物、COD、BOD5、溶解氧、石油类、硫化物数据;根据矿(坑)井水水质及区域地表水水质特点可适当增加总铁、总锰、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铅、总砷、总锌、氟化物、挥发酚、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地下水现状评价除说明取样点井深、对应的含水层及其水质状况外,应重点阐明地下水(重点是第四系潜水)的补、径、排关系。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必须有SO2、NOx、TSP、PM10日均浓度数据。
(2)生态现状评价要结合相应图件,给出评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植被类型(阔叶林、灌丛、草丛等)、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及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比例。使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敏感性,具体方法应符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要求。
(3)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基本农田等敏感保护目标进行重点描述,明确其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要求,说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回顾性评价要分析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老矿区,要提供两期以上遥感影像图对比矿区的总体生态变化;分析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煤炭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矿区环境质量变化,主要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系统总结矿区目前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基本图件】 矿区遥感影像图,区域地貌图,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图,矿区植被类型分布图,矿区土壤侵蚀图,矿区土壤类型分布图,矿区珍稀物种分布图,生态功能区划图,地质构造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地表水水系图,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项目区有关照片。
【基本表格】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各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各类型植被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面积统计表,主要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表。
(四)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内容】
识别矿区开发主要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和矿区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明确其保护要求;确定区域环境目标,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指标值;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简要分析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基本图件】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环境敏感区规划图件。【基本表格】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表,评价指标体系表。
(五)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影响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开发对环境敏感目标、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井工矿应给出矿区煤层开采后的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水平变形值、最大影响半径、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参数;说明沉陷、变形的时空分布特点。露天矿应重点分析土地挖损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景观变化、土壤侵蚀等。
(2)根据评价区域受影响房屋、文物古迹、道路、水利设施等的类型、等级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沉陷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沉陷破坏程度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或重建方案。针对重点保护目标,应单独提出明确的防护措施。根据当地实际,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基本图件】
不同阶段的矿区地表沉陷等值线图,或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地貌变化趋势的其它图件,保护煤柱留设图,生态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图。
【基本表格】
重点保护目标基本情况及防护措施一览表,各类型土地(林地、草地、耕地等)受影响的面积表,每种类型土地中按破坏程度(如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统计的面积表。
2、地下水影响 【基本内容】
(1)明确冒落带、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及参数选取;通过防 水煤岩柱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对比,分析煤炭开采对各含水层的影响情况。露天矿应分析疏干影响半径、对地表水系的影响及对区域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通过本区域或相邻区域已生产煤矿的类比调查,说明矿区煤炭开采是否会对饮用水源、农灌水源等产生影响。对于可能受到影响的水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可行的补偿措施。
(3)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矿井(田)开发顺序调整建议,说明应该禁止或限制开采的区域以及需要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大体范围。
【基本图件】
区域水文地质图,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含水层、隔水层及导水裂隙带分布示意图;若对浅层地下水产生影响,应在平面图上标明影响的区域。
3、地表水影响 【基本内容】
(1)鉴于同一矿区的矿(坑)井水水质一般相差不大,在规划环评中应提出针对本矿区的矿井(坑)水处理工艺和设施建议。在处理工艺和设施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矿化度和特殊污染物。提出矿井(坑)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及项目的选址建议。
(2)预测污水排放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如果涉及到湖泊、水库、水源地等重要地表水保护目标,要分析采煤沉陷及矿区取水对上述水体及其汇水区域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基本图件】 环评建议的矿井(坑)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基本表格】
处理前后的矿井(坑)水及生活污水水质对照表,应特别注意特殊污染因子。
4、声环境影响
应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两侧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或线路调整建议。
5、大气影响
结合矿区自然、气候条件,给出煤炭储、装、运等各个主要产污环节的扬尘污染治理措施建议;结合当地煤质特点,给出燃煤锅炉的烟气治理措施建议;给出煤矸石堆场抑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建议;预测锅炉房、煤矸石电厂、矸石砖厂及其他规划工业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评价区域的总体影响。
6、社会影响 【基本内容】
结合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居民搬迁安臵点的选址建议和保障搬迁安臵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机制、组织等方面的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分析因矿区开发活动诱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速度加快等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图件】
受沉陷或露天挖损影响的村庄分布图,移民搬迁安臵点分布图,大规模搬迁安臵点的规划图。【基本表格】
受沉陷或挖损影响的村庄一览表(包括村庄名称、人口规模、沉陷破坏等级、保护措施等)。
(六)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基本内容】
(1)采用供需平衡法,分析在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区域剩余可利用水资源量与矿区需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2)对比矿区大气环境容量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比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分析污染物排放是否能够满足当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3)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自然植被净生产力估测法等方法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4)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图件】 矿区水平衡图。
(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评价 【基本内容】
参照《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和《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价矿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循环经济分析应结合矿区煤矸石、矿井(坑)水、瓦斯的成分、分布、可利用量等指标,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利用方案,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布局、规模、工艺等。
【基本图件】 矿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示意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分布图,经环评调整后的煤矸石平衡图和污(废)水平衡图。
(八)公众参与 【基本内容】
对公众参与方式、参与过程进行说明,对比较集中的意见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采纳与否的说明。公众参与提倡早期介入,采用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尽量邀请专家和政府人员。
【基本表格】 公众意见统计表。
(九)对规划草案的调整和优化建议 【基本内容】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规划草案提出的矿区井(矿)田划分、井(矿)田范围、开发时序以及电力、化工、建材等下游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工艺、环境治理措施等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调整和优化建议。提出线性工程如铁路专用线、矿区公路、输水管线、输电线路等的线路调整建议。
【基本图件】
矿区规划布局调整图。【基本表格】
矿区总体规划调整建议一览表。
(十)监测与跟踪评价
结合矿区主要工程设施的布局及其环境影响,提出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机构、监测内容、监测布点等内容;提出矿区环 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基本图件】 矿区跟踪监测布点图。
四、技术审核报告的编写要求
编写的技术审核报告应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简练、用词准确,结论明确,提出的改进与完善意见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对报告书的总体审核意见应与对报告书各部分具体内容的审核意见在逻辑关系上保持一致,避免措辞前后矛盾。
五、对报告书编制质量的总体审核意见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评价报告书编制质量。包括基础资料是否有效,图表是否规范,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是否正确,评价内容是否全面、评价深度是否适当,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是否明确、合理并具有针对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结论是否可信等,最后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总体技术审核结论。
第四篇:孝义规划环评通过论证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主持召开了《孝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孝义市重点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和承载力评估》专家论证会,认为这一规划环评和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重要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提出,作为山西省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孝义市基于重点产业园区布局优化和承载力评估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以服务和推动绿色转型为指导原则,从全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城镇和重点产业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和措施,有效地发挥了环评对发展规划和综合决策的指导作用。这项工作为孝义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站在生态文明高度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依据,对通过完善规划加快绿色转型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专家组认为,这一规划环评在城市发展资源环境回顾性评价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评价了重点工业园区的布局合理性及其分阶段承载能力,对规划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产业园区空间布局、重点产业发展规模和结构等的环境合理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全面识别和分析了孝义市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制定了“以水量定产业”、“以容量定规模”、“以安全优布局”的面向绿色转型的重点产业发展原则,并从协调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加快绿色转型的角度,提出了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不良环境影响的防治措施。
专家组肯定,评价工作指导思想正确、技术路线合理、评价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评价结论总体可信,提出的重点产业园区布局优化和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基本可行,从环保方面为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及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意见,并在碳排放预测、污染损失评估和人群健康风险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是“推进孝义市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重大战略与实施计划研究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第五篇:工业园区规划
1、金溪工业园区区位图和产业布局示意图(现有园区规划纸、园区地形规划纸)
2、金溪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承办单位,以及园区的位置级别
3、现有产业结构的内容、规模、类型和产品市场。金溪工业园区规划范围以及规划期限,想要达成哪些主要目标
4、最新产业区情况表(包括相关企业数目(已投、在建、新建)、主打产业的收入、利税、营业收入排行等相关情况)和有关企业主要情况表
5、园区对国家的贡献及特点,有无特殊贡献
6、金溪工业园区的规划指导思想理念、发展思路和产业政策,有哪些地方想要做大做强,哪些想要淘汰,做大做强的程度?
7、金溪工业园区的总体综合介绍,位置交通,主打产业有哪些,重点产业园区介绍(香料化工、机电冶金、轻工纺织、食品),产业及相关企业曾获的荣誉;园区代表性产品及产品在国内外的情况和份额。
8、园区现有的企业人员,将来发展后的人员,将来的产值规模?园区内内设机构,比如党政办公室、监察局等,扩大后的管理机构是怎样的,怎样设置单位、人员
9、金溪工业园区发展优势,比如有那些先进的技术和科研,优秀的企业典型(典型材料),突出于其他工业区的特殊的条件。
10、各产业近期几年经济发展情况和几年的经济增长的比较,有何成就,对“十二五”的推动作用。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想达到的价值、规模等。
11、金溪工业园区推动就业,以及和周边企业的联系情况,有何带动作用
12、主要道路建设,给、排水条件(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及收集,往哪里排放?河沟湖?),每天污水处理吨数,燃气供应情况,电力(供电方式,供电接口、容量等级、已使用和剩余余量、变电站负荷位置等)、水力保证(供水的接口、容量、已使用和剩余余量)。
13、金溪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那些特色,如何建设?如环境(绿地、空气质量、饮水质量情况),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情况),办事效率、优质服务,院内政策优惠
14、金溪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情况,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
15、基地招商引资情况和方向?有什么措施,招商优惠条件、优势,领导支持力度
16、场内设备和技术力量,怎样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内企业和哪些高校有哪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