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4 08: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第一篇:《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2009-05-31 10:39 第三部分 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注:论述题只列要点或提示,需学生自行展开论述)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2.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

3.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4.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二、单选题

1.A 2.B 3.A 4.D 5.C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D

四、简答题 1.答:三者的区别在于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或属性不同。地理社区以空间地域为纽带得以形成,是最古老的社区;身份利益社区主要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身份团结起来,集体努力来争取群体的利益和维护集体身份;个人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愿望和志向等主观意识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2.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3.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4.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

五、论述题

1.答: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强大;(5)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当代农衬社区的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5)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2.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2.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3.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社会积极援助下社区居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利用社区内的员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

二、单选题

1.C 2.A 3.B 4.B 5.B

三、多选题

1.ABCD 2.ABCD 3.ABCD

四、简答题

1.答:(1)主体不尽相同;(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3)管理的范围不同;(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2.答:(1)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3)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治理之行为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5)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3.答: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使得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面临日益眼中的危机。主要表现在:(1)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2)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3)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4)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58-60,主要回答新管理主义的起源、主要观点及其对政府改革的七点影响。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行动策略:假定社区中现存的受迫害的和弱势的人群需要组织起来要求大社区增加他们的资源和平等对待他们。

2.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3.乡村管理体制:是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1

二、单选题

1.B 2.B 3.B 4.B

三、多选题

1.ABD 2.ABC

四、简答题 1.答: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

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2.答: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有四点:⑴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囿于传统技术的低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⑵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的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⑶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努力来形成和维系的。⑷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族伦理的规范和宗法势力的左右。3.答: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100-105,按照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展开论述,主要回答三个历史阶段的时间起讫,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体制特点。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2.政府失灵:政府为了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所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结果,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3.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中社会组织。4.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会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二、单选题

1.B 2.B 3.D 4.D

三、多选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

四、简答题

1.答: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1)界定社区;(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5)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2.答: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有:(1)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2)参与社区治理活动;(3)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4)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3.答: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1)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2)协助政府提供公公和公益服务;(3)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4)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4.答: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1)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2)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3)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4)采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五、论述题

1.答:作为一种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突出优点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能够自动地导向社会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并给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但是其局限作用和缺陷也不能忽视。因此,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把握。

具体地说,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市场机制的动力是个人利益,通过追逐自由的利益竞争,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个人的决策是自由、分散的,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对供求变化作出直接的、灵活的、有效的反应,从而能够使得供求关系实现平衡。第三,价格是市场信息的突出反映,每个经济过程的参与者能够通过价格变化来获取清楚而有效的信息,并对此加以充分有效运用,及时作出决策,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市场机制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作为主要特征,因而有利于打破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起新的平等、自由、开放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性,市场机制成为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单纯的市场机制存在着一些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人们把市场机制的缺陷叫做“市场失灵”。具体地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市场的垄断。

第二,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第三,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第四,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第五,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市场缺陷与不足作为确立政府经济社会职能的基本前提。

2.答: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它是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和全部活动的总和,是基层党委、工委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实现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区治理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意义(适当展开论述):(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恩想导向作用的需要。(3)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4)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3、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4、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二、单选题

1.B 2.B 3.A 4.A

三、多选题

1.ABC 2.ABCD 3.ACD 4.ABC

四、简答题

1、答: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

2、答: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物;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

3、答: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担负的职能包括: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4、答:与其他服务相比,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志愿性;第二,无偿性;第三,公益性;第四,组织性。

五、论述题

1、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宪法》第一次确认了居民和村农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从80年代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政社分开,建立起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开始发育。进入90年代后,城市开展的社区服务逐步转向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城市社区的社区居民自治开始产生发展。此后,在社区自治中,中国社会的基层民主开始得到全面推进。在基层社区给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社区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宪法赋予我国人民的神圣权利。

(1)农村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

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绝大多数地方的选举工作基本做到了以省为单位统一部署,统一选举程序,统一届期,统一选举统计报表。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村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日趋规范化,村级民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民主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竟争性不断增强。但是,相比较而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法规尚且缺乏,滞后于实践的需要。(2)城市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

目前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开展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已经存在。居民委员会建设开始走上规范化遭路。基于《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的人大还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为基层居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和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础。其次,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正在规范。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可以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间接选举的方式,而且多数地方采取间接选举的方式进行。目前,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正在规范。

再次,居民参与意识正在增强。社区自治原则的确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此原则基础上构造出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和机制正在促进居民对社区自治的参与。在城市,社区自治应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3)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已展示其不可忽视的成就。首先,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自主管理社会的自治权,城乡居民通过社区自治组织行使民主权利,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其次,促进了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理念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再次是推进改善党和政府的治理。中国城乡基层自治制度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党和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

2、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宏观上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在客观上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以及在此指导下国家的法律法规构建,国家的法律法规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存亡与开展;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则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

(1)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对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和志愿者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综合的政策,也没有详细的,统一的法律规定,但在个具体部门的文件和法规中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于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或活动的开展都提出了一些要求,对作为志愿者组织载体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定了完整的法规,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另外,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志愿活动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共青团中央联合一些部委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管理制度,对其他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国家政策给予一定的道义支持。(2)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主要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方面,相对而言,这些事项更多的是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事务,而各志愿者服务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章程,这些章程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微观方面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以下适当展开论述)第一,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第二,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 第三,志愿者的保护;

第四,志愿者的评估和激励。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福利资助和福利政策的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会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

2.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水准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够实现最大的独立和控制他们的生活,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发展在各种设置中的广泛的服务。

3.社会关系网络是指社区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和支持的互动关系网络,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组织下的自然的交往关系。

二、单选题

1.B 2.A 3.A 4.A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80年代社区服务基本特点: 第一,社区服务定性为城市社会福利的基层网络,是为了解决国家社会福利资金紧张、国家社会福利供应紧缺问题,通过动员街道力量,大力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供应,满足福利服务需求。

第二,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中的孤老残弱、精神病人,烈军属等民政福利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接纳社区中非民政福利对象,向一般的社区居民家庭中的福利服务需求者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社区服务主要以小型分散的福利设施为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四,社区服务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第五,社区服务以社区居民参与组织和提供服务,同时动员社区志愿人员参加色社区服务,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服务。第六,社区服务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经济体的提留来筹集,同时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和接受社会募捐等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答,渠道单一,影响了服务水准和专业化程度。

2、答:

第一,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第二,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

第三,社区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

第四,统筹规划社区服务,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把社区服务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社区服务中心给予财政补贴恶化政策优惠等。第五,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第六,建立充满生机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赋予社区服务单位经营、用工、分配自主权。

3、答:照顾管理模式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7个步骤:

第一步是出版信息告诉潜在用户哪些照顾机构可以提供援助和服务; 第二步是决定评估的水平,以避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三步是评估需求 第四步是照顾计划 第五步是执行照顾计划

第六步是监视计划是如何被传染的

第七步是评审以决定哪个计划需要定期评估。

五、论述题 1.答: 相同点:

两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基础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社会福利化的初期都表现为依托社区资源和组织,向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社区福利和服务。都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的社会外移,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个人和私有企业相结合的多元福利结构,都尝试着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建立一种承包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两者的社区支持基础是共同的。社区照顾中,都强调把社会福利对象留在社区中接受照顾,而照顾提供者都强调要依靠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福利对象的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关系网络的动员,也包括构建志愿服务网络提供给服务对象。

两者的服务对象具有共同性 不同点:

两者属性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是英国机构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它不是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不作为社区照顾的内容。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初始阶段很明显是社会福利服务,但是随桌经济改革深化,社区服务范围扩大到向一般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包括向下岗工人提供再就业服务等。

两者服务对象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最开始的社会福利扩大到一般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缺乏稳定性。两者运行机制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虽然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但是相关的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社会关系网络等之间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强调社会福利社会化时,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出项了一场泛市场化的趋势。2.答: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民间志愿者和私有机构等。而非正式组织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感情、血缘或亲属等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网络。正式机构组织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合作关系。正式机构的专业性比较强,对案主的问题评估和服务设计有针对性,服务手段比较先进而且有社会福利政策的资金保证、比较适合提供长期、复杂和深度的服务。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情化,比较适合提供感情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意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持秩序和事故预防。

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3、社区文化是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二、单选 1.A 2.B.三、多选

1.ABCD 2.ABCD 3.ABC 4.ABCD 四.简答题

1.答:社区治安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存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比较低迷。

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诉讼,争执等事端频发。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

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

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措施不到位等

2、答:

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多方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网络。进入竞争机制。

第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经费、基础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财政预算。

第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服务人员必须有执业资格,推进上岗培训制度,加块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步伐。鼓励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3.答:原则:主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

五、论述题

答案:(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2)解决思路 :第一,要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 第二,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方面拥有自主权,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等。第三,理顺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

第四,探索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路径。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2.社会资源:社会中存在的、对于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有用的所有财富的总和。3.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4.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式,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二、单选题

1.D 2.B 3.C 4.A

三、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BCDE

四、简答题 1.答: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它对人的成长具有以下重要功能:第一、提供资源。社会环境向个体和群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所拥有或提供的资源不同,对人的成长的促进作用必然不同。第二资源竞争。社会环境并不都是积极地或直接促进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包含有生存与发展资源的竞争者,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关系尤为明显。第三、资源获取中介。个体和群体有时不能直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需要通过生存环境(直接生活环境、生活共同体等)去获取资源。第四、资源分配。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资源,社会环境也就扮演着资源分配的角色。社会资源分配既包括分配主体(社会中掌握和向社会或成员分配资源的实体性机构,如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也包括分配机制(资源分配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资源分配的方式及其传送渠道或方式,如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

2.答:(1)个案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与受助者个人及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2)个案工作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者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3)个案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4)个案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生活,增进幸福。

3.答:(1)社会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体系,也就是说协助的主要力量来自小组中的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力量。(2)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小组过程,并协助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3)努力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以便能自动自发地发挥功能而成为独立的个人或小组。(4)小组必须协助成员在小组结束时,再经历整个小组的过程。

4.答:社区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工作对象,重点是解决社区群体面临的集体问题,或居民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第二,社区工作采用宏观的角度分析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社区工作强调居民集体参与,它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第四,在社区工作中既强调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又强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为社区做贡献,促进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发展;第五,社区工作强调积极运用社区资源,重视社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与作用。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230-P237,结合实际例子,分别论述五大阶段的含义、目的、任务等内容。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答:(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2)社区治理中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3)社区治理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2.答:(1)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2)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3)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4)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3.答:(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4)公民参与状况。

二、论述题

1.答:(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大致有三种方向: 第一种,是在各社区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机构和办事机构。第二种,是在社区建设中推行通过文件协议来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关系。第三种,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层面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的体制。(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首先,基层民主必须要有职业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居民增强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和民主意识,动员居民参与讨论集体问题,并集体行动寻找资源和采取策略,来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其次,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是基层政府负责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聘任的社区工作者,是一种受薪的职业人员,不应该是居委会的主任或委员;他的任务是深入基层居民群众,联系居民、动员居民、组织居民和教育居民,并且支持、资助居民民主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他应该接受系统的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和工作技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平均的薪水。

(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

首先,需要再次声明的是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不是说居委会工作的专业化。其次,社区工作专业化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现在我们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有专门教授社区工作方法课程的老师,另外也有国外的基金会组织在中国做相应的工作方法的培训。再者,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制度,也应进一步修改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学历背景要求,不能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当专职社区工作者,应该限制在与社会工作和相近的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等)。$ w7 W9 V.X/ A(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

开展社区经济活动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

第二,区分不同社区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区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第三,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2.答:【要点】(1)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3)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4)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间的关系。

第二篇:社区治理7112 题目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区服务具有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 和地域性等四大特点。

2、现代社区规划与设计理念为 实用与景观相结合。

3、自治和自助原则强调的是 满足社区成员各类需求的方式。这是社区管理和传统的街道管理的一个重大区别。

4、思维创新能力通常是衡量 社区管理人技术水平的重要指示器。

5、业主委员会最基本的权利是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

6、物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和 经营化

四个方面。

7、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但必须避免出现 社区隔离现象。

8、社区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公益文化。

9、社区发展是一个以 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基点,推动地域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运动。

10、社区管理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是 法制化。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 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2、社区内的民主建设:是指对社区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管理,要遵循社区居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居民群众参加,并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不同意见。

3、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来落实管理社区的特定目的。

4、社区管理绩效:是社区管理的成绩和效果的总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区管理的作用。

答:第一,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第二,推动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间的协调合作。第三,使社区内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动员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第五,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

2、为什么说社区管理者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

答:(1)为社区管理行为提供法律监控;(2)为社区管理的合法行为提供法律保护的依据,减轻或减少社区管理的损失;(3)有助于调解社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各种纠纷;(4)有助于社区管理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3、如何理解社区文化的涵义?

答:社区文化成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农村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城市社区文化既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众性,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我认为社区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培育先进文化,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

4、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原则是什么? 答:(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现代社区生活空间规划设计的主流是“以人为本”?在社区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答:社区建设本身的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社区功能的角度加以认真构思。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一切为了人的需要的满足。2)社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社区应该做到塑造人、陶冶人、2、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统一。2)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3)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4)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5)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6)社区文化人才匮乏。解决: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3)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实现文化资源共享。4)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投入的力度,完善有关的文化管理政策。5)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篇:社区治理期末复习指导终极答案

《社区治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 社区概述

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A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3.()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C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4.()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A

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二、多项选择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 B.身份利益社区

C.个人网络社区 D.行政社区 3.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D A.面对面的社区 B.标准社区

C.具有共同感的邻里社区 D.扩大的社区

4.根据形成方式或形成历史进行的社区分类,有()ABC

A.传统老居民区 B.新建小区

C.单位家属院社区 D.个人网络社区

5.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6.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几个因素的配合,它们是()ACD A.社区居民的参与与组织 B.主要靠市场机制的渗透 C.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 D.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名词解释

☆社区——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四、简答题

☆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提出,社区的构成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1)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社区包含一群人,没有人就不成其为一个社区,必须有人群才称其为社区。

(2)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地域。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范围,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一般地说,一个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里,这个特定的地域就是社区的地理界限。因此,没有地域要素,社区就不可能存在,(3)社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的自然交往互动。一般来说,在社区中,两种社会互动都存在。(4)社区的第四个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依附归属感,或者说心理上的认同。当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以习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对某个社区产生观念上的归属和依赖,对互动交往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提出的地理社区、身份利益社区和个人网络社区三者有什么区别。

(1)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地理性社区(这样的社区可以是一个村落、一个集镇、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等)。

(2)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就不一定是以地理位基础:这种社区主要用来指非地域的社区,是基于民族、种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性取向、社会阶级、专业或就业类型等形成的社区。

(3)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3.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什么? 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三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四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把社区作为基层居民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场所。

4.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6)社会解组的问题。

5.在社会学中,关于社区问题的归因有哪几种理论模式。在社会学有大量关于社会问题的归因理论,大致来说有这么几种:

(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5)标签理论;(6)社会建构论;(7)社会冲突论。

五、论述题

☆ 1.论述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

☆2.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城市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在于能够给基层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场合,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经济体,这种社区经济体比较稳定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尽量免除市场资本带来的风险和剥削。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城市社区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比较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比农村社区强,所以城市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空间大,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城市社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网络的选择性和超地域性,所以城市社区的团结和控制的纽带变得弱化,由传统社区的靠情感和道德维持社会团结走向靠理性和法制来维持社会的分工整合。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城市社区的社会地位分化和身份显现功能的一个趋势是社区间的差异大于社区内部的差异。教育的同质性增强,从而减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第五,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城市社区的居民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加上大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弱化,所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主要靠体制化的制度和专业,而社区内部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成为一种补充和辅助。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不同于农村社区对传统的较强的依赖性,而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繁荣性。

☆3.论述社区化的社区问题解决机制。

第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通过社区居民全面深入的参与,形成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把社区内外资源整合好,真正用于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真正形成一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启发居民,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合作意识,把居民组织起来,围绕特定问题,采取一定策略,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第二,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靠社区居民参与,根据当地社区的现有资源环境和文化习惯、技能手段,来自主决定社区的开发项目和参与管理控制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第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社区发展和治理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否则的话,社区发展构不成一种专业,那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就需要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第二章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

1.198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C

A.联合国开发署 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A

A.1989年 B.1998年 C.1988年 D.1978年

3.学者()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A

A.詹姆斯·N·罗西瑙 B.罗纳德·J·格罗索鲁 C.保罗·韦普纳 D.奥利弗·E威廉姆森

4.学者()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C

A.詹姆斯·N·罗西瑙 B.格里·斯托克 C.罗伯特·罗茨 D.卡洛林·安德鲁 5.全球化首先是指()。B

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二、多项选择

1.“治理” 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ABCD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2.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ABCD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即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3.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ABCD 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4.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ABCD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5.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BCD 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6.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ABCD A.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 B.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 C.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 D.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7.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ACD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名词解释

☆1.治理——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2.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3.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4.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四、简答题

☆ 1.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有哪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2.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什么? 第一,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第二,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第三,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第四,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3.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论述题

☆ 1.试述“治理”与“统治”的本质区别。

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治理”与“统治”的共同之处。但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和差异。“治理”和“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

(1)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

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私合办的机构。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治理,多元的、可以互动的。(3)管理的范围不同。统治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治理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

(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源自政府的法规命令,以强制为主,可以使用暴力手段;治理公民的认同和共识,以自愿为主,靠的是体现着共同目标的主动精神。

2.论述社区治理概念及其含义。

(一)社区治理概念 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它是一个由在社区范围内的不同的公私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等),依据正式的强制性的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基本含义

第一,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突破了过去那种“政府独大、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格局。

第二,社区治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其中包括社区组织体系的发育完善、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和能力的增长、社区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规则的形成、社区中不同行为主体交往互动方式和机制的磨合等。

第三,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等等。

第四,社区治理作为区别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另类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权力运行的方向并不总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它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不是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执行政策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而是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三章 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和历史演变

一、单项选择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C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 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B

A.街进办事处的派出机构 B.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C.城市群众性社会团体 D.城市最基层政权形式 3.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B A.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 B.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C.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 D.乡政村治管理体制

4.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为()。B

A.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 B.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农村基层的经济组织 D.农村基层的社会团体

5.从法律上说,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户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它们之间是()关系。C A.领导与被领导 B.平级

C.指导与被指导 D.基层的社会团体

6.1954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共设专职干部()人。D A. 1—5 B.2—6 C. 5—9 D.3—7 7.()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要求。A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大力推进。C

A.1993年11月 B. 1986年11月

C.2000年11月 D. 1987年11月

二、多项选择

1.美国社区工作学者杰克。罗斯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几种模式。ABC

A.地区发展策略 B.社会行动策略

C.社会计划策略 D.自我帮助策略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主要包括()。ABD

A.办理基层政府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领导辖区经济

D.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

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ABCD

A.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

B.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被指导关系

C.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

D.正式确定起乡村管理的新型体制

4.对新时期重建的乡村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可见,这一体制有两个最突出特征()CD A.村民委员会领导辖区经济

B.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C.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的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是指调动社区内外的资源和力量,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地管理社区事务的制度、方针和方法。

☆2.街居体制——城市基层民主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来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

四、简答题

☆1.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古代传统社会主要指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也包括当代的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力量的乡村社区.其基本特征有: 第一,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围于传统生产技术的低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

第二,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的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第三,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势力来形成和维系的。

第四,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族伦理的规范和宗法势力的左右。

2.什么是地区发展策略?

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预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假定,社区的变迁需要通过社区中广泛的人民参与,来决定发展的目标和采取市民行动等。它的原生形态是上述所谓的殖民地区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实践。

3.什么是社会计划策略?

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住房、精神健康等,运用专家的理性分析和策划能力,来收集和分析资料、评估需求、制定目标、筹划资源、提供服务、监测和评估服务成效,以图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福利。这种社区治理策略模式侧重于自上而下的专家技术理性和行政组织的有效性,不太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社区的地方性创举,也不重视社区居民的集体社会行动与抗争。

4.什么是社会行动策略?

社会行动策略是指假定社区中现存的受迫害的和弱势的人群需要组织起来要求大社区增加对他们的资源和平等对待。具体的策略是指斗争性的倡导方式和战术使用,它寻求社区中的根本性改变,包括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让边缘群体接触决策过程等。它的风格是敌对性的,社会公平是主流的理念。

☆5.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第一,虽然社区居民组织是法定的自治组织,但是却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是一种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的群众政治活动组织。

第二,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中群众动员和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群众运动、政治性积极分子网络、组织群众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

第三,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响应配合式的参与。

第四,在计划经济时期,驻在社区中的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他们实行的是垂直领导,只接受来自上级部门的指示和任务,而横向的社区联系比较缺乏,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在单位中开展。

总之,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6.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第一,在乡村社区,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组织方式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劳动。

第二,在乡村社区,国家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把行政体制直接延伸到原来实行乡村士绅自治的领域,基本上从体制上消除了过去的士绅统治。

第三,在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以社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劳动和村里事务,他们的政治地位获得提升,政治热情比较高涨,也是以响应式地参与国家发动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

第四,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福利获得了提升。7.什么是人民公社体制?

是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它将国家行政权力与乡村社会的经济组织结合在一起,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能,形成了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位合一的组织结构体系,人民公社是农业生产集体组织,也是农村的基层政权机构,它既是劳动组织,也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具有军事化管理性质的社会体制,国家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农村政治、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控制。

8.什么是乡村管理体制?

乡村管理体制是一种以乡或者行政村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体制。乡或行政村是由一个或几个较大的自然村联合组成,设乡或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和乡或行政村人民政府。乡或行政村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乡或行政村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任命。乡(村)人民政府接收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实施乡(村)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决议案,领导和检查乡(村)人民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向上级人民政府反映本乡(村)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9.何谓村民自治?

就是在农村乡以下设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自治”。村民委员会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的内涵就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五、论述题

1.论述我国社会转型中街居体制受到的挑战。

(1)职能超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居制的负载量越来越重。首先,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要求街居来承接。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无单位归属人员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给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理、服务工作。再次,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此带来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的很多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给街区增加了很多新的管理内容。(2)职权有限。虽然街居体系承担了原来单位外移的职能以及新出现新增加的工作任务,但街居的权力却依旧十分有限。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一级,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从居民委员会来说,其工作人员的津贴,办公经费,活动开支等都是经由街道下拨控制,居委会一般没有财务支配权。此外,有些街道实行给居委会编制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街道与居委会“上下级”关系的色彩,居委会的工作相当被动。

(3)角色尴尬。职能超载,但职权又十分有限,使得街居的角色出现了尴尬。街居组织处于政府和居民之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街居倾向于政府一边,只是被动地执行市,区一级政府下派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居委会的尴尬地位更加突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实际上被虚化,居委会除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出现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后,居委会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一、单项选择

1.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所证明。B A.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的手” 的论述 B.帕金森定律 C.“马太效应” 理论 D.凯恩斯的“消费驱动”理论 2.下列表现中不属于市场失灵的,是()。D

A.市场的垄断 B.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 C.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D. 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3.下列表现中不属于政府失灵的,是()。B A.决策失误 B.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C.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D.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B

A.组织领导 B.政治领导 C.行政领导 D.工作领导

5.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以及社区党员的数量,在社区组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凡是组织关系在本辖区的党员超过()人的,都要建立社区党委。A

A.100人 B.50人 C.80人 D.40人

6.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以及社区党员的数量,在社区组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人数超过()人的,都要建立社区党总支。B

A.40人 B.50人

C.20人 D.10人

二、多项选择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ABC

A.市场的垄断 B.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

C.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D. 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2.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在()。ABC A.决策失误 B.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

C.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D.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

3.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除了正规性和民间性之外,还包括()。ABCD

A.非营利性 B.自治性

C.志愿性 D.公益性

4.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组织的职责和作用应该是()。ABCD

A.界定社区、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B.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

C.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D.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5.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有()。ABC A.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 B.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C.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D.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6.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主要有()。ABCD

A.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 B.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

C.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 D.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7.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ABCD

A.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B.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C.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J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D.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

☆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四、简答题

☆1.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界定社区。这是社区治理的前提,而我国的社区界定不是很明确。

第二,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主要通过形成一定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社区治理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主要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改变社区治理无法可依的现象,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四,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主要是由公共物品的特点和政府的职能决定的。第五,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要对其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2.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第一,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 第二,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第三,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第四,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3.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因为社区产生基础是居民需要,更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以增强民间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这是由于民间组织介于政府与居民的中介地位决定的; 第四,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民间组织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4.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强化宣传引导,创造社区党建的工作氛围; 第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第三,协调社区各组织内部的党建工作; 第四,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创新社区党建; 第五,推动社区党建的规范化的制度化。

☆5.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第一,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第二,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 第四,采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本身都是政府倡导和引导的结果,政府既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也是社区建设的领导者,我国的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居于突出地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1)界定社区。社区治理的前提是社区的界定。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定位尚不太明确。鉴于社区界定的不统一,根据一定的人口规模、居住状况等因素,对社区范围进行界定,划分法定社区就变得至关重要。

(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改变社区治理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现象,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社区治理中,政府仍然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能。这大致包括:社区基础设施的兴建、社区环境的整治、社区治安的管理、园林绿化的保养、社区内困难群体的救助等等。(5)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不仅本身要提供一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社区内部一些物品和服务,例如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生活服务等,只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政府就要对其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

2.怎样理解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时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后,单位制逐步解体,单位所承担的党员管理职能逐步弱化,有的单位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立党团组织机构,根本就没有党员管理职能,单位内的党员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即便有党的组织,党组织的规模、级别具有很大差异,往往还处于条块分割状态,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为了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增强党在社区建设中的政治辐射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社区内形成强大的政治组织优势,有必要通过加强社区党建,形成社区党组织的网络,以保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

(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在多种社会思潮交织的背景下,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必须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

(3)搞好社区党建工作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

搞好社区党建,可以促进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就可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街道和社区处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依靠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员居民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就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好基层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

一、单项选择

1.在我国《宪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宪法)精神,1989年 12月 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对作为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等作出了明确规范。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对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等作出了明确的规范。A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4.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B

A.村民代表会议 B.村民直接

C.村民户代表会议 D.村民小组代表会议

二、多项选择

1.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ABC A.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 B.每居民户派代表 C.居民小组推选代表 D.全体居民

2.我国城乡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方式是()。ABC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三、名词解释

☆1.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名称,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2.民主选举——就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选举可以采用直接选举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间接选举方式进行。选举实行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3.民主决策——是指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社区居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4.民主管理——是指对社区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管理,要遵循社区居民的意见,在管理过程中吸收居民群众参加,并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不同意见。

☆5.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社区实行村民自治的组织,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6.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3.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管理是指社区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管理要通过说服教育、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每个居民的自觉意识,而不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同一的,社区居民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管理机构及人员由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集中全体居民的意见,制定社区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由全体居民遵守执行,强调各方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秩序。

四是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解决本地区内的各种纠纷等。

4.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内容方式是什么?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5.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有哪些?

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 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 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6.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有什么特点?

自我管理是指农村社区村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和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管理要通过说服教育、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以及每个村民的自觉意识,而不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统一的,村民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管理机构及人员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中全体村民的意见,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由全体村民遵守执行,强调各方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秩序。

四是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解决本地区内的各种纠纷等。☆7.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有哪些? 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

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五、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

基层民主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出发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1)农村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通过和试行标志着村民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的开始,《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为村民直接行驶民主权利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全国32个省市区的人大还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以及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全国60%以上村委会建立了村民会议等村民自治机构,实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将重大村务提交会议讨论通过等等村民自治措施;

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

(2)城市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目前,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开展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已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和实施,居民委员会建设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

其次,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正在规范;

再次,居民参与意识正在增强。社区自治原则的确立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参与。2.与其他服务相比,志愿服务具有哪些特征?

第一,志愿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所自愿、志愿提供的,这种服务的提供是志愿者在志愿精神,也就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只是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的指引下而作出的,志愿服务出自志愿者的自愿,不是任何强迫、要求和命令的结果。

第二,无偿性。志愿者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不是以获取报酬,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虽然志愿者组织可能需要支付志愿者一定的费用,而且一些志愿者的最终获得可能与同类就业者的收入不相上下,但是志愿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酬。

第三,公益性。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救助或者帮助各种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提供服务,尽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有收益,它可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知识、技能,也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组织性。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参与闲暇活动。志愿服务的提供不是随便进行的,而是要在志愿组织或者其他需要志愿服务机构的管理之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组织性的存在使志愿服务区别于一般性、暂时性、随机性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

第六章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服务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B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

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 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

2.根据1993年14部委文件,城市社区服务应该坚持的性质宗旨是()。A A.福利性为目的,经营性为手段 B.福利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

C.市场为导向、营利为核心 D.需求为导向、福利为核心 3.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A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 B.农村“五保对象”

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 D.城市社区居民 4.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靠()维系的。A

A.自然的情感、血缘或亲缘关系 B.法规规则

C.契约约束 D.札节仪式 5.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是()。B

A.标签化理论 B.正常化理论

C.人道主义理论 D.社会关系网络

二、多项选择题

1.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包括()。ABCD A.福利性服务 B.居民生活服务

C.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 D.街道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共建服务等 2.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服务对象包括()。ABC A.民政福利对象 B.社区普通居民

C.下岗职工 D.市场消费者

3.英国社区照顾的照顾管理模式强调三个核心过程分别是()。ABC A.评估 B.服务包裹的设计 C.执行和监视 D.信息处理

4.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的层次包括()。AB A.社区对福利对象的服务 B.对照顾者的支持

C.政府对社区机构的政策支持 D.福利机构在社区中提供的服务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福利资金和福利政策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

☆2.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水准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够实现最大的独立和控制他们的生活,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发展在各种设置中的广泛的服务。

四、简答题

1.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对象、孤儿等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除集中供养、助残外,应当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服务队伍专业化,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大力倡导志愿服务。

2.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第一,社区服务定性为城市社会福利的基层网络,通过动员街道集体力量,满足日益啬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 第二,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中的精神病人等民政福利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向一般的社区居民家庭中的福利服务需求者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社区服务主要以小型分散的福利设施为主,贴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第四,社区服务主要是在城市社区,街基层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或社区服务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的社区福利服务的综合管理工作;

第五,社区服务以社区中的居民参与组织和提供服务,同时动员社区志愿人员参加社区服务; 第六,社区服务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经济体的提留来筹集,同时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和接受社会募捐等。

3.1993年14部委文件以后城市社区服务的新特点是什么?

(1)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服务);

(2)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3)明确了社区服务业的基本任务;

(4)统筹规划社区服务,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5)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

(6)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业的价格体系,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以有偿服务为主的方式,建立起标准有别的服务价格体系;

(7)建立充满生机的社区服务也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赋予社区服务单位经营,用工,分配自主权;

(8)加强社区服务业的宏观管理,由各级民政部门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规划和政策,实行行业宏观管理,进行行亚指导和提供服务。

4.英国社区照顾出现的背景基础是什么? 英国社区照顾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第一,二战前,英国的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以来被称为“灰姑娘”,指社会福利机构中的照顾对象被遗忘在一个条件艰苦,服务低下,管理严格的角落,实施集中的机构的条件,服务和管理都比较刻薄;

第二,二战后,更多的老人被推向公共救助机构,英国进一步修改了公共救助体系,老人基本转给了国家福利救助体系,但当时住院式福利机构的条件,管理和服务仍然很差; 第三,五六十年代,地方政府很少有院舍以外的社会福利服务,最多只是给民间志愿机构拨款由他们提供相应的诸如食品供应等给居家照顾的对象;

第四,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公共支出方案紧缩,发展居家照顾的希望受到打击。5.英国社区照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中央政府特别关心院合供养的高成本问题,尤其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弓泼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公共财政支出紧张,更进一步引发对高成本的大规模机构服务模式的批判。

第二,长期以来对大规模机构照顾模式下的服务品质和管理方式的批评,使人们意识到应该减少大型机构照顾,用能接受政府和社区监视的小型机构照顾模式来取代大型服务机构。

第三,人道主义的正常化理论,认为精神障碍人士、残疾人和老人等具备一般人一样的人的价值和权利,像其他人一样在社区中生活是他们的权利和需求,服务必须认识到精神病人的个别化。

第四,福利结构的重组,认为福利服务不应该是政府包揽,当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负责供应社会福利时,同时也出现了对整个政府福利服务的民间化,发展民间志愿组织和私营机构来参与社会服务的生产。

第五,自由主义保守思想的抬头。

五、论述题

☆1.试比较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的异同。两者的相同点:

一是两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基础的发展趋势都有社区福利社会化的相同性; 二是两者支持基础的共同性,依靠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是两者服务对象的共同性,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两者的不同点:

一是属性上的差异。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就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初始阶段很明确是社会福利服务,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服务就不再是社会福利服务,而是一种商业化服务,再后来包括为下岗职工提供的再就业服务,其实是一种混合着社会政策支持和促进社区市场化就业的混合服务;

二是两者的服务对象的差异。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 三是两者运行机制的差异性。英国的社区照顾虽然也实行一种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把服务对象当做服务消费者,但主要是由政府作为购买者来支持的,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化,不是由消费者自己负责掏钱买服务,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强调社会福利社会化时,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出现一种泛市场化趋势,社区服务机构主要根据市场化服务通过自己创收来维持自己的福利性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

2.论述社区服务当中政府职责和公民参与的关系。

在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资金援助和政策扶持以及规划安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当前政府关于社区服务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份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实地研究却显示,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职责是不到位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社区服务中心或单项的社区服务机构要么偏重于经营性服务忽视了福利性服务,要么整个机构设备老化、人员流失、服务缺乏、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好经营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协调发展。

公民参与是社区服务的灵魂,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社区服务的普及推广,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资源的动员开发,只有公民参与才能监督正式福利机构的服务成效。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行政强化和居民自治的两种力量交互影响,缺乏一种稳定的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影响了基层社区公民的参与。另一方面,即使在基层完全的民主自治体制下,公民参与需要公民教育和公民支持,然后才有公民参与。

政府在公民参与中的职责是要做好动员公民前的工作,即进行公民教育和公民支持。政府应该聘请专职的社区工作者,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支持公民集体聚会,诗集社区问题,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福利和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政府支持和公民参与问题上,政府应该在法律制度安排上,提供一种基层民主自治的空间,同时提供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聘请专职工作者开展公民教育和公民组织,促进公民的参与,公民逐渐通过意识敏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学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讨论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福利。

第七章 社区治理中的公共事业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工作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A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B.开展民间调解工作

C.进行法制教育 D.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管理。B

A.商用物业 B.居住物业

C.工业物业 D.其他用途物业

二、多项选择

1.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ABD A.民间调解 B.法制教育 C.流动人口管理 D.社会矫正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除了基层性之外,还包括()。ABCD

A.综合性 B.持续性

C.协调性 D.可及性 3.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特征是()。ABC A.社会化服务 B.经营性服务

C.专业化服务 D.福利性服务

4.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社区文化娱乐之外,还包括()。ABCD A.社区体育 B.社区教育

C.社区科学普及 D.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治安——也称社区安全,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队机构),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

2.社区卫生——是指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广义上的概念)☆3.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4.社区文化——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5.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四、简答题

1.社区治安包括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1)法制教育。即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人民调解。通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促进邻里和睦与社会安定。(3)治安防范。即通过加强巡逻、运用科技手段等途径,防止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社会矫治。即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社区范围内的违法犯罪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矫正其思想和行为,防止再违法犯罪的目标。

(5)维持秩序。即通过对社区内的市场、繁华场所和学校门前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与工作环境。

(6)事故预防。即通过对社区内的交通车辆的管理,以及防火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更新,提高对突发事故的预防与处置能力。

2.当前城市社区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某些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低迷。

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物业管理眼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诉讼、争执等事端颁发。

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恶劣。

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

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

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老死不相往来”,居民互助互救观念单薄,无法从社区网络中得到支持帮助。

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防范制度措施不到位,处理日常性和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3.当前在社区安全综合治理方面主要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第一,加强对社区治安的领导力量,发展壮大社区治安防范队伍。第二,协助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实现对失足青少年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第四,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稳定社区的基本环节。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思路。答题要点:

(1)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5.社区物业管理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第一,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的服务。是由合同双方到社会上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寻找合作对方,从而满足各自的需要。

第二,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它为业主和物业使用者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第三,物业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有专业的人员配备和专门的管理工具及设备,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对社区物业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6.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常规性的工作和特殊性的服务两大类:

(一)常规性的管理工作 第一,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第二,房屋设备、设施的管理。第三,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第四,公共秩序管理。

(二)特殊性的管理服务 第一,日常生活服务。第二,便民商业服务。第三,社区文化服务。7.社区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一般而言,社区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区域性;第二,继承性;第三,普遍性;第四,共享性;第五,渗透性。

8.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系统性原则。第三,多元性原则;第四,开放性原则。☆9.目前城市社区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包括哪些?

第一,劳动与就业服务。即为失业人员进行登记,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供就业眼务。

第二,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津贴申请者的申请及其资格鉴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津贴。

第三,残疾人保障服务。即社会救济、生活服务。

第四,离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即医疗津贴的发放、家庭生活服务、文化生活组织等。第五,司法服务。即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司法咨询。

五、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一)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1)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2)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3)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

(二)解决思路: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1)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

(2)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 第一,业主在是否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方面拥有自主权 第二,业主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3)理顺物业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4)探索社区自治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路径。☆2.论述社区文化的功能。

社区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社区文化的功能集中表现在:

第一,社会沟通的功能。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互相联络、增进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纽带和桥粱,它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内的人际沟通,还有助于社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

第二,价值导向的功能。社区文化巨大的吸5!力和渗透性,使它起到引导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的作用。

第三,心理凝聚的功能。社区文化是一种勤合剂,特定的社区文化,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对社区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产生出对本社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行为规范的功能。社区文化一经产生,便会对社区成员产生影响,对社区每个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约束作用。社区文化的这种功能表现在:一方面,社区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等对社区全体成员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区文化的认识、调节和评价作用,使社区成员通过提高认识而产生自律行为。

第五,文化传承的功能。社区文化凝聚着社区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是在社区成员中逐代传承而发展至今的。在社区文化传承的同时,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被打上社区文化烙印的文化传承载体——社区居民。

第六,协调发展的功能。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它在社区发展与稳定方面起着协调作用;它在人的个性发展与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起着协调作用;它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方面起着协调作用;它在吸收外来文化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协调作用。

3.谈谈新的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新的社区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其出发点应该是有利于社区治理局面的形成与完善。

首先,在组织体系的相互关系中,要促进社区居民委员会朝着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回归到“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的定位上去。要让居民委员会成员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自治意义上的工作任务,而不承担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指令性职责。

其次,在居民委员会范围的社区内,实施以服务性为主的社会保障项目。

最后,社区社会保障新体制的构建,要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形成居民自助互助、互帮互利的局面。

第八章 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工作方法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A A.过程说 B.方案说 C.运动说 D.方法说

2.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B A.群体化 B.个别化

C.小组 D.团体化

3.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C

A.功能派 B.发展心理学

C.系统论. D.控制论

4.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为目标的小组。A

A.成长 B.治疗

C.预防 D.行为修正

二、多项选择

1.社会环境主要包括()。ABCD

A.社会小生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人际关系环境 D.社会生态环境 2.受助者可以是()。ABCD

A.个人 B.家庭

C.团体 D.社区

3.小组有不同的类型,按照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小组分为(AC)。

A.自愿小组 B.成长小组

C.强制小组 D.兴趣小组 4.从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看,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ABCD A.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 B.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 C.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 D.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3.社区工作——又称社区社会工作。指以社区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动员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的解决社区的问题或满足社区的需要,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

☆4.社区发展——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社区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5.社区规划——是关于一定时期内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框架、社区发展的主要项目等的总体性计划及其决策过程。

四、简答题

☆1.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有哪些? 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第二,推动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间的协调合作。第三,使社区内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动员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第五,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2.社会工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工作者、求助者、社会资源系统好社会环境等。在社会工作四要素中,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的工作人员,是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受助者是社会工作的对象;资源系统在社会工作者帮助受助者的过程中提供物质,精神等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支持和运用扩大社会资本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任务。

3.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案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与受助者个人或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

第二,个案工作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第三,个案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

第四,个案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生活,增进幸福。4.社会工作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识别、发现受助者问题的客观因素,包括受助者的背景资料、资源系统、问题存在的时间及曾经使用过的解决方法等;

二是识别、发现受助者问题的主观因素,即受助者对问题的主观实际感受; 三是识别、发现造成和延续受助者问题的因素; 四是识别、发现受助者及其生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五是决定适合受助者的服务类型,通过评估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程就可以使行为改变。5.社区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工作对象,重点是解决社区群体面临的集体问题,或居民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

第二,社区工作采用宏观的角度分析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社区工作强调居民集体参与,它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

第四,在社区工作中既强调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又强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为社区做贡献,促进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发展;

第五,社区工作强调积极运用社区资源,重视社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与作用。

五、论述题 1.论述社会工作评估的特点。

第一,社会工作评估是持续性的,不能一次完成。所以评估不仅仅是社会工作过程这一阶段的工作,随着受助者与工作者关系的深化、工作者对受助者情况的了解,在社会工作过程的其他阶段中都有必要继续、不断地进行评估。

第二,评估的重点是人的问题和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应当始终将人的问题及其需要作为社会工作评估的重点。

第三,社会工作评估为以后制定计划和采取行动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了解情况。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重要一环,它影响到社会工作目标的制定、介入手段的选择。

第四,社会工作评估应当有工作者和受助者双方的参与,鼓励受助者参与可使评估更加准确。第五,社会工作评估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

第六,社会工作评估是广泛而深入的,应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探索。在进行评估的初期,应当尽可能多进行横向的了解,而后多进行纵向的深入了解,以使评估更加全面。

第七,社会工作评估应当是个别化、有针对性的。

第八,社会工作评估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指导。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坚实的社会工作知识基础,就很难使评估能较为准确地进行。

第九,社会工作评估渗透了专业判断与决策。2.如何确定社会工作的关注对象。

所谓关注对象,即介入行动中要加以改变的系统。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工作的目标不同,关注对象也是不同的:

第一,当受助者的问题成因归结为个人,或受助者选择作出改变时,可以以个人为关注对象。例如存在社交障碍的青年希望改变现状时,应当以该青年为关注对象。

第二,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与家庭有关时,可以选择家庭为关注对象。例如某小学生经常逃学的原因是与其父母关系紧张,担心自己上学期间父母离婚,这时可以将其家庭作为关注对象。

第三,当事实表明群体对个人有极大影响或群体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群体为关注对象或工作焦点。例如下岗职工面临共同的心理和再就业问题,就可以将下岗职工群体作为关注的对象。

第四,虽然组织、机构的存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但有时组织的政策、结构或工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时组织便成为关注的对象。例如某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存在众多问题时,物业公司就成为关注的对象。

第五,当社区的资源、服务出现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时,社区也会成为关注对象。例如某城乡结合社区,社区环境恶劣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时社区及其环境的改善成为社会工作关注的重要对象。

第九章 未来中国社区治理方向展望

一、单项选择

下列不属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D A.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 B.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 C.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D.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二、多项选择

1.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ABC A.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B.社区治理中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 C.社区治理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

D.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ABCD A.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 B.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 C.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D.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四、简答题

1.当前在探索社区建设中真正落实居民自治方面有哪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沈阳市在基层社区探索的“一个大会、两个机构制度”。即在各社区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机构和办事机构。第二种是武汉市社区建设中推行的通过文件协议来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关系。第三种是青岛等地试行的撤销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层面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的体制。2.开展社区经济活动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

第二,区分不同社区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区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第三,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3.中国的民间组织发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第一,政府关于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有波动性,受国家政治事件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有时放松发育,有时清理整顿。

第二,民间组织的社会独立性不够,一般都是依附于政府的行政体系,带有太强的行政色彩。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在居委会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居委会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

(2)社区治理中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社区工作者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者,另一方面是要被放到居民中接受选举,这样的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使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关的派出机关。

(3)社区治理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较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

(二)解决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

☆2.试述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2)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3)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4)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1)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3)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4)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间的关系。

第四篇:社区管理题目答案

社区管理题

1、试述社会建设中的社区。

答: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十七大报告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前提。社区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是社会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基本依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离不开社区。党和政府也只有依托和谐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使政府管理的触角伸向基层。社会建设中的社区功能定位,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社区服务是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中国俗有“安居乐业”的成语,即人们安于所居,乐于所业。社区服务正是解决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现实中,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即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

第二,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就业与居民劳有所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

第三,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保是民生之依”,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包括特殊居民)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在社区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思路的实施,打破了政府办社会、企业和政府办社会的格局,政府和企业中的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给社区承办,特别是那些政府管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应交给社区去办,社区的职能扩大了。

第四,社区教育资源与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的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

2、试述基层政区与社区的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第一,基层政区与社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基层政区是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最小区域,也是基层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属于政治空间范围,是国家统治集团意志或政治需要的反映,是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政治性、动态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全面覆盖性与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后者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属于社会空间范畴,是人们各种社会需要的自觉反映,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二者在形成机制、功能目的、空间分布、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基层政区作为国家地方管理的基础环节,通过国家行政命令自上而下设立,其管理是严格的行政管理,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上级机关负责。而社区则是 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群生活共同体,其形成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利益、社区专业分工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才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虽然基层政体与社区存在种种不同,但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缺乏共性与联系。作为人文空间单位,基层行政区域社区都是由一定的人口和地域组成的。从功能上看,两者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有:(1)社区是基层政区形成的基础和管理的对象,基层政区是国家为了有效地实施主权,对国土和人民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域单元,因而,基层政区分布具有国土全覆盖性和不重复性,每一个社区居民必定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基层政区管理,社区各个角落也都分别有其特定的基层政区归属;(2)基层政区对于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3)社区发展有利于推动基层政区管理;(4)社区发展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和协助;(5)社区发展与基层政区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与自上而下的基层政区的辖区管理相互结合将高效、全面的推动社会经济地稳定发展。

第三,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实现基层政区职能的“归位”与“补位”。改革旧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基层政区的职能,剥离其原本属于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基层政区作为和谐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等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同时,在核心公共产品提供上,尤其是社区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应充分体现并实现自身的职能。社区建设与发展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要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

第四,在处理基层政区与社区关系时,一方面基层政区作为上层建筑要充分考虑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社区分布情况,一般不要轻易分割社区,以保持社区内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另一方面,社区建设要以基层政区为依托,尤其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基层政区与居住区社区整合甚至重新分布将会有效地实现以行政资源带动社区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发展。此外,社区发展也离不开基层政区的引导与协助,社区发展需要政府机构,尤其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引导,社区自助计划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积极而广泛的协助。

总之,社区发展需要基层政区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既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社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推动,也要充分的运用基层政区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即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职能,确保社区的发展方向。

3、试述“单位社区”的逐步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答:单位社区,也可以称为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中十分独特的一种现象,也是传统城市社区的主体形式。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包括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统称为“单位”。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按照行政级别,把各种资源分配给作为自己延伸的不同单位,各单位再按照行政级别把资源和机会再分配给对自己有极强依赖性的本单位成员个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原有的单位逐步转变为功能单一的利益主体,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大量新形成的单位,也越来越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从对本单位有极强依赖性的“单位人”变成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人”、“社区人”。

“单位社区”的观念也逐步淡化,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处于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之中。“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移。这种转变和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意味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支持网络的转换,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机制的转换,这是中国社会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一。“单位社区”的淡化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首先,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单位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任务(生产、业务、工作等)的管理成为单位的中心功能,对人的管理功能开始淡化。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人离开单位体制,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单位“小社会”的福利保障功能逐渐消失,同时对人的管理力度大大削弱,并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单位失去了全面控制社会成员的能力。我国社会也由此从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但整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极低,不仅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而且引发了较高的社会犯罪率。在社会矛盾凸现的今天,一味沉醉于经济的自由发展而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利益整合机制与社会政策,就很容易爆发社会危机。

其次,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单位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开始逐渐走向消解,而现代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目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在单位社会时代,每个单位人作为单位的一分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单位,人们不仅得到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享用了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而在今天,当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开始走向消解之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形的物质资源,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成员日趋原子化,新的公共生活空间尚未确立的背景下,却无法获得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

再其次,“单位社区”的解体和居民身份的多样化、异质化,社区居民们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规则和等级亲疏的束缚,建立起基于“业主”身份的开放的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关系,居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从而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和决策意识,调动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说“单位人”的特征总体上具有被动的“依附性”的话,那么,“社区人”的特征则是通过自立、自主、平等地对社会生活全面的参与表现出来;在单位制向社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总之,单位解体的过程中,大量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单位制的瓦解,使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化,而社会问题总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表现出来,由此必须找到一个转承载体和依托,而社区成了连接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平台。因此,在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制确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4、试述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

答: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认同感的群体共同生活的区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社会组织是社区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社区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顺势崛起,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促进社区建设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量兴起,在社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社区业主委员会、书画协会、棋牌协会等,这些社会组织补充了政府职能,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的目标定位主要是: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和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实现社区内的公平公正。

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第一,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有关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性服务、就业与再就业服务和扶贫帮困服务。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同时,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第二,政治参与功能,承担居民自治的组织者角色。社区社会组织源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更能够博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从而易于动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将个别成员的要求加以整合,进而将个别的要求转化为整体政治要求的过程。我国传统社区主要是以街道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社区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越强,需要政府管理的方面就越少。现代社区建设倡导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扩大居民进行社区自治的载体。社会组织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同时能够促进居民的社会化,增强社会融合性,加深集体主义和强化凝聚力,从而减少社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三,丰富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发展,为居民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社区组织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 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第四,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没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5、试述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社区建设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社会基本单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回顾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显严重。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两者的比例,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还指出,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和其他因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可达6:1。

第二,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中出现的严峻社会问题也通过社区表现出来。具体有:失业人口的问题。失业人口持续增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不足将是长期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长”同时存在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使家庭照顾功能不断弱化,而且社区公共卫生建设滞后,医疗卫生供给不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凸显,发展社区养老已成共识。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物价上涨、社会保障措施不力、房价攀升、就业严峻、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居民陷入贫困之中。我国社区仍处于发展中社区,社区教育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很不成熟,残疾人、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虽然社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仅是一些低层次的,覆盖面窄,针对性较弱,服务种类单调,服务质量缺乏保障,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的后勤服务进程缓慢,社区资源整合不足,一些服务和活动设施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社区建设中社区自身运行机制不足。社区民主自治的氛围不浓厚,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社区辖区内各单位还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的社会氛围,社区自治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有待健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不清,关系不理顺。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使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完善社区建设。首先,提高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再其次,加强社区经费投入,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

6、试述社会居民的交往与沟通对社区建设的作用。

答:第一,社区居民交往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来看,社区的要素包括:(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一定数量的人口;(3)社区成员之间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4)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和意识。社区居民的交往指社区成员之间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社会交往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社区居民来说,享有尽可能多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于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社会交往对于社区居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交往与沟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定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一群人在共同居住地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依恋,那么,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也会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分子,这样的社区才是完整意义的社区。在需求层次中,归属与爱的需求也称为社交的需求,是指个人需要得到家庭、团体、亲属、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信任、温暖、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以家为中心的邻里范围内,居民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在闲暇活动中与周围的邻居形成交流与互动,获得相互理解、认可与关注,自然地建立信任关系,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社区居民交往与社区建设。社区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际和谐互动的亲和力。良好的居民交往与沟通能够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首先,从居民交往与沟通入手,通过人际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笔者认为对其应该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从宏观的视角,寻求解决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现代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整合的合理途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的社会稳定、健康、生态、诚信、道德、公平与公正等等要素。再其次,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存在基础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居民而言,只要住家与地方继续保有相对稳定的联系,则居民就与地方也有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对地方的关切度、认同感、归属感也就相应越高。同样,社会生活的个体化程度再深。人们总还有一些共同的事情和,正是这种共同的关系、共同的利益和特殊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地域共同体的基础。此外,社区居民的交往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社区的建设旨在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居民享受到社交的乐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整个和谐社会,是由众多的和谐小社会构成的,既然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从构建和谐社区做起,只有实现社区各项功能的整合,实现社区的和谐,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和交往是实现社区整合功能的必要环节。和谐社区始于居民的沟通交往,建基于良性沟通机制;沟通也是是消除社群隔离,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现。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采用简单的方式和强制的手段,当然不可能得以解决。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疏导和协调,从而达到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加强社群之间互动的桥梁,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是社区和谐发展的纽带。

7、试述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答: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事实的基础,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经济社会学研究表明,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提供,因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就成了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和异质消费群体的大量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倾向于中位选民的需求,而留下大量的不满意选民群体,这就是政府失灵。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它们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它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建设的实践依据。在社区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政府已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治理上也表现出低效率,而企业由于营利性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要。相比之下,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对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积极沟通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政治参与提供服务:带动社区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最后,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志愿参与,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也要通过社区居民的介入才能得以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扩大志愿者队伍,容易使社区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是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保障;同时,社会组织能够给志愿者提供培训、管理和场地,对社区志愿者有效管理,合理分配,使得志愿者服务能够良性循环。作为一个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把社区居民调动起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解决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通过促进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有序的前提条件下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将减少自发行动给社会带来的对立、排斥、冲突,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成熟、理性,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三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居民需求。随着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内容涵盖以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物业管理、保洁服务、家庭维修服务等生活方面的服务;有满足社区居民社交、文化、健身、休闲、参与等非物质生活需求的高层次服务;有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服务;有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治安、维权、计划生育等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各项服务。多层面的社会需求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8、试述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

答:社会参与有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将社会参与及居民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广义上的社会参与还包括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源。社会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中间环节,社会参与对社区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通过社会参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整合和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为社区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网络。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区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有利于积累、挖掘社区资源,弥补社区资源的匮乏和不足。首先,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积极互动,鼓励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可调动驻区单位相对丰富的财力和物力资源。社区和社区驻区单位各有所需,驻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社区则希望驻区单位能提供资金等支持社区各项建设。因此在正确处理好社区和社区内单位间责权关系的前提下,在“共驻共建”的原则下,社区利用优质的社区服务吸引驻社区单位互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其次,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可挖掘和开发社区广大群众中蕴含的人力资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居民的社区参与,特别是基于社区居民自身需求开展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能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双赢”目标。最后,通过社会参与有利于重建和积累社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拥有高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享有大量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社区通过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使社区成员在用自己力量解决共同面临的社区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基于社区的长期互动的社会联系。由此可以消解社会交换中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增加人际间的信任,并使社区小群体的自我利益向社会化的共同利益倾斜。

第二,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内在发展,有利于推动社区良性运行和发展。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方面。社区发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量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外在的,主要表现为社区生活所需的物质设备和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事务处理机构和机制上;二是质的增长,这种发展是内在地,也是更为重要和本质的。这主要是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依托自身力量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共同享有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得到强化的。在社区量的发展方面,社区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鼓励和吸引不同类别、层次的社会参与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针对具体参与对象,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得社会参与日趋多方位、多层次和丰富化。特别是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等的参与,改善了社区的物质设备和设施,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其次,社会参与对社区管理机构也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参与有利于合理分担政府责任,改变以往的政府全能的境况。在社会转型中,通过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的权限,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社会参与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通过社会参与,社区居民间产生了良性互动,社区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参与有利于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的培育与加强。

第三,通过社会参与,有助于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社区居民不仅对健身、卫生、娱乐、教育、艺术等各种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希望满足欣赏、创造、交流和表现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在“单位制”日益解体的今天,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参与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对社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前提下,社会参与意义更为重大

9、试述治理的理念与机制之间的关系。

答:治理理念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新兴理论,其所包含的“回应性”、“互动”、“透明度”、“法治”、“公正”、“有效”等主张对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完善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作为一种强调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公共行政,治理理论凸显了以下四个特征,首先,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公共权力中心,社会上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都可以在得到公众认可的情况下成为各种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其次,治理论论对政府角色予以了重新定位。政府不再是“全能政府”,它应该进行卸载,从大量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三,治理理论预示着公共责任由政府机构向个人转移的趋势,它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和市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清,从而剔除了行政权力的专属性和排他性。最后,治理理论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性和主体间权力的依赖性,希望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势力能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结成互动的伙伴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而先进理念的确立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借鉴“他山之石”消化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结果,更是基于对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把握。由于不同管理理念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是对先进理念的深入践行,机制是管理工作能否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机制有多重含义,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一些事关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推进,以机制的推进深入践行理念,以机制的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化行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治理理念,主张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补充政府机制。这种治理理念强调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单纯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其实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把所有可能由私人部门完成的活动和决策都尽量交给私人部门完成,为此,要放松政府管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效率;其二,政府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垄断的同时,使权力重心最大限度的向基层转移,这既能给与公民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充分调动公共部门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积极性。

10、试述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中的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涵,发展社会组织必须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选择一种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发展的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国家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以及某一社会共同体中强制性等级制关系与其他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调整。

首先,我国社会模式变迁历程简析。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较大的调整,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在构建怎样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通过构建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以实现现代化,即“弱国家——强社会”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强国家—弱社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支配、主导和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财产、商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具有政治性质,一切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政治领域。这种模式在建国初期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落后现状,要求较多的使用执政党和国家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甚至是强制方式配置;但是片面强调和无限扩大社会国家化的程度,超出社会发展的实际空间,不仅社会主体功能萎缩,而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排斥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形不成互动关系,国家挤占了社会的空间并且占用了社会资源,社会组织也就没有了生成的空间和生成的资源,社会的一切组织都淹没在国家之中。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行政化,体制不顺,业务管理部门分割,难以协调运作。

其次,强国家强社会模式的内涵。在强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家权力过于强大,缺乏强有力的制衡,因而缺乏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民间基于意思自治的社会关系时常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限制和干涉,抑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在“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作为国家相对抗的一方可能导致国家能力的欠缺,则不利于国家应对各种国内外的困局与挑战。因而,需要构建一个“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国际的公权力不至于损害社会个体的私权,又不会因为社会力量的强大而危及国家作为全体民众利益代表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下,社会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国家与社会之间主要不是对立与冲突,而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有彼此依赖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国家所得非社会所失,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再其次,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确立,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在形成之中,一方面政府职能不断调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逐步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政府逐渐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同时把一些可以由市场调节和社会组织管理的事情交由市场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府只在宏观层面上调控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这直接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是让渡出了相当一部分空间和资源,为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和类型均在不断的增加,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也有显著增强,这一点无论是在经费来源、组织机构还是管理体制都相对独立于党政机关,形成了相当一部分纯民间组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强。

最后,社会组织在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定位。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公民自由结社的产物,本应处于一种自由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状态。推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党领导、政府规划、组织自律、公众监督的多元化互动网络,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路径。社会组织作为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或为实现公共利益或群体利益所组成的行动集团,一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和反映诉求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第五篇:社区矫正题目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矫正。a A、对。B、错。

2、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统一管理。b,分等级管理 A、对。B、错。

3、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公开进行,但矫正档案应当保密。B,宣告不公开 A、对。B、错。

4、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提请原审法院裁定。b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对。B、错。

5、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 A、对。B、错。

6、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b A、对。B、错。

7、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a A、对。B、错。

8、《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条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b A、对。B、错。

9、单位和个人对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进行捐赠的,按照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b A、对。B、错。

1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格化管理。b A、对。B、错。

11、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符合申请宅基地、承包农村土地条件的,解除社区矫正以后按照规定办理。b A、对。B、错。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a A、对。B、错。

13、应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矫正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a A、对。B、错。

14、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给有关单位和个人。a A、对。B、错。

15、矫正小组成员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法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向司法局报告再向司法所报告。b A、对。B、错。

16、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全面了解核实情况,公正作出评估结论,及时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a A、对。B、错。

1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b A、对。B、错。

18、社区矫正工作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继续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a A、对。B、错。

1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b A、对。B、错。

20、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a A、对。B、错。

21、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2、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不需要履行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b A、对。B、错。

23、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的公务员担任。a A、对。B、错。

24、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组织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a A、对。B、错。

25、社区矫正机构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政府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b A、对。B、错。

26、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并在交付执行前对其进行社区矫正法律教育。a A、对。B、错。

27、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手续,指导法院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监督管理措施。b A、对。B、错。

28、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禁止令内容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a A、对。B、错。

29、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实施分级管理。b A、对。B、错。30、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和身体检查。b A、对。B、错。

二、单选题:

1、()依法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A、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政府

2、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组长由()担任? A、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B、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C、社区民警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3、()应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基层检察院 C、基层法院 D、镇街司法所

4、()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经费。A、镇街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应当立即通知居住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组织追捕。A、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6、()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手续。A、司法所 B、司法局

C、县区级社区矫正机构 D、镇街人民政府

D、社区矫正机构

7、()负责办理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事项的审批。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矫正小组组长 C、社区民警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实际招用的人数()A、对单位进行奖励 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补贴

9、()财政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给予补助。A、乡镇级 B、街道级

C、省级 D、国家级 B、对单位缴费部分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C、对单位进行税收减免 D、10、社区服刑人员被治安管理处罚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书面通报情况。

A、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B、管辖该社区服刑人员的司法所 C、事发地同级司法行政部门 D、同级人民法院

11、担任矫正小组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不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责任的,由()责令改正。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C、司法所 D、检察院

12、()应当指导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A、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

A、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C、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D、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14、()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A、社区矫正机构 事处

15、()不可以担任矫正小组成员。

A、社区民警 B、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成员 C、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

16、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提请()裁定。

A、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 B、原审法院 C、户籍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 D、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

17、()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A、监狱管理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D、社区服刑人员的朋友 B、司法所 C、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18、()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矫正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C、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地市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

1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A、犯罪类型、刑罚种类 B、心理状况 C、悔罪态度 D、服刑情况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A、专门财政拨款 B、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C、成立专门科室 D、吸引社会资本

21、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社区服刑人员需要遵守的()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要求协助执行。

A、法律法规 B、法律规定

C、禁止令内容 D、注意事项

22、()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A、公安机关 B、检察院 C、法院

D、社区矫正机构

23、()应当指导司法所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社区矫正机构

24、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电子定位监管措施的,告知事项不包括()A、监管的内容 B、监管的要求 C、监管的方式 D、违反监管规定的后果

25、关于《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规定,错误的是()A、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 B、依据国家法律制定 行阶段

26、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A、中止 B、终止 C、暂停 D、撤销

C、可以跨省区适用 D、目前仍处于试

2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执法活动实行()。

A、法律监督 B、法律检查 C、法律监察 D、督促检查

28、单位、个人经通知后,不协助执行禁止令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A、处以罚款 B、给予警告

C、责令改正 D、批评警告

29、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趋势,未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

A、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平台 B、社区矫正管理网站 门网站

30、为规范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规章制度 C、规章制度、行政法规 D、法律、法规

31、自何时起,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罪犯不再由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C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2月1日

32、社区服刑人员张某2016年12月30日被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并离开监狱,他应当在()前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D10日内

A.2016年12月31日 B.2017年1月3日 C.2017年1月8日

3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A.司法行政机关

3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D.2017年1月9日

C.2012年3月1日 D.2012年4月1日 C、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D、社区矫正专A.监察委员会 B.人民检察院 C.各民主党派 D.新闻媒体

35、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36、()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37、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A.五

38、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A.县级 B.区级

39、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A.三,三 B.五,五

40、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不得超过()个月。A.半

4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B.一 C.二 D.三

C.七,七 D.十,十 C.市级 D.上一级 B.十 C.十五 D.二十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42、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A.二 B.四

43、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44、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A.司法所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基层法庭

45、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4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4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48、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A.四

49、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依法给予处罚。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监狱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D.司法所

C.县(市、区)D.省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C.八 D.十六

50、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51、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52、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5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于2017年4月30日收到某监狱关于罪犯张某的《假释证明书》等法律文书,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前向监狱邮寄送达回执。3个工作日内 A、2017年5月3日 B、2017年5月4日

54、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被告人,以下哪些机关应当核实其居住地()。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55、某区司法局于2016年12月31日对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刘某、赵某、王某进行集中宣告,以下()不符合社区矫正规定。3日内

A、张某2017年1月2日到司法所报到

B、刘某2017年1月3日到司法所报到 C、赵某2017年1月4日到司法所报到 D、王某2016年12月31日到司法所报到

E、以上都是

C、2017年5月6日 D、2017年5月10日

56、区司法局于2017年10月8日为李某办理入矫宣告手续,并告知其按期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但李某逾期未到司法所报到。()。

A、区司法局应当组织查找 B、区司法局应当及时通知原判人民法院 C、区司法局可以申请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D、区司法局可以向原判人民法院提请撤销社区矫正

57、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受委托进行社区矫正社会影响评估调查时,可以到以下()进行调查了解。A、被调查人居住地村居 B、被调查人家庭 C、被调查人学校 D、被调查人工作单位

E、以上都是

58、某县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影响评估调查时,以下()符合法规规定。A、县矫正中心聘用人员小张独自进行调查

B、县矫正中心社工小李和社区居委会综治专干老刘两人进行调查

C、司法所所长老李、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D、县矫正中心主任老赵、县矫正中心司法助理员老王进行调查

59、县社区矫正局可以()

A、要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B、进行社会影响评估调查走访 C、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矫正局报到 D、要求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捐款

60、社区矫正宣告时,司法所应当与()签订责任书。A、社区服刑人员本人 B、社区服刑人员家庭 C、社区或村

D、社区矫正小组

三、多选题:

1、《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包括以下哪几类罪犯?()abd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B、被假释的罪犯 C、被驱逐出境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2、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的委托,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3、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指导司法所通过()等措施,监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Abc A、实地查访 B、通讯核查 C、电子定位 D、社区活动

4、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情况的,社区矫正终止。acd A、社区服刑人员死亡 B、社区服刑人员重大立功 C、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 D、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5、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等专业服务。abcd A、心理疏导 B、关系调试 C、社会修复 D、行为矫治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考核内容。Ad A、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B、和谐社会 C、绩效 D、平安建设

7、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由()担任。Bc A、检察官 B、社区矫正机构的公务员 C、司法所的公务员 D、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8、矫正小组成员按照社区矫正责任书履行()义务。Abcd A、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按照规定向司法所报告有关情况 B、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C、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D、协助司法所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9、社区矫正机构和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Bd A、心理状况 B、劳动能力 C、罪行轻重 D、健康状况

10、对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交付执行。Bcd A、检察院 B、法院 C、监狱 D、看守所

11、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由()担任。Bc A、志愿者 B、县级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村民或居民委员会代表

12、下列()事项可以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bc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社区矫正的执行宣告 C、社区矫正的解除宣告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13、()应当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律常识、公民道德等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Bd A、公安机关 B、社区矫正机构 C、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D、司法所

14、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采取由针对性的矫正措施。Abcd A、年龄 B、心理特点 C、身心发育需要 D、家庭情况

1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情况的考核结果调整矫正方案。Abcd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参加教育学习D、社区服务

16、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的,()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Bc A、公安局 B、司法所 C、社区矫正机构 D、人民法院

17、人民检察院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可以()。Bd A、予以撤销 B、提出纠正意见 C、予以撤回 D、进行检察建议

18、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进行有以下哪些执法活动?()bcd A、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 B、依法阻止社区服刑人员出境 C、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将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并投监执行 D、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服刑人员

19、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Acd A、场所 B、人员 C、设施 D、装备

20、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范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发挥其()的作用。Abc A、整合社区矫正资源 B、协调调度监督管理 C、落实教育帮扶措施

D、管理和宣传引导

21、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范围,指导()协助、参与社区矫正工作。Bc A、司法行政部门 B、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C、社会组织 D、宣传机构

2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Abd A、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B、就业培训机构 C、网络技能培训平台 D、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23、鼓励()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和社区服务基地。Cd A、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企业事业单位 D、社会组织

24、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Abcd 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徇私舞弊 D、构成犯罪

26、社区矫正工作遵循()的原则。Acd A、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结合 B、惩罚犯罪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C、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D、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相结合

2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abcd A、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 B、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C、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D、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8、下列属于社区矫正机构的职责的是()acd A、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B、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文化辅导 C、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D、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29、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由()组成。Ab A、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 B、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C、社区矫正志愿者 D、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代表

30、下列关于未成年社区服刑的说法错误的是()。Ab A、与成年人员不分开进行 B、矫正宣告公开进行 C、矫正档案要保密 D、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31、()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区矫正相关工作。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其他有关部门

32、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协助落实社区矫正措施。Abcd A、家庭成员 B、监护人 C、保证人 D、其他有关人员

33、县(市、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履行的职责有()。Abcd A、开展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 B、办理接收和解除社区矫正手续

C、组织和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D、组织和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帮扶

34、下列执法事项应当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办理()。Ad A、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B、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保护 C、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 D、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35、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下列人员担任()bc A、人民法院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B、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 C、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受委托的社会组织派出的人员 D、由各区域的志愿者组成

3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社区矫正经费。Cd A、捐款 B、隐藏 C、截留 D、挪用

37、()应当提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的场所,为社区矫正工作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装备。Abc A、县(市、区)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司法所

38、()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管理。Abcd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部门

39、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适用本条例。Acd A、监督管理 B、社会福利 C、教育矫正 D、社会适应性帮扶

40、关于制定矫正方案,应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哪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abcd A.被判处的刑罚种类 B.犯罪情况 C.悔罪表现、个性特征 D.生活环境

41、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abcde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4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Abce 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Abde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 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44、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Abce 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生病 E.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45、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列入司法行政机关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有:()。Abcd A.被判处管制 B.宣告缓刑 C.裁定假释

D.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

四、案例题

1、宁国市社区服刑人员汤某某因危险驾驶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宣告缓刑两个月。汤某于2017年7月24日来到宁国市司法局报到登记,于7月25日到仙霞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7月28日汤某谎称自己脚疾发作,请假不参加宁国市司法局组织的集中宣告活动,随后失去联系,恶意关机。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汤某某上述行为违反了哪些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答:汤某某未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中宣告;未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隐瞒自己的行踪逃避监管;未经许可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

(2)司法所发现汤某某失联后,应当如何应对?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3)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对汤某某进行奖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的规定,制作《治安处罚建议书》提交宁国市公安局,依法提请对汤某进行治安处罚。

2、社区服刑人员芦某因寻衅滋事罪在金安区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芦某不能按时进行电话汇报,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不经请假擅自外出,经教育仍不改正;因吸毒被公安机关给予二次行政拘留。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卢某有哪些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的个行为? 不按规定汇报、不参加集中学习、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外出、有违法行为。(2)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如何应对?

2017年7月27日,金安区司法局依法向原判机关裕安区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建议,9月7日裕安区人民法院裁定对芦某收监执行。9月13日金安区司法局在金安区公安分局、望城派出所的配合下,将社芦某押送至六安市看守所。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

(二)„„;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

(五)„„。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下载《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治理多选题答案

    多选题: 1、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A.人口B.地域C.社会互动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 2、按照美国学者法林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是哪些 A.地理社区和空间属性的社区C.身份和利益社区D.个人网......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治理试题 1、我国领导人()前不久应邀出访俄罗斯,并出席历史名城()建城300周年庆典仪式。 2、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

    社区治理课后答案(精选)

    《社区治理》教材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综合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 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社区治理期末考试答案

    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应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当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

    《社区治理》期末复习大纲(范文大全)

    《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大纲 一、问答题 1、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职责不到位的问题。 应该说当前政府关于社区服务的职责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份关于残疾人社区......

    社区治理期末复习指导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 期末复习指导一、 单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区的分别。 A、腾尼斯B、迪尔凯姆......

    中特复习题目及答案范文大全

    博睿讲坛网址(大家保存下来) http://science.ctgu.edu.cn/index--in--detail--3165中特考试复习资料 中特的考试时间 马克思学院上面还没有通知 我会随时关注并通知大家的放心......

    “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练习题目答案

    《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练习一、注释:1.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2. 比其反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 则冻馁其妻子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