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8:1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篇: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一、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3、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项

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4、实验室制取CO2(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不用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纯)(2)反应原理:CaCO3+HCl_______(3)发生装置:固+液 不加热型

(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四、水

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

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4)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

2、水的净化:

某些乡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2)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3、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能和水反应 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和碳反应:CO2+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的检验:

①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③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用途 灭火 气体肥料 制汽水等饮料 干冰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化工原料

对应的性质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在叶绿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能溶于水,与反 应生成碳酸 干冰升华 吸热,使环

境温度降低 与一些物质反应生成化肥

4、CO的性质:

可燃性:CO+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CO+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3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的用途

①作燃料,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②冶炼金属 用于炼铁(利用CO的还原性)

6、二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时,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导致温室效应

臭气(O3)、甲烷(CH4)、CO2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叫温室气体。

②温室效应的可能后果: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减产。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灾;

④怎样控制温室: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新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6、一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CO有毒,原因是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最后死亡。

燃烧含碳燃烧要注意通风,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质作燃烧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保持通风

六、碳单质:

1、金刚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法不同 金刚石的性质:最硬 不导电 熔点高

金刚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石墨的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很高

石墨的用途①润滑剂

②铅笔芯

③作电极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变化)活性炭的用途:

(1)、防毒面具中滤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气(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回答者: 00羽翼0 | 六级 | 2011-8-1 11:36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1314960.html?fr=qrl&cid=1101&index=1&fr2=query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第二篇: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

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 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物质的分类

3、氧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 化学性质: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制取氧气:制取方法: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

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

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

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a、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按物质种类 单质 化合物(按元素种类

(c、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字母表示: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

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 2(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

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

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5、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相同点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质子(+ 中子(不带电

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元素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既讲种类 也讲个数。

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 的某个粒子而言。只具有 宏观含义

(4我们的平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 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 4个, 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 8个电子(氦为 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 2”的意义。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 +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 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 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 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 2;②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 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 0;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 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 式,如氢氧化镁〔

〕。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为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 P 为 +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 P 2O 5

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 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 X , 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 X 的值就是 化合价。如求 CO 2中 C 的化合价, X*1+(-2 *2=0 求得 X 的值为 4,则 C 的化合价为 +4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 1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3、含义:以 2H2+O2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个氢分子与 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 4份质量的氢气与 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 生成 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 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 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 代表 Hard ,坚

硬的;B 代表 Black ,黑的。6B 最软,颜色最深;6H 最硬, HB 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 , 木炭 , 活性炭 , 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 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 的耐磨性。

4、C 60是一种由 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CO 和 CO 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 , 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 4个电子,既 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 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 原理。】

2、可燃性 :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 , 生成 CO 2 : 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 , 生成 CO :2C+O2点燃 2CO

3、还原性:2↑(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 2O 3+3C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 O 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 H 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 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将固体药品放入锥形瓶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二氧化碳 从长颈漏斗处加入酸

6、正确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错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1在实验前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先放石灰石,后加稀盐酸(3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4导气管不能伸入太长(5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6在集气瓶口盖玻璃片(7集气瓶中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8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 , 无味的气体 , 密度比空气大 , 能溶于水 , 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 1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 , 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 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 2CO 3 == H 2O+ CO2↑ 碳酸不稳定 , 易分解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3↓ +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吸热反应, CO 2是氧化剂, C 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 2CO 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温室肥料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 原因:过多的 CO

2、O

3、CH

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H

2、CO、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 H 2和 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 和 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 4和 O 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 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

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 点燃 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 点燃 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11 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2MgO Fe3O4 2CuO 2Al2O3 2H2O 2P2O5 SO2 CO2 点燃 点燃 加热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2CO 点燃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2CO2 CO2 + 2H2O 点燃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二.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2CO2 + 3H2O 通电 2H2↑+ O2 ↑ 14.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5.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6.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7.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三.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加热 高温 CaO + CO2↑ Cu + H2O 2Cu + CO2↑ 4Fe + 3CO2↑ 高温 高温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3Fe + 2CO2↑ Cu + CO2 2Fe + 3CO2 高温 加热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四、其他反应 3Fe + 4CO2 26 实验室制 CO2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7.CO2 与水反应:H2O + CO2 === H2CO3 28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Ca(OH2 + CO2 ==== CaCO3 ↓+ H2O 29.锌和稀硫酸 Zn + H2SO4 = ZnSO4 + H2↑ 12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元素符号: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氧 O 氢 H 氯 Cl 氮 N 氟 F 固态非金属元素: 碳 C 硅 Si 硫 S 磷 P 碘 I 金属元素:钙 Ca 铁 Fe 钾 K 钠 Na 镁 Mg 铝 Cl 汞 Hg 钡 Ba 金 Au 铂 Pt 稀有气体元素:氦 He 氖 Ne 氩 Ar 原子团:硫酸根 SO4 碳酸根 CO3 离子:硫酸根离子 SO4 2-铜 Cu 锌 Zn 锰 Mn 银 Ag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2-碳酸根 CO3 氢氧根 OH铵根 NH4 +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铁 Fe 氧化物: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 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 氧化二铝 Al2O3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 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 C2H5OH 甲烷 CH4 氯化钙 CaCl2 etc 13

第三篇: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2、原子分子学说是由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的,它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他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建立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包括有:状态、形状、大小、长短、的改变、蒸发、升华等物理现象。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常包含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6、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而变化是表现性质的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用途也体现物质的性质。

7、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进行试验时要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

8、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火柴梗在火焰内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由此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10、利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以用来检验CO2气体。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O2。

1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12、取用药品做到“三不能”: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废弃的药品倒入废液缸)。

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粉末状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应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倒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部。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量筒量取液体时,必须水平放置,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方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头,用过的滴管要立即冲洗干净。

14、从细口瓶中到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试管稍微倾斜,瓶上标签向着手心处,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其它容器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15、清洗仪器时,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16、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内,进入水的体积即为_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这样就可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并放出热量; _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实验过程中水没有进入集气瓶1/5处的原因有:装置不密封;红磷的量不足;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等。

17、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

18、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9、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氮气可用作保护气,填充在食品包装中以防腐等。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可以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

20、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形成酸雨等都是大气环境恶化的表现。

2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3、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得缓慢,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2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2H2O22H2O+O2↑、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25、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得作用叫催化作用。

26、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27、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这属于物理变化。其原理是利用液态氮、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氮气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

28、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热试管炸裂。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来,再熄灭酒精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氧气的检验方法:,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气体为氧气。

29、通常情况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标准状况下,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电解水时,在两个电极上会产生气泡;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点燃,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有水珠生成,证明是氢气。根据电解水的产物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30、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3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

3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性质有: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②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分子间有间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

33、纯净物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3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的性质有: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②原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③原子是不断运动的。④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他的原子。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要大。

3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6、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气体单质、由非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

37、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38、过滤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在过滤时,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①滤纸破损;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9、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分别加入肥皂水搅拌。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日常生活中用煮沸法,实验室、工业上用蒸馏法。40、地球表面的71%被海水覆盖,地球上储水量最大的地方是海洋,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是能够饮用和使用到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工业上的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农业上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4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因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在原子结构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43、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分为三类,分别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4、地壳中含量排列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空气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是氮、氧。

45、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46、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47、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有规则的排列,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也等于质子数。

48、在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多余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9、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50、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51、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如:阳离子Mg2+、Ca2+;阴离子Cl-、OH-。

52、写出下列离子符号的意义:Mg2+一个镁离子;2Mg2+两个镁离子;OH-一个氢氧根离子;4Cl-4个氯离子。

53、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原子就不显电性。

54、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还可以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也可以表示物质1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55、单质化学式的书写:(1)稀有气体、金属、固态非金属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2)气态非金属单质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他的化学式书写是先写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

56、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1)书写氧化物的化学式时,要注意氧元素在右,其它元素在左,把表示原子个数的小数字分别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2)书写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注意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

57、下列各微粒符号中的“2”的意义是:(1)2N表示两个氮原子;(2)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3)O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4)2NO3-表示两个硝酸根离子。

58、化合价是表示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先写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然后在正上方标明符号和数字,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化合价的规律:一般地,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示正价,非金属元素显示负价。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59、写出下列化合物中的原子团的名称及其化合价:Ca(OH)2氢氧根-1价;Al2(SO4)3硫酸根-2价;Na2CO3碳酸根-2价;NH4Cl铵根+1价;AgNO3硝酸根-1价。

60、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硝酸铵;NH4NO3;硫酸锌ZnSO4;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氧化钙CaO。

61、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62、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3、从分子、原子角度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64、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或分子个数比)。

65、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66、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①“写”:用化学式正确表示反应物、生成物;②“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系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不变;③“标注”:在“等号”上方用文字或符号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并用“↑”“↓”符号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67、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①设出未知量;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③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关系;④列出比例式;⑤计算未知量;⑥简要答题。

68、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作钻探机钻头、作装饰品、切割物体等。

69、石墨是深灰色细鳞片状的固体,略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有油腻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利用石墨的性质,石墨可用作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70、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71、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细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具有吸附性,是因为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活性炭也具有吸附性,而且比木炭强,可以吸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用于防毒面具和制糖工业工业。

72、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不易得到或失去电子,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但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73、碳具有可燃性:碳与氧气充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O2;当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2CO。

74、碳具有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2C+CuO Cu +2CO2↑.实验时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来,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75、还原反应是指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碳在反应中得到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

76、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CO3 +2HCl=CaCl2+H2O+ CO2↑。不能用H2SO4的原因是:生成的CaSO4 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

77、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也要考虑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氧气反应,是否有毒等因素)。

78、实验室制取CO2的步骤是: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取药品;④固定装置;⑤收集气体。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79、CO2的验满方法是:点燃的木条放到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检验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为CO2。

80、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1)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酸:H2O+ CO2 = H2CO3,(填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下同)碳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 + Ca(OH)2 = CaCO3 ↓+ H2O。

81、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化工原料、制冷剂、人工降雨和气体肥料。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效应,从而造成海平面升高、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82、一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会产生蓝色的火焰,点燃前,必须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写出煤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O2、CO2+C2CO、2CO+O22CO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

CO+CuO Cu +2CO2↑。

83、煤气中毒也即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是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体内缺氧。

8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即着火点)。燃烧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1)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2)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3)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85、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常用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Na2CO3 +2HCl= 2 NaCl+ H2O+ CO2↑。

86、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87、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8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俗称沼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甲烷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检验它的纯度。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2H2O+ CO2。89、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有能量变化。有些是吸热反应,有些是放热反应。90、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和空气充分接触。

燃烧不充分的危害:①产生的热量减少,造成资源浪费;②产生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煤燃烧时会排出SO2、NO2等气体污染物,它们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和柴油。为了减少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④在管理上加大对尾气的检测力度,禁止排放不达标的汽车上路。

91、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SO2;(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92、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氢气是最理想最清洁的燃料。目前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9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收集氢气可用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也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O2 2H2O,氢能源作为最理想的燃料,有三大优点:①来源广;②放热多;③无污染。

第四篇: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考点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考点大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6、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7、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5H2o===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

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加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器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

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

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

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

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

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处

(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酒精灯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

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

(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8、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前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和纸槽。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量筒和滴管。、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1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2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3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4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问。

3、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

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液体: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连接方法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

,使它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

插入胶皮管.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纸”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

2、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3、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4、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十二、气体的制取、收集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A: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排气法:导管应伸入瓶底

十三、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十四、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co(Hcl)用NaoH溶液co(co2)用澄清石灰水

co2(Hcl)用NaHco3溶液co2(H2、co)用cuo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五氧化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铜(中性)

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氯化氢等。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烟尘。

污染: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在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或:4P5o2点燃2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二)与金属(镁、铝、铁、铜)的反应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或:2mgo2点燃2mgo

2、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或;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4、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氧气(o2)加热——→氧化铜(cuo)

或:2cuo2加热2cuo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固体石蜡→液态石蜡→蒸气→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 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

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5、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6、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3氧气的的制取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蒸馏)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2H2o2mno22H2oo2↑

B、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

B、原理: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no2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加、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固定装置。④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⑤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⑥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⑦再停止加热⑧整理器材。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G、检验、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5、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研究、装置→水电解器(图3-1)

2、现象:①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②气体汇聚到试管的上部,正比负少(体积比约为1:2)

正极(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3、原理:2H2o通电2H2↑o2↑

4、说明: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构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本身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总结:

混合物

金属

物质单质非金属

纯净物稀有气体

氧化物

化合物酸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②;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③:分子间有间隙(物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原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②: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它物质都可认为由分子构成

2、特征:与分子相同

总结:

1、分子和原子不比较大小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①概念不同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①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不一定构成分子,它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特征相同

③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课题3水的净化

一、净水的常用方法(见书P55,图3-15)、吸附:利用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常用明矾、木炭、活性炭等

2、沉淀: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3、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①过滤的装置(见P55,图3-17)

②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A、“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B、“二低”:a)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b)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c、“三靠”:a)烧杯嘴紧靠玻璃棒,b)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二、硬水和软水、概念: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鉴别:A、加肥皂水——利用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多为软水)

B、加热蒸发——根据具有固体残渣的多少来区分

3、硬水的软化:常用蒸馏和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课题4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0.77%),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护水、保护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农业:喷灌、滴灌;工业:重复利用)

2、水体污染的: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②农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三、最轻的气体——氢气(H2)、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2H2o2==2H2o

A、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所有的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

c、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a)产生的热量多——作高能燃料。

b)广泛——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c)产物不污染环境。

②还原性:冶炼金属和制备单晶硅等。(例:H2cuo==cuH2o)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6、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原子序数)

因此: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的种类。

7、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并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课题2元素

一、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由此组成的物质却有3000多万种

3、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碳、氢、氮。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5、元素与分子、原子、及物质之间的关系

构成

微观分子物质宏观

既论种类构分成组只论种类

又论个数成成构成不论个数

原子元素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表示:拉丁文名称的第一和第二个字母来表示,第一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必须小写

2、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

③还可表示某种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注: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原子时——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2N——表示2个氮原子;3Fe——表示3个铁原子;5S——表示5个硫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结构: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特点:元素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对金属、非金属元素分别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

3、意义: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对于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规律:

课题3离子

一、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用于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的特点:①高速运动,分层运动,无轨道,有区域

②分为七层:依次为k、L、m、N、o、P、Q,能量依次由低到高,离核距离由近及远。

2、排布的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②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8(氦——k层为最多为2)

③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先排满能量低的,再排能量高的)

④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18,倒数第三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32

3、对1-20号元素进行核外电子的排布进行分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氦为2),由于它们均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应,呈现“化学惰性”——我们把这样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阳离子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阴离子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

三、离子、概念: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金属→阳离子,如:Na,mg2,Al3

非金属→阴离子,如:cl-,S2-

注:①符号的意义:(以Al3为例)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②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离子时——就在离子符号前加系数。

如:3mg2——表示3个镁离子;2S2-——表示2个硫离子;5Na——表示5个钠离子

3、原子和离子的转化关系

失去电子得到电子

金属原子金属离子,非金属原子非金属离子

得到电子失去电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概念: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关系

2、规律: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

②在化合物中,氢通常显1价,氧通常显-2价;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一些元素还可显示出不同的化合物

③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④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3、口诀: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三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变价还有氯和氮。

4、根价:原子团又叫根,根也有化合价,根的化合价不为零。

铵根:NH4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

硫酸根:So42-亚硫酸根:So32-磷酸根:Po43-

注:要表示几个离子就在离子前加系数。

3So42-—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2NH4—表示2个铵根离子;5oH-—表示5个氢氧根离子。

5、表示: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和数字”

例:No2——表示在二氧化氮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6、应用:书写

化合价化学式

判断

二、化学式

、单质的书写:

①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大多数——所有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的非金属)

②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脚码“2”(氢气、氮气、氧气和卤族)

2、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①牢记化合价口诀、根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②书写口诀:正价前,负价后;化合价,标上头;先化简,后交叉;代数和,等于零。

③读法:两种元素组成读“某化某”;三种及以上的元素组成读“某酸某”“氢氧化某”等。

3、化学式的意义:(以NH4Hco3为例)

①宏观:A、表示碳酸氢铵(这种物质)

B、表示碳酸氢铵由氮、氢、碳、氧(4种)元素组成 ②微观:A、表示一个碳酸氢铵分子

B、表示一个碳酸氢铵分子由一个氮原子、5个氢原子、一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注:当要表示某物质的几个分子时——就在化学式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2H2o——表示2个水分子;5kmno4——表示5个高锰酸钾分子;3o2——表示3个氧分子。

4、化学式的计算:

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例:ca2==40×2==74

②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例:H2co3中H、c、o的质量比==2H:c:3o==2:12:48==1:6:24

③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求c2H5oH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

2c

c2H5oH

c的质量分数==×100%==24/46×100%==52.2%

④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 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化合物质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三、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的混合气体cH2o高温H2co)

2)还原性:cocuo△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

第五篇: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2、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下载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合集5篇]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中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都是初三化学重点,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重点总结 -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

    初三化学复习上册化学知识点

    1、什么是化学?2、怎样学习化学?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过关

    第二单元知识点过关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解读

    上册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 展关系密切。P2 2.近代,道尔顿和阿......

    初三化学知识点大纲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 第三单元 物质的构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初三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与氧有关 1.红磷与氧气中燃烧:4P+5O22.硫粉与氧气中燃烧:S+O22P2O5,实验现象:生成大量白烟。 SO2,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