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第五讲:关键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第五讲: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好,同学们好,我们讲第五讲,第上讲当中呢,我们党在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有成绩也有失误,失误再一次教育教训了我们党,所以在文革之后啊,全党都在反思,由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事实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本身它有着深刻的辩证法。恩格斯曾经讲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他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讲的非常明白。文革结束后,整个中国社会不怎么乐观。我们叫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整个国家比较混乱,在此情况下我们开始反思。小平同志曾非常尖锐的指出“中国社会从1958到1979年的20年间内,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场新的变革。那么这个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来讲,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得不说。
首先,第一个事件,是解放思想的破冰之旅——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个背景我们首先回顾一下1976年10月6日,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华国锋在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算是立了大功了,但是在思想理论上华国锋同志,我们又回到我们今天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点上,是吧。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华国锋又出错了。他当时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口号。我们一琢磨啊,发现这个问题就大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典型的形而上学,僵化的思想。凡是毛泽东排过板的我们都要坚决拥护,我们做什么都要按毛泽东指示来做。而当时我们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纠正文革的错误。但是按照两个凡是根本无法纠正文革,因为文革是毛主席的决策啊。毛曾经讲过啊“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生推翻三座大山,一生发动文化大革命。”。
第一个出来批判两个凡是的是邓小平。1977年的三四月期间,通过给当时的中央写信,以及找当时的中央领导谈话,旗帜鲜明提出反对两个凡是。尖锐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如果按照两个凡是人类社会就不能前进。我们是炎黄子孙,如果对炎帝黄帝也采取如此态度,大概我们永远就停留在那个时代啊。请大家注意当时小平提出反对两个凡是时候,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啊。小平一生政治上三落三起。1979年到美国访问时候,小平很幽默的对卡特总统讲“如果在奥林匹克上专门设一块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比赛的话,我有资格那这块金牌。”
第一次.被打到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支持毛主席被打倒。什么时候起来呢?遵义会议。第二次,就是文革一开始,和刘少奇一起被打倒了。时间较长。
7、8年。到1973年邓小平二次复出。他大刀阔斧的整顿文革的混乱秩序,遭到了四人帮仇恨嫉妒。1976年4月五号,北京发生了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批判四人帮的四五天安门运动,就被四人帮污蔑我中国的匈牙利事件。并把邓说成了是中策划和后台,向毛主席告状。毛在无奈之下,1976年4月7号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把邓小平打倒。大家知道邓的没落是因为和四人帮的斗争而出现的。那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按道理邓小平自然就应该出来了,对不对,可惜因为“两个凡是”,邓小平被打倒,也是毛主席的决策啊。所以邓小平在1977年给中央的信里面,也非常毫不避讳地讲,如果按照“两个凡是”,我就不能出来工作。邓小平被打倒,一定意义上也是毛主席的决策。小平被打倒的时候,我正在农村做知识青年,印象特别深刻,1976年4月7号,中央决定打倒邓小平了,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的高音喇叭,一遍一遍地广播中央的决议,其中最后的两句,是“根据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提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植物,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当然,“两个凡是”确实也挡不住邓小平。因为,邓小平的复出,也是党心、民心和军心所向。1977年5月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组织了一场国际足球邀请赛。就在比赛要开始的时候,大家突然惊喜地发现,在主席台上,多了一位久违的身影-邓小平,9万多名观众全场长时间地起立,向小平欢呼鼓掌,邓小平就复出了。但是小平出来以后发现,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难度也很大。其实当时小平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恢复高考。我本人就是在恢复高考之后才有资格走进考场然后上大学的。那个时候中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根本的问题上,我们没有突破。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在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两年徘徊期”,不是说没有一点进步,但是没有大的进步。关键在于理论上没有大的突破,仍坚持“两个凡是”。所以在小平同志的指挥策划下,我们打响了一场解放思想的战役。1978年5月11号,《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就是直接奔着“两个凡是”去的。大家琢磨一下,“两个凡是”实际是树立了一个错误的评价真理的标准,用是不是符合毛主席的指示或决策来评价是否是真理,这个当然不对。所以小平就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86年恩格斯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有非常清晰的描述,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篇文章一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同志,当天就打电话给《光明日报》的负责同志,严加斥责。说你们这么大的胆子,敢登这样的文章。你这个文章是砍毛泽东思想的旗啊。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罪名。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同志杨希光就找到中央党校校长兼中组部部长胡耀邦。这个事件中,胡耀邦是当时小平最得力的助手。耀邦知道这个事情很严重,就赶快到小平的家里汇报,说汪东兴现在讲这个事情是砍旗什么什么的。小平同志就耀邦说,你告诉那些同志,不要怕,有我呢。耀邦回来就找到这些写文章发文章的同志都不要怕。但在那个时候,高层的这个政治,有的时候有些话还不能明说,还不能说后面有邓小平支持我们。他只能暗示,但是这个暗示也是很清晰的。耀邦说,中国有句老话,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告诉同志们,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替咱们顶着。后来中央开会的时候,确实这个争论就出来了,汪东兴说这个事情是砍旗,小平就针锋相对,说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好文章。邓小平也不愧是邓政委,他是一个战略家,他早就做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小平就提出来,说这篇文章到底是一篇砍旗的文章,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好文章,我们干脆把它交给全党全国人民去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嘛。其实小平当然是胜券在握的。前面我给大家讲过小平的生平,他是系统地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论》他都是读过的。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还是采纳了小平的意见。今年是华国锋诞辰90周年,《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很有份量的纪念他的文章。其中也特别谈到,在关键时刻,华国锋同志能 以党的事业大局为重,支持了小平同志的意见。
随后,从1978年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大概半年的时间当中,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实际上,也是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历史的时刻。(邓小平)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非常深刻的一段话,永远值得我们汲取。这是小平同志在三中全会的预备会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主题发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当中的经典之语。
三中全会事实上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场景。
(邓小平讲话)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是1978年12月在京西宾馆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的会场,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由此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再一次来到了。所以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标志已经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二次飞跃就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或者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标志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一系列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开始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步伐。事实上,说到改革开放,一主面是我们高层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我们人民群众的推动。比强,1978年安徽小岗村就率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说到此,同学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大家记得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下面我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们,邓小平提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你们有没有琢磨过,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哪位同学能够说一下。
(男同学)我觉得发展生产力,直接是从促进生产力本身入手的。比如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良生产工具,再改良生产对象。而解放生产力,应该是从生产关系着手,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以此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主要手段是什么呢?(男同学)主要是通过改革。好,很好,请坐。我们的同学思考得很全面,这位同学确实把最关键的说出来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大多是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角度入手的。而发展生产力更多地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要素。以小岗村为例。当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之后,我们农村的生产关系变成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坦白地讲,这种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中国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因为中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适合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搞成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结果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到1978年,小岗村,当时叫生产队,人民公社这条路实在是走不下去了。大家就在一起讨论,办法是有的,但是敢不敢搞。我们来搞包产到户,把田地、任务分配给每家每户,把该交给集体的任务交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个在当时确确实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国为过去我们很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把一切好像只要不是公有制就是资本主义的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包产到户等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把它当作在农村复辟资本主义这种滔天罪行来批判的。当时这些农民要搞这个东西很有勇气。最后,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没有别的出路,最后还是从实际出发,决定悄悄地搞。最后18户农民的户主非常郑重地在一个联产承包协议书上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这份协议书,现在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了,存放在我们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面。我看过这份协议收是很感人的。它除了开启了我们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外,它有很多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东西。比如说,当时大家这样做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旦被说成是复辟资本主义,那是不得了的罪名。所以当时这个村里面两个队干部就出来讲,说如果真要出事了,我们去担着,该坐牢该什么抓我们就行了。然后大家就进非常郑重地在协议书上面写上,说一旦上面来查这个事情,不能搞了,这两个人去担着,我们其他所有的人负责把他们家没有成年的孩子抚养到18岁。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签这个协议真是带有一点悲壮的色彩。但是这个协议一签,土地一分,奇迹就出现了,搞了一年的包产到户,全村粮食总产量由3万斤猛增到12万斤。这个例子就非常典型。大家看改革为什么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小岗村的农民改变的是什么?它没有改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也没有对生产工具有什么重大改良,劳动对象也没有改良。土地还是块土地,种了还是那把种子。结果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改革的力量。说到这里,又回过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实要很准确。生产关系的变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平是无限的。如果过分地强调生产关系也会出问题。假如生产力的这些要素都不改变,就靠生产关系的变革,会不会说这一年12万斤,下一年15万斤,一年一年达到100万斤,可能吗?其实,当年我们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过于强调变更生产关系,过于强调我们的主观意志。“大跃进”中有一名句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很智慧的,什么是辩证法,就是一定要把握,在唯物主义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同样要发挥人的能动性。正是由于三中全会,正是由于我们人民的伟大的改革实践和创造,我们在新的历史时代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有开幕致辞中,小平就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历史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代表大全)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命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段话也非常经典。国庆6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领导人的方队,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庆典的导演部精心精心策划了这么一个创意,当每一位领导人的方队经过天安门的时候,都配了一段领导人原声讲话的录音。当邓小平的方队经过时,那响彻寰宇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可能很多同学是非常自然地接收了这一切,好像觉得这些就是如此。但像我这个年龄,可以算大家的父辈了,感受确实可能要深一点。其实这个过程非常地不容易,如果没有这种巨大的理论变革和实践的创造,我们就不会有今天。所以在此之后,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比如,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非常明确地讲“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的最基本国情。”这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应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土壤。这个理论的提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所明确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深刻。比如说,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也就是把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等,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把坚持社会主义最终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我们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就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新的世纪,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到今天,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重要的理论,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走到今天。最后我想多说一句,改革开放到今天确实深刻地变革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中国人,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今天的生活与30年前、40年前相比,真的是想都不敢想。我们说一个数据,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00多亿,到了去年年末按可比价格计算达到了39.8万亿元,相差109倍啊。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当然不是!首先,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想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有那个时候的一些问题,否则我们人类要来干什么呢?我们执政党,政党,政治要它来干什么?政治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存在的问题的。所以改革开放到今天,当然也有一些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比如说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拉大、党内存在的一些贪污腐败等,这些都是我们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们特别关注和深恶痛绝的。但是有一点,不能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因为改革开放本身造成的。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很清醒。现在在中国,我们的社会思潮中,确实存在着某种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在这种否定的思潮里面,来自两个方向。有的人主张中国的改革应该完全改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去。还有一批人反过来认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搞的太糟了,要重回到过去那种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旧体制中去。认为只有那样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者真正的社会主义。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应该说我们党中央是很清醒的。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个“不折腾”很有意思。大家知道,“不折腾”是一句很口语化的词。过去在领导人的讲话中,一般不太用这种特别感性的语言。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他的讲话是面向全球同步直播的,人民大会堂里有很多中外记者。我当时看了BBC的广播,是同步翻译的。那个翻译很厉害,胡锦涛说一句,他就出来了。翻译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时候,卡住了。怎么翻呢?你们在座的各位英语很好的,怎么翻?当然这个人很厉害,明显地感觉到顿了一下,还是很快地反应过来并且把它翻译出来了,翻成了一个长句。说我们不要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去做那些没有实际效果和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个也叫用心良苦!后来,老外大概也发现,这么翻译还是有问题的。胡锦涛为什么不去做那个很书面化的讲解,要用折腾呢?因为折腾这个词,我们中国老百姓一听就明白。特别传神!所以后来老外也搞明白了,那就干脆直接翻译成buzheteng,成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锦涛在讲不折腾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应该说用得确实很准确。就是我们绝不走僵化教条的老路,回到过去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我们找到了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不断地带向繁荣和光明。这里面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去认真对待,可以去纠正。但是我们有什么必要放着这条好好的道路不走,去走一条回头路,或者去走一条根本不知道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的一条邪路呢?那不是折腾吗?这一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再一次重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好,我们这一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6走向辉煌
第六讲:走向辉煌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当中,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也是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到当代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回顾我们今天上午一直讲到现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百年来的这样一个变化和发展进行了一个梳理。到了最后,我想做一个总结。也是供大家一起思考,这个当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哪些是最根本的经验性的东西。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做一点解读。
我觉得,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当中,讲到根本的历史经验,可能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所谓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大概有这样两个含义。一个就是我们确信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是它的科学性,它的革命性,确实是能够指导我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但是同时,一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僵化的教条的空洞的或者是现成的公式。因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这个或许是我们最宝贵的经验。为此,我们要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注意,我们前面一直在讲中国化,现在大家发现,怎么又多了两化?一个叫大众化,一个叫时代化。事实上,我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时代化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大课题当中,它应有的题中之意。什么叫大众化?实际所谓的大众化,也就是要化大众,就是要用我们老百姓,用我们人民群众,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大家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确实一定要有时代感。就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理解,确实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今天上午给大家举到例子,即使是马克思主义自己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看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这两个人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们自己也是非常注重根据时代变化来变化的。比如说,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就是人类社会怎么发展呢?总是从原始社会然后到奴隶社会,然后到封建社会,然后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叫做人类社会、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但是这个规律,马克思主义讲,他并不是绝对的。这个规律是从一种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作为一种类的规律他肯定是这样的。什么叫作为类的规律?比如说,如果单讲个人的这种雄才大略,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像我们今天大家在读毛主席的《沁园春》当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都很了不起。但是你说,想当年的唐太宗,他再了不起,他再有想象力,他能在那样时候就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唐中国吗?是吧,不可能。因为时代没到那个时候。所以你今天搞社会主义革命也好,什么也好,你肯定要受大规律的支配,这个是没有错的。这就是五种演进规律,它作为一种类的规律,肯定是起作用的。但是,马克思说,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并不意味着这样。1881年,当时俄国有一个革命者叫查苏里奇就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就请教马克思,说俄国这样的社会有没有可能发生革命不完全经过资本主义的高端发展,就发生社会变革。马克思做了非常审慎的思考后,他给查苏里奇的回信一连写了三稿。最后,马克思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国家,如俄国,是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你看这就是非常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所以说今天的中国走到现在,我们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经验。那么在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它的唯物史观,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今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看现场,我是看了。其中我特别注意到,胡锦涛在讲话快要结束的的时候,他有一段话。他说,我们要永远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段话,我的印象中,响起了全场最热烈的一次掌声,长时间的掌声。真是,大家觉得是这个话说的非常到位,非常好。胡锦涛讲,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来,这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的最高标准”。就是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从历史来看,这个话真不是一般的大道理。当年,当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要溃逃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跟蒋介石有过一段谈话。司徒雷登,一个美国人,都看得比较明白。他是这样和蒋介石说的,他说你们并不是被共产党的机枪大炮给打垮的,你们是被自己的腐败无能打倒的。其实说的深刻一点,蒋介石集团也是被中国人民抛弃的。给大家也讲一个小故事。1961年,当年的盟军元帅蒙哥马利到我们中国来访问。期间,周总理会见蒙哥马利的时候,蒙哥马利就给总理提了一个要求,说我这次来到贵国,非常想见两个人。总理就问他,你想见谁?他说我想见杜聿明和黄维。这两个人都是什么人?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两个人都是在淮海战役中,做了我们共产党的俘虏,后来关押在抚顺战犯关押所。后来经过改造,1959年我们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当时毛泽东主席做了一个特赦,然后这两个人都特赦出狱了。出狱以后呢,我们给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待遇,两个人都是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的时候蒙哥马利就提出来,我想见见这两个人,总理说可以。因为他们两个都是政协委员,都已经出来了,你要见他们,完全可以。但是总理多少有点好奇,他就问蒙哥马利,据我所知,阁下和这两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私交,你怎么会一定要见见这两个人呢?后来蒙哥马利就说了,他说我见他们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一个呢,我们也算是战友,当年在二战期间抗击法西斯的时候,杜聿明也好,黄维也好,也是很著名的抗日将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战友。当时大家都知道,像中国远征军,在滇缅这一线,当时和英军也是并肩作战的,所以他说基于这个原因,我想见一见。第二个理由呢,蒙哥马利说,我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很会打仗的,黄埔毕业的,而且在黄埔的毕业生当中都是很厉害的,也曾经都是蒋介石的两员大将。刚才说到的杜聿明在抗战当中也打过很多很漂亮的仗,比如说昆仑关战役,后来的远征军杜聿明都参加了。腾冲战役、松山战役等等。所以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自己也是一个军事家。蒙哥马利也是搞军事很厉害的,阿拉曼战役击败了隆美尔,在北非就是他。所以他说我很想从军事的角度,跟他们做一些切磋和交流。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理由,其实也是最真实的,最关键的理由。蒙哥马利说,我一直有一个困惑,这么两个非常会打仗的人,这两个人不是国民党军队中的草包,都是很有军事天赋的。而且,蒙哥马利说,我看过你们的军史,就是我研究过你们的战例,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兵力,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的时候,我们人民解放军投入的兵力,大概是60万,国民党的兵力是将近100万,而且当时蒋介石把老本真的都投进去了。当时所谓的五大主力,当时的什么新武器,全部是美式装备的。而且大家注意,黄维在跟解放军作战的时候,他使用毒气。当然这个后来我们把他作为战犯的时候,也是很恶劣的一个罪行了。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当时是禁止使用毒气的。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大家就会知道,他的这个部队当时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在那个时代,相当高了,可以使用毒气作战,打化学战。那么蒙哥马利就奇怪了:这么两个很会打仗的武器装备那么精良,数量又远远优于解放军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怎么就输给了共产党,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呢?所以蒙哥马利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他说,我很想就这个问题问问他们。这是他最想见他们的理由。后来周恩来说行,可以见。就给他安排了。最后在会面的时候蒙哥马利就把这些问题一股脑的提出来了,英国人嘛,也比较直率。我觉得杜聿明可能真的是在战犯所里面,也学了很多辩证法之类的东西。杜聿明回答的很好,说阁下,你这个说法,大致说对了一半,就是当时确实差不多百万国民党精锐装备的部队去面对60万确实是武器装备很差的人民解放军,但是,你没有看到这个事件的背后,就是还有一半你没有说对,那就是在这60万解放军的背后,还有250多万推着小车日夜上前线支援解放军的的父老乡亲们。所以杜聿明就说,这样一算的话,这个数量关系就发生变化了,原来是60万对100万,我们是弱势,现在把200多万老百姓加进去,就变成300多万对100万。其实当时国民党号称100万,真的没有,大概实际投入的兵力80万。这个差距就出来了。所以杜聿明说,我们其实严格的讲,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败在了这60万解放军手里,我们是败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300万兵民手里。后来陈毅元帅非常有感情的讲过,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使我们山东的父老乡亲们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个话说的真是非常地道,非常到位。其实淮海战役打得非常艰难,有一段双方达到胶着状态,就是有点打不下去了。打不下去的关键是什么呢?我们确实是因为当时我们自己的实力应该说比国民党弱一些,但是呢,我们有什么,战斗精神。大家看那个亮剑,李云龙说的,我们那个时候比国民党强的就是战斗精神,但是武器装备真的不如国民党。但是国民党后来他自己为什么有打不下去,他的给养跟不上了。所以有一段时间双方胶着,但是我们说正是在这胶着当中,这个战争的转机出现了,而这个转机就是到了胶着状态的时候,后勤的保障,后方的支援,这个时候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位的因素了。那个时候,战区的老百姓推着小车上前线,他们提的口号是什么?他们说,解放军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我们有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因为老百姓知道,这个战争如果胜利了,我们就能保住当时我们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农民的胜利成果,如果战争打败了,这些东西就付之东流了。这就是人民的选择。所以我说这些真的不是空话。当时有这样一个细节。我有一次给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上课,去讲一个党课。讲完之后,有一个老同志,结束之后,他就很激动的跟我讲,因为我说到了淮海战役,他就说我就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兵。我说,我要向您学习了。我这是书本上的讲,后来我就让他给我讲,真是讲的很生动。他说你知道当时我们最后是怎么胜利的,那个时候,国民党那边因为给养跟不上,好多部队没有吃的。那个时候,国民党就派飞机来空投。但是那个飞机又怕我们的炮火,飞的很高,来了之后极不负责任,把东西一抛,就跑掉了。然后那个阵地又是犬牙交错的,所以好多投下来的东西都落到了我们解放军的阵地上,少数落到国民党自己的阵地上呢,到了那个时候,因为要抢吃的,国民党的部队之间也毫无情义可言了,开枪,为了抢一点吃的。所以你想,他的军心到了最后,部队的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当然,我们也很会瓦解蒋介石的部队。他说那时候老乡们也过得很艰难,但是大家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援前线。老百姓把仅有的一点白面什么的都拿出来蒸成大馒头,老百姓把自己家里的猪也杀了做成一锅红烧肉,然后把这些东西挑到前线,看看风向,是从我们这边刮到国民党的那边去,把红烧肉拿到战壕里面,把锅盖一掀,把那个大饼用一个棍子撑着出去,我们就开始喊话,说,国民党的士兵们,你们听着我们给你们准备了白面馒头,红烧肉,你们来吃吧,我们绝不开枪,而且来去自由,吃了以后你们要不愿意留,你们还可以走。一阵风吹过,那红烧肉的香味就弥漫在蒋军的阵地上,那真是叫挡不住的诱惑。所以好多蒋军士兵一开始还很害怕,因为他们长官告诉他们说共产党骗你们的,出去就被打死了。后来有的人实在是真叫挡不住了,反正怎么着饱死也比饿死强,有胆大一点的士兵就慢慢爬过来了,过来这边我们真的给大馒头红烧肉,这个士兵吃完之后又爬回去,对面的人很焦急的等待,那边的人是不是被共产党给剥皮抽筋了,当时国民党的宣传。后来回来了,好好地。然后给大家宣传我过去吃了什么,一开口满嘴红烧肉的香味,最后一个排一个连都过来了。这么说可能有点简单,但是这是非常真实的。所以我们讲,共产党取得胜利真的是靠人民群众。反过来,一旦一个执政党真的脱离群众了,实际上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我们讲它的革命性。那你就一定要出问题。你说前苏、苏共、苏联怎么解体的,我们注意到苏联解体的时候大家注意,第一它并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外部危机,没有什么像美国打伊拉克这样的事情,没有,它没有什么大的外部危机。严格的讲它当时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内部危机,说老百姓都已经是民不聊生了,还真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事实反而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大倒退。到1994年叶利钦时代,当时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前苏联的四分之一,你说老百姓受的苦够大了吧。但是你注意,那么困难,叶利钦也没有垮掉。1996年的大选他和当时的俄共的领导人久加诺夫竞选,最后还是叶利钦胜了。所以有的人用一个观念说,苏联的垮台主要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我就始终觉得这个观点至少是值得打问号的。苏联在解体前期绝对经济有问题,但是绝不是到民不聊生,老百姓已经过不下去了,不是这样的的情况。但是为什么它在既无重大的外部危机,又无重大的内部危机的情况下,它就垮了呢?为什么呢?我们今天探究起来,其实说出来这个结论真的很简单,但是也很深刻。就是苏共的垮台说到底,它是被苏联人民给抛弃了。我这么讲可能有点抽象,我给大家说的具体一点。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当时的情况是,12月25日下午5点38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家电视台发表了最后的电视演说,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位,随即宣布苏联解体。傍晚7点38分,飘扬了69个春秋的印有红星和镰刀锤子的就在茫茫暮色中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落下。一个伟大的党,一个伟大的国家,就此画上了句号。那么当时,就在发生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个研究员叫闻一,闻一多没有那个多字,闻一。他当时是中国社科院苏东研究所的研究员。在整个苏联发生**变化期间,他当时在苏联做访问学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亲历者。后来呢,闻一先生根据他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写了一本书叫《解体岁月》。这个书以后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找,当然不太好找,这本书是内部发行的。如果这本书找不到呢,我在给大家推荐第二本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李慎明写的叫《居安思危》,副标题是苏共亡党的教训。大家有机会可以来读一读,很深刻。那么闻一呢,当时他住在莫斯科的一个小区,他租住的一个公寓里面。当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的时候,他就在看现场的实况转播。当这个转播结束的时候,我们来看看闻一在《解体岁月》中的一段文字,我读了以后是很震撼的。就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了当时在苏联解体的时候莫斯科的场景,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闻一先生这样写道:当戈尔巴乔夫几近疲惫的身影从电视屏幕上最后消失的时候,我仔细侧耳听着窗外,窗外没有一点异常的声响。我顾不上关上电视就匆匆跑下楼,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树叶在阵阵寒风中发出的沙沙声。对于这毫无表示的夜的沉默,我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此刻,总该有点什么声音吧,欢呼声也好,咒骂声也好,嚷嚷声也好,哪怕只是窃窃私语声也好。然而,毕竟什么都没有。
大家体会一下这段话表达出来的那个场景,是很奇异的。就是苏联解体那么大的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怎么在莫斯科在俄罗斯是一片寂静冷静当中就完成了。所以闻一特别不甘心。他就想,当时的苏共党员1960多万人占到了苏联人口的十分之一啊,这个比我们中共的人口按人口比例来算,比我们还高啊。而且你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你这些工人农民学生到哪里去了?特别让闻一最不能理解的是,苏共垮台之后,苏共被宣布为非法。当时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对苏共的所有党产全部没收。当时,党的机关,比如说中央和地方州委、加盟共和国中央、市委什么的共4000多座党的机关大楼,这里面从业的的党的专职干部,相当于有100多万人。闻一就在想,别的人不出来也就罢了,这些人,党产一没收,他们第一批就丢了饭碗了,这个是切身的利益所在啊,这些人应该出来。比如说抗议苏联解体、保卫苏共吧。所以当时闻一就在想,会不会刚好我在的这个小区是个例外,这些人恰好对政治都不太感冒或者怎们样。他就想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红场。那里是苏联的象征,那里有列宁墓。那个地方会不会有人民群众或者说苏共党员保卫苏共抗议苏联解体?于是,闻一先生就冒着12月莫斯科凛冽的寒风,打了一个出租车就来到了红场。结果他下车一看,红场什么样子呢?他是这样描述的:整个红场黑黝黝的,没几个人影,红场就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海洋,只有怒号的寒风和斯帕斯克塔楼上那颗硕大无比的红星在冷峻的注视着这夜,这沉默。这就是苏联解题的当天。后来闻一做了大量的调研,找了很多前苏共的党员、官员、民众去做访谈,到底怎么回事啊,俄罗斯民族也不是一个缺少激情的民族啊。有一次他直接问一个苏共的官员,闻一说,别的人不抗议,你为什不出来抗议?这个人跟闻一讲,说你知道吗,不是说我们不出来抗议,而是我们醒悟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到了苏共解体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实际上已经被人民彻底抛弃了。那个时候,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就是我们知道,我们就是出来,也没有人会听我们的,没有用了。他说你知道吗,戈尔巴乔夫苏共垮台了,叶利钦的所谓民主派上来了。其实,我们对这个所谓的民主派也没有什么好感。大家注意啊,并不是欢呼着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年我们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我们老百姓是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大家上街游行,那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你们注意,苏共垮台不是这样的,没有,但是也没有说就因为这个事情太坏了,就去咒骂它。都没有,大家注意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四个字冷漠寂静,那么为什么?最后这个人说他跟闻一讲,他说你知道吗,当时全苏联一个普遍的老百姓的心理是什么?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什么?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家注意听这句话,很深刻。叫做再来一个总不至于比现在的苏共更坏吧。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啊,那就呼啦啦如大厦倾了,你说苏联当时不强大吗?他的什么克格勃啦军队啦什么啦,阿尔法特种部队啦,统统不起作用,所以这是一条非常根本的经验,所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这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胡锦涛同志并且非常明确的讲说这四大危险是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那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这四大危险当中,其实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实际上这个话当年列宁就曾经讲过,说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同学们想一想,你精神懈怠也好,能力不足也好,消极腐败也好,最后必然是造成脱离群众,必然是你和人民群众渐行渐远。所以我们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并不是为了把它中国化而中国化,我们之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从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当中,我们根本上是要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礼仪服务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我们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当前,我们是要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应当说这是最根本的经验。还有就是一个党啊,他在她的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那么探索就有可能失误,这个不奇怪,我前面讲,没有问题的社会是没有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那么大的党,管理那么大的国家,你要求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上都一点错误都没有,这个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说,你会不会犯错,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正视失误,纠正失误。我们说敢于纠正党的失误,勇于纠正错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也是非产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那么还有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胡锦涛在“七一”讲话里面讲的很明白: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当年87岁高龄的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经有一个被他后来称之为是对全党的政治交代,就是他的南方谈话。这个讲话当中,小平有一段讲的特别的到位,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中国的社会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当时87岁高龄的小平,是坐在深圳那个时候最高的53层的建筑国贸大厦的顶楼,非常深情的看着香港,然后说了这段话。在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高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沉吟片刻,他加强语气说,动摇不得。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的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在坚持当中去发展,在发展当中去坚持。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来推动我们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上下同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旗帜高高举起,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本世纪的两大目标,那就是到建党一百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相信,只要中国不发生大的**,我们扎扎实实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问题我们正视问题,我们纠正问题。我们就必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好同学们,我们最后做一个小结。我们用了六讲的篇幅,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简略的说,我们通过以上六讲的阐述,同学们简略的大致可以来这样记忆、理解我们讲的基本内容。我们把它叫做一二三四。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90年的一条主线。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在主线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事件——我们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四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上,我们有了重大的突破。这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应当说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还要不断探索不断解决的课题,那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同学们如果能够简略的把这一二三四大家都记住了都理解了,我们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
第三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八章关键词汇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cn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八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汇
1、文明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人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状态。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组成。
2、物质文明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2、精神文明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就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改造。
3、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
4、道德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5、重在建设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重在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
心系天下求学人Page 1 of 1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第四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章关键词汇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cn福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 关键词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如何理解这两层含义:
(1)必须肯定我们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分析我国现时的基本国情,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正是这些基本成果的取得,才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才使得中国能以世界瞩目的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2)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我国之所以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地准确地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就要全面把握这两方面的含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才能同‘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线。
2、党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十五大的一大贡献。这个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展开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心系天下求学人Page 1 of 1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
第五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九章关键词汇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http://.cn《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九章 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关键词汇
1、“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权大政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2、“叶九条”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叶剑英的谈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包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产、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等。
3、“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科学的涵义。概括地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基本内容包括:
(1)坚持“一个中国”。
(2)坚持“两种制度”。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4)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以及有主有次的。
心系天下求学人Page 1 of 1专业 专注 周到 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