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及流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结构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生活礼仪、法伴我成长
3、艺体技能类——舞蹈、声乐、器乐、儿童画、装饰画、国画、剪纸、书法、十字绣、橡皮泥、陶艺、围棋、武术、乒乓球、田径等
四、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王保柱,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王宙红、杨翠珍,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郭星、刘艳、杨康、范君、焦玲燕、陈喜、杨静、王首艳、李艳云、屈变玲、秦立波、郝丽红。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六、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使校本课程融于生活、融于社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认真落实课程目标
1、校本教师针对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思,不断完善内容,丰富课程体系。
2、任课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3、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至少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一次,活动要有目的、有准备、有记录、有实效;每学期末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评比一次,全面参
与,形式灵活。
4、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分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确保师生安全。
(三)完成课程实施水平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科评价方案,教导处具体负责方案的指导审核及校本课程教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注重多元化和个体化
1、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
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方案(附件1)、课堂教学(附件2)进行评价。学校采用调查问卷(10%)、听课记录(20%)、检查教师教学方案计划及教案(20%)、博客(每月)总结(20%)、教学效果(30%)等方法督促落实。
2、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按A、B、C、D分四个等级
为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采取观察、考查、现场汇报和作品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阶段性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
学生作品展览,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二是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合理的等级成绩。
以上课程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同时呈现合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全校必修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走进威海》《名曲名画欣赏》等重视人文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田小学子因此洋溢着书香高雅气质、自强创新品质和模范小主人风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分年级选修的橡皮泥、陶艺、折纸、剪纸等课程,遵循了由易到难,渐入内涵的规律,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悟性的小艺术家;而在此基础上,补充开设了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引领孩子发展特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飞翔。
第二篇: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4.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③学校设立专项资金 , 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训、设备配置、对外交流等。
5、评价制度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①“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③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设计方案等学校定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
④项目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导后继的活动,并为每学期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阶段评价做为学生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使用等级制。
第三篇: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榆中县初级中学
园子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6.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走校内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学习效益。
7.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4.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五、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活动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2.课外活动式: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等。3.体验式:通过学生的制作、调查等方式进行等;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在课程表中体现。
七、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开设艺术、体育、文学、科技实践等共12个门类,有手工制作、泥塑、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儿童画、国画、球类训练、诗词选读、美文赏析等共18个班。
八、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1)学生选择的人数。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载、有考勤评价记录。(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应妥善保存学生作业、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2.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加油”作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九、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 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十、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现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进行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第四篇: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新兴中学校本课程情况介绍
我是新兴中学音乐教师刘冰。下面由我来介绍我校校本课程情况。我到新兴中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对我校的校本课程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从2005年开设校本教材以来,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曾经使用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校本课程,从2011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我校采用的是有关电声音乐的校本课程。下面,我从选题、设计、实施三个方面介绍我校校本课程情况。
一、选题 我校是我区一所重点的城市中学,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直走在我去其他中学的前面,这一点是我校开设有关电声音乐的基础。选择有关电声音乐课程一方面是它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其次是电声音乐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我校课设这一课程的动力所在。
二、课时设计
我校以地方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在教育大纲的要求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上,七、八年级保证地方教材每周每班1课时,校本课程七年级每周每班1课时,八年级两周每班1课时。
三、实施
1.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例如,在课前教师交代本课时要研究讨论的课题,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收集图书、杂志、网络平台等手段收集材料,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来完成本节课课题。
2.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每班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分给组员任务,并负责整理材料。每小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材料。例如,利用文字叙述、表格、ppt、图片等等形式整理材料,每小组可以根据本组同学不同的特点,采用不用的手段展开学习。3.采用学生展示的形式,交流成果。学生利用1课时收集整理,第2课时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评价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视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对电声音乐知识及欣赏能力有了系统的掌握,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表现、表演能力也提高了,但是在开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只是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没有实践的过程。
2.八年级的内容有些触不可及,好像学生就变的有些被动。借助这次教研活动的机会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解决问题:
1.学生只是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没有实践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利用电脑软件,让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感受电声乐器的驾驭感,让学生体会到演奏电声乐器的真实感。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把校本课程推向了高潮。2.八年级的内容有些触不可及,好像学生就变的有些被动。
我把校本课程的分成两个阶段,七年级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欣赏能力的提高阶段,把初级内容作为基础,使学生建立初步欣赏能力。八年级进行软件的操作和乐器的演奏阶段,这样内容不至于过于深奥,学生也能一直保持学习热情。
第五篇: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材料
校本课程实施初探
——临沭县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非常明白的道理,我们却经历了观望、困惑、尝试,直至初见成效的过程。课改初期,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我们对校本课程的主要态度是观望。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太多的困惑,思路不清,步骤不明,无从入手。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我们逐渐明确了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本课程是我们必须做而且要逐步做好的事情,并不是可做可不做。通俗地讲就是校本课程“这条河”我们非“过”不可。由于是基于校本的课程,不可能有适合的、现成的“桥梁”,必然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外出学习和大胆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能与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和需要相适应的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由于思维的惯性,学校总是着眼于积极完成上级的各类考核、检查和评比,老师总是积极准备学校的考试与考查,对校本课程还存在不少片面的认识。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思想较为严重。因此,让全体教干教师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
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学校自身教育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出学生喜欢和需要的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指出:落实课程标准,按
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这都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不愿为”就是失职。
实施校本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灵活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一处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会因此而更加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课程,学习探究的动力会更足,主动要求发展的愿望会更强。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五年级的师生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进行了主题研究活动,学生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采取的方式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直接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利用周末到工厂、农村进行采访,有的利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三十年来前前后后的一些变化„„另外像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幻画、机器人灭火和机器人足球、童眼看世界等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实施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小学教师多数都是普师毕业,理应是小学教学的多面手。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就教什么,检查什么就应付什么,路子越走越窄,视野越来越小,好像越来越专业,实际是越来越保守。校本课程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案,需要教师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开发出适应学生需要的、学生能够认同和感兴趣的课程。这必将促进教师由一个被动的教书匠转向一个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格修养,成为能够适应课改要求的新时代教师。
实施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是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又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逐步积累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办学资源,因此就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像学校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富的课程资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校风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大胆预设,精心筹划是实施校本课程的组织保障。
(一)循序渐进,逐步丰富课程内容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历了一个从骨干带领到全体参与、从局部尝试到全面实施、从简单设计资料到形成系统课程体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内容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完善。
我们是在07年春季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当时部分老师对校本课程认识不清、难以入手的现状,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挖掘题材,确定了以学校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的构想,并取名为《校韵·乡情》。由骨干教师带领各自班级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单元,通过调查、走访、实验、查阅文献等方法,搜集资料,筛选整理,汇编排版,最终编印成册,完成了我们的第一套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第一本校本教材的诞生,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增强了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信心。为了开阔教师视野,学校提出:我们不仅要开发以文本形式表现的课程内容,而且要开发非文本表现形式的课程内容,如:学校的“百家讲坛”就开办了书法艺术、安全自救、交通法规等专题讲座。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让所有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聆听专家讲座,接受专家指导,而各班教师作为百家讲坛的“助教”,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并即时辅导。这样学校就留下了音像类课程的宝贵资料。3
目前,学校已安排部分专业骨干教师,以《简介中国历史(地理„„)》为题,选编更丰富的音像类课程,供师生选用。
我们把《校韵·乡情》和《百家讲坛》定位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使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充分评估学生需求、整合各类师资优势的基础上,按照教师个人申请、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小组指导修订、课程专家组审定通过的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六个大类,共63门选修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如百家讲坛、校韵乡情等;科学素养类,如logo语言、机器人编程操作、科技小制作等;身心素养类,如竹竿舞、健美操、武术、心理健康讲座等;艺术修养类,如棋艺、国画、书法等;学科拓展类,如版面设计、科技小制作、七巧板、新闻观察、电视节目录编等;研究性学习,如主题阅读、小课题研究等。
仅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地域优势,从人与自然(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人与社会(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人与生活(结合生活热点,调查探究)等几个方面开展活动。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开展探究体验,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如:春天来了,以“找春—绘春—咏春—颂春”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专题研究活动;如“我爱小豆芽”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生豆芽、写豆芽成长观察日记、探求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制定健康饮食方案、设计家庭“豆生活”健康食谱等一系列活动,重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走近茶文化”则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种类、中华名茶的产地、茶具、茶文化(茶诗、茶歌、茶舞)、茶闻轶事等。
课程内容的逐步丰富和课程开发体系的逐渐完善,让我们实施校本课程有了更多的选择,基本实现了2300余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内用外聘,保障最佳师资配备
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理论学习、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全校有近60%的专任教师开设了校本课程班,有超过90%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发展需要,我们从校外聘请了部分校本课程特邀教师。他们有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着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有的则是学生家长。他们定期走进我们的校本课堂,或为学生讲解书法艺术,或向学生传授民间技艺,或指导学生安全逃生技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发现特长突出、能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所在的校本课程班级中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
(三)选修走班,合理确定班级安排
为了能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班级,必然就要打破原有班级限制。为此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实行选修走班制,即:每到校本课程开课时间,同一班级的学生到各自不同的校本课程学习,而全校各班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共同学习。全校所有校本课程授课教室一律挂双牌,方便学生走班上课。
在具体实施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是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都能选修到自己合适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通过公示、选择、调整的“三步走”来完成。第一步,我们将本学期的校本课程设置目录、指导教师简介及课程情况简介等向学生公布,供学生参考和比较;第二步,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并填 5
报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第三步,学校汇总学生填报情况,根据各校本课程的计划人数,指导个别学生重新选择。原则上各校本课程班不超过50人,同时低于20人不开班。整个选课过程必须本着学生自愿、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进行,不允许任何教师以提高某学科考试成绩为目的强制学生选择指定课程。
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将1-6年级分为低、中、高三段,同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在三个年级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避免同班学生选因年龄、能力、水平等差距过大而影响学习活动,保障了教学效果。
(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资源设置
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们整合了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每周安排两节课(周一、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达40课时。
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各自特点,设定了不同学时。有些难度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可安排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有些简单易学的,则安排较少的学时。学生学习完成后,可以选择其他课程继续学习。
根据校本课程设置的需要,我们为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加强了舞蹈室、语音室、书法教室、国画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尽最大限度满足了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
(五)五个统一,强化课程过程管理
2300余名学生,63个班级同时走读选修,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为了保证课程的高效开展,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实施方面制定了 “五统一”原则:即统一制定课时计划、统一开课时间、统一场地及教室安排、统一日常检查、统一考核评估。任课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周按时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发布到校园网上,学 6
校值周教干随机检测上课情况,随机听课,并将检查结果与期末考核挂钩。要求授课教师保存好学生的作品、过程材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选修课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三、因课制宜,科学评价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校本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导向,又是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需要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一)教师评价重过程、重实践
1、资料性评价:
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要详实,并能按计划上课。要有完备的教案,可操作性强,并能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勤,要求有考勤记录,班级人数稳定,学生到位及时(以学校抽查结果为准)。学校也对教师及时进行考勤。班级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校统一组织评委进行评估。
2、实践性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听评,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现场听课并打分。
3、调查问卷:在学期中间和期末,分别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根据两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折合后计分。
最后,将以上几项评价结果按比例纳入教师期末量化,并与课时补贴、量化成绩挂钩,从而有效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二)学生评价重激励、重发展
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地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由授课教师从课程的不同内容出发,对学生的各方面 7 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以利于激活学生不同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对于学习成果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果,接受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结束语)
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评价的权重较低,影响了学校的积极性。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没有充分激发教师创造精品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能力方面,学校管理层领导、指导校本课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量和质显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家长等社会师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