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湖草原
通湖草原旅游区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国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湖草原观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某某,非常荣幸由我为大家担任景区讲解服务工作,也衷心预祝大家在我的陪伴下玩得开心,游得尽兴。主 大 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我们今年新建成的景区主大门,由售票处、游客中心、民族商场、卫生间等组成,它的设计融入了马鞍、马镫、拴马桩等蒙古族元素,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文化色彩。在您左手边看到的矗立在湖中的铜壶,名为“龙纹双流提梁铜壶”,是清朝时期蒙古贵族在重大宴会活动中招待贵宾的一种茶壶。“双流”即有两个壶嘴,“铜壶”谐音“通湖”。整个建筑寓意当远方的客人来访时,主人卸下马鞍,放下马镫,手提铜壶,为远道而来的贵宾斟满美酒和奶茶,接风洗尘,献上祝福。大家可以在这里拍拍照,拍完照,我们将乘坐观光车(观光小火车)进入景区。主大门至柴门
(观光车上)请坐在两边的团友抓好扶手,下面由我为大家把通湖草原旅游区做一简要介绍。通湖草原位于阿左旗腾格里镇乌兰哈达嘎查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端,北距阿拉善盟盟府巴彦浩特180余公里,东距宁夏中卫市仅30余公里,与国家首批5A级景区沙坡头一沙相连,隔沙相望,直线距离仅8.3公里。通湖意即相通的湖,传说,几百年前这里有一片湖水,有两个喇嘛在距离此处60km外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湖水里,几天后,有一个女牧民在今通湖所在地发现了这个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
通湖草原旅游区规划面积为8.05平方公里,旅游区外缘沙丘环抱,核心区湿地绿草茵茵,汇集了沙漠、盐湖、神泉、湿地、草原、森林、绿洲等多种自然景观,融丝路文化、蒙元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于一体,其多元融合的文化流光溢彩,独具特色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被誉为“沙漠中的伊甸园”。在远处,您可以看到金色的腾格里沙漠蜿蜒起伏,横贯东西,巍峨壮美的沙山尽显大漠雄浑,而通湖草原就如镶嵌在腾格里沙漠深处的一块翡翠,给广袤、辽阔的大漠平添了神秘和幽静,衬托出大漠的空旷与辽远,苍茫和阳刚之美。夏秋之际,这里湖波潋滟,芦花摇曳,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怡人,是腾格里沙漠中最美的湿地草原之一。著名诗人、前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杜晓明先生曾在这里写下了“原中草色绿堪染,塞上清风自在吹”的诗句。在这里,您可以跨上追风的骏马在草原上驰骋,乘上稳健的骆驼在沙漠中漫游;可以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浓香扑鼻的手把肉、烤全羊;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与的载歌载舞;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嘹亮的牧歌,抬头数一数点点的繁星,城市的喧嚣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晨观大漠日出,昏赏沙海夕阳,夜晚遥望星河,是沙漠中独有的三大绝景。置身通湖草原,大漠胜景将让您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通湖草原旅游区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人文历史悠久独特,不仅是大家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研究沙漠形成、发展、演化的天然博物馆,更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教科书。2009年8月23日,通湖草原所在的腾格里园区,与巴丹吉林园区、居延园区共同被评为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沙漠为主体的世界地质公园。柴
门
在我们前方看到的这座外观独特的大门,它是用很多沙生植物的柴根搭成门垛和围墙,古朴奇特,我们称之为“柴门”。淳朴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自古就有在房前垒柴为垛的习俗,“柴”为“财”的谐音,“柴门”即“财门”,预示发财的意思。待会,我们将从柴门中间进入,摸一下镶嵌在墙壁上的通湖通宝,各位团友今后将财运高照,四季发财。
现在,我们穿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子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醇香的美酒,纯真的哈达献给您!这是我们阿拉善地区的传统待客礼仪------下马酒风情接待,腾格里通湖草原人热情欢迎各位贵宾的到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将把哈达挂在您的脖子上,大家可以把双手合于胸前,向献哈达着表示谢意。银碗里盛满了吉祥如意的美酒,为您接风、洗尘,喝完美酒表示您的事业今后将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接受完风情接待后,我们大家可以在柴门附近拍照、留念,把财富永远留住。照完相后,大家请随我从这边来。敖
包
现在在大家右手边看到的是通湖敖包,通湖敖包是由1个主敖包和12个小敖包组成,各位团友请跟我来,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蒙古民族的敖包祭祀文化。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是“堆子”、“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北方民族祭祀敖包的历史相当悠久,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湖草原敖包正中有一木杆(蒙语称达刺格),上面悬挂着经文、旗幡,四周用兵器、旌旗等做装饰。祭祀敖包的做法是在敖包上献哈达和供品,沿顺时针方向绕敖包三圈,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洒在敖包上,向敖包上添加石块,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牧民虔诚祝愿的寄托,它将带给您平安幸福、风调雨顺、吉祥安康。大家都知道,那首琅琅上口,娓娓动听的爱情歌曲《敖包相会》,传遍大江南北,唱的就是青年男女在祭祀敖包时萌生的爱情故事。现在,我们来看主敖包旁边的这12个小敖包,这12个小敖包上分别镌刻着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爱情诗篇,每一首诗都意味隽永,情意绵绵,抒发了作者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慕之情。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巴教派(又称黄教)的第六代教主,人称西藏之南唐后主,他一生命运坎坷,倜傥不拘,被视为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我国西藏诗坛上的一颗闪耀的星斗。他创作的爱情诗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电影《非诚勿扰2》中即选用他的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可见他的诗作影响是多么广泛。
蒙古包博览园
现在我们到达的这片区域被称之为蒙古包博览园,是由60顶风格不同的蒙古包组成,既有传统工艺的蒙古包,也有色彩华丽、造型现代的星级蒙古包、联体蒙古包,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800人就餐。可以说,通湖草原旅游区浓缩了辽阔的阿拉善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您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到蒙古民族吃、住、行一条龙的服务,感受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
传统的蒙古包早期叫穹庐或毡帐,它是草原先祖千年智慧的积累。蒙古包拆卸、组装十分简便,结实耐用,材料简单,便于携带,其造型圆润,能够抵挡10级的大风而不倒。景区的王爷包、王爷厅、沙王包以及新建的金顶大帐均采用传统的工艺建造而成。
您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叫“四大汗国”餐饮蒙古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成吉思汗分别为四个嫡子分封了四大汗国,让他们各自镇守一方,这四大汗国分别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联体蒙古包即以这四大汗国命名。
“四大汗国”餐饮蒙古包是景区高端餐饮服务区,在设计上每个蒙古包外观相同,寓意四大汗国同属一个庞大的帝国;同时,每两个包相连,取义兄弟之间骨肉相连之意;另外,每个蒙古包内饰又各不相同,分别融入四大汗国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如:钦察汗国—俄罗斯元素、察合台汗国—新疆元素、窝阔台汗国—皇室元素、伊利汗国—草原元素;在此基础上,在每个蒙古包内,又分别点缀一些与四个主人有关的文字介绍、图片、饰物等元素,增加观赏性。
这座造型别致、气势宏伟的蒙古包是景区金顶大帐蒙古包,它座落于方形水泥基座之上,直径为30米,占地面积近千米,最高处达13米,蒙古包自重达20吨,由元朝龙兴之城、元上都所在地——正蓝旗蒙古包厂设计、制作、安装,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搭建而成,是景区也是阿拉善最大的传统蒙古包,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假如您中午在这里就餐,可以欣赏到由通湖草原艺术团精心演出的规模宏大的《诈马宴》歌舞表演,表演时长近30分钟,极富蒙古族演艺文化特色,表演华丽多彩、令人神往。此外,景区拥有星级蒙古包8顶,其整体建筑造型均体现了民族特色,内部均按星级宾馆标准设施配备。
通湖餐饮
通湖草原是蒙餐的乐府,在这里您可以随心所欲的点食蒙氏大餐,尤其是能品尝阿拉善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鲜羊肉系列和干羊肉系列,奶制品系列,及沙生植物系列的特色食品。在悠扬动听的歌声缭绕中,您可以感受和领略阿拉善传统蒙族文化,独特餐饮文化,以及善良真诚,智慧聪颖,淳朴勤劳和不屈不挠的人情风貌。
蒙古大餐俗称羊五叉,或烤全羊。色香味俱全,脆、嫩、鲜可口。通湖草原的烤全羊享誉阿拉善,因为这里的羊是土生土长的腾格里绵羊,它沐浴并吸收了中国两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之精华,常年吃着丰润鲜美、高品质的奇草异花,加上烤全羊所用的柴是梭梭木,烤好一只大约要用6--8小时,烤制的全羊特点是外脆里嫩,除了本身的肉香外还有梭梭木香味。能品尝纯正的蒙古大餐,是您今生修来的口福。
蒙古牧民吃羊肉,从头到脚都有吃法,从制作到进食,都有讲究。无论是羊头、血肠、羊脊背、羊腿肉、茶泡肉,还是达令马哈,掀扳子肉乃至肥羊肉。每吃一块都让您唇齿留香,荡气回肠。连美食家都留下了惊奇和感叹:解搀、豪爽、真诚。
腾格里的奶品系列又是另一番风味。它不同于牛奶、马奶、驼奶等,而是腾格里腹地的羊奶,较以上奶品更为醇香,甜美悠长。奶皮子是奶食家族一种极品,这里的奶皮子与集上出售的奶皮子可谓有天壤之别,金黄色的凹凸起伏,虚虚实实,入口即化,鲜香无比,体现出奶皮所有的品质和特征。
奶酪即休勒木,细细的,黄黄的,宛如工艺品,其婉约的让人不忍下口。吃在嘴里除了酸和奶香外,只觉得满嘴的幸福和馨香。
腾格里的沙生植物,有许多可以食用,是纯正的绿色食品,沙葱、沙芥、沙米凉粉是市面上稀有的上等菜肴。
火箭蹦极
火箭蹦极是景区唯一的一个高空类特种游乐项目,喜欢高空挑战和刺激的朋友请随我来。请参与项目的团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妥善保管好您的手机、眼镜、钱包等贵重物品。火箭蹦极每次可乘坐两人,按钮启动,座椅瞬间可弹至30米高,如入九霄之外,向下坠落又如自由落体一般,十分刺激、好玩。
八、勒勒车
在您前方草原上摆成一排的车子叫“勒勒车”,勒勒车是自远古以来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既便于短途拉牛粪、拉水和柴草,又适于长途运输生活用品或移牧时搬迁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马场
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是马场,在骑马前,请您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背包、打伞,骑马途中请勿拍照。蒙古族牧民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精骑术,驯烈马,是一个优秀男子的重要标志。今天来到草原上,您一定要体验一下策马奔腾、信马由缰走天涯的感觉。您别看它的个头不高,但是它的耐力和速度非常好。当您骑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不仅能领略马背民族的威武风采,也是充分展示您个人勇敢的一次机会。
十、民族商场
民族商场主要销售蒙古民族工艺制品、传统民族服饰和当地特产。所售产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您收藏、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这里销售的民族商品种类丰富,汇集了马奶酒、酒壶、皮画、刀具、工艺品、摆件、小饰品、奶制品、风干肉等达100余种之多,极具民族特色,大草原特有的土特产品,尤其是大漠名贵特产苁蓉、贺蘑、锁阳等,可充分满足您的旅游购物欲望。
篝火演艺场
草原的晚上宁静而安详,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为您准备篝火晚会,通湖草原艺术团在篝火前、夜幕下为您献上一台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歌舞,您也可以参与进去,与年轻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子手拉手跳起传统的安代舞,优美的乐曲在夜色中将您陶醉。通湖草原篝火演艺场占地1000余平米,可容纳人进场观看晚会,这也是目前内蒙古规模最大的露天篝火晚会。整台晚会时长60分钟,全部节目由国家一级导演、前阿盟歌舞团团长白有明先生编导,绚丽多彩,魅力十足。
马场观光车场至刺陵客栈途中
通湖草原虽然身处腾格里沙漠腹地,但是湖盆由于受到地下承压水的补给而不干涸,因此通湖草原周围得以生长着大片的淡水草本植物,成为永久性的内陆湿地草原。现在我们沿途看到的主要植被有芦苇、芨芨草、戈壁针茅、白刺、盐抓抓、花棒等,是牛、羊家畜的优质牧草。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自然环境的恶劣,所以在这里生长的沙生植物都具有极端耐旱、抗旱的特点,他们的根系都非常发达,一般根系的深度是地上植被高度的10倍左右,所以您看到这些植物虽然矮小,但是其根系最长的可达到二三十米。同时,他们也具有耐高温的生长特性,比如花棒,它能忍受40—50℃的高温,甚至沙面温度高达70℃时并不影响茎干生长。射箭场
射箭是蒙古民族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和徒步射箭两种,骑射始于古代,最早用于狩猎和原始作战,后来逐步变为兵家重要的军训项目。解放后,蒙古族射箭逐渐演变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比赛时,骑射为一马三箭,即每人每轮射三箭,三次共射九箭,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分,录取前三名授奖。步射以中环多少胜负。
刺陵客栈
通湖草原景区集大漠、草原、蒙古包为一体的独特自然优势吸引了不少导演前来拍摄、取景。2009年,由著名导演朱延平执导,以周杰伦、林志玲、陈道明、曾志伟等明星加盟主演的电影《刺陵》在通湖草原景区摄拍,讲述的是一段有关沙漠“寻宝”的故事,并由此演绎了一出荡气回肠的沙漠恋情。该剧组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的美式大漠酒吧,把通湖景区点缀的别有一番景致。现在,刺陵客栈已被改造为新型的酒吧、客栈,可以让影视谜们在此过把瘾。有愿意拍照的可以在客栈门前拍照留念。
客栈一楼是宽阔的大厅,三个巨大的古铜色啤酒罐高高矗立,将大厅的空间巧妙地分割,这里摆放的都是车轮原木桌椅,大厅的正前方是一张收银台,后边悬挂的是一副沙漠情侣的周杰伦、林志玲巨幅海报,大家可以在这里喝喝茶、饮料,小憩一会,并欣赏贺岁大片《刺陵》惊心动魄的拍摄片段。如果是在晚上,大家可以在这里喝啤酒,唱卡拉OK,释放激情,挥洒自我。
大家从这里上台阶就到了二楼客栈,客栈拥有11间客房,25张床位,不论是双人间、七人间,还是豪华套间,每一间客房都是经过了精心的布置与设计。二楼拐角的房间即是由影片中周杰伦与林志玲的大卧室改造的豪华套间,有会客室、棋牌室、卧室、洗浴间,格调高雅,功能齐全,住在这里,您能感受到这对沙漠情侣窃窃私语的亲密瞬间,这间房的价格为888元一晚,绝对物超所值。
二项目区
我们眼前的这片沙漠就是举世闻名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为蒙古语,意思为像天一样辽阔,她从南向北黄沙腾跃,纵横交错,蔚为壮观,是我国第四大沙漠,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分布2.56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32%。腾格里沙漠拥有很多淡水湖泊、湖盆和绿洲,其中星罗棋布着422个大小湖盆,是我国拥有湖泊最多的沙漠。在湛蓝的天空下,大漠浩瀚、苍凉、雄浑,千里起伏连绵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柔美的线条显现出他非凡的韵致。
项目区推介 我们大家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沙漠项目区,这里的车类项目有:沙海冲浪车,它是六轮柴油机发动,马力非常大。腾格里沙漠广袤无垠,沙丘相对落差高达十几二十米。从远处看,这种车如同一叶扁舟在沙海中遨游。故名沙海冲浪车。(注意事项: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游客不要玩,并且大家坐上车后,首先要把自己的贵重物品保管好。车行进中不要拍照,我们会到沙漠腹地,没有脚印的地方留个时间让大家拍照。)
沙漠自驾越野车限乘3人,这个项目的特点是线路长,速度快,机动灵活,让您充分体验“心悬嗓子眼”的感觉。
四轮摩托特点是速度快,从大沙坡上冲上去,再冲下来。利用离心力,使之平衡。这里所有的车辆都是跑路线,除了沙海冲浪车和装甲车是专业司机驾驶外,其他都是自驾,旁边会有一个安全员,保证你们的安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如果您想和沙子近距离接触,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我们的滑沙项目。坐在滑沙板上,从坡顶上顺势直下,沙从指缝滑过,感受俯冲大地的刺激和无限乐趣。
骑骆驼讲解
大家在骑骆驼时请注意,就是从后往前坐,坐上去以后,要抓紧驼鞍扶手。并且骑骆驼时不能打伞。请大家坐在骆驼上面要双手抓紧铁环。骆驼就是起来和坐下的时候速度较快,但不要担心,骆驼是非常温顺的动物,并且我们的骆驼也是经过专门训练过的。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中国骆驼最多的地区,阿拉善双峰驼数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素有“驼乡”之称,与新疆驼、苏尼特驼一起列为我国三大驼种。阿拉善双峰驼体格结实,肌肉发达,毛色多为杏黄或红棕色,白骆驼则为稀有品种。阿拉善驼绒毛驰名中外,曾获美国“阿米卡驼绒奖”。驼峰和驼掌都是国宴中的珍品。骆驼蒙语称之为“特漠”,以特殊的本领生存于大漠之中的动物,被誉为“沙漠之舟”。赛骆驼是阿拉善人民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比赛,每逢奇数年的11月份,阿拉善人民都要举办骆驼文化节活动主要有:赛骆驼、扇骆驼、摔骆驼、骆驼选美等。
非常有意思的是,骆驼集合了十二生肖的所有特征,它具有老鼠的胆子,它的胆子非常小,但蹄子很大,像牛的蹄子,老虎的气势,大家看它走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它的嘴是三角形的,像兔子的嘴,龙的脖子,蛇的眼睛,马的耳朵,羊的头,猴子的毛,鸡的大腿,狗的嗅觉,它可以闻到一公里以外水源的气息,并且具有猪的尾巴。骆驼的胃分为三室,一次性吃草三十公斤,十分钟可以喝掉六十公升的水,它的驼峰最多时候可以贮存二三十公斤脂肪,因此可以保证它在十几天不吃不喝仍然在沙漠中生活。
蒙古知识
1、关于蒙古人起源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一个被称为蒙古的部落,与另一些称为突厥的部落发生了内讧,终于引起了战争。另一些部落战胜了蒙古部落,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害怕敌人,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个地方叫额儿古涅昆,那两家人的名字叫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人数增多了,额儿古涅昆这个地方再也容不下这么多的人了。于是,他们用七十张牛皮做了鼓风箱,用炼铁的方法熔化悬崖绝壁后,走到了广袤的大地。
2、蒙古民族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精神支柱,世界上所有的古老人民族,都是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哪一个民族超越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而祖先崇拜的。人类的成长规律对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蒙古民族在其遥远的古代社会中,孕育和创造了自己的图腾。据考证,蒙古民族崇拜的图腾除了狼之外,还有龙、马、鹰等。由于《蒙古秘史》的开头语记录了狼的图腾踪迹,狼图腾便被人们牢牢地记下来,其实,狼图腾只是蒙古民族乞颜部落的图腾。
3、蒙古人的天地崇拜情结
在远古,蒙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所以把日月、雷电、山川、土地和树木都奉为神灵。在这些神灵中把天当作最高尊神加以崇拜。《蒙鞑备录》中说:“其俗最敬天地,没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敢行师,曰:天叫也。”
蒙古人称天为额里格腾格里(苍天父亲),称地为额赫嘎扎尔(大地母亲)。并认为,天神是万物生灵的缔造者,而地神是保佑其子女牲畜田麦者。这种天地崇拜的情结久久扎根在蒙古人的心灵中,在成吉思汗时代被演绎到了极致。
4、蒙古人的敬火习俗
蒙古人自古以来崇敬火。因为火与生活密切相关,火有毁灭一切的威力,所以蒙古人认为火可以驱邪避恶,是清洁之源。《出使蒙古记》记载:“他们相信万事万物是被火所净化的,因此,当使者、王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要被强迫携带着他们带来的礼物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
因为崇敬火,蒙古人平时禁止用脚踩火、跨火,但每逢远客前来,或娶新娘入门,则要让他跨火而过,表示用火去除了无邪。
5、蒙古人的鬼魂崇拜 据学者研究,鬼魂崇拜现象在古代蒙古人的生活中较为普遍。这种鬼魂既指被人格化的精灵,也指人死后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中对有影响的人的灵魂称为“翁贡”,并以木或毡做成偶像,悬于帐壁,对之扎拜。认为它们仍与活着的人保持一定的关系,在暗中监视并参与部落成员的行为,而且根据部落出现的事情臆断,把翁贡分为善翁贡和恶翁贡。认为善翁贡可以充当部落的保护神;恶翁贡依照它生前的习惯作崇于人,引起疾病。因此,在远古就有了提供贡品,祈求保佑的鬼魂崇拜活动。
6、蒙古人关于冬夏两季的传说
冬夏两季,一冷一热。关于这一自然现象,蒙古族民间流传者这样一则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司寒老人(寒神)要和司暑老人(暑神)比试威力。司寒老人说:“我在九天之内能把大地变成冰雪世界,你能溶化吗?”司暑老人应战道:“我只要八天就能把你的冰雪世界化为海洋。”于是立下誓约,败者必受胜者的支配。司寒来人果然在九天之内使大地变成了冰雪世界。接着司暑老人修炼出一轮红日,从四面八方发出强大的热量,果然在八天之内将冰雪世界变成了汪洋大海。两人神威相等,只得将一年分为寒暑各半,从此,人间有了冬夏季的轮换。
7、蒙古人关于牲畜保护神的传说
“吉雅其”是蒙古人心目中的牲畜保护神。传说中讲道:“吉雅其是一位深知马的习性的牧马人。他一生放牧马人的马群,年老病死还舍不得与马群告别,因而久久不能咽气。头人前来探望时,他说:“我死后把我平时穿的衣服给我穿上,在我胳膊上挂上我用过的那根套马杆,之后把我放在那匹黄骠马上,送到西南山上去,让我背靠者额尔敦本贝山,眼望阿拉坦本贝山,静卧长眠。”头人答应他要求后,吉雅其就闭上了眼睛。几个月后,头人的马群里发生了瘟疫,并且发现夜夜有人把马群赶进西南那座深山里。头人揣摩出事情的原因后,就走进山里,对着吉雅其的遗体许愿祷告,并答应把他的像画在牛皮上供奉起来,好让他每天都能看到心爱的马群。这样,第二天起,一切事情平息下来了,吉雅其在山中的遗体也从此不见了、、、、、、’’
8、蒙古人“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
蒙古人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方面。蒙古人把佛龛、祖像都要供在蒙古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墓地也是以西为大,自西向东按辈排列,房屋及坐席也都是以西为大。蒙古人无论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到他人家里做客,都要注意辈分。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客人不能做于西侧。吃饭时,客人要礼请本家长者入席,并让上座于他。
9、蒙古人迎送客人的礼节
古人热情好客,特别讲究生活礼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蒙古人的都要出门迎接客人。主人和客人相见时晚辈要向上辈屈右膝请按。客人由主人陪同走到门前,主人要站在蒙古包或房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前,俯首微鞠,请客人进家。在蒙古包内,对着包门的正面为上坐,其左方为妇人席,右方则为客席。客人如此主人辈分高,主人要让出自己的座位,请客人坐正座。客人辈分比主人低,则不能坐正座。客人走时,要以礼相送。
10、蒙古人的敬茶礼节
研究者认为;蒙古人的饮茶风俗盛行于元代,到明清时期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蒙古人主要喝奶茶,也喝砖茶和红茶等。客人来家,主任必须给客人上茶。蒙古人十分讲究茶具和茶的清洁。茶具不仅样式要好,工艺也精美。用过的茶具必须洗刷擦拭干净。奶茶一般用小碗,红茶则用杯子。蒙古人讲究满茶碗,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客人喝茶时,还要摆上奶皮子、奶豆腐等奶食,供客人使用。
11、蒙古人的敬烟礼节
在过去,蒙古人通常吸鼻烟。据考证,鼻烟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带进中国的。清康熙、乾隆年间吸用鼻烟的人群最庞大。后来,随着纸烟和旱烟的广泛流行,吸用鼻烟的人逐渐减少,但在一定阶层的蒙古族人群中,吸用鼻烟的习惯仍被保留了下来。到蒙古人家做客或好朋友相见,都会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小扁瓶递给客人或对方。客人或对方接过烟鼻壶后拿到鼻子地下嗅一嗅或从壶中倒少许烟粉吸入鼻内,之后将鼻子壶还给对方
12、蒙古人的祭天习俗
祭天是蒙古人的古老的祭祀礼俗。《蒙古秘史》的开篇之语就明确表达了蒙古人敬天的情结。起初,祭天仪式常有萨满主持,成为人与天的中介。后来,随着萨满教社会地位的下降,开始由可汗指定的长老(别乞)或由部落族的长者主持。祭天分“白祭”和“红祭”。“白祭”是用传统的奶制品来上供。“红祭”是指杀羊血祭。祭天的规模大小不等,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其理念都是为了表达对上苍恩典的谢意或祈求上苍的保佑。
13、蒙古人献“哈达”的礼节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哈达”是吉祥的象征。蒙古人献“哈达”的习俗。始于何时,无确切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献“哈达” 的礼俗,可能与喇嘛教传入蒙古有关。《马可•波罗游记》有这样一段记录:“在元旦这一天,大汉统治此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握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汉进贡金、银、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配上白布。”这里所说的“白布”就是“哈达”。可能肯定的是,献“哈达”的礼俗,是从宫廷、官府逐步向民间流行的。献“哈达”不仅表示尊敬,也表达着吉祥如意的心愿。献“哈达”,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敬献者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
14、蒙古人请来的宗教——佛教
随着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萨满教的原始性和落后性充分暴露了出来。于是,通过东征西战见识过世界文明的蒙古人的领袖们不得考虑重新选择宗教的问题了。
在众多宗教中,蒙古人的领袖们对喇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40年斡歌歹三子阔端在进军藏地时引入喇嘛教。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封红教上层喇嘛八思巴为国师。从此,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16世纪末,占据青海的阿勒坦汗引入黄教(喇嘛教的另一派别),迎来了宗喀巴的大弟子第三世**到蒙古传法。1640年,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领袖们宣布喇嘛教为“国教”。由此,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地传播开去。
喇嘛教传人蒙古地区已有几个世纪的光景了。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喇嘛教对蒙古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更多的则是消极的方面。
15、蒙古人的成吉思汗祭日
成吉思汗是使蒙古民族走上世界舞台的伟大人物。他以卓越的才能,超人的智慧,统一了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使其子孙遍布全世界,成吉思汗去世之后,蒙古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的缔造者,除专门建造白色宫帐奉祀以外,还选定祭日加以祭奠。各地的祭奠日期有所不同,有的在农历四月十六日,有的而在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的在农历十二月一日等等。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这一祭奠活动虽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一直延续到现在。
16、蒙古人的白月节
蒙古人崇尚白色,称岁首正月为白月,故称春节为白月节。蒙古人的白月节起源于元代。节日将至时,人们清扫环境,并在蒙古包前悬挂红布条。准备节日的食品、衣物并调理好马匹。除夕晚上,蒙古包或房屋内点起通明的灯火,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在佛柜供台上将奶食等贡品摆成小塔形,点上长明灯。准备好晚饭后,先在外面祭祖先,长辈人士口念祖上之名,把酒撒在地上,撒向天空。之后,全家上席,晚辈向长辈敬酒,送旧岁。饭后,各种游戏、娱乐活动随即开始。到初一凌晨,男女老少换上节日盛装,晚辈向老人行拜年礼。祝老人们幸福长寿,老人们则斟上牛奶,祝福孩子们长命百岁,终生幸福。之后,人们跨上骏马,带上哈达和酒,向各家亲族和长辈拜年。这一节日习俗,至今还在延续,但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7、蒙古人的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每年的八月举行。节日清晨,牧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或乘勒勒车、汽车、摩托,带上马奶酒等食物到指定地点做好准备。太阳升起之时,开始赛马。参赛马匹均为两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赛马结束,人们便入席饮宴,祝福。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朗读节日诗歌、歌手纵情歌唱。当太阳落山时,人们才载着节日的余兴,纷纷散去。
18、蒙古人的婚礼
结婚娶妻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所以,蒙古人特别重视它。豪放的蒙古人,自古以来为婚礼仪式设计了许多喜庆的内容。其宗旨,就是为了营造隆重、热烈的气氛。蒙古族婚礼,在形式上因地域不同而友些差异,但其基本套路还是一致的。蒙古族婚礼主要由“求名宴”、“沙恩吐宴”、拜天礼、拜火礼和男方婚宴等组成。“赞沙恩”、“亲家歌”、“劝家歌”、“送亲歌”、“婚礼歌”等诗婚宴过程中必唱的歌曲。
19、蒙古人的婚礼宴会
新郎新娘完成婚礼仪式后,紧接着举行宴会,招待亲友。宴会规模各户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摆整羊席,新郎新娘向个人逐一敬酒。此刻,全场兴奋,马头琴悠扬,歌声四起,由新郎父母劝大家畅饮喜酒,欢乐往往延续两三天。宾客告辞时,主人绝不让客人空手而归,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绣花荷包、碗等,送给小孩的点心、糖果等。男方在女方送亲的人起程前,要设宴钱行。临上马或上车前,男方还要向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20、蒙古人的过生日习俗
蒙古人大多为孩子过一周岁生日。其特点热烈、祥和。届时孩子由父母抱着给每个参加仪式者叩头行礼,参加仪式者都有馈赠。此外,还有两项重要内容。其一是“抓岁”。在一盘内或桌上放有吃、穿、衣物、书笔等。若为男孩,要放入小型铜佛、弓箭、火镰、蒙古刀等。若为女孩,则放入针线、金银、玉石、手镯等。孩子抓到之物,就是他们将来最喜欢或最擅长的。其二是“打绊脚线”的习俗,即用单根的棉线把孩子的双脚绊住,然后再用帽子打断。这一习俗,在一些地区仍在延续,但在有些地区和进城生活的蒙古族人群中正在被淡忘。
21、蒙古人的过满月的习俗
蒙古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0天举行小型的仪式,这一仪式叫“过满月”。有的只请近亲,有的还请领居等更多的人。满月即是对孩子出生的庆贺,更是对未来成长的祝福,因此较为隆重、热烈。宴会开始时,父亲要为孩子的名义给每个人敬酒,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给每个人叩头。家族、舅族等来祝贺的人都执有礼物,一般为食品和衣物,重则赠羊、牛,也有赠钱的。小孩子满月时可以剃胎发,但不能剃完,脑门上要留一块胎发保命。
22、蒙古人的生日礼俗
蒙古人的年龄习惯上以虚岁来计算。蒙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年龄应从胎儿进算起,孩子出生时就是以岁,到新年“白月”又长一岁。蒙古人对孩子周岁生日祝贺甚为重视,届时广泛邀请亲朋好友,对其那里的小客人款待尤为热情,尽量让他们玩得高兴,吃地痛快。客人们来后,家长将过生日的孩子带到客人面前听取长辈们的祝词和接受人们的礼物。习惯上青壮年不过生日,只为老人祝寿即过本命年和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九十大寿、、、、、、宴席丰富而隆重,不但子孙儿女前来拜寿,亲朋好友也来祝贺。此外,还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如同一次小型那达慕大会。对老人的祝寿词充满敬意。
23、古代蒙古人的名字
在阅读蒙古族文献古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串串长而有长的人名。那些人名为什么如此之长?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其规律或特点又是什么?从《蒙古秘史》等几部古籍资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古代蒙古人起名的特点:以氏族名为前缀,以部落名为后缀的人名,如:札儿赤兀惕(氏族名)•阿当罕(本人名)•兀良合歹(部落名),这种形式的名字最长而且多在说明身份时使用。二是,在本人,名字之后以社会称呼为后缀的人名,如:把儿坛把阿秃儿、也速该把阿秃儿、忽必烈薛禅等,其“把阿秃儿”、“薛禅”等社会称呼。三是,以氏族名为前缀的人名,如:晃豁塔歹氏察刺合、翁吉刺惕氏德薛禅、兀洼思篾儿乞惕•脱黑脱阿等。四是,即无前缀又无后缀的人名,如:帖木真、合撒儿、者别、失吉忽秃忽等。在古代蒙古人的名字中,这样的人名较多。通常情况下,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很少有姓与名的组合,少数组合在一起的也只失为说明其身份而追加的。
24、佛光照耀下的蒙古人名
元朝初期,喇嘛教就传入了蒙古地区。随着萨满教地区的下降,喇嘛教逐渐成为蒙古人普遍信仰的宗教。宗教信仰的变化,不仅给蒙古人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变化,而且也给蒙古民族的文化带来了各方面的变化。大量藏语人名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求得佛光之照,十六世纪之后,人们纷纷到寺庙给自己的孩子求名。于是,在蒙古人的名字中出现了诸如“色登扎布”、“尼玛敖德斯尔”等连本人都不知何意的藏语名。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当代蒙古人的取名意识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25、个性十足的蒙古男儿之名字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蒙古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名字的符号作用。于是,慢慢地从古代起名习俗和问佛求名习惯转入到个性化的起名时代。个性化的名字,虽在古代就有,但真正普及起来是在现当代。个性化的起名特点有:
一、按民族的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白音(富足)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塔宾(五十)、吉仁泰(六十)、达楞(七十)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巴拉(虎)、阿尔斯郎(狮子)。布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界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阿古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等。蒙古人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中类。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的特点不带姓氏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26、蒙古人的献酒习俗
在蒙古族喜庆宴会上常常能看到饮酒者用无名指沾一点杯中酒,向上向下弹拨并往自己额头上涂抹的情景。这是蒙古人敬祝仪式。
要用无名指象征性地沾一点酒,以“苍天永安”之意,向天地,并向自己弹拨敬祝后,不慌不忙的抿一小口将酒杯还给敬酒的人。用无名指弹拨敬祝的这一礼节是自祖先传下来的,据说在五指中无名指是最为净洁的一指。
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祖先经常用毒酒害死蒙古部的可罕或首领。有一次,女真头领斟满毒酒的玉杯献给蒙古部首领时,其随从亦达木接过酒杯,将无名指伸进酒杯再向主人敬献。这时,随从的无名指被毒液腐蚀成一根白骨。躲过一死的首领,为纪念其随从的救命之恩,用随从亦达木的名字命名了无名指。用无名指弹拨敬祝的习俗由此形成。
27、蒙古人的亲吻礼
蒙古人在见面和分别的时候有一套问候和祝福语。在亲属之间还有亲吻的习惯。晚辈出远门,或从外地回来,或在新年拜年时,长辈则吻晚辈的前额。年龄很大的男子,去见久别的老母,老母也亲他的前额。还有一种是亲脸颊。孩子去野外回来或放学回来时,父母则亲他的脸颊。这是父母亲送给孩子的送别礼和见面礼,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延续,特别能显示人世间的亲情感。
28、蒙古人的文字
蒙古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回鹘式蒙古文。多数学者认为,该文字始创于1204年。之后,陆续出现八思巴、索永布、托忒、斯拉夫蒙古文等几种文字。还曾用汉文、阿拉伯文、满文、藏文以及“阿里嘎里”音记录或标记过蒙古语。其中、回鹘式蒙古文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这种蒙古文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积累的主要工具。回鹘式蒙古文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文字,一般称为“蒙古文”、“老蒙文”或“胡都木”文。回鹘式蒙古文几经改进与提高,已经成为不叫先进又相当成熟的文字。
29、蒙古人的语言
人类开始有语言的时候,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蒙古部落与其他部落的融合,也随着各部落简本跟语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再随着这些部落融合成蒙古民族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就成为蒙古民族的语言。蒙古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过突厥语、契丹语、女真等语的影响。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格部落后,蒙古语从古代蒙古语时代。中世纪蒙古语又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17世纪后进入近代蒙古语的时代。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形成、发展的过程漫长、所以,在走向规范化的同时,也存留或出现了地域性方言。
30、蒙古人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幕,以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人的群众性盛大集会。一般由官方举办,现今也由民间举办的。每次一致数日不等,多在夏秋之交牲畜肥壮季节举行。起源与古代的敖包祭会。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述礼物进行射箭比赛的情况。元、明以后,射箭、赛马、摔跤成为那达慕的固定项目。后来又增加了说书、歌舞、下棋等其他内容。旧时,在那达慕大会期间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们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祝福草原人畜两旺,消灾免难。夜间,人们在草原上围着篝火,伴着琴声,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往往通宵达旦。现在,那达慕不仅是蒙古人最喜欢的节日盛会,也成为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文化交流,欢庆丰收的一大平台。
31、古今敖包
《敖包相会》一歌的广泛传唱,让人们都知道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有个叫“敖包”的东西,并且认定它便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约会谈恋爱的地方。其实不然。在蒙古族的习俗中敖包是祭祀大地神灵的场所。敖包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被认为有风水的地方。它不是房屋,也不是祠堂,而是在固定地点堆起的圆形石头堆。祭祀敖包的习俗,可能与萨满教的神灵观有一定的关系。后来,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祭祀敖包的习俗也被佛教的宇宙观改造了。其外延不论有什么样的变化,敖包在蒙古族民众的心目中始终是神圣的化身。蒙古人在路过敖包时,都要走到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顺时针方向绕上三圈,然后磕头祈求大地神灵的保佑。
敖包祭祀通常在每年的五月十三日或六月二十四日进行。祭祀敖包时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以此增添欢乐吉祥的气氛。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有时还译为“鄂博”、“脑包”等等。
32、蒙古族的射箭游戏 蒙古人的射箭游戏,分站射和骑射两种。在古代,射箭是蒙古人狩猎、打仗的主要措施之一。后与赛马、摔跤一起成为蒙古男子的三大竞技项目。弓箭的样式、重量、长度、拉力等一般不限。站射,一般规定每人九射,分三轮完成,以中靶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骑射,一般在宽四米,长八十五米的沟式跑道上进行。设靶位三个,一、二靶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右侧。靶位间距约二十五米。裁判一声令下,射手纵马奔驰,在奔驰中完成拿弓、抽箭、搭箭、射击等动作。这一游戏项目,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性体育项目之一。
33、蒙古人的赛马
赛马是蒙古族古老竞技的一种,早在七百多年前就闻名于世。作为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在草原上流行至今。在祭祀、那达慕大会和群运会上已成为不可缺的内容。骑手虽然性别、年龄不拘,但多为选六七岁到十几岁的儿童参赛。以草原为赛场,赛程通常近则四五十里、远则八九十里,终点设在会场、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备鞍、穿靴的少,只穿华丽的彩衣,头束彩带,显得即轻便又英武。当发令员一声令下,骑手们立刻扬便策马,如风驰电掣,竞相追赶,先达终点者为优胜。比赛结束后,取得名次的马匹和骑手排列在主席台前,由专人朗诵赞马诗,然后向骏马身上撒奶酒和鲜奶,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奖品。这项活动现已列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内。
34、蒙古人的摔跤游戏
蒙古人称摔跤手为“搏克”,故称该游戏为、“搏克比赛”。早在十三世纪以前盛行北方草原。每当祭敖包或那达慕盛会开幕时,各地的摔跤手不分远近云集到那达慕会场上,一展雄风,与对手较量一番,谁要是夺得冠军,谁就成为草原上的雄鹰。搏克比赛,参加人数一般不限,但须成偶数。观看搏克比赛的一大看点是入场式。身着搏克专用衣饰(蒙古语称“昭得格”)的摔跤手们,在激昂的长调歌声和出场赞词的相伴下,跳着鷹之舞步、狮之舞步进入场地中央,其景其势令人振奋。
35、蒙古人的套马游戏
套马是蒙古人的传统游戏项目之一,是一种展示力量与技术的活动。套马,原是牧民放牧时,从马群中抓获马匹的一种手段。后来演变成一种娱乐形式。每当喜庆佳节,都要进行此项目比赛。比赛骑手分组,各持一长约三米的木杆,顶端系一皮环。先让一匹烈马疾驰过去,众骑手纵马飞驰追赶,至适当距离时迅速挥杆套马,以先套住马头,并抓获烈马者为胜。有的地方也有用绳索套马的游戏。
36、蒙古人的赛驼游戏
赛驼和赛马一样,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但赛驼不像赛马那样普遍,只有内蒙古的阿拉善等养驼较多的地方才有。蒙古人像爱马一样喜爱骆驼,认为骆驼通人性。骆驼的赛程在10-20公里内进行。一般是8-16岁的成年骆驼才能参赛。参赛骆驼要用漂亮的驼鞍和系在缰绳上的五彩绸缎加以装饰。运动员入场后,围着“桑”(熏香)顺太阳绕三圈,然后开赛,赛完后给夺冠的骆驼戴上红花,驼鬢上系上哈达,并用鲜奶涂抹献祭。祝颂者还要给夺冠的“沙漠之舟”致《头驼祝词》。
37、蒙古式摔跤的规则
蒙古族摔跤同其他类型的摔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蒙古族传统的摔跤比赛,在早期没有正式的场地,选一处平坦的地方进行比赛。清代以来,正式比赛要选修场地,铺以黄土和沙土地面,隆重时还要铺一层毡子。在正式比赛或表演时,摔跤手要袒胸露臂穿“昭得格”。下衣是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或长统马靴。颈部套有标志优胜成绩的五彩“景嘎”越多,表示优胜次数越多。摔跤手所穿的“昭得格”以及套裤和皮靴上,常缀以象征吉祥和壮观的金银饰件。摔跤手在伴唱的摔跤歌声中,以狮子舞步或鷹舞的姿态跳跃出场,绕场一周,向来宾和主持人合掌致意,摔跤手双方也以礼相会,然后由裁判员发令,开始比赛。比赛者不分体重大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均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胜者欢舞跳跃,败者则不许再上场。胜负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败。摔跤技巧有“大招三十六,小招如牛毛”之说。用脚的招数时,脚部不许超过对臀部。获胜者的前三名为得奖者,按传统举行隆重的发奖仪式,优胜者的重奖和极大的荣誉,公认为勇士、力士,受到大家的尊重。
38、蒙古人的长调歌
蒙古族长调歌源远流长,是一种蒙古族独有的古老歌唱艺术。在蒙古族地区广泛流行。曲调优美辽阔、节奏悠长自由、尾音洪亮拖长、音调热烈奔放。基本上用五声音节、曲调进行多大跳,有五度、六度、八度乃至超出八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思念故乡、父母、心上人,赞扬牧马、摔跤手、祝酒歌等。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歌唱时声音宽宏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情调忧郁深沉。以马头琴伴奏为主。蒙古长调民歌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9、蒙古族短调民歌
蒙古语称宝格尼道。汉语译为短调歌或短歌。主要在内蒙古的西部或东部的农村牧区及半牧区流行。是蒙古族的一种民歌形式。它的内容丰富,曲式结构工整,常用2/
4、3/
4、4/4节拍。有时出现大跳音程,有时在多段式叙事歌曲中重复使用。主要伴奏乐器式四胡等,歌曲抒情动听。40、蒙古好来宝 汉语意为联韵。式蒙古族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和说唱艺术。它由固定曲调和长调,可由单人、双人和多人用对唱或自问自答的方式演唱。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的本事,民族风格、地方风味很浓。也可以说是一种联头韵的口头即兴诗。两句或四句一节,各句之间第一个音谐韵,也由兼押腹韵,尾韵等,各节之间可联韵或交叉换韵。篇幅长短不一,短则数句,长则可说唱数日。多在婚礼、节假日和喜庆仪式上演唱。好来宝这种艺术,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41、蒙古人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标志性乐器之一。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道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像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做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格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地名)派等。马头琴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2、蒙古人的呼麦
呼麦,意为喉腔共鸣,是蒙古人特有的声乐形式。其特点是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演唱者运用胸腔“闭气”的特殊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带有气泡音的喉腔共鸣,唱出浑厚的低声部持续长音,在此长音上面唱出清亮透明的高声部泛音旋律,从而构成极为罕见的复调音乐形式。一般由成年男性在野外演唱,曲目有《阿尔泰颂》、《额布河流水》等,内容多为赞美自然景色,歌唱辽阔的草原,有标题而无歌词,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主,亦有长调。
43、蒙古族盅碗舞
盅碗舞以女子独舞为主。据记载鄂尔多斯的盅碗舞继承了元代或更早一些的舞蹈形式。舞者身着民族盛装,头顶盘龙秀云的五只碗,手持双盅、飘逸而出,哪轻盈身姿,宛如天边飘过的一抹轻云,溪间荡起的以簇浪花。舞蹈充分展现了富有浓郁蒙古舞风格的软手、抖肩、碎步等高难度舞蹈技巧。起初的民间盅碗舞质朴简单,自娱而歌,即兴而舞,没有严格的规律。如今经过老一代舞蹈家的努力不仅使它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以更含蓄、典雅的舞姿展现在广阔的艺术平台上。
44、蒙古族筷子舞
流行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蒙古族传统舞蹈之一。舞者手持一把筷子在欢快的节奏中,恣肆狂放地舞蹈起来,他手中的筷子上下翻舞,不断地敲击着肩、臂、腰、腿等部位,迸发出力韵之美,特别是他以半蹲姿势急速旋转回首敲击地面的娴熟技巧动作,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筷子舞经过专业艺术家门的不断洗练,打破了男性独舞的格局,发展成为舞台上的男女群舞。把单手执筷子,使这一舞蹈更能淋漓尽致得展现出草原牧人剽悍、洒脱、率直的个性。
45、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是流传于中国东北蒙古族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起初为乡村舞,源自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库伦旗。据说,古时有位牧民的女儿患了一种怪病,几经医治不见好转。于是,这位牧人套上牛车,载着患病的女儿四处求医。当走到库伦旗时,车子陷入泥中,不能前进。陷入困境的牧人,向前来帮助的人们围着车子边歌边舞,探问其女儿的病情。牧人的女儿,在这歌舞的感召下,走下车子于众人一起舞了起来。歌舞毕,其女之病开始好转。安代舞由此产生。起初,安达舞被用于驱除病魔,祈祷求雨等特定需求。后成民间的集体舞蹈形式。再经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如今艺术家们已将其搬上了舞台。安代舞具有欢快激昂、边歌边跳,动作简便等特点。
46、蒙古手把肉
手把肉是蒙古族传统的食品之一,其流行区域较广。通常是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具体做法是:将羯羊宰杀后,剥皮,取出内脏,去掉头蹄,然后将羊体分割成若干小块,放入锅内加上凉水,不加调料、食盐,煮至八成熟后拿出来食用。食用时,通常用蒙古刀或其他小刀具剔着吃,也可用手拿着吃。因在草原牧场上放牧的羊群,经常吃鲜嫩的野韭菜、野葱等,其肉味鲜嫩可口。随着经济形式的转型,原来草原腹地才有的蒙古手把肉已经走进了城市,并以绿色食品的特质正在赢得广大城市人群的欢迎。
47、蒙古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传统佳肴,是蒙古族宴席中最味讲究,最为高档的一道名肴。通常用于招待贵宾、重要祭典活动等隆重场合。烤全羊分为供品、宴会、礼品三种,供品用于隆重的祭典活动。做法是将一只整羊烤熟,让其呈棕红色,光泽油亮而吱吱作响,之后由厨师将其以蹲卧式放在大盘子里抬上宴席,献毕烤全羊颂词后分成若干小块,供客人食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烤全羊已成为大型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48、蒙古全羊席
蒙古全羊席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宴席用品。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婚礼或接待高贵宾客时使用。它是术斯摆宴最高规格的美肴。全羊席将加工后的整羊放到长方形大木盘中,犹如一只活着的羊,其肉味鲜美,可口之极。使用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唱赞美之歌、诵木斯祝词等。全羊席,作为蒙古族传统佳肴中的塔顶明珠,会给食用过的每一位宾客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49、蒙古奶茶
奶茶是蒙古人无法离开的饮品。其做法是:将捣碎的砖茶放入注水锅里煮滚,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鲜牛奶,待煮沸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同时用勺子反复调和而成。奶茶营养价值高、解困解乏,又能促进消化。原来,主要是草原牧区的牧民饮用奶茶,如今除城市市蒙古人外,还有很多其他民族的群众也喜欢喝奶茶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内蒙古的乳品企业也开始研制并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加工出了一冲即可大的奶茶粉。
50、蒙古酸奶
酸奶是蒙古人的传统饮料。蒙古酸奶分两种:一种叫生酵酸奶,另一种叫熟酵酸奶,蒙古语叫法为“爱日格”和“塔日格”。不论是生酵酸奶,还是熟酵酸奶,都有清热解毒,清暑健胃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季饮用,清凉可口,给饮用者留下美妙无比的感觉。同时,它又是一种调味品,吃面条时放入适量的酸奶,其味道就会大变。蒙古酸奶营养丰富,也有很大解酒作用。
51、蒙古奶皮子
奶皮子是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属于白食系列。奶皮子通常在夏秋两季制作。广泛流行于蒙古族聚居区。其做法是:将鲜奶倒入锅中,用温火烘煮,待奶子稍微滚起后,用汤勺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同时在抹上点生奶,锅中奶沫即成一层厚皮。冷却到第二天后,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用筷子将其排起,放到通风处晾干而成。奶皮子外皮酥脆呈乳白色,味香微甜,为奶食品中的佳品。
52、蒙古人的奶酒
奶酒是蒙古族传统的宴席饮品之一。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白酒还没有传入或没有大量传入蒙古地区以前,蒙古人就发明了用牛奶、羊奶或用马奶酿造出烈性饮料¬——酒的方法。酿造奶酒有一套完整的、细致、纯天然的工艺流程,能够保证其产品的天然绿色特质。蒙古人酿造出的奶酒,不仅味香,还带着淡淡的奶香味,饮用起来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奶酒一般的牧民家均能自制,常用以招待宾客。
53、蒙古人的马奶酒
马奶酒也称马奶子、酸马奶,蒙古语叫法为“车歌”。它是奶酒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的饮料之一。这种用马奶制成的饮料酒精度极低,饮用起来让人兴奋而不使其醉倒。马奶酒也是蒙医用来治疗诸种疾病的良剂。每年夏季,地处草原腹地的锡林郭勒等都会举办马奶酒节等活动。
54、蒙古八珍
蒙古八珍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与中原菜肴、宫廷菜肴结合的产物。一般用于高级宴席,元代由宫廷专职御用厨师制作。主要由醍醐、野驼蹄、鹿唇、驼峰、天鹅肉、马奶酒等组成。这种宴席在民间一般看不到,据说元代蒙古大汗举行宴会时经常将其作为御用膳。如用当今理念审视,这种菜肴既奢侈,又不符合动物保护法则。
55、蒙古人的勒勒车
勒勒车是自远古以来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即便于短途拉牛粪、拉水和柴草,又适于长途运输生活日用品或移牧时搬迁蒙古包。有时一个女牧民可驾驭六七辆,甚至数十辆牛拉勒勒车,一辆接一辆地联在一起,排成长队缓缓地运行,显示了牧区的特有的风情,现在经过改进的勒勒车,使用胶皮铁轮,组装轴承,用马牵拉,车速和载重量都显著提高。如今,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蒙古人世代使用的勒勒车,载着曾经的故事和绵延弯曲的记忆,正从蒙古人的生活中渐渐你远去••••••
56、蒙古包计时法
过去蒙古族牧民利用蒙古包上的烟筒孔观察时间。他们根据从蒙古包上的烟筒孔射进蒙古包内的阳光落下的角度,能够准确地断定实时间,据说误差超过5分钟。在蒙古包周围还画有12个生肖图,而且方位时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含义。如,鼠在蒙古包的北部,并且在鼠的图像下放着值钱的东西。
57、“成吉思汗”尊号的传说
关于“成吉思汗”这一尊称,蒙古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兄弟属民等全体蒙古人将帖木真推立为可罕之后,在吉祥永驻的勒鲁涟河畔的阔野上用上天恩赐的珍宝建造了蒙古式的宫殿,叫帖木真坐上了可罕宝座。自帖木真坐上可罕宝座的那天起,在宫殿东南的一块巨石上飞落一只从未见过的异鸟。这鸟的翅膀如同彩虹,声音动听无比,其形状也十分美丽。这鸟一连三日飞到巨石上,“成吉思,成吉思”地叫了三声。于是,众人意为这是大吉之兆,便为帖木真起了“成吉思汗”的尊号。
第二篇: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是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位于阿拉善左旗南境,在宁夏中卫县城西北18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与中卫境内的国家4A级旅游区——沙坡头隔沙相望。乘包兰铁路旅客列车中卫下车,具有最佳的可进入性。在腾格里沙漠中有两个相对较大的湖泊,一个叫东湖,一个叫西湖。相传古时候西湖边上有座喇嘛庙,一个小喇嘛提铜壶到西湖里打水,不小心把壶掉进湖里,怎么打捞也没捞着。几年后,小喇嘛从离西湖数十里之外的东湖边捡到了那只铜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两湖是由地下河连通着的。于是,通湖之名便不翼而飞,远近皆知。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沙丘环抱,内有4平方公里的湿地,绿草如茵,空气清新,牛羊成群,水鸟翩翩。白色的蒙古包群、五彩的野营帐篷、休闲茶座与飘飘营旗拨撩着旅游者的心弦。这里蒙古族风情浓郁,环境清幽静谧,如诗如画。旅游项目有驾“顺六轮”越野车、吉普车、摩托车、卡丁车瀚海冲浪和骑马、骑骆驼穿越沙漠、滑沙、祭敖包、观赏并参与民族歌舞、篝火晚会活动等。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湿地旅游区现为国家3A级旅游区。来这里骑驼旅游,既可探险观奇,欣赏大漠风光,又可体验大漠民俗风情,不失为远离城市喧嚣、锻炼意志体力、增加西部阅历的有益之旅。朋友们,让我们在这里好好地放松放松,开开心心地玩它几天吧!
第三篇:令人心惊的草原污水湖
原本广袤碧绿、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原,却有企业常年在这里非法排污,草原上的污水湖臭味冲天,周围村民怨声四起。全国闻名的生物制药基地托克托工业园,却有大量企业非法排污,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牵绊?环保部门的象征性处罚能否制止企业的排污行为?《经济半小时》继续聚焦消失的水源地,深入内蒙草原,探访令人心惊的草原污水湖。一、一年中排污半年 臭气笼罩村民难眠
内蒙托克托县地处内蒙中部,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处的北岸,土壤相对贫瘠,盐渍化普遍,然而就在这里,一些从中东部转移过来的企业利用这里地广人稀的特性长期非法排污,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对黄河中下游用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让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今年65岁的贺节眼家住内蒙古托克托县伍什家镇主力汗村,贺老汉在这住了大半辈子,家里种着30亩地,眼下这段时间正是鉰弄庄稼的关键时候,可贺老汉每天一出门,就禁不住皱眉头,根本没有干农活的心思。
老贺对记者说,现在对着田里,顺风就闻到刺鼻的臭味,前几年干脆臭得睡不着觉。
在老贺家门前,记者看到几十米开外有一道引水灌溉渠,托克托县紧临着黄河,贺节眼家的水渠又在在村里离黄河最近,引水方便,原本是近水楼台,种田的好地,可现在这成了村民最不愿意靠近的地方。水渠已经变成了臭水沟,一年当中有几个月流的从上游几个水塘中来的污水。今年遇到记者时,贺节眼稍微高兴些,因为臭归臭,但这段时间水渠里没淌污水。
老贺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水塘排水的时候,这里的水塘一年排2到3次污水,每次要排7、80天。如此算来,每年村民要有半年以上时间要被污水散发的臭味所笼罩,但这还不是老贺最担心的,他告诉记者,污水排放所用的水渠正是他们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水渠。老贺告诉记者,村里农田已经有部分盐碱化的现象。原本自己院子里还有口井,现在已经彻底不敢喝井里头的水了。老贺把井里的水倒出来,记者看到,这里的井水已经呈绿色,而这口井早已经成了一口废井。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对贺节眼和村民们影响这么大呢,老贺告诉记者,水渠中的水是从伍什家镇树林村和姑子豪村附近的氧化塘排出来的。氧化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最终实现无害化。既然是污水处理设施,为什么排放出的水还有如此大的危害呢?记者来到了托克托县伍什家镇的树林村。在这里,村民们提起村子南边的污水塘,每个人都满腹牢骚。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水塘排出的污水对空气有极大的污染,村民住的地方,开窗就有臭味。按照这位村民的指点,记者从树林村一路向南,走了大约1公里左右,空气中就逐渐出现阵阵恶臭,记者继续前行恶臭就越来越浓重,同时也能明显感觉到,脚下的土地也越来越贫瘠,地面和沙质土壤完全不同,已经完全干裂了。
步行大约三四公里,记者来到了一大片开阔的区域,在这里,终于见到了氧化塘。记者看到,整个池塘的面积约两三百亩,池塘的水呈黑褐色的,而池塘周围则弥漫着刺鼻的恶臭。
在这个氧化塘中,水完全是黑色的,记者向水中抛了几块石头,可以清楚的看到,溅起的水花是深褐色,在这里,记者一共发现了3个这样的污水塘,其中两个池塘内壁经过水泥等硬化处理,但是,记者注意到第三个水塘的四边内壁完全是泥土,没有任何防渗漏措施的痕迹。三个池塘的污水都已经接近饱和。
二、草原黑柳大片死亡 一个污水湖面积就超6000亩
氧化塘本是处理污水的构筑物,理论上说,氧化塘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甚至人畜饮用。然而事实上,这里的氧化塘的作用并没有实现。这些一年当中排放时间长达半年的污水究竟排向了哪里呢?排放的重点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记者一路沿着排污沟渠进行了追踪。
在托克托县姑子壕村的氧化塘边上,记者找到了一个排水口,就在氧化塘周边,还有一些正在铺设的排污管网,记者沿着排水渠一路向前,在距离氧化塘西北方向7、8公里的地方,已经十分荒凉,完全没有人烟,在排水渠里可以看到有不少尚未完全干涸的污水存留,这些污水都是红褐色,散发着恶臭。继续向北走,记者看到的情况更加触目惊心。
顺着排水渠,记者来带一片区域,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污水塘,恶臭冲天,水塘的水已经呈墨绿色,而远处用于改善土质的黑柳已经大片死亡,水塘周边的土质都已经变成了白色和黄褐色,刮开土的表面,可以看到里面已经是乌黑的。据周边的村民介绍,这片区域的水,到冬天会漫延到周边更广阔的区域。
顺着污水渠,记者继续向下游走,此时,水渠旁边已经没有像样道路,沿路刺鼻的恶臭愈发浓重,身边开始出现成群的像硬币大小的蚊虫。向北再步行大约3、4公里,污水最终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污水湖。
就在这样一个看上去还挺美的地方,实际上充满了臭味,记者往水中扔了一块石头,溅起的水花都是红褐色的。
这个巨大的污水湖向北伸延,记者一路向湖水中抛掷石块,溅起的污水五颜六色。由于味道实在太过呛人,记者只有戴上围巾遮挡气味。目睹此景,记者不禁想问问当地的环保局局长敢不敢来这里游泳。
沿着污水湖西侧,记者再步行大约两三公里,来到了这个湖水尽头。湖边很多小坑充满了水蒸发后留下的白色长条状结晶体。
记者用卫星地图查看了这个地方后计算,这片污水湖面积大概在6000亩左右,在这张图片上污水湖周边的土地已经变成了白色。三、一边制药赚钱,一边大肆非法排放污染 制药企业良心何在
尽管记者采访过多次非法排污,但在内蒙托克托县看到的污水塘还是令记者大感震撼,而根据村民反映,记者现在看到的还是水较少的时候,那么这些年来污水塘总共容纳了多少污水已无从计算,这些水到底是从哪来的?对当地环境还有着什么样的危害呢?
在托克托县伍什家镇的树林村的氧化塘北边,记者发现,还有几个新建的池塘正在施工当中,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司机成师傅。
成师傅告诉记者,他是托克托电厂的工人,这些污水塘是托克托工业园的企业进行污水处理的地方,那三个已经盛满污水的池塘是早已建成的,因为不够用,政府向附近的村里征地,这些新的池塘是去年才开始修建的,还打算再建三四个。托克托县公开资料也显示,2005年到2008年,托克托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了三座氧化塘,总容量180万吨。按照设计流程,污水应先经工业园区一级处理即企业自行处理后,再进行二级处理,也就是由污水处理厂承接企业废水,最后再进入氧化塘无害化处理,那为什么树林村和姑子豪村附近氧化塘里的水对村民影响还是如此严重呢?6月1日,记者来到了托克托工业园区。
面对记者,托克托工业园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那这座园区在污水处理方面到底有什么不想让记者知道的呢?公开资料显示,托克托县工业园区2003年成立,到2011年,园区累计引进项目40多项,建成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就有石药中润、神州制药、中牧生物药业等11家,为全国较大的生物发酵基地。记者调查发现,国内知名的水处理企业上海联合水务集团公开信息表示:2011年2月,联合水务与托克托县政府签订了协议,收购原托克托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资产,并投资6000 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以达标处理园区内以医药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而就在签订协议后不到一年,联合水务托克托处理厂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他们与上游企业签订的排放指标COD也就是化学需氧量为300,这样联合水务能保证处理后达到COD60。但上游污水往往达到400以上,最高时候甚至超过1000,导致联合水务根本无法正常处理。在托克托工业园,污水排放量最大的企业是石药中润,能占到园区污水排放量的40%。那么联合水务反映的是否真实呢?6月1日,记者来到了托克托工业园内的石药中润公司,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现在企业已经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产检修达两个月。
调查显示,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制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线。石药中润同样拒绝了记者采访。那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家企业设备检修要两个月呢。记者驱车沿着这家企业转了一圈,没有看到生产迹象,这家企业真的已经停止生产了吗?
当天晚上11点多钟,记者再次来到这家企业,这一次,企业周边的散发出来的味道和白天大不相同。石药中润厂区周围充满了刺鼻的气味,明显能分辨出是青霉素的味道,越往近处,味道越重,那么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现在到底是什么状况?园区的污水处理情况到底如何呢?记者联系上了一位石药中润的内部员工。
石药中润主要生产阿莫西林和头孢两种药品,面对环保部门的管制,工厂采取了“躲猫猫式”的生产方式,管得严些就晚上开工,管得松了就白天开工。这位员工透露说,事实上,石药中润此次停产并不是设备检修,真实的原因正是因为多次超标排放污水,眼下正被地方管理部门要求停产整顿。这位员工透露,2005年、2006年、2009年至少三次,石药中润因非法排污被环保部门要求整改。最近一次则是2011年5月18日,石药中润因“擅自通过生活污水管线超标排放”,被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罚款51.46万元。但每次停了又开,从没有真正停止过,那石药中润污水处理情况到底如何呢?
这位员工告诉记者,石药中润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开,但处理不完。企业考虑利润,不愿过多投入设施,于是便把最浓的、根本处理不了的污水先放在一边,等到雨季暴雨来了,水渠满了,也没人出去看,就趁机把污水派出去。此外,在春节快过冬季的时候,或过年过节没人监管的时候,就大肆排放污水。
事实上,对于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的排污状况,媒体曾进行过多次报道,托克托园区负责人也公开承认,在建园之初引进大型药企时没有严格执行三同时,也就是说,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没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由此埋下隐患。在氧化塘建成不久,托克托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塘里这些污水的COD也就是化学需氧量指标平均在1万毫克每升以上,最高时达到3.6万毫克每升,高出国家排放标准100多倍。对于托克托工业园区的氧化塘排污,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曾进行过调研。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托克托工业园区非法排污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给予了这些企业一定的保护,这样就等于干预到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即便环保部门有心执法却屡受限制。马军认为,地方保护是企业非法排污最深层次的问题。
马军说,以石药中润来说,在青霉素生产当中,产生的污水内含丙酮、甲苯、丁酯、丁醇、三合碱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沙土地带,最终进入地下水,带来的危害远比在地表要大得多。另一方面,氧化塘距离黄河边平均距离不过三十公里左右,也给下游用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产能超过200万吨,占全球产量五分之一以上,但很多增长是以低价竞争换来的,以石药中润的主打产品青霉素来说,全球市场年总需求量只有五六万吨,而我国年产能在2011年就已超过10万吨,目前还在增加,由于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低价抢占市场,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环保部门象征性的处罚根本无法阻挡企业产能扩张的冲动。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说,尽管环境保护法对违法排污的企业有相关的处罚规定,但说老实话这项法律规定有点轻,现阶段却只能依法来办。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过两次,每次非法排污的处罚都要加重一些,但这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有一段路要走。
半小时观察
每年将近一百万吨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表,企业内部的员工现在都无法忍受所处的工作环境,当地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收受到了多大的影响。内蒙托克托工业园是依托石药中润这样的企业,建起了全国知名的生物发酵基地。数据显示,2011 年,托克托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27 亿元,完成税收 15 亿元,正在力争建成内蒙古第一工业园区,然而,在靓丽数据的背后,我们付出的是超标排放给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这里还有一组数据,相关媒体报道说,托克托县相关负责人透露,自 2004 年以来,当地累计用于生物发酵企业的环保治理资金达到 2.1 亿元,再加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 2.7 亿元,远远超过发酵企业缴纳的 3.3 亿元税收,这其中还没有计算未来为恢复环境而产生的投入。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很多专家曾发出警告,一定要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在来看,当初所担心的,在现在一些西部地区已经变成现实,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能严守环保这根红线,对企业违法排污尽快处理,避免环境继续受到危害。对于企业违法排放的问题,我们还会持续关注。
第四篇:前郭县查干湖草原赛马场项目资料
前郭县查干湖草原赛马场项目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占地15万平方米,共分二期建设。一期规划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速度赛马场地及设施、跳跃障碍、盛装舞步项目场地、三日赛项目场地及设施、和赛马驯养基地等。草原赛马场饲养优良马种,既可以为游客提供普通的观光马,也可为游客提供专业赛马服务,同时设置马术中心和马球俱乐部,进行马术表演,成为多功能的休闲运动中心。二期规划10万平方米,建设商业赛马场,并打造成成省内体育赛马训练及比赛基地。
1.1.2市场前景(1)政策背景
我国目前对投资建设赛马场并无限制,也允许各地举办速度赛马比赛。2008年11月29日,国内首次商业赛马赛事在武汉东方马城举办。这项全新的赛事类似于“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是全职业化赛事,比赛严格依照马协最新竞赛规程执行,内容和形式与国际惯例更加贴近。比赛向入场观众发放竞猜券,猜中头马的观众再凭马号券换20张单价3元的体彩顶呱刮彩票,则有可能获得最高3万元的奖金,属于一种变相的博彩。但针对内地日渐高涨的开展马彩的呼声和许多城市闻风而动、“跑马圈地”的情况,2009年3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明确表态,内地目前还不具备开展马彩的条件,而崔大林副局长则指出开展马彩还可能遇到一些法律问题。
(2)赛马产业市场情况 1)美国马业
美国的马业非常发达,年收入甚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美国赛马投注博彩的收益只占马业收入的4-6%,其它的百分之九十几的收入来自育马,饲料,马具,马文化,拉马车,马舍,服装(牛仔帽,牛仔靴等)等相关产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拥有154家持有商业投注执照的赛马场,占全球总数2,000家的8%。美国年平均赛马投注总额大约160亿美元,相对于3亿美国人口而言,人均年投注额53美元。马里兰州拥有5家持有商业投注执照的赛马场,全年投注总额5.4亿美元。另外,美国的赛马场并非贵族的高消费专门会所,赛马场的门票价格也相当低。举世闻名的肯塔基州骐兰赛马场是美国大片《奔腾年代》的拍摄现场,赛事日的套票价格包括自助餐费、坐席费和泊车费,只售25美元,零散客人坐席门票只售2.5美元。主看台上可以容纳8-10人的贵宾席,以家庭为单位享用年费仅500美元。
美国的赛马业得以稳步发展、经久不衰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的国力雄厚、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大量的马场、马农和优质、超优质的马匹,而且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和富有阶级马主群体。拥有发达的涉马体育运动和涉马休闲娱乐的市场,拥有发达的马粮、马药、马兽医、马鞍具、马饰具等相关生产行业,拥有马教育、马科研、马出版、马媒体和马艺术等与马业相关的文化产业。美国不仅很多大学设有我们熟知的马畜牧、马兽医、马术运动和赛马场经营管理等专业,而且很多大学本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设有非专业的“马背骑乘”选修课程并可获得学分。可以说马文化在美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高度普及。
第二,商业赛马在各个州都拥有合法的地位,得到地方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赛马业在州议会有自己的代表和专职议会游说师,直接参与相关法律的订立、修改和补充。美国赛马业定有严谨的赛马规则,亚利桑那大学制定赛马规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参考意义。这部赛马规则由十几个章节、400多页篇幅组成,其中的投注规则(BettingRules)的篇幅多达80页。
第三,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不参与商业赛马的立法和行政管理。美国全国性赛马、育马协会一般也不直接介入美国各州的相关活动,而是通过各个州的对口机构间接发挥作用。
第四、商业赛马的彩金分配、税率和农业人口就业。美国大多数州参照巴黎共利法制定彩金分配规则,马里兰州和肯塔基州都采用了彩金二、八分成的做法,即80%返还投注彩民,其余的20%按照下列比例进行再分配:本州税:2%,地方税,治安税,消防税和其他杂费:1%,马主、骑师和练马师奖金:8%,纯血马育种基金:1%,赛马场经营成本:8%。
美国商业赛马的投注返还率居全球较高水平,税赋居全球较低水平,远远低于香港13%的税率。
2)香港马业 香港赛马会一年的收入达800亿—1000亿港元。除香港外,全世界赛马均为赢利性质。据香港赛马会的公共事务部经理刘大平介绍,马会81%的收入用于派彩,14%上交特区政府税收,还有5%用于马会管理和慈善事业。赛马会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单一缴税机构,其彩金收入的12.5%都会上缴政府。2006-2007,香港赛马会的彩金收入高达1006亿港币,缴给香港政府的税收已经达到了126亿港币,占香港政府税收的8.2%,是香港政府眼中最会下蛋的金母鸡。香港马会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会所预计招收3000名会员,个人入籍费为25万人民币,公司会籍入会费80万人民币,投资额8亿,会所总面积3.78万平方米。
3)我国周边国家开放马彩
近年来,包括严格禁赌的日本、法律森严的新加坡以及越南、外蒙古等周边国家都已经批准、同意开放马彩。
4)我国马彩市场潜力巨大
2008年,通过国家正规渠道发行的彩票(包括福彩和体彩)仅有1000亿,而在中国境内的私彩高达9800多亿。发行马彩有助于打击私彩。绝大多数国家开放马彩主因就是打击私彩。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提供的调研数据表明,发行“马彩”,能给社会提供600万个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链,至少能扩大内需1779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
(3)赛马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1)东方马城 以国内最完善的武汉东方马城为例,东方马城总占地面积100余万平方米(1平方公里),以体育赛马为主导,包括国际赛马场、赛马学院、赛马展览馆、赛事中心、观演大楼、会员会所、游客服务中心及商业、休闲、娱乐中心等10多个项目。其中,国际赛马场已建有周长1620米、宽28米的国际标准沙地跑道和周长400米的马术场,拥有看台3万个,封闭亮马看台4500个,总投资9亿元人民币。其他设施还有贵宾席、VIP包厢西餐厅、中餐厅、休闲吧、饮吧以及1400多万元的480平方米的电视显示屏。2008年11月29日的比赛属于每年举办的赛马节活动,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特别批准,方准许对公众开放。目前,东方马城每周都有两场内部比赛,不向公众开放。据侧面了解,武汉存在大量以此为标的的地下博彩活动。
东方马城的收入来源主要有3种:一是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基地,吸引全国各省马术队到此集训,收取一定场地费;二是组织马会和俱乐部,建立赛马速度比赛,收取门票和广告收入;三是提供群众参与性旅游休闲方式,如举办马术学校等,收取一定费用。然而,这些收入对于赛马场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据了解,包括饲料、卫保、工资等在内,目前国内一个赛马场一个月的开销约上百万元,因此,赛马场本身是亏损的。“赛马是贵族运动,马很昂贵,一个马场一年的开支有上千万元,如果不开禁马彩,经营非常困难。”南京赛马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添强说。
2)马彩放开后赛马产业盈利模式
赛马产业本身并不盈利,关键在于马彩发行政策。一旦国家放开马彩,将形成巨大的投资效益。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曾被允许按香港模式试行“马彩”,当时一天投注额高达1000万元,每个赛马日有一两万人参与,整个广州市设有100多个投注站。同时,赛马业的火爆也将带动周边地产的升值。据悉,武汉东方马城的投资商东方神马集团违背符合国际惯例地在马城周边投资建立大量高档民用住宅,均已高价售出。据估计,如果武汉马彩能够获批全面展开,将惠及周边交通、商业、餐饮旅游住宿、地产、传媒、基建等配套行业,以赛马场为核心3.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段都能受惠,武汉城建部门将投资兴建28条主干道的辐射道路,以疏解该地可能产生的巨大人流量,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11.86亿元。因此,赛马产业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行赛马彩票盈利;二是门票及俱乐部会费;三是周边地产开发收入。
我们认为赛马产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在吉林省松原地区投资建立赛马场将会今后整个查干湖的地产增值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建议进一步与政府接触,探讨国家放开马彩的可行性,抓住机会,提前部署,在查干湖建立辐射长东北经济圈的最大马场。
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1)自然环境优势
通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县域旅游百强景区,2009年查干湖冬捕成功入选吉林八景。查干湖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打造一个集运动、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湖泊休闲度假旅游区。近几年,查干湖景区旅游人数不断攀升,适宜通过该项目对查干湖的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做出最好的阐述。
(2)区位交通优势
查干湖距松原市城区45公里,南距长春193公里,北距哈尔滨265公里。长白铁路、203国道、图乌公路等多条国省级干线纵贯全境,旅游公路环绕穿插,交通十分便利,通迅、邮政方便快捷。
(3)政策环境优势
项目建设符合当地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可享受项目所在地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同时,预期马彩开禁,为开展商业性赛马活动带来机遇。
1.3 项目1期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占地15万平方米,共分二期建设。一期规划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速度赛马场地及设施、跳跃障碍、盛装舞步项目场地、三日赛项目场地及设施、和赛马驯养基地等;二期规划10万平方米,建设商业赛马场,并打造成成省内体育赛马训练及比赛基地。
1.4 项目1期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5000万元,马匹投资8000万元,流动资金为2000万元。
1.5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5.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1期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润3000万,年投资利润率为20%,投资回收期为5年。1.5.2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后,赛马场将成为景区内重要景观,必将拉长项目当地旅游产业链、丰富人文和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城市名片,从而对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繁荣草原文化事业,提升查干湖旅游品质,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6 项目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他方式可面谈。1.7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1.8 项目建设地点 查干湖旅游区。1.9 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2.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吉林省松原市源江东路1500号 法人代表:孙国华(管委会主任)2.2概况:
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因湖得名。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水域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
查干湖距松原市城区45公里,南距长春193公里,北距哈尔滨265公里。长白铁路、203国道、图乌公路等多条国省级干线纵贯全境,旅游公路环绕穿插,交通十分便利,通迅、邮政方便快捷。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年可产鲜鱼6000吨,芦苇5万吨。湖区现有鸟类16目47科23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9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灰鹤、雀鹰等35种。有野生植物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49种。
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所辖水域查干湖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是吉林省渔业和芦苇生产基地、天然的旅游胜地。盛产鱼类15科68种,年产鲜鱼6000吨;鸟类16目47科23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71.6%。查干湖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县域旅游百强景区,并成功入选吉林八景。
2.3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单超 电
话:*** 传
真:0438-2607766 邮
箱:chaganhuzhaoshang@163.com
第五篇:草原(定稿)
<<草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