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历史性论文
关于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历史性论文
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为此,我们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有哪些特点。
书是甜的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慧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抢不走的宝贝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从而使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成了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学者比国王伟大 当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时,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拉比---教师和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的声望。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而且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孩子一定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移到世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
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位或几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其结果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犹太人的教育观念非常强,他们背井离乡时都是先带书一起逃,在家里书有崇高的地位。我知道,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
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这可以反映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体罚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体罚的情况下,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牢记“爱抚加惩罚”这种恩威并用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同时,如果老师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没有主宾之分,那老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老师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应该谦虚,但有时候学生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是自己的灵感。在犹太人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虽然中国人智商最高但都是小崇明 都是人际关系 互相拆台方面的.负面的多
犹太人的聪明1,经济原因:据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经济学报告指出,世界上36%的财富掌握在在犹太人的手中,犹太人的经商才能非同寻常,但是他们的手段虽不能用不择手段拿来形容,但忽略人情,一板一眼的近似冷酷的方式多少让人难以接受 2,文化原因:犹太人中的天才遍布各个领域,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生物技术领域的天才不胜枚举,物理学中的奇葩,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 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闻名全球的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ond Frued),政治领域的伟大领袖卡尔.马克思(Karl Max)都是犹太人出身,确是20世纪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虽然勤奋刻苦是功成名就的主因,但天才的形象却更能让人们接受。3,犹太人的才能不容置疑,但以色列这个犹太人国家的政治作风却不叫人称赞,我们眼中队犹太人的不良印象大概能从这个角度得到更多百分比的答案,中国人可谓是犹太人的恩人,对二战时的犹太人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但当今的犹太人政策的确令许多中国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犹太人的厌恶,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于其种族缺点的放大,也许略带一些对其天才色彩的嫉妒和羡慕,但自二战以来这种印象一直没有得以大的改善,犹太人本无罪,是历史车轮稍稍倾斜和人性中的固有瑕疵成就了世人此种看法,同时也成就了犹太人略显悲剧的民族色彩。
有句犹太格言说: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犹太人对教育的热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来语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务﹑奉献之意。就是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能为上帝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向犹太人学习教子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感悟: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犹太人为什么这么聪明?他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首先,关键是他们看待学习的方法
第一,据说犹太人给孩子的书上,涂蜂蜜,让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所以犹太孩子从小就对书有好感,喜欢读书,就像品尝蜂蜜。
第二,犹太人的家庭,犹太人对于子女的婚姻特别看中,比如女儿首先要嫁给学者,如果自己的女儿嫁给学者,死都愿意。
第三,犹太故事,犹太家长常会问孩子,如果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只能带走一样东西,你带走什么,当孩子说金钱的时候,家长就会说:带走知识,因为金钱会用完,而知识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金钱。
第四,犹太孩子从小就不信任任何人,包括父母,知道凡事都要靠自己,例如,父亲会骗孩子过来,然后突然绊倒他,孩子就知道父母在骗他,他就再也不信任任何人了。
当然其次,也有地理和历史因素。
犹太人自从巴比伦之囚后,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家园,之后的数千年,永远分散漂泊在欧洲大陆,以及长久以来的航海经商,异地生活,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理念和事物,再加上他们的教育,让他们对于知识有更多的追求,以至于淘汰掉一些族群内的智商较低的人,也就是说一直处于优生状态,物竞天择,淘汰掉弱者,让他们的种族全体智商普遍升高,所以成就了今天的犹太人
第二篇:教师手记:读《犹太人家庭教育》有感
教师手记:读《犹太人家庭教育》有感
罗菁 黄山市东方智能婴幼园
一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有关《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文章,我便打开看看,文章很简短,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一些方面。
有一个这样的民族,他们只占世界人口的0.3%(数量约为1600万人口)。
但是,他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都来自这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其他民族的108倍。
爱因斯坦、毕加索、马克思、卓别林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独立
其他家庭:我什么都可以做到
犹太家庭:我什么都可以自己做到!
二、外表并不是一切
其他家庭:“你全身都会弄脏的!”
犹太家庭:(静静看着孩子玩。)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其他家庭:“留一些给你兄弟们。”
犹太家庭:“这些是留给哥哥弟弟的。”
四、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其他家庭:紧盯孩子一举一动。
犹太家庭:相信孩子会做好。
五、凡事都先难后易
其他家庭:你还太小了,我来帮你吧。
犹太家庭:别担心,只要这样脱掉,然后再试一次。
短短的这五点,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但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跟他们是接近的。接下来采用某件具体的事情来谈谈这五点。
一、鼓励孩子独立。
在园里,当两岁多孩子来到手工区,还不会使用剪刀但很想用剪刀工作,老师会先示范一刀剪的材料,让孩子先观察,然后引领他们使用剪刀,引领他们去一刀剪的材料,刚开始孩子还不会剪,如果拿连续剪或一张纸,孩子剪不下来,就会有挫败感,从而会放弃这项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到鼓励孩子去尝试,用剪刀剪一下就剪断了,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剪的工作感兴趣。让孩子知道我是可以自己做到的。
二、外表并不是一切。
户外的沙池是孩子们的天下,当孩子来到沙池,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及时给予帮助。违反规则了,及时告知孩子在沙池工作的规则。()老师不会去干预孩子玩沙时会弄脏衣物等等一些事情。
还有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只是公告绘画材料,比如:在绘画时不要将颜料弄到身上或手上等等一些约束孩子的词语,老师是不会说的。当孩子在操作时老师只是在旁边观察,老师只是静静地观察孩子动态,观察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发展。而并不是担心孩子会弄脏衣物。所以园里会提醒家长备一至两套衣物来园,弄脏了或弄湿了,供孩子换洗就可以了。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园里有这样一条规则:星期一是零食分享日(棒棒糖、膨化食品禁带),星期二是玩具分享日(电动玩具禁带),星期三是绘本分享日,星期四、五什么都不带。
孩子们执行得很好,即使有些宝贝星期二书包里有零食他们也不会拿出来吃的。因为规则已经给到孩子,孩子自然就遵守了。
还有幼儿园里蹦蹦床,它的规则是一次只能进两个小朋友,第三个孩子自然地站在外面等,他还告诉第四个孩子:现在蹦蹦床已经有两个人了,我们需要等待,他们下来就是我和你了。只要把规则公告给孩子,并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形成啦!
四、信任是最好的回报。
我们每天中午会安排两位孩子做值日生,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老师事先公告值日生的规则,擦哪些地方,然后各司其责,他们在打扫时,老师一边搞卫生一边观察,适时给予引导,但不会去干涉。还有每星期五的下午是我们的清洁日,老师也是一样公告今天要清洁的地方,然后大小组分开区域清洁卫生,老师边工作边观察,相信孩子会越做越好,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
五、凡事都有先难后易。
两岁多刚入园的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穿脱裤子是很常见的,但孩子要换鞋进入室内时,常常会说:“老师,我不会……”
这时老师会引领宝贝:“要穿这双鞋,首先我们要干嘛呀?”
“把它带子拉开,”说完就自己拉开了
“哦哦,然后呢?”
“脚踩进去。”
“嗯,是的,脚踩进去的时候,注意把鞋的舌头拉一拉,然后手指深进去拔一拔。”
孩子就会示范着去做,鞋子就穿好了。
“老师我会穿鞋子啦!”
“是的,老师看到你把鞋子穿好了。”
这样孩子就有成功的喜悦。
一次的引领是不够的,多次引领之后自然习得这一穿鞋的能力了,坐下来陪伴很重要。
穿脱裤子也是一样,引领孩子把手放在裤腰的两边,老师的手也放在相同的地方,让孩子往上提,老师的手只是辅助作用,多次引领孩子掌握了这一能力,自然就会穿脱裤子了。老师只要给到这样语言:“老师看到你把鞋子穿好了,老师看到你把裤子穿好了。”这样的语言是给孩子结果的肯定。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不是帮,是鼓励而不是表扬,是表述结果给予肯定,让孩子找到自信。
让孩子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为我们的园里的孩子感到幸福,更离不开谢谢家长的信任,希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与世界接轨。
第三篇: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
赵永才
【内容提要】书籍素有“精神食粮”之称,人的肉体需要营养补给,能够维持健康,同样,精神方面,也需要时时藉读书去补给营养,以维持精神的健康。可见,“亲子悦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儿童六岁到十二岁是阅读的丰沛期,虽然很多家长已经非常重视“亲子悦读”,然而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关 键 词】 亲子悦读悦读观指导方法悦读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许多名人在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 “亲子悦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现在正是提倡家庭亲子悦读的好时机。虽然,我们在推动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时,即使遭遇到一些障碍,也不应该退却。现在,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想就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彷徨、喜悦和大家共勉,让有兴趣的人士及学者专家、家庭能加以重视,进而去推动活动,提升阅读风气。
一、对“亲子阅读”观的认识——如同雾里看花
(一)对培养“亲子阅读”的意义理解不正确。
根据有关“儿童阅读”的研究发现:儿童六岁到十二岁是阅读的丰沛期,他们就像一块海绵,遇水即吸;不限题材,不拘类别,凡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都喜欢,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生种种考验的故事,更能够满足他们。
调查发现,70%以上的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阅读的基本涵义和真正价值未能正确把握和理解,他们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不少家长认为“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好处的”,但是却很少意识到阅读对孩子情感的发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甚至有些一年级学生的父母将孩子阅读简单地等同于识字,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地认字上,功利性地追求识字率,片面地把孩子推向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其实,凭着这些年实践,我收获了许多,亲子悦读能够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加孩子词汇量,为今后孩子的写作打下基础;有利于孩子记忆力的发育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1
亲子阅读过程其实是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过程,因此,亲子阅读除了以上作用,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充分感受母爱和爱,此外,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二)对“亲子阅读”理解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11%的家长认为亲子共读只适用于幼儿,等到孩子上学了、会自己认字念书了,就应该让孩子独立阅读,否则会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家长在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时比较关注亲子阅读,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亲子阅读的热情与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或荡然无存。
1、“亲子阅读”只是女人的事情。
调查显示,目前我校接近九成的家庭由妈妈负责为孩子选书,而在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的家庭中,也是近九成主要由妈妈担负为孩子读书的任务。孩子从幼儿园接触到的全是女老师。上了小学,大部分语文老师也都是女性。也就是说,在孩子出世后至少八九年里,几乎全是女性统领着他们的阅读世界。所以在很多人(包括许多家庭)看来,阅读就是女人的事情。
于是,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一方面动员爸爸们尽可能多地参与亲子阅读。因为亲子阅读是一种爱的传递活动,具有情感性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为激发孩子爸爸的参与热情,我们在每学期一次的“书香家庭”评比中,附上了这样的一个条件:爸爸必须参与亲子阅读活动,必须与孩子共同读完一本书(字数约为1万字)。
2、父母缺乏“以身作则”的观念
儿童喜欢模仿,且模仿的往往是大人,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可从树立良好的榜样。开始,父母本身喜爱阅读,暇时一卷在手,陶醉其中,子女便在耳濡目染中,油然对书本产生一种喜爱的心情。假如父母自己对阅读毫无兴趣,一年之内难得摸上几回书本,则会造成孩子也不喜欢书本。
二、缺乏科学的指导观——蜻蜓点水
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除了少数家庭外,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缺少对阅读过程的科学指导。对家庭阅读指导现状的调查发现,许多家庭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父母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不能针对性开展指导,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的质量。有些低年级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图书时,仅仅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关注那些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也不去理会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或困惑。厚厚的一本书没过几分钟就读完了。
(一)忽视孩子悦读兴趣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保证一件事情成功,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先让他对其产生兴趣;当然,希望孩子能对于阅读有所兴趣,也是一样。只要父母循循善诱,耐心鼓励,定能产生效果,而现在就有很多家长强迫儿童去阅读。
1、练习式的阅读。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不愿看书,就干脆让孩子做阅读训练,他们认为,既然孩子要把阅读段落后面的练习做完,就必须看了文章后才行。看看我们现在的家长为孩子准备的课外阅读材料:
这些鹅,红嘴巴,高额头,浑身雪白。它们一看见我,就伸长了脖子,边叫边点头“问好”,我很喜欢跟它们玩。
1、短文有句话,用“/“标出来。
2、写出表示颜色的词。
3、“我很喜欢跟它们玩”,它们指。
4、找出描写鹅的动作的词。
5、用“——”画出描写鹅的样子的句子。
通俗、简短、适合刚学完拼音的一年级孩子的一篇阅读文章,因为后面的”练一练,变得索然寡味了。阅读即成为一种痛苦的经验,是惩罚而不是享受,与兴趣成长的过程背道而驰,致使儿童产生反抗的心理,最后对阅读非但不感兴趣,且恨之入骨,看了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收益。
2、填鸭式的悦读。曾经班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家长给他买的课外书在书房里堆得像一座小山,什么经典、美文、时论、诗歌,应有尽有,家长以为只要开卷总是有益的。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只要一有空,也不管地方在哪里,就要求孩子去阅读,直读到夜半钟声响起,家长才让孩子鸣金收兵。呜呼,这样的读书跟我们小时候钻进被窝,拿着手电筒看书到三更,那种乐趣就大相径庭了。
3、张冠李戴的悦读。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初中生,语文成绩列全班最后,作文错字连篇,不爱阅读,每天放学就在家中看动画中。开始,大人以为是阅读障碍,可在阅读诊断中,发现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经了解才发现,他的问题出在阅读兴趣上。他只读与军事有关的文献,只要是战争方面的文章和小说,他都能快速阅读,而且能准确理解。而一到了语文课上的其他各类文章,他就十分无能了,他不会分析段落大意,不知课文中人物的简单的分析,对语法也不理解。原来,他对战争读物感兴趣,使他积累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词汇,所以,越读得多,他就有能力,越有能力,就越有兴趣,导致他只会读与战争有关的书籍,而不能读别的东西。
家长应当培养儿童广泛的阅读兴趣,不要让孩子任意发展,在孩子开始阅读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要关心孩子读什么书,及时纠正孩子的片面的阅读兴趣。
(二)忽视理解,而过于强调朗读
有的教师在教阅读时,过于偏重对发音和对字形的辨认,对阅读是一个理解过程重视不够,所以把儿童培养成只重视朗读,而不重视理解的人。我们学校有
一个儿童在全县朗读比赛中得第三名,但在阅读理解测验中名落孙山,原来,她的阅读方法有严重缺陷。他过于在乎对字面发音的准确性,不去试图理解句子所代表的意义,所以读后对内容理解不深,不能动用阅读来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忽视孩子对文字最初的感受
有个家长曾经这样苦闷的告诉我: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其他的方面。其实,在生活中,她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懂得和周围各种各类的人交流,能机智准确地回答常常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慷慨地跟她分享了其中的经验:我说自己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不让她看书的:听故事就一心一意地听。而在孩子自己看书的时候,家长也不宜在旁边过多讲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很强的想象力,就让他自由地发挥吧!应试教育本来就会大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家长可不能再推波助澜啊!
让孩子原封不动把故事复述出来,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大忌,孩子听熟故事后,应该鼓励他讲,他把基本意思讲下来就够了,鼓励他在学过的故事的框架上去编,编得越离奇越好。
(四)忽视“持续默读”,而太偏重大声朗读
“大声为孩子读书,就是为孩子念书,读出声音来”。有些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至少5-10分钟。持续默读,就是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确定为默读时间,家庭的全体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报纸、杂志,安静地享受阅读,每天至少5-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不提问、不讨论,不监督孩子的行为,也不要求做任何读书记录或写读后感。如有可能,这种活动最好一直坚持下去。以前我一直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结果孩子虽然喜欢看书,但不是自己看,而是和妈妈一起看,要妈妈读,孩子也不会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现在才知道这第二种方法的重要,第一种方法只能让孩子喜欢阅读,第二种方法让孩子自己阅读,自己去观察去思考,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这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五)忽视阅读的持久性
许多家庭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父母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记住一定要坚持,父母不要终止孩子每天的朗读活动。
三、欠缺温馨宁静的阅读氛围
在调查中发我们发现,有不少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书房,家长在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图书供孩子阅读、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孩子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或困惑。
(一)没有属于孩子的空间
现今的家庭,经常愿意花费大笔的金钱去装璜亮丽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房,却舍不得花心思布置实用的书房,致使孩子无法拥有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孟
母三迁”就是在于孟母要为孟子找到适合读书的环境,终于让孟子得以成为饱读诗书、名扬后世的圣哲。因此,倘若一个家庭无法提供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却要求做好完善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这是一件“缘木求鱼”的事情。
(二)缺乏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兴趣不能在书本的「真空」状态中养成,国内一般家庭通常无法购置各式各样的书刊,又不知道可向图书馆借阅或和邻居朋友们交换传阅,以弥补家里书刊之不足。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70%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书,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地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范围较窄。
呼吁家庭中尽可能地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的空间,没有独立的房间,单一定要有属于孩子的一片天空,哪怕一个角落也好,选书的时候要有选择性,也不能以下子买好多书,每次逛书店买一本或两本,没星期逛一次书店,也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老师们,家长们“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孩子离成功还会远吗?
第四篇:家庭教育论文
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作者:武汉市关山中学发表时间:2010-3-17 10:34:19访问次数:17860
高中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即将步入成人的最后的教育阶段,面对当前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相应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在有意无意地发生着变化。现阶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这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传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事实上从学校问世以来,学校同家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我们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强调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众多家庭尤为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时候,家长已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家长重视教育投入,重视孩子的发展,以期进入主流社会,这似乎成为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是很尖锐很突出的:部分家长认为高中学生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的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教育子女方式简单传统;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使家庭教育面临着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等等。
“教先从家始。”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工作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三个重视:
(一)、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针对这个种现象,我们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子女的表率。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高一(15)班有位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成天在家麻将,不仅不给孩子适当的教育与辅导,孩子正常的休息时间也得不到保障。另外那些打麻将人的出言不逊也对孩子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一段时间,孩子不但成绩下降,而且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妈妈极度的反感,甚至有厌学的心理。当班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并分别从教师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给家长提出了些建议。家长认识到了这不单单是玩的问题,这种行为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她逐渐改掉了视赌如命的恶习,还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孩子成绩渐渐有了提高。在母爱的温暖下,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
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仍有少数家长只盯着学生的分数。为此,在与家长联系时,要试图努力改变家长的分数观念,通过家长会、各种机会的谈话等,把学校培养目标、办学思想、教育观念等灌输给家长,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二)、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只要班主任用言行让家长明白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必要性,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情真爱,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让家长从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件事中都感觉到你是完全为孩子着想的,你也是信任他的,家长才会尽力合作。
在家庭和学校联系中,要十分注重对家长的信任与激励。家访时,可采用奖励家访,即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就去家访。其实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下边两角是家长和老师,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是顶点,因此,无论谈话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分析要入情至理。与家长交谈,首先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甚至将成绩加以夸大,让家长心里有一种安慰,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家长对老师家访就是告状的误解,再以平等诚恳的态度指出孩子的缺点,阐明纠正它的重要性,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当我们真正地以平常心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时,家长才能主动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观点,进而达成共识。书面联系时,也应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归功于家长,造成学生落后的原因首先划给老师自己。
(三)、重视教给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
家校联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然而家长毕竟一般都不是教育工作者,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联系时,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家长怎样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集体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做个实实在在的人,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何配合和帮助学校搞好教育等;可以通过家访、写便条、通电话、请家长来校等方法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家长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可以被家长所接受的建议,指导家长解决问题。如班级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其爸爸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没有母亲,因此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夜养成许多坏习惯,不做作业,随便拿学生的东西,不爱劳动,还经常无缘无故缺课。一次,通过与他爸爸谈话才知,父亲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回来对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班主任老师把他父亲叫到学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他回家做孩子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找到最终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需爷爷奶奶与教师的配合,而不是你对孩子的毒打。最后,家长的观念转变了,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这位学生进步了。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因此,家校联系中我们应注意这“三个重视”。
总之,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让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信任,共同研究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达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底气的人。
为了便于教师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在这里介绍几种当前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联系的途径和方法供大家借鉴:
1、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期中、期未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它能使家长了解到整个班级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也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
2、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探索性家校联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一种很好的媒体。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以理论武装;也可以及时召开共同感兴趣的家庭教育问题研讨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还可以经常提供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各种信息,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子女的个性问题,具体考虑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在家长学校,可以请一些家长代表以现身说法介绍育人的经验,促使其他家长的心理水平由依赖、应付性逐步向合作、目标性转化。
3、家访。家访是一种传统的、最常用的家校联系方式,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家访可分为随访和定期访。随访是发现苗头,即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商定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更大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但它不具备普遍性,如果是要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家访就难以达到最佳而有效的效果。每学期的家访,老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部分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家访时还不一定在家,使家访失去意义。
4、电访信访。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话,每个家长也基本都有手机,在这个社会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或工作繁忙,或忙于生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习惯于用电话联系。很多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既省去了交通费用,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它的不足在于,遇上较复杂的问题,电话联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有一部分老师索性以此代替了家访,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就一个电话把家长叫来,引起家长反感。故不能动辄就电话,要充分用好电话。另外,对一些家长工作在异地的,通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5、家长来访。能充分发挥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6、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保持经常书面联系的一种很好方式。一般是每周或隔周由班主任写上该生近阶段各方面的表现、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家长支持配合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带回家,再由家长写上学生近阶段的表现,以及对学校的建议等,然后签名,由学生带到学校,以便及时交流信息,统一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一些班主任填写“家校联系卡”往往简单化。有的只填写学生学习成绩、违纪记录等。结果是有些学生不乐于接受,不愿意拿给家长看,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7、班级博客——新颖的家校联系方式。班级博客,我认为就是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个人生活感悟、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育子经验,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在博客中可以看到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信息以及其他家长的观点,可以促进家长之间在网络的空间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
对教师来说,为自己进行家校联系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发布,也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在网络上对家长进行指导,及时为家长排忧解难,并深入的大面积的探讨教育困惑,只要家长点击就可以看到。另外,也可发表自己的个人生活感悟和教育心得,让学生可以看到课堂以外的自己。当然,目前由于我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率比较低,家长素质有待提高,这种联系法还有局限性,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使用。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总之,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五篇:家庭教育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在职
教师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结业论文
地区:新疆博州温泉县哈镇
名字: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玉梅
班级:第三期高级班
日期:2015.9.20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工作单位:博州温泉县哈镇中心小学 作者:刘玉梅
我是一名乡村老师,兼班主任,有着二十多年的教龄,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一名小学班主任而言,我认为学校不算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能否健康发展,所以,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都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和为人的收获。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 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 闭......这些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和谐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
孩子现在的生活是以家庭为重心,因此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给予,对其良好身心的发展影响极大。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需要父母的共同努力。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他的父亲从来不管孩子,天天在外喝酒,夫妻关系很紧张,母亲天天打麻将,大字不识几个,这个学生没有一天能认真完成作业,我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作业后家长必须签字的,一周下来作业不签字,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问他为什么不签字,他说:“妈妈没时间。”我说:“你妈忙什么呢?”他说:“打麻将挣钱。”对这样的学生,我家访许多次,家长对你的到来根本是爱理不理,我也是很无奈„„还好,这个学生还算听话,我没有放弃他,尽自己的所能,教育他,鼓励他,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所以,我认为培养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儿童并不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和谐。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之间存在着很少的尊重及和善,常常有语言上甚至身体上的冲突,儿童一定会慢慢地把家庭看成战场,看成是忍耐而不是欢乐的地方。事实证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儿童容易形成消极心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各成员之间要有融洽的感情气氛,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使孩子生活在有教养的充满文化气息的良好环境之中。
二、好的家教态度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的生活,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公正对待儿童,适当满足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以及坚持正面教育和针对儿童的情绪及个别特征给予疏导。现在看来,目前在我们班上存在以下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1)过分溺爱型。现在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最容易受到溺爱。父母成天忧心忡忡,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为孩子找借口;假如 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不是正面说教,而是护短。全家都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呵护过头,造成孩子缺乏自我克制能力,依赖性极强,使孩子过分自尊,形成狂妄自大、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的个性。比如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在家表现的非常好,在父母眼里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但是,在学校,她让我们班的学生称她为雷姐,她是老大,所有人必须听她的,否则就会怎么怎么样。针对这个孩子的现状,我及时进行了家访,她的家长听了她在学校的表现以后,根本都无法相信是自己的女儿做的事情,通过家校沟通,把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2)专制型。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加以限制,甚至经常进行打骂。长此以往,会使子女产生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我们班有个孩子的家长,在家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数学题不能有一道错题,考试成绩不能低于95分,否则就受到体罚。所以,这个孩子在学校就表现的非常胆小、怯懦,很少主动举手发言,唯恐出错,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孩子有所改变。
(3)不负责型。持这种态度的家长,他本身不能自律或有其他原因,对自己的孩子抱消极态度,不重视教育,只管孩子温饱。如果这样任孩子自由发展,其很自然地会产生孤独心理,还可导致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责任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适当管束与正面教育、鼓励、关心体贴相结合。三、好父母影响好孩子
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语、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对子女影响很大,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子女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相反,家长的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工作学习,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身教优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阻碍了家教作用的发挥。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将会不同。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外因。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激励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做父母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可以说抓好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将会使个人、家庭、社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