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 2008-10-2 19:20:00 | By: 一梅 ]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拿到新教材以后,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发现教材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这样以来,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轻松不少。但实际使用一个月后,却感觉不是这样的。
比如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中,在教学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后,就直接进入了“整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也就是“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这一知识点。我认为在这中间应先教学“分数混合运算”。因为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学生根本对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没弄清楚,就开始学习简便运算了,导致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掌握好。所以学生本来可以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要算对的题,却盲目的采用了简便运算,甚至有的题根本无法简便,他也在用简便运算。
还比如我们刚教完的关于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与原九年义务教材相比,内容减少了许多,就只涉及“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学生只需用乘加或乘减就可解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轻松了不少,但现在我有些担心的是期末考试时制卷的专家会怎样把握。再比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本来就很困难,老教材用那么多的例题来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就不是很容易,更不用说新教材,总共才两个例题,而且书本练习里面出现的又不是很多,学生的练习量根本就达不到,再加上毕业考试的题目远远超出新教材课本知识的难度,真不知道该怎么教?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大佳河乡中心学校
褚海涛
一、工作是种事业
有人常常说:“开始上班把工作当事业,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职业,最后变成了副业,工作没有热情。”工作六年了,我始终守着“工作就是事业”这份信念,把它作为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努力呵护,让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对待,努力保持自己的那份热情。
二、工作是种技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我来说是最拿手的绝活:
1、六年级《混合运算》课上我增设了“数学门诊部”,把本班学生所出现的计算差错一一列举出来,让全班学生都来当“医生”,寻找“病因”,进行“小组会诊”,然后“对症下药”,效果很好。
2、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把学生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中国剪纸、各国国旗、京剧脸谱、一至六年级所学的图形、字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
3、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对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进行记录,学习新课时根据变化绘出统计图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使知识的掌握过程积极主动、切合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积极入世的社会情感。
4、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我利用萝卜、莴笋等食物给学生演示,拆分,让每位学生都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及实际运用。尤其是计算半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时,用萝卜做成圆柱体进行拆分和演示,在计算压路机压过的面积和前进的路程时,我用学生带的竹筒进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方便,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
5、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和学生们进行真分数、假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转化,分数约分、通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等知识的比赛,师生互相出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6、在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7、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我结合讲解法,画线段图和运用“单位
1、实际数量、分率”三者的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我就直接教他们用“单位
1、实际数量、分率”三者的关系式来解答,同时是为了判断准单位1,我便总结“是、占、相当于后面的量,分率和的字前面的量”。
8、在教学解方程时我采取了用两边配平和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来解答,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己选择;
9、在教学鸡兔同笼知识时,我选择了列表法、假设法、用方程解答,但我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喜欢用方程来解答,我便向学生介绍通常情况下设“脚”多的为X,把两种量中数量多的归为“兔”,这样自然而然就好列方程和解答了;应用生活现实,学有用的数学,我上课时要讲求实效性,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要注意反思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干着平凡的事,没做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业绩。但我想:作为老师,只要我的学生因为有我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作为同事,只要我的同事因为有我感觉真好;作为自己,只要觉得无愧于心就可以了。我虽不年轻,在教育的岗位上还须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数学教学叙事
数学教学叙事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到超市购物要用数学、你一天的生活起居时间安排„„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农民伯伯耕种要算多少种子„„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首先,认真钻研业务。这学期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在我校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说实在的,这种模式比以前的教学方式难度大多了,有些问题的设计也需要认真想一想,特别是如何设计自学指导。
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自学指导所提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再次,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每次在“当堂训练”作业时设计好层次及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和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总之,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让学生争做小老师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第四篇:数学教学叙事
建构主义与情境教学
阳新一中 王燕娟
[ 摘要 ] 随着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了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但是,当真正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清楚认识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建构观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 关
键 词 ] 建构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1、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知识量、信息量的聚增而课时量的缩减,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到来,如何向45分种要质量,寻求一种既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会从多元角度进行数学学习,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的教学模式,是摆在一线教学人员面前的当务之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应以不违背这个观点为原则,否则,可能会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我自岿然不动。
1.1 案例一
课题:对数的概念
时
间:2 017年
对
象: 17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指数与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相关知识,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继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答知冲突,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
师:请同学位回顾初中学过的知识,试做下面一道题:
思考题:假设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2倍?
(教师观察学生反应:有一部分明白了教师的意图;有一部分学生窃窃私语能否求出x表示怀疑;还有一部分则不会列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与学生一道复习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且得出如下解答)
解:假设经过x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95年的2倍,根据题意有
a(1+8%)x=2a
即
1.08x=2
师:我们发现,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无法解这个方程。实际上,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将要学的对数问题。
(板书课题和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的对数,记作)的b次幂等于N,就是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从定义可知,负数和零没有对数,事实上,因为a>0,所以不论b是什么实数,都有,这就是说不论b是什么数,N永远是正数,因此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学生反馈记录:
学生A:“我预习的时候,不是弄得很明白,字母太多了,又有附加的限制条件,感觉这个定义特别难懂。今天上课用指数和对数对比,感觉好多了。但因为指数也是新学的内容,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体会,就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A实际上只是懂得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掌握它的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而不透)学生B:“我一直都在认真思考开始的那道思考题怎么做!老师,对不起,我昨天晚上没有预习„ „因为初中知识学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一遇到应用题,头皮就发麻,看到她(学生A)三下五除二就列出了等式心更慌了,本想看看课本是怎么解的,又不太服气,所以这一折腾就花了很多时间,后面您讲的内容我就听不进去了!”
(B学生实际上在告诉我她根本还不知道“对数”是什么回事。)
1.2、对案例一的反思
1.2.1、教材的引例所涉及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如B)原来就对设未知数列等式的做法掌握得不好,因而一开始就只能把注意力全集中于例题的解法上,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对数的定义”反而无暇顾及,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以此例作为引子导入新课,从成人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这仅仅是教者的一厢情愿,由于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别,无法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
1.2.2、学生A显然是基础比较扎实的一位,能牢记定义,并能利用定义进行对数运算。但B对定义掌握不扎实,只能机械地记忆和简单的模仿。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出定义过于唐突,没有注意从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知识入手而是选择了他们并不是很擅长的指数。因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达到有意义的、有成效的理解。
1.2.3、从学生B对定义理解的不扎实,感到定义“抽象”等现象可以看出,虽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的数字运算进入了抽象的字母运算阶段,但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2、理论指导:
2.1 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不是独立的、绝对可靠的、天衣无缝的真理,它是一种经验或拟经验的活动。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体现了这类活动的思想规律,它们不是一大套死板的、无关联的方法,只能用来分别处理各自的具体问题,而是体现了处理情境的思想和策略。因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是一个思想实验或“准实验”,要有投入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其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解释为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将知识单向地传授给学生,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组织、监控、调整自己的活动,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上观点,笔者感到,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特别是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因而,在遭遇了案例一的教学后,笔者开始尝试在建构观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细则、有反馈、有评价的课堂教学探索。
3新的尝试(案例2)
教学过程:
教师(刚上课即向全体学生发问):“3+2等于多少,大家知道吗?”
学生(愕然、警觉但轻松地):“2加3等于5。”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互逆运算等式,如:
启发学生发现互逆运算具有和谐、简洁和匀称之美。然后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所学过的运算中类似的结构,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继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答知冲突,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
3.3.1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学习数学的意识
类比是提出问题并得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上来,习惯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因而将新知识作为载体,把类比思想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类比思想,是使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步由具体过渡到一般,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的好时机,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3.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创设“5=3+2,2=?,3=?直至3如何用2和8来表示?”这样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先是愕然:怎么给这样一个小学问题?!进而警觉:老师有什么猫腻?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以此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解决问题之后,顿悟:从小学到现在,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3.3 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数学符号是单调的,数学等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无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大厦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朴素的美,一种理性的美。在案例二中,教师把几对互逆运算等式的结构美、形式美也挖掘、揭示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建构观相辅相承。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六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寺后小学--------龚诗栋
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其美的因素。就连数学家罗素也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数学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发现。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代数式、几何图形之间,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寻求数学的“形态美”。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地使用好教材,维护神秘的数学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是巨大,当学生引起对某一数学现象突发奇想时,要积极鼓励,不要简单地认为那是想入非非,或许他有着独特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那样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了。
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要始终认认真真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丰富,只能靠黑板、粉笔、来开展教学的环境,这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然而最近我的一次连续性实验,却取得了我意料之外的效果。那天在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我尝试着在班中四个小组里展开竞赛,学习解题方法、解题步骤、解题格式、解题思想等各方面,只要做得出色,都可以得分,类似现在流行的益智互动类电视节目,最后算出总分,宣布赢得比赛的小组,胜出的小组可以得到老师用红印章印出的五角星。第一次比赛后,我觉得效果不错,随口说了下一课我们继续比赛,谁知孩子们兴致勃勃,没有赢的小组争相说下一次一定要获胜。于是我在学习后面的3节内容时,都采用了这样的办法,说实话,我也没有偏向于哪个组,巧的是,四节课下来,正好每个组都胜出了一次。我曾担心哪个组实力太强,会连续赢,这样会使得别的小组失去信心,那我的“好方法”也就落空了。可喜的是,不需要我的“暗箱操作”,孩子们居然能够打成平手,我也为他们高兴。
当然,这样的比赛肯定也存在着问题,我想,我将继续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多去反思,争取能够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走出一条不错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