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08: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

第一篇: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

宜宾打造数量众多规模酒类企业的路径研究

(宜宾学院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酒文化学院)摘要:宜宾作为最早获评并得以认可的中国白酒之都,其“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白酒产业跨入千亿的目标,其关键战略举措之一是打造数量众多的规模酒类企业,分析认为,重要的实现路径是政府支持、文化发力,充分展现出酒文化对酒产业的助推作用。关键词:宜宾 规模酒类企业 路径 酒文化

2010年“宜宾酒”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着“宜宾酒”品牌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宜宾酒”这一区域品牌的背后是宜宾数量众多的酒类企业,规模庞大的产能和极具优势的经济效能。截至2010年底,宜宾市共有酿酒企业28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白酒企业工业产值382.5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0.18%;销售收入488.8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7.22%;利润总额80.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5.94%;利税总额124.9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41%;2010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白酒产量达到34.29万千升,拥有约60万千升的产能。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占四川省酒类行业的半壁江山,占全国同行业的20%以上,中国白酒之都的地位日趋凸显和稳固。“十二五”期间宜宾市白酒产业规划了步入千亿发展的目标,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规模酒类企业的培育。当前白酒行业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名优白酒产区之间的竞争,可以肯定宜宾白酒之都的地位将受到其它城市的强力挑战。中国目前有四个城市提出了中国白酒中心的类似城市名片:宜宾中国白酒之都;泸州中国酒城和中国酒谷;江苏宿迁中国白酒之都;贵州仁怀的中国白酒之都。在目前中国酒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下,未来一段时间,宜宾的关键竞争对手是近邻泸州(见表1)。

表1 宜宾、泸州白酒产业发展的一些指标比较

白酒企业总数

泸州 480户 规模白酒企业数量 92户(2009)

宜宾 284户 31户

万千升 约60 万千升

7件

8件

10件

白酒产能

中国驰名商标 28件

四川省著名商标 23件

四川省名牌产品 22件

销售收入 467亿元 621.8亿元

利税总额 115亿元 156.69亿元

(注:所列项目如没有特别注明,均为2011年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酒谷”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宜宾酒业十二五规划。)

不难看出,泸州从白酒产能和企业群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优于宜宾。虽然在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上宜宾略微领先泸州,但主要是五粮液的贡献,其它企业和品牌的贡献非常有限。宜宾白酒企业目前是五粮液一枝独秀[1],白酒产业体系从大、中、小企业数量组合角度来讲比例严重失衡,中间层次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品牌影响力弱,和泸州重视酒业整体发展相比,明显不足。未来宜宾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白酒之都,打造数量众多的规模酒类企业是其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实践尤为重要。

一、路径之一:政府支持

白酒产业由于原料和消费的特殊性,是国家层面一直控制发展的行业,控制手段主要为增税减利、提高进入门槛和产能总量控制。但到区域层面,特别在具有悠久白酒酿造历史、精湛酿造工艺及独特酿造环境的区域,酒业往往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白酒产业更好地发展,宜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伴随着五粮液成为中国的白酒大王,宜宾白酒工业发展不断地迈上新台阶,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川省政府和宜宾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笔者在此所谈政府支持不是传统的政府支持方式,而是在科学分析论证当前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宜宾市白酒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政府应探求富具创新性的支持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层面推动五粮液的带动作用,帮扶宜宾市一批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

五粮液作为中国的酒业大王,其通过OEM经营模式,培育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知名子品牌。但这些子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摆脱五粮液,走上“单飞”之路,成为五粮液的竞争对手,如金六福、浏阳河等,其中金六福在2012年 白酒品牌价值榜上高居第16位,价值达到119.26亿元,比进入榜单(全国前200名)的高洲、叙府、红楼梦、竹海酒业四家宜宾二线品牌的价值总和(87.03亿元)还多。试想,若五粮液利用宜宾现有酒企的优势,出于行业责任和整体发展的目的,扶植宜宾市规模以下酒类企业的发展,宜宾的酒业真正做大做强或许就没有那么难了。但由于竞争的存在,五粮液不会主动去做,这就需要宜宾市政府从中斡旋与推动,统一认识,把区内其它白酒品牌打造和营销统一在“宜宾酒”地产品牌旗帜下,搭乘“五粮液”这一战舰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政府在白酒酿造有机原粮供应基地共建、产业园区打造、流通中心建设、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和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

和泸州、仁怀、射洪(沱牌所在地)等地比较,宜宾酿酒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在31家规模企业中,只有叙府酒业有限公司、高洲酒业有限公司、华夏酒业等少数几家企业有规模、供应能力有限的酿酒原料生产基地。其它规模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由于没有可依托的原料基地,产能潜力难以挖掘,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产业园区打造上,宜宾市当前做的也不是很好。新打造的翠屏区白酒产业园区(李庄)进驻企业有限,未能形成聚集效应,区位制约也导致中小白酒企业难以共享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流通中心、产品研发中心还未系统规划,都是企业个体行为,没有区域层面的正式机构。例如酿酒需要的原料,随着本地的酒类企业需求量增大,即使建立原粮供应基地,也难以满足,就需要考虑向省外、甚至国外进口部分可替代原料,如糠壳等,就需要有区域层面的流通中心来协调采购等。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只有酿酒规范方面的地方技术标准,平时的监管日常工作没有系统规划。作为中国酒都,作为未来中国白酒走向国际的先行者,宜宾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白酒产业的安全监管问题,未雨绸缪,放眼国际,使宜宾酒成为真正健康、绿色的饮品,为宜宾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的软硬件环境。

(三)政府在把宜宾打造成中国白酒文化研究中心和酒类人才培养、储备、输出基地战略中起到主导作用

当前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提升自身产业水平、化挑战为新的发展机遇是每个白酒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高层次、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酒类人才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根据四川省酒业“十二五”规划,五粮液集团将成为第一个千亿级的酒类企业,宜宾和泸州将成为两个千亿级的酒类产业集中区。宜宾在未来中国酒业板块的地位将日趋凸显,不仅仅是宜宾酒业整体做大做强需要高水平的白酒文化研究和酒类人才培养,而且从全国白酒行业来看也需要这样一个集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领航者。从目前来看宜宾市酒类技术人才数量虽然较多,但高端人才(特别是营销策划)匮乏,且分布不均衡,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五粮液集团公司等名优酒厂;酿酒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系不甚密切,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能够汇聚全国白酒酿造、营销、文化推广等方面专家的平台;其次依托这个平台提供的师资力量和基础环境,逐步实施酒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输出战略。宜宾学院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的实体机构性质的酒文化研究机构,中国酒文化学院是国内第一个酒文化学院,近期又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将会成为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和酒类人才培养平台的最佳载体。宜宾市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酒文化学院的建设,以人才带动宜宾酒业的全面、高水平发展。

(四)政府在把宜宾打造成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开发和国际接轨的时尚、绿色、健康的白酒新品种中起到引领作用。

时尚、绿色、健康是未来中国白酒发展的重要趋势。依托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宜宾现已是世界最大的白酒酿造基地,但要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白酒生产基地,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国外消费者对五粮液的高度认可与广泛饮用。要达到此目标,就要政府把开发时尚、绿色、健康的白酒列入到酒业发展的规划中来,让核心企业把这一趋势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来。有了这一宏观的发展环境,宜宾白酒二线企业发展之路将得以扩展,发展空间将扩大,发展视野将更加高远。

二、路径之二:发挥文化宣传的教育说服作用,鼓励民间资金,外地资金投资宜宾酒类企业

当前,宜宾市中小白酒企业做大做强有两个关键瓶颈:一是如何成功创建并推广自己的品牌;二是如何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品牌定位和品牌营销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二个是第一个及其它一些瓶颈突破的前提,没有资金作为保障,一切发展战略都无从实现。宜宾当前的白酒企业除了少数几家外,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紧缺的问题,如在技改扩能、品牌战略、市场战略、节能减排等方面。目前的形势是白酒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主要企业利润额不断上涨,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其它行业特别是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相对不景气,各路资本纷纷瞄准白酒行业,导致当下有超过二成的白酒品牌引入外来资本以应对战略提升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境。宜宾酒产业要做大做强,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引入外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路径,当然有两个前提:一是宜宾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二是如何吸引到成熟度高、具有长期逐利效应的资本。在此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投资宜宾酒业最具优势的就是宜宾独具特色、独一无二且富有生命力的酒文化。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宜宾酒文化从这两个方面讲在国内都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在物质文化方面,如宜宾具有五粮浓香型白酒最适宜的酿造生态环境、经历上千年沉淀的独特酿造环境、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引领下的一流的技术、人才、设施环境等;精神文化方面,宜宾有悠久的酿造史、了解并热爱白酒的醇厚民风、国内最具特色和实力的酒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白酒文化节的打造等。所以宜宾市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宣传的教育说服作用,鼓励民间资金,外地资金投资宜宾酒类企业,促进宜宾酒业的整体发展。

在吸引投资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作用,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仁怀市在去年的财政预算中,划出200万元作为扶持白酒发展的专项贴息资金,为白酒企业争取贷款2亿多元。

三、路径之三:充分发挥酒文化对酒产业的助推作用。确保宜宾酒类企业整体发展、健康发展、快速发展和优质发展

白酒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行业,从诞生起,就开始了文化的积淀过程,历来与中华

[2]民族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成为为数不多的文化属性大于物质属性的必须用品之一。但中国白酒发展到今天,酒文化价值在体现方向和体现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如有学者指出为什么一些高端品牌的洋酒动辄几万元一瓶,透视这些高端洋酒品牌的背后,其销售价值的内核正是历史的传承、独特的文化[3]!宜宾作为最早打出酒文化概念的五粮浓香型名优白酒核心腹地,不但自身有底蕴非常深的酒文化基础,而且在国内酒文化研究上最先设立了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酒文化学院,这将有助于宜宾成为中国酒文化研究的中心。宜宾不但要发展数量众多的规模酒类企业,而且要利用其优势,让这些企业在崛起之初就重视并善于挖掘酒文化的价值,以酒文化促进白酒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生命力的不断强大。具体来说酒文化对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升格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助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作用

在宜宾乃至全国众多的酒类企业中,注重自身酒文化建设的企业不少,但是大多没有站到酿酒行业的高度,没形成统一的白酒文化,并且对外宣传和输出不够,利用酒文化开拓国外市场力度不够。当外界舆论对酒行业误导时,没有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如发生在2012年11月份曝光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引起了全国层面的慌乱,如果公众对酒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就会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宜宾中小白酒企业要站在一定的行业高度,充分构建、挖掘健康的酒文化,并把酒文化传播和品牌推广相结合,尽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二)促生作用

知名白酒企业都有自身的特有的酒文化因子,而且这种酒文化因子会成为其品牌文化最重要的根植土壤。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杏花村,水井坊、泸州老窖等国家名优酒企业,金六福、道光廿五等新品牌企业,都通过加强酒文化的建设,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快了品牌建设的步伐,很大程度上的拓展了区域和国内市场,有些甚至利用酒文化作为先行者,开拓国际市场,故而酒文化对品牌的促生作用必须得以重视。当然任何时候以质取胜是酒文化促生作用的支撑文化基因。这是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应该坚持的一个根本。

(三)指导作用

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健康、基础、坚实的酒文化不仅有助于白酒企业品牌的传播和壮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企业树立行业意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拥有诚信、敬业、透明、自律等组织普遍应有的品质。这些对中小企业壮大过程中如何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非常重要,故而酒文化指导作用的发挥也至关重要。

(四)坚实作用与提升作用

酒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酒类企业的竞争软实力,2011年宜宾白酒与泸州白酒的对比分析可见一斑。泸州白酒产量多宜宾将近一倍,但泸州产值为460亿元,而宜宾为621.8亿元,其利税却比宜宾少29.8%,同样是浓香型白酒,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答案只有一个:品牌文化附加值。故而重视酒文化,把其内化并附着为品牌价值的一部分,将有利于坚实品牌的竞争力。细看近年来崛起的白酒品牌:水井坊、舍得、郎酒系列、洋河蓝色经典系列无疑都在品牌文化核心诉求上做足了功夫,充分利用酒文化烘托、造势、营销的作用唤醒消费者内心情感。宜宾中小白酒企业品牌正处于建设阶段,一定要利用酒文化对品牌价值的坚实和提升作用。

以上是笔者提出关于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白酒规模企业的一些基本路径。其中核心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既然白酒产业已定位为宜宾的一号产业,就要政府转变观念,把自身定位为服务型政府,为宜宾白酒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转变为进取型地方政府,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4],通过地方软环境的建设来吸引投资者、经销商、旅游者。同时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凸显中国白酒之都的城市名片,大力支持宜宾成为中国酒文化研究的中心和酒类人才的培养、储备和输出基地。同时注重统筹、策划,全力打造“中国(宜宾)白酒之都”城市品牌,实现宜宾酒类产业的整体营销。这样才有助于宜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白酒之都,实现“十二五”期间的既定战略,把五粮液集团打造成为第一个千亿级的酒类企业,让宜宾白酒产业整体步入千亿阶段,引领中国白酒行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杨 波,中国酒文化研究第一卷[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158-159.[2] 华夏酒报,2012.10.23,A5:外来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其不会长期关注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3] 衣大鹏,从“五粮液百年古窖典藏”看中国酿酒业的发展[N].华夏酒报,2011-08-05.[4] 周业安 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52-61.

第二篇:我国企业名牌战略的路径选择研究论文

在当前国际市场信息交流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产品由质量、技术服务、价格等要素的竞争,逐步转向品牌优势的竞争。以名牌的效应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来分割未来的世界资源、扩张全球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经济的主流。因此,品牌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占领了市场就获得绝对的竞争力。

一、品牌的定义及内涵形成品牌指某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和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相互组合运用,其作用就是让消费者区分其它企业、商品和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一种潜在关系。内涵相当于一种“个性”,每个品牌都应含有特定的内涵,或者公司企业主动给其品牌注入,或者通过产品的外包装、说明、宣传,让消费者使用产生一种感觉和想法。传达品牌内涵既是企业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理念,品牌内涵成功与否取决于在消费者心中能否产生预期的效应,例如可口可乐让人感觉的就是“充满活力”,而百事可乐,让人感觉的是一种“时尚、年轻”,海尔传达的是“品质第一”等。

品牌的核心价值从非感性层面角度是以产品为基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实际的利益,通过金钱、时间等购买成本来交换。

在感性层面指该品牌可以发出奇妙信号来影响消费者思想和购买行为,使消费者产生高度的忠诚。一个优秀的品牌拥有大量高忠诚度的顾客,例如奔驰、宝马、微软等著名品牌。

二、名牌和名牌效应

所谓名牌,一般而言,就是拥有优质的产品为后盾基础,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内乃至国际驰名的品牌。名牌包涵产品自身极高的质量和附加于产品其他功能,给消费者的整体印象。消费者对其享有很高声誉,在较大范围内知名度极高的商标习惯称谓。从产品角度分析,是“三度一性”(既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可替代性)的综合,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从企业的角度,名牌是反映企业内部的文化、营销策划乃至各种管理水平,在社会上代表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国家的角度,名牌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发展程度。

1、合拢聚集效应

主要指该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当发展到一定的实力饱和度时,企业就会将目标转移进入其他市场,凭借大规模经济优势和原名牌效应,运用财大势粗的模式来吞并其他固有品牌,形成产品垄断,扩充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例如“双汇”企业被美国的高盛投资银行收购一样,金融行业扩市场占领食品行业,采用的就是合拢聚集效应。

2、连带效应

这是一种良性的连带效应,因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满意和忠诚度,进而将这种满意度连带在企业的形象上,对企业也形成了好感和亲和力。当企业研发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这些消费者会把对企业的好感连带与新产品上,积极拥护购买新产品,大大的带动产品销售,和迅速推广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宣传费用。

针对这种效应,适合企业去发展产品多元化和延伸,利用名牌优势效应扩展到新产品市场。

3、磁石效应

这种效应是名牌产品和企业在顾客心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消费者十分信赖产品的品质和优质服务,当购买企业产品时,十分享受这种服务,强烈的吸引消费者的心,这样消费者就会重复的购买。带动产品的销量,由实在消费者吸引潜在的消费者,使企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更多的忠诚顾客。作为企业应该维护原有品牌的形象,同时要不断的加大宣传让更多的顾客知晓,增强品牌的竞争地位。这种效应就如购买海尔的产品,享受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带动了顾客的口头传播,促进销售。

4、时尚效应

由于名牌本身拥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消费者争相购买企业的新产品,认为这是新潮时尚的产品,同时将这种购物体验劝告给别的消费者,吸引他们的购买,因为时尚新潮的从众心理,这些消费者也随之购买,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时尚。企业完全可以运用短时间的时尚热潮,增加各种的促销营销手段牵引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增强他们的时尚观念,借此提高市场占有率。就类似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洋快餐消费,每次的新品上市都会带动一种饮食时尚,都能吸引顾客购买。

三、名牌战略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体现可持续发展

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是通过名牌战略改善技术缓慢,劳动力生产率低,品质低下,品种单一化,成本不断上升等多种不利局面,带动企业的发展。名牌战略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将政府职能、企业、市场体系结合起来,同步实施,充分确立企业在市场的长远发展前景和整体竞争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利于促进企业文化构建。

首先,品牌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代表,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浓缩。名牌战略参与企业的各类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管理决策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名牌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上的结合统一,是文化和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创造名牌也就是发展文化,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实际上也是构建企业内部文化。再次,名牌是市场经营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统一,包括对企业形象的管理、售后服务管理、营销策划管理,保证了构建企业文化的明确性;最后,品牌文化建立于民族文化根基之上,促进我国企业的文化构建,吸取传统名族文化的精髓和深厚的底蕴,指导企业文化的建设。

3、利于企业制度确立

当代品牌的具备多重形态,品牌把企业的直接或潜在利益关系的元素紧密结合起来,向企业提供完善、充足的经济信息。

品牌作为企业与社会的沟通媒介。品牌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可以直观、准确、全面、深入地反映企业法人和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制度的拥有完善的管理和经营运作基础。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塑造是名牌战略实施的产物,这有利于增强企业法人和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种高效的监督、约束、培养的企业机制,用品牌理念管理和培训企业员工,确立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机制。

四、目前中国企业名牌的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品牌阶段发展经历了品牌经济复苏阶段、品牌经济初级发展阶段、品牌经济上升阶段等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名牌战略经济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工作,品牌经济快速提升,掀起努力创建知名品牌热潮浪潮。随着我国相关名牌战略政策出台,我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暂露头角,品牌经济不断上升。很多的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针目标,大批企业通过科技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及企业品牌形象,名牌企业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责任逐渐增强。大批名牌企业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涌现,例如家电行业的“海尔”、“康佳”、“长虹”、“TCL”、“海信”、“美的”、“联想”。服装行业的“杉杉”、“雅戈尔”、“红豆”、“报喜鸟”、“波司登”、“李宁”,还有白酒行业的几大巨头:“茅台”、“五粮液”、“青啤”、“燕京”等。在服务行业品牌中金融、旅游、交通等领域也产生大批知名品牌,如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国旅、中青旅、中远、国航等。

在品牌战略实现大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企业品牌战略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企业缺乏名牌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品牌发展竞争力;品牌盲目化延伸使市场资源分散,丧失原品牌市场竞争力,危及企业的生存;对于品牌的塑造简单依赖广告媒体的轰炸,缺乏持续的传播推广;品牌缺乏个性、内涵不鲜明等等。

五、企业实施名牌的路径及对策

针对上述的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加强名牌战略的研究和探讨,完善品牌战略的实施方案,塑造良好的企业名牌形象。

(一)确立并强化名牌意识

企业要实施名牌战略,在企业高层管理者方面,首先要强化名牌的价值意识,才能领导企业员工去树立名牌意识。把名牌作为公司的最终目标,建立名牌文化价值体系。在员工方面而言,名牌的具体实施工作还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来落实,那么就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关名牌战略的培训教育,使之明确名牌塑造的过程,以及实施名牌战略对公司的深远意义,让员工认知如何从自身完善,在产品生产、服务质量严格要求自己,以便确保名牌实施的顺利。

(二)综合完善名牌机制

企业的名牌机制对实施名牌战略必不可缺,如何建立并完善名牌机制值得探讨。

要求企业首先要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分析,因为名牌的价值体现在准确的定位和个性。独特个性和价值诉求点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并形成亲和力。所以企业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收集顾客需求信息,分析市场状况,竞争对手信息,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产品定位,设计出与同类产品有明显差异,却能体现企业特色的商品。其次确立媒体宣传方案,因为信息时代,媒体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媒介,它可以将企业的一切信息,迅速及时的反馈给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在媒体宣传品牌过程中,大大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企业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移,实现品牌的无形价值。

(三)确保产品质量与创新

高质量是名牌战略的首要标准,世界名牌产品都依靠高优品质作为技术核心,融合最新的科学研发技术,确保质量的遥遥领先领先。例如奔驰、宝马、法拉利、苹果等著名强盛企业,他们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都是占据同行品牌之首,可见质量的优质和不断完善品质的战略意义。所以我国企业要严格按照我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生产产品,才能接受国际上更为严格苛刻的质检,创造出世界名牌。另一方面,创新是名牌的生命力,创新与名牌成长紧密相连,没有创新,名牌就会褪色。因为每个名牌,都拥有一群庞大的忠诚消费者,如何满足消费者随时代变更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呢,唯由不断创新。

(四)升级服务标准

优质服务也是名牌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影响和维护名牌的作用。优质的名牌服务被提升到名牌成败的把关口,因为在创造名牌之后的工作就是一直的把名牌给维护好,做好名牌维护战略的具体措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做好服务的人性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顾客的服务需求。因为品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名牌的评价和信任,要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与品牌优质服务相配套,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占领销售市场。

(五)巩固兼保护名牌

名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无可估量的商业价值,每个名牌都具由在国际市场上的资产价值。巩固和维护名牌是名牌战略的重要成分,2010年海尔的品牌价值高达701.35亿元,紧接着是四川长虹682.58亿元,联想的品牌价值为608.25亿元,可见保护名牌的价值性。因此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自身落实好品牌商标的保护工作,维护商标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名牌战略是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然社会产物,名牌战略关联到企业长期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成败兴衰。

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名牌战略,它需要对名牌形成充分认识,做好名牌实施的准备工作,重视名牌战略工作的意义,才能引导我国名牌居于世界前列。

第三篇:高三教育教学工作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要实现高三教育教学系统、扎实、有效地进行,以期成就“不一样的选择,同一样的精彩”的教育梦想,需要德心并辔,筑基教育梦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研教并举,开展教育科研,淬炼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较真做实,精细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多元成才,精致培养路径,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成才教育。

关键词:德心并辔;研教并举;较真做实;多元成才

一、德心并辔———筑基教育梦想

德育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原点和动力源泉,任何教育上的成败得失都能找到德育、心育上的归因。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始终坚持高三工作德育为先,心绪宁静,以扎实有效的德育和人本细致的心理疏导为高三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厚重的思想基础。

1.优化队伍,合力德育。2016届高三组建伊始,确立了德育工作常抓不懈的方针,首先成立以级部成员为主的年级德育工作小组,统筹年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从全校教师中海选高三年级班主任,由班主任选择教师并吸收班长、团支部书记参加组成班级德育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班级学生思想、心理、情绪问题;班级设立以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班务委员会,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分类确定班级德育目标,重点班班主任着力加强学风建设,普通班班主任着重加强班风建设。德育处精选班主任、骨干教师积极进行高三校本德育专题研究,指导高三年级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全员参与、耐心教育、真心关爱,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整个年级一直秩序井然,所有学生专心学业,醉心书海。

2.全程跟踪,持久激励。班主任们根据高三学生的特点,结合每一次的模拟考试详细分析,找出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及时表扬与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各个时间节点上通过各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凝聚力。

(1)紧扣时间节点进行高考倒计时百日誓师大会、一模、二模、三模考前动员会和表彰会、高考壮行授旗仪式、为音体美考生出征专业省统考举行壮行仪式等去从内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共鸣。

(2)一模前组织高三师生赴如皋深入当地课堂,实地感受当地高三学子的学习精神和状态。南通学子的刻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的师生,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3)在考前邀请到了著名中小学心理辅导专家对全体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们获益匪浅。邀请专家来校做高三班级实务讲座,指导高三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开展班级实务论坛,邀请班风正、学风好班级的班主任做经验介绍。

(4)积极利用好学校特地给高三安装的电子屏,每周更换激励人心的口号,如“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美丽”;三模前的“成功就是在最艰难之时微笑着再坚持一下”;高考冲刺倒计时的“张开双臂微笑着去拥抱近在咫尺的梦想”,等等,让学生进班伊始就受到内心的震撼。

(5)利用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的考前焦虑。

(6)重视班会课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加深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越是临近高考,越要强调班会课的重要性,坚决不把班会课流于形式。(7)学校在考前一周为所有的高三师生进行送温暖活动,虽然每天只是一瓶酸奶或者一个苹果,但是带给师生的温暖和关怀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广大师生知道学校始终和高三并肩战斗,共迎挑战,激发了他们勇创佳绩的决心。

3.目标引领,坚定信念。每个班级设定本班的高三目标和口号,做成展板贴在每个班级的门口。各班级的口号用横幅统一制作,全体师生签名悬挂在教室,每天进入教室都能感受到激励的力量,伴随他们度过整个高三。每天早晨的晨读前,各班都要进行各自班级的宣誓活动,每个班级都精心准备了符合自己班情的誓词,整齐洪亮的宣誓提醒每一个高三学子一日之计在于晨,成功抓住每一天。特长班在艺考专业冲刺期间坚持每天晨跑,在跑步的过程中各班喊出响亮的口号,每天的晨跑和呐喊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所以今年我们的艺体特长大丰收自然是水到渠成。

4.静心养性,减压护航。高考升学压力山大,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消沉、紧张或焦急,缓解考试压力,轻松备考,至关重要。学校组建心理疏导团队,动态化开放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行家来校做高考心理辅导,级部组建心理辅导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十游戏十放松贯穿考前课间———放松学生心情;我的心灵驿站———记载高三奋斗历程;青春自留地———肆意涂鸦,尽情挥洒,留住秘密给自己;师生心灵坊———真心交流,情感寄托,等等。明确心理责任主体,班主任都要认真做好疏理减压工作。一年来高三年级整体情况稳定,学生热情高涨,竞技状态良好,保证了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最终取得高考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能真正的在高考中安之若素,取得佳绩。

二、研教并举———淬炼教师团队

师资是学生成才的助推器,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为了优化高三师资团队,提升教学质量,确保目标达成,我校率先在高三教师团队中强力推行五大工程。

1.智慧引领,科学律动。高三年管会组建伊始即研究考情、学情,研究目标达成的方方面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翔实的教学计划,辅以周密科学的具体推进策略,教研组细化学科教学要求,每位教师严格依据计划、方案规划自己的教学安排,做到不迷失,不懈怠,不推诿。目标达成过程中遇有教学困惑时,学校即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释疑解惑,指点迷津,保证高三教学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科学谋划、周密部署,使得高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时时刻刻遵循教育规律张弛有度地进行。

2.氛围营造,服务灵动。为确保高三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高三年管委会从部门协调、后勤保障、家校互通等方面尽可能提供切实周到的服务,扫清教师教学上的后顾之忧;学校坚持一切为了高三学生、为了高三学生一切、为了一切高三学生的宗旨,变通灵活地执行学校教育教学政策,集全校之力,确保高三的教育教学高效运转,彰显服务管理智慧的灵动。如开设高三师生就餐窗口、专设体育生生活服务窗口、为高三师生送温情等活动,灵活、细致、周到地服务保障工作为高三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资源共享,衔接互动。好经验需要传承,传统要发扬,2016届高三实行新老高三教师、新老高三班主任分类结对,互动措施。既有专业技能的资源共享也有班级管理的衔接互动,既有“双宿双飞”的“一一对应”,也有集体备课的“互相切磋”;既有毫无罅隙的跟踪帮教,也有间接传输的分类指导;既有老教师的典型示范,也有新教师的研讨创新。总之,促进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4.使命担当,目标驱动。任教高三就是使命,就是责任,就是担当。年级部组建伊始就根据惯例测算指标,进行分解,做到年级有目标,班级争目标,人人为目标,分解目标时按照相同比例增加,使教师保持紧张感、紧迫感、使命感。本届高三部分青年教师中担任高三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方面,加大对各项常规检查的力度,采取“月初下计划,月中有督查,月末出通报”的方式督促教师爱岗敬业,克难攻坚。

5.平台建构,专业跃动。为让高三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拥有充分的职业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学校利用广西12所示范性高中教导主任来校跟岗学习、教学开放日、南京市小班化教学研讨推进会等契机搭建平台,为高三教师提供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多次提供赴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契机,使高三骨干教师学习教育发达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外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学校还派遣多名高三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为其专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平台契机的创建使绝大多数教师跃出教育教学窠臼。

三、较真做实———精细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抓实每个细节。本届高三在教学管理上,合理规划,正确指导,围绕文化优先,兼顾选修,注重匹配的宗旨,从以下环节入手对教学进行精细化管理: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把常规做成常规对于我校尤为重要。我校坚决落实教学工作“十字”方针,即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教学“活”,手段“新”,活动“勤”,考核“严”,辅导“细”,负担“轻”,质量“高”。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级部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师“教学五认真”情况,及时通报。坚持巡课制度,每天两位管理人员不定期巡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面谈制度,遇有教师懈怠、工作马虎时,级部成员迅速约谈,使其消除不良情绪,集中精力。坚持做到“五勤”即腿勤,嘴勤,手勤,耳勤,眼勤,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教学当中的细节。级部成员挂钩学科和重点班级,分工明确,深入备课组活动一线,及时了解教情。通过实地查看掌握第一手情况,做到早发现早纠正,做到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整改。

2.抓好高效课堂管理。让课堂更加高效是全体高三教师一致的追求。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级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的原则,在落实推磨听课的同时密集推门听课的频率,以便加强课堂监控。二是开展晒课活动,定期展示教师教案、课件、教后感等。三是加强科学引领,邀请专家、相关兄弟学校、特级教师、教研员等来校调研指导。四是开设“自主整理课”,课型分为高三自主整理课、知识周整理课,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自主归纳总结的疏导,增强学生的查漏补缺意识和主动提出问题意识。

3.落实自习质量管理。早自习、早早自习交给双语,坚持目标上黑板,进行朗读和自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识记。晚自习先集中有效人群盯人辅导,后进行分时段管理,由语数外老师定时进班答疑解惑,在年级组统一印发的登记表上由学生将当天解决的问题加以记录,这既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让有疑问的学生随时可以借助老师力量一起解决疑难。

4.注重练习质量管理。级部要求午晚练出题必须一人命题,一人审题,前一周的备课组会议统一讨论下一周的练习内容。对易错题在练习中及时进行滚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易错题的再次出错。这样不仅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也提升了老师选题命题甚至出题的能力。在大市模拟试卷的选择上要做到有的放矢,各备课组将同一地区的几套模拟试卷统一进行梳理,找出所有的考点加以分析整理,这样几个大市梳理下来,所有的考点都会被一网打尽。试卷分析要及时到位,每次模拟考试结束后,级部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最详尽的考试分析,召开各种类型的分析会,全体的,班级的,学科的,甚至到每一位老师和重点学生,以求最大程度的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对症下药。

5.抓实集体备课管理。成立语数外学科中心备课组,注重备课组的建设,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强化备课组长的工作责任心,备课组内部,每周1-2次的集体备课活动雷打不动,共同分析上周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共同研究本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要求围绕考纲与说明,抓教学科研的真正落实,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同时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实行二次备课,年级组定期检查和评比。

6.强化匹配教学监控。对于我校考取1个都是虎口拔牙,因此我校特别重视文化类学生语数外和选修的匹配,特长生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的匹配。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成功的匹配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级部明确了“文化为主,兼顾选修”的宗旨,每次考试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都对在匹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在不增加选修课时的前提下,由选修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相关学生谈心,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相关的辅导和训练,尽可能匹配不出问题。

7.科学聚焦,狠抓临界。依据本届高三历次成绩,我们科学界定班级的培优圈。所有临界生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讲课前二次备课的重点,就是讲课时必须讲解、讲透的问题。班主任定期召开临界生会议,让临界生明确目标,大幅度提高劣势学科。级部做好跟踪,坚持做到:一周一交流,一周一总结。另外在安排课务时我校排定了多节自主整理课,确保此类学生的自主消化和治瘸的时间。

8.精诚合作,形成合力。高度合作,同心同向是我们对全体教师的一贯要求。在学期中途我校果断决定文科和理科语数外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合署办公,及时交流,合力解决学科教学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由班主任牵头的班级5位老师之间的沙龙会议,坚持每周一聚一议,发挥群体智慧,解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最优秀的个人,只有最优秀的团队。

四、多元成才———精致教养路径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和发展,学校因生制宜,区别对待,鼓励学生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人生规划、家庭愿景和未来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发展方向选择。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校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学校提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精彩”的成才培养口号,全面实施“学生多元发展成才计划”。

1.确立三条基本培养路径:一是通过“夏季文化高考”,直通本科院校。二是通过艺术体育等专业辅导,参加“艺体高考”圆梦成才。三是通过“春季高考”,即高职提前招生走向高职院校,成就自我价值。三条路径,三个方向,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虽不能做到一人一策,但做到了一类一案。

2.实施三项适切保障措施:为保障学生多元成才计划的成功,我校采取适合学生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一是实施目标工程。年级部指导和培训学生发现自身潜质,根据自己的特质制定目标。让每个学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每个学生阶段性检查目标实现程度,调整自身后续复习计划,改进复习策略,指导学生“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向优化的目标前行”。二是转型课程设置。尝试“弹性、多元”的课时改革。我校认为:自主发展、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是多元成才的基础。高三年级,我校在贯穿生涯规划课程中,优化传统课时设置,根据培养目标,转型课程设置,针对“艺体班”,实施“文化基础”+“专业选择”的课程模式,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艺体特长生培养的课程体系;针对“高职班”,实施“文化基础”+“综合素养”的课程模式,由此我校逐步建立起适合全体学生个性发展“量身定做”的课程体系,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大发展。针对“高考班”,实施“必考优化”+“选修匹配”的课程模式,打造适切我校学生参加夏季高考的课程体系。三是完善培养路径。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我们分别采取三条培养路径。夏季文化高考,抓实五科的聚焦匹配,夏季高考升本科;特长冬季高考,特长谋发展,冬季高考创佳绩;春季高职单招,与高职院校进行战略对接,引入职教课程,春季高考偿夙愿。学生人人都有高考梦,个个都能上大学。这种学校多元化以“兜底”而不是“拔高”为重心,以“一个都不能少”为愿景,帮助学生突破“应试”重围,在自主选择中发现潜能,在有兴趣的学习中快乐成长,并在快乐成长中赢取高考的胜利、舒展自己的个性。我校学生高考“各得其所,殊途同归,百花齐放”,真正实现了“不一样的选择,不异样的精彩”的目标。

五、成绩留有遗憾,反思促进提升

猴年过半憾事去,明年高考辉煌来。尽管2016年高考我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主要表现为“二有”:

1.匹配有缺。本届文理科极个别学生不匹配,致使考生无法报考心仪高校。要重视选修教学,不能因选修而留下遗憾。

2.文科有憾。本届高考文科分数线偏高,加之平时教学文科相对薄弱,致使文科高考上线人数较少。必须文理并重,两条腿走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学子,滴滴汗水苦斗风浪逐鹿教坛。让花儿在不同季节开放,让开放的花儿更加艳丽。正是因为我校坚持个性培养,多元发展,本学年我校素质教育取得重大成果,学校成功创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南京市课程基地,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区四级竞赛中纷纷获得较高奖项,一大批学生升入体育、音乐、美术院校深造,真正做到了“各得其所,殊途同归,百花齐放”,真正实现了“不一样的选择,同一样的精彩”。

第四篇:梧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路径研究论文(共)

梧州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建设资金紧缺,长期以来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前,水利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每年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只能够应付应急性的简单的维修,更新改造缺乏资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实际投入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2)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自筹投入不稳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认为农业税都不用缴了,因此农业水费也不用交了,农业水费征收的难度增大,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就更缺经费;特别是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受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总额的限制,筹资筹劳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难度明显增大,筹资投劳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绝对量减少。

3)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护不可能包起来,而农民习惯了用“大锅水”,只用不管,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

加快梧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措施

1)筹措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证。a.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广西的更多投资。要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农田水利规划计划思路,以全面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农田水利灌排、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为重点,储备更多的优质对路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b.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的政策。2011年中央1号文件、广西22号文件、梧州市34号文件对这一政策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下一步工作应在强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制定管用有效的具体办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力。c.确保足额征收水利规费,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规费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管理费等,这是水利投入的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中央和广西的规定调整征收标准、确保足额征收、增加收入规模。

2)进一步用足用好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筹资筹劳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力度。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运用“一事一议”政策筹资筹劳是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主要投入来源。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做到民主议事、民主决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形式,调动农民群众投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规范“一事一议”的操作程序,力求应筹尽筹,并将筹资筹劳所得尽量满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要。

3)发展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健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农村民间组织,可以有效地让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维修,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形成自己投入、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受益的良性机制。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设,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章立制、搞好管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动受益农民群众集资或投劳建设和维修农村小型农田水利,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效能。在健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方面,可借鉴梧州市蒙山县的做法,一是恢复健全乡镇水利站,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二是聘用小型水库和灌区、主干渠管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三是聘用村小组长为水管员,负责支干毛渠管护、农业水费征收和水事纠纷处理等,每人每月给予适当补助,经费由县财政安排。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尚存在组织领导不到位、协调推进不到位、建设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强化督查。一要优化施工组织,保障施工条件,确保建设进度;二要严管工程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质量不出问题;三要加强安全监管,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四要强化督促检查,健全完善督查考核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以严格的督查、考评、奖惩机制来推动各项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总结

梧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还没有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建设管理,使水利这个农业的命脉更加健康、强而有力。(本文作者:林盛 单位:梧州市水利工程管理与质量安全监督站)

第五篇: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研究

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研究

——以平凉市为例

作者:田之珍 刘 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共建”突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共治"伸张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社会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共享”保障了人民的公平权益,坚持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分配的公平化。

一、共建、共治、共享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相互联系

(一)共建是前提

社会主体的参与度往往决定着社会的治理水平,要提高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力量的参与度就要让参与主体多元化。“共建”本意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元主体即表示多个利益集团的存在,每个不同形式的主体都是为了赢得成员的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在多方参与的过程中,多方主体不仅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合力“1+1”大于2的效果,还可以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展开博弈,进一步协商约定,在具体程序运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监督模式,结果就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相关各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顾,最终形成多方联动,纵横相交深合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社会治理局面,从而使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良性融合。

(二)共治是手段

“共治”是基于共建为前提的,多元的主体和多方参与的魅力在于吸纳了民主、参与、平等、分权、协商、合作、责任等多种形式,更利于发挥每个利益体的能力,也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共治”就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为了实现公共治理目的而和合作的一种手段,是权利运作中互相分享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与协作的一个过程,更多的强调理性的,而不是意志的,各方在相互推动发展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合作模式,共同制定协议,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而达到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善治的状态,“共治”最大的优势就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强大的社会治理合力。

(三)共享是目的

“共享”明确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为什么”的问题,就是通过现代化的治理手段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治理成果,这是共建、共治最终是要实现的社会善治的理想状态。我们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将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群众路线优势利用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去,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其中,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激励群众创新自治,真正能够达到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有力化解社会风险,社会价值核心为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治理“共享”的价值目标所在。

二、平凉市目前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治理工作行政色彩过浓

社会治理的最基础组织就在基层,基层组织一方面为群众传达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利好政策,一方面作为政府组织及时收集民情民意,了解辖区群众的生活需求,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最真实的调研数据,但是因为习惯性的行政主导思维导致基层治理主体的角色的转变不到位,行为过程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对于各自的管理范围、对象、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化,就会造成了服务定位不准确、参与不规范以及互相推诿管理责任等现象;同时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过度依赖行政资源,即便是城中心的社区也因经费保障制约而滞后很多服务项目,导致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行政交错还不能轻易改变,容易使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出现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这也是目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的共性问题。

(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意识不强

平凉地区整体现状是农村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存方式,因此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孺为主,参与管理的村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问题,这就导致村级干部的工作方式滞后,主要以完成上级政府的任务为目的,更不能主动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工作,还是单向的我说你做,我管你听的格局,甚至在一些其他更偏远的村落还存在群众敢怒不敢言的现象,那就更谈不上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积极自治。个别参与的群众,其参与治理的层次也较低,仅限涉及个人利益的邻里矛盾方面,即便是主城区的社区虽然辖区范围内有大量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物业公司、社会团体等,往往找不到一个合法的依据、合理的途径参与社区治理。总体来说平凉市范围内公民对社区活动的整体意识、归属感包括对社会社区工作的认可度是极低的。

(三)基层组织的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过度执法和粗暴执法等执法行为,严重偏离了法治轨道。例如,一些小区禁止“战疫“医护人员回家,一家人在家中玩牌娱乐,遭到执法人员暴力冲入砸麻将桌,还有的防控人员冲入村民家中打砸,捆绑不戴口罩的村民等等,防控人员过度过激防控的现象频发。所出现的这些不和谐,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这种以“严格执法”为名头、实则违法的乱象,与我们提出的“治理现代化”明显不符,一些地方擅自采取的临时性执法手段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论证和立法程序规制,实施过程又缺乏监督检查,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都值得怀疑和反思。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与法治化同步的一个过程,因此以法治促改革发展、促公平正义、促和谐稳定,要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提高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从平凉市2019年“放管服”第三方检测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视有形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信息化服务水平建设的现象,县级部门仍然存在单位自行掌握审批信息,业务专网与市行政审批网没有对接并联使用,导致审批所需的申请材料两网同录、重复提交、证明资料多头提交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网上审批效率,这反映出的是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不够,网络化管理下相关性信息的共享实现不到位,整体来说平凉市目前的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还偏低。

三、打造平凉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建议

(一)塑造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

社会治理理念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秉承的思想、主张、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是社会治理活动的起点,坚持什么样的社会治理理念,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治理结果。

1.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理念

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社会治理最终的成效受益者应该是人民,而不是领导,也不是政府机构,因此政府原有的一些权力就应该被下放,以平凉市为例,新城区在规划过程中,世纪花园的四区建设均集中在绿地广场周围,共7705户,就近仅有世纪花园幼儿园公立幼儿园一所,位于世纪花园B1区内,容纳幼儿315位,广成学校一所小初一贯制学校,容纳学生3000名,这远远满足不了就近入学这一需求。这就反映了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大部分时间是缺乏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的,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倒逼社会治理格局的变化,要求在多方参与过程中把政府的权力分散到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中,通过弹性协商的方式激发社会其他成员自觉的参与,如果权利不可分,最起码也要充足的规范制度允许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对其权力行使进行制约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涉及多方利益的问题时充分体现民众需求和多方需求。

2.要坚持法治理念

立法先行,依法治理,应该成为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就是以合理的法律制度硬性规范社会行为,这是一个共认的价值理念从认知到行为习惯的必经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因此要实现依法治理行为,就得坚持从理念上转变思维,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明显表现就是缺乏法治信仰,现实工作中就是政治责任感不强,主动依法执政意识差,尤其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治的思维方式,就无法在决策中科学的制定长期计划,目前从现状来看基层治理,尤其乡村治理基本上是基于外部的各种利益因素影响才去改善依法行政环境和工作手段,这就会造成很多工作美好表象下的“后遗症”重重。

3.要树立矛盾化解新思路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能够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座风向标,说明它的成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我们看到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致力于就地化解矛盾的思路方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最大限度的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这与一部分单位和地方在事件发生之后急于推脱责任,而不是去寻找解决办法形成鲜明对比,追溯根源主要是因为其工作缺乏主动性,对苗头性问题不敏锐,一旦出现问题,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其结果就是“小事变大事,大事成危机”,因此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树立一个新的化解矛盾的思路,即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并且坚持矛盾不上交,关口前移,同时做到事前及时监测、事中妥善处置、事后明确责任。

(二)完善配套法律机制

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有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作为其各种治理行为的支撑,以保证从顶层设计到运行过程到最终受益的享受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正当的程序、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保障体系,这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的着力点。

1.社会组织的建立要有规范的程序

正当规范的程序是保证各项事宜健康运行的首要条件,任何没有经过严密规范程序组建的社会组织团体势必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难以解决的矛盾,没有正当程序保障下的决策,往往会出现社会不适应的问题,因此明确社会组织的基本性质、准入条件、设立程序、管理体制、运行原则、职责权限、治理结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建立规范的程序,才能依法规范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要有制度化的社会团体监督与冲突解决机制。

多个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在同一区区域内处理相关事务时必然会产生交错,那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相应的矛盾,当冲突产生时就需要社会的协调机制介入引导矛盾的解决,首先可以利用政府的权威介入调停,但是政府的调停势必增加政府的行政负担,而且间接调节总会存在调节时效上的滞后和调节结果的折扣,因此要在多元共治这个社会治理结构中稳定发展,就必须自身发展,形成能够在我评价、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这个机制必须是一个独立机的机构,在所有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要让社会能够在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出现越权、失范现象时,能够通过监督渠道及时有效地纠正错误,预防更大的危害结果出现。

3.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人员任免、薪资待遇、福利保障标准。

社团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不仅要有规范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社团本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更要有一套完善的任免、薪资待遇、福利保障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规范社团组织人员的自身行为,使其依法办事,依归行使权力,正当获利;另一方面完善的保障机制更是为了在工作过程中保障组织人员的个人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强化社区治理作用

社区是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对群众的诉求最敏感、最准确,强化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整个社会的治理基础才能够坚固。而强化社区治理作用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从居民向社区“要什么”到居民为社区“做什么”的转变。

1.进一步研究社区管理者的管理途径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优势,综合考虑岗位权重、职业水平、工作实绩、地方财力等因素,差异化管理者的待遇,在薪酬标准上可以探索阶梯式标准,比如借鉴已经探索出来的“专兼职村社区工作者—村社‘两委’成员—村社党组织书记—事业编制村社党组织书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平凉地区的落后现状,结合村社留守人群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人才留守难等具体问题,注重根深蒂固的“本土”、“外留”和“外来”乡情民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生搬硬套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也可和“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双轨制结合,为村社管理者打造、搭建成长平台。

2.以活动载体,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要实现“共建”最重要的就是要从思想上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比如2020年7月份以来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以社区为单位,汭丰镇分别组织了“庆七一”“迎国庆”“火热八月乡村旅游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九九话重阳”“最美乡村家庭评选”等以日、月、节、会的形式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人们传达了各种精神理念,引导了正向的乡风民风,比如“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就以现实现例为群众树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典型,满足了居民多元的文化需求。所以说以活动为载体是最容易形成人心所向的凝聚场面的,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方式。

(四)加强基层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实可以从基层党建工作中找到治本之策,反过来说要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就要抓住基层,将治理的关键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激发基层活力。

1.定位好基层组织的职责

基层是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最终落脚点,是政策、机制等最终的实践者,基层党组织的执行能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完成任务的水平与任务的体现。因此要下硬功夫解决“零公里”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集成、在服务,这既有政策层面、物力层面、技术层面也有人力层面的汇聚。基层组织可以依托“数字党建”平台等落实辖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下基层进社区制度,推进村社与机关、国企、行业、学校、两新党建互联互动,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利用“数字党建”优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畅通服务的“立体式、全天候、零距离”路径。

2.强化村社带头人的队伍建设

基层治理的结果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强不强,尤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践证明,一个作风优、能力强的村支部书记,往往能带出一个好班子并带领整村整社群众开创一个好局面。因此,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到应挑尽挑,一要根据一村一策强化因村施策。建立健全县区级村社支部书记人才数据库,通过“选、引、育”三个途径统筹整合区域优秀人才资源,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选出来、用起来,努力把能人选派到“一肩挑”岗位上。二要 从创业人才中“引”,各地可以通过一些因地制宜的优待政策积极引导在群众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外出创业成功者等人回乡回村担任“一肩挑”岗位,第三还可以从后备干部中“育”,通过将后备干部发展成为“一肩挑”人选,比如汭丰镇在2020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候选人中就大力推荐副科级干部一名,后备干部两名,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重点培养、应挑尽挑。

(五)推进“智能化”治理创新

“智能化”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部分领域的运用,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和部门的联动,使得“数据在路上”,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时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本,也通过对各种监测手段获取的数据经过辅助程序的分析得到了更精准的预判,更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决策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1.数据应用改变公共领域的供给模式。比如智慧街道、智慧停车等服务,这种技术的嵌入意味了现代化的治理必须认可“网络+现实”相结合的状态。也就意味着,首先从空间化上来说就不再是是单一的,那么管理也势必转向多元主体、多元空间的协同化治理。

2.数字化农村农业要争先领先。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振兴,意味着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都将大的变化,也意味着我们要摒弃很多传统的模式,借助数字化来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量,形成特色化从产业,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渠道,促使多元化主体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产业振兴这条道路中来。

3.以“大数据”构建“大平安”。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实现治理中“要素管控全息化、联勤调度可视化、视频巡查一体化、防范宣传便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的高要求,“智能化”治理是最快最节省人力的一种资源补充,充实了乡村治理手段,尤其在平安建设方面,为深化乡村平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下载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宾打造数量众多的酒类规模企业的路径研究(论文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