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热学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论文(大全)
传热学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李雪 20106324 王婷 20106234 施慧中 20106175 顾倩玶 20106320 黄美鹃 20106195
浅析传热学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更深层的理解传热学在实际方面的应用,结合目前节能发展趋势,我们选择通过对日光温室大棚的结构和性能,在室内土壤、覆盖物材料以及保温蓄热墙体三方面,使用传热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日光温室大棚 土壤 覆盖物材料 墙体保温蓄热 传热系数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节能减排也开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节能减排在农业中的一大体现即为温室大棚。近年来温室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生长点和助推器,是现代农业的代表模式和发展方向。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已开始成为农业种植业中利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安置就业、避免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稳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何建造新型的日光温室大棚,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土壤、材料覆盖物、墙体进行如下分析: 土壤
1.1 土壤保温的必要性
土壤作为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由大小不等的微细土粒堆积成,固体颗粒之间有各种不同的空隙,并且土壤也不是单一物质,土壤实际上是由气(空气)、液(水)、固(矿物质、有机质)三相物质组成。这三相物质的传热系数不同,而土壤除了给作物提供营养、水分以外,土壤温度对作物的生长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调节土壤结构,即调节三相物质比例,会使之更适合作物生长。
1.2 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
土壤温度是经常变化的, 不仅在一年之内随季节的变迁而变化, 甚至在一天之内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时间内, 上下层的土壤温度也不相同。土壤热的主要来源是太阳, 太阳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到地面, 土壤得到热量之后, 一部分散失到大气中, 一部分用于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有一部分传向底土, 剩下来的便提高土壤本身的温度。如果散失的热量比吸收的热量多, 土壤温度就会下降,当土壤获得或散失一定的热量后, 土壤温度的升降便决定于土壤的热容量。土壤的热容量就是1cm3 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对热容量不同的土壤来说, 当相等的热量进入土壤后, 热容量大的土壤升高的温度少, 而热容量小的土壤升高的温度多。
土壤组分的热性质
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热容量比空气的热容量大得多, 所以潮湿土壤热容量大, 温度不易升高。而干燥土壤空气多, 所以干燥土壤的热容量低, 温度容易升高。在土壤的组成部分中, 固体部分的数量一般变化不大, 而空气和水的含量却是经常变化的, 因此土壤的比热主要取决于其中水和空气的含量。由于水比空气的比热大得多, 所以土壤含水量越多, 它的比热越大;反之, 土壤中的空气越多, 含水量越少, 则土壤的比热越小。土壤得到热量之后, 总要向冷的地方传导, 土壤传热的快慢用导热率来表示。其含义为: 在温度相差1℃的情况下, 每秒钟内通过截面积为1cm2、距离为1cm 的土壤的热量。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导热率分别为: 固体颗粒约在0.004-0.005 卡/cm· s·℃,空气约为0.000 05 卡/cm·s·℃,水为0.001 2 卡/cm· s·℃。固体颗粒的导热率比空气大100 倍左右, 而水又比空气大24 倍, 所以紧实土壤的导热率比疏松土壤大, 湿土的导热率比干土大。但是, 土壤温度的变化与热量变化不同。土壤温度增加与导热率成正比, 与热容量成反比。所以当土壤得到热量之后, 判断其温度变化的情况要从导热率和热容量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二者对温度的关系, 可以用导温率(K)来表示
式中: K 表示导温率, 为单位体积土壤吸入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单位为cm2/s;λ表示导热率, 单位为卡/s· cm·℃;Cp 表示热容量, 单位为卡/cm ³。
导温率小的土壤, 深层温度增加慢, 冷却也慢, 但表层温度升降迅速, 变幅较大。导温率大的土壤, 深层温度增加快, 冷却也快, 但表层温度比较稳定。
除此之外,因为土壤吸收热辐射的能力与土壤的粗糙程度和颜色等有关, 所以反射能力强的土壤吸收的辐射热就少。则土壤颜色越深, 表面越是凹凸不平, 吸收的辐射热就越多。含水量多的土壤颜色较暗, 吸热能力也较强。覆盖材料
采光覆盖材料作为温室的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其热学性质对温室白天的光照和夜间的保温有显著的影响。覆盖材料的透射率直接决定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和光质(光谱成分),决定进入温室内的太阳辐射能和对地表热辐射的阻挡能力;覆盖材料的传热特性影响温室的保温效果。除去人工干预(通风、结构设计和朝向),室外气候和覆盖材料的热特性是决定温室内微气候的主要因素。
玻璃是最早使用,而且至今仍然大量使用的透光覆盖材料,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各种高分子有机材料的大量涌现,为温室透光覆盖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目前,各国使用的塑料覆盖材料有上百个品种,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扩充。但就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柔性卷材,主要指塑料薄膜;另一类为硬质板材,如聚碳酸酯板、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板等。下图为阳光通过覆盖物使室内产生温室效应
2.1 覆盖材料的透光特性
照射到温室的阳光被透射、反射和吸收。温室覆盖物的材料、颜色、结构、厚度和清洁度决定了太阳能被利用的程度。允许大量光能通过的覆盖物被称为透明材料。透明覆盖物既允许直射光也允许散射光通过。半透明的覆盖物形成光弥散,分散了光线。玻璃和清晰的塑料能透射高百分率的直射光。凹凸不平的玻璃和半透明的塑料透射较少量的直接光,但能透射较多的散射光。透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室内种植作物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室内温度的高低。
2.1.1 吸收、反射和透射
当辐射能透射到覆盖材料上时,少量能量被吸收和反射,其余能量则全部透过材料进入温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α+ρ+τ=1 式中,α——吸收率;
ρ——反射率; τ——透射率。2.1.2 辐射热流
入射到覆盖材料表面的辐射热流Φl包括直射和散射两部分 Φl= ID,l + Id,l ID,l ——入射的直射辐射热流; Id,l ——入射的散射辐射热流。那么,透过材料的辐射热流: ΦT =ID,lττD D + Id,lτ
d,τd——直射光和散射光的透过率。
2.1.3 覆盖材料透射率
在温室中覆盖材料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是全辐射(直射+散射)、全光谱的太阳光透过率,即
ΦT ——透过的辐射热流; Φl ——入射的辐射热流。
透光率是评价温室透光性能的一项最基本的指标,它是指进温室内的光照量与室外光照量的百分比。透光率越高,温室的光热性能越好。温室透光率受温室透光覆盖材料透光性能和温室骨架阴影率的限制,而且随着不同季节太阳辐射高度的不同,温度的透光率也在随时变化。2.2 覆盖材料的传热特性
对温室进行加热耗能是温室冬季运动的主要障碍。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是提高温室生产效益的最直接手段。衡量温室保温性能的指标除了温室维护结构的传热热阻,其中覆盖材料的热阻对温室保温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传热系数是整体反映覆盖材料传热性能的综合性指标,它综合考虑了覆盖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覆盖材料的总传热系数是指当室内外温差为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覆盖材料的传热量,综合反映了覆盖材料在使用条件下的最终传热结果,全面和直接地反映了温室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根据其大小就可判断覆盖材料保温性能的优劣。
传热系数K
式中,1/h表示单位面积对流热阻;
ΔX/λ表示单位面积传导热阻。
传热系数K的大小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室外风速,内外壁面的温度有关。应该指出,上式并不包括热辐射换热,也没有包括传质过程。考虑辐射和传质的总换热系数U要比传热系数K大
2.3 温室采光屋面的角度 采光屋面也称前屋面,其作用是采光和保温。采光屋面的角度即采光与地面的夹角。必须保持采光屋面有一定的角度,使得采光屋面与太阳光线所构成的入射角尽量小。由于太阳位置是在时刻移动着的,而且日光温室的采光面一般都是曲面,同一时刻采光面上各点的阳光入射角也不同。由于太阳位置冬季偏低,春季升高,在温室的前沿底角附近,角度应保持60-70度左右,中部应保持在30度左右,上部靠近屋脊处10-20度左右。
3墙体
在建造日光温室的过程中, 构建结构合理、保温性良好的日光温室墙体(后墙和山墙), 在严寒季节, 使室内温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同时降低投资成本, 显得尤为重要。日光温室大棚主要利用墙体的保温性和在热性进行对温室内部温度的调节。
日光温室墙体的设计要满足一定的原则。墙体必须有一定的热惰性,即白天为温室的蓄热体,夜间为放热体。墙体应由吸热,蓄热能力强,而导热能力差的材料组成。最好是内层采用蓄热系数大,外层采用导热率小的异质材料。同时保温墙体也应考虑防潮防水性,以防止导热系数增大。墙体的厚度要根据有关标准或经验确定。
本文采用理论模拟的方法,对几种材料和构造的日光温室墙体(表1),在统一的室外条件下和运行管理情况下,进行传热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并通过模拟汁算获得的数据.采用一定的的评价指标,对该几种日光温室墙体保温节能性进行评价。该方法通过软件模拟.对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提供快速有效的验证新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2 关于墙体保温载热的数学描述:
理论模型的核心之一是墙体传热过程的模型。由于墙体自身材料均为蓄热性、热惰性很强的材料且其工作环境为动态变化的环境.其传热为非稳态传热过程.传热过程模型主要依据非稳态传热的理论建立。
3.3 理论模型及模拟方法 日光温室总能量平衡微分方程式如下:
上式为日光温室室内热量和温度环境变化分析的基础。其中前屋面传出的热量Qg,空气交换传出的显热量Qv,室内蒸腾蒸发潜热量Qe,可根据稳态传热传质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计算。而地面传入的热量Qs、墙体放热量Qw 需采用非稳态传热的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二者方法相仿,以下重点说明墙体传热的模拟分析。墙体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及模拟: 墙体的非稳态传热的物理过程由以下微分方程描述:
采用有限差分的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上述微分方程,对时问和墙体厚度进行离散化处理。墙体采用外节点法进行离散,采用变节点间距,在靠近温度梯度较大的墙表面附近,节点较密,取为l㎜左右.离表面越远,节点间距越大。
墙内外表面为第3类(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但内墙表面吸收的太阳(直接与散射)辐射热量和外墙表面吸收的太阳f散射)辐射热量化为相应边界单元的内热源。
模拟分析的基本参数选取
对于墙体的热工性能,材料密度P、材料的导热系数A,材料比热容C是最密切相关的几个参数,根据资料和一些实测数据l 1(主要来源于《传热学》,有些是实验室实测数据,但未经发表,不便列出),在模拟计算中的取值见表2:
几种材料日光温室墙体的传热模拟结果
模拟结果数据
在一定的室外设定气温和太阳辐射条件下.模拟获得不同材料墙体温室内.气温以及墙体放热随时问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几种墙体保温蓄热性能指标计算归纳如表3所示。
上述情况说明,在蓄热性能方面,红砖墙体最好,钢渣混凝土墙体其次.加气混凝土墙体最差 红砖墙体良好的吸热和蓄热性能.使其白昼蓄热较多,放热较少,而夜间放热较多。而加气混凝土墙体白昼吸热和蓄热较少.放热较多(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直接散发到温室内,传入墙体的部分相应较少),夜间放热相应较少。
3.4 简要分析
室内气温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看出,加气混凝土温室白昼升温最快,而夜问降温也最快。红砖墙体温室白昼升温较慢,而夜间降温也慢。钢渣混凝土墙体温室介于二者之间。这与其墙体的上述吸热和蓄热性能密切相关。墙体吸热和蓄热能力强.白昼吸收和蓄积了较多热量.用于温室升温的热量必然较少,但夜间可以释放的热量较多,可以有效阻止室内气温的降低。
室内白昼气温以加气混凝土墙体温室最高,平均气18.04℃.最高气温29.50℃。钢渣混凝土墙体温室其次,白昼平均气温l7.58℃,最高气温28.66 qC。红砖墙体温室最低.白昼平均气温l6.90℃,最高气温27.18℃.差异较为明显。室内夜间的气温。以加气混凝土墙体温室最低,其夜问平均气温9.53℃。最低气温5.65℃。钢渣混凝土墙体温室其次.夜间平均气温l0.08℃,最低气温6.22 qC。红砖墙体温室最高,夜间平均气温l0.99℃,最低气温7.43℃,也有较为明显差异。结果与讨论
要建造一个“低碳高效”的温室大棚需要对结构和材料进行全面的考虑。在日光温室中,可以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点,通过排灌、耕耙等措施去改变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含量,提高土壤的热容量,使土壤能保持住温度。由于黑度大小影响辐射能力及吸收率,因此,在土壤中施入有机肥和草木灰等, 能使土地颜色变深, 从而吸收较多的辐射热, 增加土温。
采光覆盖材料作为温室的全部或部分围护结构材料其热学性质对温室白天的光照和夜间的保温有显著的影响。覆盖材料透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室内种植作物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室内温度的高低;传热性能又对温室的保温起到重要的作用。覆盖材料的透光特性和传热特性共同决定了温室的采光和保温性能。
通过对温室大棚墙体的简单理解,可以看出墙体保温蓄热功能的重要性。只是单纯采用砖墙的温室保温性能不理想,为了在夜晚也能达到保温效果还需要在夜间向温室供暖,经济型较差。现阶段热日光温室大棚则主要由墙体自身实现蓄热及放热。墙体与保温材料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与发展既是为了实现节能又环保的大目标。
现阶段日光温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构造更加经济且效果显著的温室大棚也是成为当今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上述文章是本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进行简单的分析,但由于个人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对该课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论述方面也难免存在错误,请老师给予指导!参考文献
[1]徐刚毅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材料的选择 蔬采1997(5):16-17.[2]白义奎,节能目光温室环境及保温性能研究【D】.沈阳:沈阳 农业大学.2003.[3]籍秀红.日光温室墙体材料保温蓄热性能的测试与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2007.
[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知识》编写组.土壤知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马本.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陈端生,邱建军,王刚等.几种日光温室外保温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增刊).[7]覃密道,马承伟,刘瑞春.热箱发测定园艺设施覆盖材料传热系数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8]张俊芳,马承伟,覃密道,等.温室覆盖材料传热系数测试台的研究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
第二篇:传热学论文
地球的温室效应分析:原因及其对策
内燃1301赵坤
摘要:地球自有人类出现至今,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地球的开发利用,使得地球正遭受着毁灭性破坏。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地球升温,全球气候不断恶化„„
关键词: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对策
何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一般机理
温室效应是由太阳——大气——地球系的物理学相互作用造成的,包含以下关键因素。
(1)太阳的温度大约为5800K它外发射光线,产生许多波长的光,波谱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在550μm左右的可见光部分最大。
(2)这些光线的大部分通过大气传到地面,其中一部分被陆地或海洋表面吸收。
(3)地球表面也发射辐射,地球辐射的波长范围从接近红外线区域到远离红外线区域,峰值大约为10μm,比太阳光的波长长得多。如果没有大气存在,这个通量将与太阳入射通量平衡。
(4)无云的大气层对太阳光是相当透明的,但对于地球的红外辐射的透明程度则小得多,因此,大气被加热了,随后地球表面也显著增暖。
(5)大气中含有吸收红外辐射的所谓“温室气体”,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和一些浓度更低但仍强烈吸引红外辐射的气体,如氯氟烃类。所有这些温室气体都在一个或多个狭窄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红外辐射,形成红外吸收带。由于含有自然吸收红外辐射气体的大气造成了大气的整个较低部分变暖,升温幅度超过30K,这一现象常常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这种增温还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发射红外辐射的有效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大气低层对于红外辐射不再是透明的,所以地球向外辐射就从更高的高度上发射,结果使得地球表面变得更暖。
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
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六种,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氟烃类物质。关于每种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二氧化碳(CO2)。在对大气释放CO2方面,最重要的人类活动是交通、电力等部门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全球每年因此接受到的碳量19世纪中期为1亿吨左右,到本世纪80年代已达57亿吨。CO2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地球陆地植物系统的破坏,近几十年来,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日益严重,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2)一氧化二氮(N2O)。海洋是一氧化二氮的一个重要来源。无机氮肥的大量使用和石化燃料及生物体的燃烧也能释放出一定量的一氧化二氮。工业革命前一氧化二氮的浓度为288cm3·m-3,目前已增加到310cm3·m-3。据以往的观测结果进行推断,大气中一氧化二氮的年增加率仍将保持在0.25%左右。
(3)甲烷最重要的来源是沼泽、稻田和反刍动物,这三项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天然气、煤的采掘和有机废弃物的燃烧等人类活动也产生甲烷。
(4)臭氧(O3)臭氧在大气层的上部浓度最高,并且形成我们所熟悉的臭氧层,其可以吸收大气中过量的紫外辐射,使生物的免疫系统免受损害。然而,近年来,在大气层的下部,一定数量的人造物质聚集起来,生成了低空臭氧,并且还在不断生成。
(5)氯氟烃(CFCS)氯氟烃完全是人工合成物质,因其无毒、有惰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灭火剂、制冷剂等化工产品的制造。从上个世纪来,人工合成的卤素碳化物不断大量排入大气,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它们不仅浓度高,保留时间也很长,因而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被吸收量的减少
大气中任何气体的含量,都是由其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但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如对CO2气体,自然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吸收的。而人类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却降低了自然界对CO2的吸收能力,破坏了CO2的排放量与被吸收量之间的平衡,导致CO2大气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
自然灾害
温室效应加速,地球升温,大气恶化,必然气候带迁移,冰川消融,海面上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一系列变化,人类和地球面临严峻的威胁。温室效应带来的自然灾害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海平面上升今后50或100年内,全球温度升高几摄氏度,海洋发生膨胀,山地冰川融化,和格林兰冰原南缘可能后退,海平面会升高0.2一1.5米。海平面升高,严重危及沿海地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系统。
(二)飓风和大风暴频繁 海洋升温,使其逐渐增多的水蒸气在大气中产生更强烈的对流,其结果咫风和大风暴更为频繁。已知太平洋周围易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在过去20年间大约增加了1/6。
(三)干旱地区增加 地球升温加速水份蒸发而减少河流流量,也就是说大气中水蒸气增多,意味着某些地区干早概率增加,预计2030年,低纬地区酷暑季节干早的概率增加到每3年一次,而50年代仅20年一次。
(四)地震 环境因子太阳活动和气象与地震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对地震的发生常常起有调制和触发的作用。温度效应的加速,地温升高大气变化,以及太阳表面剧烈活动释放的能量,无疑影响到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
对生态的影响
有人曾经说过,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更大,而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正在破坏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这主要表现在植物、动物和昆虫出现迁移现象,以适应气候变化;一些动植物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毁灭,严重的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另外,一些农作物的产量由于气温上升而下降,甚至无收;沙漠地区由此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小;干旱连年发生。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促进疾病的蔓延
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升高和臭氧层变薄而引起的紫外线辐射加强会使某些疾病蔓延,同时也会损害人体自身对疾病的预防能力。紫外线的辐射不仅会导致癌症,而且还会改变或消除免疫系统,加剧了一些与皮肤有关的疾病的产生,如麻疯病、天花、皮肤溃疡和疱疹等。例如,由于气温升高,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由吸血蝙蝠传染的狂犬病、登莱热和黄热病有可能传播到北美洲。例外据证实,臭氧层的臭氧量减少1%,放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则增多2%,皮肤癌的发病率相应增多4%—6%,过量的紫外线还可以加速艾滋病的发病率,甚至引起天然电磁场的变化,影响人类的整个健康。
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
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密切关注并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近年来各有关专家已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的地区性和国际性会议,共同商讨具体措施和对策。现总结如下:
(1)减少CO2的排放量 此是最有生命力的预防,能措施、替代能源(太阳能如光电池、生物质能),或从煤、石油改为天然气和其他含碳量低的然料,停止焚烧和砍伐森林并大面植树造林。提出并制定“空气法”,即向每个国家规定污染权,使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保持在一个全球标准之下。
(2)改变交通工具,完善机动车辆 汽车尾气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因而改变交通工具由机械代替机动对控制温室效应将起重大作用;另外加速研究新的装置安装在各种机动车辆上来吸收、净化其所排放的废气也是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3)限制氯氟烃的生产,研制新的制冷剂,代替传统的气雾剂,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之一。另外,面对着如此严重的挑战,仅仅是某一个个人或国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性的“灾难”,因此,各国有关的专家、学者应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并制定出科学的方法,缓解现存问题,控制未来新的温室效应的再形成。(4)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5)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7)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结论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来的温室效应已在无声无息地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加速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的研究对实施合理的对策来缓和清除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不仅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能源,掌握着一份民族生息发展的“命脉”。已有5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700多名美国权威科学家签名上书政府,力促联合各国通力合作,采取对策,以“稳定”全球的气候,“遏住”地球的危机。成之毁之、爱损之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为了我们的今天更为了我们后代的明天,为了地球的长久,全世界人民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参考文献:
[1] 田景春.浅谈温室效应.岩相古地理.1996,15(5):54-58.[2] 王文香.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11:95-96.[3] 张 峥, 张 涛,郭海涛.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综述.环境保护科学.2000,99(26):36-38.[4] 阎志德.浅论温室效应及其灾害和对策.甘肃科学学报.1991,3(3):85-89.[5] 孙玉清,张永波,陈熙.浅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后果及对策.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9,12(4):55-58.[6] 余国泰.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环境化学.1990,9(5):71-78.[7] 陈中元.逐渐增大的温室效应危险及其对策的研究.云南化工.2005,32(6):53-56.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银达镇中心小学:兰立新
教育技术在国内又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
首先,信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信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媒体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上为其优势的,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延展”稍纵即逝的科学实验现象,“浓缩”缓慢进行的动物变态发育过程;把基本粒子显微于屏幕之上;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教育的这一特点解决了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这一特点,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信息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合理组合教学媒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高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密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教学的程序和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因材施教;开通反馈渠道,增强教学的可控性。
信息教育产生以来,一方面立足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迅速把教育的实践领域扩大到社会,例如防“非典”期间,电视台的空中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自学条件,这使得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教师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编成程序,制成课件,输入计算机贮存系统,计算机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调用不同的教材,并予以强化,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向有关的资料中心索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这种大范围内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只有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总之,信息教育的实施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模式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它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的教育形式。
第四篇: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情况中的四个方面介绍多媒体技术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且归纳总结了在英语教学的词汇,语法,以及口语等方面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如何使课堂教学丰富有趣?如何使英语课堂生动形象?如何能更系统概括地传达语法项目?我认为应该以本学科知识为载体,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形成互穿网络,产生协同效应。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一个整体教学的系统,要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助益其认知发展。多媒体技术具有兼容性强的特别,在课堂上将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激情引趣,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意境,以景激情。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景,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象,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的出现,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上课又有了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教与学的关系,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递,无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传统英语教学,学生面对黑板,教师的讲解等,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日显不足。多媒体能为英语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讲be doing句型时,以一个教室为基础,students, sing, dance, read book,均以动态的形式依次出现在它的周围,色彩不断变化,速度不断变化,只要目标一出现,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精神异常振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他们马上会说出:He is singing.She is dancing.They are reading books。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贯通东西方文化 我们的教材中所涉及到得英语的文化背景介绍较少,有不少与我们国家的风俗习惯大相径庭,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2 可谓难矣。我们要感染学生,常用上朗读,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朗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有些教师的朗读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哄笑,课堂气氛全被破坏。但若用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专业人士的朗读,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语言教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新教材强调了语言学科的人文性,英语学科应该承担起沟通国际,走向世界的艰巨任务。英语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英语、文学有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它们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有了解,从中得到熏陶。这一点恰恰是传统英语教学手段忽视和难以传播的。
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曲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西方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三、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扩充容量,提高英语课堂效果
实现教育最优化,是以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为标志的。人们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首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效率也不能忽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讲解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时间,突出英语课“大容量、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创设了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合乎情理,自然生动的语言氛围中,增加了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增强语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运用英语的激情,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自由交流,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在词汇教学中,利用幻灯、多媒体或直观教具,建立直接表象,让学生尝试释义。每课书教学之前,安排学生结合对话和课文题目,观察插图,引导讨论,展开想象,并预测作者要写作的内容,在学习对话时。让学生看着多媒体的情景,想象对话发生的情景,表演对话。
在做练习时,题目内容被设计成篮子,练习题的答案被设计成果子,做练习变成了摘果子的游戏,做对了练习微机内还有悦耳的音乐或激励性的语言。如:Well done。面对有趣的练习,学生思维敏捷,精力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语法教学中,当语法较难,影响理解,需要多做解释时,应设法找出他们难于理解的原因,投影出某些场合的几个不同的例句,鼓励学生“用脑思考”,通过实例归纳出语法点。学生一旦养成“用脑思考”的习惯,他们就具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另外,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使用图解或时间线来介绍语法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中,作者使用了for, be like, as much, seem to等,老师口头讲解这些介词的空间和位置关系时,往往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满头雾水,难知所云。若投影一张有关图表,这一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习语法是为了灵活运用语法。在运用中学习语法是学语法的最佳方法,利用投影练语法,能缩短教学时间,扩大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在口语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模仿录音,朗读课文。众所周知,要想学好英语口语,模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模仿时,要求学生跟着课文录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准语调,读好连读和爆破,把握好重读与停顿,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珠听说能力。“文章非是无情物,借声传情更感人”,通过朗读、感知、理解课文用词之美妙,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能够较好地朗读课文后,教师可分段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复述有关内容,把听力训练和口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好习惯。
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厌倦了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一提起要记就头痛。其实要提高记忆效率,除了下定决定、勤学苦练、集中精力、培养兴趣、进行联想等等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多个官能并用,也就是古人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方法,其实还可以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但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或很难做到这一点,用上多媒体就不一样了。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学生不同的认知阶段所跨越的年龄界限是相差很大的。而我们现今的中学大部分采用年龄年级合一制度,整齐划一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更变不上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多媒体教学可使这一情况大大改观。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微机室自行使用英语光盘,教师只是根 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班级授课的同时注意了个别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与微机交互式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别化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实现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学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或计算机局域网、闭路电话、多媒体投影等进行辅助教学,是使用方便,易于组织,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几乎是目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首选。课堂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一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应力求与教学内容达到高度统一,即形式内容的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反过来教学形式又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课件的编制和使用也不例外,不论是介绍性的演示课件,还是再现性的模拟课件,其着眼点都应放在教学内容上,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使之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才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课件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过于华丽,无用信息太多,势必造成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后果,这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强,其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教学中一些用口着语言和形体语言难于传递的信息,如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表达,往往会变得轻而易举。目前,有许多教师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6 引入英语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听力材料和对话情景,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英语学习内容变得富于趣味和吸引力,使英语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使学生要学英语,爱学英语,最终学好英语。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全班进行交流,他们互相点评,取长补短,还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大量语言实践是英语学习的最佳途径。
总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语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变被动灌输者为积极参与者,完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计算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次标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重在把握好“辅助”的度
姓 名: 周敏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
班 级: 104班 学 号: 1552100431 指导教师: 李德胜 职称: 教授
2013 年 10 月 13 日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重在把握好“辅助”的度
英语专业
周敏 指导教师
李德胜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用计算机来辅助英语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使英语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不当会造成反面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及其利弊,并透过这一现象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英语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让社会很多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英语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将人类教育教学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媒体教学也叫做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按教学要求有机组合各要素,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直观,有较强的立体感,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正是这些特点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反应用于现代化教学之中。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范围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英语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计算机应用离不开英语,英语教学也离开计算机的应用,可谓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应用有如下两点:首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通过搜集所需要的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还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不仅仅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是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文章或对话内容的理解。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知识点多且灵活性不大的学科,正因为这一点,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不大,甚至毫无兴趣。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出来,也可以加入科教视频,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使图形直观、动态,便于学生理解。有的知识点不用说看一眼就明白,学起来简单了,学生自然就不反感学习英语了。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二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就可从网上搜索一些有关各种地震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来加深对本单元重点内容disaster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本来枯燥无味的一课时变得生动有趣。2.2 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提高学习的效率。据法国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只听,能记住15%,只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65%。多媒体手段教学能很好地将视听结合起来。教师课前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课题、语言点、练习、习题及答案、部分教学设计(如游戏说明和竞赛规则)、家庭作业等做成一张张的幻灯片,上课时只需根据教学程序播放每张幻灯片,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内容随意提取所需幻灯片,这样做既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生语言交际活动的密度,又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整堂课的板书十分完整。节省的时间可以巩固所学内容,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学的更多、掌握也的更牢固。而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一课时学生能掌握各种句式,但达不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对一些语法的学习也较为表面和肤浅。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一些语法知识,而且还能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运用所学句式,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探索将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概括,既做到了温故知新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英语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英语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课中用复习法引入新课,并不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关注,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图像、视频、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英语的学习中来,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3 加大课堂容量,强化技能训练
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是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制作好,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充当引导和讲解的角色,因此,内容的切换和传授也就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要快得多,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这样就可以容量,强化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知识的输入量比较大,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可以让学生额外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似乎和学习英语关系不大,但是如果四肢随着大脑动可以加强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动口是指多开口说英语,不要学会了不会用,学成哑巴英语。动脑才能学进去,才不会轻易忘掉。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由于有了一个有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场景的配合,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此外,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减少老师板书的次数,直接敲击鼠标,不到一秒钟即可。而且教学一步一个环节,前后次序不会出错,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使讲授新课与习题相结合,让老师在短短的45分钟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也更高。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3.1 装饰性内容过多,学生易分散注意力
计算机教学难免会出现背景是五颜六色的课件,学生无法看清字幕,或者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只讲究华丽的外表。学生接触到有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的过度刺激,再加上教学环境场所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就会分散注意力。他们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有趣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上,很少的精神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尽管如此,很多老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课件的精美制作,课件中频繁出现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的图片。繁琐的界面是学生眼花缭乱。而有些非常简单的知识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由老师直接表述的一些话,比如:“Very good”话也用多媒体来表现,这种做法显然与教育心理学的原则相违背,难免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冲淡教学主题,影响教学效果。
3.2 课堂容量大,学生无暇记笔记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节省英语教师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容量过大,很多学生反映无暇记笔记。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使教师的讲解脱离了以往的边讲解边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文的知识点切换较快,学生笔记的速度跟不上,部分学生会因为一味低头抄笔记而影响了上课效果,但课后离开了电脑,学生头脑一片空白,笔记也就无从做起,只能靠老师再用幻灯片投影或其他方式将课堂的内容再次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学生在这方面花了重复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下降了。因此,怎样处理好这两者间的矛盾,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软件时确实要认真考虑。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控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计算机专业英语多媒体教学内容多、停留时间短
计算机专业英语多媒体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是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但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包含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包含的场景多,词汇多,老师上课是不得不减少停留时间,画面变化速度加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少,只能给学生瞬间的印象而没有时间理解、分析、消化,常使学生大脑疲劳,接受知识的能力下降,所学知识根本无法得到巩固。这样的教学难免使老师备课累,学生上课也累,最后学习的效果还不好。后果尽管很严重,但是很多老师难免都会走这方面的误区。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
4.1 从计算机的优缺点看本质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从最初的资料打印、管理到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英语教学而言,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对象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等,使英语教学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受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育手段的限制,故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教学难免会出现背景是五颜六色的课件,学生无法看清字幕,或者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由于多媒体技术包含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包含的场景多,词汇多,老师上课是不得不减少停留时间,画面变化速度加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少,只能给学生瞬间的印象而没有时间理解、分析、消化,常使学生大脑疲劳,接受知识的能力下降,所学知识根本无法得到巩固。计算机既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又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步,但速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
4.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被过度地抬高,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有的老师错误地误解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全围绕课件讲课,把“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在英语学科的教学,教师首先应摆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也就是真正理解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含义。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替代老师与学生交流,计算机向学生展示的东西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所以教师一味地将英语这门语言学科中的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这难免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提高不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传统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很多老师忽视了课堂的动态性,不顾个体差异,试图一劳永逸,在水平不同的班级授课却使用同一个课件,大大削弱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许多学校之间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恶性局面,一些只是简单的文字,有的用黑板或投影完全能够实现的,硬要制作成课件。这样大材小用,浪费了时间和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反馈功能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有待加强。虽然如今计算机的反馈功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一名真正的老师反应能力还相差甚远。现在的很多老师利用计算机上课,却不利用计算机反馈教学。比如许多问题的解答千变万化,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利体现,然而如果学生的解答不在计算机的制定程序内,功能再强大的计算机也只会束手无策。计算机无法象老师一样立即给予正确分析和灵活指导,反馈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所有的评价结果借助计算机来判定的,必然会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了,这无疑将是教育的倒退。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媒体终究是媒体,代替不了作为人的教师对作为人的学生的综合影响,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才会在英语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辅助”二字上下工夫,要明白多媒体教学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是用它来代替教师来充当课堂的主导。“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不可全盘否定。教师既要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又要看清多媒体教学的局限。在教学手段方面既要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要适当采用,合理利用多媒体,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成。致谢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工作都是在李德胜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作者获益颇多。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
[1] 杨庆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05(5)
[2] 冉苒.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优越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 陈典珂.外语网络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 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叶奕乾.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