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管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树立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迅猛发展,而且新农村的建设也十分充实、富有活力,但农机工作不办证、不挂牌和不检审的现象时有发生。省市各级农机部门需要增强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积极做好宣传与交流。在工作中做好平安农机的推广,加以规范的引导,以此促进今后农机工作的有利开展。创新宣传形式,在各个宣传方面需要对不同方面的特点做好不同的宣传规划,使不同层面都普及到农机安全生产知识。使用多媒体宣传各种建设安全生产意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新经验与新举措。注重正面宣传和侧面警示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树立好安全生产的典型,另一方面对农机人员加以警醒,把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增强农民及农机系统内部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的意识,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确保机械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健全农机管理队伍体制
(一)提高农机生产效率
优化农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重要工作环节中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妥善处理,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案。严格规范农机工作过程中各道程序,贯彻落实农机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承诺和执法管理等制度,使工作的透明度增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坚守农机岗位职责
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岗位目标,根据农机工作中的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档案、牌照的管理和受理审核,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针对岗位目标加以管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众多农机人员提供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和长处的平台。
(三)强化农机人员培训
根据不同农机人员的情况进行监督,可适当加以培训农业机械的重点实行项目、上级的重大决策、建设干部队伍、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当地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拓宽农机人员的知识面。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的观念,深化发展农机、服务农村、助民增收的的战略思想。增强业务素质,提高政治觉悟,使农机人员各项能力与素质均得到加强。
三、创新农机管理安全模式
(一)拓展管理服务范围
农机的管理人员要依照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对相应目标和相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机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不断拓展农机管理的服务范围,在农机管理的工作中,务必要将农机的使用安全作为首要内容,适当的拓展农机管理服务范围,以最好的服务来保证农机设备安全使用。与此同时,要做好监督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管理组织。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中,应有专业的农业机械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对农业技术管理人员资源的整理,建立庞大的农机使用人员储存信息库,时时更新动态信息。将农机安全管理规定落实到工作中,从而实现推动管理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转变管理服务思想
在农机工作中不应轻服务、重执法,农机的管理人员要转变消极的服务思想,把管理用服务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被动执法转为主动执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提升了执法形象以及服务质量。通过这种转变管理服务思想和面对现实的理念来快速的实现路上管理变路下管理,法制管理变服务管理。农机的管理人员在宣传生产的同时,要用适当的宣传计划、多种的宣传方式,帮助农机人员充分受到生产知识的教育。通过正面宣传鼓励与负面宣传批评的方式,提高有关部门和农机人员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的意识,以达到改善执法环境,使农机人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三)创新管理服务形式
农机管理人员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要把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主动帮助农机人员解决在农业机械使用时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以服务做管理”,为农机人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多为农机人员进行权益维护、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农机的工作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可与支持。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相关的技术水平,增强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进而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为农民所想,从小的事情做起,为农机人员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营造出“安全农机,快乐作业”的和谐管理氛围。
四、落实农机管理网络监管
农机管理人员应当把基层农业服务建设体系的经验做基础,以公益行为要求对各级农机安全管理进行适当完善。建立村、县、乡多级管理网络,对涉及农机的服务资源整合,建立各级农机和农机人员的资料库,落实农机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积极培养农机服务机构或是农机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以规范的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机协会加入产业服务链条,从农机工作的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实现农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对农机人员实行奖惩与责任追究,逐层检查安全生产目标的责任书,逐级落实生产控制目标与奖励机制,探索出针对我国农机管理服务现状的管理模式,完善村、增强乡,从多方下手,多管齐下,构建全面的农机网络,是农机安全生产得以有效管理,为农机管理的网络监管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和谐农村的发展。
第二篇:农业机械管理应对措施论文
1前言
农业是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存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社会。对农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未来综合国力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农业机械设备可以辅助人民进行农业工作,如果可以熟练的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就可以使农业工作事倍功半。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制定和建立农业设备管理机制,全力解决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管理改革工作一定要切合实际,根据当地人民的需求进行管理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2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工作十分复杂,为了有效的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一定要对农业机械管理的各个工作范围进行了解和分析,熟悉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步骤。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不只是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还可以对农业作业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而农业工作的机械设备种类十分齐全,可以有效帮助人民进行农业作业工作,但也间接的给人民带来了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上的难度。从事设备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机械管理工作的各个细节格外注意,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工作进行的稳定和有效[1]。
2.1农业机械管理覆盖面不够全面,力量相对薄弱
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达不到实际工作的正常需求是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一大问题,管理工作的工作范围不够全面导致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濒临倒闭的情况,而一些农业机械服务工作组织也因为这种情况被企业吞并。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进步速度,还导致现有机械设备工作效率的不稳定,对现在进行的农业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2]。农业机械管理技术薄弱也是影响农业机械管理的一大因素,工作人员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很好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导致先进机械设备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果[3]。
2.2政府宏观控制不够,难以建立保障机制
虽然国家对农业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管理,但有些地区还是没有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是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力度不够造成的。政府的调控管理力度对农业机械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如果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不重视就不能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管理方案,给一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难。同时一些先进的农业设备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开发或引进,如果政府没有进行这些农业机械的扩展工作,就会使当地的农业工作受到影响,人民也不能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4]。
3针对农业机械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应措施
3.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对农业机械管理的认识水平
根据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探讨。农业机械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对农业机械管理意识的薄弱,提高政府和人民对农业机械管理的认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基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解决人民机械管理意识薄弱的主要方法,政府是实施这种方法的必要条件。因为让政府认识到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政府对农业进行调控工作,同时对人民也要定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使人民具有相当的管理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配合政府的号召和工作[5]。
3.2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农业机械信息网络
网络是我国乃至世界进行科技发展的基础。中国已逐渐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而网络由于其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效率高,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服务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适应不了人民对农业管理工作的需求,而将网络应用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上可以更好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是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6]。
4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点的发展对象,提高农业的工作效率是我国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目标。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才能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柳卫波.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湖南农机,2011(9):19+26.[2]段少华.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218.[3]费立强.农业机械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农家顾问,2014(15):103.[4]周成海.农业机械管理现状问题及安全生产对策[J].河北农机,2017(1):19-20.[5]李涛.设备管理原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78.[6]李志伟.关于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南方农机,2015(12):15.
第三篇:酒店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现今人性化管理作为结合制度与人性之间的一种管理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所推崇,并逐渐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现代酒店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顾客满意,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员工满意放在重要位置,强调酒店要以员工为本。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没有满意的员工,就达到实现员工满意,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从而让顾客更加满意、酒店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酒店管理;员工满意;顾客满意;人性化管理
酒店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无形的,就是为宾客提供服务。而员工的素质、服务态度、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密切的直接关系,它直接关系到宾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享受到或购买到了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从而关系到酒店的经营成果。因此,酒店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如何把员工管好,而对员工管理的目的在于 “得”人,在于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宾客对各类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酒店没有优质的、高标准的服务,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酒店的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好员工的工作为根本,酒店对员工的管理就是对服务质量的保证。与传统的管理相比,人性化管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更有利于酒店的生存与发展。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一)人性化管理的概念。人性化管理是以人性为原则、为基础的管理,强调组织管理应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重要的组织资源,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管理中应充分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对其从各方面予以关心、爱护,使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归属感、价值感,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人性化管理的特征
1、情感管理。就是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提出的要求。
2、民主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做出决策前,应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还能提高员工的士气,使决策更易于贯彻执行,更能让员工接受。
3、自主管理。可以说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大意是:员工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可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和组织的统一意识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位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
4、文化管理。这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
依靠组织文化而非制度对员工实施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伙伴关系。
二、人性化管理与酒店传统管理思想比较
(一)与员工的关系不同。在酒店传统管理思想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员工几乎没有发言权。在人性化管理中,员工已不仅仅是获取工资和报酬的工作者,而更重要的是成为积极参与酒店经营的伙伴。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尽量地消除管理者与员工由于职位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一方面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加强管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要礼贤下士,心胸豁达,充分重视员工的智力成果,平衡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一员,真正地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在思想上提升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将自己真正融入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
(二)管理目的存在差异。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仅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而进行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人仅仅变成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工作,而是自觉自愿遵守制度并愉快地工作,通过管理文化的构建,创造一种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密切协作的团
体,管理行为真正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高度重合,企业成为自我组织、自我调节、有序高效的有机整体,个人理性与组织理性高度一致。
(三)对员工的宽容程度不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如果员工犯了错误或者受到投诉,往往会受到严厉的责罚。与之相比,人性化管理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员工,员工不会做,管理者会教他;员工会做而不做,管理者会知他;员工会做肯做而不敢做,管理者会谅他;员工会做敢做而不多做,管理者会信他;员工多做却做错了,管理者会用他。
(四)经营成本上的差别。酒店业本身的特点就是原料不能量化、生产过程不能记时控制,一句话,产品的样式、口味和原料成本等均由人为控制,过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拉远了员工和管理者的距离,再加上部分员工的素质不高,很容易产生故意抬高成本、恶意毁坏工具等敌视行为。这种看似正规的、严格的奖惩制度在无形中提高了经营成本。而人性化管理以员工为中心,尽可能地从方便体谅员工出发来制定规章制度,改原来制度中的罚为奖,刻意与员工搞好关系,组织各种活动吸引员工来参与,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福利,使每个员工感到家庭般地温暖,一切工作以自己的事业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工作业绩,同时降低了经营成本。
三、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建立人性化管理观念。酒店中的一线员工,直接为客人服务,实际上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代表酒店去接待宾客。如何使员工能轻
松地、愉快地扮演好这个角色,为客人提供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尽善尽美的个性化服务以及物超所值的高标准服务,这就要求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加强管理者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在管理中,酒店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无论考虑问题,还是处理问题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酒店的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都要以人为本兼而重视情感的投入。
(二)规范酒店各项制度。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制度化,就会出现无原则而只讲人情或裙带关系的情况,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就会挫伤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缺乏规范制度,人的行为不能规范,人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
(三)重视员工培训。培训员工,不仅能为酒店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绩效,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一些有志于酒店业发展的优秀员工,他们会选择能给予各种培训,从而促进他们事业发展的酒店。只要酒店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培训和发展视为酒店在员工身上投资的一个持续过程,员工就会把酒店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从而就会努力工作。同时,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奉献精神,可以使员工接受酒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因此,对酒店也有着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
(四)对员工进行情感培训
1、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酒店要适应现代化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酒店除了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外,还应使每位员工相信自己拥有与酒店“荣辱与共”的重要地位。这样,员工才能积极主动地向宾客提供服务。宾客接受这样的服务后,也更容易与酒店建立信任、持久的关系。
2、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酒店的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沟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信息共享。其主要表现为:员工应熟悉酒店的整体运营方针、经营目标、新技术信息等,这不仅可以确保酒店内部信息传达的顺畅和及时,同时也成为员工为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依据。
(五)加强酒店文化建设。酒店本身要注重员工与酒店的自愿合作,其工作方式也更多地强调团队协作。因此,用酒店文化来提高酒店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尤为重要。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以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来实现人性化管理,主要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三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理念。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一项有发展的职业和事业。只有真正重视人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思想,建立独特的酒店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精神文化这种理念在酒店的成长与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最持久的作用。好的精神文化层是酒店无
形的资产,它不仅能挖掘出每位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士气,而且是酒店内部团结的纽带和沟通的渠道。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旺盛的精力。
2、制度文化是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要遵循的理念。在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中,制度的作用不可替代。酒店员工处在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下,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育员工高度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发自内心的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3、物质文化包括店容、酒店标识、文化传播网等。加强酒店文化建设也可通过这些措施加以进行。例如,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酒店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酒店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性,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对员工的管理中,是酒店在竞争中获胜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任何一种实践都有相应的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乃至形成系统都有其演变轨迹。综观酒店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发现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对管理中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管理人性化的趋势同时也越来越清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管理一定会在我国酒店业中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篇: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ISO9000以其通用性等特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适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转化为国家标准,当时就有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ISO9000,并有一些高校开始实践。但是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关键词:ISO9000;高校管理;质量管理
一、高校管理中应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进步,但操作难度大,基础以及提升的幅度不易把握。若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高校管理质量评价应当要满足顾客的教育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规律。相比企业而言高校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企业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顾客是焦点在ISO9000中是核心指导思想,是企业的金科玉律,但却不能直接照搬到高校管理之中,如果照搬则与教育客观规律相悖,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所以,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实行“顾客就是上帝”,特别是学生作为顾客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要求,因为这样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高校管理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新建本科院校,于2001年由两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2008年开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到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转型成果和发展水平。这得益于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的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该校成立之初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升格前后存在矛盾,一时无法适应本科教学与规模增长。学校升格后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方式十分不适应。而且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成立之初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50%,新生报到率也才80%左右,学生、家长甚至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因此,该校引入ISO9000标准来改善。
(一)基于ISO9000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针对遇到的困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四个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让相关利益者满意,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控制教学质量,并落实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指标文件,使质量管理具体化。教学策划方面,这是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保持与相关利益者质量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单门课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条件方面,教育学领域学者提出“凯西模型”,证明了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于发展》中杨小敏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该校则从师资、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在建设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软件。教学结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高校顾客的复杂性,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学结果,具体有三个,包括招生质量、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声誉。
(二)教学质量管理模型的改进
该校在实施基于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后,基于ISO9000持续改进原则,召开了研讨会。总结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质量总目标的制定方面不是很合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该校进行了三次改进。首先,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质量考核制。后者以定量、定性为基本框架。定量引入积分制,分别计量职能目标、综合管理目标和满意度;而定性方面则采取一票否决指标。前者则涵盖教学策划、实施、条件以及结果,并辅以奖惩制度,同时形成通报公开文件,与职称、职务挂钩。其次,建立以三标一体的评建工作平台,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中心,以目标管理和质量考核为监测手段。修订体系文件,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手册,重新策划相关程序文件,调整考核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按计划分解本科教学质量指标,实现彻底的校本化。最后,开启特色办学之路,即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把办学目标定义为应用型大学,并围绕这一目标调整质量观、目标、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同时,推动学院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再一次修订质量手册、相关文件,重点调整相关标准。目标管理实施六化改造,即中心化、华、均衡化、标准化、主控化、综合化(参考刘仲全的文章)。
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同时ISO9000本身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自由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可行而且必要,也是高校管理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旭东,芮菊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5-57.[2]梁艺潇,韦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4):199-200.[3]刘仲全.ISO9000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4-158.[4]熊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6-46.[5]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第五篇: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知识管理在当今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属于图书馆应用的高级管理手段。本文分析了现代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 应用策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内图书馆朝着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图书馆。近年来又出现更具资源集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复合型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融合体,从本质上来看,复合型图书馆对文献内容概括的全面性更强,并且对知识内容的整合与提练更精确。而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自身优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知识管理属于新时代下的新型管理方式,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对于知识管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普遍从两个方向出发,广义上而言,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知识自身、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人员、知识设施及知识活动等的全程管理;狭义上而言,知识管理仅仅指对于知识自身的管理体系,比如对知识的创造加工及传播应用等过程管理即可称为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属于广义上的知识管理方式,作用过程中是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过程中,不会将知识变成被管理的目标,而是将知识作为实施图书馆管理的实际资源,展现知识将点延伸到面的巨大作用,把某一类知识转变与整个图书馆的分享资源,并将对这些资源的管理与对人的管理融合在一起,利用新型科技手段与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图书馆整体资源的完善与维护,并在最大空间内对各类知识发挥高效传播效果,进而在图书馆内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络,完成知识共享目标。当前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1.服务单一并缺乏创新。
对于国内高校教育体制来讲,图书馆属于学生的另一个教室,对于社会人士而言,图书馆则是人们补充知识与提升自我的第二平台,因此,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获益情况。但从国内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范围来看,其服务重点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图书和既有的图书资源为主,对于更具现代化特色的创新型服务比较匮乏,在资源利用方面全面性不足,功能性差。并且对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到位,相互间文献传递和资源互动不多,同时缺少专门针对当前网络中相关图书资源信息进行统一整理和分类的服务,这就导致读者需要寻找当下网络中相关图书资源时无法在图书馆中快速找到合适途径,只能通过自身力量整合网络相关文献信息。
2.管理落后并缺少竞争。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仍以传统的“馆长为大”的思想为主,对于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决策与机制主要以图书馆馆长做决定,缺少必要的民主性和共同参与性,这种管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形成懒惰心理,面对各类图书馆事务时自动默认为馆长处理,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思想。这种管理体制难以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参与性和主动创造性,而其管理人员在这种模式下也习惯以经验管理为主,虽然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成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国内图书馆这种经验管理法有强制性特点,缺少灵活性和动态竞争与激励机制,这会大大削弱图书馆整体竞争优势,使其自身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很多具有一定历史的图书馆会呈现出重藏轻用的特点,这种保守管理方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图书馆的投入与效益难以对等的状况,对其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3.馆员定位不清而使得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般包括馆长、高级馆员、正副研究馆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等几类,这些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管理图书馆的不同部门。其中正副研究馆员级别以上的人员担任图书馆的市场发展规划与具体实施措施,并为各现场工作人员安排定期任务,而普通工作人员则主要承担图书馆的日常经营活动,包括书刊采访、文献分编及借阅还书等日常事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图书馆市场定位不清晰,监督与审核力度差,所以对于普通工作人员以上的人力资源经常造成严重浪费的现象,导致有些图书馆高级管理人员无实质工作内容或长期处于协助普通工作人员处理一般业务活动的循环中,未能发挥每一类馆员的正当职能。
三、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施对策
1.知识管理的宗旨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在方式上强调参与性。
针对当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单一无创新的现状,在使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图书馆馆藏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合理利用现代化新型技术手段完成多样化知识管理目标。面对日益复杂的客户需求,需要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及时更新知识管理内容,将传统的满足客户需求目标转变为让用户尽快满意的目标,提高为图书馆用户解决问题的效率。
2.建立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系统。
图书馆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资源信息的管理,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恰当的信息管理技术,而信息管理技术属于知识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相关资源知识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及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为了提高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效果,最根本的保障是建立一套具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可以为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成本,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合理支配,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目标。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在知识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了提高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指数,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保证知识管理人员除了传统的收集、整理与提供的任务外,还应该掌握获取信息与信息咨询的能力。只有构建一支思想素质和技术能力都过硬的专业队伍,加强各个职位人员的综合修养,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馆的需要。
四、结语
知识管理已经在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且其应用效果也十分显著,以知识管理的新颖理论和创新手段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过程,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主要从提高图书馆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入手,以信息化高新技术手段形成资源共享空间,并以用户为核心提高知识管理的参与强度,未来需要继续调整知识资源构建方针,重组业务流程,并建立实施图书馆知识资源联盟,从本质上提升知识传播的综合质量指数,并深入图书馆资源管理,把知识管理全面实施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工作过程。知识管理方式在我国图书馆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整体应用经验尚不足,虽然已为很多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很多作用,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建设知识管理体系,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用户获得成功,并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发展特点相结合,最终促进图书馆中知识管理的现实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甄旭.对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40-42.[2]刘淑玲.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情报科学,2010,(4).[3]李红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之应用价值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7).[4]周燕,谭俐娜,肖泽旺.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创新服务[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