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

时间:2019-05-14 08: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

第一篇: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

浅谈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及调节控制的生态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一种农业应用性学科。它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 目前已迈入完善期。而新世纪的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会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的需求会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农业生态学走高效持续的模式,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发展 展望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20世纪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

1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1 基础作用

农业生态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农业生态学揭示的规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生物与环境互适互作规律,生物物种间的相生相克规律等)是农业科学的最基本规律,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农学学科的基础;其次, 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 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第三,任何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农业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基本知识。否则,在生产实践中行不通。

1.2 综合作用

农业生态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态学知识的综合性。

在研究农业生态学规律时,除应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知识外,还应具有物理学、化学、数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园艺学、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学本身就是上管“天”, 下管“地”, 中间管“物”(指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在其中起调控作用。(3)农业生态学研究中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研究手段,通过野外观察、田间试验、室内分析、社会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来获得有关素材,在处理这些信息丰富的素材时,常常需要用跨学科、综合性的方法。

1.3 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中往往存在的问题多,且错综复杂。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于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问题“群”中找出生态上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即可带动解决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目前我国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抓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即可带动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

1.4 关键作用

当前,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分配不公、饥饿、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仍然要依靠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或者说农业生态学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将起关键作用,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实践所证明。很多文明古国和发达地区的消失和贫穷,无不与不重视生态问题密切相关。

1.5 渗透作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绿色制造、生态建筑、生态时装、生态设计等,均说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渗透作用,也说明其在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农业生态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 个时期:

2.1 萌芽期(?-1920年)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元前3 世纪中国的古农书《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荀子·五制篇》指出“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等等。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当时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朴素农业生态系统观。

意大利阿兹齐(G.Azzi)早在本世纪初即开始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20 年得到公认。而在1920年之前,可以认为农业生态学是处于“知识累积阶段” 或称为“萌芽期”。

2.2 产生期(1920-1980 年)

1920年至1980年的60年里,是农业生态学的产生阶段。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基础:一是传统农学思想的影响。如《齐民要术》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30年代由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提出的系统论,1948年由美国科学家C.E.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和Nobert Wiener提出的控制论等,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的需要是推动农业生态学产生的巨大动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污染, 以及到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世界性“五大危机”—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不足、环境污染, 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在这一时期,有关农业生态学的课程、专著、刊物、学术机构和研究会议越来越多,也给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2.3 发展期(1980-2000年)进入80 年代,在粮食需求和环境压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农业生态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研究机构增多。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多个农业生态研究中心, 其中较著名的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农业生态计划、美国乔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瑞典乌普萨拉农业大学、荷兰瓦根宁根大学等。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了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农业生态教研究室(组),如浙

江大学的农业生态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2)科研项目增多。从1982-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态学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136 项,其中农业生态就有49 项,占11.5%。在近10来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农业生态研究项目就更是越来越多,份额越来越大。(3)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的增多。(4)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近20年来,农业生态研究的领域已涉及到: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我国各类基本的、重要的和新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特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养分流的研究;农田生产力及作物生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及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及其功能、效益的研究;区域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策略等。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农业生态学研究人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全国许多高校都培养出了大批农业生态学学士、硕士和博士。(5)农业生态广泛推广。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生态农业”概念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户等。

2.4 完善期(2001-)进入21 世纪, 农业生态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面临的问题

从全国各地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1 重视不够

就目前各地一般情况而言,科研成果越“硬”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程度就越高;相反,科研成果越“软”、“越宏观”,可能受到重视的程度就要削弱、下降,或者嘴巴上说“重要”、“重视”,而实际上并未如此。与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比较,农业生态学的科研成果往往比较“软”、比较“宏观”,在实际推广应用的效果方面往往有“弹性”、有“水分”、有“距离”,这就很显然,各地领导往往就不会像重视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那样重视农业生态学。

3.2 投入不足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必然造成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从各农业院

校投入到农业生态学学科建设的费用来看,远比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等学科要低得多、少得多, 有的连学科“正常运转”的经费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了。

3.3 队伍不稳定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复合性强的农业应用学科,要求从事该学科的人员具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有些科研人员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放弃,导致科研队伍的不稳定。

3.4 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应该说,现在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是好的、实事求是的,是有价值的、能用的。但也不能否认,有部分或相当部分科研成果鉴定完了评上奖后要么不推广、不应用,要么由于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评奖,实在没有多大推广应用价值,即使进行推广应用,也显现不了其价值。这种科研成果不适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农业生态学学科之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之中,只因学科性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宏观性”和“软科学性”,这种现象在农业生态学学科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4.1 加强实验研究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农业应用学科,但从20 世纪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可以看出,农业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粗”、“大”、“空”的现象。进入新世纪,要使农业生态学得到更快、更好、更深入的发展,必须大力强调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这包括以野外调查和观测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和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

4.2 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农业应用学科,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生态学的科学研究时,要时时刻刻注重其实践应用性,要使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才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应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技术体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农业灾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4.3 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生态学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在仪器、设备、测试手段等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同时,也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下足功夫,加强农业生态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4.4 加快人才方面的培养

事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同样,学科的推动和发展还是要依靠人,农业生态学学科的发展最终只有依靠从事农业生态学的全国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基于这种认识,加速农业生态学的人才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培养和造就农业生态学的学生、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才是推动农业生态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真正力量。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7-9 [2]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6-20 [3]王兆骞主编.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1-54 [4]高吉喜,张林波,潘英姿编著.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27-138 [5]黄国勤,毛学东.论江西生态农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78-184 [6]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黄国勤.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660 [8]F.W.T.彭宁德弗里斯等著(王馥棠等译).1988.植物生长与作物生产的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10-45.

第二篇: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京津冀雾霾危害及对策

摘要: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其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给民众交通出行和健康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统计,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通过本次对雾霾相关的调查,加深大家对雾霾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警觉性,与政府一起建设蓝天而努力。

关键词:雾霾,污染来源,PM2.5,PM10,雾霾危害,治理对策

一、雾霾的概念

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个气象概念,两种天气现象。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雾的存在使能见度恶化,降低空气透明度。如果是因为水汽使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即为雾,形成“雾”时的大气湿度应该是接近饱和或饱和的。雾和云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云”降低至地面时就称其为雾,雾升高离开地面就称为云。雾和云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的尺度比较大,浓度分布不均匀,其大小为1-100um不等,平均直径在10-20um,空中飘浮的雾滴可由肉眼看到。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是由于冰晶或液态水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所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时,该现象称为霾。

二、雾霾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首先,雾霾中的PM2.5威胁新生儿健康。最近一项大型的国际研究证实,接触过某些较高空气污染物的孕妇,更容易产下体重不足的婴儿,而出生体重低的婴儿很容易增加儿童死亡率和疾病的风险,并且与婴儿未来一生的发育及健康都有很大关系。而且,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其次,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对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um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并使得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再次,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严重会致死。

(二)影响心理健康

雾霆天气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很容易失控。

(三)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困难,多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交通设施被迫关闭,交通阻塞,事故频发。

(四)影响区域气候

雾霾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连连。更令人担忧的是,雾霾中的一些化合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三、京津冀雾霾的形成原因

大气污染防控主要是三大污染源——煤、油和基建。一是火电、钢铁、水泥行业为主的煤炭消费;二是使用非清洁油品的机动车辆;三是今年以来“大上快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

从北京市四季气象特点看:春季,北京市受张家口、唐山地区的重工业排放源的影响显著;夏季,北京市夏季风力弱,气温高等不利于颗粒物沉降;秋季,北京市受周围省市排放源影响明显;冬季,受寒潮影响频繁,风速较大,而北京市内部排放明显增多,大气对流造成颗粒悬浮,但又不足以携带扩散到北京市以外。

从雾霾污染成分来看,环保部曾表示,对于北京市而言,PM2.5是这两个月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子,但还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在起作用。据环保部统计,国内有一半的PM2.5不是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一次源),而是经过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形成(二次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PM2.5污染加剧。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的研究表明,造成北京市雾霾的原因,除了跟PM10和PM2.5有关系,还与包括亚微米颗粒在内的PM1的关系也很大。1998年到2010年,PM10的数据虽然持续下降,但是北京市的雾霾天数区总体在增加,主要就是因为占颗粒总体比例的PM2.5和PM1是增加的,每年大概增加3到4倍。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主要受到PM2.5和PM1等小颗粒的影响,京津冀等地区雾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正是由于各种人工排放源污染物的排放增加,北京市大雾多发季节发生了更多的雾霾天气,白色的大雾天气转变为危害性更强的雾霾天气。

四、京津冀雾霾已造成的危害

1、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癌症等,北京等地近年来因天气原因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大幅提高,特别是老人、青少年与孕妇这些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医院因呼吸道而诊治的病例也增加了不少。

2、由于雾霾天气所引起压抑的心理情绪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快乐生活。

3、能见度降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出行受阻,对很多人而言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不得不减少外出或者是更改出行计划,同时也引起高速公路封路的现象。

五、京津冀雾霾治理对策

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一)国外防治雾霾经验

从19世纪开始,伦敦就被称为“雾都”。1952年的伦敦,无数个家庭与工厂成千上万个烟囱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从12月4日开始,城市连续五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只有几米,造成1.2万人死亡,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为了治理雾霾天气,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该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燃料,关停大批重污染工厂,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同时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从英国中央政府到伦敦市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法令法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清洁能源利用。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目前,伦敦市政府正大力采用灰尘抑制剂的化学手段清洁空气,醋酸镁和醋酸钙被投放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减少高达14%的污染水平。

(二)国家已经采取的主要对策

1、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煤烟型污染控制取得新进展。2011 年北京市将锅炉“煤改气”(800蒸吨)工程列入了政府实事项目。

2、有力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旧车淘汰卓有成效。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执法人员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

3、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继续推进20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工作和继续加强对工业排放污染的监管等控制煤烟污染,检查了50多家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情况。继首钢搬迁后,今年北新建材完成整体搬迁,燕山石化公司完成2#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工程。加强煤质和锅炉排放监管、继续巩固平房“煤改电”示范区的工作,加强对经营性小煤炉、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

4、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为减少建筑渣土运输车车辆带泥土上路行驶,在全市30多家建筑工地示范安装了转轮式高效洗轮机,检查了200多处工地扬尘污染情况。

5、针对10、11月重污染天气多发的特点,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企业已经制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将在出现连续重污染天气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洒水;排放大的企业自行减排、启动企业应急措施等,一般在连续2天出现重度污染天气时启动预案。

(三)在未来处理中国家的努力方向:

1、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制定达标规划。在抓紧开展监测与公开透明信息发布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尽快开展相关科研,摸清规律,明确排放清单和控制对策。针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途径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应的控制工程技术,在投入资金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 PM2.5的同时,及早开展PM1的治理研究。在北京市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强化PM2.5 治理,落实到具体法人,实施一票否决制。

2、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此区域,建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国家考核指标,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北京市新建项目准入关,加强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火电、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形成。

3、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北京市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推进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同步,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在北京市提前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在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全面提高机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动车排放控制水平。

4、探索建立北京市辖区大气雾霾预报系统,逐步形成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健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研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应急预案、构建京津冀地区应急体系,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实行重点排放源限产限排、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急措施,积极向公众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四)市民个人力所能及的事儿:

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污染环境所形成的,面对这种恶劣天气,市民也有积极参与,一起防治雾霾的责任,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其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

1、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防护身体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外出归来后,做好个人卫生,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肤。

2、减少户外锻炼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晚间,空气较为清洁,有晨练习惯的市民不妨把锻炼放在晚间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地点以树多草多的地方为好。

3、重视居室卫生,每天记得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清新及时打扫房间卫生,清理卫生死角,不给病菌以孳生之地。在大雾的天气应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诱发急性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调节情绪、饮食清淡,建议大家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

5、保护环境,治理雾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全民动员、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保护我们周围大气环境的绿色生活理念。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过节”的绿色生活理念。尽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减少私车出行;节日期间拒绝燃放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成都气象学院.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段再明.解析雾霾天气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42(5):539-541,548.[4]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65-166.[5]成尘.雾霾的危害及预防.《四川科技农业报》2014年第一期.[6]冬雪.雾霾的危害有哪些.《百科知识》健康话题专栏2013.4上.[7]聚焦Focus.40.天津经济2013年第3期(总第226期).[8]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2年4月.12-16.[9]彭应登.中国城市PM2.5污染状况及防治途径[J].中国经济报告,2012(1):40-44.[10]彭应登.北京近期雾霾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分析.第5 卷第3期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5(3):2013年9月.233-239.[11]张军英,王兴峰.雾霾的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第38卷第10期2013年10月.157-165.任课教师: 日期:

2014年4月15日

第三篇:农业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

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2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6、推广力度不够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

建设加快生态农业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土地资源丰富。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1.8解决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操作

加强全程监控,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加强农民培训,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

加强研究开发,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1.9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与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况且,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增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是转基因食物出现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担心。所有这一切,都使 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环保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四篇:农业生态学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业生态学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普遍存在着思想认识、资金、管理、技术与建设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目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关键词 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 生态产业 可持续发展

引言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发生态农业试点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生态农业从萌始至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1]。中国生态农业在发展国民突破口,组织综合农业,即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和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发展点上,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农业面临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问题如下:

一、重模式,轻配套技术

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重模式,往往追求“花架子”,重视模式的物种结构搭配与组装,而对模式结构组分之间适宜的比例参数、各个环节的关键配套技术则不太重视。目前,许多生态农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培育、农业生物多样性综合利用等方面)仍未有大的突破,真正过硬的生态农业技术并不多,出现“技术疲软”的局面。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常常只重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如间作套种技术、沼气技术等)的使用,轻视甚至抵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生物技术、自动化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显然,这样是不能保证生态农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单位投入高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2],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态农业的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和“石油农业”的发展,加上人口的急剧膨胀,全球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水体富营养化、臭氧层空洞、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扭转。当前,农业面临着“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内外夹击局面。目前,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仍未能得到控制。近年来,北方地区的沙尘暴频繁发生,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而2000年一年当中沙尘暴天气发生达12次,2001年15次,2002年11次,2004年2~3月两个月时间内就发生了9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影响到北方的14个省(市、区),而且南至台湾,导致机场关闭、道路阻断、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0]。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势在必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生态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生态农业的生产、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 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出口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就达400亿美元,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加入WTO后,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比以前更为严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壁垒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食品与土畜产品出口受到的损失最大,近90%的企业受限,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2]。因此,如何应对WTO、提高农产品品质、消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发展生态农业是食品安全和应对“绿色壁垒”的必要保证。长期的农业实践表明,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石油农业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有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健康安全食品才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5]。

生态农业模式不是孤立发展的,它总是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自身状况有关,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时,不仅仅强调单个模式的构建,而且还要考虑整个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问题,包括合理的农业生态布局、农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野生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水土保持、区域防洪防灾能力建设、环境污染控制、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食物安全、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培育与管理、农村生态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绿色GDP评估体系与农业生态补偿、农民就业与农民发展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6]。

当前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普遍存在着思想认识、资金、管理、技术与建设等问题。因此,加快求得一套适合中国式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迫在眉睫,经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的研究,获得以下解决中国生态农业的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一、加强有关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7]。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

二、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当前,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即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但由于我国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8]。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三、以健康食品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实现生态农业的转型

健康食品与食物安全是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未来农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9,10]。而生态农业是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主要载体,因此,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农产品质量终端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掀起健康食品生产高潮,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整效益,以此刺激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及生态农业的转型,即实现①从单纯追求数量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②从面向国内市场向国际和国内2个市场转变;③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的转变;④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产业,它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而且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无偿地“默默地”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网络、水电、防灾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业物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建设,并考虑对生态农业生产进行适度的生态补偿,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WTO规则中“绿箱政策”所允许的政府行为[11]。生态农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也不是单家独户或局部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宏观大环境的整体改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建设,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提倡清洁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优化,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 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兆骞.2008.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第01期

[2] 杨礼成.2004.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6):9~12.[3] 汪卫民.1998.中国生态农业的若干理论问题[J].广西农学报,3:1~5.[4] 汪卫民.1998.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6):5~6.[5] 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2000.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28.[6] 骆世明.2001.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50~160.[7] 章家恩,骆世明.2001.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形成演替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J].生态学杂志,20(1):48~51.[8] 伍世良,邹桂昌,林健枝.2001.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6(4):320~324.[9]齐鑫山,胡景安.1995.黄淮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分类[J].生态学杂志,14(4):41~47.[10] 黄淑玲.2005.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减灾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3):89~92.[11] 章家恩,骆世明.2004.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3(6):59~62.

第五篇: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及系统特性

.生态系统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

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

(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型、生态位

(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

(1)种群结构

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

(2)种群的动态(图示)

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J 型与 S 型)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r、K 对策)

(5)种群的调节

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IPM.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3)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

演替的发展趋势

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协同进化

(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概述(1)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 温度、水分

(3)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3)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 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举例)

(2)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1)作物套作(提问)(2)轮作、轮养(图示、提问)(3)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

(4)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次级生产的作用

(3)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

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生态系统类型

(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水循环

(1)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水循环过程: 文字加图示

(3)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

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

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

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 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碳循环

(1)碳的 贮存库

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碳循环过程

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氮循环

(1)氮的 贮存库

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氮 循环过程(图示、提问)

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

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

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磷循环

(1)磷的 贮存库

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磷 循环过程(图示、提问)

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

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

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养分循环特点

(2)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

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

第六章 农业的资源与效益.农业资源

(1)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

•农业的社会效益

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农业经济效益

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农业的生态效益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自然信息流(提问)

(2)人工信息流

(3)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信息的量度(提问).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资金流的基本构成(2)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

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高斯(Coase)理论 : 产权的确定.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资源定价

(2)资源分类

(3)资源定价的方法

(4)资产评价实例.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基本特点

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自然调控:

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人工直接调控

(4)社会间接调控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

(1)历史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发展思潮

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SARD).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

(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

(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

(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

(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

(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1)关键技术体系

(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第九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

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

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4)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

(1)特点

(2)技术体系

(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

(1)组织管理体制

(2)政策法规

下载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生态学结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一、选择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性作用 Silvio Gianinazzi & Armelle Gollotte & Marie-Noëlle Binet & Diederik van Tuinen & Dirk Redecker & Daniel Wipf 摘......

    农业生态学

    浅谈生态农业 农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 纪朋涛 201161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世界瞩目。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

    城市生态学结课论文《现代城市绿色食品与食品安全》

    城市生态学论文 学院: 专业:级别:姓名:学号: 现代城市绿色食品与食品安全摘要 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

    世界农业结课论文[5篇模版]

    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

    农业生态学思考题

    农业生态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Agroecology 2.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3.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4. Conservation tillage 5. Population 6. Biotic Factors 7.......

    农业生态学内容简介

    农推硕士班农业生态学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简单介绍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主要讲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种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