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的成败。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模式成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外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企业文化在企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创新与活力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进行阐述,随后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和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价值观 1
Abstract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uccess or failure.In the 1980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entered the stage of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becam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The resul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w tha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terprise activities.It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 and the internal source and motive forc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vitality.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 of 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mode.Key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values 2
目录
摘要....................................................1 目 录..................................................3
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3
(一)企业的概念界定.....................................3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4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内涵.......................4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性质..........................5
(一)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5
(二)文化管理模式尊重管理的物性.........................5
(三)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6
(四)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7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7
(一)以人为中心原则.....................................7
(二)价值观群化原则文化.................................8
(三)文化竞争原则.......................................8 结论....................................................9 参考文献...............................................10
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企业的概念界定
企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产权构成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划分为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和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分类,分为生产型企业、流通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金融型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可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同时它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发展状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水平。总之,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
着发动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企业管理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按照国家来划分,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有美国管理模式、口本管理模式、中国管理模式等。不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管理特征的差异性。美国管理模式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主要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是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口本的传统管理模式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享议决策制等为代表,重视人际关系、集体利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中国式管理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它认为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此外,按照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可以把企业管理模式划分为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可以划分为金字塔形管理模式和矩阵式管理模式。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还没有具体而详细的定义。对于文化管理的内涵,目前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第一,它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思潮,或者是一种管理学派一一文化管理学派。文化管理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思潮、管理方式”。它并不是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那样的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它更接近于一种管理理念,用文化这个“工具”对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新塑造,以打造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管理模式。
第二,所谓文化管理,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其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进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第三,它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式,是文化管理思想、学说和理论在现代组织中的管理实践方式,通过组织文化来治理组织,带动经营管理工作。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它所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是管理组织的价值观、使命、宗旨、经营哲学、运作理念、基本精神、基本行为模式的管理方式,是企业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它以人为中心,由里到外的驱动,狠抓组织统一的价值、统一的愿景、统一的宗旨、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根本精神,从塑造组织灵魂着手抓管理。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既是主客观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反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是对管理现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反映。同时,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我们正是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和管理的二重性来揭示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
(一)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说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企业是人组成的集合体,关键因素在人而不在物。成思危曾经从复杂科学的角度考察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不仅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而且将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一个有许多人组成的‘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树立鲜明的人与经济、人与企业、人与管理互为前提及相互促进的当代管理意识。文化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二是企业的社会使命包含着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推动。诚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第三大任务,就是企业机构对社会责任的管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经济或金钱的刺激力逐步减弱,劳动者的个人目标从物质需要逐步转向高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时注意满足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企业的管理重心。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在今后都应该坚持人性化管理,多站在员工和顾客的角度进行管理,把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放在口益重要的地位。
(二)文化管理模式尊重管理的物性
管理的物性是指管理活动的客观性或客观物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性决定了管理的物性。管理对象是组织可支配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资源,其中:物(工具、原材料、建筑等)是直接的物质形态 的对象;财(资金)是物的货币形式,是货币化了的物;信息是物的抽象和数字化;时间也是现代科学证明的客观物质性存在。而人作为管理的对象也是物的人化。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有生命的物质有机体,具有自然属性,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人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离不开物质躯体和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作为基础。由此可见,管理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组织管理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尊重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规律。
第二,组织的存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流通、服务要么是对物质进行的改造,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物质需要,要么是借助物质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的精神产品来满足顾客的精神需要。离开了物质基础,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是围绕组织目标和活动来进行的,既然组织的存在和活动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组织管理也不可能离开这些组织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企业是经济组织,赢利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根据剩余价值论,乘目余价值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物化的结晶。同时,商品交换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必须符合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物质因素和其背后的客观规律。
因此,文化管理模式也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承认并尊重物质世界的内在客观规律,也是“物性”的管理。
(三)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管理中人性和物性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客观物质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顺应了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管理模式强调人性,并不否定物性,而是强调人性和物性的辩证统一。人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存在,人的追求也是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追求。人性和物性并非等量齐观,二者孰轻孰重应根据人的需要的满足情况而定,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以人为本”诚然不可否定,但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提升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以人为本”境界,就无法把员工的追求从物质层面引向精神层面,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命等追求就无法确定下来,企业文化就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但是文化管理模式又不同于所谓的人性管理,并不片面夸大人在管理中的作用,而十分重视管理中蕴藏的客观规律。
(四)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这是科学理论的内在品质。文化管理模式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构建所依据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是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发展了以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以及后来的现代管理丛林。同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的崛起,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科学管理模式早已表现出许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正因如此,文化管理理论才在生产力的催生下得以萌芽和发展。
第二,文化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接受检验。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学说被提出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很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却早已经在实践中经历了多年甚至长达几十年的检验,并被广大企业以及一些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果不是采取以文化管理模式为主导管理模式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中国海尔公司等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文化管理模式就不会被更多的企业所借鉴和采用。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中心原则
实施文化管理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管理应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人为中心,既是文化管理理论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说,也是文化管理思想的活的灵魂。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管理者要坚持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广大员工是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摆正自身与企业、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第二,劳动创造财富,企业要尊重员工各种形式的劳动,并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注意保护和调动他们做出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企业要树立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尊重员工的人格,重视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和沟通,注意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第四,要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广大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员工教育和培养,注重满足员工发展的需要。
(二)价值观群化原则文化
一般被看作是控制一个组织内成员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群体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形成和被表达出来的方法。文化管理理论认为人是观念人,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影响巨大。人的个体行为受其价值观的左右,而人的群体行为则取决于群体多数成员的群体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因此,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模式,关键是培育员工群体的群体价值观。企业培育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是管理者发现和挖掘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广大员工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是价值观群化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群体价值观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广大成员达成目标的一致和行动的一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成为员工个人自觉努力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第二,企业内部的群体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和约束,随时随地影响着企业员工能动性的发挥。第三,群体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有了认同感,所有员工和企业就可以共患难。
要贯彻价值观群化原则,企业就要培育和塑造企业的群体价值观。从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最主要的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其确立是企业最高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确立核心价值观,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与企业最高目标相协调。其次,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以免企业行为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再次,充分反映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如果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家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混乱。最后,与员工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企业价值观不能脱离多数员工的价值观,否则难以实现群体化,也就不能成为员工的行动指南。在确立核心价值观之后,还要围绕它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使核心价值观得以具体化,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实践表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不超过五六点,只有这少数几点才是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根本、深植在企业机体内部的灵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往往长期坚持不变,只是其表现形式随着环境和企业使命等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三)文化竞争原则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法则。企业靠什么参与竞争,如何争取和保持竞争的优势,是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在实践中解答的问题。
随着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文化竞争力正统帅着其他传统竞争力要素(包括核心技术、工艺、产品,市场保护与管制,融资渠道和能力以及规模经济)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有以下五方面原因。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人们的主要需要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优良的企业文化更能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第二,知识经济崛起,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价值观念、共同理想、思想情感、道德等文化因素对人们发挥劳动潜能的影响加强;第三,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口益加剧,影响竞争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企业哲学主导的战略管理对竞争成败开始产生决定性作用;第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大型跨国集团数量激增,群体价值观、企业目标等因素在保持企业凝聚力和协调企业行为方面的优势凸显;第五,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以人为中心成为现代管理的基石,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吸引和争夺人才、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结论
文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9
参考文献
[1]樊利红.国内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4,(21):206-206,207.[2]盛天.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15,(6):25-26.[3]张辰星.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112-112.[4]梁勤.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8):80-81.[5]孔祥来.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企业价值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3,(17):58-58.[6]赵亚文.关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2,(17):17-17,45.[7]黄革军.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J].华章,2009,(11):12,19.[8]杨海昌.浅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甘肃农业,2004,(10):34.[9]许箫迪,王子龙.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重构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36-38.[10]吕瑛.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之构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1):69-71.
第二篇: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模式浅析
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模式浅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韩国企业组织文化的背景及其特性介绍,为我国管理者了解韩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在跨文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韩国企业文化的背景
家长的权威
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最为尊崇,在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形成了儒学化体制。传统的儒教思想在以家庭为中心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在韩国家庭里,父亲作为家庭的长辈,一定要成为夫人和子女尊敬和效仿的典范,并以其权威来治家。这种家长式的权威行为,直接在企业主和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中表现出来。他们在管理下属职员的时候,发挥其权限和权威来统治其部下,下属也期待其温情和慈爱的同时顺从他们的权威意识。这样在强烈的统治和温情兼备的专制领导方式下,在权威式的经营中形成了仁学文化。
主从关系和服从心
传统的儒教思想重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义理和忠诚。这种思想对韩国企业中企业主和职员间的垂直权限关系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企业里,部下服从上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比起水平关系,职员们更重视上下间的垂直关系。这种垂直的关系意识不仅受权限关系的影响,而且也受年龄、地位、身份和相互所属关系的影响。对上属的服从意识是韩国企业的决策结构集中在上位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属关系和排他意识
韩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是以血缘和地缘及学缘为中心的从属关系和排他意识在对人关系、集团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权利结构的形成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从属意识和排他主义是受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儒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儒教思想给受崇尚前辈和对家长的尊重以及以直系亲属为先的亲疏意识以巨大的影响。两班和庶民、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的差别给传统的社会阶级意识、地位和身份意识以巨大的影响。
所有制与经营结构
在韩国,以传统的长子优先的制度为中心,长子继承企业的所有权,这种制度使所有权集中在创业主的家庭,这是形成集权制经营结构的重要因素。另外,从历史来看,韩国的民间资本很有限,企业资本又集中在少数富有阶层,使企业不得不依赖银行。形成这种经营结构也与政府对企业的干涉有关。
韩国企业的文化特性
“能做”文化
韩国企业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便是“能做”文化,它强调了代表很多企业成员的富有积极性和挑战性的共有价值。韩国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0年里取得高速的发展,是因为很多产业部门具有大胆投资、冒险向海外进军和在短期内取得成绩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在目标的确定方面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能和韩国企业的高标准相比,而且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像韩国企业一样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
勤勉的劳动意识
企业成员认真的工作姿态、勤勉的劳动意识是韩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韩国企业的劳动时间最长,已广为世人所知。长时间劳动不仅适用于劳动者阶层,而且在高层经营者和一般管理者阶层中也一样适用。早晨七点开始召开干部会议、晚上八点以后管理人员才下班的企业比比皆是。既有早晨六点参加教育节目的经营管理人员,也有晚上六点以后参加教育节目的管理者。
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和权威性管理行动
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和高层领导的权力体制以及权威性管理行为是韩国企业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宾·托福勒
(a
.toffler)所指出的那样,韩国企业虽然适合第二次浪潮即大量生产为中心的产业社会,但在以个人的创意性和开放性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社会里,是不适合的。年功序列
(论资排辈)和仁和主义年功序列和仁和主义是另一个韩国企业文化特性。在激励和提升方面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在上下级和同事之间,要尽量做到圆满和谐。
韩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韩国的许多企业十分重视企业伦理的塑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守纪律、讲服从和步调一致的强力型的组织文化。在业绩评价和奖励制度上仍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而且组织成员的阶层构造一般是与他们的年龄及工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事之间维系圆满的人际关系,又是韩国企业共同的行为倾向。近年来,在经营合理化过程中,虽然强调能力、经营业绩以及进取心、创造性,但是传统的论资排辈的奖励制度仍然主导着韩国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表现为家族式企业的组织形态
1954年战争结束后,韩国致力于建构足以诱导经济发展的法律和行政体系,鼓励其企业运用从西方传入的科技知识,经营企业,追求利润。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家族所有、规模偏小、结构简单、任人为亲、关系取向等特点。
领导作风的权威性和高度集权制在领导方式方面,温情和专制是管理者的方式特征,家族企业经营者通常采取权威式的领导方式。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经营者通常不喜欢属下比自己更有才干。许多重要的决策,也往往由担任要职的家族成员商议后制订。不属于家族成员的干部,通常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而无参与决策的权利。这种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和权威性的管理行为,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这种领导方式和年功序列、仁和主义以及重视企业成员之间关系的企业文化特征是一致的。
企业的成长模式
企业注重不断的扩张,以大规模生产经营为中心,形成量的规模成长
;技术方面,从国外引进较先进的技术,靠模仿起家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在“能做”文化的影响下,不少韩国企业不顾自身的条件和能力,盲目地、章鱼式地扩张,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债台高筑,以至在1997年的经济危机中,纷纷倒闭。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为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
90年代世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其组织文化有一个相应的开发与改革。但是,韩国这种强力型的组织文化在变化的时代里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最终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不过经过几年的经济改革,在社会各阶层全面开展民主化,企业进行机构改革并积极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韩国企业从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终于从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韩国的组织文化及其管理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自己的利弊,这些利弊往往以这个社会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并由这个社会作出选择。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管理思想和模式尤其是涉及人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是不能简单照搬、套用的。对于韩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高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组织文化因素,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但在引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时,如果不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就不会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反而会使我们丢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及相应的管理方式,那就适得其反了。我们需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
了解对方文化,剖析自己,找出不同的文化特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点在跨文化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社会,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而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最为尊崇,儒家思想给韩国以深刻的影响。所以,两国都具有忠孝、仁爱、礼仪、勤俭、吃苦耐劳、拼搏、服从家长专制的特点。但是,韩国在二战后多年依靠美国的援助,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深,加之他们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也不同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注重民主、科学,时间效益观念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强调个性自由,标新立异。而中国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影响下,缺乏奋斗、创新的意识和时间观念,从而在管理行为和决策方面表现责任不明确等现象。
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学习组织的开发。学习组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创造企业的未来。它不单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适应性,而更加重要的是为了企业各种能力的扩大和发展而学习。它由系统思考、目标统一、自愿熟练工作、有效学习小组和认知模型等因素组成。其中系统思考因素起到对其它四个因素协调、联系的作用,是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这种学习文化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现代企业的改革与组织开发中应特别强调的原则。面对不断变化和开放的今天,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开拓未来,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三篇:论引入企业文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论引入企业文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李琳琳10机械2010132012
42摘要:班级是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中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中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措施和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级和学生的具体行动才得以实现和完成。因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是中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中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就不能仅仅学习普通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制定各种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而是要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动吸纳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管理中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教育引导而达到教育目的。本文主要探索引入企业文化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字:班级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中职学生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能力较差,个人理财能力弱,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个人综合素质较差,还听不得批评等等不适应状况都有所存在。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引进企业文化的班级模式对学生缩短适应期有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尽快跟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真正实现在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服从企业管理。
一 通过班级管理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一)班级管理实行公司制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模拟公司,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如3Q6S”管理模式,设立“经理—主管—员工”的管理架构,所有经理、主管均需竞聘上岗,参照企业实施每日例会制度等。
(二)引入企业员工评价体系,完善班级学生评价体系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班级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非常关键。我们应该学习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办法,制定学生个人业绩表代替学生综合测评,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还要评价学生对集体的贡献,可以引入优秀企业好的用工机制,如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机制,在经理主管的选拔、奖、助、贷等评选上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还可以引入模拟工资制,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让每位学生如同在企业一样感受到来论文联盟整理自内部的竞争压力,并引导学生能够将压力变成竞争动力。
(三)在班级文化氛围营造上,引入企业文化氛围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要引入企业精神文化,对教室文化氛围进行精心设计,建立一个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张贴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标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到班级和同学们做报告、指导班级管理、沟通交流等,帮助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当中。
(四)班级日常管理引入优秀企业日常管理方式
日常行为管理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引入海尔的“日日清工作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养成做事“日事、日毕、日清”的职业素养。教室卫生、宿舍卫生管理实行企业“5S”现场管理方法,从日常行为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班级活动开展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方式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班级要组织许多活动,以前班级活动组织非常粗放,仅参与的少数学生得到锻炼,不能完全发挥活动的作用。现在班级活动按企业项目管理的流程组织活动,不再是班委几个人组织活动,而是模拟公司经理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个项目团队,.负责组织各项活动,这样不仅参与的同学得到锻炼,参与组织的同学也学会了做事,同时将企业的工作规范慢慢渗透到了班级的活动组织当中。
(六)人本理论的引入
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人能够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人本管理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主张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主张自主教育。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简政放权,让班级管理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到职责权限的划分,从活动的组织到干部的教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班级管理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要求班主任要注重对班级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基础上,遵循“扬长补短”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各有所用”。
(七)企业经营哲学的引入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同样,任何一个优秀的班级都有独树一帜的班级优势,并形成了特有的班级个性。企业的决策人是为了打造公司品牌,班级的管理者是为了提升班级的形象。在班级管理中引进借鉴成功企业的经营哲学不仅能够缩短掌握班级管理经验的时间,而且能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形象,对学生成材的培养也具有深远意义。
三 班级企业化管理的作用和好处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者皆益的好举措。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方便,而且管理的效果也将是显而易见。作为教师,自己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企业方面的内容,丰富了学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能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新型管理模式下,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感悟企业精神,从而懂得在校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重要性,以及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见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当然会“眉开眼笑”,心里放心了。“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生硬地管住学生,很难取得更“令人惊奇”的效果。学生对此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或许还有部分学生会产生反感、厌烦,甚至是抵触等情绪,这势必影响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的表现。通过班级的企业化管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 班级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
班级管理的落后是由于学校管理的落后所决定的。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是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这造成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步,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落后。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制约班级管理发展。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偏低。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特别情况特别对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天就要考试了,那么考试就是紧急且重要的事,其他一切就该为考试服务。另外,如何处理学习与班级工作、学生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以及作为一名班级(学生会),都应做到哪些,应该如何做好干部,都是学生即将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缩影。因此,如果在学校期间我们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主动、认真、有条不紊地完成接受的工作任务和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那么,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不会无从下手了。小班级大管理,班级管理企业化是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创
新。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丰富和总结。在管理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使班集体真正成为“生产”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文萍.《中职班主任工作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2]《新课改班主任职业素质与班级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三版
[3]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马建富.《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第四篇: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范文
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
[关键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设
1、企业文化的实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理性管理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方向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哈佛商学院约翰科特用几年时间对两百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语言,在今天的快速变化、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还有大量的事实表明,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人才、创造能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围绕这一切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
2、正确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然而,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对于企业曾名而言,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消费者、员工、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
3、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界应切实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按照我国国情,眼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利润导向型的价值观。许多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不惜坑害消费者利益。在企业主个人素质缺乏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因为没有与企业主形成共同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夺利益,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就成为员工普遍心理。在这种企业里,“打工”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依靠的还是员工,所以,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或不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动力,萎靡不振。其实企业就像人,应该有灵魂、思想和理念。
4、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21 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在过去很多年,随着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很多企业用工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大量涌入的国际知名企业,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广大企业中人才流失日益频繁和严重。至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大难题。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而人作为科技的载体,必须引起企业在管理中的高度重视,因而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很多企业主都还没能很好的弄清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此外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对员工的态度”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企业文化更应加强“以人为本”层面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使得为之工作的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更容易发挥能力实现个人对价值的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绩。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4.2 建立并改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呈现出不规范、家族模式、决策随意性的等弊端。既然未来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参与其中就必须熟悉规则,就要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接轨。那么改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之路。在强硬的规章制度之外,有实现软性管理的企业文化作补充。
它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在企业文化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兼顾强大的约束力量,为企业员工树立无形的规章。
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只是“口头运动”。它要求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在规划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面(价值观、人才理念、工作理念等)全方位塑造时,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4.3 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鉴于生存条件的桎梏,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早期的发展道路中无法很好的注重产品或企业的品牌塑造,相反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某些行为甚至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到温州,当初假冒伪劣的印象至今未完全消除,而2008 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中的“人本”的思索和重视。
企业文化在“以人为本”层面的塑造,不仅培养了内部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塑造起企业“以人为本”的大众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
4.4 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当家人的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即使企业能走下去,也走不远走不长久。而企业文化中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一面,大力提倡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可以为决策最大程度上的正确提供保证,而后者则能帮助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加强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对于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对于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或为之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企业迎接下一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非常紧迫的。
第五篇: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
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
[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将成为21 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
[关键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设
1、企业文化的实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理性管理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方向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哈佛商学院约翰科特用几年时间对两百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语言,在今天的快速变化、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还有大量的事实表明,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人才、创造能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围绕这一切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
2、正确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然而,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对于企业曾名而言,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消费者、员工、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3、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界应切实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按照我国国情,眼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利润导向型的价值观。许多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不惜坑害消费者利益。在企业主个人素质缺乏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因为没有与企业主形成共同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夺利益,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就成为员工普遍心理。在这种企业里,“打工”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依靠的还是员
工,所以,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或不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动力,萎靡不振。其实企业就像人,应该有灵魂、思想和理念。
4、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21 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在过去很多年,随着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很多企业用工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大量涌入的国际知名企业,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广大企业中人才流失日益频繁和严重。至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大难题。21 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而人作为科技的载体,必须引起企业在管理中的高度重视,因而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很多企业主都还没能很好的弄清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此外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对员工的态度”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企业文化更应加强“以人为本”层面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使得为之工作的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更容易发挥能力实现个人对价值的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4.2 建立并改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呈现出不规范、家族模式、决策随意性的等弊端。既然未来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参与其中就必须熟悉规则,就要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接轨。那么改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之路。在强硬的规章制度之外,有实现软性管理的企业文化作补充。
它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在企业文化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兼顾强大的约束力量,为企业员工树立无形的规章。
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只是“口头运动”。它要求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在规划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面(价值观、人才理念、工作理念等)全方位塑造时,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4.3 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鉴于生存条件的桎梏,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早期的发展道路中无法很好的注重产品或企业的品牌塑造,相反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某些行为甚至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到温州,当初假冒伪劣的印象至今未完全消除,而2008 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中的“人本”的思索和重视。
企业文化在“以人为本”层面的塑造,不仅培养了内部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塑造起企业“以人为本”的大众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
4.4 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当家人的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即使企业能走下去,也走不远走不长久。而企业文化中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一面,大力提倡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可以为决策最大程度上的正确提供保证,而后者则能帮助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加强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对于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对于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或为之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企业迎接下一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非常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