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8: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新课程理念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 C、1/2 D、1/4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A)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A)意义更大。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C),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B)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D)的圣殿。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C A非认知学习;B品德学习;C情感领域的学习;D行为习惯的学习。

综合考虑加涅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它相当于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学习。

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C A认知失调;B经典条件反射;C效果律;D社会学习论。

学习成功儿童进行了学习,获得了成功(强化),于是便有助于增强学习行为;学习受挫的儿童也进行了学习,但得到了不满意的结果,便倾向于削弱学习行为。显然,这是桑代克效果律的体现。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D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观察学习的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会间接地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观察者的不良行为。为使榜样发挥教育作用,不仅要让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还要看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D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应;C人的悟性;D替代惩罚。

“杀一”是指少数人做出了坏行为并受到了惩罚,“儆百”是让观察者看到其行为及其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替代性地在自己身上也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不良行为,这里观察学习的替代效应也叫替代惩罚。9.价值观辨析技术的理论依据是。B A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D认知心理学。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C)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B)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B)

A.暂时遗忘 B.永久遗忘 C.干扰遗忘 D.逆向遗忘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D)

A.线条透视 B.空气透视 C.运动视差 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D)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2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A)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4.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A)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6.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A)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27.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A)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

D.不相关关系 30.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D)

A.主导动机

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31.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

B.少年期

C.高中阶段

D.大学时期 3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B)

A.V型曲线

B.倒转的U型曲线

C.W型曲线

D.呈正比例关系 33.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B)

A.人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3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C)

A.亲子关系

B.朋友关系

C.合同关系

D.师生关系 35.特殊能力指下列哪一选项(C)

A.记忆力

B.想像力

C.音乐节奏感

D.观察力 36.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D)

A.皮肤电变化

B.呼吸变化

C.脑电变化

D.言语表情 3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D)

A.感觉

B.知觉

C.运动知觉

D.时间知觉 38.“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B)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40.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A)

A.空间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社会知觉

41.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A)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形象思维

D.形式逻辑思维 42.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词的再认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

B.初中时期

C.高中时期

D.大学时期 43.下列哪一项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A)

A.需要、动机、兴趣 B.需要、能力、性格 C.动机、能力、性格 D.能力、气质、性格 46.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C)

A.稳定态度B.习惯化行为方式C.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

D.能动反映 48.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D)

A.思维

B.记忆

C.回忆

D.感觉

50.动机是指(B)

A.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B.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C.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D.个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倾向 52.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像(D)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像新建筑物的形状

53.意志行动以下列哪一项为其行动的基础(C)

A.自觉地行动目的B.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

C.随意运动

D.克服内外困难

54.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是(B)

A.诱发事件本身

B.对事件的评价

C.当事人的情绪与行为结果

D.A、B、C都是

55.“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表现了(B)

A.情绪的两极性作用 B.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C.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D.A、B、C都不是

56.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主体活动

57.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产生的基础(A)

A.生理需要

B.社会需要

C.态度

D.需要

58.通过外部分析器的活动,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是(A)

A.外部感觉

B.感觉

C.内部感觉

D.视听觉

60.按需要的性质,它可以分成(B)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外部和内部需要

D.低级和高级需要61.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的是(C)

A.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

B.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心理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62.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D)

A.思维的逻辑性

B.思维独立性

C.思维的灵活性

D.思维批判性 64.下列哪项是原始情绪分类(C)

A.心境激情应激 B.心境愤怒悲哀快乐

C.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D.快乐悲哀愤怒绝望

68.注意是一种(B)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心理活动

C.个性

D.气质

69.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这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C)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73.在思维过程中,从看似相似或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其不同点的比较,属于下列哪种比较形式?(A)

A.同中求异

B.异中求同

C.同时对比

D.前后对照 74.下列选项哪一项是正确的气质类型差异(A)

A.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B.胆汁质、黄胆汁、黑胆汁、黏液质

C.活泼型、安静型、弱型、不可遏制型

75.“己所不砍,勿施于人”反映了下列哪项内容(C)

A.第一印象

B.积极主动

C.移情理解

D.相互接纳 76.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感产生的基础(D)

A.生理需要

B.需要

C.态度

D.社会需要 77.首次使用智商概念来表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人是(C)

A.比奈

B.西蒙

C.雅孟

D.韦克斯勒 79.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D)

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80.练习到了后期,出现了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也叫(A)

A.高原现象

B.顶点原理

C.绝对停滞现象

D.效果率 8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83.记忆表象的基本特征是(D)

A.形象性和系统性 B.抽象性和逻辑性 C.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 D.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

84.当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时,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若仍保持不变,这会影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这个现象是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D)

A.问题情境

B.知识的迁移

C.原型启发

D.定势 85.—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是(B)

A.愤怒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86.下列哪种选项是一般能力(A)

A.思维力

B.自制力

C.绘画能力

D.数学能力

87.通过医院或咨询中心的心理门诊进行的心理咨询是(B)

A.现场咨询

B.面谈咨询

C.小组咨询

D.间接咨询 9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91.心理学独立的时间标志是下列哪一项(C)

A.1789 B.1689 C.1879 D.1897 92.下列哪—项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并且是思维的基本形式(B)

A.语词

B.概念

C.分析

D.抽象

93.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C)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B.动物独有的C.人类特有的D.无条件反射 94.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C)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96.爱国主义情感居于下列哪项情感(B)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97.下列选项哪项不是心理咨询的原则(C)

A.理解

B.保密

C.自然适度

D.促进成长

99.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稳固的动作系统是(D

A.知识

B.能力

C.智力

D.技能 101.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C)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0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A)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

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

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 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

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

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第三部分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

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 件、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12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师生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第四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4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16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

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20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

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应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应该在下列几方面有所突破。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根据具体需要,可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2、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3、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4、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五、综观各国课程改革,当前课程改革体现如下的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各国课程改革的目标的共性: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七、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1、在目标的制订方面,要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3、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八、综合实践活动

1、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理念与目标: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自用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组织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

4、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5、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6、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九、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立新的教学观

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教学整合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①结论与过程的统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48252页

(研究性学习、动手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

1、简要写出教师专一素质的内容。

2、说一说朱永新同志所向往的“理想学校”的内容。

3、说说你对生活及教育的理解。

4、举例说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

5、谈谈你读书的收获。

6、写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8、为什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9、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 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 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有效教学的理念?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 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 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 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 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 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 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 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答:(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 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 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 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⑶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⑷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⑸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1、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

人:

4学生是完整的人; 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⑵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答: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答: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

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共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

6、课程管理

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

1、培养智力因素。

2、培养非智力因素。

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

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42、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

1、注意成员搭配;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

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答:

1、整体性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

5、自主性

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

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0、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61、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 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64、请你谈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答: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6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

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答:

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69、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7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

5、教学反思

72、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区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答:

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经常锻炼身体。

4、和朋友谈心。

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

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

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

4、适当表扬。

5、让学生参加活动。

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77、气质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答: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

79、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 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 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 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83、“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 答:⑴知识和技能、⑵过程和方法、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我们不能采用以前那种一成绩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课程要通过评价的诊断功能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鼓励教师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全面地认识评价的发展功能,尊重学生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其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中有这门一节:说说你对所处的班级体有什么建议?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班集体的卫生搞好,有的认为应该把图书角的书换一换,有的认为应该把作业写好,还有的认为应该把学习抓紧,可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中观点,我是这样评价的:“我认为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把学习抓紧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反对的同学可能感觉这段时间压力大,需要放松一下,每个同学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同学们对班级提的建议都很好,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班级建设的更加美好。”当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时,每位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可见,采用多元化评价符合《品德与生活》的特点。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岁月飞逝,紧张忙碌的一学期又到结束的时间了,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学期,我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让我们反思一学期工作,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秋的长足发展。

一、工作回顾:

1、师德建设方面。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先决条件,本学

期我校通过“以会代培”形式,并结合“创先争优”活

动和“作风效能建设”主题教育,开展了“自查自

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每位教师明确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纲领,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极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经常迟到、请假的现象有所收敛。全体教

师认真践行了“五认真”制度,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力配合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学生一道按时完成粉刷

墙群等工作,给滩子小学杨雪峰同学捐款积极踊跃,捐

款金额是全中心学校之首,体现了“大事讲原则,小事

讲风格”的精神风貌。

2、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学校一贯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本学期通过国旗下演讲和班级教育重视的加

强,以及学生参与粉刷墙壁等教育方式,强有力的保持

了墙壁的洁净,杜绝了在课桌凳、墙壁上乱刻乱画的现象,同时遏制了吸烟等不良习气的发展,个别打架斗殴逃学现象基本杜绝,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明显提高了。

3、教育教学工作

(1)常规管理方面。本学期我校坚决贯彻教体局“三个文件”

精神,落实“五认真”制度,继续坚持侯课制度,倡导尝试分层教学和先学后教、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要求精心设计作业题,布置作业力求科学合理。

(2)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我校一直倡导教师应向军人一样

“崇尚荣誉,服从命令”,不断向专业化化迈进,本学期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来必须写出培训心得或总结,积极参与论文撰写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本学期我校选派教师刘天军、王琴琴去天水师院置换进修两个半月,黄爱琴、朱玉叶、李敏分别参加了清华小学班主任、英语培训等。在区级优质课评选中,我校教师吴美一获得语文组第一名,张婷获得英语组三等奖。在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教师朱玉叶、纳燕燕、朱婷榜上有名。在市级优秀教师评选中,何德宏别评为学科带头人,朱玉叶被评为师德优秀教师。这些培训及获得的荣誉见充分证了我校教师的成长历程和足迹,这是我们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途径。

(3)加强教育导向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本学期我校积

极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培养自主意识,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发教育资源,创办发展性学校”的办学途径,开展了“校园之星”评选工作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长认识到字节教育职责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为今后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是学校一切工

作的基础和保障。这学期学校的安全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常规化。一是晨午检工作常规化;二是家长的安全意识有所加强;三是学生体检工作走上了正轨;四是交通安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五是寄宿生的安全得到了家长、房东、学校的高度重视。由于安全工作的加强和规范,保证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5、迎国检,学校大变样。本学期我校以迎国检为契机,进

一步加强了净化、美化工作,学校投资了大量资金油漆了课桌凳186套,维修油漆了所有的门窗和檐板,粉刷了教学楼墙群,笑容笑貌焕然一新,并添置了图书、音体美器材和卫生、科学、数学仪器及仪器图书柜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达到了空前的齐全,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

6、惠民政策大快人心。本学期我校学生陈万里得到区关工

委的贫困救助金1000元,残疾儿童王刘朱军等三名同学分别得到残联捐款1000元,100名贫困住宿生每人获得375元的补助,下学期所有学生将吃到 300元标准的膳食。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二、存在问题:

1、学校管理不力不严,忽视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常规检

查,个别科目的业务不及以前。

2、工作分配方面未做到人尽其才,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个别人无事可干,助长了“散、慢、懒”不良习气的发生发展。

3、个别教师工作不认真,推天度日,导致所带科目成绩不

理想,影响了学校的成绩,拖了学校的后腿。

三、今后打算: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爱校胜家,爱生胜子”的思想。

2、加大学校的常规检查,工作不留死角,促进教育教学工

作的良性发展。

3、加强对跛腿学科的帮扶措施,促使其快速发展,促进教

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下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 一、透析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两三”——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个面向”“教育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推荐五篇)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目标、目标和 目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10-04-28 13:32:15)转载▼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