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时间:2019-05-15 02: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答: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涉及的问题,从纵向来看,即怎样依照党的教育分针和素质教育理念来设计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管理职责的分配,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从横向来看,即在每一个教育阶段怎样有计划地安排儿童的学习机会以及基本标准,以利于每一位儿童的全面的、均衡发展。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应该在哪些方面求突破?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4.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小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哪些特点?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特点:1.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2.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3.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4.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5.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五、当前的课程改革体现哪些课程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六、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特性?分析这种设置的合理性?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也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2.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3.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4.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③推进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七、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内容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一段程序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目标定位:①获得亲自参与控究和积极体验。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分享与合作。

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⑥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3.内容:①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②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③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④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差异性。

4.一般程序:①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②指导选题;③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④实施研究;⑤处理结果,撰写报告;⑥交流研讨研究成果。

5.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②实践体验阶段;③表达与交流阶段。6.基本特点: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实践性。7.研究性学习分为两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

八、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首先在于我们对“什么是教育”的思考。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事实上、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2.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3.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 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九、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有哪些内容?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十、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哪几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以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十一、“自主学习”的四个特征是什么?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十二、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在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4.为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或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学生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十二、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十三、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注意什么?

1.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①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③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关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

④“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十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哪些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 10.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11.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十五、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1.“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像的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之中。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2.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①教学是个体发生的过程,它贯穿并渗透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全过程。②教学,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语言并以此为媒介进行的;③教学尤其训练着一定的认知方式与沟通方式。

3.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其次,由于“儿童时代是语言学习的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目标应当是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基本的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十六、教科书的内容有什么特征?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5.有利于师生互动。6.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7.鼓励学生想像和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的余地。

十七、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什么?

1.关注考试科目的成绩与关注考试外的学习; 2.关注知识与技能;

3.关注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

4.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5.关注学生的需求;

6.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7.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8.关注学生的尊严。

十八、教师间交流有什么好处?

1.心理支持——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是一件好事。2.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

3.示范合作——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我们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

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

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配合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支持变革——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经济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十九、你对新课程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随着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逐步实施,师生得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织共织。

1.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技术性媒体开拓了沟通的新的难度并且导致质的变化,虚拟的沟通愈益占支配的地位。教学原本就是“人工的环境”,并即借助教学的媒介过程习得“人类本质能力”,发展人格特征。这就是教学的特性。2.社会的急剧变化往往使表少年游离于家庭与社区之间,孤立于人群之外,减少了直接的共同经验。他们一方面疏于同人们的交际,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对话的要求。

3.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学校的甄别功能,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些要求。而对这些情况,“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才显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自豪感,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教学环境“信息化”与“生活化”。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新课程教学要既源于具体情境又超越具体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情境,为孩子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撑。

二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一)整合教学与课程。

教师、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二)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本质。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

十一、为什么说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各科资源。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了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优质的教学。

二十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的内涵

1、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

2、各学科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

3、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二

十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1、从课程职能倾向的维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个体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这类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中体现为课程结构是遵循了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抑或遵循了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2、从课程内容遴选和组织的维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或观念本位的价值观。

3、从课程设计和开发主体的维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教师本位或学生本位的价值观。二

十四、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

1、描述性方式。是指以文字语言表述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及其各自在学校课程体系所拥有的地位的方式。

2、数量化方式。是指对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进行数量化表达的方式。

3、应用性方式。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将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具体展示出来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隐含了前述两种要素各自的比重关系。

二十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

十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二

十八、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的重要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形成不同的操作特点。

二十九、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1、改变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三

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

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负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三

十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

亲历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三

十二、教师在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材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实施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过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4、教师要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

十三、课程组织的统整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学科关系的统整:旨在消除学科分离或界限分明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水平关系的学科联络或科际统整。

2、学科内容的统整:科目内部的微观统整,或提纲挈领的把原来孤立的但具有相关性的课程要素加以统整。

3、学生个体经验的统整:从学生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兼顾学生个体间与个体内结构倾向与功能的个别差异,侧重其态度、动机和兴趣,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进行的统整。三

十四、教材的内涵

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

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与规范。三

十五、教材与教科书的区别

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绝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上,还是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将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是不恰当的。

在我国,国家有义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标准化教材,这种教材就是我们正在编制的实验教材。当前,对这种教材的开发是以成套化进行的,即围绕教科书,成套的同步推出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但更重要的是,新的教材开发政策还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适宜的教材。这是因为,教材的本质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所以教材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拥有的权利。在此前提下,我们有必要严格的将教材与教科书区分开来。三

十六、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三

十七、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评价的内在化。三

十八、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1、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3、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4、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5、促进保持和迁移。

十九、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四十、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途径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的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四

十一、学校课程的构成

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目标上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内容上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实施方法上强调强制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专家,一般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这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一般比较侧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乡土课程等。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专家,它一般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四

十二、教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的评价系统中,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信息,通过多方力量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边系统,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层次也比较多,既要进行多方面横向比较,又要进行发展性纵向比较;既要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要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要进行自我评价,又要进行他人评价,以此着力构建全方位动态性教师教学评价系统。

3、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必须体现其评价工作的民主性,做到教师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全过程必须是民主性最大限度的认同,必须着力强化教师参与评价的主体意识。四

十三、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工作环节。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设计评价工具

3、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 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 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有效教学的理念?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 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 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 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 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 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 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 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答:(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 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 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 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⑶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⑷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⑸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1、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

人:

4学生是完整的人; 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⑵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答: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答: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

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共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

6、课程管理

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

1、培养智力因素。

2、培养非智力因素。

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

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42、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

1、注意成员搭配;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

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答:

1、整体性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

5、自主性

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

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0、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61、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 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64、请你谈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答: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6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

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答:

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69、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7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

5、教学反思

72、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区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答:

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经常锻炼身体。

4、和朋友谈心。

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

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

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

4、适当表扬。

5、让学生参加活动。

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77、气质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答: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

79、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 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 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 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83、“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 答:⑴知识和技能、⑵过程和方法、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实施德育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就几个方面谈一谈。

1、班主任要努力造就较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那么学生和思想也会为之潜移默化。

2、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

3、开好主题班队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德育教育开展的主题班队会是必须的。我认为,开好德育主题班队会的关键除了选择好主题内容外,选择好方式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交流讨论、演讲、故事会等。

4、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实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除了学校,家庭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5、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坚信,不懂关爱学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

当然,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难的,实施德育工作也一样。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

1、经费的来源问题。我们县是贫困县,学校的活动经费一直是大缺口,对德育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更是少之又少。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来自社会上的,更多是来自家庭的,有的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劳作奔波无暇管教孩子,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艰难。

3、班主任老师的自身职业道德问题。有些班主任不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

困难固然是难免的,但我认为,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那困难将是过眼云烟,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

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重要艰巨的任务。

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题解决的行为方式)(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以语文为例: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1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 验。

教学目标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度。

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是教师。

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的,可评估的。

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供良好的思路。

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8.理解“教育与生活”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学生...)

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活动 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

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应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常设组织机构,并组成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为课程改革的国家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意见,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教育部在部分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承担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课程改革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进行课程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的培训,提供课程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当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实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确保2000-20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运行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已经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本指导纲要的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职责,比照国家级专项,相应划拨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为了保证新课程体系的实验与推进,必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对与课程改革实验有关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

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相互配合和衔接,在培养适应新课程的合格师资方面,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已经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按照课程改革的精神,同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通过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收非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从教,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级教研机构今后10年的中心工作,要把研究、指导、推进课程改革作为主要职能,参与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的指导,做好相应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报告和总结报告。

省级教研部门要与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专家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并与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发挥其它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我国课程研究的专业队伍。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扩大社会各界讨论的机会,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进一步健全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共同参与学校课程改

革的机制。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应当积极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世界各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八、继续实施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于贯彻本指导纲要的课程改革杰出成果,以及其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成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定期组织奖励并加以推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7日)

教基[2001]17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3.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7.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

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下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体会 一、透析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两三”——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个面向”“教育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为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一、单选(15题 30分) 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 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D.培养“四有”新人 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10-04-28 13:32:15)转载▼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会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胡集中心小学任燕 通过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很多以前不太熟悉的知识。使我猛然想起在明德种子学校培训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