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会金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心得体会
昆 仑 小 学
金 艳 文
2010年8月25日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寒假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一位学者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终极追求。
第二篇: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会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胡集中心小学
任燕
通过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很多以前不太熟悉的知识。使我猛然想起在明德种子学校培训时,两位校长的办学特色。董春玲校长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落实课程方案。张萍校长推行教师专职化的路子,让骨干教师专职校本课,地方课,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的开发。他们的理念是那么超前。今天我们也在他们的带动下尝试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信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得更好。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我知道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应当加强学习,锐意进取,不断进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依此来指导我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努力开创新局面。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 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 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有效教学的理念?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 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 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
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 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 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 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 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 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答:(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 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 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 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⑶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⑷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⑸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1、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
人:
4学生是完整的人; 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⑵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答: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答:
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
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共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教学模式
5、课程评价
6、课程管理
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
1、培养智力因素。
2、培养非智力因素。
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
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42、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
1、注意成员搭配;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把握恰当时机;
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5、直观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
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答:
1、整体性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
5、自主性
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
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0、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61、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 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64、请你谈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答: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6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
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答:
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69、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7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
5、教学反思
72、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区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答:
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经常锻炼身体。
4、和朋友谈心。
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
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
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
4、适当表扬。
5、让学生参加活动。
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77、气质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答: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
79、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
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 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 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 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83、“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 答:⑴知识和技能、⑵过程和方法、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实施德育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就几个方面谈一谈。
1、班主任要努力造就较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那么学生和思想也会为之潜移默化。
2、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
3、开好主题班队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德育教育开展的主题班队会是必须的。我认为,开好德育主题班队会的关键除了选择好主题内容外,选择好方式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交流讨论、演讲、故事会等。
4、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实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除了学校,家庭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5、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坚信,不懂关爱学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
当然,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难的,实施德育工作也一样。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
1、经费的来源问题。我们县是贫困县,学校的活动经费一直是大缺口,对德育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更是少之又少。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来自社会上的,更多是来自家庭的,有的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劳作奔波无暇管教孩子,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艰难。
3、班主任老师的自身职业道德问题。有些班主任不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
困难固然是难免的,但我认为,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那困难将是过眼云烟,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
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重要艰巨的任务。
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题解决的行为方式)(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以语文为例: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1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 验。
教学目标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度。
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是教师。
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的,可评估的。
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供良好的思路。
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8.理解“教育与生活”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学生...)
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活动 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
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