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满昆虫的衣袋评课报告
专题五《装满昆虫的衣袋》评课报告
教学中,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实施教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课堂交流始终围绕“痴迷”一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李老师就抛出一问:课文中的凡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到细读文本,引领孩子从具体的语句中去感悟,去体会法布尔的痴迷。
一、挖掘教材、找到突口。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课堂上逐节与学生读讲,无疑既费时又乏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并一步一步推进,探究迷恋,痴迷。尤其在教学第三段时,老师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两个典型事(“抓纺织娘”与“捉小甲虫”),并采用自读感悟、师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二、联系生活、深化感受。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
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而这篇课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老师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法布尔说:你不要泄气,你的执着让我佩服。有的学生说:捉昆虫是你的兴趣爱好,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呀?我支持你!”„„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李老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学,这才是最主要的。
第二篇:《装满昆虫的衣袋》评课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述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比痴迷的情感。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一、李老师的课能够突出重点,善于抓住关键句子,指导学生去阅读感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并逐步到探究迷恋,痴迷。尤其在教学第三段时,老师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再找一句子,理解他的意思,采用自读感悟、学生交流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特点。进一步落实对课文的理解。
二、李 老师的课线条清晰流畅。抓住“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着迷”、“哪些事情说明着迷”、“对他一辈子有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后,教师提出大家想一想,此时在这两个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什么?请写下来吧。出示课件: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第三篇:评《装满昆虫的衣袋》
评《装满昆虫的衣袋》
今天我看了李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收获颇丰。《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本节课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李老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着迷、痴迷、迷恋”,基于学情的分析;学情分析的到位;合乎实际。依据高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学目标经过打磨定位在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因学定教的理念。而教学流程的设计又依据教学目标展开,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层次清楚,学生认知也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会了方法,形成了能力。
二、李老师还将重点放在了抓关键词语和揣摩人物特点上,以问题入手。“课文讲了法布尔的哪两件事情”?逐句分析,每件事中都是通过哪些关键词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并逐步引导学生在关键句子旁边做批注,自己并给学生做了示范,学生反复读词语和相关句子,从关键词语中揣摩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从中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学习了做标记和抓关键词语的阅读方法。李老师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受益匪浅。她将抽象的阅读方法通过步步深入,让学生轻松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三、教学中,李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对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指导贴切。如找重点词体会感情色彩,李老师先让学生读重点句子,然后借助提出的问题,“法布尔对昆虫怎样?”......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理解课文。用问题来带动学生读课文,每次朗读课文都是有目的的,从而很容易提高了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效率,也突出了法布尔对大自然的迷恋,对昆虫的喜爱。
总的来说,李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授课中既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整节课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装满昆虫的衣袋 观课报告范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美丽转身”
李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都是用及时的评价,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用巧妙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的火花;用准确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可见,学生是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掌握了阅读方法,从而实现了由“课时目标”向“课程目标”的美丽转身。
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十分恰当,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明确性。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有所得。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李老师提出“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来说一说吗?快速浏览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你要找出准确的词语。”短短的三句话,使学生不仅明确了用文中的词概括对人物的印象,而且学到了“快速浏览”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2.有效性。一篇文章一般都有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要点。李老师采用的“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批注阅读”的形式,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对人物感情的体会,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目的。
3.启发性。语文教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如果提问能应真正刺激学生探索欲望,推动其积极思考,那么学生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的火花。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中,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想一想,此时在这两个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什么?请写下来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仅想到还装满“贝壳”“石子”,还想到会装满“对昆虫的痴迷”“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对科学殿堂的向往”„„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法布尔的故事已经带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启迪,唤起了彼此间的共鸣。
第五篇:装满昆虫的衣袋范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人物故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满足学生对昆虫、自然的好奇心,深受学生的喜爱。具体说,本节课给了我三点最大的感受:
首先以《昆虫记》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引出主人公的简介将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昆虫王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接着,教师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检查词句的朗读、理解词语,并引导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标题,培养了学生概括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其次,李老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最后,李老师通过“说说你的收获”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总结,并出示法布尔的名言激励学生。设计了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呈现出了开放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