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的品格
共产党员应永远保持“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政治美德
――读《读点经典》之《清贫》有感
铜鼓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王国军
工作之隙,随手翻阅《读点经典》,看到了我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1935年5月在国民党监狱里写的一篇著名文章《清贫》,感触颇深,于是写下心得体会,以便时刻警醒自己。
文章以非常朴实的语言,通过方志敏同志自述一生清贫的故事,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美德和政治本色: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只有八个字,但就是这八个字,其内涵却相当丰富:“矜持不苟”体现我们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事的工作作风;“舍已为公”则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
方志敏同志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一直过着相当朴素的生活,从未奢侈过,他为革命经手筹集金钱数百万元,一点一滴全部用于革命事业。作为赣东北和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始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的主要领导人,一生的唯一财产只有“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方志敏同志被捕时,国民党士兵从他的袄领一直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面对国方士兵的恼羞成怒,他淡定地对国民党士兵说:“你们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两个国民党士兵根本不相信,像方志敏这样的共产党的“大官”会没有钱,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钱。是的,我们共产党人当官确实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了谋取国家利益,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和国民党反动派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本质的区别,我们共产党人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我们党才从最初的几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七千万党员的全球第一大党,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建设新中国的良好局面。方志敏同志为了我们广大贫苦群众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直到英勇牺牲。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美德更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继承发扬。
读到这些,我的灵魂一次次受到了洗礼,我的眼前不禁浮现了一代代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而自己却清平一生的党员好干部——焦玉禄、孔繁森、邓平寿……他们前仆后继,坚持“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奋斗终身,正是因为有千万个像方志敏同志一样的共产党人,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伟大复兴,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富强、才有了我们十三亿华夏子孙今天的幸福生活。
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是啊,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像方志敏同志一样,始终保持清正廉明,就能办事公道正派、安定人心,就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获得群众的拥戴,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反之,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做到清正廉明,而贪图享受,那么就会出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我们党在群众中就会失去威信,从而失去群众基础,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对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应该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做努力工作的模范,做清正廉洁的模范。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做一名“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党员干部,永远保持 “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政治美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篇:品格证据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5期
【摘要】品格证据在国外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中被广泛运用,我国虽然没有具体的适用规定,但在未成年人司法起步较早的上海,一些基层检察院、法院已开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探索适用品格证据,并将其作为量刑的参考依据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品格证据的概念定位、适用依据、价值取向及取证方式等,为今后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具体适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适用依据;取证方式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品格证据是世界各国的通行作法,我国虽没有具体的适用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已开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探索适用品格证据,并将其作为司法处置的参考依据。
一、品格证据的概念定位
英美证据法中,品格证据是指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的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证据。其证明内容,包括前科劣迹、名声和评价三类。
在我国,适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品格证据,是指能够反映涉案未成年人品性、能力、性格等方面情况的证据。就其形式分,包括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证据种类;就其内容分,包括证明前科劣迹的材料、有关名声等情况的知情人评价(社会调查结论)、行为倾向评估(心理测试结论);就取证对象而言,可分为被告人品格证据和被害人品格证据等。
各国证据法均未将品格证据视为新的证据种类,而是规定了关于品格证据特殊的适用规则。与此相同,我们认为,目前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探索适用的品格证据也不是新的证据种类,并未突破现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构架,之所以称为品格证据,是因其证明内容或证明作用而言的,品格证据的证据形式都可以涵盖在我国七种法定证据种类中。如未成年人品格证据中的前科劣迹材料,一般表现为判决书、处罚决定书等书证,或知情人的证人证言等形式。
社会调查报告反映的内容是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它是由知情证人对于其知晓的或调查者对于其调查的涉案未成年人品格方面的情况所作的证人证言或书证,因此,具备了证据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其通过对未成年人一贯表现的证明,可能使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从轻或减轻处罚,因而与案件事实有了关联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的规定,赋予了检察官、法官、社会团体组织人员的社会调查主体资格,因此主体合法;而其程序只要没有违反证据采集规则就具有合法性。
由于我国未明确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团体组织人员作为鉴定人的资格,且心理评估结果准确性等有待进一步考察,其所作的心理评估结论不宜认定为鉴定结论,根据其量刑的辅助性参考作用,将其作为书证更妥。
二、品格证据适用依据
一些国际公约及我国的法律、司法解释都规定,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品格状况,并将其作为司法处置的参考。从国际公约来看,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和《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都对未成年人的做了特殊保护规定。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正确把握“相适应”必然要求考虑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及其人格特征,即“刑法应切中人的意志。[1]此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条和第44条也对调查品格状况方面做出规定。从司法解释来看,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用法律的解释》第11条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此外,《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6条也对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做出相应规定,为办案提供参考。
品格证据也有深厚的学理依据,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格责任论。对刑法学理论和各国制定法产生深刻影响的人格责任论代表人物团藤重光教授认为,犯罪行为是行为者人格的现实化以及主体的现实化,而不仅仅是社会危险性的表征,最重要的就是犯罪行为及其背后之潜在的人格体系,并且不能将行为与人格分离,仅论述行为,更应考察行为责任的背后形成人格的责任。”[2]二是刑罚个别化理论。刑事责任是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通常情况下,人身危险性与人格有紧密联系,[3]其“表现为犯罪可能性或犯罪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以行为人的犯罪倾向性和人格为基础的”[4]为了惩罚和预防犯罪,不仅应对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危害结果等因素加以评价,还应将作为预示犯罪的人身危险性基础的特定人格纳入刑法评价体系之中。三是全面调查原则。全面调查原则是很多国家少年刑事司法的共有程序,是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一个特有原则。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除对案件事实证据收集、审查外,还要对导致未成年人被指控罪行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对未成年人特殊性格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书籍等情况进行调查,注意调查收集家庭、学校、单位等各方面的反映,了解少年身心状况、一贯表现、个性特点和道德品行,查清他们成长的过程,犯罪的原因及作案的动机目的。[5]
对未成年人适用品格证据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国外相关法律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美国《青少年教养法》的补充规定明确调查内容包括:查明少年的年龄和社会背景、被指控罪行的性质、少年过去的违法经历的程度和性质、少年现在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成熟状况等。
三、品格证据价值取向
为侦查机关提供侦查线索。侦查人员根据案发现场情况或嫌疑人作案手段等排查出怀疑对象,通过进一步向有关人员了解怀疑对象的一贯表现、品行,查明其是否受到过治安处罚、是否有犯罪前科等,可更为顺利地确定犯罪嫌疑人,及早破案。
为准确适用强制措施提供依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越严重、人身危险性越大,采取羁押性的强制措施越有必要,品格证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对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提供了参考。
有利于准确定罪。品格情况可能对判定罪与非罪、此罪于与彼罪产生影响。前者如盗窃罪,对于累计盗窃数额虽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多次实施盗窃行为的,也构成犯罪。因此作为犯罪嫌疑人劣迹的先前盗窃行为在达到一定次数时,会成为定罪依据。后者如诽谤罪,如果公开宣扬的是他人已有的劣迹,不能构成诽谤罪,视情况可能构成侮辱罪,因此,为了准确定罪,是否有前科劣迹就成为法官必须调查的问题之一。
有助于公正量刑。量刑公正至少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量刑应当与犯罪的客观危害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二是应当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其中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证明就与“品格证据”密切相关。
有利于更好地改造未成年罪犯。行刑过程中,人民法院可根据罪犯的相关品格证据,调整刑罚的执行情况,对人身危险性较低的罪犯采取假释等执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行刑效果。
可作为证据锁链的一个环节对证据起补充和加固作用。单独一个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具有或然性,它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排除多种可能性才能使结论具有唯一性。品格证据往往与其他间接证据相印证,共同证明案件的事实。虽然品格证据可能会使司法人员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可能会让刑事诉讼判偏离主线、浪费司法资源,但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等措施予以减少或避免。品格证据不仅填补了我国法律的一项空白,而且体现了法律对人文的关怀精神,推动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入贯彻,从而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品格证据的取证方式
品格证据的取证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和辩护律师,该类人员作为取证主体,我国《刑事诉讼法》已做出明确规定,在此无需赘述。另一类是社会团体组织,包括青少年保护办公室或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人员、青少年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对这类人员特别是社会工作者能否作为品格证据取证主体,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我们认为,社会团体组织成员作为品格证据的取证主体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实践意义。理由是:
1.相关法律规定赋予了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参与品格证据收集的权利。根据最高法《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社会团体组织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权利。
2.社会团体组织人员担任取证主体具有多重优势。目前,上海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较为普遍地委托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对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该中心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民办非营利组织。社工等社会团体组织人员,不仅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具有亲和力,且相对独立于各方当事人,所做社会调查报告更具客观性,还可弥补司法资源紧张等缺陷,是人民参与司法的具体表现。
相反,法院或控辨双方担任品格证据取证主体存在一定弊端。如检察官,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其积极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甚至内心世界,查明其中能够影响法官定罪量刑的情节,这些要求似乎与其指控犯罪的首要职责不相协调。[6]调查过程的“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弊端,有可能对法官公正判决产生影响。由辩方担当社会调查主体,调查内容可能有失偏颇。
3.一些国家已实行社会团体组织人员收集品格证据的作法。例如美国的矫治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在青少年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与受助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和周围社会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在承认犯罪事实的基础之上为法庭判决提出建议参考。
对品格证据的收集,司法人员作为取证主体,应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则可参照司法机关对刑事诉讼证据的取证程序进行:(1)司法机关开具委托书。只有在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后,才可开展相关调查;(2)进行相关调查或评估。包括出示相关证件、告知权利和义务(必要时可邀请法定代理人到场)、制作笔录等相关证据、签字确认;(3)制作社会调查报告或心理评估报告。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应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制作相关报告,每一犯罪嫌疑人应当单独制作一份报告。心理评估报告只有经负责测试工作的心理学专家签名,才能运用于诉讼中;(4)反馈工作。司法人员、涉罪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报告结论有知情权,如对报告结论有异议,可以要求或申请重新调查或测试;(5)注意事项。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名誉权、隐私权,调查报告应予保密并随案归档,未经批准,不得查询、摘录和公开传播。并不得随意向第三人或外界披露
第三篇:跟着共产党
跟着共产党,建设大中国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不会忘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但在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我们又站起来了,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 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从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到唤醒东方经济巨龙的邓小平,再到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有这样一个不屈不饶的导航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饶的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1949年,在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变得更美好!
香港、澳门本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他们离开了祖国妈妈;在1997、1999年,他们相继回到祖**亲的怀抱;嫦娥奔月是我们先辈们几千年前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在“神州5号”载人飞船载着杨利伟进入太空以后,已经在逐步实现。同时,我们成功的战胜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成功的加入WTO;成功举办奥运;成功的抗击了“非典”和“禽流感”;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青岛地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从灾难中走出来。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国的强大实力。证明了党的正确领导方针,使得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世界在东方。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让跟着共产党,建设大中国!
第四篇:共产党和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展是一个震撼人灵魂的展览。看了红旗渠精神展,引发出许多感想。想得最多的是共产党和红旗渠的关系。红旗渠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办大事。它的前提条件是:办的事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依靠人民并与人民同甘共苦。否则,将举步维艰,一事无成。林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同林县人民早就建立了血肉联系。解放后,林县人民从政治上翻了身,但缺水问题仍然是林县人民心头的一个大愁。因为缺水,百十万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1%,十年九旱,大旱绝收。因为缺水,人们没有蔬菜吃,没法洗澡洗衣,连洗脸水都不舍得倒掉,许多村庄吃水要到几里、十几里外去找。缺水成了影响林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最大障碍。林县人想水盼水几百年。林县的共产党人看到了这一点,急群众之急,想群众之想。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引漳入林”。县委会作出的这个决定,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在修建红旗渠的整个过程中,林县共产党人始终走在前面。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级干部,都带头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林县的群众说得好: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全县的共产党员、各级干部差不多全都到工地劳动过。冬天,干部把房子让给民工住,自己住工棚或山洞。粮食缺的时候,干部把馒头让给民工吃,自己吃糠菜。县委书记杨贵曾因挨饿晕倒在工地上。最困难的活,最危险的地方,差不多都是党团员和干部先冲上去。除险队队长任羊成每天凌空打钎、飞崖除险,飞石把三颗门牙砸倒。他用钢钎把牙别正,又接着干。这样的共产党员称得上是钢铁炼成的人。面对这样的党员和干部,群众咋能不佩服,咋能不跟随。有了这样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咋能不出成果,咋能不创奇迹。共产党员领着人民办好事、办大事,人民咋能不拥护共产党。红旗渠的修建是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次展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每个党员、各级党委都应作出回答。现在,许多地方的共产党员、干部都想出政绩,这是好事。当干部就是要造福一方,做党员就是要建功立业,不然就枉当干部,白做党员了。但必须有正确的政绩观,一要办人民群众需要的事,不要摆花架子、搞面子工程;二要亲自带着群众去干,不要光想着捞好处、立功德碑。功过得失,人民自有公论。共产党员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就是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让中国强大起来。岁月无痕,红旗渠如碑。红旗渠在河南林县,但红旗渠精神属于全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和干部,都特别需要弘扬红旗渠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大事,创造更多奇迹,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第五篇:感恩共产党
感恩共产党
——观纪录片《开国大典》有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当我看完纪录片《开国大典》后的唯一感慨。
开国大典举行在天安门广场上。盛典还没开始,广场上却早已挤满了人。即便广场上拥挤不堪,人们摩肩擦踵,可就是没有人愿意退离这个庄严的场地,无论如何,大家都希望能够自己亲眼目睹那一神圣的时刻,可见大家对这一盛典是多么的期待与重视。典礼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一些必要的礼节。所有这些礼仪结束后,在抗日及解放战争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主要缔造者、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在万众瞩目下宣读了公告,并向着全中国人民,不,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随着话音的落下,全国人民都发自内心地欢呼,高呼万岁。
是的,朋友们!中华儿女对这一天的到来已经盼望很久了,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怎能不欢呼,怎能不欣喜?
毛主席那宏亮的声音发出的那声庄严的宣告,在我们中华儿女们听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所有人都希望这一刻能够永久性的定格,所有人都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这美好的一刻。这一刻,是全中国人民情绪最激昂的一刻;这一刻,更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见证!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达,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已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小康生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才使部队能够继续前行,消灭敌人;是江竹筠惨遭敌人酷刑却咬着牙仍死守机密;更是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才使其他战友保全了性命。
我们知道,为了今天这美好的生活,多少年轻的战士们英年早逝,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我们也知道,从消灭日寇到击退国民党,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所以,我们将更加珍惜眼前这用上百万个战士的生命换来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人们常说,我们这一辈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根本体会不到以前战争的可怕、生活的艰苦。现在,我要说:“我们虽没有面临过恐怖的战争,但是,我们身上流动的,也是与大家相同的,炎黄子孙独有的血脉,作为血脉相通的我们,以前红军叔叔们受到的苦难,我们感受得到,他们为战争的所有付出,我们也体会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成立60周年了,在这60年里,我们共同携手渡过了多少个难关,我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想要说的话,数不胜数,现在,这千言万语就化成了苍劲有力的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