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与实践(精选)
浅谈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与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德育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观,统筹协调德育内部与外部各种要素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共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总书记这些涉及德育工作的精辟论述提出后,教育部长周济于在记者会上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得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二是注重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动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这些论述和观点明确无误地传达这样的信息:顺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样,以科学发展观明确德育的内涵和目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考验。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学校的发展分成三个层面: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教师的发展是关键,学生的发展是目的,学校的发展是结果。学生如何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观,是我们的言行规定着学生发展方向,而学校发展又是师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科教学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是学生发展的全部。如何正确的理解教师的专业化定义,就能更好的理解每一个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角色。
1、基本师德。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态度要有根本的改变。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育人观,以过硬的素质和模范榜样示范效应,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贡献。细节见文明,小处显公德,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应该给师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到,让学生不出口成脏,我们更应语言文明。
2、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的划分本身是因为知识容量无限扩展后的无奈产物。但只要是学科,无论文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都有辩证法思想、都有方法论、都有科学精神,这是有形的专业知识所包含的无形内核。所以即便是学科专业化发展,我们也不应该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发展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专业素养。
3、人文修养。教师必须加强人文修养,才会有人文精神,才会有人文关怀,才会有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只有注重人文修养,才能够突破本位主义,成为校园的主人。
4、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主要内涵就是创新精神。创新一般有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激情,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整个世界教育领域一直有争论,到底是以社会需求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我们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这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强调一方并不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所以从德育角度谈论这个问题时,就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
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来看,它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而实际上德育地位依然存在空心化趋势。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抓分数实实在在,抓德育应付了事。两者之间没有协调发展,没有产生教育的合力,反而走向对立。
2、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主要反映的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成长方式,共性其实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两者并不截然的对立,任何个人的发展需求其实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基础。但两者也无法完全重合,社会价值的多元造成了个人发展的多元。但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会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所以,作为教师有弘扬和坚持主流文化的义务,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个性发展。
3、奖励与惩罚的关系。人人都在说以人为本,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学生自杀也屡见报端。是以人为本错了还是对以人为本的理解错了,答案很清晰。阳光教育、成功教育、微笑教育遍地开花,而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往往是忽视的,对学生的惩罚教育往往是不科学的。由此,学生的人格不健全,其承受能力相当脆弱。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警觉。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使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可持续发展。而学校德育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实现,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我们的德育需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生活的德育应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经历、感受和体验。德育必须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可能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快德育方法、方式、手段现代化,要做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过程创新。
当前学校德育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学校德育工作还是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很多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却也层出不穷。但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认识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德育工作方式,学校德育就会不辱使命,实现新跨越,迎来新的德育发展机遇期。
盐池小学
张家珍
第二篇: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创新意识
施
苏08.8.27
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统战工作的思考
民进鲁迅小学支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社区和谐,整个国家才有可能和谐。建设和谐社区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的基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区建设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繁杂;社区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家园,需要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社区成为广大居民群众交流信息、组织活动、提供服务的平台;社区成为城市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交汇点,聚集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区统战是和谐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城市统战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迎难而上,进一步抓好社区统战工作,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广大统战干部面前的一项紧迫性任务和一个崭新的课题。抓好社区统战工作,构建和谐社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统战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整个社会正在并将继续经历整体性、多局面的现代化转型。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人”成“社会人”。社区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区域性共同体,其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已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统战工作显现出日益社会化的趋势,并显现如下特点: 一是社区统战对象数量不断增加,层次越来越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经济和人才交流的发展,居住在各社区的 个体户和私营业主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出国归国留学人员、“三胞”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形成,大量自由择业者居住在社区,大量的离退休统战成员回到社区,同时,随着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社区信教的群众也在逐步增加,社区统战工作的对象愈来愈广泛,层次亦愈来愈高。以越城区为例,绍兴文理学院规模的扩大,科研企业众多,统战对象可谓是群贤荟萃,少长咸集。据初步统计,有统战成员46154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0%,统战对象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8577人,占84%。二是社区统战成员的密度加大,影响不断增强
日益深入的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开放,社会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大量增加,使得我们的统战对象不再象过去那样主要来源于科教文卫系统,而已拓展到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非公经济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已拓展到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归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做贡献,不再仅仅是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而已发展为各种形式的投资兴业。如袍江工业区新城的建设,越州新城的崛起,吸引着一大批海内外经济、贸易、金融、保险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些人经济收入高、社会联系广、活动能力强,对推进越城区的“三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助作用。三是社区统战成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思想日趋活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现代都市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日益趋向多变多元。在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开始大力追求精神、文化、环境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高层次需求,社区统战成员由于其整体素质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因而在开放观念、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等方面表现得格外强烈,这对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无疑将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四是社区统战工作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多,环境显得更为复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它既对整个社会的构造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它又对城市内外部环境变化产生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当前,世界处于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的形势下,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空前广泛、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全面小康社 会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贫富悬殊、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和治安状况不太好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多集中在社区,也往往首发于社区,如果不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逐步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涣散人心,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甚至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统战工作社区化是客观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拓展城市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新世纪爱国统一战线新局面的需要;是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是适应城市管理由以单位为主向以社区为主,城市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的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社区统战工作,我们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树立勇气,坚定信念,全力抓好统战工作由上级向下层,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由条块分割向属地管理的拓展延伸,尽快实现统战工作的领域拓展和机制创新,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健全网络,努力构筑“小社区,大统战”工作机制 社区统战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覆盖全社区的统战网络组织,才能为社区统战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才能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是要健全领导网络。各级党委要将社区统战工作作为事关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大事来抓,要摒弃统战工作是“软”任务,“上层”的事,到了街道、社区可有可无,不碍大事,如统战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同时,要避免将统战工作等同于经济工作,而忽略了统战工作具有较强政治性的特点。要严格按照中央统战工作精神,切实加强对社区统战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四个纳入”,真正将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检查考核内容,纳入宣传部门的宣传计划,纳入各级党校的培训和教育内容。
二是要健全组织网络。要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指挥有力,运作灵活” 的社区统战工作网络体系。从城区这一级看,要成立以统战部牵头抓总,“两办”、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工商、外经、教育、文化等部门组成的统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以形成部门 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街道党委要成立以书记牵头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对社区统战工作的指导。各社区要成立社区统战工作协调小组,设立统战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视需要成立各类统战联谊组织,同时要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三是要健全宣传网络。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全社会对社区统战工作的认识。要将社区统战工作融入到社区建设中去。要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创建统战网站、制作网页、出宣传板报、联谊走访、文艺演出等多种宣传形式,精心设计一些参与性较强、为社区群众和统战对象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宣传社区统战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统战、支持统战的大统战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是要健全服务网络。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资源的共有、共享和共建,把推进社区建设,营造美好家园作为社区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起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驻社区单位为各界统战成员提供帮困、卫生保健、文体健身、再就业培训、维权等多项服务,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区的温暖。另一方面,要调动统战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动员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为社区居民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形成社区为统战成员服务,统战成员为社区做贡献的良性循环,营造出“结合渗透,资源共享,双向服务”的工作机制。
五是要健全制度网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社区统战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各街道要指导社区联系实际,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例会制度、学习制度、走访制度和协商通报制度等,以确保社区统战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社区统战工作新途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前进的。社区统战工作在当前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各地应立足社情,创新载体,彰显特色,大胆探索。越城区的社区统战工作在中共绍兴市委统战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以思想教育为导向,营造大统战的氛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成立了由22个成员单位一把手组成的高规格的全区统战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由区委统战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 门主动配合,齐抓共管的统战工作格局。区委出台了社区统战工作规划,确定了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社区统战工作思路。明确要求各党工委要将“四个纳入”落到实处。特别是宣传部门和各级党校要加强对社区统战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让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了解、懂得、会做统战工作,自觉主动地做好统战工作。我区将社区统战工作渗透到社区建设、公民道德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等工作中去,并积极争取驻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各社区利用有线广播、市民学校、宣传橱窗、社区论坛、文艺演出等形式的全方面的宣传社区统战工作,基本上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支持的“小社区,大统战”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团结的平台
我们非常重视活动的开展,以活动构建大团结的平台。我区广泛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居住和工作在社区内的统战对象,已成为社区文明建设和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依靠力量,越来越多的统战对象从过去的被动参加,变为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社区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帮助居民排忧解难,积极支持和参与各种社区活动,为社区工作献计献策,成为了推动社区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以服务为支撑,共绘大家庭的美景
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在“双向服务”上下功夫。我们真心诚意为统战对象服务,包括在政治上、生活上为其服务,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需要。政治上为他们服务,主要是组织社区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和为统战对象提供政治学习的机会。邀请他们参加形势报告会、联谊会、文体活动等,满足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在生活上做到多关心,适当向统战对象倾斜,为统战对象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谐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抓起,需要从自身特色、自身优势抓起,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积极发动广大统战对象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区建设服务,共绘大家庭的美景。
二OO八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立足岗位,实践科学发展观
置身“科学发展观”的大讲堂、大学校中,学习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髓,联系以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我感到科学发展观理论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在当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深化的大背景条件下,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论,并把它作为我党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无疑是及时和正确的。联系个人,我认为要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加以学习实践。结合个人的学习消化和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认识: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特点认识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有“三无”特性:一是无局限性。发展是硬道理,但无论哪种发展都要讲科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科学;二是无界限性。从宏观上看,科学发展受到世界认同,在全局上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到局部和围观层面,科学发展观适用各行各业;三是无意识形态性。科学发展观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不仅资本主义国家适用,社会主义同样适用。要把握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重点”:重点是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重点是实践,重点是干好本职工作。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金杯、银杯与口碑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争地位与有作为的关系等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入脑入心,必须转变为思路,转变为能力,转变为成效。
二、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最终要体现到实践中,体现到行动上,体现到效果上。联系工作实际,我认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立足本职厉行节约。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关键是养成节约的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减少个人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并努力使个人的良好习惯变成家庭的节约习惯,影响并带动身边人一起践行节约行为。
二是面向基层促进发展。围绕基层需要,要重点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提高科学维权的能力,提高组织动员的能力。要通过提高素质促进效率,忙得有条理,忙得有效率,忙得有价值。要加强学习充电,加强实践提高,注重积累跨越。
三是服务职工履行职能。职工是我们存在的理由,要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上帝,看做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把为职工服务看成我们的份内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抓手促进和谐企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
四是突破瓶颈解决问题。要加强工作调研,真正了解掌握职工所需、所求,切实找准工会维权的着力点、突破口。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把工会的位置找准摆正,围绕维权核心发挥作用、增强影响。
第四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现场赛)复习题
1、什么是发展观?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发展观包含对哪些重要问题的认识?
发展本质、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发展价值、发展代价、发展战略。
3、科学发展观,是同哪些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6、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发展。
9.统筹兼顾要着力于哪些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0、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坚持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1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1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1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 14.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6.科学发展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鉴戒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7.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0.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的三大战略是什么?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2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3.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24.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5.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26.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什么方面取得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促进经济增长从哪些方面转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9.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群众观点的“三个不能”是什么?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30.“两个务必”指的是什么?
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2.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4.我们的发展不能以什么为代价?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36.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型社会”指的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7.坚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家与资源环境协调,必须走什么样的文明发展之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38.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0.我国总体上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41.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需要形成哪些科学有效的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什么? 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4.新时期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4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上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6.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8.实现社会公平,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收分配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9.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0.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地执政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51.干部“四化”方针是什么?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52.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5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什么有机统一起来?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5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哪些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6.什么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5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58、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9、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什么? 自己的发展。
60、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6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2.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64.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是什么? 改革、发展、稳定。
65.改革、发展、稳定是什么关系?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66.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67.怎样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处理地区差距问题?
一是看到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二是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68.引导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机制?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
6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7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含义是什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中国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2、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那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答: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73.什么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4.创新与国家、民族、政党有何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75.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
7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7.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是什么?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78.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79.党的建设的主线是什么?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80、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坚定理想信念
81.党的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82.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3.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健全民主集中制。
84.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85.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则什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民、务实、清廉。86.党的建设的32 字目标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87.党执政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是?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88.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89.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0.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1.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什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9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发生什么改变?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3.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94.新型农民的特征?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95.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什么?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96、社会保障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
98.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99.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00.科教兴国的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01.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社会实践。
103.“四个尊重”指什么?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04.推动科学发展和人民的关系是什么?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5.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106.创建“五型”机关活动的内容是?
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107.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是?
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108.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109.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 解决二元结构,建立起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110.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是? 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1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情况如何?
答: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
11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的“四个必须”是什么?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11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主要意味着哪三大问题的基本改善? 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
114.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 经济增长。
115、经济增长通常用什么来衡量?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16、衡量经济发展的五个方面的指标是?
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就业状况。
117、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衡量经济发展的三个核心标准是?最低生活需要、自尊和自由。
118.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通过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
《21世纪议程》。
11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贫困的根除;使用清洁或更清洁的工艺以减轻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放慢;环境成本内在化。120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上,达到的六大平衡的能力水平是?
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开发<创新>与保护<继承>的平衡;物质生产与精神富足的平衡;自由竞争与整体规范的平衡。12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阶跃性原则。12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其公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是?
一方面是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12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124.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
125.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举一面旗帜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2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突出一个主题是什么? 科学发展
12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三个着力点是什么?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12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什么历史决策?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29.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3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1.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32.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133.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
134.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把什么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135.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什么?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136.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什么?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积极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37、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什么?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什么的权利?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39.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人民群众。
140.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4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着重把握几个方面? 一是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三是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14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是?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1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是? 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
14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4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是?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146.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措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147.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得内在要求是? 统筹兼顾。
148.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什么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149.在新形势下推进思想大解放,就是要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做到的“四个客服四个增强”是什么?
要克服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思想,增强干事创业、锐意发展的进取意识。
要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狭隘思想,增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意识。要克服怕担风险、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增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要克服“自给自足”、盲目排外的封闭思想,增强借力发展、诚信共赢的开放意识。150.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抓住的两个关键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什么?
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152.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在于?
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153.经济发展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
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154.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
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155.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五篇: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建设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建设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戴直楷
正值全面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之际,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为各个学校管理层深入思考的问题。现结合我校发展历程和改革成效,浅谈我校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建设,拟寻德育教育经验,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特色。
制度是一个团体、一个部门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谓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指一所学校校园内外,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德育目标,德育管理者结合本地及学校的特点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于此,我校着眼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求,以‚自管自律‛德育教育理念,探究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觉矫正和自然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管自律‛德育教育,已初见成效。基本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自律委员会为一体的自律管理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自律管理制度,整理出相关成果,公开发表自律管理论文8篇,在全县德育工作会上交流经验,在巫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百度网、豆丁网、谷歌网、搜搜网、中央电视台区域博览网转载交流。
一、明确德育管理理念,寻管理支点,为德育管理工作导向。社会的变革、未来的挑战、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学校德育模式。我们学校遵循理念导向,支点突破的态度,以学生自己为支点,建构‚自管自律‛ 德育教育探索,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自律委员会为一体的自律管理体系,彰显了学校德育管理特色。
1、创新德育管理理念
传统德育的理念是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模式,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广大教师长期实施‚灌输式‛的品德教育,与现代开放社会和现代德育理论背道而驰。绝大多数学校深感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效低下,究其原因是传统德育理念的拘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化多元,传统德育理念必然显示出不适应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迫使学校德育必需确立起开放、互动和科学的现代德育理念。我们学校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个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理念指导下,遵循学生自我,选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管自律’德育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了县级特色学校建设课题,以学校师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研究,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创立自己学校的德育管理理念和特色。
2、自管自律德育教育
我校所谓的‚自管自律‛德育教育,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德育教育形式。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已得到广泛传播,教师已基本具有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但并未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师批评、惩罚学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为前提,而惩罚、讽刺、挖苦学生既不是严格要求,更是不尊重学生。加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理念要求,促使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肩上的压力之沉重,网络现象、留守儿童、早熟、帮凶团伙、独生子等以及生活上的不检点,无不让所有的管理者焦头烂额、唉声叹气。我校德育处根据学校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着眼全面发展的目的,探索‚自管自律‛的德育教育。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外,还可以让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从繁琐、复杂、细致、严谨的管理工作中,适当的解脱出来,改管理为引导,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3、优化德育管理方式方法
德育管理者是机制的创建者,是制度的解释者,是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但不是权威。管理者应改变以前的‚管理‛角色为‚引导‛角色,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提到的‚管理‛都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味,当今的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有时可以说比我们管理者要广、要宽,也要深,如果管理者用管理的身份去对待的话,学生尊重你,会以沉默寡言的态度来对待你,否则,会与你发生顶撞,那会使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自己难堪。管理者就理解能力方面绝对比学生要强一点,无论是管理者自己的知识,还是学生自己获得的信息,管理者从社会的、生活的、人生的等各个方面去理解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可能会心服口服,也会对管理者十分敬重和崇拜,恐怕管理者和学生都会收到其乐无穷的效果。这也是给班上自律委员会成员的一个榜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育学生衣着要端庄整洁,如果有学生敞开衣服时,你说‚像个二流子,削襟掉跨的。‛绝对起不到效果。我在教育中,换了一种方式说:‚你们回忆我那一次进教室或到学校,面前的衣服是敞开的?我给你们讲一种现象,你们认真观察:刚打上课铃时,我们有些男同学、也有女同学,两手将
面前两边的衣服向一起抄,一只手拽着,另一只手曲着肘飞快的跑,这就是他懒得扣纽扣或拉拉链的原因。‛我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后来几乎没有不扣纽扣和不拉拉链的学生。
二、挖掘学校教育内涵,定管理目标,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学校教育因地域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教育现象及现状均存在很大差异,但学校教育的内涵应是一致的。结合实际领会教育内涵,把握德育教育方向,定能彰显学校德育管理特色。
1、学校教育内涵
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内心的明朗、主体性的弘扬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世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不光是要培养一个人的生活技能,增加其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安顿其灵魂,并使其灵魂变得高尚。
2、自管自律德育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教育,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基于此,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引领学生自我规划、指导学生自主管理、推动学生自然发展‛的‚四自‛德育教育目标,开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新航向。
3、自管自律德育管理体系
自管自律德育管理是我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探究的一种新的德育教育形式,重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为管理,重在引导。学校依据管理层及特点,设立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自律‛委员会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以‚三指导(德育处指导校级自律委员会、政教员指导年级自律委员会、班主任指导班级自律委员会)三协作(学校自律委员会协作年级自律委员会、年级自律委员会协作班级自律委员会、班级自律委员会协作班级其他组织)‛的自律工作为实践载体,强化指导与协作,践行‚引领学生自我规划,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落实学生自觉矫正,推动学生自然发展‛的‚四自‛德育教育目标,让所有德育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繁琐复杂的工作中适当的解脱了出来,有力的推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突出,得到市县有关领导高度评价。
三、学习德育管理理论,立管理依据,为德育管理建章立制。德育是对人的管理和教育,对人的管理离不开制度。只要制度存
在,对人的制约作用就自然存在。有些学校德育管理之所以难达到实效,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德育管理制度化。所以要使德育管理工作制度化,就必须加大学校德育教育的力度。我校在学习德育管理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
1、制定《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统领自律管理工作。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不可盲目草率从事,既然确定自管自律德育教育形式,必须要有一个‚规矩‛,指明自管自律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统领自律管理工作,于是出台《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是依据学校教育内涵基础制定的学校德育管理宗旨、内部管理体制及引导活动等重要制度的自律性文件。其制定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理论及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适应本校未来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得到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认可。我校认真探究学校所在地区及学校的现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包括总则、学校自律委员会管理、年级自律委员会管理、班级自律委员会管理、寝室管理、附则等六项主要内容。并成为制定其他各项制度的指导性文件,在全校师生中广泛讨论,获得支持和认可,不仅统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制约和监督与之匹配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完善与《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使学校德育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置于统一规范和要求之下,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学校德育部门在《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自管自律委员会章程》的统领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分类制定了一系列的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制度。如《自律委员会成员岗位职责》、《德育部门管理者学习制度》、《德育部门管理者引导培训制度》、《自律委员会成员学习培训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纪律管理制度》、《清洁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文明行为礼仪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细则及‚文明班级‛‚优秀寝室‛评选办法》、《住校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指导手册》等三十多项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系。
四、结合实际落实反馈,遵循与时俱进,彰显学校管理特色。学校管理不仅是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而且是执行落实制度的过程。建立了一套好的制度,而在管理中不去严格执行,落实或管理不
到位,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更不能起到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执行落实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为此,学校各级自律委员会,每周利用周日20分钟的时间召开周前会,总结前一周各项工作情况,记载上册,发扬优点,强调后一周应高度重视的情况,重要情况可以向相应管理指导者报告与沟通,及时反馈,一般情况‚自律‛ 委员会有权决定并作出处理,在公示栏上向同学公布,并提醒全体同学高度警惕,自觉遵守,充分遵循与时俱进原则,让制度在管理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基本彰显了学校开放、互动、科学的‚自管自律‛德育教育特色,并正向着‚引领学生自我规划、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落实学生自觉矫正、推动学生自然发展‛的‚四自‛德育教育目标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受着地域条件和环境差异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只要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探究——建章立制——落实反馈‛的操作程序,强化德育管理制度建设,一定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德育管理效果,彰显学校特色。我校虽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任重道远,我们将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在德育管理的‚引导‛制度上下工夫,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