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时间:2019-05-14 08: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推广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推广论文》。

第一篇: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

思考与对策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校:

摘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目录

一、前言„„„„„„„„„„„„„„„„„„„„„„„„„„„„„„1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2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2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3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4 参考文献„„„„„„„„„„„„„„„„„„„„„„„„„„„„„„7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一、前言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

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

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 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

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转贴。

第二篇:农业推广论文

蒙城县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机制研究

摘要介绍了蒙城县农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应用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总结相关成效,以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免耕栽培;存在问题;推广机制;成效;安徽蒙城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蒙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蒙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2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2-4]。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蒙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委、农机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2.2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 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 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2.3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4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5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2.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蒙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20万元,高产创建资金4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 700 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 635元/t,供应尿素375 kg/hm2,向农民收取1 315元/t,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3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3万hm2,其中免(少)耕栽培推广5.33万hm2,平均单产6 465 kg/hm2;建立示范区6 667 hm2,单产7 890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单产9 525 kg/hm2。大豆面积3.25万hm2,均为免耕栽培,平均单产1 545 kg/hm2,其中示范区6 667 hm2,单产2 295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平均单产2 475 kg/hm2。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 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 kg/hm2,节本增效1 170元/hm2。

4参考文献

[1]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2] 严士贵,丁金海.加速安庆市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75-76.[3] 蔡派.中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现状与展望——兼论粮食生产重大技术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07(5):30-31.[4] 张明学,陈亮树,程盛.曾都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8,23(3):12-14.

第三篇:农业推广论文

南昌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学生类别: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罗松 1436004416942 南昌县14级 行政管理 “一村一”

蔡瑛

南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5 年 11 月 12日

浅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推广队伍。但是从总体上说,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推广能力不强。首先只有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强化素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冰山

素质

提高

能力

一、素质冰山模型的理论阐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上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的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测试手段进行测量。既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素质冰山模型把员工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素质也称为基准性素质,也可称为显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也可称为隐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或测量,也难于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员工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升这部分素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渐变的过程。

二、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主要指那些能够影响农业推广活动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和动机等。根据素质冰山模型,可以把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划分为冰山水面以上的显性素质和冰山水面以下的隐性素质两个层次,其中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隐性素质包括社会角色的认知程度、自我形象、品质和个人动机等。

(一)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1)专业知识欠缺

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推广队伍。但是从总体上说,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推广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

一、陈旧,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农业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专业基础理论强和以粮、棉、油作物生产为主的专业理论强,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欠缺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市场和贸易、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等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相关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农业推广活动功能缺失,推广手段落后,并且不能迅速捕捉市场信息,更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阻碍了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2)推广能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推广人员难以适应农业推广必须依据市场的变化和多样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欠缺现代农业的投资观念和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的意识,工作上常常表现为肓目的服从;因为知识面窄而缺乏现代知识的更新能力,面对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只注重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忽略了对农民的生产管理指导和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指导,因而,欠缺商品意识和商贸技能,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希望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同时,现有农业推广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办公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推广设施,装备较差,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没有精心策划高效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业推广活动的能力。2.显性素质不高原因

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往往与其自身的直接资质相关,如学历、经验和接受的培训。一是农业推广人员主体学历层次偏低,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相对较低,致使农业推广人员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使其在推广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农业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也是其推广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推广由单一的生产技术指导变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销售、流通、加工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服务,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1)角色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市场激励机制,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主动服务意识较差。农业推广人员对自身职业的预期模糊,即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推广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因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把农业推广这一行业当作谋取报酬的手段,而不是当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事业来做。(2)自我认知不够

大多数农业推广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自信心不够,缺乏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常常戏称自己是“远看像卖碳的,近看原来是农技站的”。因而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眼界不宽、目光短浅、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更缺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和精神境界。(3)职业道德不高

一方面,许多农业推广人员迫于生活经济压力而从事经营活动,严重削弱了公益性农业推广职能,少数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无视职业道德,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有些农业推广人员的科学精神和诚信意识淡薄。许多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有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有的发布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等,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在农民中的形象。2.隐性素质不高的原因

(1)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考核推广人员的标准是年终技术总结,并通过报奖评职称来体现优劣。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适应。(2)农业推广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与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和受益。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

一、总量不足。[3]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甚至还大幅度削减推广事业经费,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恶劣局面,农业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农技人员待遇偏低,被迫从事经营性活动。

三、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政治思想素质是隐性素质的范畴。只有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农业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一方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管理人才、用好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调查研究农业推广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提高素质的办法,对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还要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年轻同志要发扬老同志在非常艰苦的年代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恪守“崇尚科学、客观求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情服务”的职业道德,树立为农服务、献身农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强化素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培训是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培训应结合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结构的现状,以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冰山模型为目标,增加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内容,改变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培训方法,以素质冰山模型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标准。不仅要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更要重视其隐性素质。要培育农业推广人员的优秀素质,就要重视占大部分的隐性素质,它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农业推广人员的显性素质。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显性素质的培训,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因为这些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培训,忽视职业角色、自我认知、职业道德和态度方面的培训,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全方位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将被培训者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提高农业推广人员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从根本上发掘农业推广人员潜力,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

(三)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农业推广人员隐性素质的提升,关键是强化以考评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农业推广服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解决农业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投入机制,变财政单一型为全社会复合型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业推广投入,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技人员养老和医疗保险经费,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鼓励农业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服务、产后信息及加工销售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承包等有偿服务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以激发其内在的推广积极性。

其次,对国家农业推广人员,政府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财政拨款中用于农业推广的资金比例,以保证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尤其是对于社会公益性强,不能市场化运作进行创收性质工作的从业人员,财政要全额保障工资待遇和开展工作必需的资金落实,尽快出台农业推广人员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使农业推广人员的待遇有保障,以此来调动农业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农业推广队伍。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农业推广人员的聘用,要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聘用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要签订聘用合同。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第四,要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业推广人员岗位职责,确定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把农业推广人员的晋升、晋级、续聘、辞退、公费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与考核结果挂钩,要改革分配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以农业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其工资报酬,以激发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

第四篇:农业推广论文2010

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趋突显.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与奋斗目标.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推广学是农科许多专业的必修或限修课.因此农业院校举办的青年农民上大学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班等均需要学习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应该与时代同步,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改革.笔者通过对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亲身教学实践体会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一、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才出现农业推广书籍,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章之汶,李醒愚合著的《农业推广》,孙希复的《农业推广方法》,这些书籍大多是引进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广得到了政府重视,1987年,杨士谋编写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同时全国10多个院校开设了农业推广课程,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先后成立了农业推广专业.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出版,标志着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推动了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1].1990年以来,各院校相继出版了一批农业推广教材,如1993年汤锦如的《农业推广学》,1994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原理与技能》,1995年吕文安的《农业推广学》,1997年高启杰的《现代农业推广学》[2],2002年王慧军的《农业推广学》等.沈阳农业大学从1997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充实,现在已经成为辽宁 1

省精品课.分析研究上述诸多相继问世的农业推广学教材和专著的理论框架及内容,可以看出,农业推广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而当总结探索其中的农业推广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构成和编写风格时却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相似之处.尽管这些知识在现代条件下,对解决现代农业推广问题,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和发展现代农业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出现了很多变化,农业推广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推广学科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持.二、农业推广学在农业学科和管理学科中的特点

(一)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

对农学类专业来说,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农业应用学科,是“软科学”,因为它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农村区域发展等管理类的专业来说,它又是“硬科学”,因为它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技能,规划策划,试验示范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农业推广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纽带,具有很多的学科基础,涉及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农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因此具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对于新时期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来说,学习农业推广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扩展,有利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互相交叉和借鉴,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形成互补效应,使学生文理兼备.(二)具有不可替代性知识的课程设计

农业推广学的不可替代性是指其研究的对象和培养的技能是别的学科无法完成和实现的.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3].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独有的,而且是必须的,由于农业科学家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农业科学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民又有着强大的科技需求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所以必须有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去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业推广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是推而不广,难

以达到预期结果.因此,从农业推广教学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农业推广学是不可替代的.三、现阶段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农业推广学中的各种理论,如创新扩散理论,目标群体理论等都是20年前产生并不断形成的.这些理论虽然在历史时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现实情况已发生了各种变化,而相应的理论并没有产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对农业推广的过程分析,推广方式方法的认识也都是停留在以前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推广模式及时完整地体现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比如农业推广的核心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一般的教材均是按照创新扩散的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的阶段论和“S”扩散理论进行展开,这一总体规律没错,但是缺乏一些对实际问题的实际分析,尤其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推广过程变化迅速,基本上是采用的过程交叉突进,而且周期普遍缩短,农民对科技的采用也不再是观望,而是很主动地去寻找.另外农业推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材和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2.原理与技术连接不紧密课程中的许多原理,如科技成果转化原理,沟通原理等,都是从一般的角度出发进行讲授的,而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与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单纯地叙述原理是没有任何意义和说服力的.只有把实际情况和采用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农业推广学面向的专业不同,农村区域发展,农学,园艺,生态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课程体系也存在很大差别,本课程缺乏对此做出相应的安排,难以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应该加强农科类学生社会科学类的讲解,因为他们已经有良好的试验技术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将农业推广试验安排得很好,所以就可以适当地减少或者省略这部分的内容.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技术是他们的弱项,应该着重讲解农业推广的试验技术,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208 第2期赵洪亮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中,结合专业实际,可以进行学时的灵活掌握,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2.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紧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课程教学,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和学生的及时有效沟通,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自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气氛,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现在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边自我陶醉,下边的学生做自己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互动,连最起码的听课都不能保证,这种状态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教师的因素,但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新时期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博采众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学科和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发展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也需要在这一环境中改进与完善,因此农业推广学的发展必须积极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交叉和融合,不断吸收,消化和自己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比如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都可以作为内容借鉴利用,充实和完善农业推广学的学科基础,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推广经验都可以作为农业推广学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4].此外,农业推广学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法宝,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师生互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增加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没有相互的理解和交流就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师生互动不仅是上课提问而已,还有很多模式和方法的互动形式,而且互动也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互动,还有课堂之外的互动,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等.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们去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通过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三)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其内容已如前述,此不赘述.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许无惧.农业推广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2-3.[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19.[3]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11.[4]刘晓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设农业推广学[J].黑龙江农业,2003,(1):36-37.209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责任编辑于洪飞]

[5]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6]康松,陈斐.试论搞好农技推广教育的三个“必须”[J].成人教育,2006,(7):60-61.[7]梁福有,郝建平.农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的编写实践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00,(2):84-87.210

第五篇:农业推广论文

青田学院2010年秋季《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的要求

一、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有关农业推广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并撰写课程论文。学生要: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的意义、思路和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方式,并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农业推广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定稿的课程论文一律统一用A4纸单页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

3、时间安排:务必将书面论文在2010年12月15日前交给指导老师(请学员将论文电子稿发给指导教师经指导定稿后方可打印上交给班主任。指导老师邮箱地址:qttvu@163.com)。

4、评定:教师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文献丰富,逻辑清晰)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

二、关于格式的统一问题:(书面格式要求同《小城镇建设》

课程论文模版)

三、课程论文参考题目举例

(1)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思考(2)××品种(技术)的推广过程分析

(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4)××镇(乡)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5)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对农民自愿行为改变的影响

下载农业推广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推广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论文提纲: 一、**镇养鸡业的变化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镇养鸡业遇到问题的原因 三、**镇养鸡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内容摘要: **镇内养鸡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后,鸡蛋......

    关于农业推广论文

    关于农业推广论文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创新的基本思路;解决措施 我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在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鉴此, 提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具......

    农业推广论文 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

    农业推广论文(最终版)

    农业推广投资与制度改革分析 摘要:在当前经济日益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文章针对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的总量、投资效益、影响等方面进......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大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从现代农业大学教育理念和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针对农业推广学课程特点,在......

    农业推广论文 [五篇范文]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王永飞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2013年......

    农业推广论文(最终定稿)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