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课题总结等。
(一)课题研究实施中具体做的工作
我们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样做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实施方案)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包括时间、任务、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二、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召开开题会,其它课题也可以不开)(1)撰写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相同,另加一些保障措施)
(2)开题论证,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 ——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课题名称)
——为什么要研究此课题?(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等)
——课题的内涵是什么?(课题界定)
——研究的目标是什么?(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子课题)
——研究方法是什么?(要写清楚具体采取什么方法,不单单是提出一些方法,还要写清楚怎样使用这些方法。)
——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内容的分配)——成果的呈现形式。(3)开题论证会的程序:
——课题立项部门领导专家(或特邀专家)宣读立项通知书 ——课题主持人宣读课题实施方案(修订稿)——布臵分工,构建课题网络
——有关专家就实施方案中主要问题进行质询、答辩、论证,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充。
三、实施研究,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内容与目标熟记于心,充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资料室、网络的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学术会议论文、报告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等搜集相关有价值的资料并及时保存。为尊重他人,资料要注明出处。
2、制订好课题研究计划
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学年)都要做,包括时间、地点、研究内容、主要负责人员、参加人数、预期效果及备注。最好用表格的形式设计并录。
3、定期举办课题研讨活动
围绕课题,每次研讨活动确定一个主题。确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并对活动过程、收获及结论及时记录。
4、阶段性成果总结
在这一阶段,实验人员要围绕课题进展情况,及时撰写有关论文,最好能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优秀教学案的保存,对比性差异较大的资料等,教师的获奖证书。
5、做好资料的积累
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课题到结题了,才发现无资料或资料不充分,原因是老师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对资料的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首先,老师制定的研究计划应该包括希望取得的成果及需要收集的资料。其次,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地及时地对采取的行动进行反思,并且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对反思和新的行动计划应作简要记录。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要及时记录,如其他教师对研究的建议或影响、其他学生的影响等。最后,要对积累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最终确定哪些资料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关,选择研究者认为最有价值、最典型和有效的资料作为论据,并作为最终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建议老师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建立单独的档案袋或建立专门用于课题研究的个人博客,相关资料可以先放入档案袋内或博客中,在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时再进行筛选。
6、写好中期研究报告
格式上和“结题报告”相似——下边要讲。内容和写法,可参考以下文字:
如何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一、中期报告的功能和结构
1、中期报告是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度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
中期报告的主要功能有:
①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②向主管部和协作单位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结构科研进度报告由课题名称;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支持的经费等);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本阶段研究进度的评价;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等六部分构成。
二、中期报告的写作
1、课题概述一般第一次中期报告中写,后续的进度报告可以不写。主要写明课题来源,起止时间,支持经费以课题要求等。
2、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或按上一次进度报“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的内容,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进度报告的质量关键所在。
3、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4、中期报告的编写方法对单一课题,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对项目比较多的课题,如分有多个子课题,可采用任务分项式编写,一项一项地写。也可把时序或任务分项式结合起来编写。
5、内容真实,把握分寸。中期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7、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
四、课题研究总结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装订结题鉴定资料,申请结题。结题鉴定资料中要下气力写好“研究总报告”(有的也称作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撰写格式和要求
一、课题的提出
主课题的名称一般是不可以更改的。如果要修改,就必须重新申报立项。“课题的提出”仍旧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作交代,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概念的界定:(和“实施方案”一样。略)
三、理论依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不能只作观点、理论的摘录,而必须依据这些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炼出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略)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略)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略)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详写)
课题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可以分为隐性成果和显性成果两大部分。很多课题组比较重视那些显性成果(如论文的发表和获奖、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和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具体操作性做法的总结,而往往忽视了隐形成果(即所引证的教育观念、思想、观点、教学理念方面的收获)的归纳和提炼。实际上,那些隐性成果恰恰是说明为什么能取得诸多显性成果的道理和原因,这也正是课题研究所要获得的能让教师终身受益的最宝贵的财富。
八、研究后的思考:
任何教学研究课题往往不会取得完美无缺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产生种种困惑,在总结成绩、回顾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会看到客观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以理性的思维去认识这些曲折、困惑、不足乃至问题,以便清新地看到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空间,激发起进一步研究、创新的动力。这才标志着一个学者型研究者的成熟
九、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专著名称、作者或编译者姓名、出版发行单位、出版时间或版本。
五、其它方面
教学设计、活动设计、个案分析设计等。具体内容可灵活掌握,但根据课题内容,必须做好记录并保存好,将来结题时可作为附件使用。
第二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题名称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三、研究内容
实现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验类课题还要研究假设。
四、研究范围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对研究对象模糊概念进行界定(例:“后进生”);
3、对关键概念(变量)的界定。
五、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
六、研究方法
1、根据课题的性质、类型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例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2、如何进行研究。
七、研究的程序
设计研究步骤、时间规划、管理措施。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十、经费预算情况。
如何实施立项课题
嘉兴市教科所 朱建人
一、课题立项的意义
1、是对申报课题价值的认同。
2、是对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的有效途径。
3、能对课题申报者的研究实施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是一份责任与使命而不是荣誉称号。
二、立项后的研究准备工作
1、研讨修订方案——这是课题顺利完成的基础。
要点:集思广益;批判思维;精益求精。
方案的基本结构:
⑴课题名称:语言最少化(指明对象、内容、研究方法)。
⑵目的、意义:回答为什么(对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对真实问题的揭示)。
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回答“谁在做”(广泛检索,择要阐述)。
⑷课题的界定:回答“是什么”(课题内涵的揭示与外延的框定以及操作路径的提炼)。
⑸课题研究的目标:回答“怎么样”(真实问题的对应面)。
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技术创新)、策略或措施。
⑺课题研究的对象:确定被试。
⑻课题研究的步骤:准备——实施——总结。
⑼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专著、研究报告、论文、产品等。
⑽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专业、职称、职务等。
⑾经费预算:资料费、咨询费、差旅费、成果包装费等。
2、合理进行组内分工——这是课题有序进行的保证。
要点:职责明确;合作互动;资源共享。
3、及时建立相关制度——这是课题获得成效的保障。
要点:民主氛围;学研制度;工作进程。
4、获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立项后的实施操作
1、认真操作研究方案——“按图纸施工”
2、认真积累相关资料——有档案意识
3、重视研究者自主建构——求实践创新
4、重视过程的反馈调整——要与时俱进
四、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
1、成果形成的一般过程
A、整理筛选研究资料——多多益善,去粗取精。
B、研讨分析研究结果——先发散后聚敛。
C、悉心策划成果形式——内容决定形式。
D、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态度决定一切。
E、惊心包装课题成果——多一些受众意识。
2、优秀成果的基本特征
A、科学性——观点正确,材料确凿,逻辑严密,表述充分。
B、创新性——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C、规范性——文体感强,语言得体,形式恰当。
D、可读性——简洁、生动、流畅、避免套话,不故弄玄虚。
3、优秀成果产生的基础条件
A、课题操作的扎实性——做
B、理论学习的深入性——思(顶天立地搞科研)
C、成果形式的认真性——
第三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经多方努力及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我校开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王增禄副校长及教科室怀如保主任等为首的课题研究核心领导小组。经核心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本课题研究将按照以下方案实施进行。
本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研究的思路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阶段任务及措施等。
一、背景与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得一个学校向深层次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具备进行课题研究的条件与实力。教学方法的陈旧与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需要学校从课题研究中寻找新的生命力,教师想搞好教学在内心上也有进行课题研究的需求。国家及上级管理部门也想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条件均已成熟。
我校是“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在上级的历次“农远工程”工作检查中都获得良好的评价,我校的信息技术的普及范围较大,应用较为广泛。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使得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
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丰富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与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优势能为各学科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因而,它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式。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手段,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提高各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建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内容
我们准备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着重研究教师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如何整合及如何把握整合的“度”,以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效果,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研究目标
1、培养教师有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和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培训、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学校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应遵循理论先行、注重实践的思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第一、让教师对课程整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正确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把握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及如何在信息技术中融合其他课程的教学;第二、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培训活动,明白课题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掌握研究的策略与思路;第三、制订好研究计划,领略教学过程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经常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不断的交流,适时调整课题的研讨思路,达到对研究的指导作用,使研究更具效果。在一线教学中,要求教师按照实验要求适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实现有效技能,打造教学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学习效果。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分组对比法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会把不同的班级进行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不同方式的整合,通过对比,观察整合、不程度的整合和不整合的效果。
为加强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有专人搜集整理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将有专人和一些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为我校参与研究的人员提供理论指导。达到目的的途径如下。
1、通过教师自学、校内集中学习、外出学习、邀请教育专家举办培训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有效技能的具体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根据老、中、青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分层学习,梯度推进我校老中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开展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不排除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5、进行教学大比武,提炼教学成果,验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预备研究阶段(2010年4月—8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的研究工作纳入学年整体工作计划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成立以副校长王增禄、教科室主任怀如保为负责人、教导处主任贾培义、骨干教师陈玉军、陆希易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以各科教研组长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热爱教学研究事业的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构成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涉及初中年级各个学科,并有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保证。
2、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课题题目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并撰写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规定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组织课题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重点是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课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色,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分别制订具有学科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在凤阳县总铺中学教育网和凤阳县教育网上及时报道活动动态,展示活动内容和成果。
5、在课题研究阶段,要求参与实验的老师每年上交参与评选的论文要尽可能的写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的内容,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做个很好的总结。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小规模的分组实验(2010年9月—2011年2月)
1、教师全面总结近些年来自身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在过去的时间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曾做过的事情,总结经验与不足,写出自己的心得与想法。然后以新的教育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为指导,根据实验需要,制订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教学计划。
2、研究小组成员和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要在这一时期多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使得教师对实验的课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课题小组要对全校参与实验的班级和教师做好分组。
3、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业务档案,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竞赛等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实验的教师要对自己课后的效果及学生的表现做跟踪记录,并做好比较。
4、组织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以使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做得尽可能的充分和完美;到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周边学校调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以使实验结果证据更充足,说服更有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以使参与实验与研究的人员获得更多的方法与启发。
6、参与实验与研究的教师要经常性的听、评实验课,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实验的结果更具公正性和说服力。
7、每一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二年规划。(二年内每人至少学习和阅读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书籍若干本,形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可以适当的侧重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8、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和实验的共同体。教师跟踪记录的实验结果、实验心得和教学反思,应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定期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补长短。
9、参与实验的教师要注意在互联网上多多搜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论与经验介绍,及时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10、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课件制作、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第三阶段:全面实验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月)
1、收集前一阶段实验跟踪记录、实验心得等相关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课题组每个成员对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和整体评价,并对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构建初步理论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确定本阶段如何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实施初步的研究成果。
3、开展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优质学科整合课、优秀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优秀学科整合课课件等评选活动。
4、进行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讨论如何让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5、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课题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技能再次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的对整合的理解与感悟及专业发展情况。
6、在研究阶段要经常性的召开讨论会和其他座谈会,互相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的情况,确立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分解课题中的任务,将课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7、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推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讨课,提炼经验共同分享,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典型课例、典型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文本材料,编辑成册。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信息技术与多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集锦》等。
8、召开阶段研究汇报会。将相关的研讨结果和实践结果进行对比、交流,把提升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9、举行全校范围内的优质整合课展示活动,并摄像保存。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上级课题组验收。
凤阳县总铺中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革命。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生动性,灵活性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思想变为现实。
2011年,跟随着农村中学教育现代化创建的脚步,我校积极投入创建的热潮之中。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装备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被广泛使用,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于是我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协作式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打破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局面,为学生构建开 1
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目标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2、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探索普通中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网络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
2、基于网络环境课堂协作式教学模式理论的探索与应用
(1)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四种学习方式:竞争、合作、伙伴、角色扮演。
(2)协作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中的交互方式、师生关系及角色转换等。
(3)协作式教学模式中的评价要素,探讨一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评价、学习方式的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等。
五、研究范围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学媒体这一要素已演变为独特的、丰富的网络环境,这对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2、协作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与个别化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是建立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习主题,学生通过开展竞赛、协同讨论、互动的方式达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模式。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研究程序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准备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
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根据准备的资料确立自己的课题,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层次。
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1月)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
第五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当今世界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时,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广大农村地区正经历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电脑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网络设施的日臻完善,多媒体在平常教学中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正在逐渐成为日常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2、课题研究现状
初中理化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因此正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并总结出不少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从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正面效应远未发挥出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多媒体课件设计简陋,基本是电子板书或者电子讲义,功能过于单一;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很多教师制作课件缺乏技术性和艺术性,导致课件设计过于花哨,而缺乏科学性,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等等。
3、关键概念的界定
(1)多媒体:广义指的是能传播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CD、VCD、DVD、电脑、网络等。狭义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多媒体电脑、因特网等。本课题中提到的“多媒体”主要指后者,兼顾前者。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寻求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多媒体来辅助理化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作为农村中学,多媒体大多投入使用时间不长,多媒体教学在理化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更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理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2、研究内容:
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理化课堂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服务于理化教学;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扬长避短,实现二者的互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3、实施对象和实施范围八、九年级全体学生(总体研究方式)
4、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学习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的理论著作和文章,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资料的查找、分析与收集,在前人或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比较筛选出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与结论。
(2)调查法
通过对理化教师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与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的方式对八、九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情况的调查。
(3)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农村地区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策略、方法、途径与措施,在具体的研究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案例分析法
针对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课题组内成员间的探讨交流,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障碍,寻求如何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理化教学。
5、研究周期和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4月——5月)
调查理化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完成调查报告,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完成课题开题的有关工作,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每一位教师搞清楚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案,明确在所研究的课题中自己要承担的任务。
(2)具体研究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月)
①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调研我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的现状,围绕课题研究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探讨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理化教学;
②加强素材的积累,编写典型案例,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③根据学校和上级的安排,积极参加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制作等评选展示活动,通过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完成课堂教学录像;
④在加强集体教研的同时,加强个人进修,通过自我学习,校本研修,网上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时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评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对课题进行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形成成果。最后邀请课题专家组进行鉴定、验收。
6、最终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隐性结果:
1、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理化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改观。
2、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能科学、熟练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显性结果:
优秀教案汇编、教学实录视频文件、教学论文、终结报告。
三、研究条件和保障措施
1、研究组织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组长:王金友
成员:陶素艳、宁小明、孙仲红、王秋颖、李春雨
(2)分工:
陶素艳(中心校教研员、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总结工作。
宁小明(教导主任,主抓理化生教学):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孙仲红(理综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专业理论搜集、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王秋颖(长期从事九年级物理教学)、李春雨(长期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负责各班专题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资料的收集。
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王金友校长曾长期工作在教学和教研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曾带领教师探索并完成关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和《有效教学对学生学习促进与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提高初中学生能力的作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已结题。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都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教改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特别关注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每位教师都曾撰写过相关的论文、科研成果,所有教师都曾在有关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每位教师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各级优质课评比中曾取得优异成绩。
3、保障措施
上级部门对我校的教育工作一直大力支持,我校已经建成省级一级图书馆,藏有大量教育类图书、期刊和电子期刊,供教师使用。学校还有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促进教学,学校建立了覆盖教导处、各办公室、教室的局域网,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并且可以上互联网查阅资料,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在确立此课题之前,我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和先进经验。近几年来,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着重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用多媒体开展探究式教学”等课题。通过多年努力,我校教师逐步走出盲目整合、哗众取宠的误区,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起了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部
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