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科创共成长
我与科创共成长
2013-12-10
2000年9月26日,我来到了重庆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原永川行政学院所在地,人称“东区”)。走进校门,映入眼幕的是紧凑的操场和几栋历经风雨的办公楼,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整个校园洋溢着文化气息。学校的办公地设在校门右侧的二层小红楼,整栋楼显得有些陈旧,办公室还有些冷清。按照应聘程序,我顺利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专业测试后,又与何济董事长(原何校长)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定了薪金,谈了工作,讲了发展,提了希望,让我对科创又多了几分好奇、多了几份期盼、多了几分憧憬,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也多了些自信、多了些坚定。
2000年10月8日我正式加入了学校大家庭,有幸成为了学校的首位广告专业老师。我有两项工作,一项是每周24节/周的专业教学工作,一项是担任2000级大13班的辅导员工作。紧张的工作节奏,充实的生活状态,累并快乐着。当时教师工作和生活分处两地,由于我们工作在东区,住宿在西区,每天早晚,靠着学校唯一的校车“长安面包”往返于两区之间。那时候教学楼住宿楼条件简陋,各种配套设施也不完善,让我献身教育的信念有些动摇,怀揣的梦想有些模糊。然而,朱训华老书记知道情况后像长辈一样开导我、安慰我,他亲切的教导,朴实的话语,富含哲理,给我勇气,教我方法,帮助我度过了难熬的时光,使我潜心教育事业。
2003年9月,迫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偏见,我选择离开了科创,回到了公办学校。满足了父母的愿望,我心里却多了失望。“大锅饭”式的薪金制度,让我衣食无忧,但“小灶饭”式的提拔晋升,让我沉默无语。墨守成规的管理体制,循规蹈矩的工作环境,与我已在科创养成的工作作风和喜欢的发展平台大相径庭,我满肚子的苦衷无处可诉,于是有人告诉我一个道理: “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我今生不是龙虎,但有追逐龙虎的梦。于是2003年底我毅然辞去公职,再次回到科创大家庭,继续追逐我的梦想。
回到科创后,何济董事长找我谈话时提到,希望我能改变观念,无论民办、公办都是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他还告诉我2003年9月1日起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了,法律规定:民办教育事业是属于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具有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的老师享有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最后,董事长再次给我描绘了科创的发展蓝图,谈到了科创的发展空间,对我的未来提出来了希望和要求。
这次谈话让我想起了刚进校和离开学校时董事长找我谈话的情景,心里有些酸楚,眼里有些湿润,更多的是心怀感激,感谢董事长再次接纳了我,给了我追逐梦想,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于是,我坚定了扎根民办教育事业、扎根科创的信心和决心。
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进度惊人。2005年学校新招生12000多人,接待学生及家长近3万人,科创成了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万人民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紧缺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两个“瓶颈”,董事会果断决策,开展“名师工程”,加强校园硬件建设。短短两年内,科技楼主体竣工,多幢学生宿舍投入使用,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旧的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也是旧貌换新颜。
学校发展的同时,不忘教职工的发展,学校将教职工的发展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2005年后,学校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将有一定基层管理经验的干部,放在主要岗位锻炼。我也有幸在2005年9月到工商学院任常务副院长,给我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当年学校还推出了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奖励措施,让我们这一批年轻教师在学历上得到了提升,在我校升本的老师还能享受免学费的待遇,本读研,研读博都有相应的报销比例。
2004年4月,我校成立了“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当年是重庆市教委在民办高校中唯一设置的中评委,为学校全体教师评定职称提供了便捷通道。按照学校发展规划,2007年学校分批为全体教职工购买了“五险一金”;教职工工资水平连年大幅增加;教职工住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让全体老师看到了科创发展的美好未来,立足科创,扎根科创,“科创人”这支队伍越走越庞大,越走越坚定。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员工,只有置身拼搏创业的氛围,才能蓬勃向上!如今的科创学院,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教学设施完善,实训设施先进;教师队伍强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忠诚科创,无私奉献;学生爱校如家,德才兼备。我非常荣幸能在科创大家庭里生活和工作,我将继续发扬“忠诚科创、乐于奉献、负重前行、敢为人先”的科创精神,牢记《科创干部十要十不要》,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奉献给科创,踏实工作,激情逐梦,努力做到更好!
科创学院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家庭,我们有着一支懂得尊重与合作,胸怀宽广的智慧的团队。我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科创学院这首巨舰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最后,在科创学院20周年校庆之际,祝愿科创人的明天更美好!祝愿科创学院明天更辉煌!
工商管理学院
徐继义
副教授
徐继义,2000年10月入职,现任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任现职期间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2篇),参研国家级学会课题1项(已结题)、市级科研教改项目2项(在研),校级课题1项(已结题)。2008年被永川区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0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第二篇:我与科创共成长
2000年9月26日,我来到了重庆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原永川行政学院所在地,人称“东区”)。走进校门,映入眼幕的是紧凑的操场和几栋历经风雨的办公楼,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整个校园洋溢着文化气息。学校的办公地设在校门右侧的二层小红楼,整栋楼显得有些陈旧,办公室还有些冷清。按照应聘程序,我顺利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专业测试后,又与何济董事长(原何校长)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定了薪金,谈了工作,讲了发展,提了希望,让我对科创又多了几分好奇、多了几份期盼、多了几分憧憬,让我对自己的选择也多了些自信、多了些坚定。
2000年10月8日我正式加入了学校大家庭,有幸成为了学校的首位广告专业老师。我有两项工作,一项是每周24节/周的专业教学工作,一项是担任2000级大13班的辅导员工作。紧张的工作节奏,充实的生活状态,累并快乐着。当时教师工作和生活分处两地,由于我们工作在东区,住宿在西区,每天早晚,靠着学校唯一的校车“长安面包”往返于两区之间。那时候教学楼住宿楼条件简陋,各种配套设施也不完善,让我献身教育的信念有些动摇,怀揣的梦想有些模糊。然而,朱训华老书记知道情况后像长辈一样开导我、安慰我,他亲切的教导,朴实的话语,富含哲理,给我勇气,教我方法,帮助我度过了难熬的时光,使我潜心教育事业。
2003年9月,迫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偏见,我选择离开了科创,回到了公办学校。满足了父母的愿望,我心里却多了失望。“大锅饭”式的薪金制度,让我衣食无忧,但“小灶饭”式的提拔晋升,让我沉默无语。墨守成规的管理体制,循规蹈矩的工作环境,与我已在科创养成的工作作风和喜欢的发展平台大相径庭,我满肚子的苦衷无处可诉,于是有人告诉我一个道理: “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我今生不是龙虎,但有追逐龙虎的梦。于是2003年底我毅然辞去公职,再次回到科创大家庭,继续追逐我的梦想。
回到科创后,何济董事长找我谈话时提到,希望我能改变观念,无论民办、公办都是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他还告诉我2003年9月1日起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了,法律规定:民办教育事业是属于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具有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的老师享有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最后,董事长再次给我描绘了科创的发展蓝图,谈到了科创的发展空间,对我的未来提出来了希望和要求。
这次谈话让我想起了刚进校和离开学校时董事长找我谈话的情景,心里有些酸楚,眼里有些湿润,更多的是心怀感激,感谢董事长再次接纳了我,给了我追逐梦想,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于是,我坚定了扎根民办教育事业、扎根科创的信心和决心。
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进度惊人。2005年学校新招生12000多人,接待学生及家长近3万人,科创成了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万人民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紧缺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两个“瓶颈”,董事会果断决策,开展“名师工程”,加强校园硬件建设。短短两年内,科技楼主体竣工,多幢学生宿舍投入使用,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旧的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也是旧貌换新颜。
学校发展的同时,不忘教职工的发展,学校将教职工的发展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2005年后,学校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将有一定基层管理经验的干部,放在主要岗位锻炼。我也有幸在2005年9月到工商学院任常务副院长,给我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当年学校还推出了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奖励措施,让我们这一批年轻教师在学历上得到了提升,在我校升本的老师还能享受免学费的待遇,本读研,研读博都有相应的报销比例。
2004年4月,我校成立了“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当年是重庆市教委在民办高校中唯一设置的中评委,为学校全体教师评定职称提供了便捷通道。按照学校发展规划,2007年学校分批为全体教职工购买了“五险一金”;教职工工资水平连年大幅增加;教职工住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让全体老师看到了科创发展的美好未来,立足科创,扎根科创,“科创人”这支队伍越走越庞大,越走越坚定。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员工,只有置身拼搏创业的氛围,才能蓬勃向上!如今的科创学院,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教学设施完善,实训设施先进;教师队伍强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忠诚科创,无私奉献;学生爱校如家,德才兼备。我非常荣幸能在科创大家庭里生活和工作,我将继续发扬“忠诚科创、乐于奉献、负重前行、敢为人先”的科创精神,牢记《科创干部十要十不要》,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奉献给科创,踏实工作,激情逐梦,努力做到更好!
科创学院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家庭,我们有着一支懂得尊重与合作,胸怀宽广的智慧的团队。我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科创学院这首巨舰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最后,在科创学院20周年校庆之际,祝愿科创人的明天更美好!祝愿科创学院明天更辉煌!
第三篇:我与北创共成长
我与北创共成长
敞装车间张文
走过收获的秋、寒冷的冬、希望的春,终于迎来期待的夏天,为了这一天不知道等了多少年„„
就在2011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走进了北方创业,成为其中的一员。由学生到工人的蜕变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也深深的感受其中。新城市的陌生感、对新文化的认同、对企业的归属感„„在刚来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在与自己的思想斗争。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感激。
在北方创业敞装车间,我开始了自己事业的旅程。挥汗如雨,那是盛夏劳动的果实;与工人师傅们说说笑笑,我了解到另一种生命的体验,看到工人师傅们一张张笑脸,终于明白原来劳动可以如此的自信与光荣。每个寂静的夜晚,躺在床上,工作中让我感动的一幕一幕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我记忆中反复播映。弧光闪闪映照出一张张淳朴的脸,那是劳动的颜色;粗壮的双手诉说一段段创业的故事;飞溅的火花喷发着永恒的热情,我想那是钢铁的证明。的确,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平时也许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从不认为自己能做出突出贡献,按时上下班,遵章守纪,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也非常的普通。但是就是在这些普通员工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敬业奉献的执着追求。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归根结底是要靠这些人的,他们这些平凡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中流砥柱。当这些平凡人肩膀上的责任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汇集成了整个企业的责任,使企业的发展顺利,稳定。感动在企业金字塔的底层,感动在真实中,感动在劳动中,感动在北方创业。
所谓感激,我想首先公司提供了我工作的机会,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的平台。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成长。自己是学焊接的,尽管有工科的专业背景,但是当我真正下到车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所学与公司需要的有一定的差距。对钢结构的认识随着在车间见习的一天天过去,由模糊变得清晰。看到一张张工艺卡片的构件拼装成一根根柱子、梁。整个过程就像小时候拼积木,在北方创业由思想变成现实只有一步之遥,整个过程的体验实在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在我见习期间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王继光,给我很多很好的工作方面的建议。还有就是在车间见习的时候,我学习到很多在学校中不曾感受的东西,工人师傅们每一次的注目,一声声温暖的关怀,都给我很大的鼓励。企业好像一个大家庭,企业里的每个职工就如我的家长、长辈和兄弟姐妹。公司、车间各级领导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工作的责任感。
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企业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事业。尽管每个人的职位、岗位、工种各有不同,能力有大有小,但我想只要不遗余力的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的基础上,去尽量帮助别人,为企业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已经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最好报答了。就我而言,自从我加入到这个企业以来,就将这个大家庭当成了我生存的基础,当成了自己的饭碗。大锅里有饭,我的碗里才有可能装满;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企业兴旺,员工才有可能受益。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持久良好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努力奉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就我们北方创业公司而言,同样非常年轻,我们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有一些问题,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的企业同样是个孩子,是个新手,同样需要时间,需要成长的过程。我们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同步的,我们需要企业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舞台,企业同样需要我们奉献智慧,通力合作,使我们的企业成为铁路货运车辆领域的常青树。为了尽快适应、尽快成长、尽早为公司多做贡献,我考
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爱岗敬业。我们的企业由若干个不同的岗位组成,这些岗位都是有机的结合体,倘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毛病,小则影响工作,大则会对企业造成损失。员工是结合体的组成部分,只有我们每个员工将自己的岗位打造成优秀岗位,我们的整体才会优秀,我们的企业才会优秀。熟悉了公司敞装车间的一些工位后,更体会到“独木不成林”这句话,一个能力再强,他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北京站无柱站台雨棚,不可能一个完成上海南站,更不可能完成烟大轮渡。只有人人珍惜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并热爱自己的岗位,公司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次,我想要把公司当作成自己的家。我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为我们的工作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生计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只有顾全了企业这个大家庭,我们的小家庭才有可能美满。像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努力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多做工作,多学经验,不断总结,勤于思考,不断创新使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相连,自己的努力成为公司前进的一块基石,自然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公司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员工和企业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打造一个全新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健康的团队合作氛围,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与此同时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以同心同德为目标,在领导和员工,上级和下级,左邻右舍之间打造一个团结就是力量的战斗集体。
虽然有时我们的领导对我们要求严格了一点,虽然我们的企业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我们一样年轻。但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土壤,我们应为它的安宁、和谐、秩序和发展尽微薄之力,因为我们是其中的一员。企业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团结工作,才能共创我们企业美好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我与小树共成长创议书
我与小树共成长倡议书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我们是刚刚升入初中的008班的萸江学子,新的学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你们又重新回到了萸江学校这个大家庭,你们一定很开心吧?升入初中的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回母校,因为我们也忘不了这个大家庭,忘不了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忘不了和同学们在一起生活的美好快乐的时光,更忘不了我们亲手栽下的小树。
曾记得“六一”儿童节上,我们以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曾记得在运动会上,运动健儿们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曾记得合唱节上,我们放开歌喉,一展我们的风采„„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这里成为了我们永久的牵挂。
就在我们离开母校之际,我们全班同学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该为母校留下点什么最有意义呢?有人提议:不如省下零用钱买一棵小树,让这棵小树替我们留在校园,替我们坚守校园,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你们知道吗?每当我们看见与小树拍下的合影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沉思:小树是否长高?枝叶是否繁茂?看着照片上的小树,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神奇的画面:昔日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桂花朵朵,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陶醉其中„„
学弟学妹们,心动了吧?我们倡议:让我们一起省下零花钱,亲手栽下一棵棵小树苗吧,让我们在这里播种绿色,播下希望。我们相信,有了饱含爱心的阳光,小树一定会茁壮成长,绿树一定会枝繁叶茂。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的天更蓝天,地更绿,水更清,校园更美。不是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吗?或许10年,或许20年,我们学成归来,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这里已经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让我们伸出一双双小手,毫不吝啬地贡献出我们的一点点力量,为校园增一分绿、添一分彩吧。我们坚信:今天萸江因我们而美丽,明天萸江更会因我们而精彩!
008班全体同学
2010年10月
第五篇:我与经典共成长
我与经典共成长
麻城实验二小四
(六)班周珺
早读的时候,教室里常常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同学们在认认真真地吟诵经典。
从入学起,我就一直坚持背经典诵读,从《唐诗三百首》到《三字经》,从宋词到《论语》。渐渐地,我才发现背诵经典诗文的好处。起初,我需要读十多遍才能把一首诗背下来,慢慢地,我发现了背诵经典诵读的技巧,读说明,读赏析大致了解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我竟然只用读几遍就可以背下呢!《三字经》里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知道了“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用心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能有什么作为呢?”这个道理。在写作文时引用一两句,就使文章变得更有韵味。读诗文,用诗文,使我大脑灵活,让我变得更聪明。
小时候,我在长辈们的教导下读“春眠不觉晓,”吟宋词“千里共婵娟。”听他们讲四大名著,教会我什么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知。可我却总是令他们费脑筋——尽管反复解释,还是不能完全听懂。不过小时后囫囵吞枣,浮光掠影的学习也是很有用处的。小时读过的,现在记起来就快。
一句句诗铭刻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点点滴滴淌在我心坎,像是涓涓细流滋润我的灵魂。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还要多读经典,日日诵,日日记,积累多了,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因为我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