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版)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教师 于红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二、文本激趣,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荷塘月色》一课,在指导朗读写景段时,让学生演一演荷花,教师配乐,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三、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出 “新书推荐”板报。其次,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让学生置身其境,去“演绎”文本。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物别是记叙文)。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
“想象”,其实,仅靠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上《鸿门宴》的时候,对于文中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节,我叫同学们去表演一下这幅场景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再现场景的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樊哙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樊哙的形象。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让学生去“争”,在“争”中体会乐趣。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想象一下,假如是你来写,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课前你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作者跑题了?你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又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发出来。
六、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
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有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让学生觉得你很有本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荷花,让学生看,学生一看这美丽的图画,就兴奋起来,兴趣立刻激发起来,不少同学高兴地说:“这幅真美,真漂亮”。我看看学生的兴趣很高,赶紧就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荷塘月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七、从作业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从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入手,让学生爱写作业,比如我们学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材料写关于淡然处世的话题作文,学生有了积累素材的意识。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可以以做课件、写论文、办手抄报等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写作等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有以下的实践:
1、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本身的人文性较强,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再加上恰当的课件,文图并茂,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我还运用故事、问题、小实验、一支歌、一个成语等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了共鸣。一但教学中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产生了。
2、用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语言表达力强,而且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用他那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那么 我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
授课方式征求学生的建议,商量着来,把课堂变的民主些。这样学生感觉到人格受到了重视,主动性发挥出来,课堂就不在枯燥。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方便,经常和学生谈心,疏导他们的思想疙瘩,我们师生感情融洽,课堂上他们不那么约束,不由我一人主占课堂,主动性有了,兴趣也就水到渠成。
3、讲究教学设计,激励兴趣:
在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课中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皆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于一起,达到“化”的境界。我翻阅资料,精心构思,讲究教学设计。如果让学生只观看老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但时间一长,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就必须讲究教学设计。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生受益的。我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时,安排学生上台,以闻一多先生的身份作一次演讲,学生劲头十足,以主人翁态度全身心投入,研究一般演讲的特点与本文的特色,考虑朗读与情感的表达,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教学设计,激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搜集当时的史料,将学生分成两派,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习氛围相当热烈,结果国民党反动派一派辩败,文章学会了,驳论文的常识、写法学会了,爱国情绪高涨了,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4、重视能力培养,启发兴趣:
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充分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中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当老师的就要引导学生知识环节不能缺,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对静止的知识、技能去发挥、发展或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例如《枯叶蝴蝶》一文,找准“真”“假”的突破口,让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详细的感知课文,《故乡》一文找准“变”的突破口,就故乡、人物是如何变化的,并从文中找出原因,从课堂的根本入手,挖掘出课文的深意,学生学会了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从课本中找到了成功感,兴趣就会产生。由此可见兴趣的真正产生,是让学生会学习,培养日常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
⑴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
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上《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⑵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开设“听说”训练课。如我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课前,布置导向性阅读任务:选择以解放战争中地下工作者斗争为题材的读物泛读。然后组织听说训练课:让学生谈阅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学生有谈当时背景的,有谈革命人物事迹的,有谈故事的惊险情节的。讲者锻炼了口才,加深了印象,听者拓宽了知识面,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及人物的本质特征,缩短了学习课文的心理距离。又如:在教《说勤》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大家听全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觉课文已被“窜改”了好几处,顿时引起了“警觉”。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窜改”了多少处,并举例说明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学生议论纷纷,互相校对“窜改”的情况。这时我让大家翻开课本,对照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非常活跃。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能刺激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学会听,学会听讲是学生学好习的最基本的工夫。
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但是背过了,记住了,久之,也就成了两脚书柜,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还必须要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际上是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思考的迁移能力,它是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教会学生理解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就等于交给了他们阅读各类文章的钥匙。就描写而言,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无论是什么样的描写,其作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环境描写作用于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任何一处描写都要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否则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们在理解作品时就会有章可循,减少盲目性。“精讲”、“精练”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好办法。“精讲”、“精练”的内容一定是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通过“精讲”、“精练”,学生能从中摸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指导学习,便达到了目的。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作联想、多作比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只有在头脑中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它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⑷ 语文的知识面太宽泛,仅仅掌握课堂上、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鼓励和督促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吸收各种有益的课外知识,做到博学精思、融会贯通。只有课外阅读成了学生不可缺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才可以说他真正具备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然而这种习惯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我采取以下方法:按期规定阅读内容,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并在班级内互相交流。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订一份报纸,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也可定期交流读报体会。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写日记。日记的内容、形式不限,但必须是健康的,真实的。开始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加以思考,三言两语记下感受,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可选取好的日记在班级展出,或推荐发表。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独立解决学习中所遇问题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查资料,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多交谈,多参加语文活动,展示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增强学习信心。语文自学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应该成为教学的训练重点。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实到实处,我将本着以上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让我的学生热爱学习,体验成功,感受乐趣。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东水中心小学杨明娣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认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如:粉笔盒、牙膏盒等,这些物体在学生身边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在学生头脑中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亲自的观察、触摸、计数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完成对新知识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觉得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硬灌”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与探索获得的,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学习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维训练,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工程问题之合作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安排的练习基础上,灵活地设计一组一题多问的练习以激起学生独立解题的强烈愿望。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独做需要10天完成。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②甲、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③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上述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
④甲、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⑤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⑥如果先由甲独做3天,剩下的由乙、丙合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互动,以自问自答、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学生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了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延展了合作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辐射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为之不懈努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第五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于魅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都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反映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赏识,而且,为了得到比别人更多成功的快乐,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积极性就会激发起来,自觉地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同学们,草虫的村落文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虫的洞穴比喻成人类居住的村庄流露出作者对小生灵的无限喜爱之情。作者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请你们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这一项工作,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四个小组各推选出一名选手各朗读一个部分,再进行评议,最后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气氛中评出一名最佳的选手,大家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样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之中,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何乐而不为?想象力是蕴藏在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的做法是:1角色转换,让学生介入角色,置身于故事之中,入情入境的学习,如教《穷人》一文中时,问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学完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问题把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的说:孩子的安危牵动着大家的心,安娜她们家的孩子已经够多的了,在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他们怎么过啊!合情合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中华少年》时,课文有这样的情节: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完之后写一篇演讲稿,我又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写?看谁写得好。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作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二、激活思维,发展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多是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思路比较狭窄,这时候,我常常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活思维,培养思维多变性和求异性。例如,教课文,问学生:要救孩子,除了运用课文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助;有的说,在下面张开帆布接,有的说在船上垫上厚厚的地毯……,我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船长的方法最好。我趁热打铁,这表现了船长什么品质?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从求同、求异、求佳不断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质疑问难,拓宽思路。
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贵生疑。发明千千,起步在一问。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着力抓好质疑问难这一还节,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各抒己见.为了让同学们拓宽思路之后,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对学生见解是非曲直不作立即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存疑,引导析疑,使问题争论逐步趋向“白热化”,与此同时,同学们的思路也无拘无束地拓展,这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这样学生经反复学习、思考、争论,课文的主人公逐步明朗化了。实践表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学生使自己求自得,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师生的交流,旷大了学生的接触面和参与面,使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大兵团作战,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营造富于魅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