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8: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第一篇:《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

——斯宾诺莎

邓娟

41023019

戴若菲 41023086 王佳妮 41023077

向毅

41023009

《哲学的故事》

目录:

前言

心态

谦虚

幸福之完善自我-------------------11

小组分工

-------------------------16

《哲学的故事》

前言

《哲学的故事》这本讲述了很多哲学家(像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的事迹,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代表作的解读。

正如作者威尔·杜兰特在本书开头致读者中提到,《哲学的故事》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用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纯理论思维的故事的手法使知识人情化。哲学,在我们的一贯的认识中,是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仅仅是那些伟人的的只纸片语都会让我们去回味许久,更何况是他们一生的心血之作。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思想是怎样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影响。逐步引导我们走向哲学的世界。

斯宾诺莎,我们小组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是没有听说过的。作者既然将他写入书中并且给予同样的篇幅,那么他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于是我们小组选择以斯宾诺莎为主来展开这次的读书报告。

我们的水平或许在从事哲学的人的眼中太过浅显,但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尽力去做到的最好。也非常感谢老师的这一次的作业要求,给了我们一个接近哲学的机会。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会有所帮助。

《哲学的故事》

心态

1.心态与道德

决定论使我们能够以同样平静的心情预料和面对好运和厄运,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能完全决定的。正如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样,人总是在某种规则下寻求自身最大的消极自由。而这些规则往往是导致事件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才会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又会引发道德风险,但我并不是说道德风险都是由不公平引起的。所谓的法律,社会规则仅仅只能限制人的行为,却无法限制人的思想。这时候,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便发挥了作用。但社会公认的道德观,价值观能否发挥维持社会运行的功效却是取决人的心态。也许决定论还教给我们“上帝理智的爱”,从而使我们愉快地接受自然规律,并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其实从宗教的层面上来说,心态与道德并不与宗教所提倡的真理相违背。宗教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宗教的建立旨在带离人们脱离某些人生的苦难,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心灵的寄托能缓解人生的痛苦。尽管某些宗教的条例并不是那么客观,甚至有的有些极端,但在极端之下总有回转的余地,譬如相信天命的人也可能反抗,但决不会埋怨,因为他知道,从全局来看,自己的幸运或不幸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世界永恒序列和结构的必然结果。这样,他就会将一切事物都看成永恒秩序和过程的要素,从而超越激情5 《哲学的故事》

所产生的动荡不定的愉悦,达到平和宁静的境界。他会以微笑面对死亡,不管是现在死去,还是再活一千年,他同样心满意足。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偏激的心态还是平和的心态都是智慧道德的基础,就是在心态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智慧道德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2.心态与幸福

斯宾诺莎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但他的哲学依然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犹太人的长期漂泊史构成了斯宾诺莎的思想背景,并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犹太人。尽管他的思想与荷兰人的基督教相悖,并且犹太人当时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屈服于基督教,才被开除了教籍。在他发表言论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在被开除教籍之后,他平静而勇敢地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他说:“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失去了宗教的庇护,一个人的信仰注定是孤独和悲哀的,失去心灵的慰藉,他只能默默承受。贫穷饥饿随之而来,他静静的接受,但当路易十四这位大国君主也表示要给他一笔丰厚的年金,斯宾诺莎不卑不亢地谢绝了。从接受漂泊,到开除教籍接受命运,虽然贫困却默然接受,斯宾诺莎的一生表面上是大起大落,但这仿佛没在他心底勾起一丝涟漪,正是这些道德人生的积淀,他才说出了“幸福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埋怨,而应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试着放开心怀,思维也会开阔很多,对过去不必太纠结,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人才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过不6 《哲学的故事》

去的坎,才会获得幸福。如今,常常可以见到‘淡定’两字,这正是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所向往的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本来就不易,人生必定会有苦难,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才会获得相对最大的幸福。

斯宾诺莎说“激情没有理性是盲目的,理性没有激情是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也需要激情,但如果爱情中没有理智,爱情就是盲目的,如果太过理智,爱情就是死的。

有人说:“男人在爱情里变温柔,女人变傻。”就我看来,如果想拥有一段纯洁浪漫的爱情,那就应该放下理智。当我们把人生和爱情当作一场旅行,不去在乎他的目的地,只在乎过程中的完美时,如果太过理智,在乎的身外之物太多,例如对方的经济条件,父母长辈对你们爱情的看法,等等,那么两个相爱的人就像是两只刺猬,都有坚硬的外壳,又怎么抱在一起呢?只能彼此伤害。只有放下理智,相爱之人各自剥掉自己的外壳,虽然会流血,会痛,但只有那样两个相爱的人才能真正拥抱在一起,感受彼此,把彼此交给对方。如果爱情只靠理智来维持,好多灵感都会窒息,就像做数学题那样,每一步都按照定理推理得准确无误,那么除了得到答案还能发现什么乐趣呢?如果7 《哲学的故事》

爱情中有太多的理智,那么爱情便有了种种局限,变得复杂了,便因缺乏活水的注入而变成一潭死水,因找不到最初的头绪而乱成一团麻絮,又怎能常新,目睹清澈的水中景色,回归美好本身的意义?

而从另一个角度,斯宾诺莎又说”既然理性不要求事物违反自然,理性就承认每人必须爱他自己,求取有益于他的东西,凡是使他真的走向更大的圆满完美状态的东西不论什么他都希求;而且每人就他的存在而言都该尽力维护他的生存。“理性不要求事物违反自然”,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会不计得失,不问后果,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人世间一种很自然很真挚的唯美的感情。所以单纯的爱情就是疯狂的,太理智的不是爱情。“理性就承认没人都会求取益于他的东西”,我相信,人活于世,是需要一段唯美的感情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来,爱是“使他真的走向更大的圆满完美状态的东西”,这又说明理智与爱并不矛盾,理智就是顺其自然的去爱。

“一切理智的行为——即一切符合全面情况的反应——就是德行;最后理智之外没有德行。”单纯真挚的去爱,就是符合全面情况人的正常反应,自然的去爱,就是理性,哪怕为爱付出为爱疯狂,这也是一种德行。

《哲学的故事》

谦虚

“谦卑不是阴谋家的伪善,便是奴隶的怯懦。”“他事后悔恨,便是加倍的不幸和双重的懦弱”。这些话语来自于斯宾诺莎的思想。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曾明确表示不喜欢谦卑,但是却赞赏谦虚。

也许这两个词语常常被人们所混淆。在基督教中有一些内容是讲述谦卑的。

慕安德烈在他的书中写到:“谦卑不是一种我们要带到神面前的东西,也不是他要赐下的东西;谦卑乃是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且真正看见神是一切,遂让路以便让神真正成为一切。”从这段话中我们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到,在西方中,神代表着一切,人一无所有,人应该生而听从神的指令,不能够有自己的认知。显然这和西方基督徒所表现出来对于神的尊重是一致的。虽然,这在我们国家是有点不能理解的。

当第一次读到斯宾诺莎对谦卑的解读,我有点疑惑。那是因为他在前段表达了自己对于谦卑的厌恶,后来却说到对谦虚的赞扬。后来回想起斯宾诺莎的生平经历,也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这位哲学家曾经离开教会,遭受到各种打击。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当时对犹太这个名族表现出慷慨的基督教。他们对于信众的教育是听从神的指令,不可违背神。谦卑也许是当时所有基督教徒特别是犹太教徒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态度。没有意识去思考哪怕一丁点有关与神的旨意相违背的事情。斯宾诺莎却坚持为自己的思想放弃了这9 《哲学的故事》

种人生的态度,而后来我们知道的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也走上相同的道路。

西方人的谦卑是一种没有独自人格的价值观,它将人定义为一种附属品,一种对神的膜拜。他们对于上帝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也会渗透到其他事务中去,比如权贵。也许后来他们为了自由而革命和这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东方人来说,谦卑和谦虚虽然不能划等号,但是他们的意思也相差不大。

词典中这样解释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放低姿态。而谦虚则是: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刘备的形象是谦卑又不卑微。谦卑在中国古代,谦是谦虚,卑则是对于一些伟人、圣人的尊重。而这个词也只是用于伟人身上。

中西方对于谦卑的认识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谦虚却是高度一致的。正如斯宾诺莎所讲叙的那样。他对谦虚持肯定态度,并反对那种言行不合的骄傲,因为骄傲的人最容易受到谄媚的愚弄。在他的伦理系统中,骄傲是一种狂妄自大,一种不正确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一旦迷恋上在人们面前趾高气扬,并且享受别人对他的完美与功业惊讶得张口结舌,最终会变成那些恭维他的人的牺牲品。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中也是常见的,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一个不是自我吹捧,而他的大臣不是阳奉阴违。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或许这个例子在现在的社会来说是极端的,因为没有人会这样的吹捧你,即使有,你也会从其他的渠道听到不一样的评论。

然而对于谦虚,这个中国传统的美德,我们现今还是要去赞扬它。10 《哲学的故事》

现在的社会,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怎样去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优势。谦虚或许在此时显得不是那么的必要,因为即使是现在的老师也在教导着学生们不要太谦虚了,要用于承认自己的优秀,并且向比人展示自己的优势。可以说是要有一点骄傲。如果连一点骄傲的资本都没有,那么自已也就没有了竞争的优势。

但是谦虚,却可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使自己的内心任然充满的一种求知的欲望,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华罗庚。正因为人有了谦虚之心,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完美。在成功的路上才会有动力去坚持自己的追求,而那些充满骄傲的人,则只是看到当时的完美,就心满意足,停止向前,而当别人超越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很多。

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不自满、自大,虚心向他人请教,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尽力去弥补。即使在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也是适用的。而这早在几百世纪以前就被一个叫斯宾诺莎的犹太人所提倡。

《哲学的故事》

幸福之完善自我

每每看到幸福二字,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斯宾诺莎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并不只是单纯的快乐,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他们是过渡的,不静止的,快乐是从放大的圆满完美过渡到缩小的,接下来就是低潮,人生就是如此,长久的圆满是不可能的,那持久的幸福需要用心来呵护,理想的,梦幻的东西终究是要破灭的就让他活在心里,曾今及时快乐就行......是呀,谈到幸福不同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神色,幸福之人都有着相同的笑容,甜到了心坎,而不幸之人却神态各异。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作压力倍增,月工资还不能为自己买到一平方米的栖身之处,股票时时牵动你每一根神经的年代,幸福似乎与大多数人若即若离,我们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我们的心病了,还是社会早已病了,那不幸之人何时才能功德圆满,等到幸福来敲门呢?

幸福与幸福指数加之心理医生结伴而来,成为日下的一种时尚。所谓幸福,是指国民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及对生活境遇的称心如意。还记得2011年2月27日,温爷爷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诠释为“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此朴实的“四心”为何让众人却为此煎熬望尘莫及。而幸福指数是主观幸福的一种量化指标,是幸福“晴雨表”,但由于大多数人不幸福,心理医生便成了热词,不幸之人将自己的幸福拿给了心理医生来诊断。斯宾诺莎对幸福的理解其实在当代也是适用的,随着空间时空的变换,12 《哲学的故事》

幸福似乎变得敏感了,只是牵动幸福那情感的心依旧....时下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能牵动我们的幸福:个人成长、工作、婚姻生活。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尽力让不幸之人放宽心,爱自己,爱生活,完善自我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但是他的内涵,情感却依旧那么细腻,让人离不开幸福....1、用心体会实现自我成长

不知大家童年时可曾读过《银河铁道之夜》?它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童话作品中的代表作,历来备受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是孩子成长必读励志成长系列书之一。书中主人翁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焦班尼,他在偶然的睡梦中乘坐银河列车进行了一次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他摆脱了孤独自卑的阴影,改变了他对人对事冷漠怨恨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双手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为全世界的幸福而努力。这似乎很圆满,成长的幸福其实就这样简单,就是一种自我精神生态的和谐,对人对事心态与状态尤为重要,他们会左右着你的成长。

还记得丰子恺先生曾说过;其实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莫过于人与自我的和谐。自我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只有学会了与自己和谐相处,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善待自己,才不会在成长的路上流那么多的眼泪,才不会在各种的大考小考中丧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才不会在因为没有朋友而孤寂落寞了。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待人待事,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就会守的云见天开,才会得到蓝颜知己,才会真正体会到大考小考的意义,不是为做事而做事,而是这样做自己能得到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成长就是这样一13 《哲学的故事》

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小时候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我们的未来,所以一个和谐快乐的童年对自我的成长是重要的。让阴影滚蛋,让强大的内心充实自己,和谐的成长之旅需要的就是和谐的心态,积极地状态,其实成长的幸福就这么简单,不要把幸福守得太紧而忘了自己是谁......2、工作与幸福感

有时不是幸福不敲门,而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要经历工作,对工作每个人会持不同的意见: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为了生活为了钱,我来到了这里;这样的工作真没劲在这里工作没身份没地位何时才是个尽头呀;工作嘛,就完成上司交代的,9点准时上班,五点准时下班,下班后绝不提工作;工作就是在电脑前敷衍boss,来巡查时假装看电脑敲打着键盘,不在时嘛,就是津津乐道的看电视打游戏偷菜....不明白了这是谁在上班?

现在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自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遍地开花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可是来自各大高校书生气心气高,毕业了去找工作,工作卑贱了有失身份,工作较轻松的用不着请个大学生去做,工作好的职位高的,大学生又做不好。在大学我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修生养性等着工作来上门”高不成低不就,我们到底怎么了,36行行行出状元,搽皮鞋的也能成就一份事业,北大的也只能出来卖猪肉细细想来,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我们的心态没摆正,我们的心智不成熟。高等教育使大学生养尊处优,而忘了教育大学生们,出了社会你就不再是大学生,就只是一个普普通的社会人,承认的是你个体14 《哲学的故事》 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工作不是难找,是我们在为难自己,喜欢与不喜欢是相对的,是用心做了才能体会得到的,不要妄下结论,工作并无卑贱之分,是我们自己给工作分了三六九等,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给自己下了圈再加上旁人异样的眼光润色,我们就退缩了,不是工作折磨自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但找到了工作呢,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这不是我喜欢的,为了生计就只能委屈自己,殊不知这样的心态基奠就为以后的工作态度埋下了恶果。就为了工作而工作,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上班时间就只图完成工作,并没想如何把工作看成一次次潜在的机会好好地拿捏分寸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提升自我,给自己定位资源。就拿高校的图书管理员来说,图书管理员确实一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职业了,每天等待师生借书还书整理书库数据库,可是这份职业也有其特殊社会价值,这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舒适,气氛和谐,融洽和对师生们认识价值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现在正是服务行业当道,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对顾客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服务行业,需要的不是像机器人一样的员工,而是热爱服务具有创造力的员工。

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这力量增长的体验。体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那是以完善自我的过程,调整心态,提高状态的积极性,培养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用心随时为自己创造机会,用心动和行动来栽培自己的幸福,其实我们本来是幸福的,只是我们戴上了透视镜略去了幸福。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用心去体悟,15 《哲学的故事》

好的心态,积极的状态来经营,幸福还会远吗?

3、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婚姻

恋爱婚姻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既不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般轰轰烈烈,也不必有董郎与七公主那般凄婉动人,只求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现实是,婚姻危机百出,是谁动了我的枕边人?其实我们自己就是恋爱婚姻那瓶毒药,自己给自己下了毒药,却发了疯的寻找那个小三。我们一直在唱,你的心有一道墙,而我愿意为你开启一扇窗,偶尔透出一丝丝阳光。爱情婚姻拼的不是伪装自己的情商与智商,更不是后宫那套不见天日的勾心斗角。生活中我们或许有很多角色,可是在婚姻与爱情面前,需要的是最真实你,早点摊牌,不要到了后悔是才说我早想告诉你的,就是怕你生气,其实是你自己给了对方离开的理由,坦诚相待才是婚姻的安全保障,婚姻之道是进MBA进修不来的,拯救自己婚姻的是你自己,维系婚姻成长的是你对婚姻的态度,幸福来之不易,维系更是难,幸福的营养是自己配备的,用真实的自己好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去耕耘完善自我的同时去营造自己幸福的果子。

幸福有时很简单,我们太紧张,他丢失了,可谁知幸福就像仙人掌并不那么显眼,幸福本来很坚强,可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真谛,看守的太紧,让幸福失去了阳光,而阿谀的呵护让幸福变了味道,我们只能看着幸福凋零,却哭弄着上天的不公平,自己总的不到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得而知.....16 《哲学的故事》

小组分工

报告正文由王佳妮写心态的部分,邓娟写爱的部分,戴若菲写谦虚的部分,向毅写幸福之完善自我的部分。最后的整理由戴若菲完成。

第二篇:哲学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今年上马哲课程的时候,听金梦兰老师提过有关哲学的一些发展,她说:“国外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联系,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之后,我便想看一些中国的哲学书籍,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内涵。于是便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籍,以求增加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46-47年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任访问教授期间根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后又经翻译为中文。书中大致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思想流派的主要思想、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家们的个人经历。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第二章中对中华民族的背景与特点与希腊文明相对比,做出了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精彩论述。这一观点现在为许多人所引用,但大多是为了对比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有的更是旨在强调我们性情中的不足。山与海确实是一精妙的比喻,但我想冯先生的本意还是在用地理的差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对思考方式及观念造成的影响阐述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中,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是百家争鸣,汉武帝之后儒家得官方推崇而一枝独秀,后又兼有儒道释三种思想相互争论交融,但仍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既然时代不同,那么背景也不同了,思想方面,不同时期所谓的儒家的思想也就是不同了。每个时期的思想家都有他们独立的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把新的思想藏在古训的包装下以求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大概相信古人之言是中国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将中国思想的历史分为子学时代(秦代以前)和经学时代(秦汉之后)。按照先生的观点,秦代以前,华夏大地出于诸侯纷争的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变革,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的扩大,旧的政治制度正逐渐瓦解,新生事物的冲击,旧的传统不能很好的驾驭国家,在探索中,必然引发新的观点,一方面由于战争或其它原因一些贵族失去了土地、财产,沦为庶民,另一方面一些平民凭借一技之长或其他原因得到贵族的宠信地位上升。贵族流落民间也将知识传播到民间。这些都为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而秦代以后,尽管偶有乱世,但基本上中国大地处在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君王们出于统治的需要实行思想统一,思想家们形成的新思想,需要在古籍中找到依托,用冯先生的话说是在旧的瓶子里添水,而瓶子还能不断渐渐变大以满足需求。唯有整个社会的制度彻底的变了,旧瓶子被打破了,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新鲜思想的出现。纵观中国历史,新鲜的思想文化也更多的是在所谓的乱世大有发展。

与西方的哲学的纯粹理性思辨不同,在中国并没有真正专门的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多数是为了现实服务,因此其强调其人文性,故每种思想打上了思想家的个人烙印,因此,正确理解一种思想的基本观念,必须先去了解思想家的出身背景与人生经历。

诸子百家百十家,起源各不同。汉刘歆曾尝试对诸子进行分类并追溯了其起源,冯先生做了修正总结。套用冯先生套用刘歆的话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儒墨对比。儒墨被韩非并成为当时的显学,它们的许多观点时针锋相对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作为贵族的后裔,尊礼乐,礼乐本来就是贵族生活的部分,他讲求回复西周旧制,根本上也是希望回复西周时期贵族的生活,所谓“礼乐崩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后人或是当时其他的人看来或许未必如此。与此相反,墨子出身与手工业者之中,算的上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尽管墨家被认为处于侠义之士,但从墨子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的带有实用性的原则,这与底层人民追求最直接的利益有关。儒墨观念的一个重要冲突体现在丧葬上,孔子提倡厚葬,且子女要守孝三年,而墨子则认为人死了那草席一裹埋入土里就算完事了,该干什么还就干什么去。对于贵族来说,厚葬是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的,守孝是有

闲的;对于庶民而言,私有财产本来就是缺乏的,大把的用在死人的身上是浪费,人们为了生存还要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长时间的守孝自然是不合时宜的。观点的来源于不同。现在,我们大多数国人会理所当然的赞同墨子的观点,因为至少我们大多数都并不是可以经济上毫无顾虑的活着,又都被正常的生后所困住,厚葬自然是浪费个人与社会的资源。

书中有很多对儒墨两家做了很多对比,历史上也曾有很多人去比较它们的优劣。但我认为,某些地方他们并不具有可比性,有时候观点可以不同,无所谓的对错,无所谓好坏,只是立场不同。清末康梁在提倡变法时,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人们都搬出墨子的思想,批判孔子,批判儒家思想。在那个时候,我们需要墨家的思想,扬墨抑孔是政治的需要。但在对待学术的观点时,如我之前所举丧葬的例子,也许应当站在不同的背景上讨论这些问题。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法家。在先秦诸子中,唯有法家的观点是相信社会是进步的,孔孟也好,老庄也罢,都希望从过去找到思想的依据。无论儒家、道家、墨家都寄托着个人理想的成分,唯有法家任务们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立场本来就是站在国家即君主的立场之上,目的是维持国家机器高效的运转,法家人物们看到当世涌现出的很多问题矛盾在过去的年代是不曾有过的,故效仿过去不可能起到功效,唯有变革。反过来,单纯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的法家思想纯粹是一种治国方针,而非个人的处世准则,明哲保身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法家人物们的结局令人唏嘘。法家的最初的角度国家的整体,忽略了个人,因此他们崇尚暴力,缺乏人文的关怀,所以得到的抵制也最严重,直到后来的统治者们明白这点后外儒内法成了治国之纲。

魏晋玄学的恣意放达的人生观在当代一些人的眼中是颇具吸引力的。冯先生称之为新道家,但他们尊孔子为超越老庄的最高圣人,主张越名教,法自然。玄学即被尊为新道家,历史上凡是道家思想大多于乱世复兴,魏晋时期虽然有一段时间的统一,但政治上的黑暗是不庸质疑的,正是因为对社会的失望,对当事的“名教”的失望,才会催生出所谓的“越名教”。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处在开放的冲击中,许多人没有信仰,许多人对世事失望,这或许是玄学思想之所以被许多人关注喜爱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算不上内忧外困却也是内外都不踏实。对于这些问题,身边的同学们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有愤世嫉俗者,有热血排外者。我想我们如果真正想成为“天之骄子”,不可能不去了解这些。这些年报纸上屡见外国媒体评论认为随着中国的复兴国内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这个论调我们看着并不舒服,但细想来不无道理,确实我们有很多想法做法存在盲目性,说起韩国人有人不屑道“棒子”,前些年中国留学生殴打藏独分子的事件屡见报端,自尊心受到了侮辱后的报复那不是所谓的爱国。我们应该更关注眼下的现实,也许做不了什么,但至少要了解,然后还要相信前景是美好的。

总之,冯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基本观点,理解一种思想与了解它产生的背景密不可分。这样才能使得思维更加明细开阔。除了简单了解了各种中国文化思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历史的中国,新鲜思想总是于乱世涌现,抗战年代中国曾涌现出一批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家,而现在和平惯了却被称为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大概只有经历着痛苦,才会反思的更多,历练的更多。为了成长,我们大学生应当去经历更多的东西。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这些现实(很多人说我们是象牙塔中不谙世事的),对于我们是丰富了阅历与看问题的角度,既然国家需要我们的力量,那么她需要怎样的我们?大学期间,我们经历一些更多的东西。说实话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一些走马观花,深入思考的不多,由感而发的一些观点比较单纯幼稚。希望能和同看了这本书的同学共同讨论收获,希望老师能对我的错误观念做出纠正指导!

第三篇:哲学作业读书报告

打开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10国贸2班10140505陈淑莹指导老师:陈雨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我没看前,以为是一本小说,看那书名挺吸引的,可是一看原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记述了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天开始,苏菲每天都会收到神秘的信,在神秘导师指点下,开始了苏菲的哲学之旅,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哲学家所经历不同的故事,这位导师艾伯特都清晰的表述了。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对我而言哲学是个未知数,枯燥乏味。这本书却不同,它是以简单的方式去讲述,让我们觉得哲学也是妙趣横生的。

虽然这本书没有像散文那样抒情优美,没有像诗歌那样浪漫唯美,没有像童话那样纯真梦幻,没有像小说那样情节曲折,可它却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赞叹,对世界的好奇。

雅典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正是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当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必定真实,那就是他怀疑。

当他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思故我在。柏拉图也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也正是如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也发现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感官所观察到的世界更加真实。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

《苏菲的世界》就像一个简化器,把让人觉得深奥的哲学变得易懂,让人们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即是心灵的世界,梦想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现在感悟到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眨眼间,我们就大二了,离毕业还远吗?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错过才后悔莫及。

第四篇:哲学故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在火车上,一有空闲,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看风景,心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会思绪万千,有时候是利用这难得的闲情想想平时都来不及想的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就那么木然地望着窗外发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状态都比打打闹闹强。

在这独处的时候,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哐哐噹噹的钢轨撞击声,时刻提醒我时间跟火车一样飞奔,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我一天一天地变老。而坐在窗前看景物源源而来,疾驰而去,更能感受时间有形的流动。

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缓缓地向我们移动而来,像一个慢慢拉近的镜头。而当我们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都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有时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楚,来不及思索。

用这来比喻我们的展望与回忆是恰当的。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就像是在展望,期望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远眺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当我们背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更像是回忆,回收往日,回看自己走过的历程。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前路漫漫,目标遥遥,时间过得如此地缓慢,有时一天仿佛10年之久;可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会发现时间飞逝如梭,那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消逝,有时10年竟像一天。

照说,朝前看,朝前走,路程只会一点点地减少,可回首的路越来越长。为什么前路遥遥无期,来路却短暂如斯呢?为什么前路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来路却可以一步跨回去?难道真的是时间在迫害我们?久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人生就像解一道道的数学题,未来是未知的,是尚没有答案的,需要我们一步步艰难地求证。而过去,是一道道破解了的数学题,我们往往记住了结果,艰苦的求证过程却被忽略了。

人生就像是一趟没有回程的火车,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要忙碌得停不下脚步,哐哐噹噹地跑到终点了事,人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既要做人生的数学题,也要看窗外的风景,既要朝前看,也需要常常回首从前。那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奔命,忙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来不及静下心看风景的人,有一天生命的列车突然到达终点,会不会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呢?或许有吧,也或许没有,每个人的旅程都不一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长(CEO)Brian Dyson,讲到[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想象生命是一场不停丢掷五个球于空中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灵。而且你很努力地掷着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很快地你会了解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还是会弹回来。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这四个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们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他们将永远不会跟以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致力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聋子过了桥,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了桥,另一个则跌下去,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吗?

他的弱点恰恰源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而是威慑于环境,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第五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辩者擅辩,名家留名

——小议名家思想与影响

在中国早期诸家实用性思想中,充斥着成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然而此间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家的言论独辟蹊径,卓尔不同。他们热衷于解析名实,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世界,却不思议进入了哲学的中心。他们是擅辩的辩者,他们是留名的名家。

从名家又称为“辩者”,我们就能推敲出,这是一群擅玩文字游戏,耍弄嘴皮子功夫的人。他们往往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在与人辩论中,常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对别人肯定的又加以否定,以此而著名。他们会在不同条件下对法律条文做不同解释,使人无以辩驳,故有“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扰乱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也因此为名家招致了包括道家、墨家在内的不少非议与批判。其实名家对于文字的解释本没有错,而他们的思想恰好为过于实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补充了理性逻辑的一面。

关于名家思想核心的“名”“实”问题,名家两个代表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惠施主张“实”的相对性,强调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连环可解”就是分别从树木和桌子的角度分析,将“破坏”和“建设”这一对矛盾体联系起来。公孙龙主张“名”的绝对性,同柏拉图的理念论产生了惊人的契合,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在“白马非马”的论述中,他分别从词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加以论证,这种逻辑的缜密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不容小觑。

名家未能保存自己的学派而发展下去,在后人看来似乎影响力远不如道家墨家等那么大,实际上,名家在当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他们的核心主张“名”“实”渗透进了道、墨两家的思想之中。《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是在以自己的理解论证名家思想,从区别“有名”和“无名”开始,提出了“道”这一形而上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名家关于“名”“实”的论述实际上跳出了现实世界,大大提升了哲学的思考范围。惠施的相对性思想也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种最原始的相对性讨论经老子的发展形成了“反者道之动”学说,然后逐渐演化为“物极必反”这一通俗而智慧的道理,从此深深印在国人头脑中,以至于现在提起我国的朴素辩证思想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子而非施惠。所以名家思想的核心实际上是由道家发扬光大了。而“施惠十事”中另一个言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成为后期墨家的一个理论来源,尽管墨家对此做了批判,他实际上也借此发展了自己的“兼爱”说。名家对在其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广泛讨论的主题,然后其它各家在对于这一主题的讨论中不自觉的创新了自己的主张,那么可以说名家对其之后的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同样决定于中国哲学环境的现实适用性,名家未能长远发展下去。他们论述的是形象之外的世界,因此无法直接应用于现实,也未能获得任何一国国君的赏识与支持。然而站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长河边上看,名家的思想在道家、墨家以及荀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批判性发展。名家将其他哲学家的关注点引向逻辑和形而上的世界,这也使得先秦后期的各家学派与前期相比明显呈现出缜密的思维性和逻辑感。

名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诡辩逻辑,更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发展方向。辩者擅辩,名家留名。作为最贴近西方哲学理念的中国学说,名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农业背景下的直觉式的认识观,而将中国哲学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下载《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发行:新世纪出版社 书的背景: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 安图三小周红新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

    哲学小故事之三

    恒星的演化 恒星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天文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经历着吸引和排斥的相互否定,而每一次否定又都推动恒星不断进化。 恒星的幼年期是引力收缩阶段,弥漫的星云物质......

    哲学小故事(精选)

    1、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

    管理哲学故事[模版]

    故事1:只要拿掉盖子一个高级俱乐部的主管正在为一件事发愁:总有会员把浴室内的高级洗浴液顺手牵羊带回家。主管想了各种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却发现这些办法都可能冒犯会员,起......

    小故事,大哲学

    小故事大哲学 何为“哲学”呢?哲学是一个外来词,源自于希腊语,在希腊语中意思是:热爱智慧。现在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必要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意识形态。俗语有云:“小故事,大哲......

    几个哲学心理故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

    哲学故事新解

    哲学故事新解:掩耳偷钟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春秋末年,晋国有个姓范的贵族,在政治斗争中被别的贵族打败,逃到国外去了。姓范的贵族本来是很富有的。有个人便乘机到范家去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