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第一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发展目标

产业化体系建设

预期效益分析

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实施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订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8、加强国际合作和交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向商业化应用的转化,并加速国产化进程。

第二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8、加强国际合作和交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向商业化应用的转化,并加速国产化进程。

第三篇:北京市发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Eedu.org.cn 作者:佚名资讯来源:新华网点击数: 15更新时间:2011-12-16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5日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这是北京市首次编制并发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提出,将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把首都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应用示范城市。

规划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可替代5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0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同时大幅削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颗粒物排放。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民生领域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尽快出台《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在部分新建民用住宅和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争取2012年底在全市私人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万辆,目前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到2012年,市属公园和30%区属公园完成安装太阳能夜间景观路灯;到“十二五”末,在中小学建成具有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灯、小型并网光伏发电、太阳能科普教室等配套设施的阳光校园1000所。

北京将重点建设十百千万新能源利用工程、国家绿色能源建设工程、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工程等三大工程;构建形成“一县两区多基地”的新能源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延庆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加快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做大做强延庆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和大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园区。据介绍,北京十百千万新能源利用工程包括:10万吨生物质燃料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燃料利用量新增10万吨;15万千瓦风力发电工程,到2015年全市风力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万千瓦;2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到2015年实现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25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工程,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万千瓦;百万平方米地热梯级利用工程;千万平方米地源热泵综合应用工程,到2015年实现热泵供暖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千万平方米光热利用工程,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米;千万立方米沼气区域联供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集中供气用户超过10万户、年产沼气总量达3600万立方米;万辆纯电动车推广工程,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应用力度,示范应用电动汽车出租车,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

第四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闻日期:2001-10-10 浏览次数:967

国经贸资源〔2001〕1020号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尤其是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能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特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基础上,“九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长足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2000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000多家,年生产量达61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60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太阳光伏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兆瓦,生产企业(含组装及销售企业)40余家,累计用量已超过15兆瓦。“九五”期间,我国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约为50%;到2000年底累计建成26个风电场,形成了34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使我国风力发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累计安装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19万多台,为解决西部无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近10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工程,形成了约6 亿立方米/年沼气生产能力。全国累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1300多处,其中地热采暖面积已逾1000万平方米;地热电站总机容量约30兆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太阳能技术方面,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达到了11?4%,比“八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太阳热水器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应用方式已由季节性、间歇式应用发展到全天候、连续性应用;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在风力发电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200?00千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600千瓦机组样机的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我国具备了自行研制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的10多种小型风力发电机的能力;还开发了一批风光、风柴联合发电系统。大中型工业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已成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秸秆等生物质高效利用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地热采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热泵等新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地热利用的价值。

尽管“九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化发展面临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各方面的障碍。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新兴产业,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仍处于发展初期,企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市场发育不成熟。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进行竞争的能力。以风力发电为例,尽管“九五”期间风电场建设平均单位投资已由10000?0500元/千瓦下降到8000?500元/千瓦,但上网电价(含增值税)平均水平仍然在0.60?.70元/千瓦时之间,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融资渠道不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又缺乏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探索各种融资方式。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要求提高能源效率,清洁使用化石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选择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常规能源资源丰富,而且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也非常丰富。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加强常规能源资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缓解西部边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逐步改变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的用能方式和炊事方式,而且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入WTO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和挑战。由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太阳能光伏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仅相对于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客观上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宏观引导,培育和规范

市场,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技术国产化、市场规范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2005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含小水电和生物质能传统利用)年开发利用量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近1000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60多万吨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为130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500?00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2005年全国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1100万平方米,拥有量约6400万平方米;形成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全国太阳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5兆瓦,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累计拥有量达到53兆瓦。2005年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形成约15?0万千瓦的设备制造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05年地热采暖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生物质气化工程等高效利用方式形成近20亿立方米的燃气供应能力。

四、发展重点

太阳能光热利用 重点发展热管型平板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的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闷晒热水器以及太阳热水系统的应用软件和硬件;研究和开发太阳能热利用、采暖、空调等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太阳光伏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 开发600千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开发无齿轮箱、多级低速发电机、变速恒频等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提高10千瓦以下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广风/光互补、风/柴互补和风/光/柴联合供电系统。

生物质能高效利用 重点发展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工农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沼气专用设备技术水平。加快开发生物质型煤和高效直接燃烧设备的开发利用。

地热利用 加快地热回灌技术的研究,地热利用设备生产和成套设备技术开发。加快地热源热泵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设备国产化程度。

五、对策与措施

(一)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

研究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政策和发电上网的鼓励政策,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拉动市场有效需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二)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围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加快科技开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规

格,降低成本,形成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组织重大技术示范,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提高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设备制造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参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热水器作为建筑构件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扩大应用领域。

继续实施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工程。选择资源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风电场,建设10万千瓦级示范风电场;支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通过国产化示范工程降低设备造价,使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组织实施蔗渣热电联产技术商业化示范工程和生物质发电上网商业化示范工程。

(四)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制定和修订有关产品和零部件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性能、试验方法和能效标准以及系统的安装、设计等国家标准。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开展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件的检测、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太阳光伏系统及部件的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

(五)加大宣传、培训和信息传播的力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政策。对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加强信息交流,支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通过信息传播,引导产业发展。

(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资金和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

第五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

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 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

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我市作为农业大市, 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 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工业产业基础扎实,科技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新能源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较为单一,资金投入不多,产业链条不完整,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市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大多数以跨省输入为主,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面临形势

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发展替代能源, 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 我国正在抓紧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立法, 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 促进其开发和推广。国家为了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秸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研究拟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将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导意见。

2.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其中,太阳能的理论资源储量为每年23000亿吨标煤;风能的资源量为3.23TW(太瓦=10亿千瓦 ;小水电资源量为180GW ;生物质能的可开发潜力为3.18亿吨标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

面,近3年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我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17.5%;2003—2005年, 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截止到2005年底, 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兆瓦=千千瓦, 当年产量达到150MW。2006—2007年国家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一是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二是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

3.新能源消耗比重将逐步扩大,新能源产业面临加快发展时期

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预计到2035—2040年, 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实现沼气年利用55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

能源产业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相比传统能源消费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新能源以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突出优点,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重点方向和唯一途径,同时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关联,因此,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强劲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抢占发展战略高地的迫切需求。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和能源存储等四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壮大产业规

模,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新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1.提高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风力发电,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型城市建设步伐。到2012年,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占全市能源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重点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中新产品开发数目达到200个以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生产及研发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

1.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准备;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2.能源存储领域。重点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3.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制造项目;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进行完整风电产业链设计,建立风电机组安装公司、发展风电场总部经济、以及风电运行与服务等配套公司。

4.生物质能领域。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三)预期项目

1.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是开发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

2.太阳能跟踪系统项目。重点开发生产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光电跟踪、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太阳能电站等产品设备。

3.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100MWp 的太阳能热发电厂。4.屋顶集中供热水推广项目。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项目,工程技术重点是解决集热器与建筑结合问题,解决寒冷地区防冻问题。同时要求集热器具有承压、防雷击、抗风、抗冰雹等安全性能,工作寿命15年以上,为建筑物足量供应水质优良、温度恒定在50度的生活热水,且具有无人值守自动控制功能。

5.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重点项目。由于我国屋顶电站尚未形成产业化链条,因此针对长春市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先建设示范项目,以此为今后长春市的产业化推广带来示范性效应。

6.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年产100亿安时量电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年产1.5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年产3千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工厂;年产1.5吨锂子电池用胶粘剂工厂。

7.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项目。到2011年建成年产5000万Ah 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产能,在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中占据约25%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8.高能化学动力电池项目。建设10条生产线,形成4亿Ah 磷酸亚铁锂电池产能,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9.镍氢动力电池项目。到2011年公司建成年产4亿Ah 镍氢动力电池产能,在镍氢电池中占据约50%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

10.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项目。年产15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年生产风电设备150万千瓦,年销售额150亿元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11.中小型风机项目。建设年产10MW 小型风电机组生产能力的中小型风机制造企业。

12.开发风能上网所需的配套设备项目。主要生产、加工风电逆变器、变流器等设备。拟生产功率为1.5KW、3KW、5KW、10KW、20KW —100KW 系列逆变器,是变速恒频大型风力发电机项目中的核心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万KW。生产适配于功率等级为600KW、750KW、850KW、1MW、1.5MW、2MW、2.5MW 等不同发电机组的系列变流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0MW。

13.风电遥测仪器仪表制造项目。开发生产故障诊断仪器仪表2500台/年,开发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软件。

14.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新建 2 台 15KW 供热发电机组,配 2 台 75t/h 次高压燃料秸秆锅炉。15.秸秆发电项目。年产 4 亿度电能。16.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根据用户数量、用途及其发展潜力、资源条件 和居

民平均收入,建设不同级别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气化站。17. 粪便制取沼气发电项目。在全市周边的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沼气 发电站,解决原材料供应的问题。项目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建设大规模的发酵罐,确保产生足够的沼气,进行国外设备的采购;其次,建设沼气发电站。18.玉米秸秆燃料酒精项目。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制取燃料酒精,技术上主要 利用可商业化的纤维素制燃料酒精技术,缓解由于粮食涨价等因素造成的粮食制 乙醇原材料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19.年产 21 万吨生物质煤炭加工项目。20.地源热泵领域工业项目。利用岩土体、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冷热源,通 过消耗电能,制取冷(热)水或冷(热)风的设备,热泵机组与地能交换系统等 组成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21.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主要是生产风力发电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塔架等产品。生产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拟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光伏太阳能组件、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应用装备产品。22.新能源科技园项目。主要生产太阳能跟踪系统。

三、总体部署

(一)加强产业政策落实。全面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和 《国 务院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1 号),对 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 和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主要支持光 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推广工程,引导和鼓励光伏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 竞争。加大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

新能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 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支持。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支持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境 内外上市。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 金融机构推荐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 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

(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 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 型企业集

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施 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对龙头和骨干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 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抓住当前国际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 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 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我市高技术企业的 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加大 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域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 来我市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 资源,以并购、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建立发展新机制 建立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建委、科技局、环保局、质监局为成员单位。建立推动产业发展的综合 协调机制,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规划,强化指导,形成发展新格局 围绕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做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 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 聚和规模发展。加强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发展规划的指导 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落实责任,强化监督,采取发展新举措 加强监督考核,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逐步纳入全市节 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产业发 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 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 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四)立足创新,培育品牌,打造发展新高地 鼓励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 行产学研联合,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重点支持高纯度太阳能晶硅材料、多结非晶硅薄膜电 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生产工艺、太阳能发电以及地源热泵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五)着眼合作,注重招商,拓展发展新市场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设技术中心,加快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快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项目洽谈会 和高峰论坛等活动,举办新能源产品展示活动,推动产业招商,引导和帮助企业 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六)加强引导,扎实推进,构筑发展新模式 建立行业协会,及时跟踪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时掌握、公 布行业发展情况和信息;引导、组织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和联合开发。积极推动新 能源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完善行业应对贸易摩擦机制。自觉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七)加强服务,形成合力,营造发展新环境 加强新能源产业统计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把握运行规律,研究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绿色服 务通道,优化工作流程,加大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重大项 目尽早投产达效。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

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 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下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

    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文号:深府〔2009〕239号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强度消费和价格的持续上涨,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文)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

    2014中原国际可再生能源暨新能源产业展览会(小编整理)

    2014中原国际可再生能源暨新能源产业展览会 主办单位: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 协办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沼气协会 《中国能源》杂志社 中国......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导 言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闻日期:2012-11-07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超前谋划,大胆创新,初步构建了从资源评价、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示范和市场培育各......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人类生存依赖能源,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缺口增大,能源安全及能......

    关于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情况的汇报[定稿]

    关于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情况的汇报 河口区发展和改革局 2009年8月28日今年以来,我区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大风电、光电......

    新能源产业报告

    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 文 件 之 二十二 玉门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2011年3月21日在玉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玉门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宋 诚 各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