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关键字:财务管理制度
生产力
双层经济体制
资产流失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1、集体经济的含义。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 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化时期, 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 由农户自愿联合, 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统一组织农业生产, 农民进行集体劳动。经营方式上, 实行政社合一。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 但脱离了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和规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农产品等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 农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及农产品支配权。与之相适应, 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该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 把经营权交给农户。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过去的集中经营转变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家庭经营在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 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与此同时,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原来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物资管理手续不全;集体资产与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 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层职能。该特点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前,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使得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账, 总账与日记账不分。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 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
2、财会人员设置。每一村级经济组织的会计与出纳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经营活动和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 并对本村的经营活动负有一定的监督权。即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 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组, 农村财务人员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根本不了解。
3、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故每一村组包括村民小组都设有会计人员负责管理具体的账务, 出纳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及其日记账业务。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缺乏力度, 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了职责不分;收支不分;会计出纳人员于一身的现象。货币资金管理漏洞百出, 不规范运作方面经常发生, 如多头开户, 多人插手管账,村干部随意坐支, 钱账不分, 出纳人员常年无掌控现金, 而一些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村民小组长随意操纵现金收支。
4、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是一个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和原则。但是村级两委一些主要干部特别是村主任或村支书责任心不强, 对各种支出审批不严, 而民主理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预算决算具体实施时寅吃卯粮现象时有发生。村级财产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 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第二篇:-国民经济核算总结
总结 总论
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对象: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 方法:
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新城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目的:
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定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在核算日益国际化的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利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 基本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 A 国内生产总值表
B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C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D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2 投入产出表 A 供给表 B 使用表
C 产品部门x产品部门表 3 资金流量表 A 实物交易表 B 金融交易表 4国际收支表
A 国际收支平衡表 B 国际投资头寸表 5 资产负债表
A 期初资产负债表 B 期末资产负债表 二 国民经济帐户 1 经济总体帐户 A 生产帐户
B 收入分配与支出帐户 C 资本帐户 D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2 国内机构部门帐户 A 生产帐户
B 收入分配与支出帐户 C 资本帐户 D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3 国外部门帐户 A 经常帐户
B 资本帐户 C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三 附属表
1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2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增加值核算 生产法与支出法GDP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要素收入项目之和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进口-出口 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 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A 投入产出系数 B 投入产出建模 C 影响分析
首先分析所研究事件会给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不符带来怎样的变化,然后根据需要调整基本影响分析模型,计算出感兴趣对象因Y的变动所发生的变化。影响分析是假设其他不变,分析某些因素改变的影响,属于编辑分析范畴,因而只适用于短期分析。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可以从中获得产品实物循环的详细信息 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覆盖了收入分配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 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狭义理解为金融交易流量,广义定义的资金流量则将其范围从金融流量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应用
交易项目分析---机构部门占有结构及流动结构分析 机构部门分析---部门内部的交易特征分析 经济总体分析
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 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
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一种类型,它体现为一种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对称性(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除外),金融资产对应着金融负债,从机构单位角度来说,即债权人对应着债务人。
分类:货币黄金,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款 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以权发生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券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
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的关系
金融交易核算中,如果金融资产发生变化不等于负债变化,则出现净金融投资(净贷入、净借入);在非金融投资核算中,如果非金融投资规模与其投资资金来源不相等,也会出现净金融投资。
金融交易核算与核算表 债权发生制和市场价格原则
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交易的核算、通货和存款交易的核算、股票以外证券交易的核算、贷款交易的核算、股票和其他权益交易的核算、保险专门准备金交易的核算、其他应收应付款项交易的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是资产的定义和核算范围,核算内容不仅限于特定时点的存量核算,还应该包括资产负债变动过程的核算。
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第一级分类,前者形成于金融交易过程,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产;后者则主要是在实物交易中累积起来的。
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是对非金融资产的进一步分类。生产资产是经济资产的最重要类别,对应着经济学中所定义的资本。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负债核算是指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目的是对该经济体各部门所拥有的经济资产、负债及其净资产进行系统核算,以反映资产、净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状况。一是时点存量的总量核算;而是时期内的存量变化核算。资产存量流量分析
将存量流量结合起来可以进行广泛的经济分析,由此可以衡量利用资产负债存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从经济总体来看,经济资产存量、国民财富这些指标代表了国民经济总能力。现实中经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时期经济发展成果,以GDP的增长代表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对外经济核算划清 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界限。
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总体核算,有两个特点:1,遵循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原则,按照常住性确定对外经济活动;2注重在对外收支发生环节进行核算,一般不延伸到收支产生的进一步影响。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常住单位拥有的国外资产存量、对外负债存量以及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一是期初、期末的投资头寸存量;二是核算期内引起负债核算的组成部分。
利用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可以再静态上分析一国持有的国外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在动态上分析一国对外投资负债的变化状况。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
账户结构:经常账户,存量账户,积累账户。经常账户:包括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使用账户。
每一个账户都是一个平衡表。国民经济核算矩阵。同一交易类别之行与列之间的严格平衡关系、不同交易类别下项目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整个数据体系联为一个整体;利用矩阵代数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学运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运用与拓展 短期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体现为季度核算,而季度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GDP核算方面。通过核算预测本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通过核算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予以有效监控。特点为:核算周期较短。核算时效性较高。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季度GDP应用中的问题 1.季度核算中的季节调整 2.与GDP数据的衔接
环境--经济流量实物核算和混合核算,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活动流量核算,自然资产存量及其变动核算,GDP总量调整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
所谓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就是要针对国民经济核算锁提供的经济指标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一般比较中的当前时期称为报告期,将用做比较参照的时期称为基期,通过比较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的动态特征。动态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民经济活动实际规模的动态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基期构成项目为中心,进而延伸到收入等流量;国民经济存量实际规模的动态变化,以经济资产基期构成项目表现。
第三篇:《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64学时
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
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
(4学时)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掌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4.投入产出核算(8学时)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重点是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难点是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8学时。5.资金流量核算(8学时)
资金流量核算的概念和范围;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核算和资金流量表;金融投入产出分析和三维金融流量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金融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分析系数;掌握经济交易与资金流量核算、标准式资金流量表的结构和编制、标准式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应用。重点和难点是金融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分析系数。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8学时。6.资产负债核算(6学时)
资产负债核算的有关概念;资产负债存量核算;资产负债变动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存量与资产负债核算、国民资产负债表、三维金融资产和负债表、资产负债变动的原因、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动态衔接。重点是国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与持有损益核算。难点是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与持有损益核算。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7.国际收支核算(6学时)
对外经济核算及其相关领域;对外经济交易与国际收支核算;对外资产负债与国际头寸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际收支核算、国际头寸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国际收支的记账方法和计量原则、国际头寸核算的内容和形式;掌握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应用、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重点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应用、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难点是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8.国民经济账户体系(10学时)
国民账户的特点和种类;国民经济账户的编制原理; 国民账户体系的其他表述形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构成、产品账户和经常账户、积累交易和其他积累流量账户、存量账户和国外账户、综合经济账户;掌握国民账户与五大核算之关系、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综合经济账户。重点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综合经济账户。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矩阵。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10学时。
9.国民经济价格核算与分析(4学时)
国民核算的计价和对比问题;总产出和GDP指数的编制原理;经济水平的国际对比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总产出和GDP指数的编制原理、国际经济对比与货币购买力、国际对比指数的编制程序、国际对比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总产出指数的编制方法、GDP指数的构造原理、GDP指数的编制方法、GDP诸指数的内部协调。重点和难点是总产出指数的编制方法、国际经济对比与货币购买力。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10.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6学时)
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核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发展水平测度与新国民财富核算;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人口资源核算、人力资源核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掌握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核算、发展水平测度、新国民财富核算、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重点是发展水平测度、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难点是发展水平测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⒈《国民经济核算教程》,赵彦云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高敏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⒊《国民经济核算概论》,王德发、朱建中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制:
审核:
日期:
第四篇: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
浅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
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变迁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
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SNA体系也具有区域性和超区域性的双重特性。这表现在SNA不仅有联合国的版本,各国也有适应其本身特点的SNA,尽管各国的SNA都是以联合国SNA体系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因此,我国的SNA制度安排需要做出相应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调整。
第五篇:国民经济核算04任务
1、(1)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㈠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㈡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的作用。㈢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㈣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责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付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交易和其他货币交易。
(2)、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如下: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 使用
总产出 7665.11 中间消耗 3305.96
进口 101.4 最终产品使用 4460.55
最终消费 1763.14
资本形成 2364.4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122.35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1527.26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 595.09
库存增加 242.06
出口 333
总供给 7761.51 总需求 7761.51生产账户
使用 来源
中间消耗 3305.96 总产出 7665.11
国内生产总值 4359.15
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国内生产净值 3764.06
生产支出总额 7665.11 生产总额 7665.11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 来源
劳动者报酬 1383.16 国内生产总值 4359.15
生产税净额 775.09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总营业盈余 2200.9国内生产净值 3764.06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595.09
净营业盈余 1605.81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 4359.15 收入形成来源总额 4359.15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 200.85 劳动者报酬 1383.16
国民总收入 4158.3 生产税净额 775.09
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总营业盈余 2200.9
国民净收入 3563.21固定资本消耗 595.09
净营业盈余 1605.81
合计 4359.15 合计 4359.15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 4.00 国民总收入 4158.3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160.30固定资本消耗 590.09
固定资本消耗 590.09国民净收入 3563.21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570.21 经常转移收入 6
合计 4164.3 合计 4164.3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 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 1763.14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160.3
国民储蓄总额 2397.16固定资本消耗 590.09
固定资本消耗 590.0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570.21
国民储蓄净额 1807.07
合计 4160.3 合计 4160.37 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总资本形成 2364.41 国民储蓄净额 1807.07
固定资本形成 2122.35 资本转移收入 3
库存增加 242.06
固定资本消耗(-)595.09资金余缺 40.75
合计 1810.07 合计 1810.07金融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金融资产购买净额 960 资金余缺 40.75
负债净额 919.25
合计 960 合计 9602、解释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
核算过程的联系,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