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样例5)

时间:2019-05-14 08: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叙事

一直以来,我觉得计算题的教学无非就是“复习铺垫---讲解例题---做一做---练一练”这四个环节连接起来的,基本上是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单一而死板的学习模式为主,学生学起来比较被动,兴趣不高,师生交流较少,更没有生生交流可言了。为此,我也觉得很烦恼,也尝试着做过一些改变,可是又担心一旦放手给学生去交流和尝试,会难于驾驭课堂纪律,难于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效果都不太明显。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国培的视频讲座后前后自己在教授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时几点体会:

以往,我进入本课的方法是:

1,让学生对照教材第50页的图复习整除。

列式:

15÷5=3

2,带着学生对照教材第51页的图引入新课

并列出算式:

23÷5=4(组)……3(盆)

接下来无非是:学生做书中练习、老师点评练习结果、然后布置作业、下课、对课堂开小差没弄清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参加学习以前的教学引入,虽说四平八稳,一切都是按照教材的布局进行,老师也讲得挺卖力,课堂秩序井然。可是学生精神萎靡,课堂平平淡淡,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做起练习来不知所措,累累出错,课后还得花大气力一个一个辅导过关,师生随着教材的进展循环被动,从来难得有轻松愉快之感。要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与激情,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科学设计新课的引入方法,引领全体学生进入浓厚兴趣之中。国培辅导老师讲座中谈到了“教师引领策略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中学生没兴趣参与,老师采用填鸭式注入,哪能互动得起来。因此,怎样科学地将学生带入兴致勃勃的境况,这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下面是我从国培学习中获得启发后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做法: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征,我在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8只小猴在花果山共采摘到73只桃子,怎么分呢?他们正拿不定注意的时候,猪八戒来了。小猴们忙请猪叔叔帮他们分桃子。猪八戒见到桃子非常高兴,便满口答应,于是用树枝在地上列式算了起来。(老师模仿老猪的姿势在黑板上列出算式:73÷8=8(只)……3(只))算完后八戒说:你们每人分8只,这剩余的3只就给猪叔叔我当劳务费吧。小猴们连说„好好好‟。正当小猴们分到桃子准备离开时,孙悟空来了。他一看八戒所列算式,便生气地说:„你这贪吃的呆子,竟敢愚弄我的孩儿们,看棒!‟抡起金箍棒要打猪八戒。…… 小猴们一个个都犯糊涂了。他们想:猪叔叔帮了我们的忙,剩下3只桃子孝敬给他是应该的嘛,为什么大王还要打他呢?……”同学们,请你们认真想想,悟空为什么要打猪八戒?难道猪八戒错了吗?请你们重新帮小猴们分分好吗??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特别活跃状态――学生人人参与分桃,并找出了猪八戒运算中的错误。这也是这节课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1、认为被除数的末位数字就是余数。

2、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

在新授《有余数的除法》大家在轻快中就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课堂气氛比往常活跃得多,师生都有着一种成功的喜悦。

我的感悟:情境的创设,使例题增趣不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然乐意做;学生自主完成后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巩固的过程;由学生自主说,打破了以往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也有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科学创设适度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新课,能起到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启发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你能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落实学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

(1)9-1÷4=

2(2)9÷4=2+

1(3)9÷4=2……1

(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第4个。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生4:叫“多余数”。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臵,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

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臵“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数学广角教学叙事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数学知识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编号码”、“分场次”、“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

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后我与评委老师针对教材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在设计板书时会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将数字、文字、卡片等有效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板书具体呈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对孩子的评价语言方面,我也会更关注孩子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的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快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1、在三年级第二单元《除法》的复习课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2、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尤其是对学困生,要降低难度,放大优点,使他们有成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采取一对一捆绑式,让优秀生辅导学习困难生。

4、对尖子生,教师要选好发展题,每天一练,日积月累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后进生要宽容对待,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有这样三组习题: 84÷2÷2 78÷3÷2 96÷2÷4 84÷4 78÷6 96÷8 我先出示第一组习题,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被除数一样。

生:上面一题后面的2和2乘起来就是下面的4。生:2加2等于4 ……

教师追问:请你猜一下,两道题目的得数会怎样? 生齐答:一样。

师:究竟是不是呢?我们怎么验证一下? 生齐答:计算出得数。

学生计算出两题得数后比较,发现商是一样的。

再出示第二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猜一猜两题的得数会怎样?并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我猜两题的得数是一样的,因为二三得六。生:我猜得数也是一样的,因为6可以分成2和3。追问:6可以分成2和3? 生更正:不是,是2乘3等于6。

追问:就因为2乘3等于6,所以两题的得数相同吗? 生:还有被除数都是78。

学生进行计算,发现两题得数相同。

小结:原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同时指着算式,用手势表示。)

最后出示第三组题目,学生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 生:得数相同。生:被除数相同。

生:2乘4等于8,所以96除以了2再除以4就是96除以了8。生:我是想口诀的,二四得八。追问:你现在准备算几题?

生:算一题就可以了,另一题得数一样的。学生计算,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回顾三组题目,教师小结:乘法和除法是相对应的运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那么我们看第一组题目,这里是2+2=4还是2×2=4得出来的呢?

学生通过三组题目的观察比较,已经能够掌握这一规律,这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我出了一道题目考考大家。师:你会计算96÷12吗?

学生小声议论:怎么是两位数了,还没有教了。

突然,有一学生立即举手,迫不及待地说出:“我会算,把他分成两个数连除。”其他学生经过这一点拨,纷纷点头,表示会算。我马上要求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然后进行交流。出现的方法有:

96÷2÷6、96÷3÷4、96÷6÷2、96÷4÷3 肯定学生的方法后,再次追问:还有吗?

学生思考。

生:还可以拆分成3个数,96÷2÷2÷3 师:这样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检查? 生:把后面的数乘起来,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总结:我们借助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了我们还没有学过的内容,看来大家又多了一项新的本领了,数学是非常神奇的一门学科。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中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公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增强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从教几十多年,自认为教学风格稳重扎实,说不上与学生走得很近,却也能抓住教学的质量。但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念是有缺陷的。虽然不教新课程新教材,但相同时代的学生个性也是相似的,就拿《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发生的那件意外的事来说吧,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反常表现,不但促使我深刻地去思考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还促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他们并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记得那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本中寻找赵翔宇的“那张纸”。他答应今天一定交,这家伙,说话倒还算数,总算对我有个交代。打开一看,一段文字告白跃然纸上:

“老师,其实事情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我认为自己没有错。说出来请你不要怪我。今天的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你的话在做,但我和于士皓两个人也没有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我们俩是为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才争吵起来的。其实,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而是对于乘法交换律,我真的已经懂了,这个知识与加法交换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符号不同,这么简单的知识还用教吗?我还知道乘法也有结合律、还有乘法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都能帮我们做好简便运算。不信,我可以举个例子:8×36×125=36×(8×125)=36

×1000=36000,你看,这道题就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简便计算的。……” 好家伙!俨然是个数学家,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心中的怒气也消了一半,这么说来他们的确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昨天的数学课说起。那是发生在《乘法交换律》课上的事情。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猜测、验证与运用规律,根本没考虑另外的问题。没想到就是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让我与学生在课堂上闹了点小小的不愉快。

上课了,我先出示两道生活实例:①妈妈买来一箱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6盘,这箱苹果共有多少个?②陈老师给四年级同学买羽毛球拍,4个班平均每班买12副,共买多少副羽毛球拍?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道题目?(现在想想这两道题还真是简单。)学生当然能准确无误地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题:5×6=30(个)或6×5=30(个);4×12=48(副)或12×4=48(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来观察算式的特征,发现规律。其实,学生很快就能确切地把这条定律概括出来,我却让他们同桌说,小组说,一起说,反复说了好几次。(这个过程虽然很符合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但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倒是没考虑。再说这么简单的规律说得也太多了。)

接着,我又请学生举例验证,并把自己写的算式或文字向大家汇报,得到两个等式:5×6=6×5;4×12=12×4。最后,又回到说规律,请学生单独说,同桌互说……说好后,揭示出字母公式。(此时,我观察到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显得有些不耐烦。)

哈!本课的主要流程结束了,进入运用定律、练习巩固的阶段,我可以轻松了。此时,我放眼望去,同学们都低头在完成练习,我心中窃喜。正在这时候,第四组最后的角落忽然传来一阵的争吵声,这吵声由轻到响,逐渐向整个教室蔓延开来。循声而去,原来是“数学精灵”

赵翔宇和另一个数学爱好者于士皓正纠缠在一起,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碍于其他学生的认真练习,我没有当场发火,硬生生地把火气压了下去……

“你们俩还真有能耐,……”下课后,我把这两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其实是骂了一顿),以泄心头之愤。但奇怪的是,两人并没有一丝悔意,既不愿意说明事情的经过,也不愿意向我道歉。不对呀,这与他们平时对数学的那份喜爱和对我的尊敬来比,今天的事显得有些蹊跷。唉,反正刚才的气也消了,看来他们也不准备坦白从宽,怎么办好呢?一个念头涌上来,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不肯说,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样吧,把今天的事写在纸上与老师交流可以吗?”他们俩想了一会儿,才答应了下来。所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要不是那张纸,不知道这两位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吐出实情。那天课后,我把课堂的

大概流程和发生的事向学校数学组的老师说了,他们也向我提出来,这节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可能太低了,今天看了学生的日记,倒是不谋而合。这俩小子,还挺有眼光的!看来,这次的事件还真是我惹出来的祸!于是,我决定找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听听大家的看法。大家看法都差不多,那就是“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花了几个小时准备的课竟然不如他们自学强,但学生的话却正好证明了我的粗心大意:低估了学生,或者是课前根本没有称学生的斤两,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试着想想,班级中有几个陈勇那样的学生,就算有10%好了,那我这节课只不过是面向这些学生来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一位教师,如果她只为这30%的学生上课,那岂不是太可悲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起点意义重大。

还给孩子一份童真【已使用】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课上课下都调皮捣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他顶多专心几分钟而已,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打皮了,就是被父母宠坏了,就是连父母都不怕了,又怎么会在乎老师的威严呢?

我们班有个淘气的孩子,课堂上你说上句,他接下句。每节上课姗姗来迟。无视校规的存在。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课都上了好一会儿,别的孩子都跟着我兴致勃勃的在学习,忽然门口传来“报告”的喊声,只见他满头大汗,衣服敞开的站在门口。看到他迟到了,我严厉的问:“怎么迟到了?听到铃声就应该马上跑到教室来上课。赶快上位去!”只见他欲言又止,看了看我就跑上位了。我继续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也仍然认真的听着,可是他却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玩手!我朝他瞄了一眼,毫无动静,他继续玩弄着。我强忍着:“你把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重复一遍!”他满吞吞地站起来,不知所措地看着我。“善于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也能做到!”我继续讲课了,没过五分钟,目之所及,他仍旧低着头,在手心中抠着什么。这回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大嚷:“你给我站起来!”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低头瞪着他,他也心虚了,低下头不敢看我。“你这么不认真,太让老师失望了,请你站着听!”我又补了一句:“把手伸出来。”他眼眶里顿时出现了豆大的泪水,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伸出小手。原来手上捉了一只小昆虫,我更气了,“扔到窗外。”我脱口而出。他瞅了我一眼无可奈何的照办了。我接着上课。他静静的坐在位上,我想,制住你了吧。下课了,我没有走出教室,准备找他谈谈,我一瞄,座位上没了人影。同学们告诉我,他每节课下课就去捉虫子,上课玩。我的心一震,一个念头闪过,我正在扼杀一个孩子的童趣。多少个科学家的成功不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吗?我找到他,和他交谈:“对不起,我为我刚才的态度表示道歉,你喜爱昆虫,就应该多了解它,多观察他。不过,课上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课外观察,课外多看关于昆虫方面的书,相信你将来会成为达尔文式得人物。”“达尔文是谁呀。”孩子的眼睛放光了,时机已到,我说:“你自己去找呀。”我边说边拉起他的小手,语气缓和的说:“来,坐下来。老师也不好,没问个究竟就批评你了,你以后了解到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告诉余老师,好吗?”“嗯。”孩子坐了下来,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他告诉了我达尔文是谁,还告诉我他见到的很多昆虫。从这以后经常给我讲昆虫的故事。上课也用心听讲了,用他的话说:“我不学好知识,就无法更多的了解研究昆虫。”

想来,我开始对他粗暴的批评,他只是勉强接受,心里不服,这种批评不仅没起作用,并且适得其反,师生间还产生了隔阂。其实,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在错误中不断地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孩子的童真童趣,有时往往过了火,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强堵却引向更错误的一端,童真好奇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把兴趣扩大,乃至于覆盖他所有的行动。学生看起来很调皮,恰恰是学生天性的表露。教训学生时,试着先反向思考,保留孩子的可贵之处,放大优点,缺点就不攻自破了。保留孩子的童真童趣吧!此时你的一份正面诱导,可能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祖国的栋梁!

开课前夜的改动

作为一名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一般来说我会在公开课的前几天就把教学的内容定稿,不再作任何改变。而这次我却在开课前夜对课的内容作了重大的的调整。

这次责任杯我选择的参赛内容是角的分类。在新授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认识“度”。接着再演示各种特殊的角、它们的度数以及相关的知识,然后给学生一些普通的锐角和钝角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角度的大小总结出分类结果。

但是开课前夜我做最后准备时,眼前却不断浮现出白天的场景。我问孩子们:“对于角你们了解哪些知识?”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道:“锐角、周角、直角……”虽然他们并不能很详细的谈出相关的内容,可是显然他们对这部分的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如果按照我的教学设计那就是把这些已有的知识按照我的想法一并灌输给了学生。虽然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并不能详细的了解这些内容,但当他们听到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重复的部分,一定会影响他们开动脑筋探索并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怎么办?是上一节看似结构完美流畅的课,还是打破流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灯下呆坐了半小时,最后我决定,尊重孩子已有的认知,把所有准备好的特殊的角都贴出来,让孩子们看了以后把他们了解的知识先谈出来。虽然这样可能会打破课的完美,但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为他们已经了解了相关知识而感到骄傲,从而激发起他们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的愿望。

决定做出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里没有对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忧虑,有的只是轻松与快乐。

实践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课上,孩子们看着图说着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已经知道的知识,一脸的得意和兴奋劲儿。老师登场以后,在老师出示“度”来源于古埃及这个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倾倒了。在观看计算机动画演示的周角、平角、直角、的生成的时候更是看的入了迷----原来角度是这样生成的呀。全身心的投入使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十分的到位,接下来种种练习的顺利展开就顺理成章了。

这次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教学设计为学生着想,从遵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

合理有效地利用参与式教学,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参与互动”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1、教师不再独占讲台,有时可把学生请上讲台。

以往,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总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着,就是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与回答的余地。新课程要求改变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例如,在上“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中,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倾听个别小组的讨论,适时点拔,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们既有了开口锻炼的机会,又能吸取他人的经验,有了新的学习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汇报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参与,既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归纳、整理,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这样,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百以内加减法”教学,新授课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巩固练习。练习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台上练功,组与组之间竞赛。每组的每个学生板演一题,谁先完成就把练习纸贴在黑板上,看哪组学生完成得最快。第二环节,组与组之间相互批改,这给每个学生又有了第二次训练的机会。第三个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逐题讲评,按照速度快慢和答题正确率来评分,评出名次。这种练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群体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让学生“参与互动”,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烈地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看作是主人翁,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认识到小组发言的价值是一样的,即使老师没有请他站进来发言,他也一样做了学习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参与式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学用具

教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用好学具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7+9=16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7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6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7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

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数学教学叙事

建构主义与情境教学

阳新一中 王燕娟

[ 摘要 ] 随着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了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但是,当真正将建构主义的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清楚认识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建构观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 关

键 词 ] 建构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1、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知识量、信息量的聚增而课时量的缩减,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到来,如何向45分种要质量,寻求一种既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会从多元角度进行数学学习,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的教学模式,是摆在一线教学人员面前的当务之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应以不违背这个观点为原则,否则,可能会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我自岿然不动。

1.1 案例一

课题:对数的概念

间:2 017年

象: 17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指数与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相关知识,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继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答知冲突,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

师:请同学位回顾初中学过的知识,试做下面一道题:

思考题:假设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2倍?

(教师观察学生反应:有一部分明白了教师的意图;有一部分学生窃窃私语能否求出x表示怀疑;还有一部分则不会列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与学生一道复习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且得出如下解答)

解:假设经过x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95年的2倍,根据题意有

a(1+8%)x=2a

1.08x=2

师:我们发现,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无法解这个方程。实际上,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将要学的对数问题。

(板书课题和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的对数,记作)的b次幂等于N,就是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从定义可知,负数和零没有对数,事实上,因为a>0,所以不论b是什么实数,都有,这就是说不论b是什么数,N永远是正数,因此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学生反馈记录:

学生A:“我预习的时候,不是弄得很明白,字母太多了,又有附加的限制条件,感觉这个定义特别难懂。今天上课用指数和对数对比,感觉好多了。但因为指数也是新学的内容,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体会,就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A实际上只是懂得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掌握它的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而不透)学生B:“我一直都在认真思考开始的那道思考题怎么做!老师,对不起,我昨天晚上没有预习„ „因为初中知识学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一遇到应用题,头皮就发麻,看到她(学生A)三下五除二就列出了等式心更慌了,本想看看课本是怎么解的,又不太服气,所以这一折腾就花了很多时间,后面您讲的内容我就听不进去了!”

(B学生实际上在告诉我她根本还不知道“对数”是什么回事。)

1.2、对案例一的反思

1.2.1、教材的引例所涉及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如B)原来就对设未知数列等式的做法掌握得不好,因而一开始就只能把注意力全集中于例题的解法上,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对数的定义”反而无暇顾及,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以此例作为引子导入新课,从成人的角度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这仅仅是教者的一厢情愿,由于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别,无法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

1.2.2、学生A显然是基础比较扎实的一位,能牢记定义,并能利用定义进行对数运算。但B对定义掌握不扎实,只能机械地记忆和简单的模仿。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出定义过于唐突,没有注意从学生最容易想到的知识入手而是选择了他们并不是很擅长的指数。因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达到有意义的、有成效的理解。

1.2.3、从学生B对定义理解的不扎实,感到定义“抽象”等现象可以看出,虽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的数字运算进入了抽象的字母运算阶段,但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2、理论指导:

2.1 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不是独立的、绝对可靠的、天衣无缝的真理,它是一种经验或拟经验的活动。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体现了这类活动的思想规律,它们不是一大套死板的、无关联的方法,只能用来分别处理各自的具体问题,而是体现了处理情境的思想和策略。因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是一个思想实验或“准实验”,要有投入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其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应解释为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将知识单向地传授给学生,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组织、监控、调整自己的活动,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上观点,笔者感到,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特别是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因而,在遭遇了案例一的教学后,笔者开始尝试在建构观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细则、有反馈、有评价的课堂教学探索。

3新的尝试(案例2)

教学过程:

教师(刚上课即向全体学生发问):“3+2等于多少,大家知道吗?”

学生(愕然、警觉但轻松地):“2加3等于5。”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互逆运算等式,如:

启发学生发现互逆运算具有和谐、简洁和匀称之美。然后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所学过的运算中类似的结构,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继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答知冲突,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

3.3.1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学习数学的意识

类比是提出问题并得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上来,习惯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因而将新知识作为载体,把类比思想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类比思想,是使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步由具体过渡到一般,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的好时机,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3.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创设“5=3+2,2=?,3=?直至3如何用2和8来表示?”这样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先是愕然:怎么给这样一个小学问题?!进而警觉:老师有什么猫腻?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以此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解决问题之后,顿悟:从小学到现在,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3.3 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数学符号是单调的,数学等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无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大厦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朴素的美,一种理性的美。在案例二中,教师把几对互逆运算等式的结构美、形式美也挖掘、揭示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建构观相辅相承。

第四篇:数学教学叙事

数学教学叙事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到超市购物要用数学、你一天的生活起居时间安排„„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农民伯伯耕种要算多少种子„„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首先,认真钻研业务。这学期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在我校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说实在的,这种模式比以前的教学方式难度大多了,有些问题的设计也需要认真想一想,特别是如何设计自学指导。

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自学指导所提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再次,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每次在“当堂训练”作业时设计好层次及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和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总之,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让学生争做小老师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一)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二)今年我担任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三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非常的简单,领悟能力好的学生上课一听就会了。但是,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在这一学期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想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地做作业并且认真地检查,他们的数学成绩一定会很棒的。

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想他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

(三)记得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调查完本组学生的身高体重情况后,并要求孩子们完成统计图。这时教室里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出主意完成统计图,只见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开了。有的说:“用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班长赵国阮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145厘米那得画多少个格子呢!格子也太长了!”“一个格子代表两个单位”。“那也得画得很长呀”。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突然,小机灵朱鑫宇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一个格子能代表10个单位或者带表20个单位就可以了。“那你们就试着画一画。”大家开始画了起来。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样画很难直观直接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这时我相机地说:“如果每格表示较小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较大单位,又很难看出数据之间的差异,而我们统计的数据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小,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小博士周泽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的说:“我觉得最好用第一个格子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此时令我十分惊喜,本来这个知识我打算直接传授的,可是没有想到在我的启发下,孩子竟然能自己探究出解决方法。我趁热打铁接着问:“用第一格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怎么区分他们的不同呢?”孩子们纷纷议论,皱起了眉头,“可以把第一格画成其他颜色”。周泽又说。“如果没有其他颜色怎么办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哎,有了,可以包第一格用曲线来表示。”爱动脑筋的董湘玉接着说。这更令我震惊,原来传授的知识在孩子们动脑之后也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然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数据有关。”

“我想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单位。”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数据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格子表示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格子表示表示的数量。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来设计这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再讲授新课时多设计问题,给孩子们多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五篇材料]

    三年级数学教育叙事(一)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

    2018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大全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安岳县兴隆镇左家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缪小平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

    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教育教学叙事 东蒲学校王晓芳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一次函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叙事《一次函数的概念》 孙凤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教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

    数学教学叙事89

    数学教学叙事 钟友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下课前的意外收获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