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作业试题及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学 专业 本科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综合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2.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如何认识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2.试述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化的关系。
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5分)(2)合理原则。(5分)(3)客观原则(5分)
2.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上级机关领导;(4分)(2)校长全面负责;(4分)(3)党支部监督保证;(4分)(4)教职工民主管理。(3分)
二、论述题(每题35分,70分)
1.如何认识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10分)基础教育的三种使命:一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7分)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7分)三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6分)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是决定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成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的奠基工程。(5分)
2.试述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化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来,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似乎是两种相互矛盾的发展态势:国际化努力使教育超出本国、本地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到发展;民族化则努力促使本国、本民族、本校的教育具有特色和个性。但是,在实际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5分)
首先,教育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外来文化如何先进,如果不经过民族机制的冲突、选择、调适和融合,就不可能解决本国、本民族、本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7分)
其次,教育国际化是民族化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从教育现代化进程来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的水平和程度,而现代化离不开借鉴、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及各种先进思想。(7分)
最后,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相互支持、互动的过程。国际化与民族化是其他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互动过程。(6分)
第二篇: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业答案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业答案
作业1:
一、1、国民基础教育
普通文化教育
2、基层自主进行模式
上下结合模式
3、实验阶段
实施阶段
4、宗迪恩大会
世界全民教育
满足基本的需要的行动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教育民主化
教育普及化
7、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8、个体功能
社会功能
9、《美国2061计划》
10、1998年教育法
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
13、基础性原则
范例性
14、咨询和心理治疗
非指导性
二、1、第一,准备过程;第二,动员阶段;第三,实验阶段;第四,实施阶段;第五,巩固和反思阶段。
2、第一,全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化;第二,教育国际化;第三,教育信息化;第四,教育个性化。
3、第一,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规定;第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4、教育目标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相对于教育目的,它是分析的、例举的、而目的则是概括的、统举的。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系。
5、分三个阶段:第一,在1985-1989年四年的时间里,研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思想,确立21世纪美国学生的学习目标;第二,在1989-1992年三年时间里,各专题研究小组开发多种科学、教学和 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第三,从1992年开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宣传中小学科学、教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
6、交流、改进学习、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7、第一,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四,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第五,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结合性;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8、第一,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第二,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第三,以基础学习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第四,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第五,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
9、包括: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10、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就;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问题;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
11、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的例子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12、“非指导性”的实质就是把学生的经验运动摆在教训过程的核心,教学生过程和所有方面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为这个核心运动过程服务,所信奉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13、第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而且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三、1、第一,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第三,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要素;第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五,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
2、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管理;课程评价。
3、关于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布鲁纳提得十分明确:“我的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交,怎么样教法。”他的教学原则包括:论学科基本结构、论学生的认知发展、论发现学习、论教学原则。
4、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5、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6、教材改革,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为中心。第二步是 根据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自编教材。教法改革:紧抓基础、突出能力培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7、魏书生老师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这一系列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科学系统的基本上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
8、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对象上,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作业2答案:
一、1、道德判断
道德选择
2、合格的公民
3、个体和环境
4、启发思考
培养能力
5、行为目标模式
7、教师职业道德
评价体系
8、综合性
分层化
9、学校层面
10、全面性
全员性
二、1、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2、网络与德育内容;网络与德育方式;网络与德育效果。
3、传统深厚、保守;改革转向世俗化;德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4、注重现实生活;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强调美国精神。
5、重视传统;学习西方;关注现实。
6、略。
7、教育评价是指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8、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评价过程的组织性;教育评价的判断性。
9、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进功能的发挥;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10、形成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推动了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增强学校教育的活动。
三、1、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全面性;内容具有层次性与多元性;关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重视道德能力的发展。
2、从封闭到开放;从受体到主体;从平面到立体;从工具价值到目标价值。3、20世纪以来,各国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需要,纷纷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作为一种追求;20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美国反思,重振雄风;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政府新一轮教育改革,突出强调学生是国家和世界未来的主人。
4、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教师的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教师、学生在发展上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5、校本管理是以一种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6、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
第三篇:基础教育改革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题50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课程架构的确立(课程类别划分、科目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主体方面,而且包括着考试制度、教师培训、配套政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不完善,将会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进程。虽然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改革政策本身有缺陷。首先,政策不科学、不明确。新课程中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就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政策的不清晰。改革越复杂,其清晰度就越低,也势必导致课程实施者的不知所措,从而表现出消极不作为。其次,政策不一致。在课程改革的执行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很多计划和改革措施不一致的现象。多种不同的计划使教师的能力受到局限。
(2)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尚未形成整体性的、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在用旧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3)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要求的不适应,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顾虑重重,唯恐教学的知识难度过低影响升学,而“一考定终身”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担心难以处理好课改与升学、考试之间的矛盾,对过程性评价缺乏深刻的理解,给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验造成困难。
(4)教学目标虚化。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以及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表现在: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5)课程机构设置不合理。学科课程比重过大,活动课程比重小,且形式简单,不能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作用。必修课占主导地位,选修课可有可无。课程门类过多,课时量大,课时分配不合理。
(6)教学过程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缺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导向。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实践和课程实施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考试制度不改革,课程改革就会步履维艰。
首先,要加大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进程。其次,应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强化考试的诊断、矫正和反馈功能。要改革单纯以考试来决定升学、录取的做法,拓展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比如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状况、兴趣特长各方面的发展建立档案,长期记录,长期跟踪,将档案材料作为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再次,完善督导评价制度,建立一支权威的政府督导机构,健全全面督导、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和制度,强化督导评估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师培训为基础。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观念必须由教师去付诸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原则、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由教师去掌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原有的课程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要适应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必须参加培训。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配套政策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证;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就不能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编制紧、负担重的问题。2·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解决班额普遍太大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及经济发展,致使校舍紧张,班级人数膨胀。当今,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但是,由于班额太大,严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供符合标准的班级授课条件。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5·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投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开展教师学习培训、进行观摩调研、召开研讨会、编印教学用书、聘请专家指导、鉴定成果等活动,要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改造教室等等,还要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些都要求投入许多经费。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依托。
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与意义(本题50分)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历史重任。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我们同时 也看到问题的存在。
1、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贫乏上。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良荞不分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荞、照单全收就易出现价值观的判断不明,反而不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鉴别能力。
3、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乏力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而一言,不仅能培养其认识素养、塑造理想人格,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本身就蕴涵了非常丰富的“修身”之道,更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极好方式,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动力。但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上往往是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行动上主动性不够;主观上对优秀传统肯定,现实生活中却做出“务实”选择;主观上能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的对错优劣,慷慨正义,现实落到自己头上时却往往沉默不语选择退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离就越明显,在基本公德素养上也越倾向于淡漠,学校育出现了“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养成教育”的尴尬局面。这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功能上乏力的表现,也是道德教育的缺憾。
4.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5.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
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公益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至于国家投人大量资金的公办高校更应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然而,我国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市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贵族的专利,成为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某大学开设国学班,讲授《周易》、《四书》.《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课程。1.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文化与教育本身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教育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可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教育手段。只有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才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手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要从小抓起。2.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利补充。因为在现阶段,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就是文化冲突的挑战。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作业
我看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对于我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的初中三年学业就是在课程改革下完成的。当时只记得老师说我们是实验品,原因很简单——我们是课改第一届,由于是刚开始,而且我们县——太白县是山区落后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跟不上,还有老师的观念都比较传统,所以课改的实施很不顺利,可以说上到学校领导,下到老师学生,基本上都没有领会课改的真正内涵,对于实施课改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不是很支持的,课程改革对于我的最初记忆就是英语课上和同学竞相作对话,数学课上把手举得很高去讲台做题,语文课上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一起聊一聊,至于像老师您讲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几乎没有听过,但也不否认他们其中的某些已经贯穿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经常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但从我的学习来讲主要是侧重于前两项,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衡量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在我们日常学习中的体现也是很不明显的。
初中的三年课改本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高中又回到了传统的教材里,我们又成了老教材的最后一届使用者,这种新老没有衔接上的现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是不利的。结合我的求学经历,我可以这么说,初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多大区别,初中有中考这根指挥棒高中有高考,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谁也不敢马虎,成绩分数成了最终的决定因素。在课改的框架下的确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在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方面的成绩等多方面的内容也纳入到了评价体系,但这些只是走一个形式,说是把这些会记入学生档案以供录取学校参考,事实上并没有。我的学弟学妹是陕西省高中课改的第一届,从他们那里得知,他们也并没有从课改中受益,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参加高考,这让某些同学错误的认为考60和100是一样的,都能得到学分,挫伤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课程改革每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也成为了学生的重中之重,而且因为在高三之前不管文理科都要学习对方的课程,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需要承认的是,课改之后教材的生动性和可视性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某些内容的设置缺失了原来的连贯性,与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是相悖的,比如历史教材是横向按照政治思想、重大改革、文化等模块进行的,应该是对纵向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认识之后进行横向的总结对比的,但现行教材凌乱的编排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我了解到的现状是学生在使用现行教材的前提下课余又在借老教材进行学习,这难道是课改的初衷吗?
很多人都说高考制度不改革课程改革没法实施和推进,这是从终点来说;回到起点,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小学的学生本应该是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然而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奥数班充斥着他们的时间,从源头和归宿都存在着不配合的因素,课改实施的举步维艰和假大空也可想而知了.最近一期南方周末的文化版面关于幼儿园的管理的报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谈论很多孩子不幸福的事,接下来应该想想我们做门父母的坐老师的自己是否幸福。我们如果感觉不到幸福,我们就不认识幸福,那我们怎样给孩子幸福呢?我们总不至于看到我们的孩子不幸福只是叹一口气,说‘唉,我也没办法’,眼睁睁的看着偶我们的孩子这样一直痛苦下去;然后孩子的痛苦传给我们家长,我们再用我们的痛苦加强孩子的痛苦。”(李跃儿李跃儿巴学园创始人 《南方
周末》2011年4月21日《什么破幼儿园,啥都不教》),我们的教育要反思,老师和家长要反思,整个社会都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带给孩子的不是更多的幸福而是更多的痛苦,那么它成功吗?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课改’走过场的很多,越是高考任务重的学校,越是以高考为主,因为教育局给各个学校下大了高考指标。那些生源差的学校,则让差班暠课改。课改作假,学生经济负担却增加了。”(《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老师的“样子”——一个中学教师的小说和现实》)这样的一段话出自一位当了17年中学语文教师的梁卫星的小说《成人之美兮》。既是小说,其说法不足为信,但很多看过这本书的老师都惊呼其为纪实文学,这样我们就不能对其完全否定了,它应该也反应了一定的事实。
前几天从新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山东省2011年新入学高中生取消文理分科,2014年进行相应改革,山东省推出的教改措施再度将多年来备受争议的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很多老师和学生担心此举会加大他们的负担。我在和我的高中老师交流中经常讨论课改,上面专家和下面师生的分歧始终是一个话题,专家认为自己的方案没错,师生认为没有考虑具体实际,这种互相的不理解也是阻碍课改进行的因素。
看了西安中学姒吉霞老师的讲课视频后感触很深,深感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免费师范生,我们将来是要去基层从事教学工作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与深入需要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实质贯穿到每一节课里。同时,也只有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最清楚课程改革难以推进的症结所在,他们对教学与教育的思考最实际最深入,我们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
在课堂上老师也向我们讲了其他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的课程改革的情况,这对我国课改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还是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您对“课改”的阐释,使我们深信国家进行课改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实施出现了偏差,以后课改的深入推进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课改不只是要喊在嘴上。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老师学生都从心里接受认可,我们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切实的改革高考制度,教育部的表态、北大清华等校的自主招生、南科大的运行都在像人们释放向好的信号;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专家能从办公室从纸张和文字里走出来,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和师生多交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课改的最终实施还是在师生,老师同学能够从思想观念具体行动上理解支持贯彻课改的要求,真正以育人为本,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2009级历史二班40903069
耿强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2015秋作业
基础教育改革作业
单选题
第1题(4)分 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是()A、进取精神 B、主动精神 C、学习精神 D、民主精神
第2题(4)分 教师超越教材的做法是()A、以“除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B、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C、以“减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D、以“乘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第3题(4)分 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A、课前行为 B、课堂行为 C、课后行为 D、日常行为
第4题(4)分 “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的主持人是()A、何文浩 B、王泽钊 C、邱学华 D、卢仲衡
第5题(4)分 “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是()A、教师行动 B、教师行为 C、教师威信 D、教师权威
第6题(4)分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的作者是()A、龙应台 B、余秋雨 C、柏杨 D、毕淑敏
第7题(4)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周易
第8题(4)分 “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主要的行动者是()A、大学教师 B、校长
C、校外研究员 D、中小学教师
第9题(4)分 不属于教育中“类比研究”的代表人物是()A、柳宗元 B、龚自珍 C、洛克
D、赫尔巴特
第10题(4)分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 A、好玩 B、有趣 C、及时反馈 D、合作 多选题
第11题(4)分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冯特 C、梅伊曼 D、拉伊
第12题(4)分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A、教师学习B、教师行动 C、教师发表 D、教师叙事
第13题(4)分 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A、德育叙事 B、管理叙事 C、教育叙事 D、教学叙事
第14题(4)分 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 A、校本课程开发 B、校本教育研究 C、校本教学研究 D、校本管理研究
第15题(4)分 叙事研究可以分化为()A、叙事的德育研究 B、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 C、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D、叙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第16题(4)分 贯穿整个西方教学论的基本主题是()和()之间的争执 A、实质教育 B、自由教育 C、个性化教育 D、形式教育
第17题(4)分 “明心论”的代表人物有()A、陆九渊 B、孟子 C、老子 D、朱熹
第18题(4)分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态度、情感、价值观 D、知识与技能
第19题(4)分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材? A、抛弃教材 B、吃透教材 C、补充教材 D、更新教材
第20题(4)分 韩愈提出的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标准是()A、传道 B、授业 C、解忧 D、解惑 判断题
第21题(2)分
幼儿园、小学的男性教师越来越少,女性越来越多,这是一种积极的教师分布。错误
第22题(2)分
实习老师的好在于:年轻、平等、有激情。正确 第23题(2)分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个性是可以被超越的。错误 第24题(2)分
做老师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一定要说话算话。正确 第25题(2)分
“教师行动”也可称为“做中学”。正确 第26题(2)分
电影《音乐之声》介绍了一种“不宽容的老师”的角色。错误 第27题(2)分
一个善于讲课的老师,他可能在不断地讲,但实际上他是在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正确
第28题(2)分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出差、文化的出轨。正确 第29题(2)分
好的行动研究报告要有一种“自传感”。正确 第30题(2)分
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控制感”不重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