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大会址现场文字资料
1、邹容 1902在日本赠给同学费公直的签名照
一级革命文物
2、秋瑾(鉴湖女侠)为组织光复军起义而亲笔制定的军规军制 一级革命文物
3、康有为的《大同书》宣传维新变法
4、谭嗣同《仁学》哲学著作
5、辛亥革命曝光后,上海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陆军旗和吴淞光复军旗6、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2卷1号起改名《新青年》,它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7、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揭开五四运动序幕8、1919年11月,北京创刊的学生刊物《曙光》宋介主编,他于1921年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该卷自1卷6期起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这是1921年12月由共产国际存档的英文本转译文本。
10、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1、中共一大会址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纲》
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承认无产阶级政权,直到斗争结束,直到消失社会的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12、一大日程
7月23日 上海 开幕拟定议事日程,听取各地小组活动情况的报告
7月24日 上海 成立起草《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委员会 7月25日 休会 起草《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7月26日 休会
7月27日 上海 讨论《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 7月28日 上海 7月29日 上海
7月30日 上海 因会场受到法租界巡捕搜查,会议被迫停止。
第二篇:一大会址观后感
去一个新鲜的地方,除了能够留下几张纪念意义的照片之外,剩下的无非就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震撼或者对景物的流连。而中共一大会址,这个共产党创立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但我说的不是共产党的神圣,而是那些怀着满腔热血衷心救国的革命者,还有那些企图唤醒国民的启蒙先驱,还有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名英雄,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平民战士,他们拥有的无上的荣耀,所以说他们是神圣的,因为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攻防力量,从而有了我们祖国的今天。这不是对这份历史贡献的吹嘘,而是对这段沉重历史的敬畏和珍重。
中共一大会址,就那么小小的两层楼地,却可比那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说实话会址本身真的没什么好看,因为就那么一张古朴的桌子,和几张整齐安放的椅子,上面摆放着一些陶瓷做的茶几,这就是他们开会的地方,是如此的简陋,简陋到可以让人忽略,所以这里的观光者甚少,这也就是当时无产阶级在世人眼中的印象,渺小可微。
这里有那些创始人的雕像,雕刻的是他们高谈阔论时的情景,也有他们转移到嘉兴后会址——一艘很漂亮的船,我仿佛看见船上那些人在组织成立之后的欣喜,因为他们拥有祖国希望的微小资本,即使是微小,总算走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
这里到处都是历史人物的画像,每张画像下面都会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我观看的时候,周围的环境非常的安静,每个人的脚步都很轻,似乎不想打扰这份安静的历史,只想默默地欣赏他,记住它。已经过去一个礼拜了,对那些历史人物我也记不太清,我也不喜欢刻意去记忆,但我记得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我内心感觉,我必须记住这样的一个人物,从而记住他们做出的历史贡献。我记得还有这些人的画像:矛盾、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臧克家、闻一多、夏衍......这里除了画像之外,还有许多精美的历史文物。比如说当时先进的打字机(忘记叫啥了),那个时候好看的读物,比如《新青年》《萌芽》,这时的大多数读物都包含了浓厚的政治性和先进的爱国思想,我记得那里还安放着一架如巨蟒般粗细的圆柱形铜炮,还有当时缴获到国外的一些枪支;也有太平天国运动使用过的刀枪剑箭,可是,这些铁器在时间的风尘下,发黄的发黄,锈钝的锈钝,没了当年锋利的模样。这是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是一个时代的差距,是思想上无形的山隘,我们除了学习优秀之外,还能做的就是学习优秀,落后就会挨打,这永远不变的历史深刻教训。
说完了这些关于革命话题之外,我想说说那个社会时期的生活,其中让我发自内心震撼的是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讲的是毛泽东和同事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上面没说,我只知道他们居住的床是用两张长凳和一块木板搭起来的,木板放在长凳上面,木板上放一张席子,席子上是一些垫子,最后的便是一张棉被,这就组成了这未来领导人的床,而我内心一直认为老毛和他同事当时是无产阶级里面最有钱的人,由此看来,他们也就富到这种地步而已,不过如此。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叫做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不记得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毛润之的还是用来形容雷锋的,以前觉得这不过是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现在更明白一点,这句话说的是革命背后沉重而艰苦的历史,不能忘记的过去。
当我看到这第二张照片的时候,我整个人彻底惊呆了。这是一张大饥荒后的照片(照片背后的历史时期等背景都没有明确注明)。可能是因为会址展览处的灯光相对比较阴暗柔和,我第一眼看到那张照片时,我以为这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像,而上面画的是一群骷髅头,这群骷髅头一列列的排开,整齐而又有序的聚在一起。但实际上这都是一群被饿到皮包骨的灾民,他们几乎拥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的头发稀疏到仿佛随时会掉光,脸皮和脸骨是死死地贴在一起,很多人都没有衣服穿,所以男子基本上裸着上身,他们的手臂如干柴一般瘦小,所有人似乎都患上了霍金那样的肌肉萎缩症,肚子干瘪的像是新闻上的那些非洲贫困孩子。这是一张没有色彩的照片,讲述着一个每个灰色的世界,一段昏暗的历史,向世人倾诉那时的生活。
离开那里的时候,我留下了两个疑问?
一、中共一大会址和我心目中的看到的不太一样,因为这里看到的大多都不是具体关于中共一大的事物,而是讲了很多其他的历史事件和时期的事物,就像我上面讲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和中共一大事件的关系不大。我想这些无关的事物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呢?后来发现,我看历史的驻脚点不对,有时候,我们看待历史应该聚焦,但更多时候应该要学会发散,因为历史与历史之间的前因后果往往是串联起来,我们不能将它独立于孤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历史意义。
二、我在中共一大会址里面看到三四个老外,能在这个小小的红色纪念馆里看到三四个老外,这已经是很难得了,毕竟这还是中国人的历史,这些老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让我感到很意外,我的疑问就是他们为什么对中国的历史如此感兴趣。其实,现在的我内心也有种倾向,我比较喜欢看国外的历史,而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有些小小的厌恶吧!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学了好几年了,初中学了高中学,高中学了大学还得学,如果叫你七八年来一直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而且历史课上讲的的大多数都是那些条条框框,味同嚼蜡,于是,潜意识便产生对这段历史的“拒绝感”。虽然我们已经对这段历史学了好几年,但是很多人上课回答问题时,都咳不出一句话,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考试的阶段,我们不知道这东西学了之后,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总是重复的去忘记。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已有的近现代历史不太感兴趣吧!我不知道我的心理状态能不能解释那些老外的行为,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新鲜感,对历史本身的好奇。
但我想,他们对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如此感兴趣的原因肯定不仅于此,大国崛起的的红色历史。
因为这是一段关于
第三篇:中共“一大”会址观后感
中共“一大”会址观后感
管理学院 12113490904-王晓林
五月的天气,下着绵绵细雨,空气里弥漫着些许不安宁的气息,也有些莫名的沉重。我和同学一起踏上了会址纪念馆的大门,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于这栋石库门兼职形成一道迷人风景线。
我喜欢这种典型的石库门式样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黑漆漆的大门上配上铜环,门框围着米黄色石条。经过修缮后,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巧妙结合在一起,更显得摩登起来。这种典型的上海居民住房建筑见证了中共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比如贵州的遵义会议会址。他们就像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见证了祖国的成长。
我曾说过,或许我没有能力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但我一定是个从骨子里爱国的人。每次看记录片,我都会热泪盈眶,每当国歌响起,红旗飘扬,我便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安宁,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面鲜艳的党旗,一群身着墨绿色服装的党员叔叔正在郑重地宣誓,从他们严肃的神情可见他们心中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踏上白色大理石所铺成的阶梯,二楼便是各类历史文物的展览厅。站在那些历史遗物和前辈们的相片前,回首80多年的历史画卷,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的信念和激情,我被这种信念和激情感动着,我不知道是我不足够坚强还是因为骨子里的那份敬意和感激,我哭了„„我想每个人的这份情意都不一样,但是,我为先驱们骄傲,我也为我的良知骄傲。
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些曾经放弃和背叛人民的罪人,我不知道当我涉猎到这段历史时,内心有多难过多失落,但是也感激这段历史,留下了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勇者。
雨似乎不再只是细细碎碎的,开始有豆大的颗粒亲吻你的脸颊,沉重的心情可以被我身边的一些爱国游客的言语释然,我看到充满爱的人民,注重历史文化传播的人民,注重爱国教育的人民。我看到,历史红色旅程对人民的影响力,看到这段历史留下的痕迹,看到充满爱的祖国的未来!-
第四篇:参观一大会址心得体会
2011年5月28日,党支部组织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只有到了这里,回顾历史,我们才会深切地意识到,当时的十里洋场,不仅有靡靡的歌声,还有这些为理想中的新中国而聚在一起的热血男儿。
从50多名到8000多万,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秘密组织到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90年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九十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在社会变迁异常激烈的近现代中国,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颠簸经历。是一部以烈火为墨,以枪杆为笔所书写的中共党史,这九十年来所记载的又何止是中共自身的故事,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1956年,中共成立35周年之际,当年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访“一大”会址,泼墨挥毫写下八个大字——“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此语出至《庄子》,意味着我们党的事业在初创期很简单,但使命崇高、道路曲折,要不断前进,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今天看来,这句话仍很贴切,创业难,守业难,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更难。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团结带领新时代的人民大众,建设和谐社会,使中国和平崛起,将是我们党的重任。
有人说:拥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并直接决定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当我真正了解了这段光荣的历史,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回望过往的光荣,也是为了重温信仰的力量,只有坚定信仰的力量,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正因为这种信仰,才能让我们能够走过历史上一段段艰难时光,虽有曲折,终能迎来光辉的岁月。
第五篇:观一大会址有感
纪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中共一大会址游记
一个多世纪前年轻的马克思未曾想到,他与他的思想会成为一面旗帜,导引一个东方大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挺进,红色狂飙席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命运就此改变。
在这面信仰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这个曾被讥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它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舍命相随,将信念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脉,推动这个曾经山河破碎、几近亡国灭种的国度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也是乘着这个契机,探访了一大的会址,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所,为一座石库门式楼房。1921年7月23日起,大会在底层一间约18平方米的客堂中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会议被一个法国巡捕房密探察觉,代表们立即撤离现场,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纪念馆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了当年的原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还辟有三个陈列室展出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进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大门,仔细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
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览厅面积450平方米,陈列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48件。为了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展厅按中共“一大”整个会议厅并不大,整齐而有序,庄重而严谨,重现了党的诞生全景地:毛泽东慷慨陈辞,董必武侧耳倾听,李达会心微笑,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一伟大的时刻。这些仿佛又让我回到1921年,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段,当时百姓穷无立锥之地,要想建立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当然也没有落脚之处。然而这样的创业维艰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更不能冷却共产党人的满腔热血。当我再次仔细的端详着那些开会现场的小桌小凳,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了一种深邃的力量。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从这些简陋的会场立坐而论道到身体力行,浴血奋战,指点江山,把一个个纲领宣言变成现实,这是何等傲人的气魄啊!
我们的党从无至有,经历艰难曲折无数,时至今日,我也更深一步地懂得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高深境界,无数的革命先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泱泱大国所酝酿的巨变将是全人类史的伟。
时光不再,英雄虽逝,精神长存,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盏盏,照亮了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所接过的使命,是不仅仅对党的忠诚与敬仰,更是令华夏子孙世代繁荣的热望。
微博文
庆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共襄盛举,游一大纪念会址,览历史英姿。